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5209B -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5209B
CN103745209B CN201410040521.XA CN201410040521A CN103745209B CN 103745209 B CN103745209 B CN 103745209B CN 201410040521 A CN201410040521 A CN 201410040521A CN 103745209 B CN103745209 B CN 1037452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face
dimension human
new
image
fa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05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45209A (zh
Inventor
冯良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Zhongke advanced technology industr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4100405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452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45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5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45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5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将待识别人脸图像与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并结合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三维人脸模型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和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基于投影矩阵和三维人脸模型生成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将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并将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最终识别身份。本发明通过将二维和三维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在人脸姿态变换较大时,人脸识别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脸识别都是基于二维图像的人脸识别,即从二维人脸图像中提取能够表征人脸的特征信息,将提取的所述特征信息与预存储二维人脸图像的特征信息进行匹配以达到人脸识别的目的。现有基于二维图像的人脸识别在预存储的二维人脸图像与待识别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姿态差别较大时,提取到的人脸特征信息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导致人脸识别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基于二维图像的人脸识别,在人脸姿态变换较大时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人脸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
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系统,所述系统还包括:
数据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匹配单元,用于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新图像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
识别单元,用于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将待识别人脸图像与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并结合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三维人脸模型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和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提取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并存储至人脸图像数据库,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并将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二维和三维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在人脸姿态变换较大时,单纯通过二维图像提取特征方式导致人脸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人脸识别准确、高效,对硬件要求较低,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使得产品适用面更广,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人脸识别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对新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分块的示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人脸识别方法的实现流程,该方法过程详述如下:
在步骤S101中,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为每个身份的用户存储一张二维人脸图像,即每一张二维人脸图像对应一个唯一身份,并基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在建模时把人脸的纹理信息保存下来并映射在最终的三维人脸模型上。因此,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保存有每个身份的一张二维人脸图像以及对应的三维人脸模型。
在步骤S102中,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摄像头等采集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采集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基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与所述三维人脸模型的对应关系,获取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内设或者外置的摄像头采集图像序列,并通过人脸检测算法检测采集的图像序列中是否存在人脸,当采集的图像系列中存在人脸时,对该图像系列进行一定比例的裁剪,使得裁剪后的图像包括人脸的一些基本特征点,例如:眼睛、鼻子、嘴等。其中,所述人脸检测算法包括但不局限于类矩形特征的Adaboost算法。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包括对采集的待识别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的过程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腐蚀运算将孤立的小区域去除,再用膨胀运算将小间隙填充。例如,把人脸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对因摄像头或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图像退化现象进行复原,以保证人脸图像的相关数据(如RGB颜色数据)更加准确。
在步骤S103中,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102的匹配过程,可以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与其最匹配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基于最匹配图像和其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与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所述对应关系获得投影矩阵,其具体过程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4中,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矩阵计算出来后,将三维人脸模型上的视点左乘以该投影矩阵即获得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再基于三维模型的纹理信息,可获得投影到所述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的颜色,基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和颜色,最终生成一张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所述视点是指人脸图像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
在步骤S105中,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即表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特征的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其中,所述提取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中的SIFT特征向量包括:
对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分块(如图2所示,假定二维人脸图像大小为w×h像素,其中w为图像的宽度,h为图像的高度,每个块的大小定为16×16像素,那么该二维人脸图像最终被分成(w/16)×(h/16)个小块),并针对每一个分块提取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特征向量,获得的SIFT特征向量为128维的向量,作为所述分块对应的SIFT特征向量;
合并每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将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如上示例,将每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合并成一个维数为(w/16)×(h/16)×128的向量,并对该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标记为VSIFTi,所述VSIFTi即为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SIFT特征向量。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SIFT特征向量的噪音,本实施例还包括:
基于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获取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其公式具体为:
Vi=WTVSIFTi
其中,V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VSIFT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W=[q1q2...q],q前k个最大特征值,表示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个数,k、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WT表示向量W的转置。
本实施例提取SIFT特征向量的目的是SIFT特征向量可以更有效的保留人脸局部区域的边缘信息,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公式为:
f=1-VSIFT1 TVSIFT2
其中,VSIFT1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VSIFT2为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f值越小表示匹配度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SIFT特征向量的方式与提取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SIFT特征向量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将f值最小的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身份。由于新的二维人脸图像与三维人脸模型对应,而三维人脸模型与二维人脸图像对应,从而可获得新的二维人脸图像与二维人脸图像的对应关系,最终确定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身份。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二维和三维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在人脸姿态变换较大时,单纯通过二维图像提取特征方式导致人脸识别率较低的问题。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组成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人脸识别系统包括数据库建立单元31、匹配单元32、计算单元33、新图像生成单元34以及识别单元35。其中,各单元的具体功能如下:
数据库建立单元31,用于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匹配单元32,用于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计算单元33,用于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新图像生成单元34,用于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
识别单元35,用于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单元35包括:
特征提取模块351,用于对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分块,并提取每一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
合并模块352,用于合并每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将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
进一步的,所述合并模块352还用于:
对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单元35还包括:
强特征获取模块353,用于基于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获取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其公式具体为:
Vi=WTVSIFTi
其中,V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VSIFT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W=[q1q2...q],q前k个最大特征值,表示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个数。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单元35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公式为:
f=1-VSIFT1 TVSIFT2
其中,VSIFT1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VSIFT2为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f值越小表示匹配度越高。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所述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或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或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将待识别人脸图像与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并结合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三维人脸模型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和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提取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并存储至人脸图像数据库,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并将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二维和三维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在人脸姿态变换较大时,单纯通过二维图像提取特征方式导致人脸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人脸识别准确、高效,对硬件要求较低,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使得产品适用面更广,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在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盘、光盘等。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其中,所述三维人脸模型是基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在建模时把人脸的纹理信息映射在所述三维人脸模型上而得到;
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具体为:将三维人脸模型上的视点左乘以所述投影矩阵,获得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再基于所述人脸的纹理信息获得投影到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的颜色,基于获得的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和颜色生成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所述视点是指人脸图像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
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中的SIFT特征向量包括:
对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分块,并提取每一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
合并每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将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获取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其公式具体为:
Vi=WTVSIFTi
其中,V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VSIFT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W=[q1 q2 ...qk],qk前k个最大特征值,i=1,2...n,k<n,n表示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个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公式为:
f=1-VSIFT1 TVSIFT2
其中,VSIFT1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VSIFT2为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f值越小表示匹配度越高。
6.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包括二维人脸图像以及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
匹配单元,用于获取待识别人脸图像,并将获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其中,所述三维人脸模型是基于所述二维人脸图像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在建模时把人脸的纹理信息映射在所述三维人脸模型上而得到;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匹配的二维人脸图像对应的带有纹理的三维人脸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与该三维人脸模型之间的投影矩阵;
新图像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投影矩阵和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库中的每个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多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具体为:将三维人脸模型上的视点左乘以所述投影矩阵,获得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再基于所述人脸的纹理信息获得投影到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的颜色,基于获得的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视点和颜色生成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其中每一个三维人脸模型对应一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所述视点是指人脸图像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
识别单元,用于提取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以及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获得最匹配的SIFT特征向量对应的二维人脸图像,并将该二维人脸图像的身份作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最终识别身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单元包括:
特征提取模块,用于对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进行分块,并提取每一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
合并模块,用于合并每个分块的SIFT特征向量,将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
对每个分块合并后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单元还包括:
强特征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获取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其公式具体为:
Vi=WTVSIFTi
其中,V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强SIFT特征向量,VSIFTi表示第i个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W=[q1 q2 ...qk],qk前k个最大特征值,i=1,2...n,k<n,n表示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个数。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单元将提取的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与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进行匹配的公式为:
f=1-VSIFT1 TVSIFT2
其中,VSIFT1为所述待识别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VSIFT2为所述新的二维人脸图像的SIFT特征向量,f值越小表示匹配度越高。
CN201410040521.XA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37452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0521.XA CN103745209B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0521.XA CN103745209B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5209A CN103745209A (zh) 2014-04-23
CN103745209B true CN103745209B (zh) 2018-04-13

Family

ID=50502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0521.XA Active CN103745209B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452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8421A (zh) * 2014-11-26 2015-03-11 苏州福丰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公积金开户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CN106203400A (zh) * 2016-07-29 2016-12-07 广州国信达计算机网络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8416312B (zh) * 2018-03-14 2019-04-26 天目爱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可见光拍照的生物特征3d数据识别方法
CN111046704B (zh) * 2018-10-12 2023-05-0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身份识别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92555A (zh) * 2018-10-26 2019-03-1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新生身份认证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20620B (zh) * 2019-03-29 2021-07-30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大姿态下的人脸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528902B (zh) * 2020-12-17 2022-05-24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3d人脸模型的视频监控动态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505717B (zh) * 2021-07-17 2022-05-31 桂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人脸面部特征识别技术的在线通行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874A (zh) * 2008-07-17 2009-10-21 清华大学 一种人脸图像识别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9988B1 (ko) * 2005-04-21 2006-10-3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얼굴 특징 추출 장치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874A (zh) * 2008-07-17 2009-10-21 清华大学 一种人脸图像识别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基于SIFT算子的人脸识别方法;周志铭 等;《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1031;第13卷(第10期);第1882-1885页 *
一种基于三维模型投影的人脸识别新方法;赵明华 等;《光电工程》;20071231;第34卷(第12期);第77-81页 *
图像特征点提取及匹配技术;杨晓敏 等;《光学 精密工程》;20090930;第17卷(第9期);第2276-228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5209A (zh)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45209B (zh)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3745206B (zh)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6067190B (zh) 一种基于单幅图像的快速人脸三维模型生成和变换方法
Gilani et al. Deep, dense and accurate 3D face correspondence for generating population specific deformable models
CN103366400B (zh) 一种三维头像自动生成方法
Sharma et al. Topologically-robust 3D shape matching based on diffusion geometry and seed growing
JP7015152B2 (ja) キーポイントデータに関する加工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743119B2 (en) Model-based face image super-resolution
Maximo et al. A robust and rotationally invariant local surface descriptor with applications to non-local mesh processing
CN103971122B (zh) 基于深度图像的三维人脸描述方法
CN113570684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745207A (zh) 一种人脸识别的特征提取方法及装置
Sang et al.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via RGB-D images
CN109034131A (zh) 一种半自动人脸关键点标注方法及存储介质
Wang et al. 3D face recogn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pression: A guidance-based constraint deformation approach
CN104077742A (zh) 基于Gabor特征的人脸素描合成方法及系统
Baumberger et al. 3d face reconstruction from video using 3d morphable model and silhouette
Rosato et al.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vertex correspondences for 3D facial expression analysis
Ming et al. A unified 3D face authentic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robust local mesh SIFT feature
Shen et al. Image based hair segmentation algorith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facial caricature synthesis
Xie et al. Elastic shape-texture matching for human face recognition
Ramírez-Valdez et al. 3D-facial expression synthe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Liu et al. Recognizing occluded 3D faces using an efficient ICP variant
Zhang et al. Monocular face reconstruction with global and local shape constraints
Wang et al. Learning 3d face representation with vision transformer for masked face recogn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28

Address after: Office building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207 518000 in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Road No. 1068 Chinese Academy of Shenzhen University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ci Capital Ltd.

Address before: 1068 No. 518000 Guangdong city in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Xili University School Avenu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8

Address after: 519000 the 12 floor of A District, No. 1, Port Road, Tangjia Bay, Zhuhai High-tech Zon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ZHUHA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Office building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207 518000 in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Road No. 1068 Chinese Academy of Shenzhen University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ci Capital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0

Address after: Room 1102, building 5, Longyuan intelligent industrial park, No.2, hagongda Road,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after: Zhuhai Zhongke advanced technology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the 12 floor of A District, No. 1, Port Road, Tangjia Bay, Zhuhai High-tech Zone,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UHA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