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3638B -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3638B
CN103963638B CN201410182263.9A CN201410182263A CN103963638B CN 103963638 B CN103963638 B CN 103963638B CN 201410182263 A CN201410182263 A CN 201410182263A CN 103963638 B CN103963638 B CN 1039636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
axle
power
whee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22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3638A (zh
Inventor
彭增雄
胡纪滨
苑士华
荆崇波
魏超
柳春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4101822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636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63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3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6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由4台轮边电机及其两挡变速箱、多个差速器以及多个轴间动力分配离合器组成。整车采用串联式电传动形式,发动机驱动发电机把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再通过4台轮边电机及其两挡变速箱驱动整车行驶。差速器及轴间动力分配离合器实现轮边电机之间的动力耦合,把动力有效的传递到高附着性能的车轴或车轮;轴间动力分配离合器正常行驶过程不结合,可实现轴间差速功能;同时可根据行驶工况,切换6×4、8×4等驱动工况。本发明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轮边电机的电气功率;另一方面在越野工况下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利用,获得更高的越野机动性能。

Description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分布式驱动是车辆传动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轮毂电机形式的分布式驱动为当前的技术主流,可实现灵活可控的轮间及轴间动力分配,实现了多轴车辆传动系统及分动系统的功能整合。小型乘用车各车轮采用轮毂电机驱动,4个车轮可有效平均整车的动力需求,可以降低各轮毂电机的功率,实现小的体积重量,获得合理的簧下质量。另一方面轮毂电机可根据路面的附着性能,灵活控制各车轮的动力输出,实现最佳的动力性能;在某些极限工况下,可通过控制左右车轮的转矩,实现整车的横摆加速度控制,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能。
对于6×6、8×8等多轴车辆,由于整车装备质量较大,需要轮毂电机的功率较大,从而导致簧下质量较大,影响整车的平顺性。在某些越野路面工况下,多轴车辆经常存在某些车轮或某些轴悬空失去附着性能,这时其他轴的轮毂电机负荷增大,需要电机的良好峰值性能;但由于车辆体积空间、轮毂电机技术水平等约束,很难通过增大单个轮毂电机的功率弥补,因此很难避免多轴车辆越野工况下的动力不足情况,影响多轴车辆的越野性能。
轮边电机形式的多轴车辆分布式驱动可克服轮毂电机簧下质量过大,可大大提高车辆的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但由于各轮边电机之间相互独立,依然存在越野等特殊路面工况下,某些车轴失去动力,其他车轴负荷增大或者动力不足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轮毂电机及轮边电机在某些车轴失去动力而引起的动力不足缺点,提供一种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6×6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差速器A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二:6×6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差速器A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的构成为:扭矩电机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左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右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三: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差速器A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第四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差速器D设有锁止机构D;差速器D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C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C。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四: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差速器A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第四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差速器D设有锁止机构D;差速器D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C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C;
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的构成为:扭矩电机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左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右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三轴、第四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四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第二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差速器D设有锁止机构D;至差速器A与差速器D均连接至带有轴间差速锁的轴间差速器,差速器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六: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连接;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对第三轴、第四轴的4台轮边电机连接;
轮边电机与两挡变速机构连接,两挡变速机构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三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B,第四轴的轮边电机之间设有差速器C;差速器B与差速器C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差速器A设有锁止机构A;第二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差速器D设有锁止机构D;至差速器A与差速器D均连接至带有轴间差速锁的轴间差速器,差速器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B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
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的构成为:扭矩电机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左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右输出端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轮边电机布置在差速器输出端,通过差速器实现轴间动力的耦合,相比于轮毂电机驱动方式,有效降低了轮边电机的功率,在越野工况下,可提高电机功率的利用率,提升越野机动性能;可用4台轮边电机驱动6×6、8×8等多轴车辆,并可实现全轮驱动。
(2)轮边电机布置在差速器输出端,在一侧车轮失去动力后,不会影响另一侧车轮的动力输出,可省去轮间差速锁止机构。
(3)轴间动力分配离合器不接合情况下,可实现各轴轮边电机的轴间差速功能;在结合情况下,可把轮边电机的动力传递到其他驱动轴。
(4)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可实现轴间动力的主动连续分配,可用较小功率的扭矩电机完成轴间动力的灵活分配。
(5)正常行驶工况下,可控制4台轮边电机的驱动力矩,实现侧向转矩定向功能,提高车辆在弯道的操纵稳定性。
(6)轮边电机、差速器、离合器可实现模块化,有利于多轴车辆的模块化扩展。
(7)特殊工况下,4台轮边电机可实现速差中心转向,大大减小多轴车辆的转向半径。
附图说明
图1为6×6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2为另一个方案的6×6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3为8×8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4为另一个方案的8×8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5为另一个方案的8×8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6为另一个方案的8×8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简图。
图7为轮边电机及其变速机构、减速机构。
图8为电动轴间动力主动分配机构传动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附图1,6×6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10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差速器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离合器10b可切断或耦合第二、第三轴的动力,离合器10a可把第二轴、第三轴的动力传递到第一轴;例如,当第二轴车轮17c、17d悬空或者失去附着力,轮边电机11a、11b的动力可经过两挡变速机构13a、减速机构12a、差速器10、传动轴、离合器10b和差速器15,传递到第三轴,与第三轴的两台轮边电机11c、11d的动力相汇合后共同驱动第三轴,提高了越野工况下轮边电机的功率利用率。正常道路行驶时,离合器10a、离合器10b分离,车辆处于6×4驱动工况,4台轮边电机单独驱动后两轴车轮,当第二轴或第三轴失去附着力后,离合器10b结合,动力通过机械耦合机构传递到附着性能好的轴。正常行驶过程中,离合器10b分离,也解决了第二轴、第三轴在高速转向时的轴间差速问题;离合器10a分离,解决了第一轴、第二轴的轴间差速问题。当极端工况下,第二轴、第三轴都失去动力后,离合器10a、10b都结合,4台轮边电机的动力可通过差速器15、10、5传递到第一轴的车轮。
实施例2,参见附图2,6×6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差速器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中用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代替了离合器10b,可获得连续无级调节的轴间动力分配。
实施例3,参见附图3,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10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差速器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第四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20,差速器20设有锁止机构21;差速器20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5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c。
第二轴、第三轴轮边电机的动力可通过机械动力耦合系统传递到第一轴、第四轴。正常车辆行驶为8×4工况,离合器10a、10b、10c分离,4台轮边电机独立驱动第二轴、第三轴轮边,并能实现正常的轴间与轮间差速。当遇到特殊工况,其中一轴损失动力后,可通过结合离合器10b,把动力传动到另外一轴;极端工况下,可结合离合器10a和10c,整车为8×8驱动工况,动力耦合系统把动力传递到第一轴、第四轴。
实施例4、参见附图4,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差速器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第四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20,差速器20设有锁止机构21;差速器20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5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c。
正常行驶为8×4工况,由第二轴、第三轴驱动;低速或者越野工况采用8×8工况,离合器10a、10b、10c结合。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例中将离合器10b替换成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通过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可实现全部驱动力分配到第一、第二轴或者第三、第四轴。
实施例5,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三轴、第四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四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离合器10b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第二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20,差速器20设有锁止机构21;至差速器5与差速器20均连接至带有轴间差速锁26的轴间差速器25,差速器2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正常行驶为8×4工况,由第三轴、第四轴驱动;低速或者越野工况采用8×8工况,离合器10a、10b结合,第三轴、第四轴动力通过轴间差速器25、轮间差速器6和20传递到第一轴、第二轴。
实施例6,参见附图6,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发电机2连接,驱动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三轴、第四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10,第四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15;差速器10与差速器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5,差速器5设有锁止机构6;第二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20,差速器20设有锁止机构21;至差速器5与差速器20均连接至带有轴间差速锁26的轴间差速器25,差速器25通过传动轴与差速器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10a;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例中将离合器10b替换成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通过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可实现全部驱动力在第三、第四轴之间的灵活分配。
参见附图7,上述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轮边电机、两挡变速机构及减速机构的连接方式为:轮边电机11与变速机构的太阳轮133连接,离合器135连接变速机构的太阳轮133及齿圈131,制动器134连接变速机构齿圈,变速机构行星架132连接减速机构太阳轮123,减速机构齿圈121制动,减速机构行星架122与输出端120连接。
参见附图8,上述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由扭矩电机,减速行星排和差矩行星机构组成。扭矩电机301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303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305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左输出端309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307,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的右输出端308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306。扭矩电机用于产生双方向作用力矩,减速行星排可提高扭矩电机的转速,减小作用扭矩,从而降低扭矩电机的体积和重量。差矩机构由外啮合双联行星排组成,用于产生一侧正转矩、一侧负转矩。扭矩电机的额定转矩可为轮边电机额定转矩的1/4,实现了用小功率电机完成轴间动力的主动分配。

Claims (3)

1.6×6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连接,驱动所述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所述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与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所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所述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所述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B(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C(15);所述差速器B(10)与所述差速器C(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5),所述差速器A(5)设有锁止机构A(6);所述差速器A(5)通过传动轴与所述差速器B(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10a);
所述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的构成为:扭矩电机(301)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303)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305)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左输出端(309)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307),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右输出端(308)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306)。
2.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连接,驱动所述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所述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二轴、第三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所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所述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所述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二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B(10),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C(15);所述差速器B(10)与所述差速器C(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5),所述差速器A(5)设有锁止机构A(6);所述差速器A(5)通过传动轴与所述差速器B(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10a);
第四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20),所述差速器D(20)设有锁止机构D(21);所述差速器D(20)通过传动轴与所述差速器C(15)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C(10c);
所述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的构成为:扭矩电机(301)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303)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305)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左输出端(309)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307),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右输出端(308)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306)。
3.8×8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发电机(2)与配备有动力电池组(4)的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连接;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连接,驱动所述发电机(2)将机械动力转换成电能,所述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3)对第三轴、第四轴的4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连接;
所述轮边电机(11a、11b、11c、11d)与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连接,所述两挡变速机构(13a、13b、13c、13d)与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连接,所述轮边电机减速机构(12a、12b、12c、12d)的输出通过传动轴驱动车轮;
第三轴的轮边电机(11a、11b)之间设有差速器B(10),第四轴的轮边电机(11c、11d)之间设有差速器C(15);所述差速器B(10)与所述差速器C(15)之间通过传动轴与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相连;
第一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A(5),所述差速器A(5)设有锁止机构A(6);第二轴的两个车轮通过传动轴连接至差速器D(20),所述差速器D(20)设有锁止机构D(21);所述至差速器A(5)与所述差速器D(20)均连接至带有轴间差速锁(26)的轴间差速器(25),所述差速器(25)通过传动轴与所述差速器B(10)连接,连接处设有离合器A(10a);
所述电动轴向动力分配机构(30)的构成为:扭矩电机(301)与减速行星排的太阳轮(303)连接,减速行星排的齿圈固定,减速行星排的行星架(305)与差矩行星机构行星架公用,差矩机构为外啮合双星排,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左输出端(309)连接差矩机构大太阳轮(307),电动轴间动力分配机构(30)的右输出端(308)连接差矩机构小太阳轮(306)。
CN201410182263.9A 2014-04-30 2014-04-30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36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2263.9A CN103963638B (zh) 2014-04-30 2014-04-30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2263.9A CN103963638B (zh) 2014-04-30 2014-04-30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638A CN103963638A (zh) 2014-08-06
CN103963638B true CN103963638B (zh) 2016-04-06

Family

ID=51233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226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3638B (zh) 2014-04-30 2014-04-30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636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9467A1 (de) * 2019-11-07 2021-05-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ischer 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9610B (zh) * 2014-08-08 2016-11-23 北京理工大学 4×4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CN105459815B (zh) * 2014-09-10 2019-06-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CN106915232B (zh) * 2015-12-25 2020-02-2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05667341B (zh) * 2016-01-05 2017-10-3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多轴分布式机电驱动车辆的牵引力控制系统
JP2019521025A (ja) * 2016-03-28 2019-07-25 ダナ ヘビー ビーイクル システィムズ グループ、エルエルシー 多速度ギアボックスを備えた電気駆動系車軸
CN107650692B (zh) * 2017-08-14 2019-10-18 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分布式动力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越野车
CN108528201A (zh) * 2018-04-13 2018-09-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分布式三轴驱动混合动力系统
CN109501590A (zh) * 2018-12-12 2019-03-22 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纵向分布式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JP7381239B2 (ja) * 2019-07-30 2023-11-15 株式会社Subaru 四輪駆動車の駆動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5199A (zh) * 2012-08-27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双转子电机的轮式载重车辆用机电复合无级传动装置
CN203221880U (zh) * 2013-04-07 2013-10-0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耦合驱动总成
CN103587403A (zh) * 2013-11-19 2014-02-19 北京理工大学 多轴轮式车辆混合电驱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6591B2 (en) * 2001-08-02 2004-04-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our-wheel drive system for vehicles
US7296644B2 (en) * 2003-07-09 2007-11-20 Tochigi Fuji Sangyo Kabushiki Kaisha Reduction-drive device
JP2010173523A (ja) * 2009-01-30 2010-08-12 Univance Corp フロントエンジン・フロントドライブ車両用駆動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5199A (zh) * 2012-08-27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双转子电机的轮式载重车辆用机电复合无级传动装置
CN203221880U (zh) * 2013-04-07 2013-10-0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耦合驱动总成
CN103587403A (zh) * 2013-11-19 2014-02-19 北京理工大学 多轴轮式车辆混合电驱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9467A1 (de) * 2019-11-07 2021-05-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ischer 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638A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3638B (zh) 多轴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CN108266512B (zh) 一种集中式全时电动四驱系统
US10781890B2 (en) Power-drive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106965661B (zh)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CN106965659B (zh)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CN103587403B (zh) 多轴轮式车辆混合电驱动系统
CN106965662B (zh)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CN106965660B (zh)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CN113415107B (zh) 可进行转矩并联和转矩定向分配的双模式电动驱动桥
US20200062114A1 (en) Electric motor transaxle with side-to-side torque control
US10801598B2 (en) Hybrid axle drive with torque vectoring
WO2017107847A1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13696676B (zh) 使用行星排加双联齿轮的转矩定向分配电动驱动桥
CN113400864A (zh) 使用单向离合器的多模式转矩定向分配电动驱动桥
CN112622522A (zh) 一种紧凑布局的两档同轴电驱动桥
CN113500904A (zh) 一种集中式两档电驱动桥
CN106915246A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07054043B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及控制该车辆的方法
CN104149610B (zh) 4×4车辆轮边电机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CN106915232A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03072479A (zh) 四驱车差速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
CN207921266U (zh) 一种集中式全时电动四驱系统
CN207059745U (zh)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CN219360811U (zh) 车辆的传动系统以及车辆
CN205601594U (zh) 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ng Zengxiong

Inventor after: Hu Jibin

Inventor after: Yuan Shihua

Inventor after: Jing Chongbo

Inventor after: Wei Chao

Inventor after: Liu Chunwang

Inventor before: Peng Zengxiong

Inventor before: Hu Jibin

Inventor before: Yuan Shihua

Inventor before: Jing Chongbo

Inventor before: Wei Chao

Inventor before: Liu Chunwa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