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3193A -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3193A
CN103843193A CN201280049824.7A CN201280049824A CN103843193A CN 103843193 A CN103843193 A CN 103843193A CN 201280049824 A CN201280049824 A CN 201280049824A CN 103843193 A CN103843193 A CN 103843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king
antenna
docking station
equipment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98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3193B (zh
Inventor
K.J.G.霍特曼
M.H.J.德拉亚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3843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3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3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3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6One coil at each side, e.g.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系统包括:对接站(120),其配置有连接到天线(324)的无线电装置(322);对接器(310),其配置有连接到天线(314)的无线电装置(312)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的通信;以及天线效率降低设备(328),其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降低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的灵敏度。

Description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本发明涉及无线对接(docking),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链路效率改进和优化的无线对接天线去谐器。
无线对接使用无线技术将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等等之类的便携式设备连接到典型地静止的对接环境。这样的便携式设备称为对接器(dockee)或者无线对接器。无线对接环境使对接器有权访问诸如大屏幕、键盘、鼠标和输入/输出端口之类的外设,这些外设可以用来在终端用户与在对接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交互时改进终端用户的体验和生产率。用于无线对接的一个实例是在移动电话的用户与运行在移动电话上的诸如电子邮件客户端或者web浏览器之类的应用程序交互时给予移动电话的用户使用诸如TV或PC监视器之类的较大屏幕的能力。
为了实现无线对接,对接器无线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也称为无线对接主机的无线对接站,以便有权访问无线对接环境中的外设。在简单的情况下,无线对接环境通过在一定地点处(在起居室中、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等等)具有像TV、PC监视器、键盘等等那样的外设都与之连接的单个无线对接站而实现。在一个特定的实例中,蓝牙无线键盘和USB网络摄像机可以连接到对接站以便成为对接环境的部分。因此,对接器在与对接站对接之后将连接到该无线键盘和USB网络摄像机。
在实践中,Wi-Fi将是实现对接站与对接器设备之间的无线对接的最合乎逻辑的无线协议,因为许多(潜在的)对接器设备伴随有已经内置的Wi-Fi支持。然而,旨在以用户友好的方式确保不同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跨设备和跨制造商的兼容性的完整无线对接系统进一步由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一组机制或协议限定,这些机制或协议利用其关联的外设实现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容易且方便的自动Wi-Fi连接设置。
在无线对接环境中,本上下文中“被对接”的状态——对接状态——是其中对接器访问无线对接环境中的所有外设,或者至少访问该对接器选择访问的无线对接环境中的所有外设的状态。将许多外设分组到单个无线对接环境中并且允许用户通过启动单个“对接”动作而将对接器与无线对接环境中的所有外设连接是允许实现易用性的一个重要构思。“断开对接”的状态是其中不存在对无线对接环境中的任何外设的访问的状态。优选地,对接和断开对接的过程二者都尽可能是自动的,需要最少的用户介入和最少的用户事先配置。
对接站可以以许多方式实现。它可以是专门设计的单用途设备,或者它可以是例如运行某些软件应用程序的PC,其可以具有附接的一些额外的硬件以便使得对接更加方便和/或更高效。HDTV也可以具有内置的充当对接站的功能。为所有这些对接站类别考虑的一个设计选项是向该站装备其中可以放置对接器的支架(cradle)。在支架中放置对接器通常具有触发对接动作的效果。另一个选项是向对接站装备对接垫,即可以将对接器铺设到其上的表面。再一次地,至少在之前对接器处于断开对接状态时,铺设将触发对接动作。
向对接站装备支架、垫或者其他划界的区域具有以下优点:如果建筑物中的单个房间或单个区域包含许多对接站,所有这些对接站都处于潜在的无线范围内,那么将存在供用户指示用户想要与哪个站和隐含的无线对接环境对接的容易的方式。另一个触发动作可以是使用对接器设备上的菜单。例如,在起居室中,当用户手持对接器设备坐在椅子上时,通过使用对接器上的菜单触发与手臂够不着的对接站的对接动作将是方便的。从断开对接状态达到对接状态的附加的触发包括(a)通过对接器扫描对接站上的NFC(近场通信)标签,或者通过(b)用户按压对接器上的特定按钮或者(c)对接站上的特定按钮。最大限度有用的无线对接标准应当允许实现这些触发动作类型中的许多类型,给予设备制造商和终端用户选择对他们最方便的类型的选择。
为了创建最大的用户友好性,“断开对接”动作的触发不应当总是“对接”动作的触发的反转。例如,如果可以通过用户将移动电话对接器放置在对接垫上而自动地启动对接,那么当用户拾起移动电话接听来电时自动地发生断开对接可能是不方便的。当用户从对接垫拾起电话时,可以不妨维持电话与对接站之间的Wi-Fi链路,尽管在一些情况下,链路的吞吐量可能通过用户用其身体遮挡直接的信号路径而受到影响。
如果对接器铺设在对接垫上、置于支架中或者由用户放置于与对接站或对接环境关联的区域(物理上划界的,或者只是知道存在)内侧,那么对接器被认为处于“物理上对接”的状态下。如果对接器进入物理上对接的状态,那么这可以触发对接动作,导致对接器也变成逻辑上对接。如果对接器离开物理上对接的状态,那么可能不一定停止逻辑上对接。
物理对接可以由用户出于许多原因而完成,并且这些原因中的若干个可以同时适用:
1. 为了触发逻辑对接过程。
2. 为了确保对接器连接到电源,例如通过将电话放置在充电垫上而无线地充电。
3. 为了优化对接器与对接站/对接环境之间的无线通信质量或者使得其更加可预测。所述通信的质量(速度、延迟)和可预测性对于对接器与对接环境中的外设的组合的效用具有影响。
4. 为了创建到安全机制的输入,使得(a)对接过程可以更安全地继续和/或(b)对接过程可以忽略一些安全对话步骤,用户在别的情况下从一定距离逻辑地对接时必须经过这些步骤。无线连接可能受到中间人攻击,具有恰当的装备的(远程)攻击者通过所述攻击可以假冒是到对接站的对接器或者到对接器的对接站。尽管像(来自蓝牙的)个人身份码认证那样的公知机制可以降低成功攻击的机会,但是这些机制不是用户友好的。利用用于物理对接的检测机制的、远程中间人攻击者难以影响的物理对接因此是增强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不应当以用户友好性为代价。
对于从断开对接状态引向对接状态的过程,标识了若干重要的过程元素。这些过程元素不必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也不必总是对于每种类型的设想的对接过程出现。这些元素中的一些为:
1. 使得对接过程进行的触发或开始机制/事件,其中该触发可以在全部处于无线范围内的多个无线对接环境之中选择单个无线对接环境。
2. 对接器与对接站或者对接环境中的其他元件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安全无线连接的创建,其中这些安全连接的初始化经常依赖于提防中间人攻击的“信任关系创建/检测”机制。
3. 用于在对接状态下与外设功能的通信的最佳无线协议和接口设置的选择,例如Wi-Fi信道。
当前的对接和充电支架使用电接触点以进行充电和/或数据连接。该方法的缺点是,接触可能变脏,因而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很好地起作用,并且接触点是实现移动设备的样式的美观的阻碍。
像Wi-Fi那样的无线标准可以用来支持无线对接。Wi-Fi在开放(ISM)频带上工作,因而Wi-Fi连接可能受到来自相同信道的其他用户(例如其他Wi-Fi用户)的干扰。为了防止由于该干扰引起的通信故障,Wi-Fi被设计成通过让所有设备使用CSM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而共享信道。该机制确保了处于彼此范围内的所有设备轮流发送分组。
图1示出了其中对接器A 110和E 130、对接站B 120和D 140、Wi-Fi路由器150和膝上型计算机160使用相同的无线信道C的情形。此外,非Wi-Fi无线设备170在无线信道C上传输信息,或者与无线信道C重叠。边界180指示对接器110可以使用信道C拾取来自另一个设备的信号的范围。这是一种简化,因为该范围可能根据其他设备的类型和发射功率设置而不同。对于使用无线信道C对接到对接站B 120的对接器A 110而言,这意味着当对接器E 130或者对接站D 140、路由器150、膝上型计算机160或者无线设备170主动地使用相同的无线信道C——或者对接器A 110的范围180内的部分重叠的信道时,与不存在其他主动用户时的性能相比,它们对该信道的使用对于对接器A 110造成性能退化。这归因于以下事实:对接器A 110和对接站B 120中的载波侦听机制在它们侦听到另一个设备在使用信道C的情况下将暂缓使用该信道。这种退化将造成例如屏幕更新速度的退化,这使得经由无线对接连接舒适地观看视频成为不可能,即使它不会造成连接的完全丢失。
假设图1中的设备A 110是使用802.11n(“Wi-Fi n”)无线电的通用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在正常情况下,设备A 110的载波侦听机制拾取信号的范围可以由区域180指示。诸如设备A 110之类的兼容802.11n的设备中的载波侦听(或者载波检测)机制被要求在以下任一个为真的情况下防止该设备传输:
1. 在信道中侦听到信号强度至少为X db的依照Wi-Fi标准编码的无线电信号。
2. 在信道中侦听到信号强度至少为X+Y db的任何信号(即,与第一个条件下相比,该信号必须明显更强)。
在802.11n的情况下,用于X和Y的确切值可以见诸IEEE 802.11n-2009标准文件的第20.3.22.5节。对于某些早期Wi-Fi标准下的一些信号编码而言,不总是需要实现第二个条件。
以上两个条件意味着设备130、140、150、160和170中的任何一个的传输可能使得设备A 110在访问信道之前等待,造成对接器A 110与对接站B 120之间的通信的性能退化。
一个特别的问题是,预期存在于对接器A 110中的通用802.11n无线电实现方式在它可以传输时考虑了上面的约束,即使对接器A 110本身正在以低功率Z<<X传输,这使得该传输非常不可能干扰设备130、140、150、160和170对于信道C的并发使用。Wi-Fi标准(以及大多数无线标准)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非常短距离上的无线电通信的特殊情况。因此,这些标准的常见实现方式不可能做出例外以优化这种情况。验证制度甚至可能不准许它们做出某些例外。
一种改进图1情形的性能的方式是例如通过将设备A 110和B 120封闭到法拉第笼中而将它们与其环境隔离。然而,这对于无线对接的情况而言不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另一种方式是确保区域中的大多数设备使用不同的非重叠的信道。然而,可供802.11n无线电使用的信道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这最多仅仅是一种部分解决方案。例如,在开放式办公楼中,假设每个办公桌(每个雇员)一个对接站并且每个雇员平均5x5米的平均楼面空间,那么可以在相同楼面上单个对接站周围50x50米网格内找到99个其他的对接站。如果使用信道绑定的802.11n,那么存在仅仅10个从中进行选择的非重叠信道对。这意味着在办公室环境中,在仅仅示出使用相同信道的设备的假设下,图1示出了其他范围内设备的现实的、甚至可能乐观的表示。
在Zhu, J. Metzler, B. Guo, X. Liu, Y的论文“Adaptive CSMA for Scalable Network Capacity in High-Density WLAN: A Hardware Prototyping Approach”,INFOCOM 2006, 2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Proceedings(此后称论文)中,作者描述了该问题并且指出在密集WLAN环境中,载波侦听机制的高灵敏度可能是一个性能问题。作者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它:让有关的设备使用内置的载波侦听级别(CAA)适应算法(论文中的图3)以引向用于载波侦听机制的更高阈值(更强的信号强度)。论文中的图11(a)针对论文的图9中所示的开放式办公室中的测试示出了他们使用该技术实现的性能改进。本文的某些实施例在若干重要方面不同于该论文中主张的方法。例如,本文的某些实施例不依赖于对接器中使得对接器的载波侦听机制使用不同阈值的任何内置的机制。此外,通过使用无线电环境的属性,本文的某些实施例不使用控制环以实现用于阈值的最佳设置。进一步形成对照的是,本文的某些实施例利用物理对接的概念作为进入“正常”载波侦听制度和修改的载波侦听制度之间的鉴别器。
在应用本文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如图1中所示的其中对接器A 110可以使用例如信道C拾取来自另一个设备的信号的范围如通过190指示的更小的范围所示地减小。因此,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即使在该范围内存在使用信道C和/或重叠信道的Wi-Fi设备或其他设备,也存在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链路的改进的性能。在许多无线对接站在单个房间或区域中,例如在网络咖啡馆中或者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彼此都非常靠近的情况下,这尤其是所希望的。
某些实施例创建了发送器(例如对接器A 110)与接收器(例如对接站B 120)之间的良好的无线链路预算,并且无论环境中发生什么,都保持链路预算为高。应当指出的是,链路预算被理解为电信系统中从发送器通过介质到接收器的所有增益和损耗的记账。该实施例最大化了数据率并且最小化了当连接由于像干扰、因为多路效应或者人或物体在天线之间移动等等引起的链路质量恶化那样的原因而临时掉线(例如,在0.1秒内没有分组的传输是可能的)时的时间。
另外的实施例将对接器实现为使用标准技术的通用(Wi-Fi)设备。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系统包括:对接站,其配置有连接到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对接器,其配置有连接到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其与对接站的通信;以及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其在对接器物理地对接时降低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的灵敏度。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对接器与第一实施例的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对接器中的无线电装置的发射功率被调整为比对接器从对接站物理地断开对接时更低。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对接器中的无线电装置被配置成在至少两个载波侦听阈值设置之间切换。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对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并且对接站进一步包括第二充电线圈,其中第二充电线圈与第一充电线圈对齐以便在物理地对接时对对接器充电。
在第五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与对接器无线对接的对接站,其中该对接器配置有连接到第一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的通信,该对接站包括:无线电装置,其连接到第二天线;以及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其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降低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对于由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传输的信号的灵敏度。
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移动第一天线的自然谐振频率的去谐设备。
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衰减由对接器接收自其他设备的传输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吸收器、反射器或者屏蔽物。
在第八实施例中,第六实施例的去谐设备包括与第一天线耦合的导电金属。
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去谐设备,该去谐设备通过创建第一天线的被设计成彼此电气隔离的不同元件之间的电磁耦合而使得第一天线不太高效。
在第十实施例中,第六实施例的去谐设备包括与对接器中的天线耦合的多个导电金属带。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六实施例的去谐设备包括经由至少一个电阻器彼此连接的多个导电金属元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耗散流经所述多个导电金属元件的电磁场功率。
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经由开关形成到第十一实施例的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的连接。
在第十三实施例中,可以接通或关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
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对接站中的无线电装置连接到多个天线,其中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被定位成使得链路预算对于特定类型的对接器是优化的。
在第十五实施例中,第五实施例的对接站进一步包括对齐结构,该对齐结构用于对齐对接的对接器,使得第一天线在预定义配置中与对接站中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对齐。
在第十六实施例中,第十五实施例的对齐结构包括用于对接站以便允许仅在特定位置将对接器置于对接站之中或之上的特定形状。
在第十七实施例中,第十五实施例的对齐结构包括运动部分,第二天线安装在该运动部分上,使得该运动部分可以运动到其中第二天线与第一天线对齐的地点。
在第十八实施例中,第十七实施例的对接站进一步包括第一充电线圈,该第一充电线圈用于经由与位于对接器中的第二充电线圈的电磁耦合进行充电,其中这些充电线圈也用作使运动部分运动的电磁体。
在第十九实施例中,第十五实施例的对齐结构包括用于对接站的开槽结构,该开槽结构在一侧开口并且在另一侧闭合以便允许将对接器置于开槽结构中,接触槽的闭合侧。
在第二十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与对接器无线对接的对接站,其中该对接器配置有连接到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的通信,该对接站包括:中央单元,其具有无线电装置;天线模块;以及天线效率降低模块,其用于通过降低载波侦听机制的灵敏度而降低对接器中的第一天线的效率;其中中央单元具有用于插入天线模块和天线效率降低模块中的接口。
总的说来,本发明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可以以本发明范围内可能的任何方式进行组合和耦合。在本说明书结尾处的权利要求书中特别地指出并且清楚地要求保护被看作本发明的主题。本发明的前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根据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将是清楚明白的。以下附图为实例构造,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示出了使用相同的信道或者重叠的信道的多个无线设备。
图2示出了天线系统与去谐物体之间的耦合。
图3示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接器和对接支架。
图4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两个实施例的对接垫。
图5示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接垫/支架。
图6示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接器和对接支架。
图7示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接站的模块化部件。
以下实施例描述了一种对接器载波侦听修改设备。该对接器载波侦听修改设备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修改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的属性。优选地,对接器载波侦听修改设备在无需对对接器做出任何改变的情况下修改所述属性。例如,没有软件、硬件、设置或者对接器的无线电装置使用的网络协议标准的改变。如本文的某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载波侦听机制的修改作用使得对接器在不丧失其检测来自对接站的无线电信号的情况下变得不太能够——优选地不能够——检测来自其他设备(例如图1中所示的设备130、140、150、160和170)的无线电信号。本文的说明书和附图仅仅讨论了使用信道C的设备。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信道C,并且在相同房间中也可以存在使用其他信道的其他设备。
“检测”在操作上被限定为“无论何时载波侦听机制发信号告知对接器中的MAC层实现方式的其他元件侦听到载波,检测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天线效率降低方法实现对接器载波侦听修改设备,该方法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降低用于通过信道C通信的对接器中的天线系统的效率。例如,可以使用天线去谐实现对接器载波侦听修改设备。
天线系统的接收性能,其拾取信号并且将它转换成强得足够无线电装置利用它的电流的能力,可能在对天线去谐的情况下退化。“去谐”被限定为移动天线系统的自然谐振频率,使得它成为不够理想的用于拾取来自预期信道C的信号的谐振器。去谐可以在包括导电物体或者一组导电物体的去谐设备靠近天线放置的情况下发生。导电物体和天线例如在它们不接触地靠近时通过电容耦合或者在非电气隔离部分接触时通过导电耦合而变得电耦合。耦合改变天线的电特性,导致整个天线系统的自然谐振频率的变化。这在图2(A)中图示出,其中无线电装置210连接到天线220且连接到地平面250。导电物体230(在该实例中为一定长度的导线)经由电容耦合改变天线的特性。导线230比天线220更长,使得天线220和导线230的组合形成在由无线电装置210驱动时具有错误的谐振频率的电气系统。图2(A)也示出了导电物体240的另一个实例,其在一定程度上使天线220和地平面250二者“短路”。结果,使得无线电装置210不太能够检测它们之间的电压差,从而不太能够检测无线电信号。
导电体可以在不物理地接触天线和地平面的情况下在它们之间创建电磁耦合。导电物体也可以具有改变谐振频率的作用。应当指出的是,导电物体230和240无需同时存在以便它们具有这样的作用。
如图2(B)中所示,一个实施例包括例如50欧姆的小电阻器260,其在因而形成的短路电路内侧。该电阻器将流经去谐器的谐振EM(电磁)场能量的部分转换成热量,使得它可以检测的EM场能量的无线电缺乏。该电阻器260可以是实际的电气部件,例如链接去谐器的两个导电元件230、235的表面贴装电阻器,或者它也可以通过使得导电去谐物体的部分非常薄且窄而实现。如果去谐器通过蚀刻沉积在非导电表面上的金属膜而实现,那么用于电阻器的该实现形式可能特别吸引人。可选地,可以经由机械或电子开关265形成到电阻器260的连接。
该去谐方案的一种变型是其中去谐设备造成偶极天线中的两个天线杆之间的耦合的方案。典型地,这不仅改变谐振频率,而且通过创建减小实际流经无线电装置本身的电流的一种电气“短路”类型、降低无线电装置检测由信道C中的无线电信号创建的波动电流的能力而降低天线系统的效率。该实施例在图2(C)中图示出,其中无线电装置210连接到具有杆270和280的偶极天线。去谐设备具有在一定程度上使270和280“短路”的导电物体290,例如导线,使得无线电装置210不太能够检测到它们之间的电压差并且不太能够检测到无线电信号。导电物体290也具有改变杆270和280的谐振频率的作用。
去谐也具有降低效率的作用,天线系统可以用于在无线电装置将电流馈送到该系统中的情况下以所述效率发送信号。
耦合的导电物体可以创建电气“短路”,在不实际地对无线电电路去谐(改变自然谐振频率)的情况下降低无线电效率。在这里,将通过使用术语去谐物体描述在被放置成接近或者接触无线电和天线系统的元件时,将造成该系统损失支持无线电接收和/或发射的效率的所有导电物体的类别而遵循常见的做法。
一些无线设备包括防止去谐的主动转向装置,但是这些设备典型地不能应付非常大的物体/耦合。
一些像802.11n那样的无线电系统标准允许使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多个独立天线耦合到相同的无线电装置。在本公开中,正文和附图通常示出其中仅仅单个天线连接到无线电装置的情况。然而,在无线设备具有连接到其无线电装置的多个天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文的实施例。术语“天线系统”的使用预期包括MIMO天线系统。
因此,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具有降低对接器的天线系统可以以其拾取信号的效率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具有降低该系统可以以其发送信号的效率的作用。典型地,由于无线电系统在对接器中工作的方式的原因,这两个效率同时降低。按照无线电设计中常用的链路预算计算术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具有减小对接器的天线增益因子的作用。
通过降低对接器的天线的效率,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变得对于来自其他设备(例如图1中的设备130、140、150、160和170)的信号不那么灵敏:在上面描述的CSMA机制中,信号将信号强度阈值X和X+Y增加到更高(更强的信号)值。这意味着对接器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信道C将消息发送至对接站,因为其载波侦听机制忽略其中其他设备正在使用所述信道的情况中的优选地全部的情况,但是至少一些情况。在对接器能够比之前更频繁地使用所述信道的情况下,对于对接器而言,改进了信道效率。
可以实现的一个附加的技术益处在于,对接器在其接收来自对接站的数据时对于来自正在使用相同信道的其他设备的干扰不那么灵敏。
可以实现的另一附加的益处在于,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可以减小对接器可以用来发送消息的信号强度。这意味着其他设备(例如图1中的设备130、140、150、160和170)不太可能经历由于对接器的更高的信道使用而引起的性能退化。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使用Wi-Fi的情况,对接器经常包括信号强度调整器,当接收器在附近时,该信号强度调整器自动地将信号强度降低到较低的水平,就像对接站的情况那样。该调整器作为自动系统还是作为人工控制的系统而存在取决于制造商。因此,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包括自动信号强度调整器,并且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包括人工控制的信号强度调整器。
在涉及图3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用于利用上文所公开的去谐对天线314去谐并且可能地对附接到无线电装置312的其他天线元件去谐的去谐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充当无线电波吸收器、反射器或者屏蔽物,从而降低对接器(以及可选地对接站)与近邻的其他设备之间的电磁场耦合。
另一个优选的、但是可选的实施例是,对接站在靠近对接器的天线的地点装备有天线,和/或针对对接器的天线所在的或者可能所在的地点的方向灵敏度,以便支持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通信。
天线的靠近放置和/或方向性具有以下技术益处:(a)即使对接器的天线被去谐,也创建用于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通信的足够高的链路预算(链路质量);以及(b)允许对接器和对接站减小它们用来通信的发射功率,从而确保其他设备不太可能经历由于对接器和/或对接站的高信道使用而引起的性能退化。
不要求的是,所述支架包含连接到天线的无线电装置——该无线电装置可能处于利用导线附接到支架的另一个设备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具有USB缆线,它可以通过该USB缆线插入计算机中,使得支架和计算机的组合可以充当对接站。
图3示出了依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接器和对接站。对接器设备310具有连接到天线314并且可选地连接到地平面316的无线电装置312。天线314可以包括单个天线元件、两个相似形状的元件(在图中示为偶极)或者适当形状和形式的天线元件阵列。对接站320具有连接到天线324并且可选地连接到地平面326的无线电装置322。对接站320也包含去谐设备328,该去谐设备通过降低对接器中的载波侦听机制的灵敏度而充当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在这里,去谐设备被实现为导电金属块。对接站320与对齐结构330一起的几何结构确保了当对接器310物理地对接时金属块与天线314适当地对齐,使得去谐效应可以发生。当对接器物理地断开对接,从支架中移除时,去谐效应消失,从而允许对接器充当常规的Wi-Fi设备(如果希望的话)。对接站320被示为支架,但是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的形式。
在该实施例中,对齐结构330 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设计对接站320的形状,使得对接器310在置于对接站320中时总是位于相同的地点。对接器310前面的按钮和屏幕为对接器310的用户创建了视觉线索,使得用户将对接器310放置成顶部的屏幕朝外。对齐的部分因此不受对接站本身的形状的强迫——该形状不会防止对接器310在对接站320中被放置成对接器310的背面朝外,从而防止良好的对齐——但是因为对接器310和对接站320的设计创建了供用户在特定取向下放置对接器310的自然斜坡,即使其对称设计也允许其他的取向。
应当指出的是,天线的地点可以不同于图3中所示的。例如,一些对接器设备可以在底部边缘具有其天线以便具有更加优雅的相应对接站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接站包含多个天线作为这样的装置用于:(a)通过让单独的天线针对更大类别的对接器设备(更多制造商、型号、类型)的单独的成员优化而适应该更大的类别,和/或(b)当提到创建对齐时,通过给予对齐结构选择的多个天线而简化对齐结构的设计,和/或(c)创建用于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通信的 MIMO天线配置。
所述多个天线可以全部连接到对接站无线电装置322的天线连接。这些连接也可以经由开关激活,使得一个特定天线(或者天线组)可以被选择,或者信号可以全部电气相加,这依赖于以下事实:最佳放置的天线将拾取最强的信号,并且来自其他天线的可能较弱的信号的混合不会严重地使链路质量退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也使用了对齐结构330,以便除了将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和/或对接站中的一些或全部天线与对接器对齐之外,确保对接站320中的可选的无线充电线圈340与对接器310中的无线充电线圈350对齐。这相对于其中充电垫可能装备有许多线圈的常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在对接站320和/或对接器310中需要更少的线圈,并且控制充电的子系统相对于必须处理多个线圈或者线圈对齐中的更大的公差的解决方案是简化的。
图4示出了其中对接站被实现为对接垫的本发明的两个实施例。
在图4(A)中,对接站410为在优选的地点具有无线电天线412的对接垫。去谐设备414被实现为例如位于对接垫表面正下方的导电金属片。
在图4(B)中,对接站420为在优选的地点具有无线电天线422的对接垫。去谐设备424被实现为例如位于对接垫表面正下方的若干导电带。该设计假设对接器置于对接垫上,使得对接器中的天线与导电带的方向平行。可以使用去谐设备的更复杂的设计形成一种允许对接器的更加随机的放置的设计,所述更复杂的设计例如在第一层下方具有90度角度的第二层导电带,这两层电气隔离。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站中的天线系统被设计成补偿天线效率降低设备的存在,其中对接站中的天线通过考虑去谐设备的存在而设计和放置。用于小产品的天线设计中一种常见的活动是使天线设计适于补偿产品中大的导电物体(例如电池、金属板)的去谐——补偿去谐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设计技术完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是实现可以接通或关断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这样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可以例如通过在两个导电元件之间放置机械或电子开关而实现为去谐设备,使得它们在开关打开时具有更低的或者不存在去谐效应。
上面的特征的一个益处是,它允许对接器在物理地对接的同时更容易地与远处的设备(例如图1中的Wi-Fi路由器150)通信。这样的通信可以例如在对接器想要经由Wi-Fi路由器150维持或者偶尔使用因特网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当它发送分组至Wi-Fi路由器150或者试图接收来自Wi-Fi路由器150的分组时,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关断。对于对接器试图与对接站120通信时的一些或全部时间,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接通。Wi-Fi标准包含允许对接器在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接通时的时间期间防止Wi-Fi路由器150试图将分组发送至对接器的元素。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在对接器想要访问其他网络设备(比如区域180中的Wi-Fi路由器150)时使得对接站充当用于对接器的中继器。该中继是有益的,因为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可以使得对接器不可能跨越到Wi-Fi路由器150的距离发送或接收分组。中继可以在若干不同的协议层发生,例如在(无线)以太网层或者在IP层发生。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机械地或者电子地控制天线效率降低设备以便将对接器中创建的降低量调整为最佳水平。该控制系统可以包括结合了由对接器的无线电装置测量的信号强度值的反馈环。可以使用例如如上面所描述的结合了电子开关的去谐设备形成可控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所述电子开关可以被引向让可变的电流量通过。另一种形成可控的去谐设备的方式是相对于对接器机械地改变去谐设备的导电元件的取向。
该控制系统的益处在于,可以适应更大范围的具有不同天线地点和/或物理对接中的更大数量的几何关系的对接器设备类型。控制可以改变输送的去谐的量和/或其中输送特定的去谐量的地点。一个附加的益处可以是,对接器和对接站中的机械设计公差可以更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对接站为支架,那么与支架一起在多个地点包括多个天线和/或天线效率降低设备,从而可以全部适应具有不同天线地点和/或特性的许多不同的对接器设备类型。
在如图5中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站520至少包括其上安装了至少一个天线522的运动部分524,其中可以使用运动机构526使得该运动部分524运动,以便运动到其中对接器510的天线512与天线522对齐的地点。应当指出的是,运动部分524并不限于仅在直线上在一个方向运动。运动部分524可能能够进行2D运动,或者可能能够描述圆周运动或者沿着特定轨道的运动。如果运动部分524不能够进行完全的2D运动,那么这可以通过在运动部分524上,例如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安装多个天线而进行补偿。
应当指出的是,该实施例可以与对齐结构530和540组合以便约束对接器的地点的边界,从而也可以约束运动部分524的所需的运动程度。由于边缘530和540在侧面,因而图中的形状可以称为垫(因为它大部分是平坦的)和支架,因为它在超过一个维度上约束对接器的定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运动机构526为具有一个或多个运动致动器的机电系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运动机构526使用对接器510与对接站520之间的磁场实现。举例而言,将永磁体置于运动部分524中,并且将电磁体置于对接器中,该电磁体在对接开始的短时段内接通以便创建正确的对齐。充电线圈可以兼作这样的电磁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对接站使对接器机械地运动以便到达其中存在对接器与对接站中的天线之间的对齐的位置和取向。
该运动可以使用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磁场实现。例如,在发现对接器中的永磁体的情况下,形成到这些永磁体的磁耦合以便在特定的方向上牵引对接器。
可替换地,可以将对接器置于对接站的运动托架(carriage)之中或之上,使得对接站可以相对于对接站中的天线的地点运动。举例而言,运动托架可以是稍微比对接器的形状更大、装备有永磁体的矩形塑料块,通过所述永磁体可以在特定方向上牵引运动托架。
在另一种可替换方案中,振动由对接站用来使得对接器运动。通过以特定的方式振动垫的表面,有可能使得躺在垫上的物体在特定方向上运动。该振动可以使用压电元件和/或使用振动板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与对接器接触的机械致动器(例如推进器或者传送带)实现对接器的运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对接站为碗状或者通过使得它为底部具有脊状物的倾斜平面而全部地或者部分地在重力作用下实现对接器的运动。
应当指出的是,上面的一些实施例也可以加以组合。例如,对接器可以沿着水平轴运动,并且对接站中的运动部分沿着竖直轴运动。
上面的实施例中形成的运动可以由使用对接器的天线与对接站的天线之间的测量的信号强度作为输入的控制机构控制。如果只有该单个信号强度可用,那么典型地必须进行来回试验运动以便找到最佳的地点。如果可以从其获得信号强度的多个天线对于对接站可用,那么正确的运动方向经常可以通过考虑这些信号的相对强度而导出。
也应当指出的是,上面的实施例可选地可以被设计成适应不仅仅单个对接器,而是同时适应多个对接器。例如,对接站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天线而实现这点。
在如图6中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站620被实现为一侧开口且另一侧闭合的开槽结构,其中预期用户紧邻或者接触槽630的闭合侧放置对接器610,使得对接器610的天线612与对接站620的去谐设备624对齐。对接站的天线622可选地可以被放置成与去谐设备624对齐。该实施例可以有利地允许对接站适应更大的对接器组。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站被构造成使得对齐结构可由终端用户配置以便为具有特定的形状范围和天线位置范围的特定对接器设备类别提供希望的对齐。对接站可以包含机械部分,其可以由用户例如沿着凹槽移动,或者通过对接站提供可以由用户添加的可选部分而运动。例如,可选地可以包括可沿槽插入孔中的特定塑料形状。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站中的天线和天线效率降低设备不实现为孤立的子系统,而是实现为单个子系统。该单个子系统提供既充当天线又充当去谐设备的导电结构。
如图7中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接站,该对接站不实现为单个单块产品,而是实现为包含单独地提供的中央单元710、天线效率降低设备730和天线740的部分,其允许终端用户使用适配器组合它们。例如,基于PC的对接站典型地是作为中央单元的PC,其中包括天线和天线效率降低设备二者的支架通过USB缆线插入PC中。
该特征的一个益处在于,可以通过为全部可以与包括天线的相同支架或垫一起工作或者甚至与一定范围的支架和/或垫型号一起工作的不同型号的对接器设计天线效率降低设备而方便地适应更大范围的对接器型号。天线效率降低设备可以伴随有被设计成沿槽插入支架或垫中或者沿槽插到对接器上的外壳。
本发明适用于无线对接以及其中需要在拥挤的无线电环境中形成无线连接的其他情形,其中用户具有将其无线设备置于特定固定地点的自由。
本文的某些实施例提供了更难以从一定距离处监视或堵塞的在对接器与对接站之间的链路。通常,加密用于安全通信,但是本发明提供的额外保护层相对于其他无线对接解决方案是一种优势。
前面的详细描述阐述了本发明可以采取的许多形式中的一些。期望的是,前面的详细描述应当被理解为选定的本发明可以采取的形式的示例,而不是对于本发明限定的限制。只有包括所有等效物的权利要求才预期限定了本发明的范围。
最优选地,本发明的原理被实现为硬件、固件和软件的任意组合。而且,软件优选地实现为切实地包含在由部分或者特定设备和/或设备组合组成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程序存储单元上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上传到包括任何适当架构的机器并且由该机器执行。优选地,该机器在具有诸如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之类的硬件的计算机平台上实现。计算机平台也可以包含操作系统和微指令代码。本文描述的各种不同的过程和功能可以是微指令代码的一部分或者应用程序的一部分,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由CPU执行,不管这样的计算机或处理器是否明确地示出。此外,各种不同的其他外设单元可以连接到所述计算机平台,例如附加数据存储单元和打印单元。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与对接器(310)无线对接的对接站(320),其中该对接器(310)配置有连接到第一天线(314)的无线电装置(312)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320)的通信,
该对接站(320)包括:
无线电装置(322),其连接到第二天线(324);以及
天线效率降低设备(328),其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降低对接器(310)中的载波侦听机制对于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的其他设备(130,140,150,160,170)传输的信号的灵敏度。
2.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移动第一天线的自然谐振频率的去谐设备。
3.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衰减由对接器接收自其他设备的传输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吸收器、反射器或者屏蔽物。
4.依照权利要求2的对接站,其中去谐设备包括与第一天线耦合的导电金属(290,414)。
5.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是去谐设备,该去谐设备通过创建第一天线的被设计成彼此电气隔离的不同元件之间的电磁耦合而使得第一天线不太高效。
6.依照权利要求2的对接站,其中去谐设备包括与对接器中的天线耦合的多个导电金属带(424)。
7.依照权利要求2的对接站,其中去谐设备包括经由至少一个电阻器(260)彼此连接的多个导电金属元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260)耗散流经所述多个导电金属元件的电磁场功率。
8.依照权利要求7的对接站,其中经由开关(265)形成到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260)的连接。
9.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可以接通或关断天线效率降低设备。
10.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对接站中的无线电装置连接到多个天线,其中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被定位成使得链路预算对于特定类型的对接器是优化的。
11.依照权利要求1的对接站,其中该对接站进一步包括对齐结构(330),该对齐结构用于对齐对接的对接器(310),使得第一天线(314)在预定义配置中与对接站(320)中的天线效率降低设备(328)对齐。
12.依照权利要求11的对接站,其中对齐结构(330)包括用于对接站以便允许仅在特定位置将对接器置于对接站之中或之上的特定形状。
13.依照权利要求11的对接站,其中对齐结构包括运动部分(524),第二天线(522)安装在该运动部分上,使得该运动部分可以运动到其中第二天线(522)与第一天线(512)对齐的地点。
14.一种用于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与对接器无线对接的对接站,其中该对接器(310)配置有连接到天线(314)的无线电装置(312)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的通信,该对接站包括:
中央单元(710),其具有无线电装置;
天线模块(740);以及
天线效率降低模块(730),其用于通过降低载波侦听机制的灵敏度来降低对接器中的第一天线的效率;
其中中央单元(710)具有用于插入天线模块(740)和天线效率降低模块(730)中的接口(720)。
15.一种提供用于在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与对接器(310)无线对接的对接站(320)的方法,其中该对接器(310)配置有连接到第一天线(314)的无线电装置(312)并且使用具有载波侦听机制的无线电标准以用于与对接站(320)的通信,该方法包括:
提供连接到第二天线(324)的无线电装置(322);以及
提供天线效率降低设备(328),该设备在对接器与对接站物理地对接时降低对接器(310)中的载波侦听机制对于共享的无线电频谱环境中的其他设备(130,140,150,160,170)传输的信号的灵敏度,该天线效率降低设备(328)连接到或者可连接到无线电装置(322)。
CN201280049824.7A 2011-10-10 2012-10-03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Active CN103843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45289P 2011-10-10 2011-10-10
US61/545,289 2011-10-10
US61/545289 2011-10-10
PCT/IB2012/055295 WO2013054232A1 (en) 2011-10-10 2012-10-03 Wireless docking lin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3193A true CN103843193A (zh) 2014-06-04
CN103843193B CN103843193B (zh) 2017-05-03

Family

ID=47227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9824.7A Active CN103843193B (zh) 2011-10-10 2012-10-03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559754B2 (zh)
EP (1) EP2745351B1 (zh)
JP (1) JP6072809B2 (zh)
CN (1) CN103843193B (zh)
BR (1) BR112014008271B1 (zh)
IN (1) IN2014CN02299A (zh)
MX (1) MX2014004206A (zh)
RU (1) RU2604953C2 (zh)
WO (1) WO2013054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4005448B1 (pt) * 2011-09-13 2022-05-24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istema de ancoragem sem fio, estação de ancoragem sem fio, dispositivo de acoplamento, e, método para ancoragem de um dispositivo de acoplamento com uma estação de ancoragem sem fio
US9338268B2 (en) 2012-02-02 2016-05-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docking with carrier sense control
US9442526B2 (en) 2012-05-04 2016-09-13 JPMorgan Chase, Bank, N.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device docking station
US9436220B2 (en) 2012-05-04 2016-09-06 Jpmorgan Chase Bank, N.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device docking station
EP2868011B1 (en) 2012-07-02 2024-02-07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A communication link
US9148474B2 (en) * 2012-10-16 2015-09-29 Hand Held Products, Inc. Replaceable connector
US9131335B2 (en) 2013-08-22 2015-09-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anagement of connected devices, such as in a wireless docking environment
US9497787B2 (en) * 2013-11-25 2016-11-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anaging concur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less dockee devices in a wireless docking environment
US10090712B2 (en) 2014-01-30 2018-10-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ireless power alignment
JP2015195426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9851805B2 (en) * 2014-12-24 2017-12-26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ptically-enabled holders
US20160307010A1 (en) * 2015-04-16 2016-10-20 Hand Held Product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an antenna of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US10095311B2 (en) 2016-06-15 2018-10-09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via a case
US10277494B2 (en) * 2016-08-22 2019-04-30 Blackberry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tenna alignment using vibrational positioning
US20180095500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Intel Corporation Tap-to-dock
EP3563614B1 (en) 2016-12-29 2023-07-1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225099A1 (en) 2017-06-05 2018-12-13 Datalogic IP Tech, S.r.l. Recharge cradle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ader and system including such a cradle
CH715689A2 (de) 2018-12-21 2020-06-30 Tecflower Ag Dockingstation mit drahtloser Aufladung und Datenübertragung.
US11509167B2 (en) * 2020-02-20 2022-11-22 Dell Products L.P. Wireless dock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US11696351B2 (en) * 2020-12-11 2023-07-04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bidirectional link between devic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80853A1 (en) * 1996-07-30 2003-05-01 Tuttle Mark E. Radio frequency data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adjustable receiver sensitivity and method
CN1534308A (zh) * 2003-01-10 2004-10-06 Atmel�¹����޹�˾ 由电磁场提供电功率的电路装置
US20070120752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Nobuaki Takasu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090096413A1 (en) * 2006-01-31 2009-04-16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20110216500A1 (en) * 2008-11-05 2011-09-08 Tomtom International B.V. Docking stat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53125B2 (en) * 2005-12-20 2015-10-06 Savant Systems, Llc Programmable multimedia controller with programmable services
US7952322B2 (en) *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JP2008191973A (ja) * 2007-02-06 2008-08-21 Sony Corp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端末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US8472436B2 (en) * 2007-12-27 2013-06-25 Wilocity, Ltd. Modular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US8447366B2 (en) * 2008-05-30 2013-05-21 T-Mobile Usa, Inc. Charging station for mobile devices that allows access to device services
US8626249B2 (en) * 2008-08-12 2014-01-07 T-Mobile Usa, Inc. Charging station that operates as an intermediary device between mobile devices and other devices
WO2010027492A2 (en) * 2008-09-04 2010-03-11 Savant Systems Llc Touch-sensitive wireless device and on screen display for remotely controlling a system
US20110106954A1 (en) * 2008-09-26 2011-05-05 Manjirnath Chatterjee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ly pairing devices to share data or resources
US9020434B2 (en) * 2012-10-25 2015-04-28 Intel Corporation Wifi direct setup using out of band signaling
US9237217B2 (en) * 2013-05-16 2016-01-12 I/O Interconnect, Ltd. Docking station for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from a smartphone to an external display and USB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80853A1 (en) * 1996-07-30 2003-05-01 Tuttle Mark E. Radio frequency data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adjustable receiver sensitivity and method
CN1534308A (zh) * 2003-01-10 2004-10-06 Atmel�¹����޹�˾ 由电磁场提供电功率的电路装置
US20070120752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Nobuaki Takasu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090096413A1 (en) * 2006-01-31 2009-04-16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20110216500A1 (en) * 2008-11-05 2011-09-08 Tomtom International B.V. Docking sta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4008271B1 (pt) 2021-02-17
JP6072809B2 (ja) 2017-02-01
RU2604953C2 (ru) 2016-12-20
US9559754B2 (en) 2017-01-31
BR112014008271A2 (pt) 2017-04-18
US20140242911A1 (en) 2014-08-28
MX2014004206A (es) 2014-05-28
IN2014CN02299A (zh) 2015-06-19
EP2745351A1 (en) 2014-06-25
WO2013054232A1 (en) 2013-04-18
EP2745351B1 (en) 2015-03-04
RU2014118596A (ru) 2015-11-20
JP2014534501A (ja) 2014-12-18
CN103843193B (zh)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3193A (zh) 无线对接链路效率改进系统
US8941268B2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9742216B2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variable charging mode
US20170257146A1 (en) Facilitating alignment of wireless elements for ultra short range wireless interaction
TWI231109B (en) Electric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electric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ode allocation method
JP2020526158A (ja) ワイヤレスで送達される電力を受信するためのアンテナとして、音発生デバイスのワイヤを利用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US954862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with a personal electronic device in an aircraft
US20150214748A1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cheme capable of dynamically adjusting output power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ccording to voltage/current/power information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o be charged
CN102771031B (zh) 便携无线终端、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EP2579522B1 (en)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and communication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TR201900223T4 (tr) Kablosuz güç.
CN103094965A (zh) 无线充电的连接方法和无线设备
CN104247286A (zh) 无线对接链路预算优化系统
EP3291407B1 (en) Wireless power reception apparatus
CN104218625B (zh) 一种手持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4679134A (zh) 扩充底座
CA2791980C (en) Wireless charging and communication with power source devices and power charge devi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90215027A1 (en) External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68274A (zh) 移动终端及其电力控制方法
US10164333B2 (en) Short-range magnetic field system
KR102407416B1 (ko)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시스템
CN107068372B (zh) 无线充电接收器的位置调节用线圈
US20210036559A1 (en) Wireless Inductive Charger With Power Over Ethernet
CN108111659B (zh) 终端
CN104052169B (zh) 磁谐振电力传输的扫频模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