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3711B - 头线圈 - Google Patents

头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3711B
CN103913711B CN201210594579.XA CN201210594579A CN103913711B CN 103913711 B CN103913711 B CN 103913711B CN 201210594579 A CN201210594579 A CN 201210594579A CN 103913711 B CN103913711 B CN 103913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coil
driving switch
elastic
driving
lower ha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945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3711A (zh
Inventor
侯祥明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n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945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137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13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3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3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3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头线圈,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并且通过开合机构相互锁合、解锁;开合机构包括:位于上半部分的定位部,位于下半部分的第一弹性件,定位部与第一弹性件的位置相对;位于下半部分的第二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的卡位件,第二弹性件、卡位件均位于第一弹性件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方向相互垂直;定位部具有卡槽,卡槽与卡位件相配合;向卡位件施加力的驱动支架,且位于下半部分;与驱动支架连接的驱动开关,位于下半部分外侧,当打开驱动开关时,驱动支架对卡位件施加向驱动开关方向的力使卡位件从卡槽内退出。操作员单手可以完成头线圈的自动锁合和解锁,并将上、下半部分分离,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头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共振仪的头线圈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通常包括产生稳定的基本磁场的磁体、产生快速通断的梯度场的梯度线圈以及射频装置,其中,上述射频装置包括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射频线圈及其控制系统。
射频线圈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磁共振扫描检查都要借助线圈来完成,其功能是发射射频脉冲、接受MRI信号。射频线圈根据结构及检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正交头部线圈,正交体部线圈,正交膝、踝关节线圈,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全脊柱相控阵线圈,表面柔软线圈等。一般来讲,正交线圈用于提供头颅、体部等较深度的磁共振信号,表面柔软线圈多用于局部的MRI检查,而相控阵线圈是由多个表面线圈共同组成,可提供相关部位更精细的MRI检查。
正交头部线圈既是发射线圈,又是接收线圈,可提供比体线圈更高的信噪比(SNR),其结构多为笼式结构,利用其可进行等深度信号的采集。参考图1,为现有技术的头线圈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头线圈10分为头线圈上半部分11、开合机构13。开合机构13可以控制头线圈上半部分11和头线圈下半部分12的锁合和分离,使用时先将患者的头部放置于头线圈下半部分12的中央凹陷区,然后应用开合机构13将头线圈上半部分11与头线圈下半部分12进行锁合,然后使头线圈到达磁共振系统的磁体中央,进行扫描检查。如图1所示,头线圈的开合机构13有两个,分别在头线圈的两侧,核磁共振的操作员需要两只手同时作用于头线圈两侧的开合机构13才能完成头线圈上半部分11和头线圈下半部分12的锁合和解锁操作,并将上、下半部分分离,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影响工作效率。
有关头线圈请参考在2010年1月20日公开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1387480Y的中国实用新型,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头线圈,并不能解决在头线圈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锁合和解锁时需要双手同时进行操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头线圈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锁合和解锁时需要双手同时进行操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线圈,包括: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开合机构,所述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通过所述开合机构相互锁合、解锁;所述开合机构包括:
位于所述上半部分的定位部,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定位部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的卡位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卡位件均位于第一弹性件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定位部具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位件相配合,当定位部与第一弹性件接触时,卡位件的端部与所述定位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卡位件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在定位部压缩第一弹性件至卡位件与卡槽的位置相对时,卡位件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下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向所述卡位件施加力的驱动支架,与所述驱动支架连接的驱动开关,所述驱动支架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驱动开关位于所述下半部分外侧,当打开驱动开关时,所述驱动支架向驱动开关方向对所述卡位件施力,使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
可选的,所述驱动开关和所述驱动支架之间通过转动和/或滑动连接。
可选的,当所述驱动开关与所述驱动支架为转动连接时,所述驱动开关在与所述驱动支架的连接处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驱动支架在与所述驱动开关的连接处具有第二连接孔,用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当打开驱动开关时,驱动开关带动驱动支架向驱动开关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驱动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与所述驱动开关相连;
所述杆状结构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卡位件与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开口方向向下,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凹槽内,当打开驱动开关时,所述第一突出部通过所述凹槽的侧壁对所述卡位件施加拉力,以使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
可选的,所述杆状结构上具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位于第二弹性件靠近驱动开关的一侧;
所述开合机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第三弹性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二突出部靠近驱动开关的一侧,打开驱动开关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所述凹槽减去第一突出部占据的空间之后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突出部拉动所述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时第一突出部移动的距离,确保在松开所述驱动开关后,第三弹性件在回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突出部带动驱动支架、驱动开关回复原状。
可选的,所述第二突出部与第二弹性件靠近驱动开关的一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部还设置有柱体结构,所述柱体结构与所述定位部接触的表面为平面,当所述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时,以使第一弹性件更容易对所述定位部施加回复力。
可选的,所述开合结构还包括定位槽,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可选的,所述柱体结构的底部中心处具有突出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套在所述突出结构上进行固定,所述柱体结构的底部边缘处具有支脚,所述定位槽侧壁具有支脚孔,所述支脚插入所述支脚孔,对所述柱体结构进行固定。
可选的,所述卡位件靠近定位部一端的端部与定位部底部接触面之一为斜面,所述斜面包括曲面。
可选的,所述卡位件靠近定位部一端的端部为斜面。
可选的,所述定位部的底部为平面结构、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为柱状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水平方向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可选的,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簧。
可选的,所述下半部分的两对称侧均分布有所述驱动支架。
可选的,位于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在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两个以上的驱动支架平行排列,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卡位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支架对应设置,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支架对应设置,头线圈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槽,每个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卡位件对应设置,头线圈上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驱动支架共用一个驱动开关。
可选的,所述驱动开关为翻盖,按压翻盖为打开驱动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头线圈开合机构,核磁共振的操作员单手就可以实现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自动锁合操作。核磁共振的操作员只需要单手打开驱动开关就可以完成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自动解锁操作,从而使操作员解放出另一只手,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头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头线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头线圈中的开合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中的开合机构的柱体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5至图7是锁合操作过程中头线圈开合机构一侧部件的运动示意图。
图8至图10是解锁并分离操作过程中头线圈开合机构一侧部件的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和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线圈,包括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头线圈的下半部分和头线圈的开合机构。所述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头线圈的下半部分通过头线圈的开合机构相互锁合、解锁。
其中,所述开合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上半部分的定位部,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定位部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的卡位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卡位件均位于第一弹性件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定位部具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位件相配合,当定位部与第一弹性件接触时,卡位件的端部与所述定位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卡位件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在定位部压缩第一弹性件至卡位件与卡槽的位置相对时,卡位件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下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向所述卡位件施加力的驱动支架,与所述驱动支架连接的驱动开关,所述驱动支架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驱动开关位于所述下半部分外侧,当打开驱动开关时,所述驱动支架向驱动开关方向对所述卡位件施力,使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
核磁共振的操作员单手就可以使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自动锁合,当头线圈上半部分和下半部需要分离时,核磁共振的操作员只需要单手打开驱动开关就可以完成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解锁操作,从而使操作员解放出另一只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来对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图2为本发明头线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部件都处于初始状态。图3是图2所示的头线圈中的开合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结合参考图2和图3,头线圈20,包括头线圈的上半部分21、下半部分22和开合机构23,上半部分21与下半部分22通过所述开合机构23相互锁合和解锁。
所述开合机构23包括:定位部231、第一弹性件232、第二弹性件233、卡位件234、驱动开关235和驱动支架236。
定位部231,位于头线圈上半部分21。定位部231为柱状结构,当所述上半部分21与所述下半部分22进行锁合的过程中,定位部231插入所述下半部分22中,以对所述上半部分21和下半部分22进行定位操作,使得上、下半部分能够进行准确锁合,因此,定位部231控制着头线圈上、下部分的锁合精度。定位部231上具有卡槽238,卡槽238与卡位件234相配合。例如,卡槽238的形状可以和卡位件234端部的形状相同。
第一弹性件232,位于头线圈下半部分22中,当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头线圈的下半部分进行锁合操作时,所述第一弹性件232与定位部231的底部相对,并且第一弹性件232在定位部231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当定位部不对第一弹性件232施加压力的时候,第一弹性件232会对定位部231施加回复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可以为弹簧。
本实施例中,所述头线圈下半部分还包括定位槽237,所述第一弹性件232件设置在所述定位槽237中。当所述上半部分21与所述下半部分22进行锁合的过程中,定位部231插入定位槽237中,定位部231和定位槽237共同作用可以使得头线圈的上、下部分锁合的更加精密,并且使得定位部231的定位过程更加有效。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头线圈的下半部分22设置定位槽237,也能实现本发明。
第二弹性件233,位于头线圈下半部分22中。头线圈的下半部分22还包括卡位件234,所述卡位件234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233相连。第二弹性件233和卡位件234均位于第一弹性件232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232和第二弹性件233设置方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32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弹性件233沿水平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33可以为弹簧。
当头线圈的上半部分被移走时,卡位件234处于初始状态,具体为,卡位件234的端部在所述定位槽237中;当头线圈的上、下半部分进行锁合的过程中,定位部231会插入定位槽237中,并在定位槽237中向下移动,当定位部231的底部接触至第一弹性件232时,卡位件234的端部与定位部231接触并且卡位件234的端部受到定位部231的挤压,此时的第二弹性件233会在卡位件234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卡位件234随着第二弹性件233的压缩而向第二弹性件233的方向移动,当定位部231继续向下移动并且压缩第一弹性件232至卡位件234与定位部231上的卡槽238的位置相对时,卡位件234在第二弹性件233回复力的作用下卡设在所述卡槽238内。
卡位件234与定位部231接触的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包含曲面。接触面之所以为斜面,是因为当定位部231的底部与卡位件234接触并继续向下移动时,定位部231可以推抵卡位件234向第二弹性件233的方向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位件234的端部为斜面,此时定位部231的底部可以为平面结构、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
在其它实施例中,卡位件234的端部也可以为平面,此时的定位部231的底部可以为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当定位部231的底部与卡位件234接触并继续向下移动时,所述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的定位部231底面也可以推抵卡位件234,使其向第二弹性件233的方向移动。
驱动开关235,设置于头线圈的下半部分22的外侧。驱动开关235在本实施例中为翻盖结构。按压翻盖为打开驱动开关,松开翻盖时,驱动开关会自动回复。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开关可以为按钮结构或者其它能实现本发明的结构。
驱动支架236,设置于头线圈的下半部分22,驱动支架236与驱动开关235连接,驱动支架236与驱动开关235之间可以通过转动和滑动连接、也可以只通过转动连接、也可以只通过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为通过额外的铜轴进行转动连接且具有相对滑动。具体为:驱动开关235在与所述驱动支架236的连接处具有第一连接孔239,所述驱动支架236在与所述驱动开关235的连接处具有第二连接孔(图未示),用轴240穿过第一连接孔239和第二连接孔。当打开驱动开关235时,驱动开关235带动驱动支架236向驱动开关235方向移动,并且驱动支架236对卡位件234施加向驱动开关235方向的力使卡位件234从定位部231的卡槽238内退出。
本实施例中,驱动支架236为水平设置的杆状结构名称为拉杆。在本实施例中,在拉杆上还设置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41。相应的,卡位件234与拉杆的第一突出部24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凹槽242,凹槽242的开口方向向下,拉杆的第一突出部241位于凹槽242内。当打开驱动开关235时,拉杆向驱动开关235的方向水平移动,拉杆的第一突出部241通过所述凹槽242的侧壁对所述卡位件234施加向驱动开关235方向的水平拉力,以使卡位件234从定位部231的卡槽238内退出。
其它的实施例中,拉杆上可以不设置第一突出部241,卡位件234也可以不设置凹槽242。拉杆和卡位件234的结构只要满足以下条件都能实现本发明。所述条件为:拉杆对卡位件234施加向驱动开关235方向的力使卡位件234从定位部231的卡槽238内退出。例如,拉杆可以和卡位件234连接,所述连接可以为螺连、粘连或捆绑,也可以将拉杆与卡位件234设置为一体结构等,都能实施本发明。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至图4,在定位槽237内的第一弹性件232的上部还设置有柱体结构243。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该柱体结构为顶脱帽。所述柱体结构243与所述定位部231接触的表面为平面,当所述卡位件234从定位部231的卡槽238内退出时,以使第一弹性件232更容易对所述定位部231施加回复力。在其它实施例中,头线圈的下半部分22没有设置定位槽237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232的上部也可以设置有柱体结构243。
本实施例中,柱体结构243的底部中心具有突出结构244,例如凸台,第一弹性件232套在所述突出结构244上进行固定,柱体结构243的底部边缘处具有支脚245,所述定位槽237侧壁具有支脚孔246,所述支脚245插入所述支脚孔246,以对所述柱体结构243进行固定。支脚孔246为长条孔,支脚245可以在支脚孔246内上下移动,因此,柱体结构243可以随着第一弹性件232的弹性运动而在定位槽237内上下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定位槽237的底部边缘处对称设置若干个限位结构247,限位结构247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固定第一弹性件232的位置,防止第一弹性件232在做弹性运动的过程中来回移动。
在其它实施例中,柱体结构243与第一弹性件23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粘连、螺连等,只要柱体结构可以随着所述第一弹性件232的弹性运动而运动即可。
在其它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弹性件232的顶部还可以不设置柱体结构24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头线圈下半部分22的两对称侧均分布有所述驱动支架。位于头线圈下半部分22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当在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这两个以上的驱动支架可以平行排列,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或者,这两个以上的驱动支架互相连接。卡位件234、第二弹性件233的数量与驱动支架的数量相应,一个驱动支架对应至少一个卡位件、一个第二弹性件。上述提到的驱动支架共用一个驱动开关235。头线圈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槽237,每个定位槽237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232,与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卡位件对应设置。头线圈上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一个驱动支架上设置两个卡位件234,两个第一弹性件,相应的定位槽237也为两个,定位部231也为两个。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锁合和解锁过程中的运动过程更加稳固。
所述头线圈下半部分22对称两侧的驱动支架共用一个驱动开关235。头线圈20的上半部分21与下半部分22在锁合、解锁和分离过程中,头线圈两侧的部分开合机构在头线圈20两侧运动过程相同。其中,头线圈的上半部分21与下半部分22的锁合状态为:卡位件234卡设于卡槽238内。头线圈的上半部分21与下半部分22的解锁状态为:卡位件234从卡槽238内退出。头线圈的上半部分21与下半部分22的分离状态为:头线圈上半部分21的定位部231与头线圈下半部分22脱离。
图5至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锁合操作过程中头线圈开合机构的运动示意图,锁和具体的过程为:
参考图5,将头线圈的上半部分的定位部插入所述头线圈的下半部分中,下压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参考图6,定位部向下移动并挤压卡位件,使卡位件水平向第二弹性件方向移动,所述定位部可以继续向下移动,此时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参考图7,定位部继续向下移动至压缩第一弹性件,当定位部的卡槽与卡位件的位置相对时,卡位件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图8至图10是解锁并分离操作过程中头线圈开合机构一侧部件的运动示意图,具体过程为:
参考图8,打开驱动开关,此时,驱动开关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出现缝隙,驱动开关带动驱动支架向驱动开关方向水平移动,驱动支架对卡位件施加向驱动开关方向的力使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参考图9,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后,第一弹性件回位并对定位部施加回复力,卡位件与卡槽错位;参考图10,松开驱动开关,卡位件与卡槽错位后,受到定位部的挤压,第二弹性件无法回位;因此驱动支架对驱动开关施加压力也无法使得驱动开关回位,此时驱动开关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的缝隙仍然存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开关没有回位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此时的卡位件已经从定位部的卡槽内退出,头线圈的上、下部分处于未锁合状态,因此,所述缝隙的显示更进一步为操作人员操作仪器的过程中带来了方便。之后,操作人员可以移走头线圈的上半部分,第一弹性件回位,第二弹性件带动卡位件回位,驱动开关被驱动支架拉回,间隙消失。
整个过程属于头线圈的上、下半部分的解锁操作,只需要操作人员用单手向下按翻盖就可以实现头线圈上、下半部分处于解锁状态,使操作员解放出另一只手,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具体实施例中,头线圈的开合机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248。头线圈的上半部分的定位部插入头线圈的下半部分,操作人员松开翻盖时,第三弹性件248可以克服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使得翻盖回位,则翻盖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的缝隙消失。使得头线圈在锁合和分离操作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头线圈整体外形的美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上具有第二突出部249,所述第二突出部249位于第二弹性件233靠近驱动开关235的一侧。第二弹性件233一端连着卡位件,另一端与拉杆的第二突出部249相邻,但是并不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33的另一端也可以与拉杆的第二突出部249连接。当第二弹性件233被压缩时,拉杆上的第二突出部249并不移动。
所述开合机构23还包括第三弹性件248,位于所述下半部分22,且水平设置,具体为,下半部分的顶部向下伸出一突出侧壁,第三弹性件248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突出侧壁上,第三弹性件248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突出部249靠近驱动开关235的一侧,所述第三弹性件可以与所述第二突出部249连接。打开驱动开关235时,所述第三弹性件248在所述第二突出部249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下面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进行锁合操作的过程。
本实施例中,当定位部231挤压卡位件234时,卡位件234向第二弹性件233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压缩第二弹性件233,但是第二弹性件233固定在第二突出部249上,并且,第二突出部249不随第二弹性件233的压缩而移动,因此这时拉杆是不移动的,进一步的,此时第三弹性件248也保持初始状态。正因为卡位件234具有凹槽242,所以卡位件234可以在拉杆不移动的情况下在拉杆上移动,但是卡位件234上的凹槽242宽度限制了卡位件234在拉杆上的移动距离。当卡位件234被定位部231挤压并且卡位件234不在定位槽237内时,拉杆上的第一突出部241与靠近第二弹性件的凹槽242的侧壁具有一定距离。
因为卡位件234具有凹槽242,所以卡位件234可以在拉杆不移动的情况下在拉杆上移动,进而,卡位件234在拉杆不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回位且卡设于卡槽238内。
需要说明的是,卡位件234上的凹槽242减去拉杆上的第一突出部241占据的空间之后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突出部241拉动所述卡位件234从所述卡槽238内退出时第一突出部241移动的距离,确保在松开所述驱动开关235后,第三弹性件248在回复力的作用下通过拉杆的第二突出部249带动驱动支架236、驱动开关235回复原状。
本发明的头线圈开合机构,可以使头线圈上半部分和头线圈的下半部分自动锁合,而且还能使头线圈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离时只需要单手对翻盖进行下按操作就可以完成上、下半部分的自动解锁,解放出另一只手,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松开驱动开关时,本发明根据第三弹性件的是否设置,决定驱动开关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的缝隙是否存在,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头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开合机构,所述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通过所述开合机构相互锁合、解锁;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
位于所述上半部分的定位部,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定位部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的卡位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卡位件均位于第一弹性件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设置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定位部具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位件相配合,当定位部与第一弹性件接触时,卡位件的端部与所述定位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卡位件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在定位部压缩第一弹性件至卡位件与卡槽的位置相对时,卡位件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下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向所述卡位件施加力的驱动支架,与所述驱动支架连接的驱动开关,所述驱动支架位于所述下半部分的外侧,且所述驱动支架与所述上半部分非接触,所述驱动开关位于所述下半部分外侧;
所述驱动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卡位件与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槽,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连着卡位件,另一端与拉杆的第二突出部连接;
当向下按压驱动开关,打开驱动开关时,拉杆向驱动开关的方向水平移动,拉杆的第一突出部通过所述凹槽的侧壁对所述卡位件施加向驱动开关方向的水平拉力,以使卡位件从定位部的卡槽内退出;
所述驱动开关为翻盖结构,按压翻盖打开驱动开关时,驱动开关带动驱动支架向驱动开关方向水平移动,所述驱动开关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出现缝隙;
松开翻盖,所述驱动支架对驱动开关施加压力使所述驱动开关能够自动回位,且通过驱动开关与头线圈的外侧之间是否存在缝隙能够确定所述驱动开关是否回位;
所述驱动开关在与所述驱动支架的连接处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驱动支架在与所述驱动开关的连接处具有第二连接孔,用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为长条形,以使得所述驱动开关和所述驱动支架之间通过转动连接;
所述开合机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水平设置且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下半部分的顶部向下伸出一突出侧壁,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突出侧壁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突出部靠近驱动开关的一侧,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打开驱动开关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压力作用下压缩;松开驱动开关后,所述第三弹性件在回复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突出部带动驱动支架、驱动开关回复原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部还设置有柱体结构,所述柱体结构与所述定位部接触的表面为平面,当所述卡位件从所述卡槽内退出时,以使第一弹性件更容易对所述定位部施加回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机构还包括定位槽,位于所述下半部分,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结构的底部中心处具有突出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套在所述突出结构上进行固定,所述柱体结构的底部边缘处具有支脚,所述定位槽侧壁具有支脚孔,所述支脚插入所述支脚孔,对所述柱体结构进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件靠近定位部一端的端部为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底部为平面结构、锥形结构或球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柱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水平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半部分的两对称侧均分布有所述驱动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在同一侧的驱动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两个以上的驱动支架平行排列,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卡位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支架对应设置,所述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支架对应设置,头线圈下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槽,每个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卡位件对应设置,头线圈上半部分同一侧至少具有两个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对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支架共用一个驱动开关。
CN201210594579.XA 2012-12-31 2012-12-31 头线圈 Active CN103913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94579.XA CN103913711B (zh) 2012-12-31 2012-12-31 头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94579.XA CN103913711B (zh) 2012-12-31 2012-12-31 头线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3711A CN103913711A (zh) 2014-07-09
CN103913711B true CN103913711B (zh) 2020-11-13

Family

ID=51039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94579.XA Active CN103913711B (zh) 2012-12-31 2012-12-31 头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13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2086B (zh) * 2015-12-07 2020-06-26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0006A (zh) * 2010-08-17 2011-01-19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颈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CN102028470A (zh) * 2010-12-23 2011-04-27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眼球射频线圈装置
CN102410289A (zh) * 2010-09-23 2012-04-1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卡勾装置
CN102778661A (zh) * 2011-05-06 2012-11-14 西门子公司 带有可翻转上部的、大小可调的头/颈磁共振表面线圈
CN202588655U (zh) * 2012-03-29 2012-12-12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套件及其夹持装置
CN203204139U (zh) * 2012-12-31 2013-09-18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头线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77724A1 (de) * 2011-06-17 2012-12-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okale Shim- Spule innerhalb einer Lokalspule, als lokale BO -Homogenisierung in einem MRT
CN102502155A (zh) * 2011-11-22 2012-06-20 南京际华三五0三服装有限公司 缝纫设备搬运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0006A (zh) * 2010-08-17 2011-01-19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颈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CN102410289A (zh) * 2010-09-23 2012-04-1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卡勾装置
CN102028470A (zh) * 2010-12-23 2011-04-27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眼球射频线圈装置
CN102778661A (zh) * 2011-05-06 2012-11-14 西门子公司 带有可翻转上部的、大小可调的头/颈磁共振表面线圈
CN202588655U (zh) * 2012-03-29 2012-12-12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套件及其夹持装置
CN203204139U (zh) * 2012-12-31 2013-09-18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头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3711A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53982B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印章
AU2014393109B2 (en) Simple locking device
CN103913711B (zh) 头线圈
CN106842086B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US10591559B2 (en) Radio-frequency coil apparatus and base having a sliding and coil management system
CN103643842B (zh) 盒盖弹出机构及带盖药盒
US9144342B2 (en) Pod disposal system
US20140033927A1 (en) Head assembly for brewing apparatus
WO2014005427A1 (zh) 一种插拔机构、内置插拔机构的成品电路板和插框
US20230257974A1 (en) Structure for picking and placing hand shower
CN105700633B (zh) 有定位功能的快拆旋转机构及有定位旋转门板的电子装置
CN105310750A (zh) 一种自锁式可调节孔径穿刺架
CN103149349B (zh) 一种医用被测试物自动弹出结构及使用该的血气分析仪
CN203204139U (zh) 头线圈
CN205478778U (zh) 一种锁扣
WO2017197645A1 (zh) 面板浮动装置及超声成像系统
CN109770585A (zh) 用于可动家具部件的抽拉导向装置
CN104223762A (zh) 多功能桌台面高度锁定装置
CN109620703A (zh) 一种推出式无烟艾条夹持装置
CN205353334U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KR102295385B1 (ko) 용기 홀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초음파 진단 장치
CN220342621U (zh) 一种控制面板及超声设备
CN104076303B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下肢线圈及其组件
CN109667476A (zh) 防盗锁装置
CN214984414U (zh) 一种静音提拉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01

Address after: 518067 room C, building 202-207, No.1 building, No. six Nanshan District Road,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Un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15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Xingxian Road No. 8 1180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