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3162B -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 Google Patents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3162B
CN103763162B CN201310661008.8A CN201310661008A CN103763162B CN 103763162 B CN103763162 B CN 103763162B CN 201310661008 A CN201310661008 A CN 201310661008A CN 103763162 B CN103763162 B CN 103763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derivative
user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610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3162A (zh
Inventor
张晓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6610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631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63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3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3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3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其中,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为各个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微分网络;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微分网络建立局域网络;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局域网络建立区域网络。本发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该网络的构建方法及通信方法,对应实际地理位置划分实际区域,根据实际的区域建立微分网络,根据实际管辖覆盖范围建立局域网络及区域网络,使接入不同网络的网络用户访问其被允许访问的信息,提高了网络中的网络信息有序性,克服相关技术中网络信息通信比较混乱无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该网络的构建方法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关技术中的互联网络为一种虚拟网络,网络用户基于虚拟IP地址接入网络。网络用户接入互联网后凭借网页地址访问网络信息。
相关技术中,虚拟的互联网架构中的网络信息杂乱无章,基于该网络信息的通信比较混乱无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该网络的构建方法及通信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
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
为各个所述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微分网络;
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所述微分网络建立局域网络;
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所述局域网络建立区域网络。
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通信方法,所述网络是根据上述的方法构建的网络,包括:
接收网络用户发送的通信请求;
根据所述网络用户的注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用户对应的网络级别;
将确定的所述网络级别对应的网络区域确定为所述网络用户的通信区域;
在所述通信区域内为所述网络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包括:
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为各个所述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得到的微分网络;
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所述微分网络建立得到的局域网络;
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所述局域网络建立的区域网络。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该网络的构建方法及通信方法,对应实际地理位置划分实际区域,根据实际的区域建立微分网络,根据实际管辖覆盖范围建立局域网络及区域网络。使得本发明实施例中构建的网络具有实际地理位置含义,区别于相关技术中的虚拟互联网络。
因为本发明实施例构建的微分网络、局域网络及区域网络具有实际的地理位置含义,通过网络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含义便于控制微分网络之间、微分网络与局域网络之间、局域网络之间、局域网络与区域网络之间、区域网络之间的信息流通,使接入不同网络的网络用户访问其被允许访问的信息,由此提高网络中的网络信息有序性,克服相关技术中网络信息通信比较混乱无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微分网络组成局域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反馈机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
步骤S12:为各个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微分网络;
步骤S13: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微分网络建立局域网络;
步骤S14: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局域网络建立区域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还包括:为区域网络设置网关,其中,网关用于控制各个区域网络间的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通信方法,其中网络是根据上述的网络构建方法所构建的网络,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S21:接收网络用户发送的通信请求;
步骤S22:根据网络用户的注册信息确定网络用户对应的网络级别;
步骤S23:将确定的网络级别对应的网络区域确定为网络用户的通信区域;
步骤S24:在通信区域内为网络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为网络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包括:网络用户使用注册时的用户编码向当前网络发送请求;网络用户接收当前网络返回的网络界面,在网络界面访问网络信息。
网络信息为具有矢量定位特性的网络信息体;其中网络信息体包括:用于表征网络用户身份的验证信息、用于网络用户区域定位的引导信息、用于网络用户网络安全的隐含信息、用于窗口信息展示的显示信息及用于信息功能分类的分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网络用户接收当前网络返回的网络界面,包括:将网络用户的用户编码与该网络用户注册时为其分配的网络编码进行比对,用户编码与网络编码比对一致时,当前网络向网络用户返回网络界面。
用户编码包括:所属行政区域的行政编码、出生日期编码及特征码。
网络编码包括:网络级别编码、网络用户的出生日期编码及特征码。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如图3所示,包括:
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为各个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得到的微分网络;
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微分网络建立得到的局域网络;
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局域网络建立的区域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组成微分网络、局域网络及区域网络的过程中,不局限于采用计算机互联的方式,还可以整合电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络及电视网络等,真正实现不同网络、不同渠道及不同方式的综合性互联。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能够针对不同属性特征的网络进行互联,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对于具备基本电子商务功能的链接渠道均能够互联至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中,使得网络通道得到较大程度的扩宽、降低联网技术门槛、群体及群体层面的适用范围也能够更加深入和拓宽。而且在不发生交易的前提下可以设定适用网络不产生费用,从而降低网络用户的上网成本,同时能够对网络风险进行规避。
构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中过程中,网络空间的界定是构建该网络的基础。
其中网络空间的界定包括:根据信息的相伴性、归属性,网络信息相对于具有实际地理位置含义的矢量坐标点具有依附性。
由有限个以至无限个代表矢量体的矢量点所构成的空间,定义为:具有实实在在作用的网络信息体所构成的网络空间为实体性网络空间。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针对网络空间的重新定义,有效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的互联网络的网络虚拟空间离散无序、杂乱无章、鱼龙混杂的网络格局,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针对网络空间的重新定义使得形成的网络空间排列有序、有序可循,同时为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架构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构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中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网络信息模式,具体地,位于不同级别的网络用户按预设规则进行网络访问的过程中,网络用户与其访问的网络通过具有矢量定位特性的网络信息体进行交互。
由于信息是以人类群体及群体所分布的区域而产生,所以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针对网络信息则从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角度加以描述,既网络信息由具包容特性的实际信息体所构成。
具体地,网络信息体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用于表征网络用户身份的验证信息、用于网络用户区域定位的引导信息、用于网络用户网络安全的隐含信息、用于窗口信息展示的显示信息及用于信息功能分类的分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在分类信息中包括一般信息、功能性信息以及判定用户信誉程度及服务级别的考量参数等。
表1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中的信息由具包容性的网络信息体及各类被容特征信息所构成,在网络的实际运营中网络信息是以综合性包容信息体的整体形式出现,也既表面特征以信息承载主体呈现。其中各类被容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均有其自身独有的功能与作用,两者除包容与被容关系以外还存在信息流通中的承载与被承载的流通关系。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所形成的网络空间非虚拟性概念空间,而是以点集合的概念所构建的实体网络空间,是以实际物理地址位置及位置坐标点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即: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空间是由有限个最多至无限个坐标点所代表的物理空间位置点而构成,这些空间点的实际意义则是由空间信息体内具体实际地址(即:空间坐标点)信息及所包容的综合性信息所代表的。
由于信息体具有包容实际物理地址的空间特性,因此以空间点所描述的具有承载特性的网络信息体,在空间内的相对位置则具有矢量性,所以网络信息的结构特征是以点的包容性所存在的实实在在的空间矢量点,故称为实体性网络空间。
与互联网模式虚拟的网络技术性架构、信息资源的积累以及网络技术的社会推广普及不同,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模式以逆向思维方式,从社会潜在的发展需求、地缘的应用层面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入手,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网络的构建以及网络资源积累与共享。
由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在架构基础设计上较互联网而言,更贴近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现状、更趋于科学合理以及更能大量节省社会资源,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逆向思维模式,为网络在系统架构设计上的突破奠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网络设计架构基础。
由实体性网络空间矢量点以及点的包容性理论,所构成的具有矢量特征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信息在空间中的存在形成排列有序、实实在在的网络信息资源,
实体网络空间的建立为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整体构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空间基础,同时与虚拟性网络空间的被动性信息资源采集、离散无序的虚拟信息排列所构成的互联网模式相比较,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模式则更具有综合性的实效作用和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成型结构以堆积型“金字塔”的立体性结构呈现,其构成为:最底层由全球性覆盖的基础网络层面构成,进而由区域逐级的集合性整合覆盖构成直至顶尖级的整体网络的构成。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从根本上摆脱了目前互联网模式所谓“地球是平面”的简单论述,并为网络应用模式创立了另外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模型。
从另一种角度上讲:所谓的“地球平面理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互联网模式无法改变现有缺陷的主要原因,也是网络发展瓶颈不得以突破的障碍所在。
与互联网信息结构不同,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依据信息所具有的包容性、相伴性、归属性以及在网络运营时所具有的承载性等特性,将网络信息整体构建成为网络信息体并同时参与网络的实际运营。
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改变了互联网模式单一信息或部分信息割裂性的选择利用及网络信息的缺损性使用状况,并使网络信息的相伴性、归属性以及承载性成为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综合性利用的基础性构建。
与互联网信息结构不同,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依据信息所具有的包容性、相伴性、归属性以及在网络运营时所具有的承载性等特性,将网络信息整体构建成为网络信息体并同时参与网络的实际运营。
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改变了互联网模式单一信息或部分信息割裂性的选择利用及网络信息的缺损性使用状况,并使网络信息的相伴性、归属性以及承载性成为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综合性利用的基础性构建。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由综合性网络信息体所构成。网络在信息结构上的改变,使得具有承载性的网络信息体同时具有信息验证定位、反馈跟踪等保障网络稳定运营等基础性功能性作用。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互联网模式单一特征搜索所带来的信息割裂性利用的基础性架构缺陷。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搜索除具备互联网所有搜索功能以外,还同时具有创新型延展扩散性搜索。延展扩散性搜索是指针对从小区域向大区域方向延展的扩散性的搜索,其创新的依据为:首先兼容人类生活习惯及省时、低耗、便捷、快速等效率要素,其次是平衡小区域网络资源有限的因素影响。因此由于该搜索模式的基础性配置势必为网络的整体性运营带来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微分网络科学、合理的创建所基于的原则是:考量区域大小、反应速度、对接时间等具有矢量特征要素的高效有机配置,最终达到降低综合成本、提升网络依赖性、提高网络效率、网络快速对接以及增强网络运营活力、稳定网络市场等的综合性社会效益的目的。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依据网络特征及共性分类整合为:实用性网络、公共性网络、功用性网络及其它类网络四类。
实用性网络:指所有具有商务流通共性的特征性网络,包括: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物品流通、各类供需配给、社区服务等等共性化网络。
公共性网络:指所有具有公共共性的特征性网络,包括:娱乐休闲、新闻出版、科技图书、网帖互动等等共性化网络。
功用性网络:指所有具有自身独特功能体系的特征性网络,包括:行政区域管理、功能体系服务、社会功能管理等等共性化网络
其它类网络:指以上三类特征网络以外的所有特征性网络。
在各类特征性网络中由于其自身共性以及适用范围的存在,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在自身网络层面中,依据特性网络的自身特性均确立有其固定层面的位置,也既在不同网络层级网络的适配空间也将有所不同。
网络反馈控制功能的建立是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增强网络责任、稳固网络信誉、提升网络依赖系数等的重要环节。由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设计有信息功能结构、信息流通取向以及网络快速反应机制等基础性构建,因此使得网络在网络反馈控制功能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完全摆脱和完善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积累模式,再加上网络立体互动反馈机制的构建,因而使得网络在无序性虚拟转向有序性实体过程中,网络的隔离、防范、跟踪、处置等功能性保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进而使得网络的安全防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网络格局中各类网络均存在有自身的优势,但由于互联网模式以及其它狭义性概念的影响,因而使得网络自身在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在架构设计上充分整合和借鉴了各类网络的自身优势,摆脱了互联网“资源杂乱重叠”、“无价值性互联”等现状,集邮政网络、十五分钟经济圈、网格化管理及社区网络等的“地域划分”、“集约化管理”、“区域互动”、“拓宽信息通道”等综合性优势于一身,并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的整体性互联以及网络间的优势性互补。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经济运营模式的改变使得网络的准入门槛实现了零准入,即:在用户实名制进入时,除应付的网络联通费用(如:电信、移动等的通讯费用)以外,在没有网络实际交易的前提下不产生任何费用。随着网络信息通道(如:电信网络、移动网络等)的拓宽,也即实现了所有具备基本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条件的网络融合,使得网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网络服务所涉及的适用群体层面也更为广泛和更为深入。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盈利模式以网络实际交易额度为主,深层专项服务为辅的网络经营模式,实现按实际交易比例及服务佣金形式的网络经营盈利模式。另外在实际运营中网络以减少流通环节、资源整合的集约化、网络资源供给的规模化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回馈于网络用户。因此无论是在运营成本还是在运营效率以及用户负担等诸多方面,与目前互联网模式相比在调节稳定网络市场、降低网络及用户成本等方面均有所大幅度的改善。
从宏观对比上看: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完成了互联网虚拟性网络空间向实体性网络空间的转变;网络的桥梁性作用向纽带性服务的转变;网络展示平台向窗口式服务的转变;网络基础层面是由若干独立的微分网络集合性覆盖形成。
网络信息在具有包容性及连带性主体特征的同时,由信息的综合特性所决定,网络信息还同时具有为网络防范制约、矢量定位、安全保障等网络架构上所需的基础性功能要素。在信息的流通使用过程中,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不仅只考量信息的单一特征,而是针对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并利用信息中的某种特征去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针对网络信息的分支性功能及综合性利用的目的。
网络信息体的包容性矢量特征,在网络整体架构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实体网络空间中,世界上任何一点的信息均有其自身准确的固定位置与方向的矢量特征,其位置的由来不是仅以简单的注册得到,而是由申请注册、实地考察核对等多方验证而得到的真实性用户信息。其次网络信息体内隐涵机器信息的“用户唯一特征”,可用以起到针对用户与否有严格的隔离、控制、监管等作用。在其次是由网络信息体所提供的区域、位置等的准确定位,可相应得到可靠的网络定位服务、跟踪监控、反馈制约等机制的建立。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体信息相对于互联网信息有着更为严谨、实用以及更为严格的控制掌控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同时具备网络智能化所应具有的基础性功能作用,并为网络的实际运营奠定了信息要素的良好基础。
在网络运营中信息体承载包容的全部信息,作为网络资源隐含的机器信息固存于网络之中。在当网络允许的前提下,信息体内相关信息将充分发挥自身特性的网络作用,因此网络信息体在网络运营中,起着承载综合性信息完成网络运营的承载性作用。
总之,由于针对网络信息的综合性利用可起到全方位的综合性效果,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与互联网模式对信息分立及虚拟性使用相比,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以及更为实际的信息应用效果。
由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信息的信息体为平面区域内的矢量点所承载,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积累是在平面地理微分区域内,由信息采集管理人员针对所辖区域每一个信息矢量点所作的“有目的”的“主动性”的全方位扫描积累,并以采集、注册、查实、核对等多种方式实现网络信息的规范验证及录入存储,最终完成针对网络全面覆盖信息的采集、录入及事后信息的维护修正工作。
通过针对地理平面的微量划分可得到若干微分区域,反之微分区域再行积分时则将形成全区域的整体性覆盖,其地理区域范围扩展至地球表面时则将完成全球性的地域覆盖。以此推论:若当针对微分量化的区域实现网络的构建时,则即可形成信息网络的全球性覆。因此针对地理平面的微分量化,在网络构建的前提下即形成和满足了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基础性架构所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
为能在定量区域内达到距离、时间、速度、效率、社会耗能等相关综合性参量的合理融合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对量化区域的取量条件为半径距离为5公里。即:当流通条件为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5公里路程时十分钟时间即可到达的距离。此条件对于有距离、速度等相关服务对接、连通效率、流通成本等条件要求的领域较为合理适中,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领域此条件的满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该参数作为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微分区域的基本取量条件将为网络架构的社会效能起到重要的考量依据。
网络信息体中包容有用户地址、地理位置等信息,而这些信息所相对的位置则必然产生信息位置的矢量点,在矢量点相关位置遵循网络对方向、距离、时间等矢量要素的需求条件时,既产生网络信息与矢量点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随着矢量位置的确定与产生也既完成了网络信息矢量的量化。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针对区域的微分以及位置矢量的转换设计,起到了位置矢量向信息矢量、虚拟性信息向实效性信息的重要转换作用,并同时完成了矢量信息体作为信息载体的网络信息传输功能的构建。即: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利用矢量位置点对信息的包容性,在完成矢量位置点传输的同时完成了实用性网络空间的信息传输。
人类存在的区域既产生信息体及所包容的综合性信息,而经过微量化的单位区域利用网络技术的整合与链接,则也必将可以针对信息体完成网络化的构建,同时经架构整合后的单位区域网络也既实现了网络的微分。在微分网络内信息体包容具有定位功能的特征信息,有关位置信息与承载信息等综合性的融合,进而实现了信息位置与信息传输的功能性结合。
在区域微量划分的前提下针对区域内信息体的跟踪定位服务,网络的矢量化条件既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后续架构设计的连带性与实际运营的基础稳定。由于在微分区域中网络信息与其位置相对应,因此将随之形成相关信息及方向、距离等位置的矢量要素的产生,同时架构设计满足了相关网络物流、跟踪、服务等网络功能以及潜在开发领域所需的必备条件。
微分网络的构建:
如图4所示,微分网络可以依据交互信息的不同进行构建网络,其中微分网络中的交互信息可以包括功能性信息及一般信息;
其中,功能性信息指:由具有供需特性的网络信息构成,其特征编码可依据各国家标准(指:按行业、企业、品名等统一分类所包括的标准)统一制定分类,其目的在于按照特征使网络信息更为有效地适应网络的寻址与链接。
一般性信息指:网络内部运营及隐含存储的网络信息。
微分网络中的外部链接指:依据功能特征、应用范围等要素所完成的固定网络位置的链接。
微分网络是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整体性架构的基础性网络,该网络具有实用性的强化作用以及网络的微循环作用。它首先以地球平面为参照量进行地理平面微分,进而取得地理平面最小(即:适应于网络合理架构运营的最佳平面区域)的微分量化。其次在最小微分区域内依据网络技术对信息体的链接,构建形成具有矢量特性的微分网络。
在微分量化的最小区域内针对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信息体的包容性原理以信息体的矢量特征,架构形成具有承载特性的矢量要素所集合链接的网络。在网络中信息不仅仅是表述信息的本身,而是包容信息特征的信息体的全貌特征。在微分区域内的任何一点相对于某一点均可由时间、距离、方向、位置等矢量元素所描述的矢量值,而当信息体的矢量特征作为网络信息链接传递时,信息体的特征信息也随之被承载于网络之中。因此微分网络在合理微分的条件下,以实体信息的信息体替换现今互联网的虚拟信息、以实体网络空间替换虚拟网络空间等综合性架构形式业已完成了微分网络的完整性构建。
在上述微分网络构成的基础上所有微分网络的集合即构成微分网络层面。微分网络是平面微分区域内信息网络的技术性架构而形成,因此集合层面的构成则从另一种角度首先诠释了微分网络全域性覆盖的功能,其次为各类特征性网络的实际有效应用奠定了良好稳定的基础。该层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网络的空间适用范围,既微分网络空间主要针对具有实用性特征网络的实际应用,微分网络层面在确定网络应用空间范围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局域网络层面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微分网络是在实用性网络空间概念下,经合理微分量化以及利用网络技术的综合性架构所成型的平面区域网络,其中微分网络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由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引入了信息包容与地址矢量,从而使得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模式与互联网模式在架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因此在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实际运营中,微分网络将以固有的网络量化设计;以微细的“纽带”性服务链接形式;在有规律及可控的条件下,简捷、高效、科学、合理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与流通,进而实现以全面、准确、快捷、低耗等为原则的网络的基础性架构设计。微分网络架构模式主要适用于在实用性网络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领域中的应用更显有突出作用,其最具优势的功能作用在于最简捷、最迅速、最短路径、最高效率等网络实际运营的最佳效果,并且在行政区域管理、调配、监控、政策实施等等诸多领域也较互联网模式更为实际和更为完善。
局域网络是指自身局部区域(可依据行政辖属分为:县、市、省两级或三级局域网)内微分网络、第一级或更高级的局域网络的集合性架构。局域网络在实际运营中除履行对微分网络(或:本级以下级局域网络)的管理、调给等职责外,依据网络应用范围、网络特性的归属以及网络属地等要素,通过不同链接方式提供与相关类别特征性网络相匹配的网络应用平台。
局域网络层面是指所有同级局域网络的集合性构成,是微分网络基础层面的更高层面,其中该层面依据实际情况可再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即:可按行政县、市、省网络划分)。局域网络层面主要适用于功用性特征网络的匹配应用和具体位置的确定。
区域性网络是指各自国家区域范围内最高级局域网络的集合性架构,区域性网络在实际运营中除履行局域及局域以下级网络的整体网络管理、调给等职责外,同时提供与相关类别特征性网络相匹配的网络应用平台。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各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同,所以在国家级的区域网络中其自身网络体系是各自封闭、独立的。
区域性网络层面是指所有区域性网络的集合性构成,是局域网络层面的更高级层面。该层面各区域性(国家级)网络服务平台之间相互独立、互不连通、互不干扰。区域性网络层面主要适用于公共性及功用性特征网络的匹配应用。
网关是区域性网络的关口具有单向隔离的流通特性,是封闭区域性网络阻隔外部区域性网络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同时起到了自主运营、监控管理、往来协调、防范干扰、保障网络运营等管理制约的重要作用。网关也是在自愿交往前提条件下国家间的网际单向展示交流服务平台,在网络实际运营中由最高上层网络在技术运营方面负责协调监控、指导服务。
网关层面是指所有国家间网络链接层面的集合性构成。依据各国家间文化意识、民族习性等现实性差异,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架构的各国区域网络是独立运营、互不干扰,因而实现了“国有国界、网有网界”的网络互联架构格局。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具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同时鉴于互联网的不足与网络自身架构体系的需求,创新设计了扩散性延展搜索,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是具有特征性搜索与扩散性搜索相结合的复合性搜索。依据各类特征性网络所在的适用区域、范围、作用以及层面的不同,在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搜索时所对应的搜索模式也将有所不同。
微分网络搜索:指针对自身微分区域内微分网络的全部信息的特征性搜索。
扩散性延展搜索:指针对微分网络区域周边以及向周边以外的逐级特征性搜索。
整体区域性搜索:指针对全部区域内(国家级区域)的特征性搜索。
网关展示性搜索:指针对各区域(各国家)间,经过网关控制的展示性搜索。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搜索模式除扩散性搜索模式以外,其它搜索模式与互联网模式大径相同。扩散性延展搜索模式是对微分网络资源不足的弥补与填充一种搜索,在当所在时域性区域信息资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用户可按自身需求进行逐级扩大的扩散性延展搜索直至满足需求为止。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各类型搜索只限定在自身区域网络范围内,区域网络间不具备网络链接与网络搜索,唯一信息流通方式只是停留在受控网关的展示性连接。
扩散性延展搜索模式具有分级、分层面、分地域、分适应群体等需求的重要作用,在具备全面、细微、无盲区、盲点等潜在发展优势的同时则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更显突出。
微分网络依据自身特性在网络环境净化、物流体系整合、网络资源布局、网络应用普及等诸多方面将起到改变互联网状况、大幅提升网络依赖性的重要基础作用。
由于时域网络、区域网络、信息体以及网络智能化反馈功能等的共同作用,促使整体网络在国家间网络隔离分立、区域性网络内的反馈监控处理、微分网络的及时跟踪处置到位服务等功能机制的产生,从而创建了“责任有人负、不良有人纠、求助有人帮”的网络条件基础,进而实现了网络运营环境的充分净化。
微分网络依据本区域地理、密度、特性、规模、需求等综合性因素,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准入性布局,以使得在自身区域内的网络资源得到相应合理的配置,并在自主经营的同时接受网络优胜劣汰的及时反馈监控,用以达到合理配置、科学布局、有效利用、严谨管理的网络资源环境的目的。
物流是网络终端服务对接的重要环节,微分网络在注重距离、方向、位置等参数的合理性选择上,遵循准确快捷、高效低耗的物流基本原则,利用网络扩散性搜索优势放弃互联网“无目的性”的“舍近求远”供需配给模式,实现了填充和弥补小范围网络资源配给不足的劣势,达到本区域及跨区域的网络仓储、集约化物流及网络快速反应的物流基础体系的构建。
微分网络选择半径距离为五公里的区域范围,以为提升网络终端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施终端追溯、完善对接服务等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流通环境。以跟踪反馈的保障机制,为网络安全运营提供良好的安全服务环境。
如何使网络应用适合更多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广泛应用,不能只考虑网络技术模式如何去推广普及,而是应以更为实际的反向思维方式,注重在现实状况下如何反向构建一种适合应用的实际网络应用模式。当然一个能适应综合性需求的网络应用模式将无可厚非。
微分网络依据更为实际的是社会现状,利用包括微机网络在内的所有具备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基本条件的相关网络及相关技术进行综合性的整合链接,由此使得网络的适应层面更为广泛、群体更为深入,再加上网络的无经济门槛和技术门槛的实名、实址并具完善的安全保障及风险规避,因此由网络结构功能所决定的人性化、实用化基础应用空间较目前互联网模式更为人们所接受和信赖,其网络应用普及环境也更为适中。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反馈控制机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如图5所示,即:信息准入反馈与网络跟踪反馈。
一.信息准入反馈:为确保网络及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对网络用户采取的是实名制(包括:必备信息以及必要的唯一性特征信息)准入核对方式。既当用户在符合进入条件的同时,由信息库隐含信息完成验证、分析、处理、定位及引导等工作(包括:用户身份、实际物理地址及IP地址等),并为网络体系运营的跟踪、监控与服务提供相关的必要基础条件信息。对不准入信息的反馈也将同时进行必要性的分析、核对、跟踪及处理,为弥补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的信息变更、遗忘与疏漏。
二.网络反馈跟踪:网络反馈跟踪是网络安全保障的主体,在这一体系中可依据用户互动、服务互动、举报互动等等“网中网”的架构形式直接反馈至相关网络及部门,完成网络整体智能化的互动监管保障职能,同时依靠时域性区域运营优势可在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之内准确到位的完成具体网络互动的服务、处理及处置工作。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依据自身有效的网络反馈机制以及系统化、智能化架构上的功能作用,使得网络在实际运营中的网络综合保障能力、网络的运营实效、网络责任的呈现、网络依赖性等诸多方面均可得到大大的增强与有效的提升。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反馈控制机制是保障体系运营、维护用户利益、提升网络认知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势于互联网运营模式的重要创新之一。
网络基础功能信息经由有效合理链接,使得网络的功能信息得到触发反应并发挥其功能作用,“网中网”体系结构的链接即是在网络触发反应后所产生的功能性变异,也既是在功能性信息上以“网络互动”、“责任共担”、“利益捆绑”的手段再行构建形成派生性网络。至此“网中网”的设计构建也是信息体功能的智能化体现。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网络结构为逐级性双向链接。,该网络中不同的节点覆盖、管理、掌控的区域也不同,在网络区域内选择任意两点都可达到有效的连通。因此当网络一旦出现信息的反馈,网络可及时快速反映并同时延伸至相关点组织相关信息及网络做出同步的相关反应,至此网络区域控制管理的便利、网络综合联动的及时到位是网络架构设计为提升制约管控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网络资源中各类功能性信息是构成分支网络的基本要素,也是“网中网”构成的基本单元。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利用个体功能信息的相伴性以及相关潜在性网络的存在,实现网内智能化相关信息、相关网络的反应与链接也是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架构设计的一个重要考量。
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智能化反馈功能,是网络良性化运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网络功能的综合性完善,其中微分网络是网络智能化终端运作的重要基础。依据信息体用户定位验证、矢量物理定位以及合理的网络布局条件,利用网络技术管理、相关职能网络的链接以及网中网机制的建立实现了网络智能化的构成。然而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智能化不仅仅是网络内所有相关要素的随动,其更主要的方面在于网络的智能反馈为网络所带来的综合性保障,以及为提升网络用户认可程度所应具备的网络依赖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在微分网络的实际作用下,网络的智能化立体互动功能机制将对网络的建立、运营与发展具有稳固长远的综合性实际效应。
“网中网”模式改变了功能性网络在互联网的“守株待兔”的网络经营模式,并已主动但责、服务于众的新型链接经营模式,在扩大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网络及网络用户的利益作用,因此“网中网”智能化功能的创建,势必起到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立体互动、联动控制以及增强网络运营保障的重要支撑作用。
例如:功能性信息为具有律师事务特征的网络信息;当:遇到网络用户投诉请求时;
一、网络同时快速反应为:
(1)依据网络数据核对用户诉求;
(2)原诉及被诉双方所在(5公里范围内)时域网络职能人员将立即反应并及时到位;
(3)诉求信息相关辅助网络(指:网络优选配置的分支性利益绑定的网络)及时反应到位;
二、依据具体情况调解、处置并记录回馈至网络。
三、在诉求处理时诉求者职责只负责诉求事件本身,而有关后续工作均由网络职能人员及相关分支性网络全权负责解决。
网络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网络技术更好地推动人性化网络的发展,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掘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的潜能,在负起网络自身责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用户负担维护网络利益。由此网络智能化在保障网络正常运营的同时,也大力影响到网络认可度、网络依赖性以及网络使用频率等网络考量参数的有效提升。
以用户唯一特征编码的身份证编码举例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网络定位引导寻址是指用户在进入网络时,用户唯一编码与网络唯一编码的验证、引导“对号入座”的登陆操作,当此操作结束后网络用户所对应网络页面则是自身直接面对的所在区域一级界面。
网络页面是网络架构的表征呈现,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页面词条均隐含有网络链接、网络特性、网络层面、网络搜索等网络架构特征,因此网络的登陆验证引导入位页面显示等,既达到了网络架构与网络页面操作的直面有效链接。
当用户进入网络页面(指:用户自身所在固定的是域性网络)时,首先面对的是不同特性网络的显示信息(如:用于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等领域供、需的实用性特征网络的信息引导词条;用于行政、职能、公益、社区、司法等领域功用性特征网络的信息引导词条;用于娱乐、教育、旅游等公共性特征网络的信息引导词条等等),而这些信息依据自身特征随着选择的归类,同时也随之配置有不同的网络搜索模式。
另外,由于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于互联网不能资源共享,所以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备有网络进入和网络退出两种关闭状态,即:由其它网络转换进入或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转换其它网络退出时,网络将完全屏蔽或关闭后方可完成网络的进入与退出操作。其意义在于完全隔绝由信息流通而造成人为的网络被侵袭状况。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
为各个所述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微分网络;
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所述微分网络建立局域网络;
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所述局域网络建立区域网络;
其中,微分网络是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整体性架构的基础性网络,该网络具有实用性的强化作用以及网络的微循环作用;它首先以地球平面为参照量进行地理平面微分,进而取得地理平面最小的微分量化,其次在最小微分区域内依据网络技术对信息体的链接,构建形成具有矢量特性的微分网络;
其中,所述信息体包括:用于表征网络用户身份的验证信息、用于网络用户区域定位的引导信息、用于网络用户网络安全的隐含信息、用于窗口信息展示的显示信息及用于信息功能分类的分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具有矢量特性的微分网络指的是所述微分网络中存在网络信息与位置的矢量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区域网络设置网关,其中,所述网关用于控制各个所述区域网络间的通信。
3.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构建的网络,包括:
接收网络用户发送的通信请求;
根据所述网络用户的注册信息确定所述网络用户对应的网络级别;
将确定的所述网络级别对应的网络区域确定为所述网络用户的通信区域;
在所述通信区域内为所述网络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网络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包括:
网络用户使用注册时的用户编码向当前网络发送请求;
所述网络用户接收所述当前网络返回的网络界面,在所述网络界面访问网络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用户接收所述当前网络返回的网络界面,包括:
将网络用户的用户编码与该网络用户注册时为其分配的网络编码进行比对,所述用户编码与所述网络编码比对一致时,当前网络向网络用户返回网络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编码包括:所属行政区域的行政编码、出生日期编码及特征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编码包括:网络级别编码、网络用户的出生日期编码及特征码。
8.一种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预设位置微分范围划分实际区域,得到多个网络微分区域;为各个所述网络微分区域建立得到的微分网络;
基于预设的各级局域网络管辖范围,为多个所述微分网络建立得到的局域网络;
为各个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各个所述局域网络建立的区域网络;
其中,微分网络是基于位置划分的网络整体性架构的基础性网络,该网络具有实用性的强化作用以及网络的微循环作用;它首先以地球平面为参照量进行地理平面微分,进而取得地理平面最小的微分量化,其次在最小微分区域内依据网络技术对信息体的链接,构建形成具有矢量特性的微分网络;
其中,所述信息体包括:用于表征网络用户身份的验证信息、用于网络用户区域定位的引导信息、用于网络用户网络安全的隐含信息、用于窗口信息展示的显示信息及用于信息功能分类的分类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具有矢量特性的微分网络指的是所述微分网络中存在网络信息与位置的矢量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CN201310661008.8A 2013-12-09 2013-12-09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Active CN103763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61008.8A CN103763162B (zh) 2013-12-09 2013-12-09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61008.8A CN103763162B (zh) 2013-12-09 2013-12-09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3162A CN103763162A (zh) 2014-04-30
CN103763162B true CN103763162B (zh) 2017-10-10

Family

ID=5053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61008.8A Active CN103763162B (zh) 2013-12-09 2013-12-09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631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4374B (zh) * 2015-06-15 2018-11-20 上海网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联网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678A (zh) * 2003-06-04 2004-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加区号携带的个人号码的呼叫方法
CN1798197A (zh) * 2004-12-20 2006-07-05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限制VoIP业务异地出局的实现方法
CN101448264A (zh) * 2008-12-22 2009-06-03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用户的访问控制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71986A (ko) * 2007-12-28 2009-07-0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3차원 가상공간 기반의 모듈화 기법을 이용한 네트워크설계 방법 및 관리 방법
CN101710330A (zh) * 2009-11-27 2010-05-19 上海九运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时间空间混合数据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678A (zh) * 2003-06-04 2004-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加区号携带的个人号码的呼叫方法
CN1798197A (zh) * 2004-12-20 2006-07-05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限制VoIP业务异地出局的实现方法
CN101448264A (zh) * 2008-12-22 2009-06-03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用户的访问控制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3162A (zh) 201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aranjo et al. FOCAN: A Fog-supported smart city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s in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environments
Yang et 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 in the smart campus
Song et al. Towards smart cities by Internet of Things (IoT)—a silent revolution in China
Ma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mode of public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city
Zhou et al. Research prospect of Internet of Things geography
Shan et al. [Retracted]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sign in Smart Cities considering Public Green Space Demands of Different Formats
Sietchiping et al. Role of urban–rural linkages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Zhou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and Geography-Review and Prospect
Veglianti et al. Smart city in China: The state of art of Xiong an new area
Cao et al. Understanding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 empirical study on social network fusion data
Iaione et al. The internet of humans (IoH): Human rights and co-governance to achieve tech justice in the city
CN103763162B (zh) 系统微分网络架构设计
Li et al. Spatial evolution path of Gulangyu Island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network theory
Buhangin Spatial equity: A parame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digenous regions
Zakayo et al. Land regular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xus in cities of Sub Saharan Africa: a Critical Review with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Yang et al. [Retracted] AHP‐Based Analysi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rt City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gional Color
Hong et al.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innovative and intelligent park cities based on big data technology
Huanan et al. Guangzhou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big data research
Liu Intelligent integrated community model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using data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Wang Rural tourism resource research based on multisensor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big data
Weibin et al. Digital governance for smart city and future community building: From concept to application
Chen et al. Beyond migration? Alternative articulations of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networks
Liu et al. The Third Coming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The Rise and Regional Dimensions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T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Advanced Intelligent Tourism System in a Hyper-Connected Era
Che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xperience system for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G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