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9287B -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9287B
CN103899287B CN201410093201.0A CN201410093201A CN103899287B CN 103899287 B CN103899287 B CN 103899287B CN 201410093201 A CN201410093201 A CN 201410093201A CN 103899287 B CN103899287 B CN 1038992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districts
district
drainage
reservoi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32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9287A (zh
Inventor
宁建峰
宁天骄
宁海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Modern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0932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992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99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9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9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9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涉及石油开采领域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将多批引流井以钻井方式穿透储油层,并通至储油层边缘下方位置的二号区,从而使储油层内的油、气流体在位差的作用下沿喷涌至二号区;当储油层的油、气流体涌入二号区内,并在沉积的过程中发生油、气、水自动分层,形成油气水界面;分层后,飘浮在二号区内上层的油、气会通过相应管路被举升至位于储油层上方位置的一号区内,该一号区再将举升上来的油、气输至联合站,从而完成对储油层内石油的开采;所述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开采成本和提高原油采收率。

Description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利用地下引流来开采石油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的,现有的石油开采技术都是在油田上建立大量油井及相关的配套系统,然后以自喷或机械采油的方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再经由矿场油气集输系统对各井的产出物收集、计量并输向联合处理站,进行油气水分离、除砂等工艺的处理后才能生产出合格原油输给用户;在实际中,这些复杂的开采环节直接导致了现有的用于开采石油的系统设施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比较昂贵;此外,到了冬季或天气寒冷时,不但这些系统管道内的原油流动性会变差,而且还可能会发生管道冻裂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管道冻裂和增加原油的流动性,通常都要进行加热或掺油、水稀释输送等工艺,但由于这些地面系统庞大且复杂,所以再次增大了油田的开采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已投产的油田多数实施的都是注水开采法,就是向油田内注水,以水驱油,从而达到开采目的,因此,在整个开采的过程中,从油井中采出的水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最后达到含水极限,而同时,原油的产量则是由高到低,逐步下降,且一直降到没有经济效益为止,即油田的产量变化与油井含水上升密切相关;目前,根据陆上油田的开采实践,注水开采油田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不含水至低含水阶段,其含水量为<25%;第二阶段、中含水阶段,其含水量为25%~75%;第三阶段、高含水阶段,其含水量为75%~90%;第四阶段、特高含水阶段,其含水量为>90%;由此可知,当油井含水为25%时,每采出3吨原油,就会同时采出1吨水,当含水上升到50%时,每采出1吨原油,就会同时采出1吨水,而当含水上升到75%时,每采出1吨原油,同时就会采出3吨水,即现行注水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特高含水量和低采收率是油田开采中的一大难题;此外,还有一种用于开采粘度较高的稠油的热力采油法,其是利用降低原油粘度,通过岩石及流体热膨胀或蒸汽蒸馏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是,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导致大量稠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需要建立大量油井和地面相关配套系统就能够对地下的石油进行开采,且原油采收率较高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将多批引流井以分批分阶段的钻井方式从地面穿透储油层,并钻通至设置于储油层边缘下方位置的二号区,从而通过二号区与储油层的位置关系使储油层形成漏斗效果,进而使储油层内的油、气流体能够在位差的作用下沿引流井喷涌至二号区;当储油层的油、气流体涌入二号区内,并在缓冲和滤砂后自然沉积;由于密度不同,在沉积的过程中油、气、水会自动分层,形成油气水界面;分层后,飘浮在二号区内上层的油、气会通过相应管路被举升至位于储油层上方位置的一号区内,该一号区再将举升上来的油、气输至联合站,从而完成对储油层内石油的开采;
应用所述方法的开采系统包含位于地下的一号区、输油管道、石油通道、二号区、井底区、缓冲区、自动闸门、滤砂装置和位于地上的控制室;所述的一号区对应位于储油层的一侧上部,且设为环流式结构,一号区的一端通过输油管道与位于地上的联合站连通,一号区的另一端通过设有自动阀门的管路与石油通道的上端连接;所述的输油管道与一号区的结合部设有用于泵送和计量的设施;所述的石油通道设为垂直结构,且石油通道的下端与二号区连通;所述的二号区对应位于储油层边缘的下部,且设为水平的隧道式结构,二号区的一侧正下方设有一凹陷的井底区,二号区的另一侧设为缓冲区;所述的井底区与石油通道对应垂直,且井底区边缘与相邻的缓冲区的一侧之间设有一自动闸门;所述的缓冲区内底部至少设有两处滤砂装置,缓冲区的另一侧与贯穿储油层的引流井底部井口连通;所述的一号区对应自动阀门的位置设有第一空间区域,二号区对应自动闸门上部的位置设有第二空间区域,这两个空间区域内均设有用于检测维护所述系统相应部分的附属设施,且这两个空间区域均与设在地面的控制室连通。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引流井为多分支井、定向井、直井、斜井、水平井或大位移井。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多批引流井在储油层内构成互联互通的纵横交叉的引流通道网。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储油层内的天然能量减弱,油、气流体由自喷逐渐转变为泄流的方式继续向二号区排放时,能够通过增加贯通储油层至二号区的加密井来确保油、气流体的继续排放。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一号区位于地表十米以下。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二号区与储油层相距二十米以上,且二号区的顶部面至少要比储油层的底部面低五米。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二号区的中心部正下方设有井底区,在井底区的两侧分别设一缓冲区,且这两个缓冲区的外侧均通过相应管路与贯穿储油层的引流井底部井口连通。
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自动闸门设为下开式结构。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不但简单有效,易于操作,而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开采成本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所述的方法采用了地下引流井的开采方式,即利用水的浮力对在注水或注蒸汽开采过程中进入二号区内的油水混合物实施了地下引流、蓄水、蓄油、滤砂以及油、水分离的采油过程,并能使原油能够在水的浮力作用下自动漂浮至一号区并输送至联合站,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此外,由于所述的方法在应用时是通过位于地下的石油通道及一号区将由储油层流入二号区的油水混合物引出,而不需要安装使用常规的采油设备和配套系统,因此,应用所述的方法不但能够实现油田的地下采油、蓄油、举升和集输的一体化开采,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从而极大的为开采方节省了投入资金,降低了开采成本和增加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采油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应用于特高含水油田的采油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应用于特高含水油田的注水引流流程示意图;
图4是所述的开采系统示意图;
图5是所述的开采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采油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应用于稠油油田注蒸汽引流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引流井的另一布局示意图。
图中:1、一号区;1-1、自动阀门;2、二号区;2-1、井底区;2-2、滤砂装置;2-3、缓冲区;2-4、自动闸门;2-5、石油通道;3、储油层;4、引流井;5、控制室;6、采油井;7、输油管道;8、第一空间区域;9、第二空间区域;10、联合站。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发明,公开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结合附图5~6,应用所述方法的系统包含位于地下的一号区1、输油管道7、石油通道2-5、二号区2、井底区2-1、缓冲区2-3、自动闸门2-4、滤砂装置2-2和位于地上的控制室5;所述的一号区1对应位于储油层3的一侧上部,且设为环流式结构,从而便于将由二号区2举升上来的原油输至位于地上的联合站10;根据需要,能够将一号区1设置于地表十米以下,且将一号区1的一端通过输油管道7与位于地上的联合站10连通,将一号区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自动阀门1-1的管路与石油通道2-5的上端连接;所述的输油管道7与一号区1的结合部设有用于泵送和计量的设施,从而便于利用该设施对由一号区1输至联合站10的原油进行计量和泵送;所述的石油通道2-5设为垂直结构,且石油通道2-5的下端与二号区2连通,即二号区2能够通过石油通道2-5将原油举升至一号区1;所述的二号区2对应位于储油层3边缘的下部,且设为水平的隧道式结构,从而能够利用位差,即两者位置高度之间的落差使储油层3内的油、气流体自动流向二号区2;根据需要,所述的二号区2与储油层3边缘位置的间距为二十米以上,且二号区2的顶部面至少要比储油层3的底部面低五米,从而达到在利用这些间隔区域保障储油层3和二号区2安全的同时,也有效的确保了储油层3的原油能够顺利流至二号区2;
二号区2的一侧正下方设有一凹陷的井底区2-1,该井底区2-1的作用是使原油和水分离开,从而达到将飘浮在上层的原油举升至一号区1的目的;二号区2的另一侧设为缓冲区2-3,即利用缓冲区2-3对流向井底区2-1的油水混合物进行缓冲,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油水混合物流速过快而导致原油不易与水分离的情况发生;所述的井底区2-1与石油通道2-5对应垂直,从而便于飘浮的原油能够直接通过石油通道2-5举升至一号区1;井底区2-1边缘与相邻的缓冲区2-3的一侧之间设有一自动闸门2-4,即利用自动闸门2-4达到有效蓄油和控制油水混合物的流向、流速的目的;为进一步的便于原油流入井底区2-1,能够将所述的自动闸门2-4设为下开式结构,从而能够在控制自动闸门2-4向上升起合拢关闭时,使自动闸门2-4的上部面与二号区2的顶面之间留有一段间距,这样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使飘浮在上层的原油通过留出的这一间距流入井底区2-1,而且还达到了尽可能降低水液流入井底区2-1的目的;
为降低油水混合物中含有的过多的砂粒向自动闸门2-4和井底区2-1运移,所述的缓冲区2-3内底部至少设有两处滤砂装置2-2来过滤阻挡砂粒;缓冲区2-3的另一侧与贯穿储油层3的引流井4底部井口连通,即通过引流井4将相应的水液或蒸汽注入储油层3后,储油层3内的油、气流体能够自动顺着引流井4流入二号区2的缓冲区2-3,然后再流至井底区2-1;根据开采需要,能够在二号区2的中心部正下方设置井底区2-1,将井底区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为一缓冲区2-3,且这两个缓冲区2-3的外侧均通过相应管路与对应的贯穿储油层3的引流井4底部井口连通,从而达到能够利用二号区2两侧的两个缓冲区2-3同时对一个储油层3进行快速开采,或是对两个相邻的小型储油层3同时开采的目的;为便于维护,能够在一号区1对应自动阀门1-1的位置设置第一空间区域8,在二号区2对应自动闸门2-4上部的位置设置第二空间区域9,这两个空间区域内分别设有用于检测维护所述系统相应部分的附属设施,同时,这两个空间区域均与设在地面的控制室5连通,即便于相关人员通过控制室5进入这两个空间区域进行相应的维护检测等井下作业。
结合附图1~6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所述的自动闸门2-4不但能够用于控制进入缓冲区2-3的油、气、水流向,而且还能够起到蓄油和蓄能的作用,在油、气、水喷涌至二号区2内时,自动闸门2-4的保持在半开状态,只留上半部分的空间,供油、气大量的涌入井底区2-1;二号区2内油、气、水蓄满时会利用自喷和水体漂浮举升的方式,将漂浮在上层的油、气最大限度的举升至石油通道2-5并涌入一号区1,通过输油管道7输送至联合站10;所述的滤砂装置2-2固定设在相应的缓冲区2-3外端的位置,且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开采需要,将滤砂装置2-2设置为矩形或拱形,即只要能起到滤砂效果的设置均能够使用;缓冲区2-3的作用是降低和缓冲大量喷涌入二号区2内的油、气、水的巨大冲击力;所述的二号区2的整体结构深度比储油层3底部位置至少低五至十米左右,从而能够使二号区2与储油层3形成倾斜位置的落差,便于储油层3内的油水混合物向二号区2自然排放;
将引流井4以井排的方式从地面钻透储油层3,并钻通至二号区2,在二号区2缓冲区的外侧形成众多的地下井口,从而使储油层3形成漏斗效果,使储油层3内的油、水混合物通过这些地下井口向二号区2大量喷涌,在喷涌的过程中,油、水混合物涌入二号区2内的滤砂装置2-2和缓冲区2-3,所述的滤砂装置2-2起到阻挡、沉积砂石的作用,缓冲区2-3起到对油、水混合物的缓冲和蓄积作用;油、水混合物经自动闸门2-4流入井底区2-1,由于流入井底区2-1的油、气、水各自的密度不同,因此自然分层形成油、气、水界面,漂浮在上层的大量的油、气通过自喷进入石油通道2-5,并进而涌入一号区1,最后经由输油管道7输往联合站10;由于储油层3的漏斗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储油层3内的天然能量减弱时,油、气自喷逐渐转变为泄流的方式继续向二号区2排放,这时能够通过分批增加贯穿储油层3至二号区2的加密井来确保油、气继续向二号区2排放;此外,所述的石油通道2-5的深度取决于一号区1与二号区2之间的距离。
结合附图2~4,将所述的方法应用于特高含水期油田时,需要先建造一号区1、二号区2和石油通道2-5,同时,对油田现有的采油井6进行功能转换,并结合注水井等地面配套系统与二号区2组合使用;以采油井6侧钻的方式采用水平井、多分支井或大位移井钻通至二号区2的缓冲区2-3内,使储油层3和二号区2贯通,并关闭采油井6的地面井口;当注水井向储油层3持续注水驱油时,油水混合物会经采油井6泄入二号区2,使二号区2的水位持续上升,漂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层会越积越厚,利用水体漂浮举升的方式,使油气流体源源不断的经石油通道2-5涌入一号区1;该技术特征的优点是:对进入采油井6的特高含水的油水混合物实施引流,使其泄入二号区2;由于油、水的密度不同,在二号区2内会形成油、水界面和泥沙沉积,从而实现了特高含水期的地下油、水分离;
所述方法采用水体漂浮的举升方式,以上述例为基础,在确认储油层3贯通二号区2,先关闭二号区2内一侧缓冲区2-3的自动闸门2-4,使被关闭自动闸门2-4的一侧缓冲区2-3处于蓄油状态;当注水井向储油层3持续注水驱油时,由于两侧缓冲区2-3互不联通,只有另一侧缓冲区2-3和井底区2-1处于联通状态,使水位快速上升,并通过水体漂浮举升的方式,使油、水混合物在分离为界面的同时,大量的漂浮进入石油通道2-5,当原油漂浮至石油通道2-5时,将缓冲区2-3一侧关闭的自动闸门2-4开启,开启后,一侧缓冲区2-3内的原油利用油、水的密度差,自然上浮穿越水体经石油通道2-5涌入一号区1;在注水作业时,由于注水井、储油层3、二号区2、石油通道2-5和一号区1相互之间所处的位置高差,水体在石油通道2-5内上浮的同时也会对缓冲区2-3内的地下井口产生倒灌,会使一部分原油上浮进入采油井内,这时应开启之前已关闭的地面井口,用常规的机械采油方式将井内的原油采出,或者向井内注空气或水,将井眼内的油、水驱入二号区2内,注入的气体进入二号区2的油、水中后,会产生大量气泡,促使原油加速穿越水体,并漂浮至一号区1,通过石油管道7输往联合站10;
所述方法针对井底区域的水体漂浮举升方式如下:将二号区2井底内2-1两侧自动闸门2-4全部关闭,利用地面联合站10的污水直接从石油通道2-5回注入井底区2-1,随着水位的上升使井底区2-1的原油漂浮上升至石油通道2-5内,经一号区1输往联合站10;该技术特征的优点:不受油藏埋深的限制;不需额外的采油机械和地面系统,实现了在地下进行油、水自然分离,和利用了水体漂浮的自然规律,解决了注水开采中出现的特高含水问题。
结合附图4所述,根据开采需要,应用所述方法的开采系统能够只建造二号区2和石油通道2-5,并通过石油通道2-5将二号区2和地面集输系统直接连通,从而达到地下引流式石油开采的目的;这种简化系统的采油流程如下:将引流井4以井排的方式从地面钻至储油层3的中、下部或底部,并从储油层3的中、下部或底部钻通至二号区2,在二号区2内形成众多的地下井口,从而使储油层3形成漏斗效果,储油层3内的油、水混合物通过地下井口向二号区2大量喷涌,在喷涌的过程中,油、水混合物涌入二号区2内的滤砂装置2-2和缓冲区2-3,所述的滤砂装置2-2起到阻挡、沉积砂石的作用,缓冲区2-3起到对油、水混合物的缓冲和蓄积作用;油、水混合物经自动闸门2-4排入井底区2-1,由于流入井底区2-1的油、气、水各自的密度不同,会自然分层,形成油、气、水界面,漂浮在上层的油、气大量的漂浮进入石油通道2-5,并通过石油通道2-5直接输往地面集输系统;此外,利用这种简化系统进行稠油举升开采时,在二号区2对应的地面位置设立采油井并钻通至二号区2,以常规的机械采油方式,直接在二号区2内抽油;在开采后期能够根据开采需要改用水体漂浮举升采油的方式。
结合附图7,将所述的方法应用于稠油油藏开采时,需要与现有技术中的注蒸汽驱稠油热采技术相结合来实现稠油的开采,其采油原理是:用常规注蒸汽驱方式加热储油层3,热力降粘后流入引流井,经引流井向二号区2排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储油层3内的第一批地下引流井的能量会逐渐减弱,为了提高采收率和持续开采,应钻第二批地下引流井和相配套的注蒸汽井;在第一批地下引流井所处区块位置的周边相邻区块开钻第二批地下引流井;第二批地下引流井在储油层3内以长距离裸眼钻井的方式从第一批地下引流井井距间隙穿越,并和二号区2钻通,在二号区2内建立新的引流井口群;这种开采方法的用途和有益效果是:把采油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将周边区块的油水混合物引流排放泄入二号区2,同时第二批引流井井群在储油层3内以长距离裸眼钻井方式从第一批引流井井距的间隙穿越,从而不但起到了加密井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使井距间的滞留油和周边区块的油气流体畅流进入裸眼井筒,并排放泄入二号区2内,对于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具有实质性的技术效果;
由于地质构造的非均质性和各井间距、位置的不同,根据油气开采需要,第二批地下引流井可以用定向井在储油层3内与第一批地下引流井的井筒钻通,使二者互联互通成为一体化结构;第二批地下引流井内的油水混合物经由第一批地下引流井排放泄入二号区2内,该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二批地下引流井在储油层3内的裸眼井筒与第一批地下引流井内的裸眼井筒的互联互通,增加和加长了储油层3内的纵横的油井通道,扩大了油气水与井筒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油气水畅流进入井筒;此外,储油层3与二号区2位置的高差能够使进入井筒内的原油源源不断的、自然排放泄入二号区2内;当第二批地下引流井油气流体能量减弱或枯竭时,开始在第二批地下引流井所处区块的周边相邻区块开钻第三批地下引流井,并和第二批地下引流井互联互通;当第三批地下引流井油气流体能量减弱或枯竭时,在第三批地下引流井所处区块的周边相邻区块开钻第四批地下引流井,并和第三批地下引流井互联互通,并以此类推,直至油田开采完毕;当上述的第一、二、三、四等多批地下引流井在储油层3内互联互通,使储油层3内形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油气混合物引流通道网,在井网分布范围内,油气混合物源源不断的向二号区2排放,由于互联互通的钻井方式,同时也大大节省了钻井的成本。
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地下引流式采油,其地面配套系统较简单,因此对于大中型油田,包括陆地油田、沿海油田及沙漠、戈壁和极寒地区等环境条件严峻的油田,以及油藏大面积分布、储量丰富、油田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左右,埋深大于一千米、油层净总厚度大于二十米的常规油田、稠油油田和低渗油田进行开采时,能够根据油藏整体分布特征和开采需要,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对同一储油层3进行多点开采,如附图8所示的三点开采:以储油层3为中心,围绕储油层3建造三处所述的开采系统,每个系统均作为一个独立的采油区,分别以多批引流井互联互通的方式向油藏的中心区块开采,并根据开采需要,配套设立注水井或注蒸汽井,并采用多分支井、定向井或大位移井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对于上述规模的油田,每个采油区的二号区2总长可为五千米,直径为十米,可容纳油、水混合物数十万立方左右,其中,井底区2-1长度为一千米,深度为二十米,井底区2-1两侧的缓冲蓄油隧道各长两千米;一号区1长度为二百米,直径五米的联排环流蓄油区;石油通道2-5为双通道结构,每个通道直径二米,为竖井或斜井;一号区1和二号区2之间的距离为石油通道2-5的深度;一号区1、二号区2和石油通道2-5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根据开采需要,采用现有技术的多分支井、定向井、直井、斜井、水平井或大位移井等作为引流井,从地面穿越储油层3并钻通至二号区2,利用储油层3内的各种天然能量,将油、水混合物引流、排放、泄入二号区2;在二号区2内钻通的井口数量根据开采需要设立;由于所述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储油层3与二号区2之间的高差而产生引流和重力泄油的漏斗作用,因此不需要在地面和井眼内安装采油机械和集输系统;
所述开采系统中的附属设施如下:在二号区2和相对应的地面之间建立竖井或斜井通道,通道的井底部位设有三个大小为五十平方米左右、高二米左右的地下洞室,各洞室之间互联互通,用透明的高强度玻璃钢材料做封闭门;该地下洞室至二号区2两侧的自动闸门2-4位置,各自建造一条通道,通道的终端空间内安装自动闸门和油水界面仪;从地下洞室到安装自动闸门的空间终端位置的通道规格约为宽一米五、高两米的通道;地面至地下洞室的竖井或斜井的井筒直径约为二至二点五平方米,井深为地面至地下洞室的距离;该竖井或斜井的地面位置安装绞车,地面人员可以乘绞车进入井下,即地面技术人员可从地面直接进入井下,对储油层3的地质构造特征、油品类型,尤其是对特稠油藏或超稠油藏,低渗油藏等低品位油藏做实地和现场的直观研究,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开采技术措施,同时,还能够使技术人员对二号区2、自动闸门、油水界面仪等设施进行适时的维护和检测,从而保障原油的正常开采作业,此外,根据需要,通道内还能够作为井下人员的研究和应急保障以及相关器材的存放场所;根据开采需要,在通道和洞室内配套安装有通风系统,电力、照明系统,智能化、可视化通讯系统,医疗保障-给氧系统,消防设施,采油区域的温度、压力、气体检测装置等。
为保障安全,所述的开采系统及附属设施的质量标准均要求按照GB 50455-2008《地下水封石洞油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DL/T 5195-2004《水工隧洞设计规范》、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建造安装。
本发明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故本发明未对其进行详述。

Claims (8)

1.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采用将多批引流井(4)以分批分阶段的钻井方式从地面穿透储油层(3),并钻通至设置于储油层(3)边缘下方位置的二号区(2),从而通过二号区(2)与储油层(3)的位置关系使储油层(3)形成漏斗效果,进而使储油层(3)内的油、气流体能够在位差的作用下沿引流井(4)喷涌至二号区(2);当储油层(3)的油、气流体涌入二号区(2)内,并在缓冲和滤砂后自然沉积;由于密度不同,在沉积的过程中油、气、水会自动分层,形成油气水界面;分层后,飘浮在二号区(2)内上层的油、气会通过相应管路被举升至对应位于储油层(3)上方位置的一号区(1)内,该一号区(1)再将举升上来的油、气输至联合站(10),从而完成对储油层(3)内石油的开采;应用所述方法的开采系统包含位于地下的一号区(1)、输油管道(7)、二号区(2)、石油通道(2-5)、井底区(2-1)、缓冲区(2-3)、自动闸门(2-4)、滤砂装置(2-2)和位于地上的控制室(5);所述的一号区(1)对应位于储油层(3)的一侧上部,且设为环流式结构,一号区(1)的一端通过输油管道(7)与位于地上的联合站(10)连通,一号区(1)的另一端通过设有自动阀门(1-1)的管路与石油通道(2-5)的上端连接;所述的输油管道(7)与一号区(1)的结合部设有用于泵送和计量的设施;所述的石油通道(2-5)设为垂直结构,且石油通道(2-5)的下端与二号区(2)连通;所述的二号区(2)对应位于储油层(3)边缘的下部,且设为水平的隧道式结构,二号区(2)的一侧正下方设有一凹陷的井底区(2-1),二号区(2)的另一侧设为缓冲区(2-3);所述的井底区(2-1)与石油通道(2-5)对应垂直,且井底区(2-1)边缘与相邻的缓冲区(2-3)的一侧之间设有一自动闸门(2-4);所述的缓冲区(2-3)内底部至少设有两处滤砂装置(2-2),缓冲区(2-3)的另一侧与贯穿储油层(3)的引流井(4)底部井口连通;所述的一号区(1)对应自动阀门(1-1)的位置设有第一空间区域(8),二号区(2)对应自动闸门(2-4)上部的位置设有第二空间区域(9),这两个空间区域内均设有用于检测维护所述系统相应部分的附属设施,且这两个空间区域均与设在地面的控制室(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井(4)为定向井、直井或斜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多批引流井(4)在储油层(3)内构成互联互通的纵横交叉的引流通道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储油层(3)内的天然能量减弱,油、气流体由自喷逐渐转变为泄流的方式继续向二号区(2)排放时,能够通过增加贯穿储油层(3)至二号区(2)的加密井来确保油、气流体的继续排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一号区(1)位于地表十米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二号区(2)与储油层(3)相距二十米以上,且二号区(2)的顶部面至少要比储油层(3)的底部面低五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二号区(2)的中心部正下方设有井底区(2-1),在井底区(2-1)的两侧分别设一缓冲区(2-3),且这两个缓冲区(2-3)的外侧均通过相应管路与贯穿储油层(3)的引流井(4)底部井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自动闸门(2-4)设为下开式结构。
CN201410093201.0A 2014-03-14 2014-03-14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Active CN1038992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3201.0A CN103899287B (zh) 2014-03-14 2014-03-14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3201.0A CN103899287B (zh) 2014-03-14 2014-03-14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9287A CN103899287A (zh) 2014-07-02
CN103899287B true CN103899287B (zh) 2016-08-24

Family

ID=50990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3201.0A Active CN103899287B (zh) 2014-03-14 2014-03-14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992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8446A (zh) * 2014-12-28 2016-02-03 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浅层油砂原位开发工艺应用装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984A (zh) * 2010-01-27 2011-01-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采方法
CN103233711A (zh) * 2013-03-19 2013-08-07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锚式钻井伞型沟渠重力复合气顶驱采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4436B (zh) * 2010-12-17 2018-01-19 埃克森美孚上游研究公司 自主式井下输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984A (zh) * 2010-01-27 2011-01-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采方法
CN103233711A (zh) * 2013-03-19 2013-08-07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锚式钻井伞型沟渠重力复合气顶驱采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9287A (zh)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0119B (zh) 大间距薄煤层群多底水平井分段压裂高效抽采煤层气方法
CN110397428B (zh) 一种直井与u型对接井联合开采煤层气的驱替煤层气增产方法
CN102587873B (zh) 一种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控水增油方法
US9010419B2 (en) Subterrane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and producing oil
CN101395338A (zh) 从地层中产生流体的系统和方法
CN106194131A (zh) 多级压裂水平井缝间间隔co2驱采油方法
CN104633996B (zh) 一种水源热泵回灌技术方法
WO2008048966A2 (en) Method of collecting hydrocarbons using a barrier tunnel
CN103161434A (zh) 一种页岩气等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方法
CN103277103A (zh) 一种立井开凿穿越巨厚富水基岩非全深冻结方法
CN2913612Y (zh) 井筒封闭式煤层气抽采井
CN106640018A (zh) 一种煤层气v型井组开采方法
CN109162676B (zh) 一种采空区内煤层气及积水同时抽采利用的方法
CN107100625A (zh) 覆岩注水充填降低导高的保水开采方法
CN104405349A (zh) 利用多段高压水射流提高底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方法
CN205400702U (zh) 一种坚硬岩层浅层地热井压裂设备
CN112343560A (zh) 低渗透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压裂与防砂联作工艺方法
CN109025940B (zh) 一种针对致密油藏的co2压裂驱油一体化采油方法
CN105927192A (zh) 一种垮落式老空区及下煤层煤层气联合开采的方法
CN203729962U (zh) 一种地下蓄油式石油开采系统
CN103899287B (zh) 一种引流式石油开采方法
CN111946300A (zh) 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及开采方法
CN106223898A (zh) 一种二开水平井固完井一体化管柱装置
CN208057104U (zh) 用于气驱开发深层块状裂缝性油藏的井网结构
Dobson et al. Mining technology assists oil recovery from Wyoming fie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6

Address after: No. 406, Huaihe West Road, Chuzhou,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uzhou Tengyu plastic moul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71000 Room 202, gate 4, building 2, yard 4, Hantun Road, Xigong District,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 Jianf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8

Address after: No. 180 Langya Road,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239000 (West 4th Floor, Chuzhou Grand Theater)

Patentee after: Chuzhou Modern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406, Huaihe West Road, Chuzhou,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uzhou Tengyu plastic moul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