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3517A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硬盘架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23517A CN103823517A CN201210470434.9A CN201210470434A CN103823517A CN 103823517 A CN103823517 A CN 103823517A CN 201210470434 A CN201210470434 A CN 201210470434A CN 103823517 A CN103823517 A CN 1038235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ard disk
- disk rack
- median septum
- guidanc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ving Of Head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硬盘架。硬盘架包括两侧板以及多个中隔板。中隔板平行于两侧板,并位于两侧板之间。中隔板具有一第一板件与一第二板件。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固定在一起。另揭露一种服务器,具有所述硬盘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硬盘架及具有此硬盘架的服务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有效支撑硬盘的硬盘架与应用此硬盘架的服务器。
背景技术
服务器为网络系统中服务各电脑的核心电脑,可提供网络使用者需要的磁盘与打印服务等功能,同时也可供各用户端彼此分享网络环境内的各项资源。服务器的基本架构和一般的个人电脑大致相同,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及输入/输出(I/O)设备等部件所组成,并由总线(Bus)在内部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北桥芯片连接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而通过南桥芯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等。
服务器按机箱结构来说大约经历了三个演变过程:从早期的直立式服务器(Pedestal Server)到强调集中性能的机架式服务器(Rack Server)、再到高密度计算方式的刀锋服务器(Blade Server)。此外,服务器的宽度为19英寸,高度以U为单位(1U=1.75英寸=44.45毫米),通常有1U,2U,3U,4U,5U,7U几种标准的服务器。
在此以机架式服务器为例,服务器的硬盘架(hard disk rack)的组装流程是将背板与硬盘架组装之后,再与一上盖组合在一起,以构成完整的硬盘架。在上述的组装流程中,硬盘架内的中隔板通常采用一片板金件所制造而成,并会在适当的位置向中隔板的外侧冲压出导向槽。此导向槽用以引导硬盘的插拔,使得硬盘经由导向槽的引导而可以装设至两中隔板之间。然而,在服务器的振动测试时,所述中隔板的支撑力不足以支撑硬盘,而导致振动测试失败。如此,将使得硬盘无法稳固的连接至硬盘架中的电子元件,进而造成硬盘读取或传输数据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硬盘架,其中隔板具有良好的强度,以有效地支撑硬盘,并可降低因振动而产生传输数据的不稳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前述硬盘架的服务器。
本发明提出一种硬盘架。硬盘架包括两侧板以及至少一中隔板。中隔板平行于两侧板,并位于两侧板之间。两侧板及各中隔板之中每相邻两者之间形成可供收容一硬盘的收容空间。各中隔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板件与一第二板件。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相互贴合并固定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板件具有一切断面,而第二板件具有一包覆部。当第一板件固接于第二板件时,包覆部包覆于切断面。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板件的前端具有一第一切断面。第一板件具有一折迭部。折迭部自第一板件的的前端向后折弯并与前述第一切断面前后相对。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折迭部具有与前述第一切断面前后相对的第二切断面。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中隔板装设有导引硬盘进入收容空间的导引件。前述导引件的两侧设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第二导引部位于中隔板一侧的收容空间。第一导引部穿过中隔板而进入位于中隔板相反另一侧的收容空间。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板件具有一镂空部。第一板件部份暴露于镂空部。第一板件对应镂空部设有一插槽。导引件还具有主体部。第一、第二导引部皆自前述主体部延伸出。主体部安装于镂空部。导引件的第一导引部通过插槽而穿过中隔板。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体部贴合并铆接于第一板件。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板件设有延伸入插槽用以支撑第一导引部的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板件设有延伸入镂空部用以支撑第二导引部的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贴靠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体部包括相互贴合并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第一导引部与第一部份一体成型并自第一部份弯折延伸出。第二导引部与第二部份一体成型并自第二部份弯折延伸出。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引部与第一部份构成第一组件,第二导引部与第二部份构成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中隔板。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的上下两端皆具有一折弯件。硬盘架还包括一底板及一上盖。上盖平行于底板。中隔板设于底板与上盖之间并垂直于底板。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上端的折弯件贴合于上盖。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下端的折弯件贴合于底板。
在本发明的硬盘架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硬盘架的前侧具有多个硬盘插拔开口。硬盘架更包括一背板。背板固定于硬盘架的后侧并供与硬盘电性连接。
本发明提出一种服务器。服务器包括一机壳以及上述硬盘架。硬盘架组装于机壳。
在本发明的服务器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硬盘架的前侧具有多个硬盘插拔开口以及一背板。服务器更包括多个硬盘。硬盘可插拔地设置于硬盘架内。所述硬盘适于经由硬盘插拔开口安装至或抽离于硬盘架。背板固定于硬盘架的后侧并供与硬盘电性连接。
基于上述,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来说,本发明重新设计服务器的硬盘架的中隔板的结构,而采用两个板件所制作出中隔板,藉以增加中隔板的强度。因此,制作出的中隔板具有较佳的支撑力,以有效避免中隔板的支撑不均匀而导致振动测试失败,进而提升服务器与硬盘之间传输数据的稳定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机壳与硬盘架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硬盘架与硬盘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中隔板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中隔板与导引件的分解图。
图6是图4的中隔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中隔板的另一视角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50:服务器
52:机壳
52a:底壳
52b:盖体
52c:后端
52d:前端
52e:侧板
52f:肋条
54:锁固件
100:硬盘架
110:底板
110a:前侧
110b:后侧
110c:收容空间
110d:硬盘插拔开口
120:侧板
130:中隔板
132:第一板件
132a:插槽
132b:第一支撑部
132c:切断面
132d:折迭部
132e:折迭部
134:第二板件
134a:镂空部
134b:第二支撑部
134c:包覆部
134d:第一切断面
136:折弯件
136a:斜边部
140:硬盘
150:背板
160:上盖
170:导引件
170a:主体部
172:第一组件
172a:第一导引部
172b:第一部份
174:第二组件
174a:第二导引部
174b:第二部份
A1:夹角
F1、F3:第一面
F2、F4:第二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机壳与硬盘架的分解图。需说明的是,图2省略了机壳52内部的部分构件,以便于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2,本实施例的服务器50包括一机壳52以及一硬盘架100。硬盘架100适于由机壳52的一侧(后侧)组装至机壳52。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52具有一底壳52a以及一盖体52b,其中底壳52a具有相对的一前端52d以及一后端52c。本实施例中的硬盘架100适于由底壳52a的前端52d滑入以组装至机壳52的底壳52a。当硬盘架100由底壳52a的前端52d滑入以组装至底壳52a时,硬盘架100与底壳52a的两侧板52e部分重合。接着,将盖体52b由底壳52a的后端52c滑入并覆盖于底壳52a,便完成服务器50的组装。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制硬盘架100与机壳52组装的方式。举例来说,可以是通过彼此卡扣的方式来达到固定的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硬盘架亦可通过卡扣以外的方式固定在机壳,也就是,硬盘架固定于机壳的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此外,本实施例的盖体52b更具有一锁固件54。当盖体52b由底壳52a的后端52c滑入并覆盖于底壳52a时,锁固件54适于驱动盖体52b朝硬盘架100的方向移动,以使盖体52b固定于底壳52a。底壳52a内可进一步配置导向销(未绘示),来与盖体52b相配合,以达到定位并闭合的功能。此外,前述底壳52a的后端52c及前端52d仅作为构件之间相对位置的描述,而不是限制于本实施例。
另一方面,盖体52b例如是具有肋条52f或其他适当的凸肋结构。肋条52f凸设于盖体52b的表面(此指盖体52b朝向底壳52a的表面),以补强盖体52b的结构。肋条52f可以是仅具单个肋条,在其他实施例中,肋条亦可具有其他的形状,并不以上述为限制,只要是延伸自盖体的肋条或其他适当的凸肋结构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然,在此是以直条状的形状作为说明,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本实施例的服务器50的主机板模块及风扇模块等内部构件,在此不加以赘述。以下将对于服务器50的硬盘架100的构件与配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3是图1的硬盘架与硬盘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硬盘架100包括一底板110、两侧板120以及至少一中隔板130(绘示为多个)。两侧板120分别垂直地立设于底板110的两端。这些中隔板130垂直于底板110上且分别平行于两侧板120。上述中隔板130位于两侧板1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两侧板120及各中隔板130之中每相邻两者之间形成可供收容硬盘140(见图3)的收容空间110c。各中隔板13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板件132与一第二板件134。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相互贴合并故固定在一起。如此配置之下,本发明重新设计中隔板130的结构,而采用两个板件(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所制作出中隔板130,藉以增加中隔板130的强度。因此,制作出的中隔板130具有较佳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中,中隔板130例如为板金件,而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可以是相互铆接的结构,以达到较良好的结合程度。当然,吾人亦可用其他螺锁或适当固定的方式将上述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彼此固定在一起,在此并不限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中隔板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板金件所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隔板亦可具有其他的数量、形状以及配置位置,吾人可视上述硬盘架100内部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硬盘架100更包括一背板150以及一上盖160。上盖160平行于底板110。中隔板130设于底板110与上盖160之间并垂直于底板110。底板110具有相对的一前侧110a与一后侧110b。吾人可先将上盖160由底板110的前侧110a滑入以组装至硬盘架100,接着再将背板150固定于底板110的后侧110b,便完成硬盘架100的组装。在此并不限定组装顺序,也可以是先从背板150固定于底板110的后侧110b,接着在将上盖160由底板110的前侧110a滑入以组装至硬盘架100。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制背板150与硬盘架100组装的方式。举例来说,可以是通过彼此卡扣的方式来达到固定的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亦可通过卡扣以外的方式固定在硬盘架,也就是,背板固定于硬盘架的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50更包括多个硬盘140(绘示为两个),而碟架100的前侧110a具有多个硬盘插拔开口110d。这些硬盘140可插拔地设置于硬盘架100内。这些硬盘140适于经由这些硬盘插拔开口110d安装至或抽离于硬盘架100,而背板150固定于硬盘架100的后侧110b并供与硬盘140电性连接。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硬盘的数量,可视实际硬盘架的配置而来调整其数量。此外,背板150可配置例如为LED连接器的电子元件(未绘示),以与这些插入的硬盘140电性连接。
图4是图3的中隔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板件132及第二板件134的上下两端皆具有一折弯件136。此外,折弯件136折弯的角度例如为钝角(大于90度),也就是朝上盖160的方向延伸。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折弯件136折弯的角度可被设定为其它适当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60通过折弯件136以组装至硬盘架100,也就是说,当上盖160组装至硬盘架100时,第一板件134及第二板件134上端的折弯件136贴合于上盖160,而第一板件134及第二板件134的折弯件136贴合于底板110。详细而言,上盖160与折弯件136可以通过锁固的方式,以将中隔板130固定在底板110与上盖160之间。
此外,上述折弯件136的前端具有一斜边部136a,换言之,本实施例将折弯件136的一端设计成具斜边的结构(非直边)。因此,第一板件132以及第二板件134分别与所对应的两个斜边部136a具有一夹角A1,上述夹角A1例如为锐角。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夹角A1可被设定为其它适当角度。
图5是图4的中隔板与导引件的分解图。请参考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各中隔板130装设有导引硬盘140进入收容空间的导引件170。导引件170例如为不锈钢且导引件170与中隔板130相互铆接。导引件170的两侧设有一第一导引部172a与一第二导引部174a。第二导引部174a位于中隔板130一侧的收容空间110c。第一导引部172a穿过中隔板130而进入位于中隔板130相反另一侧的收容空间110c。第一导引部172a与一第二导引部174a用以导引硬盘140的插入并可对插入的硬盘14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引部172a与一第二导引部174a皆呈平板状。
第一板件132部份暴露于镂空部134a。第一板件132对应镂空部134a设有一插槽132a。导引件170还具有主体部170a。主体部170a贴合并铆接于第一板件132。第一导引部172a、第二导引部174a皆自前述主体部170a延伸出。主体部170a安装于镂空部134a,而且主体部170a平行于中隔板130且未突出于中隔板130。导引件170的第一导引部172a通过插槽134a而穿过中隔板130。
详细而言,主体部170a包括相互贴合并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部份172b与第二部份174b。第一导引部172a与第一部份172b一体成型并自第一部份172b弯折延伸出。第二导引部174a与第二部份174b一体成型并自第二部份174b弯折延伸出。第一导引部172a与第一部份172b构成第一组件172,第二导引部174a与第二部份174b构成第二组件174,第一组件172与第二组件174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中隔板130,以达到较良好的结合程度。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皆呈“L”型。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份172b与第二部份174b相铆接固定,当然,吾人亦可用其他螺锁或适当固定的方式,在此并不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吾人可视上述硬盘架100内部实际的配置与硬盘140的数量来决定导引件170的数量以及配置位置。
进一步地,侧板120亦可对应上述第一导引部172a与第二导引部174a而配置导引片(未绘示),以引导硬盘140经由收容空间110c(此指靠近侧板120的硬盘插拔开口110c)安装至或抽离于硬盘架100。此外,在此并不限制第一导引部172a、第二导引部174a以及导引片122的形状及尺寸,只要能提供硬盘140插设时的支撑力量的构件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然,在此第一导引部172a以及第二导引部174a的形状是以直条状的形状作为说明,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在此配置之下,吾人可将上述两片体相互铆接的导引件170经由镂空部134a而插设于对应的插槽132a,以使导引件170位于镂空部134a内,而第二导引部174a位于镂空部134a外。当然,镂空部134a的形状与导引件170的形状相配合,以容纳导引件170而避免导引件170突出于中隔板130。
接着,吾人可以利用铆接的方式,来使导引件170与中对应的第一板件132相互铆接,以达到较良好的结合程度。当然,吾人亦可用其他螺锁或适当固定的方式将上述导引件170与对应的第一板件132彼此固定在一起,在此并不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吾人亦可用上述铆接、螺锁或适当固定的方式将上述导引件与对应的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在一起。
此外,第一板件132设有延伸入插槽132a用以支撑第一导引部172a的第一支撑部132b。第二板件设有延伸入镂空部134b用以支撑第二导引部174a的第二支撑部134b。第一支撑部132b与第二支撑部134b贴靠在一起。当导引件170位于镂空部134a内且彼此相互固定在一起时,第一支撑部132b承载第一导引部172a,而第二支撑部134b承载第二导引部174a。
如此配置之下,本发明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结构的导引件170,而采用两个片体铆接而成的导引件170而形成一体的结构,再将此导引件170装设至上述的中隔板130中,以提升支撑硬盘140的稳固力量。
此外,本发明的导引件170采用不锈钢的材料所制成,藉此增加导引件170的强度,以减少硬盘140插入时导引件170所产生的振动,进而降低硬盘140读取数据的不稳定性。
图6是图4的中隔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6的中隔板的另一视角的放大图。请参考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第一板件132具有一切断面132c,而第二板件134具有一包覆部134c。具体而言,切断面132c为第一板件132加工过程中外露出的切断表面,其外露的表面容易造成使用者刮伤。据此,当第一板件132固接于第二板件134时,包覆部134c包覆于切断面132c,以避免切断面132c外露。此举不仅有效地保护使用者误触到外露的切断面132c而刮伤,并藉以具有良好的外观。
此外,在此并未限制包覆部134c的形状,只要能将第一板件132的切断面132c包覆住即可。当然,也可改为第二板件具有一切断面,而第一板件具有一包覆部,只要是通过延伸自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并能使中隔板的切断面被包覆住而不外露的包覆部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第一板件132具有一折迭部132d,第二板件134的前端具有一第一切断面134d,折迭部132d自第一板件132的前端向后折弯并第一切断面134d前后相对,以有效遮挡第一切断面134d,避免第一切断面134d划伤人手。折迭部132d贴合于第一板件132。
详细而言,前述折迭部132d及第二板件134皆具有贴合于第一板件132的第一面F1、F3及与第一面F1、F3相反的第二面F2、F4。前述折迭部132d的第二面F2与第二板件134的第二面F4共面。折迭部132d具有与前述第一切断面134d前后相对的第二切断面132e。
藉此,折迭部132d反折的外观可以避免使用者误触而刮伤,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观。当然,也可改为第二板件具有一折迭部。当然,也可改为第二板件具有一折迭部,只要是通过延伸自第一板件132与第二板件134,并能使中隔板的侧面不外露的折迭部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来说,本发明重新设计服务器的硬盘架的中隔板的结构,而采用两个板件所制作出中隔板,藉以增加中隔板的强度。因此,制作出的中隔板具有较佳的支撑力,以有效避免中隔板的支撑不均匀而导致振动测试失败,进而提升服务器与硬盘之间传输数据的稳定性。
再者,本发明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结构的导引件,而采用两个片体铆接而成的导引件而形成一体的结构,再将此导引件装设至上述的中隔板中,以提升支撑硬盘的稳固力量。另外,本发明的导引件采用不锈钢的材料所制成,藉此增加导引件的强度,以减少硬盘插入时导引件所产生的振动,进而降低硬盘读取数据的不稳定性。
此外,本发明通过包覆部包覆于中隔板外露的切断面。此举不仅有效地保护使用者误触到外露的切断面而刮伤,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观。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硬盘架,包括:
两侧板;以及
至少一中隔板,平行于该两侧板,并位于该两侧板之间,该两侧板及各该中隔板之中每相邻两者之间形成可供收容硬盘的收容空间,其中各该中隔板具有一第一板件与一第二板件,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相互贴合并固定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具有一切断面,而该第二板件具有一包覆部,当该第一板件固接于该第二板件时,该包覆部包覆于该切断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的前端具有一第一切断面,该第一板件具有一折迭部,该折迭部自该第一板件的前端向后折弯并与前述第一切断面前后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折迭部具有与前述第一切断面前后相对的第二切断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各该中隔板装设有导引硬盘进入收容空间的导引件,前述导引件的两侧设有一第一导引部与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二导引部位于中隔板一侧的收容空间,该第一导引部穿过中隔板而进入位于中隔板相反另一侧的收容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具有一镂空部,该第一板件部份暴露于该镂空部,该第一板件对应该镂空部设有一插槽,导引件还具有主体部,第一、第二导引部皆自前述主体部延伸出,该主体部安装于该镂空部,该第一导引部通过该插槽而穿过中隔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贴合并铆接于该第一板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设有延伸入插槽用以支撑第一导引部的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板件设有延伸入镂空部用以支撑第二导引部的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贴靠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包括相互贴合并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部份与第二部份,该第一导引部与该第一部份一体成型并自该第一部份弯折延伸出,该第二导引部与该第二部份一体成型并自该第二部份弯折延伸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部与该第一部份构成第一组件,该第二导引部与该第二部份构成第二组件,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中隔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的上下两端皆具有一折弯件,硬盘架还包括一底板及一上盖,该上盖平行于该底板,中隔板设于该底板与该上盖之间并垂直于该底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上端的折弯件贴合于该上盖,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下端的折弯件贴合于该底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其特征在于,该硬盘架的前侧具有多个硬盘插拔开口,
该硬盘架更包括
一背板,固定于硬盘架的后侧并供与硬盘电性连接。
13.一种服务器,包括:
一机壳;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架,组装于该机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70434.9A CN103823517B (zh) | 2012-11-19 | 2012-11-19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70434.9A CN103823517B (zh) | 2012-11-19 | 2012-11-19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23517A true CN103823517A (zh) | 2014-05-28 |
CN103823517B CN103823517B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0758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70434.9A Active CN103823517B (zh) | 2012-11-19 | 2012-11-19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23517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9735A (zh) * | 2016-01-12 | 2017-07-18 | 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 | 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 |
CN110381691A (zh) * | 2019-06-24 | 2019-10-25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热维护的内置存储托盘架构 |
CN114673885A (zh) * | 2022-03-31 | 2022-06-28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硬盘读写性能测试平台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40340A (en) * | 1992-09-24 | 1994-08-23 |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removably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hot plug-connected hard disk drives |
CN2935246Y (zh) * | 2006-07-20 | 2007-08-15 | 东莞丰富电脑制品有限公司 | 磁盘驱动器固定机构 |
CN200983256Y (zh) * | 2006-10-11 | 2007-11-28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数据存储器固定装置 |
CN102314923A (zh) * | 2010-07-07 | 2012-01-11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硬盘模块 |
CN102573353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壳体 |
-
2012
- 2012-11-19 CN CN201210470434.9A patent/CN1038235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40340A (en) * | 1992-09-24 | 1994-08-23 |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removably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hot plug-connected hard disk drives |
CN2935246Y (zh) * | 2006-07-20 | 2007-08-15 | 东莞丰富电脑制品有限公司 | 磁盘驱动器固定机构 |
CN200983256Y (zh) * | 2006-10-11 | 2007-11-28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数据存储器固定装置 |
CN102314923A (zh) * | 2010-07-07 | 2012-01-11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硬盘模块 |
CN102573353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壳体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9735A (zh) * | 2016-01-12 | 2017-07-18 | 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 | 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 |
CN106959735B (zh) * | 2016-01-12 | 2020-07-14 | 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 | 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 |
CN110381691A (zh) * | 2019-06-24 | 2019-10-25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热维护的内置存储托盘架构 |
CN114673885A (zh) * | 2022-03-31 | 2022-06-28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硬盘读写性能测试平台及方法 |
CN114673885B (zh) * | 2022-03-31 | 2024-04-19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硬盘读写性能测试平台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23517B (zh) | 2017-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42291B2 (en) | Computer enclosure adapted for mounting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fer cards | |
US7944700B2 (en) | Case of server | |
US6421252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elf aligning multiple card enclosure with hot plug capability | |
US20090086441A1 (en) | Interface assembly | |
CN102455737B (zh) | 一种刀片式外接扩展卡模块 | |
CN101639712A (zh) | 服务器 | |
CN102023677A (zh) | 电脑系统 | |
CN102902317A (zh) | 扩充卡固定装置 | |
CN102316695A (zh) | 板载网卡及安装该板载网卡的电子装置 | |
CN103823517A (zh)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
CN113009987A (zh) | 网络安全服务器 | |
US8535096B1 (en) | Die cast cage for a receptacle assembly | |
US7626826B2 (en) | Expansion card carri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 |
CN103823528B (zh) | 服务器 | |
CN102221857A (zh) | 具有扩展卡固定结构的主机箱 | |
CN103455113B (zh) | 硬盘固定组件及电脑机箱 | |
CN103809704A (zh) | 硬盘模块与服务器 | |
CN201845265U (zh) | 一种外接扩展卡模块 | |
JP2009181799A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CN109699145B (zh) | 一种前后插接式挂耳组件和通信设备 | |
CN102999125A (zh) | 风扇架 | |
CN206533387U (zh) | 一种具有扩展接口的交换机 | |
CN101644943A (zh) | 计算机机壳 | |
CN103793023A (zh) | 硬盘架与服务器 | |
CN103793004A (zh) | 硬盘架及服务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2 Address after: Room 207, main office building, No.118 Longxing Road, Ha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ini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114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Caohej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 of Shanghai Pu Xing Road No. 789 Co-patentee before: Yingda Co., Ltd. Patentee before: Yingda Technology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