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6233B -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6233B
CN103826233B CN201410098867.5A CN201410098867A CN103826233B CN 103826233 B CN103826233 B CN 103826233B CN 201410098867 A CN201410098867 A CN 201410098867A CN 103826233 B CN103826233 B CN 103826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station
site
antenna
coverag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88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6233A (zh
Inventor
赵建平
徐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9886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26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26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23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92136 priority patent/WO201513947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6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0Special cell shapes, e.g. doughnuts or ring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可以自由地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使得第二网络能够有效补充第一网络的多个热点或者重点覆盖区域,提升第一网络的全网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频谱的不可获取性,运营商很难同时拥有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FDD)和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频谱,再加上同时支持FDD和TDD频谱的终端的缺乏,目前,很少运营商进行FDD和TDD混合组网;然而,FDD的优势在于覆盖能力和移动支持能力强,而TDD在时隙灵活配比上有优势,因此FDD和TDD融合组网成为可行的方向。
现有技术中,FDD和TDD融合组网采用的方式是:FDD和TDD通过合路滤波器共享天线,然而,这种完全共享天线将限制FDD和TDD融合组网的灵活性,使得FDD和TDD独立优化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共享天线将限制FDD和TDD融合组网的灵活性的问题,可以提高FDD和TDD独立优化能力。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所述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所述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所述内圆扇区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置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之后,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所述天线模式包括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所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所述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所述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所述内圆扇区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所述天线模式包括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所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在以第一网络为基础覆盖网络,第二网络为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网络的前提下,通过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根据增强覆盖区域和增强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例如,在整个网络区域中第一网络的频谱资源受到限制时,可以通过第二网络在整个网络区域中进行补充;或者通过第二网络在第一网络的增强覆盖区域进行补充;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自由地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使得第二网络能够有效补充第一网络的多个热点或者重点覆盖区域,提升第一网络的全网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中FDD/TDD融合组网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中FDD/TDD融合组网的扇区覆盖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二中的TDD上下行时隙切换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三中的FDD/TDD融合组网方式中站址的天线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FDD/TDD共站址时下倾角的调整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四的组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五的组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六的组网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网络包括FDD网络,第二网络包括TDD网络;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例如是FDD/TDD融合组网时,预设的融合组网策略例如是:FDD组建基础覆盖网络;TDD满足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FDD满足大部分的电信业务,而TDD则利用其补充的频谱以及上下行时隙切换可配置以及互易性来满足增强电信业务需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样的业务。
图1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可以包括:
101、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其中,第一网络中的各个覆盖区域以及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可以是根据组网策略进行预先设置,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可以通过网络仿真或者路测等获得。这里信号质量可以采用多种指标,例如,信噪比、信干噪比、信号的功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如果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不满足该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则该区域为增强覆盖区域。
假设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网络为基础覆盖网络,第二网络为增强覆盖网络,用于对热点覆盖区域和/或重点覆盖区域的覆盖;其中,热点覆盖区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存在大量的业务请求,重点覆盖区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对服务质量有高的要求,其业务量可能很少。例如,FDD组建基础覆盖网络;TDD满足热点覆盖区域覆盖和重点覆盖区域覆盖;FDD满足大部分的电信业务,而TDD相对于FDD频谱组建的基础覆盖网络,利用TDD补充的频谱、上下行时隙切换可配置以及上下行信道互易性来满足增强电信业务需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业务。
热点覆盖区域或重点覆盖区域由于功率资源和频点资源使用率高,或者,用户平均吞吐量低,或者,网络资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信号质量目标,影响用户体验。这些覆盖区域中如果信号质量不满足该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则可以将这些区域作为增强覆盖区域。
102、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
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分布的位置等来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是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还是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
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少,分布的位置较分散时,可以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又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多,分布的位置连续,可以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制。
其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当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各个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全网共站址覆盖;当在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各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分簇共站址覆盖。
图2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中FDD/TDD融合组网方式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整个网络区域的FDD(相当于第一网络)资源受限,如第一网络频谱资源不足、信号强度低等原因,并且无法通过现有手段调整使第一网络满足用户需求,需要TDD(相当于第二网络)频谱进行全网共站址覆盖补充。
又例如,增强覆盖区域在整个网络区域中是分片不连续的,可以采用分簇共站址覆盖。其中,分簇共站址覆盖包括孤立共站址覆盖、(如TDD孤立共站址覆盖)单簇共站址覆盖、或多簇共站址覆盖;孤立共站址覆盖是指每个簇只有一个基站,其中,簇指的是一块增强覆盖区域;单簇共站址覆盖是指整个网络区域中包括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由多个基站组合共同覆盖增强覆盖区域,多簇共站址覆盖是指整个网络中包括多个增强覆盖区域。
对于部署在相同站点位置的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两者覆盖范围相同,可以称之为共覆盖,或者,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可以称之为同心圆覆盖。
当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可以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此时,内圆扇区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图3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一中FDD/TDD融合组网的扇区覆盖关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FDD/TDD共站址关系中,TDD站点和FDD站点的覆盖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是共覆盖也可以是同心圆覆盖,所谓共覆盖是同一站址下的FDD站点和TDD站点覆盖范围相同,而同心圆覆盖则是同一站址下TDD站点的覆盖范围小于FDD站点的覆盖范围。共覆盖也意味着连续的TDD站点覆盖是连续的,同心圆覆盖关系意味着连续的TDD站点覆盖是不连续的,不连续的TDD站点覆盖意味着相邻TDD基站可以配置不同时隙切换点而不会导致TDD特有的上下行交叉干扰(Cross Talk)。
其中,在FDD/TDD同心圆覆盖关系中,TDD站点覆盖扇区内圆,内圆扇区可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向天线或者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在以第一网络为基础覆盖网络,第二网络为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网络的前提下,通过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根据增强覆盖区域和增强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例如,在整个网络区域中第一网络的频谱资源受到限制时,可以通过第二网络在整个网络区域中进行补充;或者通过第二网络在第一网络的增强覆盖区域进行补充;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自由地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使得第二网络能够有效补充第一网络的多个热点或者重点覆盖区域,提升第一网络的全网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步骤102之后还可以包括:
103、配置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
图4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二中的TDD上下行时隙切换配置示意图,图4中是以FDD/TDD融合组网方式为FDD全网覆盖,TDD多簇共站址覆盖为例,如图4所示,具体配置方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在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在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第二网络的站点之间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这种情况通常是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为同心圆覆盖所造成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不连续;或者,在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第二网络的站点之间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因此,采用分簇共站址覆盖,可以增加上下行时隙配比的灵活度。
可选地,在步骤103之后还可以包括:
104、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
其中,天线模式包括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天面空间的限制。
其中,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具体地,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可以包括:
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其中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可以是根据网规软件提供的参考值或人工经验值来进行配置。射频参数是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中相对覆盖关系的基础,在共覆盖关系中,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下倾角设置和相比拟的功率设置,在同心圆覆盖关系中,第二网络的下倾角大于第一网络的下倾角,或者第二网络配置的功率小于第一网络配置的功率。
例如,第一网络的站点可以配置为2T4R天线配置模式,其中,2T4R天线配置模式包括4个天线,4个天线中的2个天线既是发送天线又是接收天线,4个接收天线中的另2个天线是接收天线;第二网络的站点可以配置为2T2R天线配置模式,其中,2T2R天线配置模式包括2个天线,2个天线既为发送天线又为接收天线。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是举例,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此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可以配置为2T4R天线配置模式,第二网络的站点可以配置为8T8R天线配置模式,其中,8T8R天线配置模式包括8个天线,8个天线既是发送天线又是接收天线。
图5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三中的FDD/TDD融合组网方式中站址的天线模式示意图,如图5所示,总体看天线模式分为FDD站点和TDD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和独立物理天线模式两种。图5左边是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在这种模式里,FDD站点和TDD站点可以使用一副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图中FDD站点可以配置为2T4R模式,TDD站点可以配置成为2T2R模式,FDD/TDD都可以独立调整下倾角。图5右边是独立物理天线模式,FDD站点支持2T4R模式,TDD站点支持8T8R模式,8T8R的TDD站点将能保证更好的边缘速率能力,FDD/TDD同样可以独立调整下倾角。其中,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FDD/TDD共站址时下倾角的调整示意图,如图6所示,FDD/TDD均可以独立调整下倾角。FDD/TDD独立调整倾角有利于两个网络独立优化。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多次重复执行,使得第一网络中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逐步满足相应的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
下面采用三个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7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四的组网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组网场景是:FDD组建基础网络,TDD分簇共站址,增强覆盖目标是增强边缘覆盖,因此增强覆盖区域是边缘区域,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1、获取FDD中的边缘区域。
步骤2、根据获取的边缘区域确定FDD/TDD融合组网方式。具体如下:
由FDD基站组建基础网络,每个站点使用三扇区方式组网,扇区间频率复用因子为1,构成对整个区域的连续覆盖。TDD基站站址选取的准则为TDD基站布放采用孤立共站址方式,所建TDD站址与FDD站址共站。如建站比例为FDD基站的1/4,TDD基站采用隔站选取的方式,即每两个TDD站点间包含一个FDD基站。每个TDD站点采用三扇区方式组网。
步骤3、根据TDD基站站址选取结果,确定归属于孤立扇区簇的TDD基站。根据所要满足的扇区边缘数据速率指标,调整每组孤立的TDD扇区簇中上下行时隙切换点,改变上下行时隙配比,如1:3、2:2、3:1等,以调整上下行带宽资源。
步骤4、根据天面空间是否受限和扇区容量指标,选取合适的天线种类。天面空间受限是指挂放天线的铁塔或抱杆上空间受限,若无法同时容纳FDD、TDD独立架设天线,可采用共享物理天线方法,TDD和TDD基站使用该天线的不同端口。若空间不受限,采用独立天线和共享天线的方式均可。
步骤5、FDD收发通道采用2T4R的方式,用于保证扇区平均数据速率,TDD收发通道采用8T8R的方式,用于提升边缘数据速率并降低对邻区的干扰。若FDD和TDD采用共享物理天线时,要求天线具有独立电调方式,FDD天线采用较大的下倾角以平衡扇区近端和远端的数据速率,TDD天线采用较小的下倾角重点提升边缘数据速率。
步骤6、使用网络仿真或者网络初始部署确定上述网络覆盖、时隙切换、天线以及射频参数是否满足增强边缘覆盖的要求,若不满足返回步骤2进行闭环控制。
图8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五的组网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组网场景是:FDD组建基础网络,TDD全网共站址覆盖。增强覆盖目标是提升全网各个区域的容量,因此增强覆盖区域是全网各个区域,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1、获取FDD中的全网各个区域。
步骤2、根据获取的全网各个区域确定FDD/TDD融合组网方式。具体如下:
由FDD基站组建基础网络,每个站点使用三扇区方式组网,扇区间频率复用因子为1,构成对整个区域的连续覆盖。全网TDD基站与FDD基站共站址覆盖。每个站点使用三扇区组网方式。TDD基站组建成全区域覆盖的网络。
步骤3、根据所要满足的扇区边缘数据速率指标,调整整个网络中TDD制式中上下行时隙切换点,改变上下行时隙配比,如1:3、2:2、3:1等。
步骤4、根据天面空间是否受限和扇区容量指标,选取合适的天线种类。天面空间受限是指挂放天线的铁塔或抱杆上空间受限,若无法同时容纳FDD、TDD独立架设天线,可采用共享物理天线方法,TDD和TDD基站使用该天线的不同端口。若空间不受限,采用独立天线和共享天线的方式均可。
步骤5、FDD收发通道采用2T4R的方式,用于保证扇区平均和扇区边缘数据速率,TDD收发通道采用2T2R的方式,用于补充FDD制式在频谱资源上的不足。FDD和TDD天线采用相同预置倾角。
步骤6、使用网络仿真或者网络初始部署确定上述网络覆盖、时隙切换、天线以及射频参数是否满足预设的组网要求,若不满足返回步骤2进行闭环控制。
图9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实施例六的组网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组网场景是:FDD组建基础网络,TDD全网共站址,增强覆盖目标是提升扇区中心区域的容量,因此增强覆盖区域是扇区中心区域,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1、获取FDD中的扇区中心区域。
步骤2、根据获取的扇区中心区域确定FDD/TDD融合组网方式。具体如下:
由FDD基站组建基础网络,每个站点使用三扇区方式组网,扇区间频率复用因子为1,构成对整个区域的连续覆盖。全网TDD基站与FDD基站共站址,但TDD基站仅覆盖扇区近端区域。每个站点使用三扇区组网方式或全向扇区组网方式。
步骤3、根据TDD基站站址选取结果,确定归属于孤立扇区簇的TDD基站。根据所要满足的扇区中心数据速率指标(如Vip用户、用户集中分布区域),调整每组孤立的TDD扇区簇中上下行时隙切换点,改变上下行时隙配比,如1:3、2:2、3:1等。
步骤4、根据天面空间是否受限和扇区容量指标,选取合适的天线种类。天面空间受限是指挂放天线的铁塔或抱杆上空间受限,若无法同时容纳FDD、TDD独立架设天线,可采用共享物理天线方法,TDD和TDD基站使用该天线的不同端口。若空间不受限,采用独立天线和共享天线的方式均可。
步骤5、FDD收发通道采用2T4R的方式,用于保证扇区平均和扇区边缘数据速率,TDD收发通道采用2T2R的方式,用于提升扇区中心区域的数据。FDD制式和TDD制式天线采用共享物理天线时,要求天线具有独立电调能力,若采用独立天线,两种制式的倾角独立配置。FDD天线总倾角设置为15度以满足覆盖整个网络,TDD天线总倾角设置为20度用于覆盖扇区中心区域。用于覆盖内圆的TDD制式,其基站总功率配置为40dBm,用于组建基础网络的FDD制式,其基站总功率配置为46dBm。
步骤6、使用网络仿真或者网络初始部署确定上述网络覆盖、时隙切换、天线以及射频参数是否满足扇区容量的组网要求,若不满足返回步骤2进行闭环控制。
上述实施例在以FDD为基础覆盖网络,TDD为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网络的前提下,根据预设的组网要求,以及天线及组网参数的配置,自由地组建FDD/TDD组网方式,使得TDD制式网络能够有效匹配多种业务热点和覆盖目标,TDD制式网络的分簇建设增加了上下行时隙配比的灵活度;FDD/TDD网络共享物理天线最大程度降低天面空间的限制,FDD/TDD独立调整倾角有利于两个网络独立优化。
图10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10和确定模块111,其中,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其中,第一网络中的各个覆盖区域以及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可以是根据组网策略进行预先设置,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可以通过网络仿真或者路测等获得。这里信号质量可以采用多种指标,例如,信噪比、信干噪比、信号的功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如果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不满足该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则该区域为增强覆盖区域。
确定模块111用于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分布的位置等来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是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还是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
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少,分布的位置较分散时,可以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又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多,分布的位置连续,可以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制。
其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当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各个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全网共站址覆盖;当在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各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分簇共站址覆盖。
其中,当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可以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此时,内圆扇区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在以第一网络为基础覆盖网络,第二网络为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网络的前提下,通过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根据增强覆盖区域和增强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例如,在整个网络区域中第一网络的频谱资源受到限制时,可以通过第二网络在整个网络区域中进行补充;或者通过第二网络在第一网络的增强覆盖区域进行补充;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自由地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使得第二网络能够有效补充第一网络的多个热点或者重点覆盖区域,提升第一网络的全网用户体验。
图11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装置还可以包括:配置模块112,该配置模块112用于配置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因此,采用分簇共站址覆盖,可以增加上下行时隙配比的灵活度。
进一步地,确定模块111还用于: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天线模式包括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天面空间的限制。
其中,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或者,
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FDD/TDD独立调整倾角有利于两个网络独立优化。
具体地,确定模块111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其中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可以是根据网规软件提供的参考值或人工经验值来进行配置。
图12为本发明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接收器31、处理器32和存储器3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器31、处理器32和存储器33可通过总线或者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12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其中,接收器31用于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具体地,第一网络中的各个覆盖区域以及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可以是根据组网策略进行预先设置,各个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可以通过网络仿真或者路测等获得。这里信号质量可以采用多种指标,例如,信噪比、信干噪比、信号的功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如果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不满足该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则该区域为增强覆盖区域。
存储器3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32用于调用存储器33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步骤:用于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具体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分布的位置等来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是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还是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
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少,分布的位置较分散时,可以仅在这些增强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又例如,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较多,分布的位置连续,可以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制。
其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当在第一网络的全网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各个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全网共站址覆盖;当在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时,各个增强覆盖区域中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数目相同,且与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分簇共站址覆盖。
其中,当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可以采用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此时,内圆扇区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在以第一网络为基础覆盖网络,第二网络为热点覆盖和重点覆盖网络的前提下,通过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根据增强覆盖区域和增强覆盖区域的信号质量目标根据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例如,在整个网络区域中第一网络的频谱资源受到限制时,可以通过第二网络在整个网络区域中进行补充;或者通过第二网络在第一网络的增强覆盖区域进行补充;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自由地组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融合组网方式,使得第二网络能够有效补充第一网络的多个热点或者重点覆盖区域,提升第一网络的全网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处理器32还用于配置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因此,采用分簇共站址覆盖,可以增加上下行时隙配比的灵活度。
进一步地,处理器32还用于: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天线模式包括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天面空间的限制。
其中,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或者,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FDD/TDD独立调整倾角有利于两个网络独立优化。
具体地,处理器32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其中配置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可以是根据网规软件提供的参考值或人工经验值来进行配置。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代码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处理器或硬件电路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所述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以及分布的位置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所述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配置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
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所述天线模式包括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
所述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所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为FDD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TDD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所述内圆扇区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5.一种融合组网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网络中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所述增强覆盖区域为信号质量不满足信号质量目标的覆盖区域;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的数目以及分布的位置确定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区域为:所述第一网络全网覆盖区域,或者,所述至少一个增强覆盖区域;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上下行时隙切换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同一增强覆盖区域内不连续覆盖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相同的时隙切换点,或者,为不同增强覆盖区域之间的各个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不同的时隙切换点;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所述天线模式包括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或,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的每个站址的天线模式,包括:
配置各个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的射频参数,所述射频参数包括天线方位角、天线倾角、天线广播波束权值或功率中的至少一项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为FDD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TDD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共站址覆盖包括,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覆盖范围相同,或者,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和第一网络的站点部署在相同的站点位置,且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小于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覆盖范围时,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覆盖内圆扇区,所述内圆扇区采用定向天线多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全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或者,采用定向天线组成的全向扇区组网的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共享一副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使用同一副物理天线中的不同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站点具有独立的物理天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网络的站点和第二网络的站点配置的天线下倾角独立调整。
CN201410098867.5A 2014-03-17 2014-03-17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826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8867.5A CN103826233B (zh) 2014-03-17 2014-03-17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PCT/CN2014/092136 WO2015139475A1 (zh) 2014-03-17 2014-11-25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8867.5A CN103826233B (zh) 2014-03-17 2014-03-17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233A CN103826233A (zh) 2014-05-28
CN103826233B true CN103826233B (zh) 2017-06-06

Family

ID=50761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8867.5A Active CN103826233B (zh) 2014-03-17 2014-03-17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26233B (zh)
WO (1) WO20151394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2561A (zh) * 2014-10-23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无线接入的方法及系统
WO2019183919A1 (zh) * 2018-03-30 2019-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融合组网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18350B (zh) * 2018-04-27 2023-03-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享站址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491304B (zh) * 2019-01-28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波束处理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079929B (zh) * 2020-08-21 2023-08-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覆盖范围调整方法及无线接入网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7913A (zh) * 2006-12-21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多种无线接入系统共存的网络系统
US7881722B2 (en) * 2007-04-02 2011-02-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ection of an uplink carrier frequency corresponding to one of co-sited cells having different coverage areas and supporting different uplink data rates
CN101415228B (zh) * 2007-10-18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层间发射分集系统和层间发射分集方法
US8699456B2 (en) * 2010-10-26 2014-04-15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improving network coverage for voice or data cal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233A (zh) 2014-05-28
WO2015139475A1 (zh)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75548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79058B1 (en) Configuring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cooperation area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903454B2 (en) Base station and radio unit for creating overlaid sector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EP3573363A1 (en) Wireless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radio and antenna resources
KR2018009808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하 분산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3826233B (zh) 融合组网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5992220B (zh) 用于室内无线网络的小区内频率重用的方法和基带单元
EP3038423B1 (en) Antenna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
US10321329B2 (en) Method for deploying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724682A (zh) 一种基于有源天线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KR20100113137A (ko) 셀의 세트를 포함하는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무선 주파수 스펙트럼으로부터의 대역폭 할당 방법
US9763103B2 (en) Frequency band selection
US10582391B2 (en) Antenna system and antenna system adjustment method
WO2020109872A1 (en) Network node with a configurable antenna array
US93067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configur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CN101472287A (zh)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Hiltunen et al. Interference between 5G indoor micro operators utilizing beamforming and dynamic tdd in 26 ghz band
JP2016116045A (ja) 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制御装置、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RU2795049C1 (ru)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CN104144445A (zh) 小区选择方法、基站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14696974A (zh) 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KR20210060339A (ko) 통신망에서 클러스터를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051915A1 (en) Multi antenna device for base station,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ulti antenna device
KR20150025476A (ko) 액티브 안테나 시스템을 이용하여 셀 경계의 간섭을 제어하는 디지털 신호 처리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그리고 셀 경계 간섭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