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5105B -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5105B
CN103945105B CN201310024183.6A CN201310024183A CN103945105B CN 103945105 B CN103945105 B CN 103945105B CN 201310024183 A CN201310024183 A CN 201310024183A CN 103945105 B CN103945105 B CN 103945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ken
person
equipment
face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41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5105A (zh
Inventor
尹传智
韩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241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45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45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5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5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5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可以实现: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进行人脸关键信息匹配,若匹配成功,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建立无线连接;最后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由于自动建立了无限连接,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智能化的拍照和分享照片。进一步地,由于建立无线连接参考了拍摄场景,可建立更为合适的无线连接,最大可能地节约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凡是配备了无线通信功能和图像传感器的手机、照相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为用户提供拍照功能,还可以将拍照后获得的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但现有技术中,不管是拍摄照片,还是分享照片的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没有实现智能化。
比如:拍摄者a的设备为A,被拍摄者b的设备为B。当拍摄者a为被拍摄者b拍摄之后,通过手工操作,在设备A与B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然后利用该连接关系将拍摄的照片传输给被拍摄者b。进一步地,当被拍摄者b发现照片效果不满意之后,会与拍摄者a进行一番口头交流,拍摄者a再重新为被拍摄者b拍摄,直到被拍摄者满意。显然,现有技术的实现过程非常复杂,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可以避免人工干预。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为:
A、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B、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并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C、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设备为:
第一模块,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
第二模块,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第三模块,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并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第四模块,用于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应用本发明方案,由于自动建立了无限连接,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智能化的拍照和分享照片。进一步地,由于建立无线连接参考了拍摄场景,可建立更为合适的无线连接,最大可能地节约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现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拍摄者设备A在智能拍照时进行无线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智能拍照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场景一。
图5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场景二。
图6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场景三。
图7是本发明实现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设备内部结构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拍摄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以自动建立无线连接,将拍摄后的照片自动分享给被拍摄者,降低操作复杂度,实现智能化。
图1是本发明实现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由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步骤102: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被拍摄者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执行步骤103;否则,执行步骤104。
步骤103:获取与匹配成功的人脸关键信息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根据该设备信息和确定的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再执行步骤105。
步骤104: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确定的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再执行步骤105。
步骤105: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其中,步骤101~步骤104根据不同场景自动地在拍摄者设备和被拍摄者设备之间建立合适的无线连接,步骤105则利用该连接将拍摄的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在拍摄时,拍摄者的设备自动与被拍摄者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并将照片传输给了被拍摄者设备,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从而实现了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智能化。同时,本发明在建立无线连接时,参考了拍摄场景这一因素,可建立适当的无线连接,最大可能地节约功耗。
人脸识别和情景识别都可由设备中的图像处理功能模块实现。其中,人脸识别的主要目的是从图像中准确地识别出人脸,并提取人脸关键信息,具体方式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情景识别的主要目的是从图像中识别出拍摄的场景,比如人脸的个数,以及获取当前的拍摄参数(如焦距)等,为后续建立合适的无线连接提供基础。实际应用中,人脸识别和情景识别还可以包括其他内容,依实际情况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被拍摄者的设备中事先可以保存自己满意的照片,作为拍摄者在对其拍摄时的参考。那么,步骤105在拍照时,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设备之间还可以进一步交互,拍摄者设备自动获取拍摄效果提示信息,使拍摄者明确当前的照片是否为被拍摄者满意,达到进一步智能化的目的。
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设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互,比如:
方式一:拍摄者的设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被拍摄者设备将传来的照片与自身事先保存的参考图像进行匹配,并向拍摄者设备反馈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拍摄者的设备接收反馈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是被拍摄者的设备根据传来的图像和自身的参考图像的匹配度确定的,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
方式二:被拍摄者的设备先主动将自身的参考图像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传输给拍摄者的设备;拍摄者的设备接收传来的图像,与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匹配,得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这里,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是拍摄者设备根据被拍摄者的参考照片和对焦时获取的图像的匹配度确定的。同样,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
上述两种方式中,匹配度指两幅图像(即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和参考图像)中被拍摄者尤其是被拍摄者面部的相似程度,可依据构图关系如被拍摄者在图像中的位置、被拍摄者的图像大小、被拍摄者的姿态如脸的角度、以及被拍摄者的面部表情等确定。实际中,也可以直接对两幅图像中被拍摄者部分进行简单的比较,以简化匹配的方法。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可由应用本发明方案的用户依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拍摄者设备得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后,可以文字、声音或图像的任何方式提醒拍摄者,使其获悉目前拍摄的效果是否达到被拍摄者的要求。
上面仅列举了两种交互方式,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交互方式来获取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方法,下面再用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假设拍摄者为a,拍摄设备为A,设备A事先保存了拍摄者a自身照片中的人脸关键信息,并将该人脸关键信息与设备A的设备信息进行了绑定。设备A也可以保存他人的人脸关键信息和他人设备信息的绑定关系。同样,他人的设备中也可以保存其机主人脸关键信息和设备信息的绑定关系。这里所说的设备是能够实施本发明方案的设备,比如手机、照相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信息则是指识别该设备的信息,比如:设备名。
还假设设备A可以设置多种拍摄参数,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焦距等与成像相关的因素,这些拍摄参数可以作为判断场景的条件。
设备A还可以事先设置确定场景的规则,以及拍摄场景和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确定场景的规则设置为如表一所示的规则:
表一
其中,“情景识别”由拍摄者设备中的图像处理功能模块实现,在对焦获取图像时启动,以识别图像中的人脸个数、人脸占用图像的比例、人脸之间的距离等。“拍摄参数”是拍摄照片成像相关的因素,比如焦距,可在定焦后由拍摄设备自行计算出来。然后,根据“情况识别”和“拍摄参数”可以确定相应的拍摄场景,确定当前拍摄的是单人、双人还是群体,是近距离拍摄,还是远距离拍摄。表一仅是本实施例的举例,实际应用还可以采用其他规则,由应用本发明方案的用户自行确定。
表二是本实施例中拍摄场景和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二所示:
场景 传输模式
单人近距离自拍 不传输
单人近距离他人拍摄 无线体域网(WBAN)
单人中距离他人拍摄 蓝牙
单人远距离他人拍摄 无线局域网(WLAN)
双人近距离自拍 无线体域网(WBAN)
双人中距离他人拍摄 蓝牙
群体近距离合影 无线体域网(WBAN)
表二
其中,“场景”就是表一中所述的“场景”,不同的场景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同样,表二中的对应关系也是本实施例的举例,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由应用本发明的用户自行确定。
实际应用中,当拍摄者开启镜头,拍摄设备就可以启动图像处理功能模块,在后台运行,为人脸认识和情景识别做准备,并在对焦时激活人脸识别和情景识别。人脸识别为图像处理程序,可采用现有技术实时处理感光器材采集的图像内容,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如同人脸优先模式的选定,对选定的人脸进行识别和标示,并能从每一个人脸中提取关键信息。情景识别也为单独的图像处理程序,可实时处理感光器材采集的图像内容,识别出人脸个数、人脸占用图像的比例、人脸之间的距离等。
假设拍摄者设备A具备上述特性和功能,可采用本实施例以下的方式进行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本实施例以下采用两部分介绍,一部分为拍摄者设备和被拍摄者设备之间进行无线连接,另一部分是拍照和分享照片。
图2是拍摄者设备A在智能拍照时进行无线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
步骤202: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场景识别,识别出图像中人脸个数、人脸占用图像的比例、人脸之间的距离等。
步骤203:结合情景识别的结果和当前的拍摄参数以确定场景。
步骤204:根据场景和传输模式的对应关系以确定传输模式。
步骤205:将步骤201获得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执行步骤206;否则,执行步骤207。
步骤206:获取与匹配成功的人脸关键信息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执行步骤210。
步骤207:应用步骤204确定的传输模式,将步骤201获得的人脸关键信息在预设范围内广播。
步骤208:被拍摄者设备将传来的人脸关键信息与自身的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反馈自身的人脸关键信息。这里所述自身的人脸关键信息是指被拍摄者的人脸关键信息,也就是被拍摄者设备机主的人脸关键信息。
步骤209:拍摄者设备将步骤201获得的人脸关键信息和步骤208接收到的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再向被拍摄者设备请求设备信息,被拍摄者设备向拍摄者设备反馈自身的设备信息。
这里,步骤207~209是拍摄者没有保存被拍摄者设备的设备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广播的方式与被拍摄者设备交互,经双方确认,最终获取将被拍摄者设备的设备信息的过程。实际应用中,如果步骤207中拍摄者的设备在预设范围内广播,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反馈,说明广播的范围不太合适,可以调整传输模式或增大功率重新广播,直到收到被拍摄者设备反馈的信息。
实际应用中,如果到达预先设置的时间T,拍摄者还没有收到被拍摄者设备反馈的信息,则可以将情况提示给拍摄者设备以放弃本次搜索或提示拍摄者采取下一步有效措施。或者,在有多个被拍摄者的情况下,拍摄者设备没有收到所有被拍摄者设备反馈的信息,也可将情况提示给拍摄者设备放弃继续搜索,直接执行后续的步骤210,将照片分享给建立连接的部分被拍摄者。
步骤210:根据确定的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由于已获取了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拍摄者设备很容易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建立的模式就是步骤204确定的传输模式。实际应用中,如果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功能可以由用户选择,则需要在实施前将拍摄者设备和被拍摄者设备的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功能激活,以便顺利实施步骤201~210。由于图像处理功能模块可以实时处理感光器材采集的图像内容,如果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者发生了任何改变,比如移动了位置、增加或减少了人脸个数等,拍摄者设备都可以实时检测到其变化,重新执行步骤201~210,并建立合适的无线连接。
建立无线连接之后,拍摄者设备可将拍摄的照片自动分享给被拍摄者设备。需要注意的是,步骤201获取的图像是对焦时获取的图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照片,即用户还没有按下快门。实际应用中,如果拍摄者发现对焦形成的图像不是被拍摄者满意的照片,还可以重新调整,比如调整拍摄角度、距离等。这种情况下,拍摄者设备将实时获取对焦时形成的图像,待对焦时形成的图像符合被拍摄者要求时才真正按下快门进行拍照。
这种智能拍照过程的方法即本实施例介绍的第二部分,如图3所示:
步骤301:拍摄者设备利用无线连接将对焦获取的图像传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步骤302:被拍摄者设备将拍摄者设备传来的图像与自身保存的参考图像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反馈相应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
本实施例采用了上述的第一种交互方式获取拍照效果提示信息。被拍摄者设备中可以事先设置两个阈值,即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
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可以显示在拍摄者设备的屏幕上,供拍摄者参考。拍摄者通过提示信息可知当前要拍摄的照片是否为被拍摄者满意,以及满意程度是多少。拍摄者根据该提示信息可自行调整拍摄角度、距离等,而不必被拍摄者参与。当然,经过了调整,拍摄者设备会重新获取对焦形成的图像,并重新执行步骤301和步骤302,直到拍摄者按下快门,完成拍摄。如果拍摄者调整较大,比如大幅度移动了位置,当拍摄者设备检测到该变化,还可能需要执行步骤201~210,重新建立更为合适的无线连接。
步骤303:拍摄者在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下按下快门,完成拍摄,并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本实施例中,不管是建立无线连接还是拍摄照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设备都需要进行交互,如果采用步骤204确定的传输模式无法建立稳定的无线连接,比如误码率较高或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被拍摄者设备的反馈,那么,拍摄者设备可以重新选择更可靠的传输模式。比如:之前采用的传输模式为WBAN,那么可重新选择蓝牙模式进行连接。在实现中,可以先按照表三为不同的传输模式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别,当发现连接不稳定时,再选择更高一级的连接,以提高可靠性。
优先级别 传输模式
1 WBAN
2 蓝牙
3 WLAN
表三
下面再用几个典型的拍摄场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
场景一:双人自拍。如图4所示,此情景由拍摄者a手持本人的拍摄设备A拍摄与朋友b的合影。
应用本实施例方案,步骤201对图像中的人脸识别后,分别提取出a和b的人脸关键信息;步骤202识别出图像中人脸个数为2,其中包括拍摄者a本人;步骤203利用情景识别结果和当前的拍摄参数(短焦距,人脸距离镜头0.6米),并根据表一确定出当前的场景为双人近距离自拍;步骤204利用表二中场景和传输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应该设置为WBAN;步骤205将被拍摄者b的人脸关键信息与设备A自身保存的他人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说明之前设备A已经保存了被拍摄者b和拍摄设备B的设备信息的绑定关系,如果匹配失败,说明之前设备A还未保存该绑定关系,需要进行设备搜索。假设这里已经保存该绑定关系,则可以由步骤206从绑定关系中获取被拍摄者b的设备信息;然后,步骤210中拍摄者设备A与被拍摄者设备B建立无线连接,其传输模式就是步骤204确定的WBAN。建立无线连接之后,拍摄者的设备A就可以利用步骤303将照片通过WBAN的方式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B。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拍摄者a同时也是被拍摄者,当设备A识别出被拍摄者为机主时,并不会与自身建立无线连接,也不会传输照片。
场景二:单人中距离他人拍摄。如图5所示,此情景是拍摄者a手持本人的拍摄设备A为朋友c拍摄。
应用本实施例方案,步骤201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提取出c的人脸关键信息;步骤202识别出图像中人脸个数为1,不包括拍摄者a本人,人脸部分占图像比例超过10%;步骤203利用情景识别结果和当前的拍摄参数(中焦距,人脸距离镜头3米),并根据表一确定当前的场景为单人中距离他人拍摄;步骤204利用表二中场景和传输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应该设置为蓝牙;步骤205将被拍摄者c的人脸关键信息与设备A自身保存的他人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说明之前设备A已经保存了被拍摄者c和拍摄设备C的设备信息的绑定关系,如果匹配失败,说明之前设备A还未保存该绑定关系。假设这里事先未保存该绑定关系,则可以由步骤207~209从周围搜索被拍摄者的设备C,并获取其设备信息。然后,步骤210中拍摄者设备A与被拍摄者设备C建立无线连接,其传输模式为步骤204确定的蓝牙。建立无线连接之后,拍摄者a通过步骤301和步骤302得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发现对焦时获取的图像是被拍摄者c不满意的。此时,拍摄者a不按下快门形成真正的照片,而是调整拍摄角度,重新对焦获取图像。这样,拍摄者设备A再次执行步骤301和步骤302,直到得到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最后执行步骤303,即按下快门,完成拍摄,通过蓝牙将照片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C。
场景三:群体远距离合影。如图6所示,此情景由拍摄者a手持本人的拍摄设备A为朋友e1~e4进行拍摄。
应用本实施例方案,步骤201对图像中的人脸识别后,分别提取出e1~e4的人脸关键信息;步骤202识别出图像中人脸个数为4;步骤203利用情景识别结果和当前的拍摄参数(长焦距,人脸距离镜头10米),并根据表一确定出场景为群体远距离合影;步骤204利用表二中场景和传输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应该设置为WLAN;步骤205将被拍摄者e1~e4的人脸关键信息与设备A自身保存的他人人脸关键信息一一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说明之前设备A已经保存了被拍摄者和设备信息之间的绑定关系,如果匹配失败,说明之前设备A还未保存该绑定关系。假设这里仅保存了部分被拍摄者的绑定关系,则可以由步骤207~209从周围搜索其他被拍摄者的设备,获取其设备信息。然后,步骤210中,拍摄者设备A与所有的被拍摄者设备E1~E4建立无线连接,其传输模式为步骤204确定的WLAN。建立无线连接之后,拍摄者a利用步骤301 ~303完成拍摄,设备A利用WLAN将照片分别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即设备E1~E4。
上述仅仅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场景,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其他场景,也可以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方式实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本发明方案可以实时地在拍摄者设备和被拍摄者设备之间建立合适的无线连接,也可以在拍摄时实时地为拍摄者提供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以实现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目的。
针对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设备。如图7所示,该设备包括:
第一模块701,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
第二模块702,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第三模块703,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并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第四模块704,用于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进一步地,该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五模块705,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接收反馈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是被拍摄者设备利用传输来的图像自身保存的图像进行匹配得到的,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或者,包括:
第六模块706 ,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接收被拍摄者的设备传来的图像,将传来的图像与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匹配,得到并显示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其中,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上述设备可以由手机、照相机、平板电脑等实施,上述方法部分所有情况都可以由本设备实现,具体描述参考方法部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由于拍摄者设备可以自动地、实时地与被拍摄者设备建立无线连接,且在拍摄过程,还可以与被拍摄者设备实时交互,拍摄出使被拍摄者满意的照片,将照片自动通过无线连接传输给被拍摄者,实现了智能化的拍照和分享照片。同时,在建立无线连接时,由于拍摄者设备参考了拍摄场景,建立了合适的无线连接,最大可能地节约了功耗。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B、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并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C、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中对被拍摄者进行场景识别,并结合拍摄参数确定场景;再根据事先设置的场景和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在设置的范围内广播,获取由被拍摄者设备反馈的人脸关键信息;将所述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和所述反馈的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从被拍摄者设备获取其设备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和步骤C之间进一步包括:
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接收所述被拍摄者的设备反馈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是被拍摄者设备利用传输来的图像与自身保存的图像进行匹配得到的,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和步骤C之间进一步包括:
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接收被拍摄者的设备传来的图像,将传来的图像与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匹配,得到并显示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其中,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6.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第一模块,针对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对被拍摄者进行人脸识别和场景识别;
第二模块,根据人脸识别得到人脸关键信息,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
第三模块,将人脸识别得到的人脸关键信息与事先保存的人脸关键信息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获取绑定的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并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否则,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再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传输模式与被拍摄者的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第四模块,用于拍摄照片,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该照片分享给被拍摄者的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由场景识别确定传输模式为:在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中对被拍摄者进行场景识别,并结合拍摄参数确定场景,再根据事先设置的场景和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设备搜索,获取被拍摄者的设备信息包括:将所述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在设置的范围内广播,获取由被拍摄者设备反馈的人脸关键信息;将所述人脸识别得到的关键信息和所述反馈的人脸关键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从被拍摄者设备获取其设备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五模块,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将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传输给被拍摄者的设备,被拍摄者的设备接收并反馈的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是被拍摄者设备利用传输来的图像与自身保存的图像进行匹配得到的,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六模块,利用建立的无线连接接收被拍摄者的设备传来的图像,将传来的图像与所述拍照对焦时获取的图像匹配,得到并显示拍照效果提示信息;其中,如果匹配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不满意;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一般;如果匹配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拍照效果提示信息为满意;所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CN201310024183.6A 2013-01-23 2013-01-23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3945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4183.6A CN103945105B (zh) 2013-01-23 2013-01-23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4183.6A CN103945105B (zh) 2013-01-23 2013-01-23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5105A CN103945105A (zh) 2014-07-23
CN103945105B true CN103945105B (zh) 2017-08-25

Family

ID=5119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4183.6A Active CN103945105B (zh) 2013-01-23 2013-01-23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451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1763B (zh) * 2014-11-18 2019-05-21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分发照片的方法及终端
CN104618655A (zh) * 2015-02-13 2015-05-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025162A (zh) * 2015-06-16 2015-11-0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自动分享照片的方法、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5049710B (zh) * 2015-06-30 2018-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大视角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6326820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照片分享方法及装置
CN105657322B (zh) * 2015-12-29 2018-04-0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图像提供方法和装置
CN105744169A (zh) * 2016-03-29 2016-07-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图像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6294649A (zh) * 2016-08-03 2017-01-0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图片分享方法
CN106454107A (zh) * 2016-10-28 2017-02-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终端及拍摄参数设置方法
WO2018094911A1 (zh) 2016-11-25 2018-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文件的分享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713748B (zh) * 2016-12-08 2020-01-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送图片的方法及装置
CN107222576B (zh) * 2017-07-18 2022-07-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相册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7398906A (zh) * 2017-07-28 2017-11-28 安徽爱依特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机器人的自主发朋友圈方法
CN109981970B (zh) * 2017-12-28 2021-07-27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拍摄场景的方法、装置和机器人
CN108600996B (zh) * 2018-03-30 2021-02-0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身设备互联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924425A (zh) * 2018-08-01 2018-11-30 桐乡捷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景区拍摄装置
US10958603B2 (en) 2018-10-23 2021-03-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stant photo sharing via local area network setups
CN111522990A (zh) * 2020-04-24 2020-08-11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群组分享式摄影方法、拍摄设备、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702510A (zh) * 2020-12-17 2021-04-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布方法、控制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1289A (ja) * 1999-01-07 2000-07-18 Sony Corp 映像入出力装置及び映像取得方法
CN102334115A (zh) * 2009-02-25 2012-01-25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基于广播辅助人脸识别的照片标记方法
CN102577348A (zh) * 2009-08-24 2012-07-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图像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图像拾取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95853A (en) * 2002-11-29 2004-06-02 Sony Uk Ltd Association of metadata derived from facial imag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1289A (ja) * 1999-01-07 2000-07-18 Sony Corp 映像入出力装置及び映像取得方法
CN102334115A (zh) * 2009-02-25 2012-01-25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基于广播辅助人脸识别的照片标记方法
CN102577348A (zh) * 2009-08-24 2012-07-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图像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图像拾取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5105A (zh) 201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5105B (zh) 一种智能拍照和分享照片的方法和设备
US10587847B2 (en) Content capture and transmission of data of a subject to a target device
TWI464513B (zh) 無線通訊系統、可攜式電子裝置以及遠端閃光源控制方法
CN105657329B (zh) 视频会议系统、处理装置及视频会议方法
EP2953347B1 (en) Photograph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945121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10133112A (ko) 비디오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CN103795926A (zh) 利用眼球跟踪技术控制拍照对焦的方法、系统及拍照设备
CN106797543A (zh) 数据共享方法和用于其的电子设备
CN105468144B (zh)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911616A (zh) 一种摄像头自动调焦方法、存储设备及移动终端
CN112184722B (zh) 图像处理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312042A (zh)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454107A (zh) 一种拍摄终端及拍摄参数设置方法
CN105763787A (zh) 图像形成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958920A (zh) 一种空调、对空调进行控制的系统以及空调业务实现方法
CN106791390A (zh) 广角自拍实时预览方法及用户终端
WO2018121730A1 (zh) 视频监控和人脸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167141A (zh) 一种手机相机连续对焦系统及方法
CN110753176A (zh) 一种无线摄像机及其视频信号处理方法
JP5993164B2 (ja) 通信機器、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6303241A (zh) 移动终端及其拍照方法
CN107623796A (zh) 拍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898147A (zh)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测光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314852A (zh) 提前终止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