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9788A -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9788A
CN103679788A CN201310656876.7A CN201310656876A CN103679788A CN 103679788 A CN103679788 A CN 103679788A CN 201310656876 A CN201310656876 A CN 201310656876A CN 103679788 A CN103679788 A CN 103679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arget object
outline line
matrix
class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68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9788B (zh
Inventor
刘吉林
贺真
黄茂胜
李腾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568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797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9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9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9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9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拍摄的目标物体的图像生成目标物体的3D图像,从而实现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进行拍照时,都是基于取景的某一特定平面和角度,采用即拍即得的原则获得二维的平面图像,所以当将某一物体作为拍摄目标时,移动终端只能在某一拍摄角度拍摄该目标物体的二维平面图像,而无法拍摄目标物体的3D图像。
因此,现有技术中无法使用移动终端实现目标物体的3D图像的拍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能够根据拍摄的目标物体的二维平面图像生成3D图像,从而实现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
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包括:
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结合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包括:
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包括:
对于每一个图像,获取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
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结合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包括:
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发送给识别单元和第二获取单元;
识别单元,用于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类别确定单元,用于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类别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拼接单元,用于根据第二获取单元获取到的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类别确定单元具体包括:
存储子单元,用于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特征点确定子单元,用于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矩阵建立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矩阵比对子单元,用于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类别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结合第二方面,和/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获取单元具体包括:
特征值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图像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结合第二方面,和/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识别单元具体包括:
触控点获取子单元,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获取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
轮廓线确定子单元,用于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结合第二方面,和/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或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拼接单元具体包括:
拼接子单元,用于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合并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3D图像。
本实施例中,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二维图像,最终拼接得到3D图像,从而生成目标物体的3D图像,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而且,移动终端确定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从而使得获取到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更为准确,进而使得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所要拍摄的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根据触控点识别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目标物体的轮廓线上二维位置特征点示意图;
图2C为本发明前景图像获取方法示意图;
图2D为本法明前景拼接图像和背景拼接图像合并方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手机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手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图像来描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的一个图像,但是该图像不应限于该术语,该术语仅用来将所述一个图像与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的其他图像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图像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图像等等。
参见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移动终端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
其中,拍摄角度可以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可以包括:平拍、俯拍和仰拍等。拍摄方向可以包括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本发明实施例中拍摄距离可以为移动终端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
步骤S102:移动终端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步骤S103:移动终端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可以从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任意选择一个图像;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将获取到的第一个图像选择为所述一个图像。
步骤S104:对于每一个图像,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步骤S105: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二维图像,最终拼接得到3D图像,从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生成,进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而且,移动终端确定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目标物体在每一个拍摄角度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从而使得获取到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更为准确,进而使得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参见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以下,首先通过步骤S201~步骤S204说明移动终端对于第一图像的获取和处理过程;其中,第一图像是从移动终端获取的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的一个图像;第一拍摄角度是第一图像的拍摄角度。
步骤S201:移动终端获取目标物体在第一拍摄角度的第一图像;
其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自身的摄像头获取目标物体在第一拍摄角度的第一图像;或者,
移动终端也可以从其他的摄像设备获取目标物体在第一拍摄角度的第一图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获取第一图像的技术方式不做限定。
步骤S202:移动终端识别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
所述轮廓线是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外边缘界线,是图像中目标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分界线。一般的,轮廓线上的像素点与其周围像素点相比,RGB分量中的至少两个分量会存在较大的跳变,在图像中查找到这些分量存在较大跳变的像素点即可从图像中识别出目标物体的轮廓线。因此,本步骤可以包括:
移动终端获取用户在第一图像中的触控点;
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其中,所述深度跳变点是指:RGB分量中的至少一个分量的取值与周围各个像素点该分量的取值之差超过该分量的差值阈值的像素点。
其中,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图像在屏幕上显示给用户,指示用户点击第一图像中目标物体图像的某一点,并对用户的指定操作进行检测,所述指定操作可以为单击、双击、滑动等;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用户的指定操作时,获取用户在第一图像中的触控点。具体的,所述指定操作为单击或双击时,用户在屏幕上点击的第一图像中的点可以作为所述触控点;所述指定操作为滑动时,用户在屏幕上开始滑动时点击的第一图像中的点或者滑动结束时点击的第一图像中的点可以作为触控点;其中,所述用户的指定操作和所述触控点可以通过检测屏幕压力或者检测屏幕电容值变化的方法来检测得到,具体使用方法这里不赘述。
参见图2A所示,假设将用户手指在屏幕上点击的图像中的像素点A作为触控点,由于像素点A是目标物体图像的一个像素点,以该像素点A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可以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M。
其中,本步骤中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触控点识别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的方法仅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实现,这里并不限定。
步骤S203: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其中,本步骤可以包括:
移动终端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移动终端从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移动终端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第一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移动终端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移动终端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其中,所述物体类别是对人、动物、植物、物品等世界上存在的物体的种类划分。物体类别可以根据划分精度、划分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本发明并不限定。例如,物体类别可以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品;或者,物体类别可以包括:狗、猫、蛇等不同动物,树、草等不同植物,男孩儿、女孩儿、男人、女人等不同人,桌子、椅子、电脑、汽车等不同物品。
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每一个三维参考矩阵是该物体类别下一种具体物体的三维参考矩阵;所述三维参考矩阵可以根据该矩阵对应物体表面的多个三维位置特征点的三维坐标建立。所述三维位置特征点可以是物体表面位置比较特殊的点。具体如何选择所述三维位置特征点本发明并不限制,例如立方体的8个顶点等。
其中,从目标物体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时,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是在轮廓线上所处位置比较特殊的点。例如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可以是轮廓线的拐点、切点、角点等,其中,角点是目标轮廓线上曲率超过一定阈值的局部极大值点,切点是圆弧和直线的平滑过渡点,拐点是凹圆弧和凸圆弧的平滑过渡点。例如,图2B所示为目标物体的轮廓线,其中的点A1、B1、C1、D1、E1、F1、G1、H1可以作为目标物体轮廓线的二维位置特征点;具体的,点E1为拐点,点D1、F1为切点,其余点为角点。
在确定各个二维位置特征点的坐标时,坐标系如何建立,本发明并不限定。例如可以以某一个二维位置特征点作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等。一般的,建立三维参考矩阵和建立特征点矩阵时坐标系的建立规则应该是相同的,以使得后续矩阵之间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准确。
在根据二维位置特征点建立特征点矩阵时,可以按照二维位置特征点的不同类型建立矩阵,例如图2B所示的目标物体的特征点矩阵可以为:
( x A 1 , y A 1 ) ( x B 1 , y B 1 ) ( x C 1 , y C 1 ) ( x G 1 , y G 1 ) ( x H 1 , y H 1 ) ( x E 1 , y E 1 ) ( x D 1 , y D 1 ) ( x F 1 , y F 1 )
其中,(xA1,yA1)是点A1的坐标,(xB1,yB1)是点B1的坐标,(xC1,yC1)是点C1的坐标,(xD1,yD1)是点D1的坐标,(xE1,yE1)是点E1的坐标,(xF1,yF1)是点F1的坐标,(xG1,yG1)是点G1的坐标,(xH1,yH1)是点H1的坐标。
其中,在计算特征点矩阵与预设的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时,可以将三维参考矩阵进行降维度的处理,也即将三维参考矩阵中某一个维度的数据抽取出来得到二维参考矩阵,由于特征点矩阵也是二维矩阵,因此,可以通过矩阵相似度的相关计算方法计算特征点矩阵与该二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
其中,相似度阈值的具体取值本发明并不限制,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自主设置。
步骤S204: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第一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在第一拍摄角度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其中,本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第一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其中,目标物体的图像特征值可以包括:亮度值(单位是流明)、RGB值、拍摄角度(如正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下面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颜色直方图分析、深度信息分析等方法来根据所述轮廓线和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其中,参见图2C,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21可以通过静态图像的方式从第一图像20中剥离出来,则第一图像20中剩余的图像就是第一图像中的背景图像22。在从第一图像中剥离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时,根据轮廓线进行剥离,可以保证剥离出来的前景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外形信息是完整的;而根据所述图像特征值进行剥离,则可以保证剥离出来的前景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图像参数信息是完整的,从而在与其他拍摄角度的前景图像进行拼接时,拼接出来的目标物体的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步骤S201~步骤S204说明了从第一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的过程;对于目标物体在其他拍摄角度的图像,也可以使用与步骤S201~步骤S204相似的方法从目标物体在其他拍摄角度的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在所述其他拍摄角度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但是,由于步骤S203中已经确定了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因此,在从目标物体在其他拍摄角度的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时,步骤S203可以省略。
在移动终端获取了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并且从所述图像中均已获取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后,执行步骤S205。
步骤S205:移动终端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
具体的,本步骤可以包括:
移动终端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物体拼接图像;并且,移动终端将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移动终端将所述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
其中,所述前景图像的3D拼接可以通过以下任一方法实现:
1、单面多纹理构造和透明贴图;2、角色变形,例如凸凹变形等;3、可视化着色骨骼系统;4、建模,例如新的子层面细分(subdivision),增强的贝斯曲线面片和新的多边形物体(polyobject)建模系统;5、动态着色(ActiveShade)和元素渲染(Render Elements)。
其中,所述背景图像的广角拼接可以通过将背景图像投射到环绕前景图像的桶形坐标上实现。
其中,参见图2D所示,所述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可以通过将背景拼接图像23在空间上环绕所述物体拼接图像24实现。
步骤S206:移动终端将拼接得到的目标物体的3D图像向用户进行显示。
其中,移动终端将目标物体的3D图像向用户进行显示后,如果用户发现3D图像在某一个角度的图像与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不相符,用户可以通过特定操作向移动终端进行指示,并且,在相应的拍摄角度重新针对目标物体拍摄图像,之后,移动终端可以以该重新拍摄得到的图像作为处理对象,通过依次执行步骤S201、步骤S202、步骤S204~步骤S206重新生成3D图像并将重新生成的3D图像向用户进行显示,从而可以进一步完善移动终端所生成的3D图像,使得生成的3D图像更为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另外,在将目标物体的物体拼接图像和背景拼接图像进行合并时,物体拼接图像和背景拼接图像可以放置于不同的图层,则移动终端将拼接得到的3D图像向用户进行显示时,可以接收用户对于目标物体的物体拼接图像的查看操作,例如放大、缩小、旋转等,并对物体拼接图像进行对应处理,具体移动终端如何根据所述查看操作对物体拼接图像进行对应处理本发明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步骤的执行,即可实现目标物体3D图像的生成,并向用户显示该目标物体3D图像;
而且,移动终端确定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目标物体在每一个拍摄角度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从而使得获取到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更为准确,进而使得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参见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装置结构图,其中,该装置300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310,用于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发送给识别单元320和第二获取单元340;
识别单元320,用于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类别确定单元330,用于从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320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第二获取单元340,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320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类别确定单元330确定的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拼接单元350,用于根据第二获取单元340获取到的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可选地,类别确定单元330具体可以包括:
存储子单元,用于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特征点确定子单元,用于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矩阵建立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矩阵比对子单元,用于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类别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可选地,第二获取单元340具体可以包括:
特征值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图像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可选地,识别单元320具体可以包括:
触控点获取子单元,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获取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
轮廓线确定子单元,用于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可选地,拼接单元350具体可以包括:
拼接子单元,用于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合并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二维图像,最终拼接得到3D图像,从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生成,进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而且,移动终端确定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目标物体在每一个拍摄角度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从而使得获取到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更为准确,进而使得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参见图4,本实施例以手机为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应该理解的是,图示手机100仅仅是移动终端的一个范例,并且手机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过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现以手机为一个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对消息进行处理的手机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手机包括存储器201、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以下简称CPU)203、外设接口204、RF电路205、图形电路206、摄像头207、电源管理芯片208、输入/输出(I/O)子系统209、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以及外部端口211,这些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或信号线212来通信。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机仅仅是移动终端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具有比图4所示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个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或设置,各个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实现。
下面就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对消息进行处理的手机进行详细的描述。
存储器201:所述存储器201可以被CPU203、外设接口204等访问,所述存储器2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外设接口204,所述外设接口可以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外设连接到CPU 203和存储器201。
I/O子系统209:所述I/O子系统209可以将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外设,例如触摸屏213和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连接到外设接口204。I/O子系统209可以包括显示控制器2091和用于控制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2092。其中,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2092从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接收电信号或者向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发送电信号,其他输入/控制设备210可以包括物理按钮(按压按钮、摇臂按钮等)、拨号盘、滑动开关、操纵杆、点击滚轮。值得说明的是,输入控制器2092可以与以下任一个连接:键盘、红外端口、USB接口以及诸如鼠标的指示设备。
触摸屏213:所述触摸屏213是移动终端与用户之间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将可视输出显示给用户,可视输出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等。
I/O子系统209中的显示控制器2091从触摸屏213接收电信号或者向触摸屏213发送电信号。触摸屏213检测触摸屏上的接触,显示控制器2091将检测到的接触转换为与显示在触摸屏213上的用户界面对象的交互,即实现人机交互,显示在触摸屏213上的用户界面对象可以是运行游戏的图标、联网到相应网络的图标等。值得说明的是,设备还可以包括光鼠,光鼠是不显示可视输出的触摸敏感表面,或者是由触摸屏形成的触摸敏感表面的延伸。
RF电路205,主要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即网络侧)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例如收发短信息、电子邮件等。具体地,RF电路205接收并发送RF信号,RF信号也称为电磁信号,RF电路205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或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且通过该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RF电路205可以包括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已知电路,其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系统、RF收发机、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CODEC芯片组、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等等。
图形电路206,主要用于从摄像头207接收拍摄的模拟图像数据,将该模拟图像数据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并且将该数字图像数据通过外设借口204发送给CPU203进行处理。
摄像头207,用于拍摄物体的图像,将拍摄得到的模拟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形电路206。
电源管理芯片208,用于为CPU203、I/O子系统及外设接口所连接的硬件进行供电及电源管理。
图5为手机内部部分结构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存储器201中存储的软件部件可包括操作系统501、接触/移动模块502、矩阵模块503、图形模块504。
操作系统501(例如,Darwin、RTXC、LINUX、UNIX、OS X、WINDOWS、或诸如VxWorks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用于控制和管理一般系统任务(例如,存储器管理、存储设备控制、电力管理等等)的各种软件部件和/或驱动器,并且便于各种硬件与软件部件之间的通信。
接触/移动模块502可以检测与触摸屏213(结合显示控制器2091)的接触。接触/移动模块503包括用于执行与检测接触相关的各种操作的各种软件部件,所述操作例如有确定是否发生接触、确定是否所述接触有移动并且在触摸屏213上追踪所述移动、以及确定是否已经断开所述接触(即,是否接触已经停止)。确定接触点的移动可以包括确定接触点的速率(幅值)、速度(幅值和方向)和/或加速度(幅值和/或方向的变化)。这些操作可以应用到单个接触(例如,一个手指接触)或应用到多个同时接触(例如,“多重触摸”/多手指接触)。
矩阵模块503,用于存储物体类别以及物体类别所对应的三维参考矩阵。
图形电路206,主要用于从摄像头207接收拍摄到的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将拍摄得到的模拟图像数据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并且将该数字图像数据发送给中央处理器203进行处理。
摄像头207,用于拍摄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将拍摄得到的模拟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形电路206。
中央处理器203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根据目标物体在第一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矩阵模块503中存储的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于每一个图像,通过指令接触/移动模块502检测与触摸屏213(结合显示控制器2091)的接触,获取到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拍摄角度的图像中的轮廓线。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3D图像。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还可以结合图形模块504在触摸屏213上显示3D图像。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还可以指令接触/移动模块502检测与触摸屏213(结合显示控制器2091)的接触,并结合图形电路206以及摄像头207重新获取目标物体在某一用户指定拍摄角度的图像,以该重新获取到的图像以及之前已经获取到的图像重新生成3D图像并结合图形模块504在触摸屏213上向用户显示该重新生成的3D图像。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03还可以指令接触/移动模块502检测与触摸屏213(结合显示控制器2091)的接触,得到用户对于目标物体的3D图像中物体拼接图像的查看操作,所述查看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放大、缩小、旋转等,按照查看操作对目标物体的物体拼接图像进行对应处理,生成新的3D图像,并结合图形模块504在触摸屏213上向用户显示该新的3D图像。
在上述实施例中,中央处理器203具体可以是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奔腾系列处理器或安腾处理器等。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二维图像,最终拼接得到3D图像,从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生成,进而实现了目标物体3D图像的拍摄;
而且,移动终端确定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对于目标物体在每一个拍摄角度的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从而使得获取到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更为准确,进而使得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更为准确,贴近目标物体的实际形状。
在上述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或随机存储记忆体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获取消息中的数据并处理的方法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
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包括:
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包括:
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包括:
对于每一个图像,获取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
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包括:
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目标物体的3D图像。
6.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发送给识别单元和第二获取单元;
识别单元,用于识别目标物体在每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
类别确定单元,用于从所述目标物体在至少两个拍摄角度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确定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根据识别单元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类别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物体类别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所述前景图像是目标物体部分对应的图像,所述背景图像是目标物体的背景部分对应的图像;
拼接单元,用于根据第二获取单元获取到的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拼接得到3D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类别确定单元具体包括:
存储子单元,用于预先存储每一种物体类别对应的至少一个三维参考矩阵;
特征点确定子单元,用于从目标物体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轮廓线上确定二维位置特征点;
矩阵建立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二维位置特征点在所述一个图像中的坐标建立目标物体相对于所述一个图像的特征点矩阵;
矩阵比对子单元,用于依次计算所述特征点矩阵与各个三维参考矩阵的相似度,得到与所述特征点矩阵的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
类别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相似度超过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三维参考矩阵所对应的物体类别确定为所述目标物体的物体类别。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获取单元具体包括:
特征值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和所述物体类别确定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图像特征值;
图像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轮廓线和所述图像特征值从该图像中获取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识别单元具体包括:
触控点获取子单元,用于对于每一个图像,获取用户在该图像中的触控点;
轮廓线确定子单元,用于以触控点作为基点向周边延展直到深度跳变点,所述深度跳变点的集合构成所述目标物体在该图像中的轮廓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拼接单元具体包括:
拼接子单元,用于将目标物体的前景图像进行3D拼接,得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并且,将所述目标物体的背景图像进行广角拼接,得到背景拼接图像;
合并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物体拼接图像和所述背景拼接图像合并,得到3D图像。
CN201310656876.7A 2013-12-06 2013-12-06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6797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56876.7A CN103679788B (zh) 2013-12-06 2013-12-06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56876.7A CN103679788B (zh) 2013-12-06 2013-12-06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9788A true CN103679788A (zh) 2014-03-26
CN103679788B CN103679788B (zh) 2017-12-15

Family

ID=5031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6876.7A Active CN103679788B (zh) 2013-12-06 2013-12-06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79788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5151A (zh) * 2014-05-30 2014-08-13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中形成三维图像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282041A (zh) * 2014-09-30 2015-01-1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4410793A (zh) * 2014-12-16 2015-03-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100584A (zh) * 2014-05-13 2015-11-25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影像控制系统
CN105427369A (zh) * 2015-11-25 2016-03-2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三维形象的生成方法
CN105472241A (zh) * 2015-11-20 2016-04-0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592367A (zh) * 2015-12-23 2016-05-1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参数调节方法和系统
WO2017219963A1 (zh) * 2016-06-20 2017-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1968092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创新奇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磁材倒角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08784A (zh) * 2020-11-20 2021-03-16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拼接的平面物体轮廓模型的全景图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15945A2 (en) * 1997-09-23 1999-04-01 Enroute, Inc. Generat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objects defined by two-dimensional image data
CN101917636A (zh) * 2010-04-13 2010-12-15 上海易维视科技有限公司 复杂场景的二维视频转换为三维视频的方法及系统
US20110122133A1 (en) * 2009-11-25 2011-05-26 Kddi Corpor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nstructing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model
TW201118791A (en) * 2009-11-27 2011-06-0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camera parameters from a plurality of imag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15945A2 (en) * 1997-09-23 1999-04-01 Enroute, Inc. Generat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objects defined by two-dimensional image data
US20110122133A1 (en) * 2009-11-25 2011-05-26 Kddi Corpor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nstructing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model
TW201118791A (en) * 2009-11-27 2011-06-0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camera parameters from a plurality of imag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thereof
CN101917636A (zh) * 2010-04-13 2010-12-15 上海易维视科技有限公司 复杂场景的二维视频转换为三维视频的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0584A (zh) * 2014-05-13 2015-11-25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影像控制系统
CN103985151A (zh) * 2014-05-30 2014-08-13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中形成三维图像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282041A (zh) * 2014-09-30 2015-01-1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4410793B (zh) * 2014-12-16 2018-08-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410793A (zh) * 2014-12-16 2015-03-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472241B (zh) * 2015-11-20 2019-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472241A (zh) * 2015-11-20 2016-04-0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拼接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427369A (zh) * 2015-11-25 2016-03-2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三维形象的生成方法
CN105592367A (zh) * 2015-12-23 2016-05-1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参数调节方法和系统
WO2017219963A1 (zh) * 2016-06-20 2017-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748329B2 (en) 2016-06-20 2020-08-18 Xi'an Zhongxing New Software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968092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创新奇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磁材倒角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08784A (zh) * 2020-11-20 2021-03-16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拼接的平面物体轮廓模型的全景图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9788B (zh) 2017-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9788A (zh) 一种移动终端中3d图像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US1063811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ss-level user and input detection using similar or dissimilar camera pair
CN108492363B (zh) 基于增强现实的结合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947886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062780B (zh) 3d剪影感测系统
US9430093B2 (en) Monito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objects within an environment
CN109739223B (zh) 机器人避障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06340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157737B2 (en) Cultivated land recognition method in satellite image and computing device
CN106934351B (zh) 手势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62981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4081307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US20140232748A1 (en)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111598149B (zh) 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回环检测方法
CN110738185B (zh) 表单对象的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5205786A (zh) 一种图像深度恢复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728172B (zh) 基于点云的人脸关键点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18003320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device augmented surface
CN112488126A (zh) 特征图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753813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444905B (zh) 一种基于激光的动态物体检测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4972947B (zh) 一种基于模糊语义建模的深度场景文本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6642490A (zh) 基于混合地图的视觉定位导航方法、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CN114170366B (zh) 基于点线特征融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558948A (zh) 一种应用在虚拟光学键盘人机交互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3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