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5688A -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5688A
CN103825688A CN201410040210.3A CN201410040210A CN103825688A CN 103825688 A CN103825688 A CN 103825688A CN 201410040210 A CN201410040210 A CN 201410040210A CN 103825688 A CN103825688 A CN 103825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q
packet
transmission
sin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02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5688B (zh
Inventor
孙君
苗蒙蒙
邵世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yin Yiwe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0402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256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25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5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5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5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在LTE-Advanced网络中引入D2D通信技术构成一个混合网络,D2D通信复用蜂窝系统的上行链路资源,同时考虑蜂窝用户和D2D用户之间的干扰;在D2D用户通信的过程中,设计一种跨层方法提高通信的交互性,即将数据链路层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技术和物理层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满足系统预先设定的误包率和时延等性能的要求;把TypeI、TypeII、TypeIII三种不同类型的HARQ技术分别应用于D2D通信的跨层设计中,将没有引入HARQ技术的通信作为比较的标准,进行吞吐量的性能比较;HARQ技术的引入提高了D2D通信链路的吞吐量,同时也改善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蜂窝通信系统以基站为中心的小区覆盖和业务提供方式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在通信中存在覆盖和容量等方面的问题。而D2D(Device-to-Device),即终端直通技术使得邻近的终端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通过直接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不需要通过中心节点(基站)进行转发,具有低成本、灵活性,可以带来较高的频谱利用率,缓解基站负载,减小系统干扰,以更好的适应本地数据业务。HARQ技术,即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是将前向纠错和自动请求重传联合,恢复出错信息,增加系统错误修复性能。HARQ合并技术在LTE蜂窝通信中被广泛应用,因此可以考虑在D2D通信中引入该技术,用以保证D2D通信的传输成功率,提升D2D通信的质量,进而提升整个蜂窝网络的整体性能。跨层设计可以提高信息的交互性,使原来不相邻的各层之间也可以互相通信或相邻的两层通过以前没有的接口进行通信,考虑不同层间不同协议的交互,将各个子层的特性参数协调融合。
现有的文献都是把HARQ技术和跨层设计应用在蜂窝系统中,没有考虑对其在直通蜂窝混合网络中的研究。而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终端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对D2D通信链路的吞吐量增益有很大的提升,进而能够提高整个蜂窝直通网络的吞吐量性能,而且HARQ技术的引入对D2D对之间传输信息的可靠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对那些信道质量差的D2D用户有很大帮助。此外,通过对四种情形的比较,可以看出性能越优的HARQ类型对吞吐量的提高越有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本发明是一种在D2D通信中使用HARQ技术进行跨层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数据链路层的HARQ技术和物理层的AMC技术的相结合,提高了信息传输的交互性,该方法同时将三种类型的HARQ技术Type-I、Type-II、Type-III分别应用在跨层设计中,通过分析比较实现系统吞吐量的最大化。
方法流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假设单小区蜂窝直通系统,其中有一个基站,N个蜂窝用户和N个D2D对,每个D2D对复用其中一个蜂窝用户的上行资源。D2D用户的发送会对基站接收来自蜂窝用户的信息造成干扰,同时蜂窝用户的发送会对D2D用户的接收造成干扰。
步骤2:由于在实际通信中往往要受到时延的限制,所以HARQ传输的最大次数是受限的,设为Nremax
步骤3:如果在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后数据包仍然是有错的,那么该包将会被丢弃,称为丢包。因此,需要在数据链路层预先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误包率Ploss
步骤4:在物理层,接收端会根据信干噪比(SINR)信息来确定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满足数据要求。所以,根据Nremax和Ploss,可以设计相应的AMC和HARQ来满足数据链路层的误包率和时延要求。
步骤5:根据数据链路层的Ploss,在物理层的每个传输模式中都有一个误包上限,用Pn表示,则可以得到:
P n N re max + 1 ≤ P loss ,
P n ≤ P loss 1 / ( N re max + 1 ) : = P t arg et
因此,在物理层设计出AMC方案满足上式的误包率并在数据链路层执行Nremax的限制,那么就可以得到同时满足时延和系统性能的跨层设计。
步骤6:将Ptarget和物理层的SINRtarget信息形成一种映射关系,那么Ptarget就成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间传递信息的关键参数,它将数据链路层的误包和时延约束传递给物理层,来决定当前传输的数据包是否被正确接收。
其中,本发明在D2D通信中应用了三种类型的HARQ技术。HARQ-I型HARQ是在接收端如果有错则放弃错误分组的数据,并向发送端请求重传与上一帧相同的数据包。HARQ-II类型中,接收端对已传的错误分组并不丢弃,而是与接收到的重传分组组合进行译码,而且重传数据不能单独译码,只能与先前传的数据合并后才能被解码。HARQ-III型是HARQ-II型的改进,各个数据包既可以单独译码,也可以合成一个具有更大冗余信息的编码包进行合并译码。
本发明中如果在D2D用户接收端的SINR小于预先设定的目标SINR,则意味着此次传输的误包率要高于目标误包率,所以需要重传请求。通过记录HARQ不同的进程信息来实现重传,D2D用户接收端在接收数据时,通过计算当前SINR信息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重传,HARQ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D2D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SINR和预先设定的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如果SINR小于SINRtarget,转步骤二,否则,转步骤五。
步骤2:系统收到反馈的重传信息时,会记录当前SINR值、重传次数以及传输模式等级,作为下一次重传的参考数据。
步骤3:如果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将所有的数据清零,此数据包被丢弃,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如果没有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转步骤四。
步骤4:根据三种类型HARQ不同的重传内容,会分别得到相应的合并SINR,将此合并信干噪比SINR再一次和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转步骤一。
步骤5:数据包成功传输,将所有数据清零,准备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对D2D通信链路的吞吐量增益有了很大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整个蜂窝直通网络的吞吐量性能。
2、本发明引入HARQ技术,对D2D对之间传输信息的可靠性更好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D2D通信链路吞吐量CDF性能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D2D通信加入不同的HARQ前后吞吐量差值CDF性能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站吞吐量CDF性能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小区内总吞吐量CDF性能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蜂窝直通系统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跨层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应用D2D用户复用蜂窝用户上行链路资源的情形,并且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在LTE-A网络中,通常用HARQ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用跨层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所以本发明考虑同时把HARQ技术和跨层设计引入到D2D通信中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图5为单小区蜂窝直通系统,其中有一个基站,N个蜂窝用户和N个D2D对,每个D2D对复用其中一个蜂窝用户的上行资源。D2D用户的发送会对基站接收来自蜂窝用户的信息造成干扰,同时蜂窝用户的发送会对D2D用户的接收造成干扰。
在基站和D2D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分别用
Figure BDA0000463196220000041
Figure BDA0000463196220000042
表示。则
y C i = h C i B P C i d C i B - α x C i + h S i B P S i d S i B - α x S i + n C i
y D i = h S i D i P D i d S i D i - α x S i + h C i D i P C i d C i D i - α x C i + n D i
可得到相应的信干噪比:
γ C i = | h C i B | 2 P C i d C i B - α | h S i B | 2 P S i d S i B - α + N C i
γ D i = | h S i D i | 2 P S i d S i D i - α | h C i D i | 2 P C i d C i D i - α + N D i
为简化分析,将信道相关系数设为1,即仅考虑路损的情形,则上式可化简为:
γ C i = P C i d C i B - α P D i d S i B - α + N C i
γ D i = P D i d S i D i - α P C i d C i Di - α + N D i
因此,在基站和D2D用户接收端的吞吐量可表示为:
R C i = W log 2 ( 1 + P C i d C i B - α P D i d S i B - α + N C i ) = W log 2 ( 1 + γ C i )
R D i = W log 2 ( 1 + P D i d S i D i - α P C i d C i Di - α + N D i ) = W log 2 ( 1 + γ D i )
整个系统的吞吐量为:
R sum = ∑ i = 1 N R C i + ∑ i = 1 N R D i = W ∑ i = 1 N log 2 ( 1 + γ C i ) + W ∑ i = 1 N log 2 ( 1 + γ D i )
由于D2D通信采用与IMT-Advanced蜂窝通信相同的物理层传输技术,并与IMT-Advanced蜂窝网络在物理层上保持基本同步,所以D2D通信的跨层结构如图6所示。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假设单小区蜂窝直通系统,其中有一个基站,N个蜂窝用户和N个D2D对,每个D2D对复用其中一个蜂窝用户的上行资源。D2D用户的发送会对基站接收来自蜂窝用户的信息造成干扰,同时蜂窝用户的发送会对D2D用户的接收造成干扰。
步骤2:由于在实际通信中往往要受到时延的限制,所以HARQ传输的最大次数是受限的,设为Nremax
步骤3:如果在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后数据包仍然是有错的,那么该包将会被丢弃,称为丢包。因此,需要在数据链路层预先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误包率Ploss
步骤4:在物理层,接收端会根据信干噪比(SINR)信息来确定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满足数据要求。所以,根据Nremax和Ploss,可以设计相应的AMC和HARQ来满足数据链路层的误包率和时延要求。
步骤5:根据数据链路层的Ploss,在物理层的每个传输模式中都有一个误包上限,用Pn表示,则可以得到:
P n N re max + 1 ≤ P loss ,
P n ≤ P loss 1 / ( N re max + 1 ) : = P t arg et
因此,在物理层设计出AMC方案满足上式的误包率并在数据链路层执行Nremax的限制,那么就可以得到同时满足时延和系统性能的跨层设计。
步骤6:将Ptarget和物理层的SINRtarget信息形成一种映射关系,那么Ptarget就成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间传递信息的关键参数,它将数据链路层的误包和时延约束传递给物理层,来决定当前传输的数据包是否被正确接收。
其中,本发明在D2D通信中应用了三种类型的HARQ技术。HARQ-I型HARQ是在接收端如果有错则放弃错误分组的数据,并向发送端请求重传与上一帧相同的数据包。HARQ-II类型中,接收端对已传的错误分组并不丢弃,而是与接收到的重传分组组合进行译码,而且重传数据不能单独译码,只能与先前传的数据合并后才能被解码。HARQ-III型是HARQ-II型的改进,各个数据包既可以单独译码,也可以合成一个具有更大冗余信息的编码包进行合并译码。
本发明中如果在D2D用户接收端的SINR小于预先设定的目标SINR,则意味着此次传输的误包率要高于目标误包率,所以需要重传请求。通过记录HARQ不同的进程信息来实现重传,D2D用户接收端在接收数据时,通过计算当前SINR信息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重传,HARQ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D2D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SINR和预先设定的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如果SINR小于SINRtarget,转步骤二,否则,转步骤五。
步骤2:系统收到反馈的重传信息时,会记录当前SINR值、重传次数以及传输模式等级,作为下一次重传的参考数据。
步骤3:如果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将所有的数据清零,此数据包被丢弃,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如果没有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转步骤四。
步骤4:根据三种类型HARQ不同的重传内容,会分别得到相应的合并SINR,将此合并信干噪比SINR再一次和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转步骤一。
步骤5:数据包成功传输,将所有数据清零,准备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在仿真时主要从吞吐量的角度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将三种不同类型的HARQ应用于跨层设计中,同时,为了分析在D2D通信中加入不同的HARQ机制对系统的影响,把没有加入HARQ的情形也进行了比较。
图1给出了D2D通信链路吞吐量CDF性能。可以看出吞吐量值在介于170和220之间时,加入HARQ机制后的D2D通信用户要比没加入HARQ机制的用户数少很多,这说明有一部分低吞吐量的用户在加入HARQ后的吞吐量得到了提升。此外,在三种HARQ类型的比较中,Type-IIIHARQ的性能最好。所以,加入HARQ机制对于那些信道质量确实很差的通信链路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图2展示了加入不同的HARQ前后的吞吐量差值的CDF曲线。红色曲线是Type1HARQ和没加入HARQ的前后差值,蓝色曲线是Type2HARQ和Type1HARQ的前后差值,绿色曲线是Type3HARQ和Type2HARQ的前后差值。由这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用户在加入HARQ机制后吞吐量得到了提升。
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HARQ机制的引入并没有对基站的吞吐量造成影响。这是因为是否在D2D通信中加入HARQ机制,D2D用户对基站所造成的干扰是不变的,所以,这四组的数据是一样的。
图4是小区内总吞吐量的CDF曲线,可以看出,虽然HARQ机制对基站的吞吐量没有影响,但是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提高了系统的总吞吐量,也就是提升了系统的总体性能。

Claims (3)

1.一种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假设单小区蜂窝直通系统,其中有一个基站,N个蜂窝用户和N个D2D对,每个D2D对复用其中一个蜂窝用户的上行资源;D2D用户的发送会对基站接收来自蜂窝用户的信息造成干扰,同时蜂窝用户的发送会对D2D用户的接收造成干扰;
步骤2:由于在实际通信中往往要受到时延的限制,所以HARQ传输的最大次数是受限的,设为Nremax
步骤3:如果在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后数据包仍然是有错的,那么该包将会被丢弃,称为丢包;因此,需要在数据链路层预先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误包率Ploss
步骤4:在物理层,接收端会根据信干噪比(SINR)信息来确定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满足数据要求;所以,根据Nremax和Ploss,设计相应的AMC和HARQ来满足数据链路层的误包率和时延要求;
步骤5:根据数据链路层的Ploss,在物理层的每个传输模式中都有一个误包上限,用Pn表示,则得到:
P n N re max + 1 ≤ P loss ,
P n ≤ P loss 1 / ( N re max + 1 ) : = P t arg et
在物理层设计出AMC方案满足上式的误包率并在数据链路层执行Nremax的限制,得到同时满足时延和系统性能的跨层设计;
步骤6:将Ptarget和物理层的SINRtarget信息形成一种映射关系,那么Ptarget就成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间传递信息的关键参数,它将数据链路层的误包和时延约束传递给物理层,来决定当前传输的数据包是否被正确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D2D通信中应用了三种类型的HARQ技术,包括:
HARQ-I型HARQ是在接收端如果有错则放弃错误分组的数据,并向发送端请求重传与上一帧相同的数据包;HARQ-II类型中,接收端对已传的错误分组并不丢弃,而是与接收到的重传分组组合进行译码,而且重传数据不能单独译码,只能与先前传的数据合并后才能被解码;HARQ-III型是HARQ-II型的改进,各个数据包单独译码,或合成为一个具有更大冗余信息的编码包进行合并译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通过记录HARQ不同的进程信息来实现重传,D2D用户接收端在接收数据时,通过计算当前SINR信息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重传,HARQ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D2D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SINR和预先设定的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如果SINR小于SINRtarget,转步骤1,否则,转步骤五;
步骤2:系统收到反馈的重传信息时,会记录当前SINR值、重传次数以及传输模式等级,作为下一次重传的参考数据;
步骤3:如果重传次数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将所有的数据清零,此数据包被丢弃,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如果没有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转步骤4;
步骤4:根据三种类型HARQ不同的重传内容,会分别得到相应的合并SINR,将此合并信干噪比SINR再一次和目标SINRtarget进行比较,转步骤1;
步骤5:数据包成功传输,将所有数据清零,准备传输下一个新的数据包。
CN201410040210.3A 2014-01-28 2014-01-28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Active CN1038256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0210.3A CN103825688B (zh) 2014-01-28 2014-01-28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0210.3A CN103825688B (zh) 2014-01-28 2014-01-28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5688A true CN103825688A (zh) 2014-05-28
CN103825688B CN103825688B (zh) 2017-02-22

Family

ID=50760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0210.3A Active CN103825688B (zh) 2014-01-28 2014-01-28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2568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15664A1 (zh) * 2014-07-31 2016-02-0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1187A (zh) * 2001-09-25 2003-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和自动重传请求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EP1482670A1 (en) * 2003-05-30 2004-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 method and receiver for buffering data employing HARQ and two stage matching algorithm with iterative decoding
US20050149841A1 (en) * 2003-11-14 2005-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a parallel concatenat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CN101282204A (zh) * 2008-05-13 2008-10-08 山东大学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协作重传方法
CN103052164A (zh) * 2012-12-27 2013-04-17 北京邮电大学 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终端直通通信的干扰控制协调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1187A (zh) * 2001-09-25 2003-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和自动重传请求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EP1482670A1 (en) * 2003-05-30 2004-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 method and receiver for buffering data employing HARQ and two stage matching algorithm with iterative decoding
US20050149841A1 (en) * 2003-11-14 2005-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a parallel concatenat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CN101282204A (zh) * 2008-05-13 2008-10-08 山东大学 基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协作重传方法
CN103052164A (zh) * 2012-12-27 2013-04-17 北京邮电大学 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终端直通通信的干扰控制协调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前斌: "《联合HARQ和AMC中继系统跨层优化设计》",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15664A1 (zh) * 2014-07-31 2016-02-0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US10375570B2 (en) 2014-07-31 2019-08-06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31281B2 (en) 2014-07-31 2020-01-07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5688B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ng et al. IEEE 802.11 be Wi-Fi 7: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RU2746224C1 (ru) Способ и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сигнала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CN102907169B (zh) 用于采用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方案的方法和装置
US10153868B2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o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8141316A (zh) 用于无线系统中的增强复用的系统
WO2018231400A1 (en) Facilitating notifications to indicate failed code block groups i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CN107210866A (zh) 高效的ack/nack传输
CN105409153A (zh) 带有捆绑考量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传输
CN103503501A (zh) 优化分组延迟的协作中继启用无线网络
CN105122715A (zh) 针对机器型通信(mtc)的物理广播信道(pbch)覆盖增强
CN102763348A (zh) 有助于对中继回程链路中的信号进行早期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17410A (zh) 用于稀疏码多址(scma)码本设计的技术
CN109672463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40311A (zh) 外编码系统及方法
US11159296B2 (en) Reducing control channel overhead i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CN111133706B (zh) 一种被用于非授权频谱的基站设备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91742A (zh) 通过不同发射点执行重传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8933642A (zh) 一种基于码块分组的下行重传方法、基站及终端
US940220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ing code block
CN104579579B (zh) 一种大数据包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137457A (zh) 用于harq实体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US20220077971A1 (en) Facilita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for advanced networks
CN103825688A (zh) 直通蜂窝系统中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方法
US2018003459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bust data retransmission
WO2022016541A1 (en) Retransmission procedures at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5

Address after: Room 403, tower C, 159 Chengjiang Middle Road, Jiangyin City,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yin Yiwe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03 Gulou District, Jiangsu, Nanjing new model road, No. 66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