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102A -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6102A
CN103716102A CN201310739439.1A CN201310739439A CN103716102A CN 103716102 A CN103716102 A CN 103716102A CN 201310739439 A CN201310739439 A CN 201310739439A CN 103716102 A CN103716102 A CN 103716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receiver
radio system
transmi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94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6102B (zh
Inventor
郭恩全
杜浩
荣海东
陈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Hitech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Hitech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Hitech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Hitech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3943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161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16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6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一无线电系统;所述无线电系统包括发射机以及接收机;2)判断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是否满足频率剔除的条件,若是则退出电磁干扰余量计算过程;若否,则进行步骤3);3)对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为系统EMC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Description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是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性能,所表征的是共存于同一电磁环境中的设备或者系统相互兼容的程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电气、电子设备的日益广泛应用,空间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在一个部署了大量雷达、通信和导航等无线电系统的局部空间区域内,无线电收发系统种类繁多、电磁信号密集,在这一局部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之间可能形成严重的相互干扰,导致工作性能下降,甚至工作失效。如在战争中,为了达到战斗要求,必然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布置大量的电子和电气设备。在地面防御系统的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每个频段的发射源数目分别为0~500MHz:485个;8~40GHz:40~50个;500~2000MHz:6个。在这样的有限空间内,如此多的无线电系统可能产生相互间干扰。
在通信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之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与微波通信设备共站安装时,将可能产生互相干扰。有报道称,处在同一区域内的雷达使火箭误发射。因此,为保证处于同一局部区域的无线电系统能够正常、可靠地工作,对其电磁兼容性研究就十分重要。要在局部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间实现电磁兼容,就要从形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出发,运用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措施,制定和遵循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合理的频谱分配、控制与管理频谱的使用等。二是采取技术措施,也就是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从分析电磁辐射源、耦合通道和敏感设备着手,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抑制骚扰源、消除或减弱骚扰的耦合、降低敏感设备对骚扰的响应或者增加电磁敏感性电平。电磁兼容性设计主要是对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预测、控制和评估,实现电磁兼容和最佳费效比。电磁兼容性预测是电磁兼容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在设计阶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避免研制时间和费用的双重浪费。
对处于同一局部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而言,天线和天线之间的耦合成为影响无线电系统工作性能恶化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此区域的无线电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时,仅考虑无线电系统天线收发对之间的辐射干扰。处于同一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之间的干扰情况如图1所示,发射接收系统1、2、3之间有潜在干扰,同时对接收系统也有潜在干扰。
系统间电磁兼容性预测是一种通过理论计算对无线电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具有计算快、成本低、参数修改方便、可以多次反复计算、预测成功率高等突出优点。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预测能够定量给出局部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情况,为局部区域内的无线电系统间的空间位置布局提供参考。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预测分析自从1968年由约翰逊和托马斯等人提出EMC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以来,得到了重视。到了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出现,使得EMC实现了定量计算,通过对各种干扰源、耦合通道、接收器建立一系列的物理、数学模型及必要数据库(对各种典型器件和装置做大量实验得出的),可以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定量考虑EMC问题。在八十年代,国外已经研制出了大量不同规模的预测分析软件。主要软件有美国罗姆航空发展中心研制开发的干扰预测程序IPP-1(Interference Prediction ProcessOne),以及美国SEMCAP(System and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alysisProgram)。IPP-1要用来分析和估计拟用的或者现有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潜在干扰。IPP-1是按模块化的思想开发的,其主要子模块包括:问题输入、数据采集、传输损耗、快速挑选、频率挑选及详细分析。在这几个模块中,数据采集模块用来获取包括全部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的有关性能数据;传输损耗程序用来计算特定传播途径下电波传播的损耗情况;快速挑选模块是先对全部问题进行快速扫描,将明显不可能呈现电磁骚扰的响应对筛除,进而还规定剩余部分所必须分析的频率范围,指出潜在骚扰大小;频率间隔挑选根据频率间隔来剔除不造成骚扰的输出-响应对;详细分析模块对经快速挑选和频率挑选程序后的潜在干扰设备进行严格的检验。SEMCAP是一种大规模综合性的系统电磁兼容分析程序。这种程序的基本内容是将各种有关的干扰源、敏感设备和传输函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并建立源模型库。这些计算机EMC分析软件都有其典型的基本推理过程,如SEMCAP,其过程包括:
(1)找出一个可能受干扰的接受器;
(2)找出一个可能干扰接受器的电磁干扰源;
(3)确定由该干扰源通过所有耦合通道耦合到接受器的电磁能量;
(4)对所有可能的电磁干扰源重复上述过程,并确定接受器性能恶化的程度;
(5)对其它接受器重复上述过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为系统EMC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一无线电系统;所述无线电系统包括发射机以及接收机;
2)判断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是否满足频率剔除的条件,若是则退出电磁干扰余量计算过程;若否,则进行步骤3);
3)对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计算。
上述步骤2)中频率剔除的条件是:
所述无线电系统中的发射机杂波发射的频率极限是0.1fOT~10fOT;所述无线电系统中的接收机杂波响应的频率极限是0.1fOR~10fOR
上述步骤3)中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包括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机干扰余量TIM、接收机干扰余量RIM以及杂波干扰余量SIM。
上述步骤3)中基波干扰余量FIM的计算方式是:
FIM=PT(fOT)+GTR(fOT)-L(fOT,d)+GRT(fOR)-PR(fOR)
其中:
fOT是发射机基波发射频率,fOR是接收机基波响应频率,所述发射机基波发射频率以及接收机基波响应频率均可从设备基本参数中获取;
所述基波干扰余量FIM的频率间隔是:
Δf=|fOT-fOR|;
所述发射机干扰余量TIM的计算方式是:
TIM=PT(fOT)+GTR(fOT)-L(fOT,d)+GRT(fSR)-PR(fSR)
其中:
fSR是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所述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按如下方式确定:
f SR 1 = Pf LO - f IF f SR 2 = Pf LO + f IF ;
其中:
P——与最接近的整数;
所述发射机干扰余量TIM的频率间隔是:
Δf = min { | f OT - f SR 1 | , | f OT - f SR 2 | } ;
所述接收机干扰余量RIM的计算方式是:
RIM=PT(fST)+GTR(fST)-L(fST,d)+GRT(fOR)-PR(fOR);
其中:
fST是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所述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按如下方式确定:
fST=NfOT
其中:
N——与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043
最接近的整数;所述N>1;
所述接收机干扰余量RIM的频率间隔是
Δf=fST-fOR
所述杂波干扰余量SIM的计算方式是:
SIM=PT(fST)+GTR(fST)-L(fST,d)+GRT(fSR)-PR(fSR)
其中:
fST为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所述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的计算方式是:
fST=NfOT
其中:
N取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杂波干扰余量SIM的频率间隔:
Δf = min { | f ST - f SR 1 | , | f ST - f SR 2 | } ;
以上式子中:
所述fOT和fST分别是发射机基波和杂波发射频率;
所述fOR和fSR分别是接收机基波和杂波响应频率;
所述GTR(f)表示在频率f时,发射天线在接收天线方向的增益;
所述GRT(f)表示在频率f时,接收天线在发射天线方向的增益;
所述L(f,d)是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所述f的单位是MHz;所述d的单位是km;
所述PT(f)是发射机在频率f时的发射功率电平;
所述PR(f)为接收机在频率f时的敏感度电平。
上述步骤3)之后还包括:
4)判断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的频率间隔Δf是否大于0.2fOR;若是,则该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处于带外情况,不会引起电磁干扰,退出电磁干扰余量计算过程;若否,则进行步骤5);
5)将步骤3)所得到的电磁干扰余量进行频率修正。
上述步骤5)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5.1)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
5.2)将步骤5.1)所得到的修正系数CF(BT,BR,Δf)与步骤3)所得到的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相加,并得到频率修正后的干扰余量IMf。
上述步骤5.1)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5.1.1)根据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的频率间隔判断修正类型;所述修正类型包括调谐情况以及失谐情况;所述失谐情况包括发射机发射调制边带可在主响应频率进入接收机的情况以及发射机主输出频率的功率可进入接收机失谐响应情况;
5.1.2)根据不同的修正类型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
上述步骤5.1.1)中
调谐情况的判断依据是Δf≤(BT+BR)2;
所述修正类型是调谐情况时,所述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是:
CF(BT,BR,Δf)=Klg(BRBT)
其中:
所述BR是接收机3dB带宽;所述带宽的单位是Hz;
所述BT是发射机3dB带宽;所述带宽的单位是Hz;
所述K是特定发射-响应组合的常数;
所述失谐情况的判断依据是Δf>(BT+BR)2;
当发射机发射调制边带可在主响应频率进入接收机时,所述失谐情况的修正系数为:
CFR(BT,BR,Δf)=Klg(BRBT)+M(Δf)
其中:
所述M(Δf)是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发射机功率的调制边带电平;
所述K是特定发射-响应组合的常数;
若CFR(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R(BT,BR,Δf)取-100dB;
当发射机主输出频率的功率可进入接收机失谐响应时,所述失谐情况的修正系数为:
CFT(BT,BR,Δf)=-S(Δf)
其中:
所述S(Δf)是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接收机基波敏感度的接收机选择性分贝数;
若CFT(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T(BT,BR,Δf)取-100dB;
所述失谐情况下的最终带宽修正系数是CFR(BT,BR,Δf)与CFT(BT,BR,Δf)中较大者,即:
CF(BT,BR,Δf)=max[CFR(BT,BR,Δf),CFT(BT,BR,Δf)]。
上述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在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天线及电波传播修正。
上述步骤6)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6.1)天线增益修正:
中、高增益面天线远场判定的条件是:
R>l2λ
低增益线天线远场判定的条件是:
R>3λ
上两式中:
所述l是天线口径尺寸;
所述R是场点到天线的距离;
所述λ是工作波长;
对于高增益面天线,其主轴线上的近场近似为:
G = 4 &pi; R 2 A G<GF
或GdB=11+20lgR-10lgA
则近场增益修正值为:
GΔ(dB)=G(dB)-GF(dB)
上两式中:
所述GF是天线远场增益;
所述R是场点到天线的距离;
所述A是天线口径面积;
6.2)电波传播损耗修正:
6.2.1)所述电波传输损耗修正包括中短波地波传输、超短波视距传播以及微波视距传播;
6.2.2)获得电波传输损耗修正系数A;
A = 20 log ( E 0 E ) - - - ( dB )
6.2.3)通过天线与电波传播修正后,干扰余量IM为
IM=IMf+GΔT(dB)+GΔR(dB)-A(dB)。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立足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及电波传播参数化模型,建立了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机干扰余量(TIM)、接收机干扰余量(RIM)、杂波干扰余量(SIM)四种典型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并依据装备的幅度、频率间隔、天线及电波修正等因素,提出了电磁干扰余量的修正模型,可为系统EMC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可应用到各种系统(如舰船、飞机、战车、地面兵器、军事基地以及工业区等)的EMC优化设计中,具体有:
1、在系统方案设计阶段提供EMC预测手段,有助于系统参数分配(工作频段、发射机功率、天线增益、接收机灵敏度、调制形式、带宽等),确定系统EMI规范,判别潜在的缺陷和问题的范围;
2、在系统试验阶段,为编制系统EMC评估试验大纲提供预测手段,以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时间;
3、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在系统间EMC预测仿真领域的技术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立足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及电波传播参数化模型,建立了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机干扰余量(TIM)、接收机干扰余量(RIM)、杂波干扰余量(SIM)四种典型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四种典型系统间干扰余量定义如下:
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机基波发射与接收机基波响应;
发射机干扰余量(TIM)——发射机基波发射与接收机杂波响应;
接收机干扰余量(RIM)——发射机杂波发射与接收机基波响应;
杂波干扰余量(SIM)——发射机杂波发射与接收机杂波响应。
同时,本发明依据装备的幅度、频率间隔、天线及电波修正等因素,提出了电磁干扰余量模型的修正方法。
发射机参数包括基波频率、基波功率、3dB带宽、调制包络、谐波次数、谐波传导发射电平;接收机参数包括基波频率、灵敏度电平、第一本振频率、中频频率、3dB带宽,杂波抑制传导敏感度电平、选择性曲线、信噪比;天线参数包括天线位置坐标、天线标称增益、天线极化方式、天线水平方位角、天线高低角、天线水平角10dB波束宽度、天线高低角10dB波束宽度。
参见图2,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操作流程如下:
1、频率剔除
发射机杂波发射的频率极限为0.1fOT~10fOT,接收机杂波响应的频率极限为0.1fOR~10fOR,在此范围之外的发射或响应功率忽略。
2、干扰余量计算方法
2.1、基波干扰余量FIM
FIM=PT(fOT)+GTR(fOT)-L(fOT,d)+GRT(fOR)-PR(fOR)…………(2-1)
fOT为发射机基波发射频率,fOR为接收机基波响应频率,两者均可从设备基本参数中获取。
FIM的频率间隔:
Δf=fOT-fOR…………………………………………………(2-2)
2.2、发射机干扰余量TIM
TIM=PT(fOT)+GTR(fOT)-L(fOT,d)+GRT(fSR)-PR(fSR)…………(2-3)
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可按如下方式确定:
f SR 1 = Pf LO - f IF f SR 2 = Pf LO + f IF . . . ( 2 - 4 )
其中,P——与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02
最接近的整数。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为满足(2-4)式对应的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03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04
TIM频率间隔:
&Delta;f = min { | f OT - f S R 1 | , | f OT - f SR 2 | } . . . ( 2 - 5 )
2.3、接收机干扰余量RIM
RIM=PT(fST)+GTR(fST)-L(fST,d)+GRT(fOR)-PR(fOR)…………(2-6)
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可按如下方式确定:
fST=NfOT………………………………………………………(2-7)
其中:N——与最接近的整数。(N>1)
RIM频率间隔:
Δf=fST-fOR…………………………………………………(2-8)
2.4、杂波干扰余量SIM
SIM=PT(fST)+GTR(fST)-L(fST,d)+GRT(fSR)-PR(fSR)…………(2-9)
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为:
fST=NfOT……………………………………………………(2-10)
其中,N取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1<N<6)
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见(2-4)式,其中,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11
最接近的整数,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为满足(2-4)式对应的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12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13
SIM频率间隔:
&Delta;f = min { | f ST - f SR 1 | , | f ST - f SR 2 | } . . . ( 2 - 11 )
以上式子中,fOT和fST分别为发射机基波和杂波发射频率;fOR和fSR分别为接收机基波和杂波响应频率。GTR(f)表示在频率f时,发射天线在接收天线方向的增益;GRT(f)表示在频率f时,接收天线在发射天线方向的增益。L(f,d)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f:MHz,d:km)。PT(f)为发射机在频率f时的发射功率电平;PR(f)为接收机在频率f时的敏感度电平。
在计算收发设备间四种组合(FIM、TIM、RIM和SIM)的干扰余量时,如果频率间隔Δf大于0.2fOR,则认为该组合处于带外情况,不会引起电磁干扰。
3、频率修正
频率修正主要考虑带宽和频率间隔修正,通过修正系数CF(BT,BR,Δf)来修正干扰余量。频率修正主要考虑因素:
●发射机带宽与调制波形;
●接收机带宽与选择性;
●收发设备的频率间隔Δf。
3.1、调谐情况——Δf≤(BT+BR)2
CF(BT,BR,Δf)=Klg(BRBT)………………………………(8-3a)
式中,BR为接收机3dB带宽(Hz),BT为发射机3dB带宽(Hz),K特定发射-响应组合的常数(见表6)。
3.2、失谐情况——Δf>(BT+BR)2
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中心频率偏离时,发射机功率可通过两种可能途径进入接收机。
发射机发射调制边带可在主响应频率进入接收机
对这种情况,修正系数为:
CFR(BT,BR,Δf)=Klg(BRBT)+M(Δf)……………………(8-3b)
式中,M(Δf)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发射机功率的调制边带电平(dB),K见表6。如果CFR(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R(BT,BR,Δf)取-100dB。
发射机主输出频率的功率可进入接收机失谐响应
对这种情况修正系数为:
CFT(BT,BR,Δf)=-S(Δf)……………………………………(8-3c)
式中,S(Δf)为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接收机基波敏感度的接收机选择性分贝数。如果CFT(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T(BT,BR,Δf)取-100dB。
最终带宽修正系数是CFR(BT,BR,Δf)与CFT(BT,BR,Δf)中较大者,即:
CF(BT,BR,Δf)=max[CFR(BT,BR,Δf),CFT(BT,BR,Δf)]…(8-3d)
式(8-3a)~(8-3d)即适用于收发设备的基频发射与响应的情况,也适用于收发设备谐波发射与杂波响应的情况。
计算获得的修正系数CF(BT,BR,Δf)加到第2节计算获得的干扰余量,即完成干扰余量的频率修正,并得到频率修正后的干扰余量IMf。
4、天线及电波传播修正
4.1天线增益修正
面天线(中、高增益)远场判定:
R>l2λ………………………………………………………(4-1a)
线天线(低增益)远场判定:
R>3λ…………………………………………………………(4-1b)
上两式中,l为天线口径尺寸,R为场点到天线的距离,λ为工作波长。
对于高增益面天线,其主轴线上的近场近似为:
Figure BDA0000446626810000131
G<GF时……………………………………(4-2a)
或GdB=11+20lgR-10lgA
则近场增益修正值为:
GΔ(dB)=G(dB)-GF(dB)………………………………………(4-2b)
上两式中,GF为天线远场增益,R为场点到天线的距离,A为天线口径面积。
4.2、电波传播损耗修正
电波传输损耗修正包括中短波地波传输、超短波视距传播及微波视距传播三类修正,通过修正模型可获得电波传输损耗修正系数A(dB)。若因传输媒质而引起电波衰减,此时接收点的场强有效值为E,E的计算请参考ITU各类电波传播模型的计算公式,则衰减因子A为
A = 20 log ( E 0 E ) ( dB ) . . . ( 4 - 3 )
通过天线与电波传播修正后,干扰余量IM为
IM=IMf+GΔT(dB)+GΔR(dB)-A(dB)…………………………(4-4)上式中,IMf为频率修正后的干扰余量。

Claims (10)

1.一种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一无线电系统;所述无线电系统包括发射机以及接收机;
2)判断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是否满足频率剔除的条件,若是则退出电磁干扰余量计算过程;若否,则进行步骤3);
3)对步骤1)中的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频率剔除的条件是:
所述无线电系统中的发射机杂波发射的频率极限是0.1fOT~10fOT;所述无线电系统中的接收机杂波响应的频率极限是0.1fOR~10fO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包括基波干扰余量FIM、发射机干扰余量TIM、接收机干扰余量RIM以及杂波干扰余量SI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基波干扰余量FIM的计算方式是:
FIM=PT(fOT)+GTR(fOT)-L(fOT,d)+GRT(fOR)-PR(fOR)
其中:
fOT是发射机基波发射频率,fOR是接收机基波响应频率,所述发射机基波发射频率以及接收机基波响应频率均可从设备基本参数中获取;
所述基波干扰余量FIM的频率间隔是:
Δf=|fOT-fOR|;
所述发射机干扰余量TIM的计算方式是:
TIM=PT(fOT)+GTR(fOT)-L(fOT,d)+GRT(fSR)-PR(fSR)
其中:
fSR是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所述接收机杂波响应频率fSR按如下方式确定:
f SR 1 = Pf LO - f IF f SR 2 = Pf LO + f IF ;
其中:
P——与
Figure FDA0000446626800000022
最接近的整数;
所述发射机干扰余量TIM的频率间隔是:
&Delta;f = min { | f OT - f SR 1 | , | f OT - f SR 2 | } ;
所述接收机干扰余量RIM的计算方式是:
RIM=PT(fST)+GTR(fST)-L(fST,d)+GRT(fOR)-PR(fOR);
其中:
fST是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所述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按如下方式确定:fST=NfOT
其中:
N——与
Figure FDA0000446626800000023
最接近的整数;所述N>1;
所述接收机干扰余量RIM的频率间隔是
Δf=fST-fOR
所述杂波干扰余量SIM的计算方式是:
SIM=PT(fST)+GTR(fST)-L(fST,d)+GRT(fSR)-PR(fSR)
其中:
fST为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所述发射机杂波发射频率fST的计算方式是:
fST=NfOT
其中:
N取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杂波干扰余量SIM的频率间隔:
&Delta;f = min { | f ST - f SR 1 | , | f ST - f SR 2 | } ;
以上式子中:
所述fOT和fST分别是发射机基波和杂波发射频率;
所述fOR和fSR分别是接收机基波和杂波响应频率;
所述GTR(f)表示在频率f时,发射天线在接收天线方向的增益;
所述GRT(f)表示在频率f时,接收天线在发射天线方向的增益;
所述L(f,d)是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所述f的单位是MHz;所述d的单位是km;
所述PT(f)是发射机在频率f时的发射功率电平;
所述PR(f)为接收机在频率f时的敏感度电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之后还包括:
4)判断无线电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余量的频率间隔Δf是否大于0.2fOR;若是,则该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处于带外情况,不会引起电磁干扰,退出电磁干扰余量计算过程;若否,则进行步骤5);
5)将步骤3)所得到的电磁干扰余量进行频率修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5.1)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
5.2)将步骤5.1)所得到的修正系数CF(BT,BR,Δf)与步骤3)所得到的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相加,并得到频率修正后的干扰余量IMf。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1)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5.1.1)根据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余量的频率间隔判断修正类型;所述修正类型包括调谐情况以及失谐情况;所述失谐情况包括发射机发射调制边带可在主响应频率进入接收机的情况以及发射机主输出频率的功率可进入接收机失谐响应情况;
5.1.2)根据不同的修正类型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1.1)中
调谐情况的判断依据是Δf≤(BT+BR)2;
所述修正类型是调谐情况时,所述获取修正系数CF(BT,BR,Δf)是:
CF(BT,BR,Δf)=Klg(BRBT)
其中:
所述BR是接收机3dB带宽;所述带宽的单位是Hz;
所述BT是发射机3dB带宽;所述带宽的单位是Hz;
所述K是特定发射-响应组合的常数;
所述失谐情况的判断依据是Δf>(BT+BR)2;
当发射机发射调制边带可在主响应频率进入接收机时,所述失谐情况的修正系数为:
CFR(BT,BR,Δf)=Klg(BRBT)+M(Δf)
其中:
所述M(Δf)是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发射机功率的调制边带电平;
所述K是特定发射-响应组合的常数;
若CFR(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R(BT,BR,Δf)取-100dB;
当发射机主输出频率的功率可进入接收机失谐响应时,所述失谐情况的修正系数为:
CFT(BT,BR,Δf)=-S(Δf)
其中:
所述S(Δf)是在频率间隔Δf时高于接收机基波敏感度的接收机选择性分贝数;
若CFT(BT,BR,Δf)的预测值小于-100dB,则CFT(BT,BR,Δf)取-100dB;
所述失谐情况下的最终带宽修正系数是CFR(BT,BR,Δf)与CFT(BT,BR,Δf)中较大者,即:
CF(BT,BR,Δf)=max[CFR(BT,BR,Δf),CFT(BT,BR,Δf)]。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在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天线及电波传播修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的具体实现方式是:
6.1)天线增益修正:
中、高增益面天线远场判定的条件是:
R>l2λ
低增益线天线远场判定的条件是:
R>3λ
上两式中:
所述l是天线口径尺寸;
所述R是场点到天线的距离;
所述λ是工作波长;
对于高增益面天线,其主轴线上的近场近似为:
G = 4 &pi; R 2 A G<GF
或GdB=11+20lgR-10lgA
则近场增益修正值为:
GΔ(dB)=G(dB)-GF(dB)
上两式中:
所述GF是天线远场增益;
所述R是场点到天线的距离;
所述A是天线口径面积;
6.2)电波传播损耗修正:
6.2.1)所述电波传输损耗修正包括中短波地波传输、超短波视距传播以及微波视距传播;
6.2.2)获得电波传输损耗修正系数A;
A = 20 log ( E 0 E ) - - - ( dB )
6.2.3)通过天线与电波传播修正后,干扰余量IM为
IM=IMf+GΔT(dB)+GΔR(dB)-A(dB)。
CN201310739439.1A 2013-12-25 2013-12-25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Active CN1037161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39439.1A CN103716102B (zh) 2013-12-25 2013-12-25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39439.1A CN103716102B (zh) 2013-12-25 2013-12-25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6102A true CN103716102A (zh) 2014-04-09
CN103716102B CN103716102B (zh) 2015-09-09

Family

ID=50408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9439.1A Active CN103716102B (zh) 2013-12-25 2013-12-25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1610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3660A (zh) * 2014-10-17 2014-12-31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舰船短波系统间干扰矩阵快速生成方法
CN107885926A (zh) * 2017-11-06 2018-04-0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无维护状态下舰艇装备的备件配置优化方法
CN11279888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空间电磁兼容性优化评估系统
CN114089065A (zh) * 2021-11-17 2022-0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收发电磁频谱的电磁兼容性预测方法
CN114244457A (zh) * 2021-12-14 2022-03-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平台电磁干扰问题的快速预测方法
CN115643136A (zh) * 2022-09-29 2023-01-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评价指标的多域协同频谱干扰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0629A (zh) * 2008-09-04 2009-01-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接收机射频系统潜在受扰频带的预测方法
CN102087355A (zh) * 2010-11-26 2011-06-08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基于几何绕射理论的舰载雷达间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US20120021710A1 (en) * 2010-07-26 2012-01-26 Kenta Tsukamoto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device,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metho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0629A (zh) * 2008-09-04 2009-01-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接收机射频系统潜在受扰频带的预测方法
US20120021710A1 (en) * 2010-07-26 2012-01-26 Kenta Tsukamoto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device,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metho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discrimination program
CN102087355A (zh) * 2010-11-26 2011-06-08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基于几何绕射理论的舰载雷达间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翱等: "测控站点电磁兼容分析与预测技术研究", 《飞行器测控学报》, vol. 22, no. 2, 13 November 2009 (2009-11-13) *
贾志军等: "基于FEKO的编队短波装备间电磁兼容预测研究", 《舰船电子对抗》, vol. 36, no. 2, 25 April 2013 (2013-04-25), pages 92 - 95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3660A (zh) * 2014-10-17 2014-12-31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舰船短波系统间干扰矩阵快速生成方法
CN104253660B (zh) * 2014-10-17 2016-09-28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舰船短波系统间干扰矩阵快速生成方法
CN107885926A (zh) * 2017-11-06 2018-04-0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无维护状态下舰艇装备的备件配置优化方法
CN107885926B (zh) * 2017-11-06 2021-04-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无维护状态下舰艇装备的备件配置优化方法
CN112798889A (zh) * 2020-12-31 2021-05-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空间电磁兼容性优化评估系统
CN114089065A (zh) * 2021-11-17 2022-0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收发电磁频谱的电磁兼容性预测方法
CN114244457A (zh) * 2021-12-14 2022-03-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平台电磁干扰问题的快速预测方法
CN115643136A (zh) * 2022-09-29 2023-01-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评价指标的多域协同频谱干扰方法及系统
CN115643136B (zh) * 2022-09-29 2023-04-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评价指标的多域协同频谱干扰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6102B (zh)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6102B (zh) 无线电系统间电磁干扰余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0554618B (zh) 一种基于雷达暗室的通信系统仿真方法
CN104253660B (zh) 舰船短波系统间干扰矩阵快速生成方法
Bilgehan et al. Multiplicative based path loss model
EP2427779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ducting emi susceptibility testing
Du et al. Research on continuous wave electromagnetic effect in swept frequency radar
Zhao et al. Prediction Model of In‐Band Blocking Interference under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Dual‐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CN106777704A (zh) 预测介质涂敷目标上天线间电磁耦合度的方法与系统
AU2013263206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edicting jamming effectiveness
Liao et al. Estimation of High-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 Signal Leakage into Power Generation Facilities: Simulations and Measurements
Zhao et al. Prediction method of multi-frequency non-intermodula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locking effect of BeiDou navigation receiver
Lee et al. Prediction of radio-wave propagation in a shield room: measurement,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method
Sassi et al. Calculation approach of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packet error rate estimation: application to automotive Scenarios
Bhargav et al.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radio frequency propagation for transmitter—Receiver pair using LabVIEW
Murthy et al. Co-Site Interference Analysis on Aerospace Platforms using Advanced Simulation Tools
Yelizarov et al. Monitoring of RF-Field Strength in the Environment by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Moscow
Tang et al. Design Technology of System-Level EMC Engineering
Su et al. Critical Techniques of Quantitative System-Level EMC Design
CN116087638A (zh) 一种量产小卫星的电磁兼容性预测方法及相关组件
Parkhomey et al. Algorithm for determin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for solution of frequency planning problems
Polak Determination of co-site work conditions of selected wideband radio station by measurement method
Imrane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ew EMC Factors of UAV FHSS Datalink in the Pre-Compliance Test Phase.
Ga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3 MHz Co-site for Ultra-short Wave Link
Sharm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ath Loss Models at 1.8 GHz in an Indoor/Outdoor Environment to Verify Network Capacity and Coverage
Lau et al. RF-hardening of small UAS for mitigation of HIRF impa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