CN104065073B - 电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5073B
CN104065073B CN201410274204.4A CN201410274204A CN104065073B CN 104065073 B CN104065073 B CN 104065073B CN 201410274204 A CN201410274204 A CN 201410274204A CN 104065073 B CN104065073 B CN 104065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ower supply
feeder line
load
energy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42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5073A (zh
Inventor
赵千川
申颖
李明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2742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65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65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5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5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5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力系统,包括:第一和第二能源电源,用于为负载联合供电;高压输电线、变电站和低压配电母线,第一能源电源通过高压输电线和变电站向低压配电母线输送负载所需电能中的一部分电能;第一和第二馈线,与低压配电母线相连,第二馈线与第二能源电源相连;负载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馈线相连,以通过第一馈线和第二馈线获取由第一能源电源提供的一部分电能,并通过第二馈线从第二能源电源获取其所需电能的另一部分电能。本发明的系统依据实时的第二能源电源最大发电能力和负载需求,调节第二能源电源和第一能源电源的输出电量,保证系统供需平衡,该电力系统具有高效、易于实现、成本低、能源利用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和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煤、燃油等发电形式受自然资源所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未来的电力供应必须大量依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
目前,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新能源电力经变压器升压并入220KV及以上高压输电网,通过输电线路输送至负载地区,再由配电网分配至终端用户。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新能源电力具有本质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整个主网安全运行的考虑,新能源电力的接入量非常有限,特别是在电网出现不稳定状态时,新能源电源将被强制要求降低出力甚至切出电网。因而,新能源电力入网难成为现今新能源利用的最大障碍。针对该问题,各国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多种多样可供采用的技术手段,例如动态经济调度、储能技术以及基于未来智能电网的分布式发电、微网、需求响应等。然而,随着新能源电力的规模逐渐增大,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电力仍将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备用成本高,电能存储规模有限,需求响应调节负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相关研究建议在现有的电网运行机制下,新能源电力的接入水平最高控制在20%以内。
因而,探讨其他的新能源电力利用方式,对新能源电力的高效利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提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混合离网发电系统,是将新能源、传统能源电力存储于蓄电池,再供给负载。受电池储能容量和寿命的限制,该方式仅适用于低量级的负载。还有学者提出通过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海水淡化)直接消纳新能源电力,该方法适用于对电源质量不敏感的柔性负载,同时应用地区必须具有较高的化石含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易于实现、成本低、利用率高的电力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力系统,包括:第一能源电源和第二能源电源,所述第一能源电源和第二能源电源用于为负载联合供电;高压输电线、变电站和低压配电母线,所述第一能源电源通过所述高压输电线和所述变电站向所述低压配电母线输送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一部分电能;第一馈线和第二馈线,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与所述低压配电母线相连,所述第二馈线与所述第二能源电源相连;负载,所述负载分别与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获取由所述第一能源电源提供的所述一部分电能,并通过所述第二馈线从所述第二能源电源获取其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系统,依据实时的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和负载需求,调节第二能源电源和第一能源电源的输出电量,保证系统供需平衡,该电力系统具有高效、易于实现、成本低、利用率高的优点。
在一些示例中,当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大于或等于所述负载所需电能*K%时,所述第二能源电源提供给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占所述负载所需电能的K%,其中,K∈(0,100),当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小于所述负载所需电能*K%时,所述第二能源电源提供给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为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其中,K∈(0,100)。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所述K%可通过基于经验规则或优化建模的方法得到。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负载是对电力具有刚性需求的普通负载。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能源电源为传统能源电源,所述第二能源电源为新能源电源。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所述传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的生物燃料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系统,包括:第一能源电源100、第二能源电源200、负载300、高压输电线400、变电站500、低压配电母线600、第一馈线700和第二馈线800。其中,第一能源电源100和第二能源电源200用于为负载300联合供电。第一能源电源通过高压输电线400和变电站500向低压配电母线600输送负载300所需电能中的一部分电能。第一馈线700和第二馈线800与低压配电母线600相连,第二馈线800与第二能源电源200相连。负载300分别与第一馈线700和第二馈线800相连,以通过第一馈线700和第二馈线800获取由第一能源电源100提供的一部分电能,并通过第二馈线800从第二能源电源200获取其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
特别地,当第二能源电源200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大于或等于负载300所需电能*K%时,第二能源电源200提供给负载300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占负载300所需电能的K%;当第二能源电源200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小于负载300所需电能*K%时,第二能源电源200提供给负载300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为第二能源电源200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其中,K∈(0,100),K%可以依据系统的基本特性,通过基于经验规则或优化建模的方法得到。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300是对电力具有刚性需求的普通负载。第一能源电源100为传统能源电源,第二能源电源200为新能源电源。传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的一种或多种。传统能源电源发电量可控,电力输出连续。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的生物燃料等的一种或多种。新能源电源发电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可控范围有限。
例如,本发明实施例的新能源电源和传统能源电源联合供电的电力系统中,如图2所示,包括新能源电源P1,传统能源电源P2,负载P3。传统能源电力经高压输电网传输至负载地区,再经变电站进入低压配电母线,通过馈线A、B向负载供给电力。新能源电源接入含有总负载K%的负载馈线B中,向该馈线内的负载供给新能源电力。其中,K%代表分配给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负载比例,可依据系统的基本特性,通过基于经验规则的、优化建模等多种方法给出。该系统的功率分配过程如下:
假设新能源电源、传统能源电源、负载分别为P1、P2、P3
根据实时的新能源电源P1可输出的最大功率负载所需的功率P3(t),对P1、P2的输出功率P1(t),P2(t)进行控制,分别为:
P 1 ( t ) = min ( P 1 Max ( t ) , P 3 ( t ) × K % ) ,
P2(t)=P3(t)-P1(t)
其中,是指若利用该时刻全部的新能源资源进行发电,新能源电源所能达到的发电功率。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系统的优点在于:
(1)新能源电源通过直接输出电力给终端负载的方式,突破了并网对其的限制,得到高效利用;
(2)不需要储能设备,节省成本,减少污染;
(3)对于具有新能源发电厂的地区,若将负载的供电模式由传统的电网供电转换至本发明提出的新能源发电厂和电网联合供电,电网的常规调度将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因而该电力系统较易实现。
(4)对负载类型没有限制,适用于刚性电力需求且具有波动性的一般用户负载;
例如:以新能源电源P1为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300MW)、传统能源电源P2为电网、负载P3为普通负载(年平均值400MW)为例,三者连接方式如图2,其中风电接入含有总负载30%(即K%)(年平均值120MW)的负载馈线B中。
其中,分配给风电供给的负载比例K%,此处采用了优化建模的求解方法,具体如下:
1)对风电场历史发电数据和负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风电场和负载的随机模型;
2)综合考虑新能源利用率和净负载波动率两方面因素,建立系统的优化模型;
3)通过非线性规划的优化算法求解出最佳的风电供给比例为30%。
该实施例中系统的实时控制示例如下(下述内容的功率单位均为MW):
(1)已知某时刻,风电场的最大发电功率是负载需求是P3(t)=350,则此时风电场的输出功率设定为:P1(t)=min(50,350×30%)=50,即该时刻风力较小,所发电力不足负载的30%,风电场输出功率为其最大发电功率50。电网供给剩余电力需求,输出功率设定为:P2(t)=P3(t)-P1(t)=350-50=300。两种电源的总出力等于负载需求,系统保持供需平衡。
(2)已知某时刻,风电场的最大发电功率为负载需求为P3(t)=450,则此时风电场的输出功率设定为:P1(t)=min(250,450×30%)=135,即该时刻风力较大,可发电力超过了负载的30%,故风电场中部分风机停机,实际输出功率为135。电网供给剩余电力需求,输出功率设定为:P2(t)=P3(t)-P1(t)=450-135=315。两种电源的总出力等于负载需求,系统保持供需实时平衡。
图3所示为该实例中的风电场和电网24小时内的出力曲线,其中P1为风电场输出电力,P2为电网输出电力,两者之和等于负载需求。
对于风电场而言,总输出风电量比总可发风电量为72.5%,相较于传统的接入输电网的方式,该系统对大规模风电场的电力输出限制更为宽松,风电可得到高效利用。
对电网而言,风电场和负载集结后的整体,可看作一个净负载。利用风电场和负载的随机特性建立该系统的优化模型,求解所得K值保证了净负载的波动性不大于一般负载的波动性,因而电网的常规调度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
对负载而言,电力需求得到实时满足,且总用电量中的风电量占比为24%,更加经济环保。
本发明在不借助储能设备的情况下,依据实时的新能源电源最大发电能力和负载需求,调节传统电源和新能源电源的输出量,保证系统供需平衡,实现新能源电力的高效就地消纳,该电力系统具有高效、易于实现、成本低、利用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仅以上述实例说明这种新能源、传统能源的联合供电系统,分配给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负载比例(K%)可通过多种方法给出,不局限于上述优化建模的方法。凡在本发明提出的电力系统的基础上,对个别细节进行的改进和相似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3)

1.一种电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能源电源和第二能源电源,所述第一能源电源和第二能源电源用于为负载联合供电;
高压输电线、变电站和低压配电母线,所述第一能源电源通过所述高压输电线和所述变电站向所述低压配电母线输送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一部分电能;
第一馈线和第二馈线,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与所述低压配电母线相连,所述第二馈线与所述第二能源电源相连;
负载,所述负载分别与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获取由所述第一能源电源提供的所述一部分电能,并通过所述第二馈线从所述第二能源电源获取其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
其中,当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大于或等于所述负载所需电能*K%时,所述第二能源电源提供给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占所述负载所需电能的K%,其中,K∈(0,100),当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小于所述负载所需电能*K%时,所述第二能源电源提供给所述负载所需电能中的另一部分电能为所述第二能源电源可输出的最大电能,其中,K∈(0,100),所述K%依据系统的基本特性,通过基于经验规则或优化建模的方法得到,所述第一能源电源为传统能源电源,所述第二能源电源为新能源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是对电力具有刚性需求的普通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的生物燃料的一种或多种。
CN201410274204.4A 2014-06-18 2014-06-18 电力系统 Active CN104065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74204.4A CN104065073B (zh) 2014-06-18 2014-06-18 电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74204.4A CN104065073B (zh) 2014-06-18 2014-06-18 电力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5073A CN104065073A (zh) 2014-09-24
CN104065073B true CN104065073B (zh) 2017-01-11

Family

ID=51552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4204.4A Active CN104065073B (zh) 2014-06-18 2014-06-18 电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65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1045B (zh) * 2019-11-26 2022-04-0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能源规划分析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35536A (ja) * 1995-11-07 1997-05-20 Hitachi Ltd 系統連系システム
CN102623994B (zh) * 2012-04-25 2014-05-28 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 微网运行方式的站域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2780221B (zh) * 2012-07-20 2014-08-27 上海交通大学 无储能装置的在线式光伏发电微电网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3414181B (zh) * 2013-05-16 2015-09-16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微电网系统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5073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cherif et al. Hydrogen energy storage: new techno-economic emergence solution analysis
Ayodele et al. Mitigation of wind power intermittency: Storage technology approach
Garcia et al. 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and-alone wind turbine/photovoltaic/hydrogen/battery hybrid system with supervisory control based on fuzzy logic
Castañeda et al. Sizing optimization, dynamic model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a stand-alone PV/hydrogen/battery-based hybrid system
CN104362677B (zh) 一种主动配电网优化配置结构及其配置方法
Li et al. Control strategy of battery state of charge for wind/battery hybrid power system
Giday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solar PV/diesel hybrid power system for rural school electrification in Ethiopia
CN102420428A (zh) 一种用于对微网能量进行管理的方法及系统
Nasri et al. Autonomous hybrid system and coordinate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pproach in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 using hydrogen storage
CN106712087B (zh) 一种微能源网切换模式
Tang et al. Optimal operation method for microgrid with wind/PV/diesel generator/battery and desalination
Thirugnanam et al. Battery integrated solar photovoltai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micro-grid
Tonkoski et al. Active power curtailment of PV inverters in diesel hybrid mini-grids
Rabe et al. Assessment of energy storage for energy strategies development on a regional scale
Kadda et al. Contribu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tion from a Hybri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Belkhier et al. Novel design and adaptive coordinated energy management of hybrid fuel‐cells/tidal/wind/PV array energy systems with battery storage for microgrids
Van et al. An improved state machine-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renewable energy microgrid with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Prakash et al.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Power Plants and Battery Storage
CN104065073B (zh) 电力系统
Sakagami et al. Performance of a DC-based microgrid system in Okinawa
Wibowo et al. Dynamic OPF considering differen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ost of energy storage using mixed-integer quadratic programming
Yang et al.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wind-solar-storage configuration in county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sidering near-zero carbon emission
Huang et al. A multi-time scale scheduling method for wind-PV-pumped storage-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tegrated generation system
Achour et al. Power control and load management of an isolated hybrid energy system
Tak et al. Simulation of Grid Supported PV/Wind/Battery Hybrid System with Variable Lo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