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等处理导致IT系统资源的浪费。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系统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系统的基本信息,所述系统的基本信息包括架构层次以及系统响应时间要求;
S2、根据所述系统的基本信息选取设备并组合为待选系统;
S3、建立设备求解模型以求得各所述设备的吞吐量;
S4、建立子系统求解模型以求得位于同一架构层次中的各设备组合成的子系统的吞吐量;
S5、建立系统求解模型以求得所述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
S6、根据所述响应时间确定所述待选系统是否符合条件,
如果所述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小于等于所述系统响应时间要求则所述待选系统符合条件,
否则,所述待选系统不符合条件;
S7、输出符合条件的所述待选系统。
优选的,所述系统的基本信息还包括:系统最大并发数、任务到达率以及各所述架构层次中的设备的数量上限需求。
优选的,所述设备求解模型为:
其中,t为各设备的响应时间,l为各设备任务等待队列长度,为各个设备在web/app/db层的吞吐量,M为当前的并发量,α为设备相应的折损率,β为设备的空转利用率,γ为业务的复杂系数,μ为理论处理速率,Ζ为计算系统的内部延时,K为设备总数,P为概率流向,下标ν为设备ν、下标j为设备j;迭代起点为
其中,α作为设备相应的折损率,即指设备在实验室理想环境下测试的性能值和真实环境下性能的折损比值,具体数据为硬件设备厂家对外公布值或经验值;β作为设备的空转利用率,即指硬件设备在仅装有操作系统情况下CPU的利用率,具体数据为硬件设备厂家对外公布值或经验值;γ为业务的复杂系数,即数据库表大小对性能的影响因子系数,取值范围建议1-3,无超大表情况下默认值为1;Ζ为计算系统的内部延时,即磁盘IO等待时间,具体数据由业务系统软件厂家工程师根据系统功能测试及性能测试给出。
优选的,所述子系统求解模型为:
其中,TIME为各子系统的响应时间;LENGTH为各子系统任务等待队列长度;ω为各子系统的吞吐量;M为当前的并发量;为各设备的吞吐量;H为子系统总数;P为概率流向,下标c为子系统c、下标s为子系统s;迭代起点为
优选的,所述待选系统求解模型为:
其中,Response time为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Queue l ength为整个系统的等待队列长度,Throughput为整个系统的吞吐量,ω为各子系统的吞吐量,ρn为系统的处理速率,Qn为系统处在1个任务以ρn的速度正在被处理、n-1个任务正在等待的状态的概率,λ为任务到达速率,M为当前的并发量,X为网络延时,λ、n、X为步骤S1中手工输入,ω为各所述子系统的吞吐量,且因此可以计算出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优选的,所述架构层次包括APP层以及DB层。
优选的,所述架构层次包括APP层、DB层以及WEB层。
优选的,所述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还包括网络延时。
通过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系统处理方法通过处于同一架构层次的各设备的吞吐量得出该架构层次中的子系统的吞吐量最终得到各设备组合得到的系统的响应时间,并据此输出符合要求的设备组合,从而能够准确得到系统的资源信息,避免了资源冗余造成的浪费或者资源不足时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的,现举例如下,结合1所示,进行以下步骤:
S1、获取系统的基本信息,所述系统的基本信息包括架构层次以及系统响应时间要求、系统最大并发数、任务到达率以及各所述架构层次中的设备的数量上限需求;
设定本实施例中系统响应时间要求为小于等于5S,系统抽象模型、系统任务类型、系统最大并发数也均由系统真实情况可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最大并发量M值为192,高峰期系统任务到达速率为91个/S;系统任务到达率取月末负载最大的一天的任务到达率;系统性能取“满负荷能力-谷值能力”(其中,谷值能力代表了系统空载下的性能消耗)。
作为一种优选,本实施例中该待选系统的架构层次包括APP层和DB层。
S2、根据所述系统的基本信息选取设备并组合为待选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即为选择APP服务器以及DB服务器,
App server用以承担在满足一定性能指标(主要是响应时间)的前提下,为系统提供最大的并发量的能力,也承担系统业务处理能力;而DB server为系统提供数据处理能力。
S3、建立设备求解模型以求得各设备的吞吐量;
具体的,设备求解模型为:
其中,t为各设备的响应时间,l为各设备任务等待队列长度,为各个设备在web/app/db层的吞吐量,M为当前的并发量,α为设备相应的折损率,β为设备的空转利用率,γ为业务的复杂系数,μ为理论处理速率,Ζ为计算系统的内部延时,K为设备总数,P为概率流向,下标ν为设备ν、下标j为设备j;迭代起点为
如下表所示,为系统收到的部分任务以及相应的占比发生率以及对应的APP服务器以及DB服务器各自对应的交易复杂系数及标准事务处理数。
由此,按照各个事务的权重进行加权,具体的,
S3.1、统计所有负载任务的发生的占比情况,量化各负载任务对应的“http请求数”、“交易复杂系数”以及“标准事务处理数”;
S3.2、加权平均各个对应“任务占比”和“http请求数”算出web层所需的吞吐量;
S3.3、加权平均各个对应“任务占比”和“交易复杂系数”算出app层所需的吞吐量;
S3.4、加权平均各个对应“任务占比”和“标准事务处理数”算出db层所需的吞吐量。
根据所选择的设备从硬件指标库中获取系统设备性能参数,上述的“硬件指标库”是针对当前主流硬件厂商的小型机、PC、刀片产品,结合TPC(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公布的TPC-C基准值、SPEC(标准性能评估机构)公布得SPECjbb2005与SPECweb2005基准值,以及当年硬件厂商公布的产品报价整理的一份具有指导性依据的指标库;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设备品牌、设备型号、CPU类型、CPU主频、物理CPU个数、每CPU内核数、最小内存、最大内存、SPECjbb2005基准值、SPECweb2005基准值、TPC-C基准值、折损率、价格、机器类型(小型机、PC、刀片)等。在本实施例中所选取的设备的具体的参数为:
APP服务器在SPECjbb2005基准测试条件下,处理事务的速率为:477957.564(tps),
DB服务器在TPC-C基准测试条件下,处理事务的速率为:1330670.896(tps),
进一步得出APP服务器和DB服务器在本实施例系统中的处理速率:
APP server:477957.564/34.69487=13776.03/s
DB server:689298.801/0.546460614=2435071.91/s。
S4、建立子系统求解模型以求得位于同一架构层次中的各设备组合成的子系统的吞吐量;具体的,子系统求解模型为:
其中,TIME为各子系统的响应时间;LENGTH为各子系统任务等待队列长度;ω为各子系统的吞吐量;M为当前的并发量;为各设备的吞吐量;H为子系统总数;P为概率流向,下标c为子系统c、下标s为子系统s;迭代起点为
并且,因为给出的设备是串联连接,所以最后这个子系统的吞吐量应该就是这个在M的情况下,各设备对事物的处理速率。如果各设备是并联,则该子系统的吞吐量为各设备的吞吐量之和。
由上述已知可以得到,APP层的子系统的吞吐量为:μapp=2744,而对于DB层的子系统来说,其吞吐量为μdb=1261388。
S5、建立系统求解模型以求得所述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具体的,待选系统求解模型为:
其中,Response time为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Queue length为整个系统的等待队列长度,Throughput为整个系统的吞吐量,ω为各子系统的吞吐量,ρn为系统的处理速率,Qn为系统处在1个任务以ρn的速度正在被处理、n-1个任务正在等待的状态的概率,λ为任务到达速率,M为当前的并发量,X为网络延时,λ、n、X为步骤S1中手工输入,ω为各所述子系统的吞吐量,且 因此可以计算出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当思考时间Z=0.5时,计算出系统响应时间=0.5000738653387151。
S6、根据所述响应时间确定所述待选系统是否符合条件,
如果所述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小于或等于所述系统响应时间要求则所述待选系统符合条件,
否则,所述待选系统不符合条件;
结合本实施例中,将步骤S5中求得响应时间与网络延时相加后作为该待选系统的响应时间,由于该待选系统的整体响应时间远远小于最大响应时间要求,故该方案所选择的设备完全满足要求。
S7、输出符合条件的所述待选系统。
上述的步骤S3、S4均是基于MVA分析方法进行,而步骤S5主要基于流守恒规律得出。
本发明的架构层次还可以为包括APP层、DB层以及WEB层的结构,如图2所示,为该种架构层次的系统逻辑架构。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