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5737A -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5737A
CN103795737A CN201410088276.XA CN201410088276A CN103795737A CN 103795737 A CN103795737 A CN 103795737A CN 201410088276 A CN201410088276 A CN 201410088276A CN 103795737 A CN103795737 A CN 1037957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kmt
attribute
encrypted
encryption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82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5737B (zh
Inventor
朱晓妍
陈增宝
师双双
刘洁
池浩田
雷小三
姜顺荣
苏阳
高曼飞
曹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0882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957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95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5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5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57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移动社交网络中关于双方和多方不能有效进行安全隐私匹配的问题,其实现过程为:(1)建立用户与动态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框架,以定期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ID;(2)发起者用户对响应者用户的动态身份进行验证;(3)发起者用户和响应者用户对彼此的个人属性进行交换加密和比较;(4)发起者用户计算其与响应者用户的匹配相似度,并通过与门限值比较决定是否同意匹配。本发明同时考虑用户间共同属性数目和对应属性的优先级两个方面,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高了用户之间的匹配效率,使用户能准确、高效、安全的寻求与之最匹配的好友,可用于移动社交网络中。

Description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网络安全技术领域,涉及移动用户的个人数据的隐私匹配和保护,可用于基于接近度的移动社交网络。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社交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此同时,移动终端设备得到普及,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尼尔森在2012年发布的最新报告,目前全球近一半社交网络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近年来,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些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当中,基于用户个人属性的好友匹配是非常流行的。用户可以通过蓝牙或者无线网络WiFi进行通信,进行属性匹配,寻求最佳好友。利用基于接近度的社交网络,用户可以找到附近与自己属性最匹配的用户,发现“志同道合”的好友。与传统的通信应用相比较,利用基于接近度的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好友匹配,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蓝牙或者无线网络WiFi直接进行用户之间的匹配。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基于接近度的移动社交网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方向,提出安全隐私匹配方案。目前常见隐私匹配方案有:两两用户之间的匹配和用户与用户组之间的匹配和基于共同属性数目的匹配和基于属性权值的匹配方案。针对不同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匹配方案。 
上述现有方法存在如下问题: 
1)两两用户之间不能进行精确的匹配,且匹配操作过于繁琐; 
2)多用户之间不能进行自主匹配; 
3)计算耗时、且通信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隐私匹配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以在不依赖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寻求能够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和实现用户之间更加精确的匹配,同时利用简单交换加密算法,减小计算耗时,减少用户之间的通信量。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利用简单交换加密算法,并且同时考虑共同属性数目和个人偏好两个方面,通过计算两个用户之间或多用户之间的属性匹配值,实现用户的最佳匹配。其技术方案如下: 
技术方案一: 
一种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两个用户之间进行隐私匹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框架:即任意一个用户可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WiFi与其临近用户进行通信,通过3G或4G蜂窝网与身份证证机构IDA进行通信;该身份认证机构IDA,用于定期地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2)在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组成的通信系统框架中,利用交换加密算法进行两个用户间的隐私匹配: 
2a)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用户属性预先由自己设定,设用户A为发起者,身份认证机构IDA为其分配的动态身份标识为IDA,设临近用户B为其中的一个响应者,其动态身份标识为IDB; 
2b)用户A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A,并对该属性信息PA进行广播; 
2c)用户B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B,并将自己的个人属性信息PB发送给A,同时对用户A广播的信息PA进行加密,得到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B; 
2d)用户A对用户B的身份IDB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对用户B的个人属性信息PB进行加密操作,得到用户B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 
2e)用户A将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发送给用户B,用户B根据用户A发送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建立用户A与用户B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AB,PBA),用户B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AB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B(EkA(H(IAi)))与PBA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A(EkB(H(IBj)))进行比较,若EkB(EkA(H(IAi)))=EkA(EkB(H(IBj))),则建立该用户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并将此优先级集合发送给用户A; 
2f)根据用户B发送的优先级集合PL,用户A使用自己的解密密钥KA对PL进行解密,得到优先级对{(vAi,vBj)或(vBj,vAi)},并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dijl和其对应的权重ωijl以及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D,其中,dijl=(vAi-vBj)2,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31
其中,i,j∈[1,n],l∈[1,m],m为用户A和用户B共同兴趣的个数; 
1.2g)根据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D,用户A决定是否彼此成为好友; 
技术方案二 
一种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多个用户之间进行隐私匹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框架:即任意一个用户可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WiFi与其临近用户进行通信,通过3G或4G蜂窝网与身份证证机构IDA进行通信;该身份认证机构IDA,用于定期地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2)设用户A已与M-1个用户匹配成功,则存在一个用户组M*=(M1,M2,…,Mt,…,MM),t∈[1,M],组员Mt的动态身份标识为IDMt,用户A为其中的一个用户,设用户A发起交友请求,用户C为另一个临近响应用户,其动态身份标识为IDC; 
(3)用户C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属性信息PC,将该属性信息PC发送给A,并对用户A的广播信息进行加密操作,得到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C; 
(4)用户A验证用户C的动态身份标识IDC,验证其是否参与过本次群组匹配,若已经参与本次群组匹配,则中断匹配,否则,用户A向组内成员广播用户C的属性信息PC; 
(5)组员Mt对用户C的属性信息PC进行加密,并向用户C发送用户C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C'Mt和组员Mt的匹配文件PMt; 
(6)用户C对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进行加密,得到组员Mt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MtC,并建立组员Mt与用户C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MtC,PCMt);用户C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MtC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C(EkMt(H(IMti)))与PCMt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Mt(EkC(H(ICj)))进行比较,若EkC(EkMt(H(IMti)))=EkMt(EkC(H(ICj))),则建立该用户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Mt,并将此集合发送给用户Mt,其中,i,j∈[1,n],t∈[1,M]; 
(7)组员Mt用自己的解密密钥KMt对优先级集合PLMt进行解密,得到优先级对{(vMti,vCj)或(vCj,vMti)},并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44
以及其对应的权重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45
,得出匹配相似度D(Mt,C),其中,dMtijl=(vMti-vCj)2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41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42
i,j∈[1,n],l∈[1,mt],t∈[1,M],mt为成员Mt与用户C共同兴趣的个数; 
(8)组员Mt将匹配相似度D(Mt,C)与门限值τMt进行比较,若D(Mt,C)>τMt,令匹配值σMt=0,否则,σMt=1,并将匹配值σMt发送给用户A,其中,τMt为组员Mt设定的门限值; 
(9)用户A根据组员Mt发送的匹配值σMt计算群组匹配值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43
若σ=1,则用户C满足群组匹配条件,用户A同意用户C加入该组,否则,拒绝用户C加入该组。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由于同时考虑共同属性数目和属性对应优先级,可以更精确地计算用户之间的匹配度; 
2)本发明由于使用交换加密算法,较以往基于同态加密等的算法更为方便,降低了计算量; 
3)本发明由于在计算数据交换加密的同时,对优先级对进行了乱序处理,可以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 
4)本发明由于应用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可防止恶意用户的频繁匹配攻击; 
5)本发明由于同时考虑了两方和多方用户的隐私匹配,拓展了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两方用户隐私匹配的用户身份分发认证框架图; 
图2是本发明两方用户隐私匹配的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多方用户隐私匹配的用户身份分发认证框架图; 
图4是本发明多方用户隐私匹配的实现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双方匹配中的计算量和通信量随用户属性个数变化的仿真结果图; 
图6是本发明多方匹配中的计算量和通信量随用户属性个数及组内成员数变化的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交换加密实现两方或多方用户之间的隐私匹配,同时考虑用户属性数目和属性对应优先级两个方面,实现用户间的细粒度匹配,并且由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动态分配身份,实现用户间的身份认证,使用户能精确、高效、安全的寻求与之最匹配的好友。 
实施例1,双方用户进行隐私匹配 
本实施例的实现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建立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 
参照图1,本实例所建立的通信系统框架如图1,其包括:用户A和用户B,以及身份认证机构IDA。其中用户A与用户B之间通过蓝牙或者WiFi网络进行通信,两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之间通过3G或4G蜂窝网进行通信; 
用户A与用户B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享受隐私匹配服务,在身份认证机构IDA分别为用户A和用户B分发动态身份IDA和IDB后,用户A与用户B相互进行身份认证以及隐私匹配。 
二、用户A和用户B利用交换加密算法进行双方隐私匹配。 
参照图2,本步骤的具体实现如下: 
步骤1,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设用户A为发起者,身份认证机构IDA为其分配的动态身份标识ID为IDA; 
设临近用户B为用户A的一个响应者,身份认证机构IDA为分配的其动态身份标识ID为IDB。 
步骤2,用户A加密自己的个人属性,并进行广播。 
2a)用户A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A对自己A的个人属性,如:旅游,看书,唱歌等进行加密,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A: 
PA={IDA,(EkA(H(IA1)),EkA(vA1)),…,(EkA(H(IAi)),EkA(vAi)),…,(EkA(H(IAn)),EkA(vAn))}i∈[1,n], 
其中,kA为用户A的加密密钥,IAi为用户A的第i个属性,vAi为用户A对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个人属性的数目,E(·)为加密运算,H(·)为哈希运算;H(IAi) 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 
2b)用户A将自己的属性信息PA进行广播。 
步骤3,用户B加密自己的个人属性,并将加密的个人属性发送给用户A,同时对用户A的属性信息PA进行加密。 
3a)用户B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B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B: 
PB={IDB,(EkB(H(IB1)),vB1),…,(EkB(H(IBj)),vBj),…,(EkB(H(IBn)),vBn)},j∈[1,n], 
其中,kB为用户B的加密密钥,IBj为用户B的第j个属性,vBj为用户B对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H(IBj)表示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H(IBj)进行加密; 
3b)用户B将自己的个人属性信息PB发送给用户A,同时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B对用户A广播的属性信息PA进行加密,得到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B: 
PA'B={IDA,(EkB(EkA(H(IA1))),EkA(vA1)),…,(EkB(EkA(H(IAi))),EkA(vAi))…,(EkB(EkA(H(IAn))),EkA(vAn))},i∈[1,n], 
其中,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EkA(H(IAi))进行加密。 
步骤4,用户A验证用户B的身份IDB,对用户B的属性信息PB进行加密,并将加密了的属性信息PB发送给用户B。 
4a)用户A对用户B的身份IDB进行验证,即检查用户B的身份缓存表,看其是否参与过本次匹配,若参与过,则终止匹配过程,否则,继续本次匹配过程; 
4b)用户A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B的个人属性信息PB进行加密,得到二次 加密匹配文件PB'A: 
PB'A={IDB,(EkA(EkB(H(IB1))),EkA(vB1)),…,(EkA(EkB(H(IBj))),EkA(vBj)),…,(EkA(EkB(H(IBn))),EkA(vBn))},j∈[1,n], 
其中,H(IBj)表示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H(IBj)进行加密,EkA(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EkB(H(IBj))进行加密,EkA(v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B的第j个属的喜好程度vBj进行加密; 
4c)用户A将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发送给用户B。 
步骤5,用户B建立二次加密属性集合,并根据二次加密属性集合的内容建立优先级集合,然后将该优先级集合发送给用户A。 
5a)根据用户A发送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用户B建立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AB,PBA): 
PAB={(EkB(EkA(H(IA1))),EkA(vA1)),…,(EkB(EkA(H(IAi))),EkA(vAi))…,(EkB(EkA(H(IAn))),EkA(vAn))}, 
PBA={(EkA(EkB(H(IB1))),EkA(vB1)),…,(EkA(EkB(H(IBj))),EkA(vBj))…,(EkA(EkB(H(IBn))),EkA(vBn))},i,j∈[1,n], 
其中,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EkA(H(IAi))进行加密,EkA(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EkB(H(IBj))进行加密; 
5b)用户B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AB的每个EkB(EkA(H(IAi)))与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BA的每个EkA(EkB(H(IBj)))进行比较,若EkB(EkA(H(IAi)))=EkA(EkB(H(IBj))),则建立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71
其中,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A(v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B的第j个属的喜好程度vBj进行加密; 
5c)用户B将优先级集合PL发送给用户A。 
步骤6,用户A解密优先级集合PL,并计算平方差与权重以及用户A和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 
6a)用户A使用其解密密钥KA将优先级集合PL进行解密得到解密集合{(vAi,vBj)或(vBj,vAi)}; 
6b)用户A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dijl与对应的权重ωijl以及用户A和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D,其中,dijl=(vAi-vBj)2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81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082
其中,i,j∈[1,n],l∈[1,m],m为用户A和用户B的共同兴趣的个数。 
步骤7,用户A判断匹配相似度D(A,B),选择好友。 
用户A将匹配相似度D(A,B)与门限值τA进行比较:若D(A,B)>τA,用户A终止与用户B的匹配过程,拒绝与用户B成为好友;若D(A,B)≤τA,则用户A选择用户B成为自己的好友,两用户可进行正式的交流通信,其中,τA为用户A设定的门限值。实施例2,多方用户进行隐私匹配 
本实施例的实现包括建立多方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的通信系统和多方隐私匹配两部分,其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多方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 
参照图3,本实例所建立的通信系统框架包括:用户A、用户C、其他组员Mt和身份认证机构IDA。其中: 
用户之间通过蓝牙或者WiFi网络等进行通信; 
各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之间通过3G或4G蜂窝网进行通信; 
所有用户之间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享受隐私匹配服务; 
身份认证机构IDA为所有用户分发动态身份,即为用户A分发动态身份IDA,为用户C分发动态身份IDC,为组员Mt分发动态身份IDMt。 
步骤二,所有用户之间利用交换加密算法进行多方隐私匹配。 
参照图4,本步骤的具体实现如下: 
(2.1)身份认证机构IDA为所有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设用户A为发起者,身份认证机构IDA为其分配的动态身份标识ID为IDA; 
设用户A已与M-1个用户匹配成功,则存在一个包含M个用户组成的用户组M*, M*=(M1,M2,…,Mt,…,MM),t∈[1,M],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组M*中组员Mt分配的动态身份标识ID为IDMt,用户A为用户组M*中的一个用户; 
在用户A与M-1个用户匹配成功之前,用户A已经广播了自己的属性信息PA: 
PA={IDA,(EkA(H(IA1)),EkA(vA1)),…,(EkA(H(IAi)),EkA(vAi)),…,(EkA(H(IAn)),EkA(vAn))},i∈[1,n], 
其中,kA为用户A的加密密钥,IAi为用户A的第i个属性,vAi为用户A对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个人属性的数目,E(·)为加密运算,H(·)为哈希运算;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 
设用户C为用户A的另一个临近响应用户,其动态身份标识ID为IDC。 
(2.2)用户C加密自己的个人属性,并将其发送给用户A,对用户A广播的属性信息PA进行加密。 
(2.2a)用户C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C对用户C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C: 
PC={IDC,(EkC(H(IC1)),vC1),…,(EkC(H(ICj)),vCj)…,(EkC(H(ICn)),vCn)},j∈[1,n], 
其中,kC为用户C的加密密钥,ICj为用户C的第j个属性,vCj为用户C对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个人属性的数目,H(ICj)表示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j)进行加密; 
(2.2b)用户C将自己的属性信息PC发送给用户A; 
(2.2c)用户C对用户A广播的属性信息PA进行加密,得到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C: 
PA'C={IDA,(EkC(EkA(H(IA1))),EkA(vA1)),…,(EkC(EkA(H(IAi))),EkA(vAi))…,(EkC(EkA(H(IAn))),EkA(vAn))},i∈[1,n], 
其中,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 EkA(H(IAi))进行加密,EkC(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EkA(H(IAi))进行加密; 
(2.3)用户A验证用户C的动态身份标识IDC,验证其是否参与过本次群组匹配,若用户C已经参与本次群组匹配,则用户A中断与用户C的匹配;否则,用户A向组内成员Mt广播用户C的属性信息PC; 
(2.4)组员Mt加密属性信息PC,并向用户C发送该加密后的属性信息和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 
(2.4a)组员Mt用自己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属性信息PC进行加密,得到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C'Mt: 
PC'Mt={(IDC,IDMt),(EkMt(EkC(H(IC1))),EkMt(vC1)),…,(EkMt(EkC(H(ICj))),EkMt(vCj)),…,(EkMt(EkC(H(ICn))),EkMt(vCn))},j∈[1,n],t∈[1,M], 
其中,kMt为组员Mt的加密密钥,IMti为组员Mt的第i个属性,vMti为组员Mt对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H(ICj)为对用户C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i)进行加密,EkMt(v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Cj进行加密,EkMt(EkC(H(I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EkC(H(ICj))进行加密; 
(2.4b)组员Mt向用户C发送用户C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C'Mt和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 
PMt={IDMt,(EkMt(H(IMt1)),EkMt(vMt1)),…,(EkMt(H(IMti)),EkMt(vMti)),…,(EkMt(H(IMtn)),EkMt(vMtn))},j∈[1,n],t∈[1,M], 
其中,H(IMti)表示对组员Mt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Mt(H(I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H(IMti)进行加密,EkMt(v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组员Mt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Mti进行加密; 
(2.5)用户C计算组内各成员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MtC,构建二次加密属性集合 (PMtC,PCMt),建立优先级集合PLMt,并将优先级集合PLMt发送给成员Mt: 
(2.5a)用户C计算组内各成员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MtC: 
P'MtC={IDMt,(EkC(EkMt(H(IMt1))),EkMt(vMt1)),…,(EkC(EkMt(H(IMti))),EkMt(vMti)),…,(EkC(EkMt(H(IMtn))),EkMt(vMtn))},i∈[1,n],t∈[1,M], 
其中,H(IMti)表示对组员Mt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Mt(H(I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H(IMti)进行加密,EkMt(v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组员Mt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Mti进行加密,EkC(EkMt(H(IMti)))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EkMt(H(IMti))进行加密; 
(2.5b)用户C对组员Mt建立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MtC,PCMt): 
PMtC={(EkC(EkMt(H(IMt1))),EkMt(vMt1)),…,(EkC(EkMt(H(IMti))),EkMt(vMti)),…,(EkC(EkMt(H(IMtn))),EkMt(vMtn))}, 
PCMt={(EkMt(EkC(H(IC1))),EkMt(vC1)),…,(EkMt(EkC(H(ICj))),EkMt(vCj)),…,(EkMt(EkC(H(ICn))),EkMt(vCn))},i∈[1,n],t∈[1,M], 
其中,H(ICj)为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i)进行加密,EkMt(v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Cj进行加密,EkMt(EkC(H(I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EkC(H(ICj))进行加密; 
(2.5c)用户C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MtC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C(EkMt(H(IMti)))与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CMt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Mt(EkC(H(ICj)))进行比较,若EkC(EkMt(H(IMti)))=EkMt(EkC(H(ICj))),则建立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Mt: 
Figure BDA0000475730350000111
其中,EkMt(v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Cj进行加密,EkMt(v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组员Mt第i个属性的喜好 程度vMti进行加密; 
(2.5d)用户C将优先级集合PLMt发送给组员Mt; 
(2.6)组员Mt解密优先级集合PLMt,并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与对应权重以及组员Mt和用户C之间的匹配相似度: 
(2.6a)组员Mt用自己的解密密钥KMt对优先级集合PLMt解密,得到解密集合{(vMti,vCj)或(vCj,vMti)}; 
(2.6b)组员Mt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dMtijl和对应的权重ωMtijl,得出匹配相似度D(Mt,C),其中,dMtijl=(vMti-vCj)2 ω Mtijl = 2 v Mti + v Cj , D ( M t , C ) = Σ l = 1 m t d Mtijl · ω Mtijl , i,j∈[1,n],l∈[1,mt],t∈[1,M],mt为成员Mt与用户C共同兴趣的个数; 
(2.7)组员Mt判断匹配相似度D(Mt,C),向用户A发送匹配值: 
组员Mt将匹配相似度D(Mt,C)与门限值τMt进行比较,若D(Mt,C)>τMt,令匹配值σMt=0;若D(Mt,C)≤τMt,则令匹配值σMt=1,其中τMt为组员Mt设定的门限值; 
组员Mt将匹配值σMt发送给用户A,其中,σMt为组员Mt的匹配值; 
(2.8)根据各组员发送的σMt,用户A计算群组匹配值若σ=1,则用户C满足该群组匹配条件,用户A同意用户C加入该组;若σ=0,用户A拒绝用户C加入该组。 
本发明的优点可通过以下仿真实验进一步说明: 
1、实验条件设置 
在1.82GHz处理器,4GB RAM,windows7系统的计算机上,测试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交换加密算法所需的运行时间。 
2、实验内容和结果 
实验1,在用户属性数量变化的情况下,用本发明的双方匹配的方法与现有类似其它两个方案的匹配方法进行隐私匹配仿真比较,其计算量和通信量结果分别如图5中(a)和5中(b)所示。 
从图5中(a)可以看出,在通信量相当的情况下,随用户属性数量的变化,采用本发明方法的计算耗时远远低于类似的其它两个方案,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这对于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来说,能实现快速的隐私匹配; 
从图5中(b)可以看出,随用户属性数量的变化,在采用本发明方法的情况下,通信量较其它方案1更低,虽略高于其它方案2,但本发明的计算量明显低于其它方案2,且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实现高效的隐私匹配。 
实验2,在用户属性数量和组内成员数量变化的情况下,对本发明的多方匹配方法的计算量和通信量进行仿真,其结果分别如图6中(a)和6中(b)所示。 
从图6中(a)可以看出,在多方隐私匹配中,匹配过程的计算耗时由用户的属性数量和组内成员数量共同作用决定,且用户的属性数量的影响较组内成员数量的影响更大; 
从图6中(b)可以看出,用户的属性数量及组内成员数量共同决定多方隐私匹配最终的通信量,且用户属性数量比组内成员数量对通信量的影响更大。 

Claims (9)

1.一种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两个用户之间进行隐私匹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框架:即任意一个用户可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WiFi与其临近用户进行通信,通过3G或4G蜂窝网与身份证证机构IDA进行通信;该身份认证机构IDA,用于定期地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2)在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组成的通信系统框架中,利用交换加密算法进行两个用户间的隐私匹配:
2a)身份认证机构IDA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用户属性预先由自己设定,设用户A为发起者,身份认证机构IDA为其分配的动态身份标识为IDA,设临近用户B为其中的一个响应者,其动态身份标识为IDB
2b)用户A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A,并对该属性信息PA进行广播;
2c)用户B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自己的属性信息PB,并将自己的个人属性信息PB发送给A,同时对用户A广播的信息PA进行加密,得到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B
2d)用户A对用户B的身份IDB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对用户B的个人属性信息PB进行加密操作,得到用户B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
2e)用户A将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发送给用户B,用户B根据用户A发送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建立用户A与用户B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AB,PBA),用户B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AB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B(EkA(H(IAi)))与PBA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A(EkB(H(IBj)))进行比较,若EkB(EkA(H(IAi)))=EkA(EkB(H(IBj))),则建立该用户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并将此优先级集合发送给用户A;
(2f)根据用户B发送的优先级集合PL,用户A使用自己的解密密钥KA对PL进行解密,得到优先级对{(vAi,vBj)或(vBj,vAi)},并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dijl和其对应的权重ωijl以及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D,其中,dijl=(vAi-vBj)2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21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22
其中,i,j∈[1,n],l∈[1,m],m为用户A和用户B共同兴趣的个数;
(2g)根据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匹配相似度D,用户A决定是否彼此成为好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b)中用户A的属性信息PA,表示形式如下:
PA={IDA,(EkA(H(IA1)),EkA(vA1)),…,(EkA(H(IAi)),EkA(vAi)),…,(EkA(H(IAn)),EkA(vAn))},i∈[1,n]
上式中,kA为用户A的加密密钥,IAi为用户A的第i个属性,vAi为用户A对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属性的数目,E(·)为加密运算,H(·)为哈希运算;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c)中用户B的个人属性信息PB、用户B对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B,分别表示如下:
PA'B={IDA,(EkB(EkA(H(IA1))),EkA(vA1)),…,(EkB(EkA(H(IAi))),EkA(vAi))…,(EkB(EkA(H(IAn))),EkA(vAn))}
PB={IDB,(EkB(H(IB1)),vB1),…,(EkB(H(IBj)),vBj),…,(EkB(H(IBn)),vBn)},i,j∈[1,n],
式中,kB为用户B的加密密钥,IBj为用户B的第j个属性,vBj为用户B对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属性的数目,H(IBj)表示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H(IBj)进行加密,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EkA(H(IAi))进行加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d)中用户A对用户B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B'A,表示形式如下:
PB'A={IDB,(EkA(EkB(H(IB1))),EkA(vB1)),…,(EkA(EkB(H(IBj))),EkA(vBj)),…,(EkA(EkB(H(IBn))),EkA(vBn))},j∈[1,n],
式中,H(IBj)表示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H(IBj)进行加密,EkA(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EkB(H(IBj))进行加密,EkA(v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Bj进行加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e)中用户A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AB和用户B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BA,以及用户A与用户B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分别表示为:
PAB={(EkB(EkA(H(IA1))),EkA(vA1)),…,(EkB(EkA(H(IAi))),EkA(vAi))…,(EkB(EkA(H(IAn))),EkA(vAn))},
PBA={(EkA(EkB(H(IB1))),EkA(vB1)),…,(EkA(EkB(H(IBj))),EkA(vBj))…,(EkA(EkB(H(IBn))),EkA(vBn))},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31
式中,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EkA(H(IAi))进行加密;H(IBj)表示对用户B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H(IBj)进行加密,EkA(EkB(H(I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EkB(H(IBj))进行加密,EkA(vBj)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B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Bj进行加密。
6.一种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多个用户之间进行隐私匹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用户与身份认证机构IDA的通信系统框架:即任意一个用户可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WiFi与其临近用户进行通信,通过3G或4G蜂窝网与身份证证机构IDA进行通信;该身份认证机构IDA,用于定期地为用户分配动态身份标识ID;
(2)设用户A已与M-1个用户匹配成功,则存在一个用户组M*=(M1,M2,…,Mt,…,MM),t∈[1,M],组员Mt的动态身份标识为IDMt,用户A为其中的一个用户,设用户A发起交友请求,用户C为另一个临近响应用户,其动态身份标识为IDC
(3)用户C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进行加密操作,得到属性信息PC,将该属性信息PC发送给A,并对用户A的广播信息进行加密操作,得到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C
(4)用户A验证用户C的动态身份标识IDC,验证其是否参与过本次群组匹配,若已经参与本次群组匹配,则中断匹配,否则,用户A向组内成员广播用户C的属性信息PC
(5)组内成员Mt对用户C的属性信息PC进行加密,并向用户C发送用户C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C'Mt和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
(6)用户C对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进行加密,得到组员Mt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MtC,并建立组员Mt与用户C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MtC,PCMt);用户C将二次加密属性集合中PMtC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C(EkMt(H(IMti)))与PCMt的每个二次属性加密值EkMt(EkC(H(ICj)))进行比较,若EkC(EkMt(H(IMti)))=EkMt(EkC(H(ICj))),则建立该用户对应的优先级集合PLMt,并将此集合发送给组员Mt,其中,i,j∈[1,n],t∈[1,M];
(7)组员Mt用自己的解密密钥KMt对优先级集合PLMt进行解密,得到优先级对{(vMti,vCj)或(vCj,vMti)},并计算每个优先级对的平方差dMtijl以及其对应的权重ωMtijl,得出匹配相似度D(Mt,C),其中,dMtijl=(vMti-vCj)2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41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42
i,j∈[1,n],l∈[1,mt],t∈[1,M],mt为成员Mt与用户C共同兴趣的个数;
(8)组员Mt将匹配相似度D(Mt,C)与门限值τMt进行比较,若D(Mt,C)>τMt,令匹配值σMt=0,否则,σMt=1,并将匹配值σMt发送给用户A,其中,τMt为组员Mt设定的门限值;
(9)用户A根据组员Mt发送的匹配值σMt计算群组匹配值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51
若σ=1,则用户C满足群组匹配条件,用户A同意用户C加入该组,否则,拒绝用户C加入该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中用户C的个人属性信息PC、用户C对用户A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A'C,分别表示形式如下:
PA'C={IDA,(EkC(EkA(H(IA1))),EkA(vA1)),…,(EkC(EkA(H(IAi))),EkA(vAi))…,(EkC(EkA(H(IAn))),EkA(vAn))}
PC={IDC,(EkC(H(IC1)),vC1),…,(EkC(H(ICj)),vCj)…,(EkC(H(ICn)),vCn)},i,j∈[1,n],
式中,kC为用户C的加密密钥,ICj为用户C的第j个属性,vCj为用户C对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H(ICj)表示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j)进行加密,H(IAi)为对用户A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H(IAi)进行加密,EkA(vAi)表示利用用户A的加密密钥kA对用户A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Ai进行加密,EkB(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B的加密密钥kB对EkA(H(IAi))进行加密,EkC(EkA(H(IAi)))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EkA(H(IAi))进行加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5)中组员Mt对用户C的二加密匹配文件PC'Mt、组员Mt的属性信息PMt,分别表示形式如下:
PMt={IDMt,(EkMt(H(IMt1)),EkMt(vMt1)),…,(EkMt(H(IMti)),EkMt(vMti)),…,(EkMt(H(IMtn)),EkMt(vMtn))}
PC'Mt={(IDC,IDMt),(EkMt(EkC(H(IC1))),EkMt(vC1)),…,(EkMt(EkC(H(ICj))),EkMt(vCj)),…,(EkMt(EkC(H(ICn))),EkMt(vCn))},i,j∈(1,n),t∈[1,M],
式中,kMt为组员Mt的加密密钥,IMti为组员Mt的第i个属性,vMti为组员Mt对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n为用户属性的数目,H(ICj)为对用户C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i)进行加密,EkMt(v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Cj进行加密,EkMt(EkC(H(I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EkC(H(ICj))进行加密。H(IMti)表示对组员Mt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Mt(H(I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H(IMti)进行加密,EkMt(v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组员Mt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Mti进行加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6)中用户C对组员Mt的二次加密匹配文件P'MtC、组员Mt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MtC、用户C的二次加密属性集合PCMt、组员Mt和用户C的优先级集合PLMt,分别表示如下:
P'MtC={IDMt,(EkC(EkMt(H(IMt1))),EkMt(vMt1)),…,(EkC(EkMt(H(IMti))),EkMt(vMti)),…,(EkC(EkMt(H(IMtn))),EkMt(vMtn))},i∈[1,n],t∈[1,M],
PMtC={(EkC(EkMt(H(IMt1))),EkMt(vMt1)),…,(EkC(EkMt(H(IMti))),EkMt(vMti)),…,(EkC(EkMt(H(IMtn))),EkMt(vMtn))},i∈[1,n],t∈[1,M],
PCMt={(EkMt(EkC(H(IC1))),EkMt(vC1)),…,(EkMt(EkC(H(ICj))),EkMt(vCj)),…,(EkMt(EkC(H(ICn))),EkMt(vCn))}i,j∈[1,n],t∈[1,M],
Figure FDA0000475730340000061
式中,H(IMti)表示对组员Mt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Mt(H(I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H(IMti)进行加密,EkMt(vMti)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组员Mt第i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Mti进行加密,EkC(EkMt(H(IMti)))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EkMt(H(IMti))进行加密;H(ICj)为对用户C的第i个属性进行哈希运算,EkC(H(ICj))表示利用用户C的加密密钥kC对H(ICi)进行加密,EkMt(v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用户C的第j个属性的喜好程度vCj进行加密,EkMt(EkC(H(ICj)))表示利用组员Mt的加密密钥kMt对EkC(H(ICj))进行加密。
CN201410088276.XA 2014-03-12 2014-03-12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57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88276.XA CN103795737B (zh) 2014-03-12 2014-03-12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88276.XA CN103795737B (zh) 2014-03-12 2014-03-12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5737A true CN103795737A (zh) 2014-05-14
CN103795737B CN103795737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671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8827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5737B (zh) 2014-03-12 2014-03-12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95737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8567A (zh) * 2014-07-25 2014-11-19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设备间的配对方法和系统、数据交互方法和系统
CN104270351A (zh) * 2014-09-22 2015-01-07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隐私保护信息匹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7767281A (zh) * 2017-10-23 2018-03-06 湖南科技学院 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网络二度人脉的交友匹配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7786342A (zh) * 2017-10-19 2018-03-09 江苏大学 基于盲签名的细粒度隐私保护症状匹配系统及其匹配方法
CN107798251A (zh) * 2017-10-19 2018-03-13 江苏大学 基于盲签名的隐私保护症状匹配系统及其匹配方法
CN108923893A (zh) * 2014-11-24 2018-1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蓝牙会话之后重新启用数据帧聚合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10851869A (zh) * 2019-11-14 2020-02-28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敏感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55880A (zh) * 2019-02-12 2020-08-18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碰撞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756524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深圳市网安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动态群组密钥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8397A (zh) * 2013-03-12 2013-07-24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无向图修改的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8397A (zh) * 2013-03-12 2013-07-24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无向图修改的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NYUAN SUN等: ""A Privacy-Preserving Scheme for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ith Efficient Revocation"", 《IEEE》 *
LINKE GUO等: ""Privacy-preserving Attribute-based Friend Search in Geosocial Networks with Untrusted Servers"", 《IEEE》 *
YONG WANG等: ""Efficient Privacy Preserving Matchmaking for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gainst Malicious Users"", 《IEEE》 *
孙剑等: ""社交网络中的安全隐私问题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宋君: ""一种隐私保护数据库模式匹配方法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8567A (zh) * 2014-07-25 2014-11-19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设备间的配对方法和系统、数据交互方法和系统
CN104270351A (zh) * 2014-09-22 2015-01-07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隐私保护信息匹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4270351B (zh) * 2014-09-22 2017-07-11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隐私保护信息匹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8923893B (zh) * 2014-11-24 2021-04-0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蓝牙会话之后重新启用数据帧聚合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08923893A (zh) * 2014-11-24 2018-1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蓝牙会话之后重新启用数据帧聚合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07786342A (zh) * 2017-10-19 2018-03-09 江苏大学 基于盲签名的细粒度隐私保护症状匹配系统及其匹配方法
CN107798251A (zh) * 2017-10-19 2018-03-13 江苏大学 基于盲签名的隐私保护症状匹配系统及其匹配方法
CN107767281A (zh) * 2017-10-23 2018-03-06 湖南科技学院 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网络二度人脉的交友匹配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7767281B (zh) * 2017-10-23 2020-11-06 湖南科技学院 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网络二度人脉的交友匹配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11555880A (zh) * 2019-02-12 2020-08-18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碰撞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555880B (zh) * 2019-02-12 2023-05-30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碰撞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756524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深圳市网安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动态群组密钥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851869A (zh) * 2019-11-14 2020-02-28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敏感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51869B (zh) * 2019-11-14 2023-09-19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敏感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5737B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5737A (zh) 社交网络中基于交换加密的隐私匹配方法
Zhou et al. Efficient certificateless conditional privacy-preserving authentication for VANETs
Zhang et al. Privacy-preserving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jection over vehicle networks and 5G smart grid slice
Zhang et al. Privacy-preserving profile matching for proximity-based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Wang et al. Jamming and eavesdropping defense in green cyber–physic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 using a Stackelberg game
Wei et al. A privacy-preserving fog computing framework for vehicular crowdsensing networks
CN105871869B (zh) 移动社交网络中基于单项散列函数和伪身份匿名双向认证方法
US10944551B2 (en) Flexible security channel establishment in D2D communications
CN104219245B (zh) 面向基于位置服务的用户隐私保护系统及方法
CN104936141B (zh) 基于位置标签的lbs轨迹隐私保护方法
CN103826220A (zh) 基于矩阵变换算法的隐私匹配方法
CN103051726A (zh) 基于rsu的vanet安全信息聚合传输系统及方法
Chu et al. An improve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CN112804680B (zh) 一种基于混沌映射的移动终端设备安全认证方法及系统
CN105450623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接入认证方法
CN107767281A (zh) 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网络二度人脉的交友匹配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Ma NFC Communications-based Mutual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ai et al. A novel authentication scheme supporting multiple user access for 5G and beyond
Sun et al. Privacy-preserving spatiotemporal matching for secure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2487503B (zh) 一种多级安全动态群组密钥管理方法
CN107682152A (zh) 一种基于对称密码的群组密钥协商方法
CN103051457A (zh) 一种网络群组安全通信的建立方法
CN111416712A (zh) 基于多个移动设备的量子保密通信身份认证系统及方法
CN101778387A (zh) 抵抗无线局域网接入认证拒绝服务攻击的方法
Limbasiya et al. Secur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smart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vehicular clou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