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2319A -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2319A
CN103802319A CN201410051186.3A CN201410051186A CN103802319A CN 103802319 A CN103802319 A CN 103802319A CN 201410051186 A CN201410051186 A CN 201410051186A CN 103802319 A CN103802319 A CN 103802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s
nozzle
dimension
manufacture
described multi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11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hang Hu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hang Hu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hang Hu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hang Hu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511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023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802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2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克服目前基于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方法在制造立体产品时耗时较长效率较低的不足,该方法用于一增材制造装置制造立体产品,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喷嘴以及用于进给物料的进给部件,所述多个喷嘴位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立体产品的三维模型经过分层处理后得到多个二维切片;该方法包括:所述进给部件进给物料;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大幅缩短制造时间,显著提高制造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已经逐渐被工业界所认知,并开始应用到多个行业。现有的基于熔融沉积造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方法,虽然制造出来的三维产品成型精度及强度可以满足直接应用的工业需求,也可以大幅缩短产品设计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但是其制造过程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目前基于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方法在制造立体产品时耗时较长效率较低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材制造方法,用于一增材制造装置制造立体产品,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喷嘴以及用于进给物料的进给部件,所述多个喷嘴位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立体产品的三维模型经过分层处理后得到多个二维切片;其中,该方法包括:
所述进给部件进给物料;
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
优选地,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包括:
所述至少两个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对应的进料机构进给物料;否则对应的进料机构停止进给物料;
其中,所述进给部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喷嘴数量相等的多个进料机构,所述多个进料机构一一对应地为所述多个喷嘴进给物料。
优选地,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包括:
所述至少两个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开启对应的阀门以挤出软化的物料,否则关闭对应的阀门;
其中,所述多个喷嘴中各自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该方法包括:
所述多个喷嘴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
优选地,所述多个喷嘴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包括:
所述多个喷嘴通过移动支架的带动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
其中,所属装置包括所述移动支架以及与所述多个喷嘴数量相等的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安装在所述移动支架上;所述多个喷嘴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多个喷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在同一时刻可以通过多个喷嘴同时进行制造,经过一次直线运动就可以制造出立体产品一层中的多根线段,从而能够大幅缩短制造时间,显著提高制造效率。
本发明的部分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予以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或流程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增材制造设备在第一维的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增材制造设备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增材制造设备的各喷嘴在所属平面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二维切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增材制造设备的喷嘴在平面内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的相互结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基于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方法在制造一个立体产品时,同一时间都是单喷嘴进行工作,这是目前基于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方法工作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本发明的技术人员研究中注意到,现阶段部分增材制造设备虽然配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喷嘴,但是这些喷嘴并不会用来同时制造同一个立体产品。这类设备中,有些是各个喷嘴各自独立地制造构造相同的立体产品,其可以同时制造多个完全一样的立体产品;有些是各个喷嘴分阶段联合制造同一个立体产品,比如采用不同的喷嘴挤出不同颜色的物料以分别制造同一个立体产品不同高度的部分,或者针对同一个立体产品的不同部位(比如光滑的外表面和位于内部的较为稀疏的填充部分)而采用不同的喷嘴进行不同需求的制造。但是,这些增材制造设备在制造一个立体产品时,在同一时刻仍然只有一个喷嘴在工作,因此这类增材制造设备在制造单个的立体产品时,效率难以提高。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主要用于通过增材制造技术,根据立体产品的三维模型来制造出立体产品。通常地,对三维模型进行分层处理获得该三维模型的一系列二维切片,然后根据这一系列的二维切片来进行逐层制造,通过逐层堆积最后获得该立体产品。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用于增材制造装置制造立体产品,相应的增材制造装置包含有多个喷嘴以及用于进给物料的进给部件,这些喷嘴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这些喷嘴可以在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S110,增材制造装置中的进给部件进给物料;
步骤S120,从增材制造装置所包含的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立体产品的一个层。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主要包括有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以及第三喷嘴13,三个喷嘴位于同一个平面且分别位于三个喷头上,其中第一喷嘴位于第一喷头21上,第二喷嘴12位于第二喷头22上,第三喷嘴13位于第三喷头23上。用于进给物料的进给部件30与三个喷头相连,为该三个喷头进给物料。
进给部件30为第一喷头21、第二喷头22以及第三喷头23进给物料时,通过加热部件对物料进行加热或者直接进给软化的物料等方式,可以从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及第三喷嘴13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二维切片在位于喷嘴下方的工作平台40或者其他制造平面上,联合制造出立体产品对应于该二维切片的一层。
可选地,根据立体产品所需要的成型精度、允许制造该立体产品的时间等因素,立体产品的一层的厚度(下文称之为层高)可以预设为0.1毫米、0.2毫米等。一般地,层高越小,立体产品的成型精度越高,相应地耗时也越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各喷嘴与工作平台40的距离相等。三个喷嘴与工作平台40之间的距离在合适的尺寸,进给部件30为三个喷头进给物料并且三个喷嘴根据二维切片的制造路径和制造方向进行移动时,从三个喷嘴中挤出软化的物料就能够粘在工作平台40或者其他制造平面上,从而可以制造出立体产品的一层。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各喷嘴挤出的软化的物料也可以堆积在先前制造出的该立体产品的一层上,从而形成新的一层,此时先前制造出的一层即为一个制造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多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上互不重合。多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上也互不重合。比如,多个喷嘴位于所属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上。典型地,多个喷嘴在该直线上还可以是等距离分布的。此时,该多个喷嘴在该平面内的某一个方向上移动一次,即可以用软化的物料同时在该方向上填充出与喷嘴数量相等的线段。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以及第三喷嘴在所属平面的第一维上以第一距离x等距离分布,在所属平面的第二维上以第二距离y等距离分布。图4中,点a表示第一喷嘴11在三个喷嘴所属平面中的位置,点b表示第二喷嘴12在三个喷嘴所属平面中的位置,点c表示第三喷嘴13在三个喷嘴所属平面中的位置。该第一维可以是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该第二维可以是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Y轴。此时,该平面内的二维坐标系与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可以组成三维坐标系,其中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为该三维坐标系的X轴,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Y轴为该三维坐标系的Y轴,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为该三维坐标系的Z轴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距离x与第二距离y,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当该第一距离x与第二距离y相等时,各喷嘴在所属平面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形成斜率为1的直线;当该第一距离x与第二距离y不相等时,各喷嘴在所属平面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形成斜率大于1或小于1的直线。
图4所示的示意图中,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以及第三喷嘴13共三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形成一条直线,而且这三个喷嘴在该直线上是等距离分布的。也即,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和第三喷嘴在第一维上均相距第一距离x,在第二维上均相距第二距离y。其中,相邻两喷嘴在第一维上的第一距离x,小于这两个喷嘴在第二维上的第二距离y。具体地,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在第一维上的第一距离x,小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在第二维上的第二距离y;第二喷嘴12和第三喷嘴13在第一维上的第一距离x,小于第二喷嘴12和第三喷嘴13在第二维上的第二距离y。这三个喷嘴相互之间在第一维上的距离小于对应的第二维上的距离,更加适合于在第一维上的长度小于在第二维上长度的立体产品的制造。对于在第一维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二维上长度的立体产品,可以选择各喷嘴相互之间在第一维上的距离大于对应的第二维上的距离的制造设备来进行制造。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还包括移动支架50以及框架60等。第一喷头21、第二喷头22以及第三喷头23与进给部件30固定相连,进给部件30安装在移动支架50上,移动支架50以及工作平台40等安装在框架60上。移动支架50可以在垂直于工作平台40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三个喷头在垂直于工作平台40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其中,前述的第一维和第二维分别可以是三维坐标系中的X轴和Y轴时,垂直于工作平台40的方向就可以是Z轴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的分布,也可以不是位于某一条直线上,也即该些喷嘴并不具有平面内的共线关系。或者,多个喷嘴虽然在所属平面内具有共线关系(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但该些喷嘴在直线上并不是等距离分布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中的喷嘴,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布。至少在一次制造作业中,各喷嘴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相对于工作平台均是同步移动,且移动方向、速度、时间等都是一样的,因此喷嘴之间的间距不相等时,间距较近的两个喷嘴之间的空间填充满的同时,间距较宽的两个喷嘴之间还留有未填充完毕的空间,这将增加各喷头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来协同制造产品的难度。
因此,对于多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的分布不共线分布,或者虽然共线分布但间距不相等时,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其中部分喷嘴来进行联合作业,以降低各喷嘴之间的协同难度,同时可以提供多种喷嘴组合方式来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制造。比如,产品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大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此时可以选择X轴方向上间距较小而Y轴方向上间距较大的至少两个喷嘴来进行联合制造,以减少各喷嘴相对于工作平台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幅度,提供制造效率。当然,产品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大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小,此时选择X轴方向上间距较大而Y轴方向上间距较小的至少两个喷嘴来进行联合制造,也是可行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进给部件30进给的是丝状物料比如塑料丝等。常见的塑料丝比如有PLA塑料丝或者ABS塑料丝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进给部件30也可以进给软化的物料比如处于软化状态的巧克力,或者混凝土等等,从而可以制造出能够食用的以巧克力为原料的立体产品,或者建筑物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在应用前,对立体产品的三维模型已进行分层处理,获得三维模型的一系列的二维切片。图5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进行制造的一个二维切片。图5所示的该二维切片,表示的是内部包含有三个圆孔的矩形截面,三个喷嘴从该二维切片的左上角开始制造。三个喷嘴在该二维切片上的制造路径和制造方向,分别用线条和箭头表示在图5中。其中,实线表示的是第一喷嘴的制造路径,虚线表示的是第二喷嘴的制造路径,双点划线表示的是第三喷嘴的制造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二维切片,包含了由第三喷嘴制造的位于该矩形截面边缘位置的两圈,相当于该矩形截面的边界。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边界是由第三喷嘴单独完成,内部的填充由三个喷嘴联合完成。当然,作为该矩形截面的边界的两圈,由第一喷嘴或者第二喷嘴单独完成同样也是可行的。
当立体产品在前述第二维上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一喷嘴和第三喷嘴在第二维上的距离,则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在第一维的方向上的一次直线运动,就可以在立体产品的一个层上同时制造出三条线段。从而,对于立体产品的一个层来说,通过逐条线段地进行制造,即可以根据对应的二维切片,完整地制造出该立体产品的一个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喷嘴在第一维和/或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移动,可以是通过移动各喷嘴而保持工作平台相对于框架的位置不变来实现,也可以是通过移动工作平台而保持各喷嘴相对于框架的位置不变来实现。也就是说,各喷嘴在第一维和/或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移动,指的是各喷嘴相对于工作平台而言的。
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是各喷嘴在第一维的方向上能够进行往复的直线运动,而工作平台在第二维的方向上能够进行往复的直线运动。在这种情形下,各喷嘴在第一维方向上的移动,是通过移动支架带动喷嘴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移动来实现的;喷嘴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是通过工作平台相对于框架的移动来实现的。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实现方式。比如,工作平台与框架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而各喷嘴既可以在第一维的方向上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直线运动,也可以在第二维的方向上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直线运动。这种情形下,各喷嘴在第一维和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移动,都是通过移动支架在第一维和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实现的。再如,各喷嘴与框架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而工作平台既可以在第一维的方向上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直线运动,也可以在第二维的方向上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直线运动。这种情形下,各喷嘴在第一维和第二维的方向上的移动,都是通过移动工作平台进行相对于框架的直线运动来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根据图5所示的二维切片制造立体产品时,第一喷嘴在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十三根线段的同时,第二喷嘴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七根线段,第三喷嘴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一根线段,第一喷嘴、第二喷嘴以及第三喷嘴从左到右直线运动一次,即同时制造出了三根线段。第一喷嘴在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三十一根线段的同时,第二喷嘴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二十五根线段,第三喷嘴制造边界内从上到下的第十九根线段。这样,三根喷嘴从右到左直线运动运动一次,又同时制造出了三根线段。其中,图5所示的线段(也即喷嘴的制造路径)平行于前述的第一维的方向。
经过往复的直线运动,当三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共移动了前述的第二距离y时,三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就联合制造出了三倍于该第二距离y的宽度。之后,将三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移动两倍的该第二距离y之后继续进行制造。如图5所示,如果是移动支架带动各喷嘴逐行作业,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总共移动第二距离y时(图5中以6个制造路径的宽度之和示出该第二距离y),三个喷嘴就会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联合制造出三倍于该第二距离y的宽度,因为第一喷嘴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制造了一个第二距离y的宽度,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也同时各自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分别制造了一个第二距离y的宽度。然后,移动支架直接带动三个喷嘴继续在从上倒下的方向上移动两个第二距离y,跨过由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制造的部分,然后从左端继续进行制造。在移动支架带动三个喷嘴跨过这一第二距离y时,三个喷嘴将停止制造,不会从喷嘴中挤出软化的物料。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喷嘴或者其他数量的喷嘴在根据图5所示二维切片进行制造时,对于圆孔部分或者其他不需要填充的部分,途径的喷嘴在经过时会停止制造,也即不会从喷嘴中挤出软化的物料。
因此,相比于每次只能制造一根线段的单喷头(或者说单喷嘴)的增材制造设备而言,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中,多个喷嘴同步动作,完成一个直线运动就可以同时制造多根线段,因此可以大幅缩短制造一个立体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显著提高了制造效率。对于图5所示的外轮廓为矩形的二维切片,如果采用三个喷嘴来进行制造,则可以将制造时间缩短为单喷头进行制造的约1/3;如果采用两个喷嘴来进行制造,则可以将制造时间缩短为单喷头进行制造的约1/2。
当然,如图5所示的二维切片以及制造路径和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制造,剩余部分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尺寸无法采用三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继续制造,也即剩余部分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两倍的第二距离y,此时可以任意选择三个喷嘴中的任意一个来继续进行制造。而且,如果剩余部分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两倍的第二距离y但大于第二距离y,此时还可以从三个喷嘴中任意选择相邻的两个喷嘴来继续进行制造,直到剩余部分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第二距离y时,再从三个喷嘴中任意选择一个喷嘴来继续进行制造。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也可以是包含其他数量的喷嘴,比如两个喷嘴、四个喷嘴、五个喷嘴等等。图6示出了包含有四个喷嘴的一种增材制造设备中,四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的位置分布示意图。该四个喷嘴在所属平面的第一维上以第三距离p等距离分布,在所属平面的第二维上以第四距离q等距离分布。该四个喷嘴在所属平面中的位置,分别用点k、点l、点m以及点n表示。该第一维可以是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该第二维可以是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Y轴。此时,该平面内的二维坐标系与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可以组成三维坐标系,其中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为该三维坐标系的X轴,该平面中二维坐标系的Y轴为该三维坐标系的Y轴,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为该三维坐标系的Z轴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三距离p与第四距离q,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当该第三距离p与第四距离q相等时,各喷嘴在所属平面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形成斜率为1的直线;当该第三距离p与第四距离q不相等时,各喷嘴在所属平面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形成斜率大于1或小于1的直线。
图6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中,四个喷嘴在所属平面内形成一条直线,而且这四个喷嘴在该直线上是等距离分布的。也即,相邻两个喷嘴第一维上均相距第三距离p,在第二维上均相距第四距离q。其中,相邻两喷嘴在第一维上的第三距离p,等于这两个喷嘴在第二维上的第四距离q,也就是说这四个喷嘴在所属平面的二维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形成斜率为1的直线。
图6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在选择四个喷嘴同时制造一件立体产品时,在立体产品于第二维上的外轮廓尺寸大于三倍的第四距离q(也即四个喷嘴中距离最远的两个喷嘴之间的距离)的部分,在第一维的方向上的一次直线运动,就可以在立体产品的一个层上同时制造出四条线段。
当四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共移动了前述的一个第四距离q时,四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就联合制造出了四倍于该第四距离q的宽度。之后,将四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移动三倍于该第四距离q之后,可以继续进行制造。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在采用图6示出的增材制造设备进行作业时,相比于每次只能制造一根线段的单喷头(或者说单喷嘴)的增材制造设备而言,四个喷嘴同步动作,完成一个直线运动就可以同时制造四根线段,因此可以大幅缩短制造一个立体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显著提高制造效率。
以上通过设置有三喷嘴以及四喷嘴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就能够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多个喷嘴同时制造一件立体产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单喷头或者单喷嘴制造一件立体产品所体现出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同时也不难理解设置其他数量的喷嘴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机构、相应的运作过程以及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能体现的优势。
如果各喷嘴的制造路径平行于第一维的方向,且立体产品对应于二维切片的层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外轮廓尺寸大于多个喷嘴中最外侧的两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距离,那么至少对应于该二维切片的一部分,各喷嘴是可以同时进行制造的(当然,不需要填充的部分除外)。各喷嘴无法同时进行制造的情形,主要是经过多个喷嘴的联合作业,该层上剩余部分在第二维方向上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多个喷嘴中最外侧的两个喷嘴在第二维的方向上的距离时,就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喷嘴甚至其中一个喷嘴进行剩余部分的制造。
本申请实施例的增材制造方法所述及的增材制造设备中,进给部件与各喷嘴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如图2和图3所示距离较近的近端送料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进给部件也可以是远离各喷嘴的安装方式,这种安装方式通常称之为远程送料。
对于近端送料方式,进给部件包括可以与多个喷嘴数量相等的多个进料机构,每个进料机构一一对应地进行独立进料。各进料机构为对应的喷嘴供给物料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的进料作业并不干扰,便于根据需要利用全部或者部分的喷嘴进行制造。
在制造过程中,当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对应的进料机构就进给物料,软化的物料被从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上的喷嘴中挤出以进行制造;否则,当喷嘴位于不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对应的进料机构就停止进给物料,由于喷嘴中软化的物料没有后续进料的压力,从而不会被挤出。
本申请的实施例,无论是近端送料的制造方式还是远程送料的制造方式,均可以在每个喷嘴中设置一个阀门。各喷嘴中的阀门在相应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开启或者关闭喷嘴,各控制器的控制是相互独立,从而各喷嘴之间可以互不干扰地进行作业。当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在相应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开启其中的阀门,喷嘴中软化的物料在后续进料的压力下被挤出;否则,当喷嘴位于不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在相应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关闭其中的阀门,软化的物料不会被挤出。本申请的实施立中,喷嘴中的阀门,比如可以是针阀。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增材制造方法,用于一增材制造装置制造立体产品,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喷嘴以及用于进给物料的进给部件,所述多个喷嘴位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立体产品的三维模型经过分层处理后得到多个二维切片;其中,该方法包括:
所述进给部件进给物料;
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包括:
所述至少两个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对应的进料机构进给物料;否则对应的进料机构停止进给物料;
其中,所述进给部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喷嘴数量相等的多个进料机构,所述多个进料机构一一对应地为所述多个喷嘴进给物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两个喷嘴中同时挤出软化的物料,以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切片联合制造所述立体产品的一个层,包括:
所述至少两个喷嘴位于需要填充的位置时,开启对应的阀门以挤出软化的物料,否则关闭对应的阀门;
其中,所述多个喷嘴中各自设置有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所述多个喷嘴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喷嘴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包括:
所述多个喷嘴通过移动支架的带动在垂直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
其中,所属装置包括所述移动支架以及与所述多个喷嘴数量相等的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安装在所述移动支架上;所述多个喷嘴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多个喷头上。
CN201410051186.3A 2014-02-14 2014-02-14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802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1186.3A CN103802319A (zh) 2014-02-14 2014-02-14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1186.3A CN103802319A (zh) 2014-02-14 2014-02-14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2319A true CN103802319A (zh) 2014-05-21

Family

ID=50699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1186.3A Pending CN103802319A (zh) 2014-02-14 2014-02-14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0231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2135A (zh) * 2015-07-23 2015-12-23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多喷头高速度fdm模型打印方法
CN106814699A (zh) * 2017-03-17 2017-06-09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五轴增材几何仿真方法
CN107791511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增材制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6166A (zh) * 2013-10-16 2014-01-08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微纳传感器制造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6166A (zh) * 2013-10-16 2014-01-08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微纳传感器制造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2135A (zh) * 2015-07-23 2015-12-23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多喷头高速度fdm模型打印方法
CN107791511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增材制造方法
US10987858B2 (en) 2016-09-05 2021-04-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ree dimensional continuous fabrications
CN106814699A (zh) * 2017-03-17 2017-06-09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五轴增材几何仿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2317A (zh) 一种增材制造装置
CN103802318A (zh) 一种立体结构的制备装置
CN105984135B (zh) 一种制造编织型布面料的3d打印装置及实施方法
TWI606915B (zh) 3D printing device with reciprocating spray forming mechanism
EP2523799B1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building support structures with deposition-based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s
KR101641709B1 (ko) 단일노즐과 단일 노즐히터를 적용하여 멀티컬러 제품성형이 가능한 3d원 프린터 구동 방법
US20140363532A1 (en) Multiple color extrusion type three dimensional printer
US20160039194A1 (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miscible materials
CN106061717A (zh) 三维形状造型物的制造方法
JP2003181941A5 (zh)
EP3532268B1 (en) Modula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
NL1041597B1 (en) Method for optimized manufacturing.
EP2851179B1 (en) Device for printing simultaneously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CN203401819U (zh) 3d打印成型系统
US20180297279A1 (en) A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pparatus for modeling a colored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CN103734216A (zh) 3d甜品打印加工装置及相应的加工方法
CN103802319A (zh)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JP6725361B2 (ja) 立体物の造形方法および造形装置
CN104552938A (zh) 一种3d打印快速成型装置
CN105984134B (zh) 一种制造厚绒布的3d打印装置和实施方法
CN104999669B (zh) 三维打印喷头、三维打印机和打印方法
CN204869665U (zh) 一种制造厚绒布的3d打印装置
CN204322525U (zh) 一种3d打印装置
KR20160043872A (ko) 3d 프린터
TW201522019A (zh) 立體列印裝置及其列印頭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