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2216A -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2216A
CN104062216A CN201410100260.6A CN201410100260A CN104062216A CN 104062216 A CN104062216 A CN 104062216A CN 201410100260 A CN201410100260 A CN 201410100260A CN 104062216 A CN104062216 A CN 1040622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optical fiber
water
tank
dam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02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艳昌
王士军
周春煦
段祥宝
王宏
徐小定
谢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to CN2014101002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622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62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22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筑坝;B、在水槽上游位置处设置蓄水池、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并用潜水泵输送热水至水槽中,在渗流演进过程中,适时补充上游缺水以将上游水位维持在60~70cm处;C、光纤连续测温,D、分别降低上游水位至50cm与40cm处,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E、将测得温度值与渗流量绘图。本发明通过在传统DTS系统中原本直的温感光纤上绕束出多个测温环以解决传统DTS系统对于小尺寸模型坝体测分辨率不够的问题,提高了DTS系统中在小尺寸模型坝体的测温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渗漏和管涌是土石坝破坏的主要原因,对坝体内温度的监测是探测和识别渗流和渗漏的有效手段,1989年Mendez等首先将光纤传感器埋入混凝土结构中进行结构安全检测以来,各国学者进一步推动了该技术在土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近年以来,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监测,边坡监测及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监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可对数十千米长度上的温度实现空间分辨率为1m甚至0.5m的长期连续监测,且能准确定位。
在检测时,利用光在光纤中传输能产生拉曼散射的原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DTS)从主机激光注入端向光纤内发射激光,光脉冲引起光纤内分子热振动,产生一个比光源波长长的光,称为斯托克斯(Stokes)光,和一个比光源波长短的光,称为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光,如图1所示。当某点温度发生变化时,光纤中的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光光强会发生相应变化,根据Anti-Stokes与Stokes的光强比值就可以求出该点的温度,如下式,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实现对光纤沿程温度的分布式测量。
I Anti - stokes I Stokes = ( v - v i v + v i ) 4 e - hv kT
式中:v是激发光的频率,vi是振动频率,h、k为常数,T是绝对温度。
光脉冲沿光纤传输时,在光纤内每一点都会产生散射,且该散射是各向同性的,其中一部分将沿光纤返回。如果从光脉冲进入光纤时开始计时,则不同时刻t在注入端收到的散射回波信号便表征着该信号是由距注入端为L处的光纤处所产生:
L = Vt 2
式中:L为产生散射的位置,即散射点距注入端的距离;V为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t为从光脉冲进入光纤到接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差。
但是,堤坝的渗流和渗漏是一个由发生到发展的缓慢过程,严重时才会形成管涌,用于科学研究试验期的实地长期监测不现实且具有一定难度;对同一种渗流过程不能任意选取,不利于研究的进行。因此,构建一个堤坝渗流模拟装置,以此作为研究渗流浸润线位置分布、渗流引起堤坝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等的平台,研究渗流场与温度场(温感光纤信号)之间的关系规律,可以为确定堤坝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报警阈值提供依据。
传统在对坝体进行模拟渗流实验时,通过在模型坝体内离散分布多个感温探头进行温度的测量,多个感温探头通过多根导线将测得值发送到测量主机,再通过感温探头的空间坐标绘制出该模型坝体内的温度场分布。但是这种测量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分别用于连接到多个感温探头的多根导线将会在模型坝体内部形成“经络”结构,影响模型坝体的拟真度,也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和还原度;2、传统感温探头的温度测量分辨率不高,准确度不高和精度不高。
目前也有研究人员在模型坝体内设置类似实际坝体内的DTS以测量温度。如公开号为CN10336432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监测土石堤坝渗流状况的分布式光纤测试平台,包括加热系统、渗流系统和DTS系统;是一种基于构建堤坝渗流监测两场耦合简化模型及针对堤坝渗流监测的可操性极强的实用平台”这种实验平台虽然可不在坝体内敷设杂乱的导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目前光纤测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基本为1米左右,光纤对应点的量测值是1米范围内的累积值,应用于实际大坝工程是可行的,但在较小尺寸的模型试验中,无法准确测量某点温度,因此不能适用于小尺寸的室内模型坝体,在室内小尺寸的模型试验中,却无法通过直接敷设准确测量某点结果;另外,在此专利申请中的光纤内还设有负载发热电阻丝,不利于实现最佳程度的拟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通过DTS系统的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法,通过该模拟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温感光纤在测量小尺寸模型坝体时空间分辨率不够的情况出现。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用于模拟实际河道的水槽底板上的预设位置处填筑第一层沙土,并将DTS系统中的温感光纤呈S形蜿蜒敷设在所述第一层沙土上,在所述第一层沙土上覆盖第二层沙土,再将温感光纤牵引到所述第二层沙土上以同样的S形蜿蜒敷设,依次向上逐层构筑直至模型坝体筑成,所述模型坝体内的温感光纤在其长度方向上连续绕结成多个依次相连的测温环,每个测温环内的温感光纤舒展长度在3m与10m之间,所述测温环绕制成曲率均大于0且小于0.05mm-1的多匝,相邻测温环之间的余留温感光纤长度不小于0.5m;
B、在水槽上游位置处设置蓄水池、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所述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通过管道相连,通过所述加热水箱将水加热至70℃,并将该70℃的热水与室温下的自来水倒入调温水箱中拌和到45℃~50℃,用潜水泵输送至水槽中,在渗流演进过程中,适时补充上游缺水以将上游水位维持在60~70cm处;
C、光纤连续测温,测量时间为1min,共持续180min~360min,同时,每隔10min观测一次测压管水位与坝体渗透流量,其中坝体流量一次观测3个样本,采用定水量300mL并结合时间的方式;
D、分别降低上游水位至50cm与40cm处,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E、将测得温度值与渗流量绘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模型较小,受光纤空间分辨率的限制,所用光纤必须把一定长度的光纤绑扎成捆作为测点,本发明通过在传统DTS系统中原本直的温感光纤上绕束出多个测温环以解决传统DTS系统对于小尺寸模型坝体测分辨率不够的问题,提高了DTS系统中在小尺寸模型坝体的测温精度;还进一步地通过实验找出具有最佳测温精度测温环的舒展长度和曲率。本发明中的实验模型坝体在实验时不仅可以方便地的检测到内部各点的温度值,同时还可以避免传统感温探头因导线而在坝体内部产生经络结构从而影响对坝体的实际模拟。
上述技术方案的完善和改进有: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E后还包括第二次对比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F、通过调温水箱将水温调配到40℃并输送至水槽,持续作用180min,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获取坝体温度和流量;
G、利用土工布铺设在坝体上游,迅速抽空上游热水,并快速充入自来水,模拟库水温变化作用;
H、分别控制上游水位为60cm、50cm与40cm,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由于实验水槽较窄,为减少外界温度对光纤段测温的影响,进一步把光纤扎捆成“8”字形,并有利于进一步绘制平滑的温度场曲线,所述测温环模型试验中选择光纤段长为3m,采用所述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所述测温环扭叠且捆束成线条流畅的“8”字形,所述“8”字形任意一处的曲率均小于0.05mm-1。或,所述测温环模型试验中选择光纤段长为3m,采用所述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所述测温环压扁成椭圆形,所述椭圆形在其长轴两端处的曲率均小于0.05mm-1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拉曼散射光分析示意图;
图2是拦筑在水槽中的模型坝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温感光纤在模型坝体内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测温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t=12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t=18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t=24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t=30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t=36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中测温环曲率与温度相对误差关系图;
图11是实施例三中“8”字形的测温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包括以下步骤:
A、构筑模型坝体,如图2所示,在上、下游之间具有水头差并用于模拟实际河道的水槽1中筑坝。模型坝体2拦筑在水槽1上、下游之间。水槽1的两侧为有机玻璃,水槽1的底部为钢板,顶端开口;
如图3所示,筑坝时,在水槽1底板上的预设位置处填筑5cm厚的第一层沙土,并将DTS系统中的温感光纤3呈S形蜿蜒敷设在第一层沙土上。在第一层沙土上覆盖第二层沙土,再将温感光纤3牵引到第二层沙土上以同样的S形蜿蜒敷设,依次向上逐层构筑直至模型坝体2筑成,温感光纤3在模型坝体2内埋设6层。在模型坝体2上设置测压水管。模型坝体2材料为均质粉细砂,共完成土方约0.5m3,其渗透系数=5×10-3cm/s,上下游坡度为1:1.5,模型坝体2的高度60cm,顶宽25cm;
如图4所示,敷设在模型坝体2内的温感光纤3测温段以每3m为一段并在其长度方向上绕结成多个测温环4,温感光纤3在测温环4内绕制成多匝曲率均为0.041mm-1的环,相邻测温环4之间的余留温感光纤3长度为0.5m,余留温感光纤3长度是指相邻测温环4之间的光纤长度;温感光纤3的一端连接到测温主机,在本实验中测温主机采用英国Sensornet公司生产的Sentinel-DTS分布式温度测量系统;
B、在水槽1的上游位置处设置蓄水池、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通过管道相连,通过加热水箱将水加热至70℃,并将该70℃的热水与室温下的自来水一并倒入调温水箱中拌和到45℃。并用潜水泵输送至水槽1中,在渗流演进过程中,适时补充上游缺水以将上游水位维持在60cm处,以蓄水到60cm时刻为基准时间,在本次实验中从此刻开始到下游有渗水出现的时间约为100min,模型坝体2渗流基本稳定;
C、光纤连续测温,测量时间为1min,共持续360min,同时,每隔10min观测一次测压管水位与模型坝体2渗透流量,其中模型坝体2流量一次观测3个样本,采用定水量300mL并结合时间的记录方式;
D、分别降低上游水位至50cm与40cm处,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E、将测得温度值与渗流量绘图,本实施例中制得图如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
为了区别舒展长度为3m的测温环4与直接光纤点测温效果,进行以下步骤的测温效果对比实验:
1)直接光纤点测:将第一根光纤接入Sentinel-DTS,同时准备三杯热水,将光纤的10m、20m、30m点放入水杯内。打开Sentinel-DTS测温,同时用精度为1.0℃的热电偶温度计测温做比较(表1中DTS测值点位置分别是10.4m、20.555m、30.71m,与光纤放入水杯中的实际空间位置10m、20m、30m并不一致,与光纤放入水杯中的实际空间位置10m、20m、30m并不一致,主要是由于DTS起始点为0.247m和测点间距为0.508m所致)。
表1 10m、20m、30m单点光纤测温与温度计测温对比。
注:室内温度为8.14℃
2)3m长测温环4测量法:将第二根光纤接入Sentinel-DTS,并将预先绑扎好的5捆光纤17m~20m,23.5m~26.5m,30.5m~33.5m,37.5m~40.5m,44.5m~47.5m,分别放入5个热水桶之内,Sentinel-DTS自动测温,同时用热电偶温度计测温。
表2 3m长测温环4测温与热电偶测温对比
注:室内温度为8.14℃
3)结合步骤1)和2),采用测温环4测温测量法测出的温度值与热电偶温度测值基本相同,测温精度明显比光纤点测温提高很多。
发明人还进行了测温环4曲率对测温效果的影响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布置光纤,使测温环4具有足够的曲率;
②校正光纤,调整光纤参数,设置测温时间为60s,连续不间断测温。
③打开DTS系统测温,获取初始光纤的读数。
④依次调节测温环4的曲率,共操作8次。相对温差的计算以初始温度为基准。表3中给出了不同测温环4长度情况下的温度测量值、测温环4的曲率、所测温度值与初始值的相对差值;图11给出了测温环4曲率与温度测量相对误差的关系曲线。
表3测温环4曲率与温度测量误差关系
由表3结合图10可发现,随着测温环4曲率的增大,光纤测温的误差也随之增大,但是增加速率有所减缓;当曲率为0.047mm-1时,相对误差达到1.07%,因此可以把测温环4曲率临界值定义在0.05mm-1,作为今后实验捆扎光纤的控制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较低的测量误差,将测温环4的曲率选择为0.041mm-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是相对实施例一将参数进行适当改变,包括以下实验步骤:
A、在用于模拟实际河道的水槽1底板上筑坝。水槽1的两侧为有机玻璃,水槽1的底部为钢板,顶端开口。在水槽1底板上的预设位置处填筑5cm厚的第一层沙土,并将DTS系统中的温感光纤3呈S形蜿蜒敷设在第一层沙土上。如图3所示,在第一层沙土上覆盖第二层沙土,再将温感光纤3牵引到第二层沙土上以同样的S形蜿蜒敷设,依次向上逐层构筑直至模型坝体2筑成,温感光纤3在模型坝体2内埋设6层。模型坝体2材料为均质粉细砂,共完成土方约0.7m3,其渗透系数=5×10-3cm/s,上下游坡度为1:1.8,模型坝体2的高度80cm,顶宽35cm;
敷设在模型坝体2内的温感光纤3测温段以每3m为一段在其长度方向上绕结成多个测温环4,温感光纤3在测温环4内绕制成多匝曲率均为0.047mm-1的环,相邻测温环4之间的余留温感光纤3长度为0.8m;
B、在水槽1上游位置处设置蓄水池、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通过管道相连,通过加热水箱将水加热至70℃,并将该70℃的热水与室温下的自来水一并倒入调温水箱中拌和到45℃。并用潜水泵输送至水槽1中,在渗流演进过程中,适时补充上游缺水以将上游水位维持在70cm处;
C、光纤连续测温,测量时间为1min,共持续180min,同时,每隔10min观测一次测压管水位与模型坝体2渗透流量,其中模型坝体2流量一次观测3个样本,采用定水量300mL并结合时间的记录方式;
D、分别降低上游水位至50cm与40cm处,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E、将测得温度值与渗流量绘图。
实施例三
由于实验水槽1较窄,为减少外界温度对光纤段测温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绘制平滑的温度场曲线,如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测温环4内的温感光纤3舒展长度为3m,测温环4扭叠且捆束成线条流畅的“8”字形,“8”字形的任意一处的曲率均小于0.05mm-1。在光纤敷设时将“8”字形测温环4长度方向与模型坝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一致。另外采用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
同样可以进行的变换是:测温环4内的温感光纤3舒展长度为3m,测温环4压扁成椭圆形,椭圆形在其长轴两端处的曲率小于0.05mm-1。另外采用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实验方法步骤之后均还可以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步骤包括:
F、通过调温水箱将水温调配到40℃并输送至水槽1,持续作用180min,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获取模型坝体2温度和流量;
G、利用土工布铺设在模型坝体2上游,迅速抽空上游热水,并快速充入自来水,模拟库水温变化作用;
H、分别控制上游水位为60cm、50cm与40cm,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本发明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包括以下特征步骤:
A、在用于模拟实际河道的水槽底板上的预设位置处填筑第一层沙土,并将DTS系统中的温感光纤呈S形蜿蜒敷设在所述第一层沙土上,在所述第一层沙土上覆盖第二层沙土,再将温感光纤牵引到所述第二层沙土上以同样的S形蜿蜒敷设,依次向上逐层构筑直至模型坝体筑成,所述模型坝体内的温感光纤在其长度方向上连续绕结成多个依次相连的测温环,每个测温环内的温感光纤舒展长度为3m~10m,所述测温环绕制成曲率均大于0且小于0.05mm-1的多匝,相邻测温环之间的余留温感光纤长度不小于0.5m,温感光纤的一端连接到测温主机;
B、在水槽的上游位置处设置蓄水池、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所述加热水箱和调温水箱通过管道相连,通过所述加热水箱将水加热至70℃,并将该70℃的热水与室温下的自来水倒入调温水箱中拌和到45℃~50℃,用潜水泵输送至水槽中,在渗流演进过程中,适时补充上游缺水以将上游水位维持在60~70cm处;
C、光纤连续测温,测量时间为1min,共持续180min~360min,同时,每隔10min观测一次测压管水位与坝体渗透流量,其中坝体流量一次观测3个样本,采用定水量300mL并结合时间的方式;
D、分别降低上游水位至50cm与40cm处,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E、将测得温度值与渗流量绘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后还包括第二次对比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F、通过调温水箱将水温调配到40℃并输送至水槽,持续作用180min,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获取坝体温度和流量;
G、利用土工布铺设在坝体上游,迅速抽空上游热水,并快速充入自来水,模拟库水温变化作用;
H、分别控制上游水位为60cm、50cm与40cm,采用与步骤C中相同的测量方式,分别观测12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环模型试验中选择光纤段长为3m,并采用所述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所述测温环扭叠且捆束成线条流畅的“8”字形,所述“8”字形任意一处的曲率均小于0.05mm-1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环模型试验中选择光纤段长为3m,并采用所述3m中的后1.5m范围内的测温平均值近似为测点温度,所述测温环压扁成椭圆形,所述椭圆形在其长轴两端处的曲率均小于0.05mm-1
CN201410100260.6A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Pending CN1040622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00260.6A CN104062216A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00260.6A CN104062216A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2216A true CN104062216A (zh) 2014-09-24

Family

ID=5155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0260.6A Pending CN104062216A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62216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1649A (zh) * 2015-07-27 2015-11-04 清华大学 一种微距渗流监测传感器
CN106840998A (zh) * 2017-01-06 2017-06-1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可调水温的混凝土压力渗透试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8376186A (zh) * 2018-01-17 2018-08-07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仓储粮食温度场估计方法
CN109374498A (zh) * 2018-10-29 2019-02-22 河海大学 一种单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系统及方法
CN109596496A (zh) * 2018-12-14 2019-04-09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Si-DTS的砂性土渗流量监测平台
CN113378402A (zh) * 2021-06-28 2021-09-1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厚覆盖层河床大坝渗漏量检测方法
CN115144130A (zh) * 2022-07-01 2022-10-04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大坝渗漏检测方法、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321A (zh) * 2013-07-19 2013-10-23 河海大学 一种监测土石堤坝渗流状况的分布式光纤测试平台
CN103439239A (zh) * 2013-09-04 2013-12-11 南京大学 一种岩土体渗流速率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321A (zh) * 2013-07-19 2013-10-23 河海大学 一种监测土石堤坝渗流状况的分布式光纤测试平台
CN103439239A (zh) * 2013-09-04 2013-12-11 南京大学 一种岩土体渗流速率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海波: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的土石坝渗流监测探索",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月刊)》, no. 5, 15 May 2012 (2012-05-15)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1649A (zh) * 2015-07-27 2015-11-04 清华大学 一种微距渗流监测传感器
CN106840998A (zh) * 2017-01-06 2017-06-1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可调水温的混凝土压力渗透试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8376186A (zh) * 2018-01-17 2018-08-07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仓储粮食温度场估计方法
CN108376186B (zh) * 2018-01-17 2020-06-26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仓储粮食温度场估计方法
CN109374498A (zh) * 2018-10-29 2019-02-22 河海大学 一种单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系统及方法
CN109596496A (zh) * 2018-12-14 2019-04-09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Si-DTS的砂性土渗流量监测平台
CN113378402A (zh) * 2021-06-28 2021-09-1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厚覆盖层河床大坝渗漏量检测方法
CN113378402B (zh) * 2021-06-28 2023-04-0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厚覆盖层河床大坝渗漏量检测方法
CN115144130A (zh) * 2022-07-01 2022-10-04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大坝渗漏检测方法、装置
CN115144130B (zh) * 2022-07-01 2023-08-22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大坝渗漏检测方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2216A (zh) 一种用于研究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方法
CN103412142B (zh) 多孔介质结构体渗流流速监测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4583730B (zh) 物质的压力、温度、应变分布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的监视方法、二氧化碳注入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评估方法、以及结冰监视方法
Bakker et al. An active heat tracer experiment to determine groundwater velocities using fiber optic cables installed with direct push equipment
CN105971027B (zh) 一种用于识别岩质边坡滑移面的声发射监测方法
Sun et al. Intern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slope based on BOTDR
CN103353322B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土石堤坝浸润线监测方法
CN102608296B (zh) 一种模拟和监测混凝土膨胀开裂的装置和方法
CN103364321B (zh) 一种监测土石堤坝渗流状况的分布式光纤测试平台
CN107870201B (zh) 一种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堤无损检测方法
Vogt et al. Investigating riparian groundwater flow close to a losing river using diurnal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at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CN102434166A (zh) 隧道开挖对既有近距离平行隧道影响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CN103134602A (zh) 测量地埋管地温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3924547A (zh) 一种用于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实验研究的坝体模型
CN105954499B (zh) 湿陷黄土场地进行劈裂注浆加固后湿陷场地评测方法及装置
CN203821295U (zh) 一种用于大坝渗流场与温度场之间关系实验研究的坝体模型
Bersan et al. Application of a high resolution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or in a physical model reproducing subsurface water flow
CN103389260A (zh) 桩基础阻碍地下水渗流的室内模拟试验方法
CN105928453A (zh) 基于自适应标距的边坡变形失稳监测系统和方法
EP3213124B1 (en) Method, system and prefabricated multi-sensor integrated cable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a fluid flow, in particular of a fluid flow in filtration processes, especially of leakage in constructions and/or in ground
CN203981124U (zh) 船闸结构应变和应力分布式光纤监测装置
CN206161574U (zh) 一种高地温隧道围岩与风流传热的试验装置
He et al. Temperature tracer method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 review
CN103422463B (zh) 梯级通航枢纽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一体化试验方法
CN203396784U (zh) 多孔介质结构体渗流流速监测试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