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0500B -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0500B
CN103780500B CN201210401024.9A CN201210401024A CN103780500B CN 103780500 B CN103780500 B CN 103780500B CN 201210401024 A CN201210401024 A CN 201210401024A CN 103780500 B CN103780500 B CN 1037805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point
stream distribution
itself
opposite end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10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0500A (zh
Inventor
敖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40102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0500B/zh
Priority to US14/437,055 priority patent/US9871737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3/084470 priority patent/WO2014059871A1/zh
Priority to EP13847564.5A priority patent/EP2911354B1/en
Publication of CN103780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0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0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0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41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acting on aggregated flows or l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链路聚合组的端点接收链路聚合组的对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中携带有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端点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而导致的无法实现端口保护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保证同业务在聚合组的两端双向上选择同一条聚合链路,并实现互连端口上的保护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业务的飞速发展,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连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可以通过网络承载更多的业务。网络内部根据其所采用的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网络内部的链路、及链路上的节点实现保护。随着对流量进行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运营商也提出了在网络互连的过程中进行保护的需求。优选地,这里的保护可以通过采用端口聚合的方式来实现,常用的方式可以是端口或者链路聚合,也可以是环路保护。在链路聚合中,目前常用的方式是一个节点上的端口聚合,因此仅能用于链路保护上。如果在网络边缘接口上需要对节点保护,通过当前的链路聚合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为了适用于网络与网络互连区域组网方式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并能实现在对链路的保护的同时,实现对边缘节点的保护,IEEE标准组织提出了扩展链路聚合。即,通过一种分布式的链路聚合组:分布式弹性网络互连(Distributed Resilient NetworkInterconnect,简称为DRNI),来实现链路和节点双冗余的网络互连保护需求。即,聚合组中的端点处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由多个节点聚合而成的链路聚合组成一个链路聚合组。如图1所示,链路聚合组(Link Aggregation Group,简称为LAG)的两个端点A、B都有2个节点,端点A对应系统1和系统2,端点B对应系统3和系统4,这4个系统的多条链路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聚合组LAG。通过这个分布式的LAG,能够实现链路和节点的双重保护,这里,端点A中的系统1、系统2之间通过内链链路连接进行通信,端点B的系统3、系统4之间也通过内链链路进行通信。
目前,DRNI是通过对报文业务的区分来进行保护和负载分担的。然而,由于两端需要分别对流量进行分发,因此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这与DRNI是用于网络接口的保护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不符合MEF对网络接口进行保护的需求。对于保护来说,希望包交换网能模拟TDM实现一种点到点的业务保护,对于故障切换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其影响到的业务,即尽可能少的影响业务的切换。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同业务在DRNI上传输时能够双向同路径。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而导致的无法实现端口保护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包括:链路聚合组的端点接收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对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优选地,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端口编号是发送所述指示信息的链路所对应的聚合端口的排序号。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当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与所述端点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时,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当所述对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端点的优先级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或者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当所述对端为主设备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确定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当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与所述端点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不一致时,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当所述对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端点的优先级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或者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当所述对端为主设备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优选地,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包括:所述端点判断自身是否支持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如果支持,则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否则,所述端点发送用于指示协商失败的告警信息。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优选地,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所述端点建立接收到所述指示信息的端口与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端口编号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进行流量分发包括:所述端点按照所述映射关系进行流量分发。
优选地,所述流分发方式包括:流分发算法和/或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
优选地,在所述流分发方式是流分发算法和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的情况下,在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进行运算以确定进行数据流分发时所选择的聚合链路。
优选地,所述流分发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传统5元组分发算法;按业务分发算法;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分发算法;按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以及按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地址以及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优选地,所述业务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标识:用户虚拟局域网标识C-VID、业务虚拟局域网标识S-VID、骨干虚拟局域网标识B-VID、骨干业务实例标识I-SID。
优选地,系统预先为每种所述流分发算法定义一个代码,其中,所述代码与所述流分发方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优选地,所述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目的地址的类型、协议类型标识、高层协议信息、数据流的业务标识、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以及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优选地,系统预先定义一串比特位,其中,所述一串比特位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一种所述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
优选地,所述指示信息是通过所述端点与对端之间传输的TLV报文携带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位于链路聚合组的一个端点中,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所述另一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分发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优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另一端的端口编号与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的情况下,根据自身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自身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优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另一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位于链路聚合组的一个端点中,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本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另一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分发单元,用于与所述另一端进行流量分发。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系统,包括设置有上述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端点,和设置有上述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端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通过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流分发方式确定最终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从而使得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同一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而导致的无法实现端口保护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保证同业务在聚合组的两端双向上选择同一条聚合链路,并实现互连端口上的保护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链路聚合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的一种优选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一种优选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另一种优选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链路聚合组的一种优选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进行端口编号协商的一种优选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2:链路聚合组的端点接收链路聚合组的对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中携带有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步骤S204:端点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步骤S206: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通过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流分发方式确定最终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从而使得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同一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而导致的无法实现端口保护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保证同业务在聚合组的两端双向上选择同一条聚合链路,并实现互连端口上的保护的技术效果。
上述的指示信息中所携带的端口编号可以是发送指示信息的链路所对应的聚合端口的排序号,例如,可以为端口x、y、z分别编号为1、2、3,这个1、2、3就是端口所对应的排序号。
可以预先设定一个判断的策略,链路聚合组的两端都采用同一个策略,从而使得两端所确定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端点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这个策略可以是按照优先级高低进行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的确定,也可以是按照主备关系进行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当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与端点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时,端点根据端点与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端点与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下面对这两种预定策略进行具体描述。
1)按照优先级高低:
在确定端口编号时,当对端的优先级高于端点的优先级时,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对端的端口编号;
在确定流分发方式时,当对端的优先级高于端点的优先级时,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2)按照主备关系:
在确定端口编号时,当对端为主设备时,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对端的端口编号;
当确定流分发方式时,当对端为主设备时,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对端的流分发方式。优选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对端的流分发方式还可以包括:端点判断自身是否支持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如果支持,则端点根据指示信息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否则,端点发送用于指示协商失败的告警信息。即,在本端确定需要更改为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时,需要先确定自身是否支持对端的流分发方式,只有支持才可以更改,否则报错。;
链路聚合组的两端还可以采用通告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流分发方式和/或端口编号,即,在一端收到对端的指示信息时,直接按照指示信息中携带的信息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和/或端口编号。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端点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端点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端点建立接收到指示信息的端口与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端口编号之间的映射关系;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进行流量分发包括:端点按照映射关系进行流量分发。即,一端在知道对端的端口编号时并不对自身的端口编号进行修改,而是建立自身的端口与端口编号之间的一个映射关系,以确定该链路对端的端口编号。
上述的流分发方式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流分发算法和/或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
在在流分发方式是流分发算法和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的情况下,在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端点根据确定的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进行运算以确定进行数据流分发时所选择的聚合链路。即,在确定流分发算法和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之后,可以根据这两者以及端口编号通过一定的运算确定采用哪条链路进行流量分发。
在上述各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流分发算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
1)传统5元组分发算法;
2)按业务分发算法,其中,业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C-VID(CustomerVLANIdentifier,用户虚拟局域网标识)、S-VID(Service VLAN Identifier,业务虚拟局域网标识)、B-VID(Backbone VLAN Identifier,骨干虚拟局域网标识)、以及I-SID(BackboneServiceInstance Identifier,骨干业务实例标识)。
3)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分发算法;
4)按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以及
5)按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地址以及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优选地,系统可以预先为每种流分发算法定义一个代码,其中,代码与流分发方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在指示信息中携带相应的代码即可,实现较为简单。
优选地,上述的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目的地址的类型、协议类型标识、高层协议信息、数据流的业务标识、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以及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系统可以预先定义一串比特位,其中,一串比特位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一种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例如,如果采用某个元组就将其对应位置置1。
在上述各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指示信息可以是通过本端与对端之间传输的TLV报文携带的。其中,TLV报文是一种可变格式的报文,TLV的意思就是:Type(类型)、Length(长度)以及Value(值)。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位于链路聚合组的一个端点中,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一种优选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包括:接收单元302、确定单元304以及第一分发单元306,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接收单元302,用于接收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中携带有另一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确定单元304,与接收单元302耦合,用于根据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第一分发单元306,与确定单元304耦合,用于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另一端的端口编号与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的情况下,根据自身与另一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自身与另一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还用于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另一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优选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发送单元402和分发单元404。其中,发送单元402,用于向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本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指示信息用于另一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第二分发单元404,用于与另一端进行流量分发。
优选地,在链路聚合组的每个端点中可以同时包含图3和图4所示的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系统,包括上述的端点。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聚合组流量分发方法进行描述。
为了实现对网络互连区域的保护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基于802.1AX标准中规范的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为LACP)协议提出了一种聚合组的两端进行算法协商以统一端口编号,由两端各自根据算法计算出同一条聚合链路,从而保证在链路聚合组中同业务或同会话的流量能够双向同路径。即,同一业务或同一会话的流量在聚合组的两端选择同一条聚合链路,从而满足对网络接口保护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扩展LACP协议中的TLV字段,例如:增加流流分发方式TLV,通过该流流分发方式TLV字段携带一种本端所采用的流量分发方式、算法的标识,或者为一种流的定义形式,并且每个发送LACP协议报文的聚合端口会在LACP报文中加上本端给本端口赋予的一个端口编号,并将其携带在端口编号TLV中。
聚合组(即,链路聚合组)一端收到流分发方式TLV后,会和自身的流分发方式进行比较。如果两端的方式不一致,则依据某种预定的策略,例如:系统参数优先级或者主从关系确定最终采用的流分发方式。如果本端系统参数的优先级高,或者本端是主系统设备(Master)则分发方式不变;如果对端系统参数的优先级高,或者本端是从系统设备(Slave),则需要遵从对端的流分发方式。优选地,当选择采用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时,本端需要判断自身是否支持对端的流分发方式,如果支持,则修改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为对端的流分发方式;否则协商失败,报错。
聚合组的两端都会给自己的每一个聚合端口设置端口编号,建立端口编号和聚合端口的端口号(Port ID)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端口编号TLV将这个端口编号通知给对端。通过两端对端口编号的协商,从而统一两端对每条聚合链路在各个端点的端口编号。当聚合端口收到对端发来的端口编号TLV,则会和自身的端口编号TLV进行比较。如果不相同,则依据某种预定的策略,例如:系统参数优先级或者主从关系,来判断是否需要修改自身的端口编号。如果自身所属的聚合组系统参数优先级高或者本端是主系统设备(Master),则不修改自身的端口编号;如果自身所属的聚合组系统参数优先级低于对端的系统参数优先级或者本端是从系统设备(Slave),则遵从对端的端口编号原则,修改自身的端口编号,从而达到一致的端口编号。在修改端口编号的同时,也会修改端口编号和聚合端口的端口号(Port ID)之间的对应关系。端口编号的改变不影响端口的聚合情况。
优选地,对于端口编号,可以不采用更改的方式,而是采用设置映射关系的方式。即,在本端通过某条链路接收到对端的端口编号后,建立该端口编号和自身对应于该链路的端口之间的一个映射关系。那么在进行流量分发时,直接按照这种建立的映射关系就可以实现同路径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两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上述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聚合组的两端分别均由多节点组成,端点1由系统A、系统B组成,端点2由系统C、系统D组成。其中,端点1有端口a、端口b、端口c以及端口d参与聚合;端点2有端口x、端口y、端口z以及端口w参与聚合。端口a和端口w互连为聚合链路1、端口b和端口y互连为聚合链路2、端口c和端口x互连为聚合链路3、端口d和端口z互连为聚合链路4。聚合链路1、聚合链路2、聚合链路3、聚合链路4形成聚合组。
优选地,预先定义一组分发算法,例如:目前的分发算法主要有按5元组分发,按业务分发。流分发方式TLV的格式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Distribution Algorithm字段的值用于指示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例如可以按照以下方式之一赋值:
Distribution Algorithm=01,表示采用的是传统5元组分发算法;
Distribution Algorithm=02,表示采用的是按业务分发算法;
Distribution Algorithm=03,表示采用的是按源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简称为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分发算法;
Distribution Algorithm=04,表示采用的是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Distribution Algorithm=05,表示采用的是按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分发算法;
Distribution Algorithm=06,表示采用的是按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等等。
聚合组一端在收到流分发方式TLV后,会和自身的分发方式进行比较。若端点1的分发方式是按业务分发方法,而端点2的分发方式是按5元组分发方法,则依据预定的策略,例如:系统参数优先级,如果端点1的系统参数的优先级高,则端点1的分发方式不变,端点2需要遵从端点1的分发方式,即端点2需要修改其分发方式为按业务分发。此时需要判断自身是否支持对端的分发方式,如果端点2的系统支持则修改自身的分发方式为按业务分发方式;否则协商失败,报错。其中,系统参数可以是系统优先级或者系统的ID等参数。
端点1中的系统A、B经协商后为每一个聚合端口确定一个端口编号,并形成每个聚合端口的端口号(Port ID)和端口编号(Port Index)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端点2中的系统C、系统D经协商后为每一个聚合端口确定一个端口编号,并形成每个聚合端口的端口号(Port ID)与端口编号(Port Index)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上述的对应关系,本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商端口编号的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2:按照表2至3中的关系表分配端口编号,其相应的聚合端口会发送携带有端口编号TLV的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为LACP)报文。其端口编号TLV格式可以如表4所示。
表4
对于聚合链路2来说,其一端的端口b发出的端口编号TLV如表5所示。
表5
另一端的端口y发出的端口编号TLV如表6所示。
表6
步骤S604:此时,端口b和端口y收到的端口编号TLV中端口编号都和自身的端口编号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判断自身所在系统的优先级以及对方端口所在系统的优先级。
步骤S606:假设端点1的系统参数优先级高于端点2的系统参数优先级,或者端点1是主系统设备,而端点2是从系统设备,则端口y收到端口b的Port Index=002后,感知到和自身的不一致,则会遵从端口b的Port Index,修改自己的端口编号。因此经过LACP的协商,端口y的Port Index也就变为了002。依次类推,经过聚合组中4个端口的同步协商后,端点2的端口编号如表7所示。
表7
通过上述方式保证了同一条聚合链路上的端点2上的聚合端口和端点1上的聚合端口的端口编号是一致的。
只有在流分发算法和端口编号都协商一致后,聚合组才真正开始对流量进行分发传输(例如,聚合器才进入分发(distributing)状态,只有进入该状态,聚合器才能开始发送分发报文)。
这样,通过流分发算法的统一,以及同一条聚合链路的聚合端口编号的统一,可以确保聚合组在进行流量分发时能够按照统一的流分发算法,将同一会话的流选择到同一条聚合链路上,从而保证了同业务、或者同会话的流量能够双向同路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链路聚合组的一端在接收到另一端发送的携带有端口编号的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不更改自身的端口编号,而是采用建立映射关系的方式确定端口编号,例如,以图5所示的链路聚合组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在端口a接收到对端通过链路1发送的端口w的端口编号为1,则在端点1这一侧可以设置端口a与1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应的,端点1这一侧如果已经预先设定了端口a对应的端口编号为2,这个时候也可以设定端点1侧的端口编号3对应着对端的端口编号1这样的映射关系。即,可以在不改变自身的端口编号的情况下,实现链路两端端口的一一对应。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连接和聚合组聚合情况、端口编号协商和与上述实施例1是一致。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不是定义算法来进行双方的协商,而是定义参与算法计算的元组。
例如,可以定义一个元组TLV,其格式如表8所示。
表8
其中,Tuple bit,可以是2个或多个字节,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2字节对目前来说够用了,为了方面以后扩展可以定义2个以上的字节。
在本实施例中先假设Tuple bit字段为2个字节,共有16个比特,这16个比特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分流定义、参与到分发算法的元组。优选地,可以将其比特位从低到高定义为:
1: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
2:目的地址类型(单播地址/组播地址);
3:协议类型标识;
4:高层协议信息(LLC层的协议号);
5:数据流的业务标识;
6: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
7: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
8-16位:用作保留位,可以协商后进行扩展定义,默认值为0。
优选地,当需要通过某个元组来定义流并要参与到流量分发计算中时,该元组对应的那一位将置为1,否则那位置为0。
基于上述的对应关系,本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商元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例如,假设端点1的参与计算的元组为数据流的业务标识(0000000000010000=0x0010),而端点2的参与计算的元组为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硬件地址)同时确定(0000000000000001=0x0001),因此端点1的聚合端口发送的LACP报文携带的元组TLV如表9所示。
表9
端点2的聚合端口发送的LACP报文携带的元组TLV如表10所示。
表10
步骤S2:当端点2接收到端点1的元组TLV后,会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如果不同,则需要依据相应的策略来判断是否需要对自身选择的元组进行修改。
步骤S3:假设这里的判断策略是系统的优先级,且端点1的系统优先级要高于端点2的系统优先级,因此如果端点2支持按数据流的业务标识分发业务,则端点2会将自己的分发算法修改为按数据流的业务标识。从而确保了聚合组的两端其进行流量分发算法的元组是一致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可以认为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两种方式的结合,即,同时用到流分发方式TLV和元组TLV。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流分发方式TLV定义的是一些算法,例如:
Distribution Algorithm=01,表示采用的是分发算法1;
Distribution Algorithm=02,表示采用的是分发算法2;
Distribution Algorithm=03,表示采用的是分发算法3
等等。
元组TLV作为这些算法的输入条件,其定义与实施例2是一致的。
通过协商的方式端点1和端点2确定统一的元组以及统一的算法。在元组和算法都确定之后,就可以进行流量的分发。优选地,在两端进行流量分发时,可以根据元组和算法计算出一条统一的聚合链路,从而保证了同一会话的流量能够保证在聚合组中双向同路径。
例如:流分发方式TLV中Distribution Algorithm=01,元组TLV中Tuple bit=0x0001,则表示将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作为分发算法的输入,进行聚合链路的计算。最后,端点1和端点2分别计算出端口编号为1的聚合端口,从而确定了同一条聚合链路1。
在上述三个优选实施例中都涉及的是两端进行相互协商的方式确定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然后,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可以采用通告的方式,即,一端向另一端通告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的过程,另一端复制通告内容,将一端的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复制为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从而达到两端的统一。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通过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流分发方式确定最终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从而使得链路聚合组的两端可以同一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相同业务的流量能够在同一条聚合链路上进行传输而导致的无法实现端口保护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保证同业务在聚合组的两端双向上选择同一条聚合链路,并实现互连端口上的保护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链路聚合组的端点接收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对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端口编号是发送所述指示信息的链路所对应的聚合端口的排序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
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
当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与所述端点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时,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
当所述对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端点的优先级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或者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
当所述对端为主设备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修改为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确定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
当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与所述端点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不一致时,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
当所述对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端点的优先级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或者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端点与所述对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包括:
当所述对端为主设备时,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的流分发方式包括:
所述端点判断自身是否支持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
如果支持,则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将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修改为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否则,所述端点发送用于指示协商失败的告警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号和/或流分发方式包括:
所述端点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对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包括:所述端点建立接收到所述指示信息的端口与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端口编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进行流量分发包括:所述端点按照所述映射关系进行流量分发。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分发方式包括:流分发算法和/或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分发方式是流分发算法和参与流分发算法的元组的情况下,在所述端点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按照预定策略设置自身的流分发方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端点根据确定的进行流量分发时所采用的流分发方式和端口编号进行运算以确定进行数据流分发时所选择的聚合链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分发算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传统5元组分发算法;
按业务分发算法;
按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分发算法;
按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以及
按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地址以及目的IP地址分发算法。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标识:用户虚拟局域网标识C-VID、业务虚拟局域网标识S-VID、骨干虚拟局域网标识B-VID、骨干业务实例标识I-SID。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预先为每种所述流分发算法定义一个代码,其中,所述代码与所述流分发方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目的地址的类型、协议类型标识、高层协议信息、数据流的业务标识、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以及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预先定义一串比特位,其中,所述一串比特位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一种所述进行流分发算法的元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是通过所述端点与对端之间传输的TLV报文携带的。
19.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链路聚合组的一个端点中,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所述另一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分发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进行流量分发。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另一端的端口编号与自身的端口编号不一致的情况下,根据自身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优先级高低,或者自身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主备关系设置自身的端口编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将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设置为与接收到的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对端的端口编号和/或所述另一端选择的流分发方式一致的端口编和/或流分发方式。
22.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链路聚合组的一个端点中,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链路聚合组的另一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有本端的端口编号和/或对端的流分发方式,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另一端确定自身的端口编号和/或流分发方式;
分发单元,用于与所述另一端进行流量分发。
23.一种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端点,和设置有权利要求22中的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装置的端点。
CN201210401024.9A 2012-10-19 2012-10-19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Active CN103780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1024.9A CN103780500B (zh) 2012-10-19 2012-10-19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14/437,055 US9871737B2 (en) 2012-10-19 2013-09-27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bidirectional flow on same path in aggregation group
PCT/CN2013/084470 WO2014059871A1 (zh) 2012-10-19 2013-09-27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EP13847564.5A EP2911354B1 (en) 2012-10-19 2013-09-27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bidirectional flow on same path in aggregation group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1024.9A CN103780500B (zh) 2012-10-19 2012-10-19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0500A CN103780500A (zh) 2014-05-07
CN103780500B true CN103780500B (zh) 2019-06-11

Family

ID=50487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1024.9A Active CN103780500B (zh) 2012-10-19 2012-10-19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71737B2 (zh)
EP (1) EP2911354B1 (zh)
CN (1) CN103780500B (zh)
WO (1) WO20140598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53798B2 (en) 2013-04-23 2017-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updating conversation allocation in link aggregation
US9497132B2 (en) 2013-04-23 2016-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implementing conversation-sensitive collection for a link aggregation group
US9654337B2 (en) 2013-04-23 2017-05-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distributed relay control protocol (DRCP) operations upon communication failure
US9654418B2 (en) * 2013-11-05 2017-05-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supporting operator commands in link aggregation group
US10476698B2 (en) * 2014-03-20 2019-11-12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Redundent virtual link aggregation group
CN105379221B (zh) * 2014-06-30 2018-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及设备
US9813290B2 (en) 2014-08-29 2017-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distributed relay control protocol (DRCP) operations upon misconfiguration
CN104753820B (zh) * 2015-03-24 2019-06-14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聚合链路中业务流非对称转发的方法、设备以及交换机
US20160373294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Fortinet, Inc. Flow management in a link aggregation group system
CN108259348B (zh) * 2017-05-24 2020-05-1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391979B (zh) * 2018-04-23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堆叠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887037B2 (en) 2018-05-17 2021-01-05 Juniper Networks, Inc. Symmetric path/link over LAG interface using LLDP for tim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wo nodes using PTP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2456A (zh) * 2007-03-22 2007-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端口负载均衡方法及其装置
CN102447621A (zh) * 2011-11-14 2012-05-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最优链路选择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21808B1 (en) * 2006-11-10 2014-06-18 Alcatel Lucent Preemptive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scheme for data services
US7626930B2 (en) * 2006-11-13 2009-12-01 Corrigent Systems Ltd. Hash-based multi-homing
US7864818B2 (en) * 2008-04-04 2011-01-04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node symmetric load sharing
US8730809B2 (en) * 2011-01-19 2014-05-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s for packet forwarding through a communication link of a distributed link aggregation group using mesh tagging
US8649379B2 (en) * 2011-03-15 2014-02-11 Force10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link aggregation group on a stacked switch
US20120281541A1 (en) 2011-05-04 2012-11-08 Cisco Technology, Inc., A Corporation Of California Signaling Describing the Operation of a Link Bundle
US8929366B2 (en) * 2011-06-27 2015-01-06 Infiner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packets with specific traffic flows having strict packet ordering requirements over a network using multipath techniqu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2456A (zh) * 2007-03-22 2007-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端口负载均衡方法及其装置
CN102447621A (zh) * 2011-11-14 2012-05-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最优链路选择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1354A1 (en) 2015-08-26
CN103780500A (zh) 2014-05-07
US9871737B2 (en) 2018-01-16
WO2014059871A1 (zh) 2014-04-24
EP2911354B1 (en) 2019-07-31
US20150271088A1 (en) 2015-09-24
EP2911354A4 (en)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0500B (zh) 聚合组中流量双向同路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10334059B2 (en) Network for transporting ethernet and time sensitive data
US966553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elastic network interface and interconnection
US8121126B1 (en) Layer two (L2) network access node having data plane MPLS
ES2663017T3 (es) Dispositivo de control y método de control en red definida por software (SDN)
WO2014059867A1 (zh) 链路聚合组中流量路径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CN109379297B (zh) 一种实现流量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67533A (zh) 与虚拟接口相关联的端口分组
CN101094185A (zh) 基于多链路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US9264298B2 (en) Technique for bundling in link aggregation
CN104798350A (zh) 跨多个架构交换机的虚拟链路聚合
CN103780511B (zh) 链路聚合组中流量路径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CN105791074A (zh) 一种建立pw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CN105490937B (zh) 以太虚拟网络网关切换方法和服务商边缘节点设备
CN105227458B (zh) Trill isis的路由计算方法及装置
US20170195213A1 (en) Multipath switching using per-hop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classification
CN103534985B (zh) 业务负载分配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6656554A (zh) Mlag环境下实现lacp的方法及装置
CN102594696B (zh) 一种管理网络设备链路聚合组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86079B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02546390A (zh) 一种远程镜像方法及装置
CN103023811B (zh) 队列调度策略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0426773C (zh) 一种多mac端口互联时均衡端口流量的方法
CN108600158A (zh) 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源地址验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