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9401A -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9401A
CN104019401A CN201310064326.6A CN201310064326A CN104019401A CN 104019401 A CN104019401 A CN 104019401A CN 201310064326 A CN201310064326 A CN 201310064326A CN 104019401 A CN104019401 A CN 104019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liquid crystal
lgp
crysta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43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芳
尚可
张振华
野村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643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194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19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9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其中,双屏显示结构包括第一背光模组;第二背光模组,叠加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的下方;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以及所述第二背光模组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一白光源;或者当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二白光源。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增加电子产品的功能,市面上许多电子产品除了有主显示屏幕之外,更配备了第二块显示屏幕,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操作。例如,一般折叠式手机通常具有内外屏幕,其中,内屏幕作为操作时的主要信息画面,而外屏幕则即时地获得部分信息。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等众多移动互联设备也逐渐采用了双屏幕显示设计,以获得更佳的用户体验。
现有的双屏幕显示设计,是将两块显示屏幕背对背地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图1中具有第一屏幕A和第二屏幕B,第一屏幕A和第二屏幕B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屏幕A具有第一背光模组A1和第一液晶面板A2,第一背光模组A1为侧光式结构,通过第一LED灯发出光线,然后通过第一反射片、第一导光板、第一光学增强膜片三者的综合作用,将处理之后的LED光源照射到第一液晶面板A2上使用。和上面的结构类似,第二屏幕B也具有第二背光模组B1和第二液晶面板B2,第二背光模组B1也为侧光式结构,通过第二LED灯发出光线,然后通过第二反射片、第二导光板、第二光学增强膜片三者的综合作用,将处理之后的LED光源照射到第二液晶面板B2上使用。进一步的,第一背光模组A1和第二背光模组B1具有连接关系。
而本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面描述的双显屏结构,必须要使用两块一模一样的屏幕相互作用,并且需要同时使用两个液晶面板才能够实现双屏显示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厚度和重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超轻超薄的要求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厚度和重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通过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由所述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构成,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其中:所述侧紫外灯,与所述导光板平行设置,并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侧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紫外面光源;所述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白光源。
优选的,所述所述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吸收膜片,与所述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当所述紫外线光源照射到所述吸收膜片时,吸收所述紫外线光源。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白光源,增加所述白光源的辉度。
另一方面,本发明通过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
一种双屏显示结构,第一背光模组;第二背光模组,叠加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的下方;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以及所述第二背光模组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一白光源;或者当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二白光源。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具体包括:第一侧紫外灯;第一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发出的第一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第一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一白光源;其中,当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工作时,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发出第一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导光板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一荧光膜片将所述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一白光源,使得所述液晶面板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一白光源。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第一吸收膜片,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第一白光源,增加所述第一白光源的辉度,使得所述第一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所述液晶面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具体包括:第二侧紫外灯;第二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发出的第二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第二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二白光源;其中,当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工作时,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发出第二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二导光板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二荧光膜片将所述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二白光源,使得所述液晶面板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二白光源。
优选的,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第二吸收膜片,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
优选的,所述第二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第二白光源,增加所述第二白光源的辉度,使得所述第二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所述液晶面板上。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双屏显示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首先背光模组采用了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三种结构形成,通过三者的配合,能够导出液晶面板需要的白光源。
进一步的,双显屏结构采用了两个背光模组和一个液晶面板,将液晶面板设置在两个背光模组之间,那么,此时无论是第一背光模组工作,还是第二背光模组工作,发出的光源都可以投射给液晶面板使用,使得液晶面板既可以与第一背光模组形成屏幕,又可以与第二背光模组形成屏幕,设计结构简单,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液晶面板的方案,节省了资源,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计复杂的技术问题。
并且在背光模组方面也运用了和现有技术不同的材料,比如荧光膜片,通过调整RGB三原色所占的比例,进而使得侧紫外灯发出的光源在显示时可以由不可见的紫外光源变为可见的光源,如白光源。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双显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构成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光源增强膜片构成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吸收膜片构成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屏显示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组,第二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三者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组和第二背光模组两者具有的侧紫外灯位于液晶面板的不同两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翻盖手机具有第一屏幕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翻盖手机具有第二屏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厚度和重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其解决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首先背光模组采用了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三种结构形成,通过三者的配合,能够导出液晶面板需要的白光源。
其次,双显屏结构采用了两个背光模组和一个液晶面板,将液晶面板设置在两个背光模组之间,那么,此时无论是第一背光模组工作,还是第二背光模组工作,发出的光源都可以投射给液晶面板使用,使得液晶面板既可以与第一背光模组形成屏幕,又可以与第二背光模组形成屏幕,设计结构简单,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液晶面板的方案,节省了资源,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身背厚重的问题,并且在背光模组方面也运用了和现有技术不同的材料,比如荧光膜片,通过调整RGB三原色所占的比例,进而使得侧紫外灯发出的光源在显示时可以由不可见的紫外光源变为可见的光源,如白光源。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
进一步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而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面板以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构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PAD等等。
进一步的,液晶面板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上下偏光片,上下玻璃基板,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液晶,彩色滤光片,ITO透明导电层,框胶等一个或者多个零件。
在后续的实施例中,会具体介绍液晶面板各个部分的作用,而本申请实施例仅具体介绍背光模组。
下面请参看图2,背光模组具体包括了三个部分:侧紫外灯a,导光板b,荧光膜片c。而为了使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光源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了吸收膜片d和/或光源增强膜片e。
首先,侧紫外灯a与导光板b平行设置,并且位于导光板b的一侧。如图2所示,侧紫外灯a位于导光板b的左侧。
进一步的,侧紫外灯a为主要的发光零件,发出的光源具体为紫外线光源,光线呈直线型扩散,由LED光源向四周进行发射。侧紫外灯a发出的光源具体为紫外光,类型为不可见光线。因此,紫外线光源的含义是:紫外光,并且为线型光源。
导光板b可以接收侧紫外灯a发出的紫外线光源,并且,导光板b的具体作用是将紫外线光源分布到导光板b的各处,使得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紫外面光源。
紫外面光源具体概括了导光板b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因此,紫外面光源的具体含义是由导光板b转换的,存在于导光板b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
荧光膜片c,设置在导光板b以及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白光源。
具体的,荧光膜片c用来将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白光源。由于导光板b将紫外面光源转换出来时,也是不可见光,因此,通过荧光膜片c上的RGB荧光粉的作用,就可以将紫外面光源转换为可见的白光源。
上面的三个零件构成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进一步的,由于侧紫外灯a在照射时,不仅可以照射到导光板b上,还可以照射到导光板b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照射到导光板b的平面相反的方向。此时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在电子产品使用这种背光模组时,会具有辐射较大的缺陷。因此,为了吸收多余的紫外线光源,在图2中的导光板b的上方,叠加了一层吸收膜片d,使得侧紫外灯a同时位于吸收膜片d的侧面以及导光板b的侧面。
当紫外线光源照射到吸收膜片d时,吸收膜片d则可以吸收紫外线光源。
另外,为了使荧光膜片c转换的白光源在照射到液晶面板时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荧光膜片c与液晶面板之间还可以设置光学增强膜片。如图2所示,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荧光膜片c的下方。进一步的,光学增强膜片用于用于集中白光源,增加白光源的辉度,当白光源增加辉度之后,则能够更好的照射到液晶面板上。
当然,光学增强膜片可以和吸收膜片d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描述。另外,在没有吸收膜片d存在的情况下,光学增强膜片也可以存在,如图3所示,即描述了仅具有侧紫外灯a,导光板b,荧光膜片c,光源增强膜片e四个零件的背光模组。进一步的,在没有光学增强膜片存在的情况下,吸收膜片d也可以存在,如图4所示,即描述了仅具有侧紫外灯a,导光板b,荧光膜片c,吸收膜片d四个零件的背光模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具体由三部分构成: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而为了使背光模组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增加了光源增强膜片和/或吸收膜片两个零件。
而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具体介绍一种双显屏结构。
实施例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双显屏结构。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5,双屏显示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背光模组1,第二背光模组2,以及液晶面板3。
在图5中,第二背光模组2设置在第一背光模组1的下方,而液晶面板3则设置在第一背光模组1以及第二背光模组2之间。
其中,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不能同时工作。
进一步的,当第一背光模组1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二背光模组2则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液晶面板3接收并利用第一背光模组1发出的第一白光源。
而当第二背光模组2处于工作状态时,则第一背光模组1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液晶面板3接收并利用第二背光模组2发出的第二白光源。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可以为相同的结构,比如都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结构。另外,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也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比如第一背光模组1具有上面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结构,第二背光模组2为市场上的普通背光模组;或者第一背光模组1为市场上的普通背光模组,第二背光模组2具有上面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结构。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双显屏结构采用何种方式的背光模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当第一背光模组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背光模组时,请参看图6,第一背光模组1具体包括第一侧紫外灯101,第一导光板102,第一荧光膜片103。
进一步的,第一侧紫外灯101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侧紫外灯的作用相同,为主要的发光零件,发出的光线呈直线型扩散,由LED光源=向四周进行发射,并且类型为不可见光线。因此,第一紫外线光源的含义是:紫外光,并且为线型光源。
具体的,第一侧紫外灯101的具体位置关系为:与第一导光板102平行设置,并且位于第一导光板102的一侧。如图6所示,第一侧紫外灯101位于第一导光板102的左侧。
进一步的,第一导光板102可以接收第一侧紫外灯101发出的第一紫外线光源,并将第一紫外线光源分布到导光板的各处,使得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
第一紫外面光源具体概括了第一导光板102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因此,第一紫外面光源的具体含义是由第一导光板102转换的,存在于第一导光板102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
第一荧光膜片103,设置在第一导光板102以及液晶面板3之间,用于将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第一白光源。
而第一荧光膜片103转换的具体原理在实施例一中已经有描述,在此本申请不再赘述。
更为具体的,当第一背光模组1具有上面三个零件时,如果第一背光模组1要工作,首先第一侧紫外灯101会发出第一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第一导光板102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最后通过第一荧光膜片103将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第一白光源,使得液晶面板3能够接收到第一白光源。
当然,为了能够使第一背光模组1具有更好的效果,还可以在第一背光模组1具有上面三个零件的前提下,增加第一吸收膜片104和/或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
增加第一吸收膜片104最主要的目的,是因为第一侧紫外灯101在照射时,不仅可以照射到第一导光板102上,还可以照射到第一导光板102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照射到第一导光板102的平面相反的方向。此时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在电子产品使用这种背光模组时,会具有辐射较大的缺陷。因此,则会将第一吸收膜片104与第一导光板102进行叠加,使得第一侧紫外灯101同时位于第一吸收膜片104的侧面以及第一导光板102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第一紫外线光源。
而增加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是为了使荧光膜片转换的白光源在照射到液晶面板3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具体的,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设置在第一荧光膜片103与液晶面板3之间,具体作用是用来集中第一白光源,增加第一白光源的辉度,使得第一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液晶面板3上。
当然,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可以和第一吸收膜片104同时存在,即第一背光模组1由第一侧紫外灯101,第一导光板102,第一荧光膜片103,第一光源增强膜片,第一吸收膜片104五个零件构成。
另外,在没有第一吸收膜片104存在的情况下,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也可以存在,即第一背光模组1由第一侧紫外灯101,第一导光板102,第一荧光膜片103,第一光源增强膜片四个零件构成。
进一步的,在没有第一光学增强膜片105存在的情况下,第一吸收膜片104也可以存在,即第一背光模组1由第一侧紫外灯101,第一导光板102,第一荧光膜片103,第一吸收膜片104四个零件组成。
上面的图示具体描述了第一背光模组1的具体结构,进一步的,第一背光模组1包括的五个零件都采用了透明的材质。若第二背光模组2与第一背光模组1具有相同的结构时,第二背光模组2包括的五个零件也都采用了透明的材质,并且如图7所示,第二背光模组2则具有下面的结构:第二侧紫外灯201,第二导光板202,第二荧光膜片203。
进一步的,第二侧紫外灯201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侧紫外灯的作用相同,为主要的发光零件,发出的光线呈直线型扩散,由LED光源向四周进行发射,并且类型为不可见光线。因此,第二紫外线光源的含义是:紫外光,并且为线型光源。
具体的,第二侧紫外灯201的具体位置关系为:与第二导光板202平行设置,并且位于第二导光板202的一侧。如图7所示,第二侧紫外灯201位于第二导光板202的左侧。
进一步的,第二导光板202可以接收第二侧紫外灯201发出的第二紫外线光源,并将第二紫外线光源分布到导光板的各处,使得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
第二紫外面光源具体概括了第二导光板202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因此,第二紫外面光源的具体含义是由第二导光板202转换的,存在于第二导光板202整个平面上的紫外光。
第二荧光膜片203,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02以及液晶面板3之间,用于将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第二白光源。
而第二荧光膜片203转换的具体原理在实施例一中已经有描述,在此本申请不再赘述。
更为具体的,当第二背光模组2具有上面三个零件时,如果第二背光模组2要工作,首先第二侧紫外灯201会发出第二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第二导光板202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最后通过第二荧光膜片203将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第二白光源,使得液晶面板3能够接收到第二白光源。
当然,为了能够使第二背光模组2具有更好的效果,还可以在第二背光模组2具有上面三个零件的前提下,增加第二吸收膜片204和/或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
增加第二吸收膜片204最主要的目的,是因为第二侧紫外灯201在照射时,不仅可以照射到第二导光板202上,还可以照射到第二导光板202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照射到第二导光板202的平面相反的方向。此时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在电子产品使用这种背光模组时,会具有辐射较大的缺陷。因此,则会将第二吸收膜片204与第二导光板202进行叠加,使得第二侧紫外灯201同时位于第二吸收膜片204的侧面以及第二导光板202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第二紫外线光源。
而增加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是为了使荧光膜片转换的白光源在照射到液晶面板3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具体的,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设置在第二荧光膜片203与液晶面板3之间,具体作用是用来集中第二白光源,增加第二白光源的辉度,使得第二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液晶面板3上。
当然,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可以和第二吸收膜片204同时存在,即第二背光模组2由第二侧紫外灯201,第二导光板202,第二荧光膜片203,第二光源增强膜片,第二吸收膜片204五个零件构成。
另外,在没有第二吸收膜片204存在的情况下,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也可以存在,即第二背光模组2由第二侧紫外灯201,第二导光板202,第二荧光膜片203,第二光源增强膜片四个零件构成。
进一步的,在没有第二光学增强膜片205存在的情况下,第二吸收膜片204也可以存在,即第二背光模组2由第二侧紫外灯201,第二导光板202,第二荧光膜片203,第二吸收膜片204四个零件组成。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二背光模组2的具体结构,而具体的,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可以为相同的结构。若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相同时,则第一背光模组1,第二背光模组2以及液晶面板3三者之间的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
在图8中,液晶面板3设置在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之间,并且,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两者具有的侧紫外灯都在液晶面板3的同一侧。另外,第一背光模组1具体由第一侧紫外灯101,第一导光板102,第一荧光膜片103,第一光源增强膜片,第一吸收膜片104五个零件构成;第二背光模组2具体由第二侧紫外灯201,第二导光板202,第二荧光膜片203,第二光源增强膜片,第二吸收膜片204五个零件构成。
当然,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两者具有的侧紫外灯也可以位于液晶面板3的不同两侧,如图9所示。
进一步的,当第一背光模组1工作时,第二背光模组2则不会工作。并且,当第一背光模组1工作时,由第一背光模组1发出的第一白光源可以照射到液晶面板3,在液晶面板3利用第一白光源显示时,由于第二背光模组2采用的都是透明的材质,因此,液晶面板3显示的画面会透过第二背光模组2投射,以便用户能够观看到液晶面板3显示的画面。
当第二背光模组2工作时,具体的工作原理和第一背光模组1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本申请不再赘述。
具体的,当第一背光模组1工作时,转换出的第一白光源会投射到液晶面板3。
进一步的,液晶面板3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上下偏光片,上下玻璃基板,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液晶,彩色滤光片,ITO透明导电层,框胶等一个或者多个零件。
下面介绍上面各个零件的具体结构。
上下偏光片,让光单方向通过。
上下玻璃基板,夹住液晶。在玻璃基板的内侧有锯齿状的沟槽,沟槽的作用主要是额昂长棒状的液晶分子沿着沟槽排列而整齐。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在玻璃的表面上涂一层PI(polyimide,配向膜),然后再用布用布去做磨擦的动作,让PI的表面分子均匀排列,而这一层PI就叫做配向膜,配向膜的作用与沟槽类似。在下层玻璃上附有薄膜晶体管,上层玻璃则贴有彩色滤光片。
薄膜晶体管,相当于一个开关的作用,将LCDsourcedriver上的信号电压传送到液晶,进而决定液晶的转向角度。
液晶:改变光的偏光状态。有两个力作用在液晶上。一个是电力,另一是弹性力。两个力共同决定排列状态和光的偏光状态。
彩色滤光片:提供TFT LCD R/G/B(三原色)的来源,由R,G,B三种像素组成。通过三种光的混合调节各个颜色和亮度。RGB三种颜色分成独立的三个点,并各自拥有不同的灰阶变化,然后把邻近的三个RGB显示的点当作一个显示的基本单位。
ITO透明导电层:提供透明的导电通路。分象素电极P和公共电极M。
框胶,主要让液晶面板3中的上下两层玻璃能够紧密黏住,并且提供面板中的液晶分子与外界的阻隔。
另外,还有支撑架,主要是提供上下两层玻璃的支撑,它均匀的分布在玻璃基板上。
下面请参看图10,介绍了液晶面板3的构造,其中,具体结构是:
首先,在最外面一层设置了上偏光片300,当透过光时,使光单方向通过。
和上偏光片300连接的是上玻璃基板301,在上玻璃基板301上涂有一层配向膜,此处命名为第一配向膜303,具体作用是用来夹住液晶304。
而透明电极305设置在上玻璃基板301和第一配向膜303之间,彩色滤光片306设置在透明电极505与上玻璃基板301之间。其中,彩色滤光片306还包括有黑色膜003和彩色膜004。
另外,则是下玻璃基板308上的第二配向膜307,在第一配向膜303与第二配向膜307之间则为液晶304。
而TFT001以及ITO透明导电层002则设置在第二配向膜307和下玻璃基板308之间。
下玻璃基板308和下偏光片309具有连接。
其中,当液晶304面板需要工作时,首先会开启TFT001,使得液晶304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转动。另外,通过接收背光模组传送的白光源,通过白光源和液晶304的配合,以及液晶304面板之间的各个零件的具体作用,使得液晶304面板能够显示出各种各样彩色的画面。
上面的实施例具体描述了一种双显屏结构,该双显屏结构具体包含三个部分,第一背光模组1,第二背光模组2,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液晶面板3。在需要不同的屏幕显示时,比如图11-图12,为具有双显屏的翻盖手机。在图11中,翻盖手机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屏幕110,在图12中,翻盖手机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屏幕120。当需要第一屏幕110显示时,则控制第一背光模组1不工作,通过第二背光模组2工作进而传送第二白光源给液晶面板3,液晶面板3接收第二白光源利用并显示,显示的画面投射到第一屏幕110中,并且,由于第一背光模组1和第二背光模组2都采用了透明的材质,因此,在两个背光模组在不工作时都不会干扰液晶面板3的画面显示。当然,若要第二屏幕120显示,则关闭第二背光模组2,并且使第一背光模组1工作即可。
此处的设计只需要一个液晶面板3即可以达到双显屏显示的效果。并且,在背光模组上做了改进,采用了侧紫外灯,导光板以及荧光膜片的结构,通过三者的配合产生白光源。此处的侧紫外灯是根据荧光膜片进行选择的,两者的配合能够发出效果最好的白光源,使用其他灯源(如红外灯)由于光线的特性,和荧光膜片配合使用,没有比侧紫外灯和荧光膜片配合使用的效果好。
另外,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具体描述了一种电子设备。
具体的,该电子设备使用的双显屏结构则是上面实施例中描述的双显屏结构,而具体的,双显屏的具体结构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已经具有详细的介绍,在此本申请不再赘述。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首先背光模组采用了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三种结构形成,通过三者的配合,能够导出液晶面板需要的白光源。
进一步的,双显屏结构采用了两个背光模组和一个液晶面板,将液晶面板设置在两个背光模组之间,那么,此时无论是第一背光模组工作,还是第二背光模组工作,发出的光源都可以投射给液晶面板使用,使得液晶面板既可以与第一背光模组形成屏幕,又可以与第二背光模组形成屏幕,设计结构简单,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液晶面板的方案,节省了资源,现有设备厚重的问题。
并且在背光模组方面也运用了和现有技术不同的材料,比如荧光膜片,通过调整RGB三原色所占的比例,进而使得侧紫外灯发出的光源在显示时可以由不可见的紫外光源变为可见的光源,如白光源。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由所述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侧紫外灯,导光板,荧光膜片,其中:
所述侧紫外灯,与所述导光板平行设置,并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所述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侧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紫外面光源;
所述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紫外面光源转换为白光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
吸收膜片,与所述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当所述紫外线光源照射到所述吸收膜片时,吸收所述紫外线光源。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权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白光源,增加所述白光源的辉度。
4.一种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背光模组;
第二背光模组,叠加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的下方;
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以及所述第二背光模组之间;
其中,当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一白光源;或者
当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并利用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二白光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具体包括:
第一侧紫外灯;
第一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发出的第一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
第一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一白光源;
其中,当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工作时,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发出第一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导光板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一紫外面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一荧光膜片将所述第一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一白光源,使得所述液晶面板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一白光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
第一吸收膜片,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第一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紫外线光源。
7.如权利要求5或6任一权项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一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第一白光源,增加所述第一白光源的辉度,使得所述第一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所述液晶面板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具体包括:
第二侧紫外灯;
第二导光板,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发出的第二紫外线光源,并将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
第二荧光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二白光源;
其中,当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工作时,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发出第二紫外线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二导光板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转变为第二紫外面光源,然后通过所述第二荧光膜片将所述第二紫外面光源转换为所述第二白光源,使得所述液晶面板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二白光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光模组具体还包括:
第二吸收膜片,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叠加,使得所述第二侧紫外灯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吸收膜片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吸收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紫外线光源。
10.如权利要求8或9任一权项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光学增强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荧光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用于集中所述第二白光源,增加所述第二白光源的辉度,使得所述第二白光源能够集中照射到所述液晶面板上。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屏显示结构。
CN201310064326.6A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40194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4326.6A CN104019401A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64326.6A CN104019401A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9401A true CN104019401A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36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4326.6A Pending CN104019401A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1940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242A (zh) * 2016-04-29 2016-06-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77028A (zh) * 2014-09-30 2017-08-18 康宁精密素材株式会社 用于颜色转换的基板、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09283746A (zh) * 2018-11-30 2019-0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051638A1 (zh) * 2019-09-18 2021-03-25 湖南贵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cd黑膜显示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8483A (ja) * 1999-05-31 2000-12-08 Nec Home Electronic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98886A (ja) * 2002-12-20 2004-07-15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25966A (ja) * 2003-04-25 2004-11-18 Kyocera Corp 両面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機器
CN1564064A (zh) * 2004-04-08 2005-01-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567063A (zh) * 2003-07-04 2005-01-1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器
KR20050042552A (ko) * 2003-11-03 2005-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듀얼 액정표시장치
CN1767552A (zh) * 2004-10-29 2006-05-03 华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电话及双面显示液晶显示装置
US20060262565A1 (en) * 2005-05-20 2006-11-23 Takashi Shimura Double-sided backlight unit
CN101419359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结合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移动电话
CN201242640Y (zh) * 2008-04-30 2009-05-20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
CN101470299A (zh) * 2007-12-25 2009-07-01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其扩散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15087A (zh) * 2008-02-21 2009-08-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增光片及具有该增光片的背光模组
CN101799138A (zh) * 2009-02-11 2010-08-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
CN101806414A (zh) * 2009-02-17 2010-08-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光源和具有该光源的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8483A (ja) * 1999-05-31 2000-12-08 Nec Home Electronic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98886A (ja) * 2002-12-20 2004-07-15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25966A (ja) * 2003-04-25 2004-11-18 Kyocera Corp 両面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機器
CN1567063A (zh) * 2003-07-04 2005-01-1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器
KR20050042552A (ko) * 2003-11-03 2005-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듀얼 액정표시장치
CN1564064A (zh) * 2004-04-08 2005-01-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767552A (zh) * 2004-10-29 2006-05-03 华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电话及双面显示液晶显示装置
US20060262565A1 (en) * 2005-05-20 2006-11-23 Takashi Shimura Double-sided backlight unit
CN101419359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结合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移动电话
CN101470299A (zh) * 2007-12-25 2009-07-01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其扩散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15087A (zh) * 2008-02-21 2009-08-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增光片及具有该增光片的背光模组
CN201242640Y (zh) * 2008-04-30 2009-05-20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
CN101799138A (zh) * 2009-02-11 2010-08-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
CN101806414A (zh) * 2009-02-17 2010-08-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光源和具有该光源的显示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莫雷尔 等: "《彩色显像管》", 31 May 1981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7028A (zh) * 2014-09-30 2017-08-18 康宁精密素材株式会社 用于颜色转换的基板、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05700242A (zh) * 2016-04-29 2016-06-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WO2017185446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00242B (zh) * 2016-04-29 2019-04-0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9283746A (zh) * 2018-11-30 2019-0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283746B (zh) * 2018-11-30 2021-07-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051638A1 (zh) * 2019-09-18 2021-03-25 湖南贵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cd黑膜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93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406929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EP291370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8214422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US201701271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993968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2679238A (zh) 背光源及显示器
CN110456538A (zh) 可实现视角切换的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制作方法
CN110928036A (zh)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制备方法
CN105867027A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7215510A (ja) 表示装置
CN103901664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608808B (zh) 透明显示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644415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24316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01940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双显屏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JP2011039305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1519105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570521B2 (en) Bidirectional display device
CN206532523U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5700242A (zh) 背光模组及双面液晶显示装置
WO2012121091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制御回路、表示装置の駆動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3376588A (zh) 双屏显示装置、双屏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3149433U (zh) 一种胶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049840U (zh) 具有光学功能膜的双面显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