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5768B -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5768B
CN104005768B CN201410224310.1A CN201410224310A CN104005768B CN 104005768 B CN104005768 B CN 104005768B CN 201410224310 A CN201410224310 A CN 201410224310A CN 104005768 B CN104005768 B CN 1040057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shaft
cylinder
heavy
welded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43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5768A (zh
Inventor
马莎
薛振声
张战强
马向军
丹建军
张社祥
成益洋
李若鹏
华忠
畅瑞锋
吴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Co Ltd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ffice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Co Ltd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ffi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Co Ltd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ffice filed Critical Luoyang Co Ltd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ffice
Priority to CN20141022431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057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05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5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5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5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是在竖井中间需要加固施工的软弱地质层段中沉入一个密封焊制的沉筒,沉筒内设有通过垂直灌浆管连接地面的灌浆装置,通过该灌浆装置在沉筒与竖井之间灌注浆液,灌浆强度达到要求后切除沉筒保留筒身,实现对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加固施工,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施工工期短、效率高的特点,降低了工程造价,解决了现有技术对竖井内富含水的砂层或软弱岩层进行加固较为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竖井施工加固技术领域,确切的说是涉及一种在竖井施工中用于对竖井中间段富含水砂层、软弱岩层等Ⅳ类或Ⅴ类围岩地质层进行加固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矿山开采、隧道施工及水利水电工程中均涉及到竖井的开挖施工。由于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在竖井施工中经常会遇到Ⅳ类或Ⅴ类围岩等软弱地质层结构,尤其是在竖井施工中遇到上第三系未胶结砂岩(砂层)、泥质细砂岩、砂质粘土岩互层或交叉等属于不稳定Ⅳ类围岩或极不稳定Ⅴ类围岩的地质层结构,这种地质结构含水量丰富,在高承压水、重力及地应力作用下易软化、泥化、崩解,导致竖井施工频繁发生高压涌水、流砂和塌方现象,成井极为困难。
现有技术中对Ⅳ类或Ⅴ类围岩等软弱地质层结构进行施工加固的技术有盾构法、冰冻法、沉井法、固结灌浆法等。盾构法和冰冻法的施工造价很高,而且对于竖井中间段出现的富含水的砂层、软弱岩层进行施工加固在技术上难以实现;沉井法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很难保证竖井的垂直度,而且施工工期较长;而固结灌浆法虽然在竖井中间段施工时技术上可行,但在竖井中间段对Ⅳ类或Ⅴ类围岩等软弱地质层结构进行加固施工时,由于工作断面狭小,施工条件受限,因而只能通过浅层孔进行固结灌浆,如果钻孔过程中岩层出现高承压水,高承压水冲击浅孔钻会频繁出现涌砂及涌水现象,因而无法有效对高承压水松散砂层进行固结。由此可见,就现有技术而言,对于竖井中间段出现富含水的砂层、软弱岩层进行施工加固属于施工难题,成为了阻碍隧洞施工乃至整个工程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安全、高效、经济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对竖井中间段出现的Ⅳ类或Ⅴ类围岩等软弱地质层进行加固的问题。
本发明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第一步,焊制沉筒:所述沉筒包括圆筒形的筒身和分别密封焊接固定于筒身上端口的顶板及下端口的底板,沉筒的外径小于竖井施工加固段的内径,在沉筒的内腔中竖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灌浆装置,所述灌浆装置包括设于内腔中部的环形灌浆管,环形灌浆管的外周缘连接有若干呈辐射状均匀布设的径向灌浆管,各径向灌浆管的末端与沉筒筒壁上对应开设的灌浆口密封固定连接,在各环形灌浆管上部分别连接有竖向向上伸出地面的垂直灌浆管,各垂直灌浆管密封穿过所述顶板对应开设的通孔并列设置,在所述顶板上还密封固定竖向向上延伸用于向沉筒内腔注水的注水管;第二步,沉井:通过吊运装置将沉筒垂直放入注满水的竖井中,并向沉筒内注水,使沉筒克服竖井内水的浮力沉入竖井;第三步,灌浆:当沉筒下沉到位后,在地面用灌浆机连接各垂直灌浆管从下至上依次经对应灌浆装置向沉筒与竖井之间的间隙中注入浆液;第四步,排水:当灌浆强度达到要求后,抽出竖井和沉筒内的水;第五步,拆除:人工下入竖井中将沉筒及注水管和各灌浆装置从上到下切除,保留筒身,完成竖井中部施工加固段的加固工作。
所述沉筒的筒身由若干环形钢筒连接组成,所述的各灌浆装置中的环形灌浆管分别通过其上对应连接的径向灌浆管焊接固定在相应位置处的环形钢筒中,在所述第二步沉井中,先将底板与位于沉筒底部的首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通过注水沉入竖井,仅保留其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然后将第二节环形钢筒与首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并通过注水使其下沉,仅保留第二节环形钢筒的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然后在第二节环形钢筒上焊接固定第三节环形钢筒,如此每下沉一节环形钢筒后再焊接连接下一节的环形钢筒,如此逐节下沉、逐节连接,每次下沉需保证焊接固定的该节环形钢筒的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当沉筒顶部的末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最后焊接顶板,沉筒焊接完毕后整体沉入竖井中。
在所述各环形钢筒的上部外表面对称焊接固定有吊耳,并在井口水平铺放有井字形挂具,所述各环形钢筒通过井字形挂具的中间方口沉入竖井,所述的各环形钢筒在下沉时通过其上固定的吊耳与所述井字形挂具挡止配合保证其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
所述各垂直灌浆管采用分节焊接连接构成,当两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再将相应的垂直灌浆管焊接延长。
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供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穿过的通孔,当顶板与末节环形钢筒焊接完毕后将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密封焊接固定在对应的通孔中,并在沉筒沉入竖井后逐节焊接延长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直至沉筒到位,每次焊接延长时应保证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的入口高于井口。
所述沉筒的各环形钢筒之间采用内外满焊工艺焊接固定。
在所述沉筒内还焊接固定有加强支撑结构,该加强支撑结构包括上下间隔焊接固定于筒身内表面的若干环形箍圈以及分别焊接固定在顶板和底板内表面上的十字加强筋,在所述底板的十字加强筋中心与筒身内相邻的环形箍圈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圆周均布的斜支撑。
在所述沉筒整体沉入竖井后每下沉一段距离在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之间焊接连接一块加强板。
在所述第三步灌浆中,在灌浆的同时从竖井内抽出相应体积的水,以保持竖井处于静水位。
在所述沉筒的底板上设置有泄压阀和预留口,预留口上设有密封盖板,在所述第五步中,应先打开所述泄压阀泄出沉筒底部竖井内的高压气体和高压水,再卸除密封盖板通过预留口清理沉筒底部竖井内的积水和泥浆后最后切除底板。
本发明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通过向密闭的沉筒内注水使沉筒在其自身与筒内注水重力的配合下克服竖井内水的浮力逐渐沉入竖井中,当沉筒到达竖井内位于富含水的砂层或软弱岩层的施工加固段后,通过沉筒内设置的灌浆装置将浆液从井口注入沉筒与竖井之间的间隙中,当灌浆强度达到要求后,切除沉筒保留筒身,利用沉筒的筒身和灌浆对竖井中部的软弱地质层加固,方便对下部进行开挖支护。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具有施工造价较低、施工工期短、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快速有效的对竖井内出现的Ⅳ类或Ⅴ类围岩的地质结构进行灌浆加固,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开挖竖井时难以对井内出现的富含水的砂层或软弱岩层等Ⅳ类或Ⅴ类围岩进行有效加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中井字形挂具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用沉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单节环形钢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沉筒底板及首节环形钢筒内加强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的A-A剖面图;
图8是图4中加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如图1-图8所示,当竖井100下挖施工过程中挖至不稳定Ⅳ类围岩或极不稳定Ⅴ类围岩的地质结构时,先将竖井100上部坚固岩层中的已开挖完成部分进行衬砌加固,形成竖井上部的衬砌完成段101,然后再采用冲击式钻机一次性在不稳定Ⅳ类围岩或极不稳定Ⅴ类围岩的地质结构中钻取成孔,形成竖井100中需要进行施工加固的施工加固段102,钻孔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防止孔壁坍塌,该施工加固段102处的孔径小于衬砌完成段101处的孔径。
在对竖井100内的施工加固段102进行加固时,第一步,首先根据竖井100内的衬砌完成段101的深度和孔径、施工加固段102的孔径和深度以及竖井100内施工加固段102需要灌浆加固的灌浆厚度等参数设计并制作一个用于沉入竖井施工加固段102中的沉筒,该沉筒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包括竖向延伸的筒身1,筒身1的上端口密封焊接固定有顶板2,筒身1的下端口密封焊接固定有底板3,在筒身1和顶板2、底板3内围成密闭的内腔4。沉筒的内腔4中竖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灌浆装置5,各灌浆装置5包括设于内腔4中部的环形灌浆管51,环形灌浆管51的外周缘连接有若干呈辐射状均匀布设的径向灌浆管52,各径向灌浆管52的末端与筒身1上对应开设的灌浆口密封固定连接,并在各径向灌浆管52靠近筒身1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阻止泥浆、砂浆等进入灌浆装置5内的逆止阀54。各径向灌浆管52的末端与筒身1的外壁齐平,保证筒身1外壁顺滑,便于入井。在各环形灌浆管51上部分别对应连接有竖向向上伸出地面的垂直灌浆管53,各灌浆装置5的垂直灌浆管53密封穿过顶板2对应开设的通孔并列设置。实际应用时,灌浆装置5设置的数量和间隔距离根据施工加固段102的深度、沉筒长度以及灌浆要求具体决定。在顶板2上还密封固定竖向向上延伸用于在沉筒时向沉筒内腔4注水并在加固完成后抽出沉筒内水的注水管8。沉筒焊制完成后,第二步,通过吊运装置对准并放入注满水的竖井100中,通过注水管8向沉筒内腔4中注水,使沉筒通过自身重力以及注水重量的作用下克服竖井100内水的浮力缓慢沉入竖井100中,直至沉筒下沉到需要加固的施工加固段102处,沉筒在下沉过程中,在井口同时用抽水机抽出竖井100内的水,避免竖井100内的水外溢,同时,时刻测量沉筒下沉过程中的垂直度并在发现沉筒倾斜时及时进行校正,避免沉筒因倾斜而影响灌浆厚度的均匀性。沉筒下沉到位后,第三步,在地面用灌浆机分别连接各垂直灌浆管53,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通过对应位置处的灌浆装置5向沉筒与竖井100之间的间隙中注入浆液,当灌浆强度达到要求后,第四步,利用抽水机抽出竖井100以及沉筒内腔4中的水,抽水完成后,第五步,工人下入竖井100中,从上至下依次切除垂直灌浆管53、注水管8、顶板2、径向灌浆管52、底板3等,仅保留沉筒的筒身1,筒身1通过灌浆与施工加固段102的井壁连为一体,可以提高加固效果,最后,在沉筒下部分段开挖支护下卧施工段103。
在具体施工中,竖井100内出现的不稳定Ⅳ类围岩或极不稳定Ⅴ类围岩的地质结构其厚度往往在20-50米以上,如果采用整体焊接沉筒会导致沉筒体积较大,难以整体吊运沉入竖井100中,因此本发明所用的沉筒采用分节制作、逐节下沉、逐节连接方式。具体为,沉筒的筒身1由若干环形钢筒11逐节焊接连接组成,并在焊接制作各环形钢筒11时在每个环形钢筒11上部的外表面上分别对称焊接固定便于连接吊运装置的吊耳13。沉筒内腔4中安装的各灌浆装置5的环形灌浆管51通过其上对应连接的径向灌浆管52焊接固定在相应位置处的单节环形钢筒11上,在每套灌浆装置5的环形灌浆管51上分别连接固定有一段垂直灌浆管53。实际操作时,先利用注水管8将竖井100内注满水,然后将位于沉筒最底部的首节环形钢筒11焊接固定底板3后通过吊运装置放入竖井100的井口中,通过注水管8向该首节环形钢筒11内注水后使该首节环形钢筒11克服竖井100内水的浮力而慢慢沉入竖井100中,仅留其上端口高出竖井100的井口,然后吊运第二节环形钢筒11并将其与首节环形钢筒11的上端口对准后焊接固定,然后继续向该两节环形钢筒11内注水使其下沉并控制该焊接固定后的两节环形钢筒11的下沉速度,以保证第二节环形钢筒11的上端口高出竖井100的井口。然后再吊运焊接连接第三节环形钢筒11并继续通过注水使其下沉,每次在注水时通过注水量和注水速度控制沉筒的下沉速度并确保焊接固定后的环形钢筒11的上端口要高出竖井100的井口以此类推,直至位于沉筒顶部的末节环形钢筒11焊接固定并注水下沉,最后焊接固定顶板2将沉筒内腔4封闭,使沉筒整体沉入竖井中。每一节的环形钢筒11在焊接连接时需通过测量检测同心度,保证沉筒焊接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沉筒在焊接过程中,当两节环形钢筒11通过焊接连接固定后需将相应的垂直灌浆管53焊接延长。在顶板2上预先开设有供各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对应穿过的通孔,当末节环形钢筒11焊接固定后,将顶板2对准各垂直灌浆管53使各垂直灌浆管53穿过顶板2上的对应通孔后将顶板2与末节环形钢筒11焊接密封,最后将注水管8插入顶板2上的对应通孔并密封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为使沉筒的各环形钢筒11在焊接连接时处于稳定状态,本发明还在沉筒逐节下沉、逐节连接时于竖井100的井口部水平铺设有一个井字形挂具200,该井字形挂具200由四根工字钢两两垂直交叉焊接固定制成,其中间方口的宽度略大于各环形钢筒11的外径并与各环形钢筒11上的吊耳13挡止配合,各环形钢筒11分别穿过井字形挂具200的中间方口沉入竖井中,从而可以使得每一节的环形钢筒11在沉入竖井后通过其上固定的吊耳13悬挂在井字形挂具200上,保证其上端口高于井口,便于工人在井口进行焊接操作。每当下一节的环形钢筒11焊接连接完成后,割除悬挂在井字形挂具200上的环形钢筒11上的吊耳,使沉筒继续下沉。
进一步的,为保证沉筒在沉入竖井后能够准确对准并进入竖井内的施工加固段102,同时使沉筒在沉井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以避免沉筒倾斜而影响灌浆质量,本发明还在沉筒的顶、底部分别设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是在沉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有3块圆周均布的导向翼板6,沉筒顶部安装的各导向翼板6通过连接板固定在顶板2和末节环形钢筒11上,沉筒底部设置的各导向翼板6通过连接板固定在底板3和首节环形钢筒11上,沉筒顶部的各导向翼板6的顶边靠近沉筒的竖直中心线、其底边远离沉筒的竖直中心线,位于沉筒底部的各导向翼板6的底边靠近沉筒的竖直中心线、其顶边远离沉筒的竖直中心线。具体操作时,需先将位于沉筒底部的各导向翼板6焊接固定在首节环形钢筒11上,为避免该首节环形钢筒11上的导向翼板6与井字形挂具200之间产生干涉,在制作井字形挂具200时其中的一根工字钢先不焊接固定,当该首节环形钢筒11上固定的导向翼板6完全沉入竖井100的井口以后,再将井字形挂具200套在该首节环形钢筒11外并铺放在竖井100的井口,用水平仪校正该井字形挂具200水平后,再将这一根工字钢焊接固定。当末节环形钢筒11焊接连接完成并通过其上固定的吊耳13悬挂在井字形挂具200上以后,将顶板2放置在末节环形钢筒11的上端口上,各垂直灌浆管53穿过顶板2上对应开设的通孔,顶板2与末节环形钢筒11焊接固定后,将注水管8插入顶板2上对应开设的通孔并将注水管8和各垂直灌浆管53分别与顶板2焊接固定,最后在焊接固定位于沉筒顶部的各导向翼板6后拆除井字形挂具200,使沉筒整体顺利沉入竖井100中。本发明采用吊耳与井字形挂具相配合,使两节环形钢筒在现场进行焊接时,可以承担环形钢筒的部分重量,有效减小所悬挂的环形钢筒的摇摆晃动,方便两个筒身之间的对接焊接,保证焊接质量,沉筒通过井字形挂具的中心开口下沉,可以避免沉筒在下沉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倾斜,保证沉筒顺利到位以及灌浆厚度的均匀性。各导向翼板6在第三步的灌浆过程中会有部分固定在灌浆层中,突出竖井内的部分在第五步切除沉筒时一并切除。
由于竖井较深且沉筒在沉入竖井过程中竖井内注满了水,为防止沉筒在沉入竖井后受水压作用发生变形,本发明还在沉筒内部安装有加强支撑结构。如图5所示,该加强支撑结构包括上下分设于各单节的环形钢筒11内的3道由槽钢弯制的环形箍圈12以及分别焊接固定在顶板2和底板3内表面上由工字钢焊接成的十字加强筋14,同时,为防止沉筒的底板3在沉井过程中受沉筒底部井内高压水和高压气体作用产生变形,在底板3上的十字加强筋14的中心与首节环形钢筒11上的相邻环形箍圈12之间还焊接固定有若干圆周均布的斜支撑15。
另外,当沉筒整体沉入竖井后,为避免各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因长度较长发生摆动而影响其与顶板2之间的密封焊接结构,本发明还在位于沉筒至井口之间的各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之间竖向间隔的焊接固定有加强板7,如图8所示,各加强板7为方形,其上分别开设有三个供各垂直灌浆管53对应穿过的灌浆管孔71和供注水管8穿过的注水管孔72,各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分别穿过对应加强板7上的灌浆管孔71和注水管孔72后与该加强板7焊接固定。通过竖向间隔设置的加强板7将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连接成整体,使很长的单根管摇摆受力变为4根管组成的整体钢柱受力,有效减缓了各管的摆动幅度,提高了顶板2的密封效果及各垂直灌浆管53和注水管8焊接部位的强度和沉筒的密封可靠性。
在灌浆操作中,根据灌浆高度和灌浆厚度计算每套灌浆装置5需要灌入的灌浆量,并严格控制各灌浆装置5从下至上依次完成灌浆操作。灌浆的同时,还需要在井口通过抽水机从竖井中抽出相应体积的水,以保证竖井的水位在灌浆时保持静水位状态,一方面防止水从井口溢出,另一方面可以使灌浆始终在静水压力下进行,避免水压变化对灌浆产生干扰,提高灌浆的质量。
本发明在沉筒的底板3上还间隔的设有高压阀门9以及一个用密封盖板10-1密封的预留口10,当切除沉筒至底板3时,先打开高压阀门9,释放沉筒底部竖井内存留的高压气体和高压水,避免发生事故,保证施工安全,然后卸除密封盖板10-1,通过预留口10清理沉筒底板竖井内的积水和泥浆,,最后通过预留口切割底板3,完成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加固工作。竖井中间段的软弱地质层加固完成后即可进行下卧施工段103的开挖支护。
本发明在注水管8伸出井口的部分还串接有一个三通,三通的一个口为排气口,可以在注水的同时排出管内的空气。

Claims (9)

1.一种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焊制沉筒:所述沉筒包括圆筒形的筒身和分别密封焊接固定于筒身上端口的顶板及下端口的底板,沉筒的外径小于竖井施工加固段的内径,在沉筒的内腔中竖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灌浆装置,所述灌浆装置包括设于内腔中部的环形灌浆管,环形灌浆管的外周缘连接有若干呈辐射状均匀布设的径向灌浆管,各径向灌浆管的末端与沉筒筒壁上对应开设的灌浆口密封固定连接,在各环形灌浆管上部分别连接有竖向向上伸出地面的垂直灌浆管,各垂直灌浆管密封穿过所述顶板对应开设的通孔并列设置,在所述顶板上还密封固定竖向向上延伸用于向沉筒内腔注水的注水管;第二步,沉井:通过吊运装置将沉筒垂直放入注满水的竖井中,并向沉筒内注水,使沉筒克服竖井内水的浮力沉入竖井;第三步,灌浆:当沉筒下沉到位后,在地面用灌浆机连接各垂直灌浆管从下至上依次经对应灌浆装置向沉筒与竖井之间的间隙中注入浆液;第四步,排水:当灌浆强度达到要求后,抽出竖井和沉筒内的水;第五步,拆除:人工下入竖井中将沉筒及注水管和各灌浆装置从上到下切除,保留筒身,完成竖井中部施工加固段的加固工作;
所述沉筒的筒身由若干环形钢筒连接组成,所述的各灌浆装置中的环形灌浆管分别通过其上对应连接的径向灌浆管焊接固定在相应位置处的环形钢筒中,在所述第二步沉井中,先将底板与位于沉筒底部的首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通过注水沉入竖井,仅保留其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然后将第二节环形钢筒与首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并通过注水使其下沉,仅保留第二节环形钢筒的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然后在第二节环形钢筒上焊接固定第三节环形钢筒,每下沉一节环形钢筒后再焊接连接下一节的环形钢筒,如此逐节下沉、逐节连接,每次下沉需保证焊接固定的该节环形钢筒的上端口高出竖井的井口,当沉筒顶部的末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最后焊接顶板,沉筒焊接完毕后整体沉入竖井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环形钢筒的上部外表面对称焊接固定有吊耳,并在井口水平铺放有井字形挂具,所述各环形钢筒通过井字形挂具的中间方口沉入竖井,每当上一节的环形钢筒下沉至其上固定的吊耳悬挂在该井字形挂具上后再焊接连接下一节环形钢筒,焊接完成后割除悬挂在井字形挂具上的吊耳使沉筒继续下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垂直灌浆管采用分节焊接连接构成,当两节环形钢筒焊接固定后再将相应的垂直灌浆管焊接延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供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对应穿过的通孔,当顶板与末节环形钢筒焊接完毕后将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密封焊接固定在对应的通孔中,并在沉筒沉入竖井后逐节焊接延长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直至沉筒到位,每次焊接延长时应保证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的入口高于井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筒的各环形钢筒之间采用内外满焊工艺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筒内还焊接固定有加强支撑结构,该加强支撑结构包括上下间隔焊接固定于筒身内表面的若干环形箍圈以及分别焊接固定在顶板和底板内表面上的十字加强筋,在所述底板的十字加强筋中心与筒身内相邻的环形箍圈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圆周均布的斜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筒整体沉入竖井后每下沉一段距离在各垂直灌浆管和注水管之间焊接连接一块加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步灌浆中,在灌浆的同时从竖井内抽出相应体积的水,以保持竖井处于静水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筒的底板上设置有泄压阀和预留口,预留口上设有密封盖板,在所述第五步中,应先打开所述泄压阀泄出沉筒底部竖井内的高压气体和高压水,再卸除密封盖板通过预留口清理沉筒底部竖井内的积水和泥浆后最后切除底板。
CN201410224310.1A 2014-05-26 2014-05-26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Active CN1040057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4310.1A CN104005768B (zh) 2014-05-26 2014-05-26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4310.1A CN104005768B (zh) 2014-05-26 2014-05-26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5768A CN104005768A (zh) 2014-08-27
CN104005768B true CN104005768B (zh) 2016-04-27

Family

ID=51366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4310.1A Active CN104005768B (zh) 2014-05-26 2014-05-26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05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3913B (zh) * 2014-12-19 2016-08-03 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竖井工作面超前预注浆方法
CN107620301B (zh) * 2017-09-12 2019-01-0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地质加固装置
CN108775225B (zh) * 2018-06-08 2019-08-30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反井钻机扩孔施工破碎地层临时支护装备及其安装工艺
CN109137952B (zh) * 2018-10-30 2020-09-08 晋江知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沉井位于软弱土层段的加固装置及加固方法
CN112649263B (zh) * 2020-12-11 2023-01-24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圆柱试样无扰动浸泡式环向注浆制样仪及制样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637A (en) * 1975-05-22 1976-05-2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Technique for lining shaft
AU2009201417A1 (en) * 2009-04-09 2010-11-11 The Rix Group Pty Ltd Concrete Shaft Lining Rig
JP5615236B2 (ja) * 2010-07-16 2014-10-29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傾斜地盤の立坑築造工法及び立坑構造
CN202370525U (zh) * 2011-12-28 2012-08-08 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回风立井风化基岩段井筒壁后注浆施工结构
CN103046932A (zh) * 2012-12-22 2013-04-17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竖井内透水层预注浆堵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5768A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5768B (zh) 竖井中间段软弱地质层的施工加固方法
CN105422170B (zh) 一种建筑基础下中深采空区注浆加固处理方法
CN109056706A (zh) 一种岩溶地质灌注桩基施工方法
CN103089275A (zh) 富水极破碎围岩隧道塌方段围岩控制方法
CN103835648B (zh) 一种通过地面注浆改善岩层性能反井钻井工艺
CN103835651B (zh) 一种单孔定向钻进局部注浆反井钻井工艺
CN204253056U (zh) 一种盾构机进出洞洞口加固结构
CN107387082A (zh) 一种弱化煤层坚硬顶板的方法
CN105649012A (zh) 上软下硬地层地铁车站围护结构钻孔桩施工方法
WO2022126801A1 (zh) 一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筒式开采装置及其方法
CN104060621A (zh) 一种超强真空降水井施工方法及所用井管结构
CN110158579A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CN101832137B (zh) 一种煤层顶板支撑柱的预埋方法
CN114483109B (zh) 穿越隧道断层破碎带的帷幕注浆超前大管棚贯通施工方法
CN104481555A (zh) 一种穿过软弱围岩进行钻注注浆施工的方法
CN102102503A (zh) 4吋小井眼防砂方法
CN105019913A (zh) 基岩隆起区盾构换刀原位加固方法
CN103982187B (zh) 竖井施工用沉筒加固装置
CN203007934U (zh) 下硬上松散地层一钻到底施工装置
CN105672309A (zh) 岩溶地区嵌岩桩成孔可回收超长钢护筒护壁方法
CN206090565U (zh) 混凝土桩的施工设备
CN108625388A (zh) 一种适用于浅基岩地质条件的套筒组合式大直径单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104763437B (zh) 一种强透水地层隧道开挖方法
CN204252120U (zh) 混凝土桩的施工装置
CN204225100U (zh) 混凝土桩的施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