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5620B -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5620B
CN103955620B CN201410200780.4A CN201410200780A CN103955620B CN 103955620 B CN103955620 B CN 103955620B CN 201410200780 A CN201410200780 A CN 201410200780A CN 103955620 B CN103955620 B CN 103955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latent
focal region
magnitude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007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5620A (zh
Inventor
孙进忠
韩赛超
何芳芳
梁向前
王新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4102007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5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5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6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领域,尤其涉及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划定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步骤2,划分潜在震源;步骤3,建立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框架;步骤4,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步骤5,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步骤6,确定不同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率;步骤7,计算不同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概率。本发明充分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对工程场地地震的影响,减小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作用效应的偏差,满足了工程抗震对地震破坏方式分析的要求。

Description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领域,尤其涉及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定是工程地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工程抗震提供设计依据。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处在地震区,那里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而且对水、电、天然气等生命线工程依赖越来越重。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抗震设防、减灾防灾为目的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危险性(Seismic Hazard)是指某一场地或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影响,可以用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表示。
1960年美国学者Cornell提出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在地震地质研究基础上对场地周围一定范围内潜在震源进行分类,考虑潜在震源地震活动的重现关系和地震动的衰减关系,可以给出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所有潜在震源对场地造成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及其超越概率。潜在震源的地震重现关系依据震源区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按古登堡-里克特公式统计获得,获得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最常用方法仍然是统计回归法。
目前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实际上是叠加了场地周围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所有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是场地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最不利情况)。从地震影响强度方面考虑,这样的分析结果对工程抗震而言是偏于安全。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分析结果是不同方向上所有潜在震源影响的叠加,这又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这个分析结果没有体现潜在震源方位的影响,所给出的地震作用只有强度没有方向。
实际上,工程构筑物和岩土体的地震破坏方式不仅与地震作用的强度有关,也和地震作用的方向密切相关。工程场地周围不同方向上可能对场地构成威胁的潜在震源活动性各不相同,场地周围各个方向上的区域地质建造也会有很大变化,从而各个方向上地震动的衰减规律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方位的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程度必然存在显著变化;另外,由于潜在震源辐射特征的变化和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变化,从不同方向到达场地的地震动作用方向也必然存在差异。地震作用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必然会导致场地岩土体和工程建筑物地震破坏方式的不同。
显然,不能反映潜在震源方位对工程场地地震动影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作用效应有很大的偏差,不能满足工程抗震对地震破坏方式分析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充分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对工程场地地震作用的影响,以减小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作用效应的偏差,满足工程抗震对地震破坏方式分析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划定地震影响区范围,包括:
以可能对工程场地造成影响的潜在震源中最远者到场地中心的距离Ru作为影响半径,划定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R0,Ru];
式中,R0为对场地有影响的潜在震源到场地中心的最小距离。
步骤2,划分潜在震源,包括:
对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类型进行划分、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确定潜在震源的震级变化范围;
潜在震源类型划分包括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将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划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及本底源四种类型;
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包括:
设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有l个潜在震源:
Sk,k=1,2,…,l;
式中,l为正整数;Sk表示第k个潜在震源;k为正整数或0,称为潜在震源个数计数器;
确定潜在震源的震级变化范围包括根据潜在震源的地震活动性确定地震影响区潜在震源的震级范围[m0,mu];
式中,m0为震级下限,为mu震级上限。
步骤3,建立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框架,包括:
震级分档,mi∈[m0,mu],i=0,1,2,…,n-1;
式中,mi为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震级代表值,用mi代表分档区间[mi,mi+1],mi+1=mi+Δm,Δm=(mu-m0)/n;
式中,i为正整数或0,称为震级分档计数器;n为正整数,表示震级分档的总数;
距离分档,Rj∈[R0,Ru],j=0,1,2,…,s-1;
式中,Rj为第j个距离分档[Rj,Rj+1]的代表值,用Rj代表分档区间[Rj,Rj+1],Rj+1=Rj+ΔR,ΔR=(Ru-R0)/s;
式中,j为正整数或0,称为距离分档计数器;s为正整数,表示震中距离分档的总数;
方位分档,θq∈[0°,360°],q=1,2,…,p;
式中,θq为以工程场地为中心的第q个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的代表值;θq取第q个方位角域的中心值,可用θq代表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
式中,q为正整数或0,称为方位分档计数器;p为正整数,代表以工程场地为中心按潜在震源分布划分的方位角域总数。
步骤4,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包括:
以不同潜在震源的震级-频度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
Λq=[λijq],q=1,2,…,p。
步骤5,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包括:
以不同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
Aq=[aijq],q=1,2,…,p。
步骤6,确定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率λgq,包括:
在给定方位角域θq对应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找出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所在位置(i,j)g,将相同角域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叠加求和,得出该方位θq上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率λgq
步骤7,计算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概率Fgq,包括:
以工程在其使用期内相对于地震影响的可靠度和风险率为基础,计算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概率Fgq
进一步,步骤1中,Ru不小于150km。
进一步,Ru的范围为250~300km。
进一步,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1)计算第k个潜在震源Sk第i个震级分档mi的地震年发生率λik,包括:
为分析各个震级分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引用震级-频度关系公式:
lg N=a-bM (1)
式(1)中:M为震级;N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a,b为统计常数;
将式(1)改写为:
N(m)=eα-βm (2)
式(2)中:m为震级;N(m)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α,β为统计值;
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在震级变化范围m0≤m≤mu内地震发生的总次数N为:
N=N(m0)-N(mu) (3)
在时期T内,震级变化范围[m0,mu]内所有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λ为:
λ=N/T (4)
将震级范围[m0,m]之间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次数的比例定义为震级概率分布函数F(m),则有:
式(5)中,N(m0)-N(m)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内发生的地震次数;N(m0)-N(mu)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u]内发生的地震数目,即地震总次数N;f(m)为震级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将式(2)代入式(5)得:
根据震级概率分布函数的定义,震级分档mi中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数的比例为:
式(7)中,N(mi)-N(mi+1)为第i个震级分档[mi,mi+1]中发生的地震次数Ni
考虑地震活动时间T,式(7)可以写为:
式(8)中,λ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所有震级的年发生率;λi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
将式(8)表达的关系应用于特定的某个潜在震源Sk,则有:
2)进一步考虑距离分档及方位分档,计算地震年发生率λijqk,包括:
假设在同一潜在震源区内各点地震发生几率均等,设与交集Rj∩θq有关的潜在震源Sk的面积为Ak,Ak落在交集Rj∩θq中的面积为Ajqk,则潜在震源Sk在交集Rj∩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k可按下式计算:
交集Rj∩θq为距离分档Rj和方位角域θq所围限的范围;
对于点源,式(10)中的比值Ajqk/Ak=1或0,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1,不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0;
对于线源,Ak为该线源的总长度;Ajqk为该线源落在交集Rj∩θq中的长度。
3)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包括:
考虑所有进入交集Rj∩θq的潜在震源,式(10)对k求和得到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对应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即:
式(11)中,R为离开场地中心的距离;θ为以场地为中心的方位角;
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取元素λijq构造出p个n×s阶矩阵Λq,即:
Λq=[λijq],θ∈θq (12)
式(12)中,Λ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共有p个;q=1,2,…,p,p为正整数;i=0,1,2,…,n-1,n为正整数;j=0,1,2,…,s-1,s为正整数;
n×s阶矩阵中,n为矩阵的行数,s为矩阵的列数。
进一步,步骤5中,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考虑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内进入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的某一潜在震源Sk对场地的影响;对所述潜在震源Sk,应用该方位上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aq=fq(m,R)计算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aijqk
aijqk=fqk(mi,Rj) (13)
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aq=fq(m,R)中,aq表示方位θq上震中距离为R、震级为m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
然后,对方位角域θq中进入同一距离分档Rj中的所有潜在震源的影响叠加求和,得:
最后,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取元素aijq构造出p个n×s阶矩阵Aq,即:
Aq=[aijq],θ∈θq (15)
式(15)中,A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共有p个;q=1,2,…,p,p为正整数;i=0,1,2,…,n-1,n为正整数;j=0,1,2,…,s-1,s为正整数;
n×s阶矩阵中,n为矩阵的行数,s为矩阵的列数。
进一步,步骤6中,超越率λg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给定工程所能承受的来自方位θq的地震影响强度极限值agq,在该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搜索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
[ag ijq]=[aijq︱aijq≥agq] (16)
确定元素ag ijq在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的位置(i,j)g
然后,将同一方位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累加,得到该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年发生率,即超越率λgq
最后,令agq∈[a0,au],对应λgq,得到λgq—agq曲线:
λgq=f(agq),agq∈[a0,au],q=1,2,...,p (18)
式(18)中,a0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小值;au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大值。
进一步,步骤7中,超越概率Fgq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假定地震发生服从均匀泊松过程,则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不超过给定强度agq的概率Pgq为:
Pgq=P[nm=0|aq≥agq,T]=e-λgq·T,q=1,2,...,p (19)
式(19)中,nm表示场地发生aq≥agq事件的数目;
反之,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大于或等于给定强度agq的概率Fgq为:
Fgq=1-Pgq=P[nm≥1|aq≥agq,T]=1-e-λgq·T,q=1,2,...,p (20)
按式(20),计算得出地震影响区内分别落在p个方位角域中的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p个超越概率Fgq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了一种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充分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对工程场地的地震影响,减小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作用效应的偏差,满足了工程抗震对地震破坏方式分析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分析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分析框架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划定地震影响区范围
以可能对工程场地造成影响的潜在震源中最远者到场地中心的距离Ru作为影响半径,划定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R0,Ru],其中R0为对场地有影响的潜在震源到场地中心的最小距离。
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的规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所考虑的区域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一般Ru取250~300km。
步骤S2,潜在震源划分
潜在震源划分包括对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类型进行划分、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确定潜在震源的震级变化范围三方面工作:
潜在震源类型划分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将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划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及本底源四种类型;
点源震源位置较集中且面积很小;而线源的孕震可能与活动构造断裂有关;面源是潜在震源分布面积较大的地震区带;本底源是与地震构造无关的震源,在地震影响区内随机分布。
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设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有l(l为正整数)个潜在震源:
Sk,k=1,2,…,l
其中Sk表示第k个潜在震源;k为正整数或0,可称为潜在震源个数计数器;
确定地震影响区潜在震源的震级范围[m0,mu],其中m0为震级下限,为mu震级上限,根据潜在震源的地震活动性确定。
步骤S3,建立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框架
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框架包括震级分档、距离分档和方位分档三个方面:
震级分档,mi∈[m0,mu],i=0,1,2,…,n-1(i为正整数或0,可称为震级分档计数器;n为正整数,表示震级分档的总数),其中mi为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震级代表值(为叙述简便,可用mi代表分档区间[mi,mi+1]),mi+1=mi+Δm,Δm=(mu-m0)/n;
距离分档,Rj∈[R0,Ru],j=0,1,2,…,s-1(j为正整数或0,可称为距离分档计数器;s为正整数,表示震中距离分档的总数),其中Rj为第j个距离分档[Rj,Rj+1]的代表值(为叙述简便,可用Rj代表分档区间[Rj,Rj+1]),Rj+1=Rj+ΔR,ΔR=(Ru-R0)/s;
方位分档,θq∈[0°,360°],q=1,2,…,p(q为正整数或0,可称为方位分档计数器;p为正整数,代表以场地为中心按潜在震源分布划分的方位角域总数),其中θq为以工程场地为中心的第q个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的代表值(θq取第q个方位角域的中心值,为叙述简便,可用θq代表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各个方位角域的大小(2Δθq)视潜在震源的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带的关系并兼顾地震动力作用的方向性而定。
步骤S4,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
以不同潜在震源的震级-频度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λijq](q=1,2,…,p)。
具体计算过程为:
1)计算第k个潜在震源Sk第i个震级分档mi的地震年发生率λik
为分析各个震级分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引用震级-频度关系(重现关系)公式:
lg N=a-bM (1)
式中:M为震级;N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a,b为统计常数。
将式(1)改写为:
N(m)=eα-βm (2)
式中:m为震级;N(m)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α,β为统计值。
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在震级变化范围m0≤m≤mu内地震发生的总次数N为:
N=N(m0)-N(mu) (3)
所以,在这个时期T内,震级变化范围[m0,mu]内所有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λ为:
λ=N/T (4)
将震级范围[m0,m]之间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次数的比例定义为震级概率分布函数F(m),则有:
式(5)中,N(m0)-N(m)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内发生的地震次数;N(m0)-N(mu)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u]内发生的地震次数,即地震总次数N;f(m)为震级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将式(2)代入式(5)得:
根据震级概率分布函数的定义,震级分档mi中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数的比例为:
式(7)中,N(mi)-N(mi+1)就是第i个震级分档[mi,mi+1]中发生的地震次数Ni。考虑地震活动时间T,式(7)可以写为:
式(8)中,λ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所有震级的年发生率;λi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
将式(8)表达的关系应用于特定的某个潜在震源Sk,则有:
2)进一步考虑距离分档及方位分档,计算地震年发生率λijqk
假设在同一潜在震源区内各点地震发生几率均等,设与交集Rj∩θq(距离分档Rj和方位角域θq所围限的范围)有关的潜在震源Sk的面积为Ak(对于线源,Ak为该线源的总长度),Ak落在交集Rj∩θq中的面积为Ajqk(对于线源,Ajqk为该线源落在交集Rj∩θq中的长度),则潜在震源Sk在交集Rj∩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k可按下式计算:
对于点源,上式中的比值Ajqk/Ak=1或0(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1,不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0)。
3)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
考虑所有进入交集Rj∩θq的潜在震源,式(10)对k求和即可得到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对应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即:
式(11)中,R为离开场地中心的距离;θ为以场地为中心的方位角。
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q=1,2,…,p)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i=0,1,2,…,n-1)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j=0,1,2,…,s-1),取元素λijq构造出p个n×s阶(n行s列)矩阵Λq(q=1,2,…,p),即:
Λq=[λijq],θ∈θq(q=1,2,…,p) (12)
式(12)中,Λ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共有p个。
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的元素是在方位角域θq中不同震级、不同震中距对应的地震事件的年发生率(次/年),描述的是震源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及强度特性)。地震年发生率矩阵是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不同方位上的潜在震源对工程场地造成不同程度地震影响可能性的基础。
步骤S5,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
以不同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aijq](q=1,2,…,p)。
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考虑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内进入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的某一潜在震源Sk对场地的影响。对该潜在震源Sk,应用该方位上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aq=fq(m,R)(式中,aq表示方位θq上震中距离为R、震级为m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譬如,场地地震峰值加速度或场地烈度)计算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aijqk
aijqk=fqk(mi,Rj) (13)
然后,对方位角域θq中进入同一距离分档Rj中的所有潜在震源的影响叠加求和,得:
最后,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q=1,2,…,p)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i=0,1,2,…,n-1)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j=0,1,2,…,s-1),取元素aijq构造出p个n×s阶(n行s列)矩阵Aq(q=1,2,…,p),即:
Aq=[aijq],θ∈θq(q=1,2,…,p) (15)
式(15)中,A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共有p个。
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的元素是在方位角域θq中不同震级、不同震中距对应的地震事件对场地影响的强烈程度,地震影响强度可以是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也可以是场地地震烈度。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是评价工程场地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遭受来自不同方位地震影响强烈程度的基础。
步骤S6,确定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率λgq
在给定方位角域θq对应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q=1,2,…,p)中找出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所在位置(i,j)g,将相同角域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q=1,2,…,p)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叠加求和,得出该方位(θq)上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率(事件aq≥agq的年发生率)λgq
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给定工程(或岩土体)所能承受的来自方位θq的地震影响强度极限值agq,在该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搜索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
[ag ijq]=[aijq︱aijq≥agq] (16)
确定元素ag ijq在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的位置(i,j)g
然后,将同一方位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累加(对下标i,j求和),得到该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事件aq≥agq)的年发生率,即超越率λgq
最后,令agq∈[a0,au],对应λgq,得到λgq—agq曲线:
λgq=f(agq),agq∈[a0,au],q=1,2,...,p (18)
式(18)中,a0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小值;au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大值。
式(18)表达的地震影响年超越率曲线(λgq—agq)是对一个场地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来自不同方向上的地震影响(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建立在地震重现关系和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反映了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地震年超越率曲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规定场地地震设防要求—地震影响强度agq,确定对应的年超越率λgq;二是规定场地容许的风险水平—地震年超越率λgq,确定对应的地震影响agq
步骤S7,计算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概率Fgq
以工程在其使用期内相对于地震影响的可靠度和风险率为基础,计算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概率(风险率)Fgq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假定地震发生服从均匀泊松过程,则在未来一定时期(工程使用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不超过给定强度agq(不发生事件aq≥agq)的概率(可靠度)Pgq为:
Pgq=P[nm=0|aq≥agq,T]=e-λgq·T,q=1,2,...,p (19)
式(19)中,nm表示场地发生aq≥agq事件的数目。
反之,在未来一定时期(工程使用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大于或等于给定强度agq(发生事件aq≥agq)的概率(超越概率/风险率)Fgq为:
Fgq=1-Pgq=P[nm≥1|aq≥agq,T]=1-e-λgq·T,q=1,2,...,p(20)
按式(20),可计算出地震影响区内分别落在p个方位角域中的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q=1,2,...,p)超过给定强度agq的p个超越概率Fgq(q=1,2,...,p)。
本发明通过提供了一种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通过充分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对工程场地的地震影响,减小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实际地震作用效应的偏差,满足了工程抗震对地震破坏方式分析的要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划定地震影响区范围,包括:
以可能对工程场地造成影响的潜在震源中最远者到场地中心的距离Ru作为影响半径,划定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R0,Ru];
式中,R0为对场地有影响的潜在震源到场地中心的最小距离;
步骤2,划分潜在震源,包括:
对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类型进行划分、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确定潜在震源的震级变化范围;
所述潜在震源类型划分包括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将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的潜在震源划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及本底源四种类型;
所述对潜在震源进行编号包括:
设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有l个潜在震源:
Sk,k=1,2,…,l;
式中,l为正整数;Sk表示第k个潜在震源;k为正整数或0,称为潜在震源个数计数器;
所述确定潜在震源的震级变化范围包括根据潜在震源的地震活动性确定地震影响区潜在震源的震级范围[m0,mu];
式中,m0为震级下限,mu为震级上限;
步骤3,建立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框架,包括:
震级分档,mi∈[m0,mu],i=0,1,2,…,n-1;
式中,mi为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震级代表值,用mi代表分档区间[mi,mi+1],mi+1=mi+Δm,Δm=(mu-m0)/n;
式中,i为正整数或0,称为震级分档计数器;n为正整数,表示震级分档的总数;
距离分档,Rj∈[R0,Ru],j=0,1,2,…,s-1;
式中,Rj为第j个距离分档[Rj,Rj+1]的代表值,用Rj代表分档区间[Rj,Rj+1],Rj+1=Rj+ΔR,ΔR=(Ru-R0)/s;
式中,j为正整数或0,称为距离分档计数器;s为正整数,表示震中距离分档的总数;
方位分档,θq∈[0°,360°],q=1,2,…,p;
式中,θq为以工程场地为中心的第q个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的代表值;θq取第q个方位角域的中心值,用θq代表方位角域[θq-Δθqq+Δθq],Δθq表示各个方位角域大小的1/2;
式中,q为正整数或0,称为方位分档计数器;p为正整数,代表以工程场地为中心按潜在震源分布划分的方位角域总数;
步骤4,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包括:
以不同潜在震源的震级-频度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
Λq=[λijq],q=1,2,…,p;
步骤5,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包括:
以不同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建立各个方位角域θq对应的以震级分档mi、距离分档Rj为框架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
Aq=[aijq],q=1,2,…,p;
步骤6,确定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率λgq,包括:
在给定方位角域θq对应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找出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所在位置(i,j)g,将相同角域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叠加求和,得出该方位θq上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率λgq
步骤7,计算各方位地震影响强度的超越概率Fgq,包括:
以工程在其使用期内相对于地震影响的可靠度和风险率为基础,计算场地地震影响区范围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的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超越概率Fgq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Ru不小于150k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的范围为250~300k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1)计算第k个潜在震源Sk第i个震级分档mi的地震年发生率λik,包括:
为分析各个震级分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引用震级-频度关系公式:
lg N=a-bM (1)
式(1)中:M为震级;N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a,b为统计回归常数;
将式(1)改写为:
N(m)=eα-βm (2)
式(2)中:m为震级;N(m)为震级≥m的地震次数;α,β为统计值;
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在震级变化范围m0≤m≤mu内地震发生的总次数N为:
N=N(m0)-N(mu) (3)
在所述时期T内,震级变化范围[m0,mu]内所有地震的平均年发生率λ为:
λ=N/T (4)
将震级范围[m0,m]之间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次数的比例定义为震级概率分布函数F(m),则有:
F ( m ) = P ( M < m | m 0 &le; m &le; m u ) = N ( m 0 ) - N ( m ) N ( m 0 ) - N ( m u ) = &Integral; m 0 m f ( m ) d m - - - ( 5 )
式(5)中,N(m0)-N(m)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内发生的地震次数;N(m0)-N(mu)为潜在震源在震级区间[m0,mu]内发生的地震次数,即地震总次数N;f(m)为震级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将式(2)代入式(5)得:
F ( m ) = 1 - e - &beta; ( m - m 0 ) 1 - e - &beta; ( m u - m 0 ) = &Integral; m 0 m f ( m ) d m , m 0 &le; m &le; m u - - - ( 6 )
根据震级概率分布函数的定义,震级分档mi中的地震次数占地震总数的比例为:
F ( m i ) - F ( m i + 1 ) = N ( m i ) - N ( m i + 1 ) N ( m 0 ) - N ( m u ) = &Integral; m i m i + 1 f ( m ) d m - - - ( 7 )
式(7)中,N(mi)-N(mi+1)为第i个震级分档[mi,mi+1]中发生的地震次数Ni
考虑地震活动时间T,式(7)可以写为:
N i N = N i / T N / T = &lambda; i &lambda; = &Integral; m i m i + 1 f ( m ) d m - - - ( 8 )
式(8)中,λ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所有震级的年发生率;λi为所考虑的潜在震源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
将式(8)表达的关系应用于特定的某个潜在震源Sk,则有:
&lambda; i k = &lambda; k &CenterDot; &Integral; m i m i + 1 f k ( m ) d m - - - ( 9 )
2)进一步考虑距离分档及方位分档,计算地震年发生率λijqk,包括:
假设在同一潜在震源区内各点地震发生几率均等,设与交集Rj∩θq有关的潜在震源Sk的面积为Ak,Ak落在交集Rj∩θq中的面积为Ajqk,则潜在震源Sk在交集Rj∩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mi+1]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k可按下式计算:
&lambda; i j q k = &lambda; i k &CenterDot; A j q k A k , k = 1 , 2 , ... , l - - - ( 10 )
所述交集Rj∩θq为距离分档Rj和方位角域θq所围限的范围;
对于点源,式(10)中的比值Ajqk/Ak=1或0,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1,不在交集Rj∩θq内的点源取0;
对于线源,所述Ak为该线源的总长度;所述Ajqk为该线源落在交集Rj∩θq中的长度;
3)建立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包括:
考虑所有进入交集Rj∩θq的潜在震源,式(10)对k求和得到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对应的地震年发生率λijq,即:
&lambda; i j q = &Sigma; k = 1 l &lambda; i j q k , R &Element; R j , &theta; &Element; &theta; q - - - ( 11 )
式(11)中,R为离开场地中心的距离;θ为以场地为中心的方位角;
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取元素λijq构造出p个n×s阶矩阵Λq,即:
Λq=[λijq],θ∈θq (12)
式(12)中,Λ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共有p个;q=1,2,…,p,p为正整数;i=0,1,2,…,n-1,n为正整数;j=0,1,2,…,s-1,s为正整数;
所述n×s阶矩阵中,n为矩阵的行数,s为矩阵的列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建立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考虑工程场地地震影响区内进入第q个方位角域θq中的某一潜在震源Sk对场地的影响;对所述潜在震源Sk,应用该方位上的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aq=fq(m,R)计算第i个震级分档mi、第j个距离分档Rj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aijqk
aijqk=fqk(mi,Rj) (13)
所述地震影响强度衰减关系aq=fq(m,R)中,aq表示方位θq上震中距离为R、震级为m的地震对场地的影响强度;
然后,对方位角域θq中进入同一距离分档Rj中的所有潜在震源的影响叠加求和,得:
a i j q = &Sigma; k = 1 l a i j q k , R &Element; R j , &theta; &Element; &theta; q - - - ( 14 )
最后,以方位角域计数器q为参数,相对于震级分档计数器i和距离分档计数器j,取元素aijq构造出p个n×s阶矩阵Aq,即:
Aq=[aijq],θ∈θq (15)
式(15)中,Aq称为第q个方位角域θq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共有p个;q=1,2,…,p,p为正整数;i=0,1,2,…,n-1,n为正整数;j=0,1,2,…,s-1,s为正整数;
所述n×s阶矩阵中,n为矩阵的行数,s为矩阵的列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超越率λgq的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给定工程所能承受的来自方位θq的地震影响强度极限值agq,在该方位的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搜索所有满足aijq≥agq的元素ag ijq
[ag ijq]=[aijq︱aijq≥agq] (16)
确定元素ag ijq在地震影响强度矩阵Aq中的位置(i,j)g
然后,将同一方位的地震年发生率矩阵Λq中与位置(i,j)g对应的所有元素λg ijq累加,得到该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超过给定强度agq的年发生率,即超越率λgq
&lambda; g q = &Sigma; i , j &lambda; g i j q , q = 1 , 2 , ... , p - - - ( 17 )
最后,令agq∈[a0,au],对应λgq,得到λgq—agq曲线:
λgq=f(agq),agq∈[a0,au],q=1,2,...,p (18)
式(18)中,a0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小值;au为地震影响强度矩阵所有元素中的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超越概率Fgq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假定地震发生服从均匀泊松过程,则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小于给定强度agq的概率Pgq为:
Pgq=P[nm=0|aq≥agq,T]=e-λgq·T,q=1,2,...,p (19)
式(19)中,nm表示场地发生aq≥agq事件的数目;
反之,在未来一定时期T内,一定方位角域θq中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大于或等于给定强度agq的概率Fgq为:
Fgq=1-Pgq=P[nm≥1|aq≥agq,T]=1-e-λgq·T,q=1,2,...,p (20)
按式(20),计算得出地震影响区内分别落在p个方位角域中的潜在震源对场地的地震影响强度aq大于或等于给定强度agq的p个超越概率Fgq
CN201410200780.4A 2014-05-13 2014-05-13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56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0780.4A CN103955620B (zh) 2014-05-13 2014-05-13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00780.4A CN103955620B (zh) 2014-05-13 2014-05-13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620A CN103955620A (zh) 2014-07-30
CN103955620B true CN103955620B (zh) 2017-04-19

Family

ID=51332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0078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5620B (zh) 2014-05-13 2014-05-13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55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4797B (zh) * 2016-04-19 2018-05-0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震数据的断裂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8254782B (zh) * 2018-02-09 2019-11-0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边坡地震破坏失稳概率的获取方法及系统
CN108595845B (zh) * 2018-04-26 2022-05-24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性能设计的桥梁地震风险概率分析方法
CN111382908B (zh) * 2020-03-11 2023-08-2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考虑大震时间相关性的地震随机事件集模拟方法
CN114693066B (zh) * 2022-02-28 2024-03-15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27247B (zh) * 2023-02-14 2023-08-1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耦合多种震源模型的概率危险性解析计算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184A (zh) * 2005-07-21 2005-12-28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执行确定特大型工程地震安全性预测的方法
CN101403797A (zh) * 2008-11-14 2009-04-08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地下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预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184A (zh) * 2005-07-21 2005-12-28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执行确定特大型工程地震安全性预测的方法
CN101403797A (zh) * 2008-11-14 2009-04-08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地下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预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地震危险性分析发展与工程应用;周克森;《华南地震》;19980215;第18卷(第1期);第27-33页 *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系统开发;叶剑红 等;《工程地质学报》;20071215;第15卷(第6期);第840-84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620A (zh)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5620B (zh) 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Luginbuhl et al. Nowcasting earthquakes: a comparison of induced earthquakes in Oklahoma and at the Geysers, California
Kaiser et al. The Mw 6.2 Christchurch earthquake of February 2011: preliminary report
Bala et al. Focal mechanisms in Romania: statistical features representative for earthquake-prone area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s with tectonic provinces
Elsaid et al.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6 February 2023 M 7.8 Pazarcık, Kahramanmaraş, Türkiye, Earthquake
Yunsheng et 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Li et al. Using new models to assess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in China
Liu et al. Stud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opulation risk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Li et al.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based on Arias intensity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Desai et al. Deaggregation of seismic hazard for two ports in Mumbai metropolitan region
Azhdarifar et al. Study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parameters of steel medium-height buildings with framed-tube skeleton under near-fault records
Hee et al. Draft National Annex to Eurocode 8 for Malaysia and cost implication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thin size elements
Zhang et al. Optimization Planning of Space Layout of Buildings in Explosive Area Based on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Amrei et al. Evaluation of horizontal seismic hazard of Naghan, Iran
Xue et al. Rapid loss assessment of population in seismic disasters
Girard et al. Design earthquakes for ITER in Europe at Cadarache
Pang et al. The 2017 Maple Creek seismic swarm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Teramo et al. A damage scenario for the city of Messina, Italy, using displacement-based loss assessment
Zeynalov et al. Comparison of Azerbaijan and other seismic codes
Kim et al. Building damage patterns depending on faulting types and seismic waves induced from medium scale earthquake damages
Shi et al. The Preparation Phase of the 2009 L'Aquila and 2016 Norcia Earthquake: Insights from the Covariance Matrix Analysis of Continuous Seismic Data
Serrano et al. Pre-seismic and Post-seismic Analysis of the April 16, 2016, Mw7. 8 Pedernales Earthquake Using GNSS Time Series
Li et al. Time-dependent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Central Bayan Har Block
Cheng et al. A framework for life-cycle cost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s under seismic and wind hazards
Smilovsky Land Disturbance Case Studies Using Remote Sensing InSAR: Hydrocarbon Production Fields of West Texas and Land Subsidence Zones in the Arizona Willcox Bas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