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5075A -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5075A
CN103675075A CN201310617713.8A CN201310617713A CN103675075A CN 103675075 A CN103675075 A CN 103675075A CN 201310617713 A CN201310617713 A CN 201310617713A CN 103675075 A CN103675075 A CN 103675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organophosphorus
micro
volt
work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77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新明
窦宏雁
李洁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6177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75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5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本发明中,在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在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测定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之前和之后的伏安曲线,得到基准伏安曲线和测量伏安曲线,根据测量伏安曲线相对于基准伏安曲线的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并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由于本发明的有机磷检测方法使用微电极芯片,使得有机磷检测仪器能实现小型化、微型化,而且由于能测定电流的变化量,因此能定量检测有机磷。

Description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检测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化学检测方法是利用电极将不同物质发生的生化反应产生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确定物质间进行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含量等。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有:电流分析法(也称为计时安培法)、差分脉冲安培法(DPA)、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常规脉冲伏安法(NPV)、方波伏安法(SWV)等。自电化学的检测方法发明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对电极与溶液界面的特性研究已经具有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电化学检测可以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离子、蛋白质、氨基酸、DNA等分析物,这也是此方法可以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原因。
生物传感器是在化学传感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产生信号的敏感元件(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件组成。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始于1962年,当时L.c.clark将电极与含有葡萄糖氧化酶的膜结合应用于葡萄糖检测。随后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检测方法也不断改进。根据检测物质的不同,可分为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几类。
最近二三十年里,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加工技术的发展使生物传感器及其生化分析仪器进一步向小型化、数字化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日臻完善、微电子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领域的迫切要求,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生物传感器已成功地应用于医学、国防、环境、食品工业及农业等领域。
MEMS技术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最主要影响是电极的改进,电极的尺寸有原来的常规电极发展到了微电极。传统分别使用的三电极系统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工作电极)可以集成于一个芯片上;一个传感器器件上就可以集成多个具有独立检测功能的电极,从而实现了一个器件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生物样品。微电极不仅仅具有小型化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与常规电极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即极高的稳态电流密度、极短的响应时间、极化电流小、传质速率高、信噪比大等特点。
另一方面,有机磷农药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少数品种用作杀菌剂、除草剂和脱叶剂。本类农药杀虫效果好,残效期较短,但对温血动物具有一定毒性,毒性与化学结构有关。多数属于中等毒和低毒,少数属于高毒类。有机磷农药在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所带来的农药残留问题却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常规检测方法包含: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质谱法、酶联免疫法等,这些检测方法虽然检测精度高,但需要借助繁杂的前处理过程、技术复杂、成本高、检测周期长,不适合于现场实时、快速检测,而且药剂有毒;也有采用试纸条通过酶反应和显色剂实现检测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快速方便,但检测效果不好,只能大约定量,而且只能确定含有有机磷,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种有机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使得有机磷检测仪器能实现小型化、微型化,而且能定量检测有机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提供一微电极芯片;其中,所述微电极芯片包含衬底以及制作在所述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所述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
S2.将邻苯二胺与有机磷抗体混合之后,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在工作电极上选择性加电,在所述加电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
S3.将有机磷待测样品液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反应预设时间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所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S4.将所述测量伏安曲线与所述基准伏安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所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微电极芯片,包含:衬底、制作在所述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电极引线和引线焊盘;所述微电极通过所述电极引线连接至所述引线焊盘;
所述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一组微电极中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相对位置固定。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在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测定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之前和之后的伏安曲线,得到基准伏安曲线和测量伏安曲线,根据测量伏安曲线相对于基准伏安曲线的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并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由于本发明的有机磷检测方法使用微电极芯片,使得有机磷检测仪器能实现小型化、微型化,而且由于能测定电流的变化量,因此能定量检测有机磷。
另外,在所述步骤S1之后,所述步骤S2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
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一伏安曲线;
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工作电极表面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二伏安曲线;
在得到第二伏安曲线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
在工作电极表面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前,测定第一伏安曲线,通过比较基准伏安曲线与第一伏安曲线,可以确保有机磷抗体结合到工作电极表面,从而保证后续对有机磷待测样品液的检测的准确性。
另外,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之前,在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牛血清蛋白,反应预设时间之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
通过使用牛血清蛋白(BSA)预处理会发生非特异性吸附的反应物质,使这些物质在使用前即与BSA充分反应结合,达到消除非特异性吸附的目的,使后续对有机磷待测样品液的检测中,发生的都是有机磷抗原与有机磷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在所述步骤S1中提供的微电极芯片包含至少两组微电极;
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不同的工作电极上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工作电极的基准伏安曲线;
在所述步骤S3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将至少两份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通过在多个工作电极上结合不同的有机磷待测样品液,然后同时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实现快速检测。
另外,在以下情形中,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
在得到第一伏安曲线之后,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前;
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得到基准伏安曲线之前;
在待所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反应预设时间之后,得到测量伏安曲线之前。
在微电极芯片表面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后,都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微电极芯片表面,可以消除前一步操作对后一步操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有机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叉指电极、螺旋电极或微带电极中的任意一种。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特殊形状主要为使电流密度在各工作电极间分配更加均匀,以减小各工作电极因分布位置不同引起的差异。
另外,所述工作电极和所述对电极均为金电极。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同一材料Au可以同时完成制作,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这使得以较为极简单的工艺步骤实现三电极体系的集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微电极芯片上三个电极的分布示意图;
图3A是循环伏安法电位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3B是循环伏安法电流与电位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微电极芯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CV曲线的峰值电流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01,提供一微电极芯片;其中,微电极芯片包含衬底以及制作在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
比如说,采用MEMS或激光加工技术,在玻璃或高分子材料上制作含有微通道的基片,通过物理或化学组装的方法,在通道的敏感区域制作贵金属薄膜微电极阵列,再通过电化学或化学方法修饰电极表面。再将含有微通道的基片与被打孔的PDMS盖片封合成微流控电极阵列芯片。具体地说,微电极芯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微电极、电极引线及引线焊盘等。微电极芯片通常采用三电极系统,即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Work Electrode,简称“WE”),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简称“CE”)和参比电极(ReferenceElectrode,简称“RE”),如图2所示,图中,1为WE,2为CE,3为RE,构成一组微电极,WE通过电极引线4-1连接至引线焊盘5-1,CE通过电极引线4-2连接至引线焊盘5-2,RE通过电极引线4-3连接至引线焊盘5-3。芯片封装时,将微电极芯片上的引线焊盘与PCB电路板上相应的焊盘用金线或铝线连接,然后在PCB电路板上加一镂空盖板,只露出微电极部分(即图中中间圆圈内的部分),形成测试样品槽,完成微电极芯片的封装,此种设计也可以保护焊线及焊点,防止焊线和焊点在测量实验中因多次液体冲洗而断裂脱落。将封装好的微电极芯片与电化学平台连接,即可进行后续的电化学测量实验。
在三电极系统中,工作电极为金(Au),对电极为铂(Pt),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Ag/AgCl)。虽然Pt因其优异的电化学惰性是三电极体系中对电极最为常用的材料,经实验发现,在低的扫描电位情况下,Au完全可以替代Pt作对电极,也就是说,工作电极为金电极,对电极可以为铂电极或者金电极。当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均为金电极时,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同一材料Au而可以同时完成,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这使得以较为简单的工艺步骤便可实现三电极体系的集成。这样以增加少量成本的代价使后续实验操作大为简化,并且使三电极体系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消除了免疫测试过程中参比和对电极移动引起的测量误差,大大提高了芯片批内和批间的一致性。比如说,如图2所示,整个微电极芯片中所有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共用参比电极3,图中圆形表示工作电极,其相对应的对电极用环绕在工作电极之外的环形表示,中间3×5排列的15个工作电极对应的对电极为6,工作电极与对应的对电极成对使用,组与组之间不可互换使用。
所有电极均制作在SiO2/Si衬底上,SiO2厚约500纳米,这样可以使各电极间有良好的电绝缘。WE、RE和CE间最近的距离均为200微米。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可以为叉指电极、螺旋电极或微带电极中的任意一种,RE、CE的特殊形状主要是为了使电流密度在各工作电极间分配更加均匀,以减小各工作电极因分布位置不同引起的差异。工作电极的形状和大小亦非随意选取,电极设计成圆形可以避免边缘局部电流密度过大,电极大小也很重要,太小会因电极边缘漏电流过大影响测量精度,太大则可能加大聚合膜厚度在工作电极上的不均匀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免疫芯片的一致性,不利于实用化。
步骤102,将邻苯二胺与有机磷抗体混合之后,滴到微电极芯片表面,在工作电极上选择性加电,在加电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
循环伏安法是指在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扫描电压,以恒定的变化速度扫描,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位时,再反向回归至某一设定的起始电位,循环伏安法电位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A所示(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电位),电流相应曲线则如图3B所示(横坐标是电位,纵坐标是电流)。
在实际实验中,可以采用如下条件进行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的聚合:采用循环伏安法(CV)共聚邻苯二胺(OPD)与有机磷抗体,在电极表面形成部分绝缘膜,在避光除氧条件下进行,电位范围:0-0.8伏(V);扫描速度:100毫伏/秒(mV/s);聚合圈数:2圈;OPD浓度:5毫摩尔/升(mM/L);抗体浓度:稀释1000倍;支持电解质:pH7.010mM/L磷酸盐缓冲液(PBS)。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检测中,在步骤101之后,步骤102之前,采用二茂铁甲醇(FeM)以循环伏安法对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一伏安曲线;也就是说,对裸电极进行表征,为后续验证在工作电极表面是否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提供基础。采用FeM以循环伏安法对裸电极进行表征的操作条件为:FeM水溶液浓度:1mM/L;支持电解质:pH7.010mM/L磷酸盐缓冲液;电位范围:-0.3-+0.5V。在工作电极表面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前,测定第一伏安曲线,通过比较基准伏安曲线与第一伏安曲线,可以确保有机磷抗体结合到工作电极表面,从而保证后续对有机磷待测样品液检测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在工作电极表面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二伏安曲线;在得到第二伏安曲线之后,再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通过测定第二伏安曲线可以检验在工作电极表面是否确实形成了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有利于确保后续试验的准确性。
此外,影响微电极芯片对实际样品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是非特异性吸附。样品中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胶原,它们与抗体的结合能力较弱,会与抗原发生竞争反应,尽管处于劣势地位,但它们一样会阻碍FeM与工作电极发生电荷交换,使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的阻抗上升,其结果会导致实测值比真实值偏大。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非特异性吸附效应可以忽略,但要进一步提高微电极芯片在临床使用中的价值,这种效应必须克服。在实际使用中,在得到基准伏安曲线之前,可以在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牛血清蛋白(BSA),反应预设时间之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微电极芯片表面。比如说,加1纳克/毫升(ng/mL)BSA孵化30分钟以消除非特异性吸附,可以覆盖掉大部分的非特异性吸附的位点,这样在后续的试验中,发生的吸附都是所需要的特异性吸附,可以对所观测的反应进行定量。非特异性吸附主要是因为一些非共价键的作用力导致的,比如说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等等。通过使用牛血清蛋白(BSA)预处理会发生非特异性吸附的反应物质,使这些物质在使用前即与BSA充分反应结合,达到消除非特异性吸附的目的,使后续对有机磷待测样品液的检测中,发生的都是有机磷抗原与有机磷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步骤103,将有机磷待测样品液滴到微电极芯片表面,反应预设时间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步骤中,原位加入一定体积的有机磷待测样品,孵化30分钟后,采用CV进行表征。所谓原位是指保持实验装置固定不动,这对没有集成CE和RE的芯片非常重要,因为把CE、RE移出FeM溶液会引起三电极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且易导致浓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较大的误差。由于本实施方式采用集成了三个电极的微电极芯片,因此原位指的是不需要将芯片移动至恒温箱中孵化。
步骤104,将测量伏安曲线与基准伏安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
微电极芯片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当抗体大分子403与OPD402共聚时,会在聚合膜中形成缺陷,这些缺陷可能相互连通,尤其是在聚合膜很薄的时候,很多连续的缺陷会与工作电极相通,FeM的分子405远小于抗体分子(分子量仅为抗体分子的万分之一),因而可以自由穿透这些缺陷与工作电极401发生电荷交换。当抗原404与抗体结合后,聚合物膜表面的缺陷部分得以弥补,FeM运动受阻,表现为聚合物膜阻抗上升或伏安(CV)曲线峰值电流下降,而下降的程度正比于对应抗原的量,只要检测出峰值电流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相应的抗原浓度,峰值电流计算示意图如图5所示。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是通过有机磷抗体OPs-Ab和有机磷抗原OPs-Ag的特异性吸附来检测有机磷的,如果CV曲线的峰值电流下降,说明有机磷样品液中含有OPs-Ab能检测出的OPs-Ag。如果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的OPs-Ab是一种有机磷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以检测五种药物: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氯硫磷、皮蝇磷,那么可以检测有机磷样品液中是否含有这五种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而由于峰值电流的下降程度正比于OPs-Ag的量,那么可以通过计算峰值电流的变化得到OPs-Ag的浓度,即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有机磷的含量。
值得说明的是,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事先确定,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在测得基准伏安曲线之后,将已知浓度的有机磷标准液滴到微电极芯片表面,反应预设时间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参考伏安曲线;
将参考伏安曲线与基准伏安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峰值电流的下降量,得到一组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的对应关系;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有机磷标准液的浓度,直到得到有机磷浓度的预设范围内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微电极芯片表面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后,都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微电极芯片表面,可以消除前一步操作对后一步操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有机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在以下情形中,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微电极芯片表面:
在得到第一伏安曲线之后,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前;
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得到基准伏安曲线之前;
在待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反应预设时间之后,得到测量伏安曲线之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在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测定滴加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之前和之后的伏安曲线,得到基准伏安曲线和测量伏安曲线,根据测量伏安曲线相对于基准伏安曲线的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并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由于本发明的有机磷检测方法使用微电极芯片,使得有机磷检测仪器能实现小型化、微型化,而且由于能测定电流的变化量,因此能定量检测有机磷。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多个工作电极上结合不同的有机磷待测样品液,然后同时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实现快速检测。
具体地说,在步骤101中提供的微电极芯片包含至少两组微电极。
在步骤102中,在不同的工作电极上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工作电极的基准伏安曲线;
在步骤103中,将至少两份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滴到微电极芯片表面,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微电极芯片,包含:衬底、制作在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电极引线和引线焊盘;微电极通过电极引线连接至引线焊盘;该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一组微电极中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相对位置固定。其中,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叉指电极、螺旋电极或微带电极中的任意一种。工作电极可以为金电极,对电极可以为铂电极;或者,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均为金电极。
微电极芯片的引线焊盘与印制电路PCB板上相应的焊盘用金线或铝线连接;在PCB板上加一镂空盖板,露出微电极部分,形成测试样品槽,得到封装好的微电极芯片。该封装好的微电极芯片与电化学平台连接,有机磷测试样品液注入测试样品槽,进行有机磷检测。上述封装设计可以保护焊线及焊点,防止焊线和焊点在测量实验中因多次液体冲洗而断裂脱落。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提供一微电极芯片;其中,所述微电极芯片包含衬底以及制作在所述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所述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
S2.将邻苯二胺与有机磷抗体混合之后,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在工作电极上选择性加电,在所述加电的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
S3.将有机磷待测样品液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反应预设时间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所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S4.将所述测量伏安曲线与所述基准伏安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峰值电流是否有下降,确定所述有机磷待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根据峰值电流的下降量,确定有机磷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之后,所述步骤S2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
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一伏安曲线;
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工作电极表面形成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第二伏安曲线;
在得到第二伏安曲线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基准伏安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之前,在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滴加牛血清蛋白,反应预设时间之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事先确定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
其中,所述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在得到基准伏安曲线之后,将已知浓度的有机磷标准液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反应预设时间之后,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参考伏安曲线;
将所述参考伏安曲线与所述基准伏安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峰值电流的下降量,得到一组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的对应关系;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有机磷标准液的浓度,直到得到有机磷浓度的预设范围内峰值电流的下降量与有机磷浓度之间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提供的微电极芯片包含至少两组微电极;
在所述步骤S2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在不同的工作电极上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工作电极的基准伏安曲线;
在所述步骤S3中,还包含以下子步骤:
将至少两份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分别滴到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采用二茂铁甲醇以循环伏安法分别对工作电极进行表征,得到各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对应的测量伏安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以下情形中,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所述微电极芯片表面:
在得到第一伏安曲线之后,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前;
在工作电极表面聚合有机磷抗体和邻苯二胺的复合膜之后,得到基准伏安曲线之前;
在有机磷待测样品液反应预设时间之后,得到测量伏安曲线之前。
7.一种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包含:衬底、制作在所述衬底上的至少一组微电极、电极引线和引线焊盘;所述微电极通过所述电极引线连接至所述引线焊盘;
所述微电极包含: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一组微电极中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相对位置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叉指电极、螺旋电极或微带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为金电极,所述对电极为铂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和所述对电极均为金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极芯片的引线焊盘与印制电路PCB板上相应的焊盘用金线或铝线连接;所述PCB板上加一镂空盖板,露出所述微电极部分,形成测试样品槽,得到封装好的微电极芯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电极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好的微电极芯片与电化学平台连接,有机磷测试样品液注入所述测试样品槽,进行有机磷检测。
CN201310617713.8A 2013-11-27 2013-11-27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Pending CN103675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7713.8A CN103675075A (zh) 2013-11-27 2013-11-27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7713.8A CN103675075A (zh) 2013-11-27 2013-11-27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5075A true CN103675075A (zh) 2014-03-26

Family

ID=50313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7713.8A Pending CN103675075A (zh) 2013-11-27 2013-11-27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7507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2197A (zh) * 2016-02-25 2016-05-11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磁性纳米光敏材料的光电化学雌二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572108A (zh) * 2016-02-25 2016-05-11 济南大学 一种电致化学发光内吸磷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738437A (zh) * 2016-02-25 2016-07-06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共掺杂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对硫磷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007830A (zh) * 2016-10-27 2018-05-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血球容积比的量测方法与血液检测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0815A (ja) * 2001-09-18 2003-03-28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遺伝子の電気化学的検出方法と核酸チップ
CN1462878A (zh) * 2003-06-20 2003-12-24 复旦大学 微电极阵列芯片传感器
CN1563420A (zh) * 2004-03-22 2005-01-12 复旦大学 一种多通道电极微芯片、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865959A (zh) * 2006-06-01 2006-11-22 复旦大学 一种电极阵列微芯片传感器、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KR20080007733A (ko) * 2006-07-18 2008-01-23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면역반응용 마이크로 바이오칩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한 면역반응 여부를 검출하는 방법
CN101609063A (zh) * 2009-07-16 2009-12-23 复旦大学 一种用于电化学免疫检测的微电极陈列芯片传感器
CN102103112A (zh) * 2009-12-16 2011-06-22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识别残留农药的光寻址分子印迹阵列传感器
CN102539753A (zh) * 2011-12-29 2012-07-04 深圳康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酶联免疫层析方法及试剂盒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0815A (ja) * 2001-09-18 2003-03-28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遺伝子の電気化学的検出方法と核酸チップ
CN1462878A (zh) * 2003-06-20 2003-12-24 复旦大学 微电极阵列芯片传感器
CN1563420A (zh) * 2004-03-22 2005-01-12 复旦大学 一种多通道电极微芯片、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865959A (zh) * 2006-06-01 2006-11-22 复旦大学 一种电极阵列微芯片传感器、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KR20080007733A (ko) * 2006-07-18 2008-01-23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면역반응용 마이크로 바이오칩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한 면역반응 여부를 검출하는 방법
CN101609063A (zh) * 2009-07-16 2009-12-23 复旦大学 一种用于电化学免疫检测的微电极陈列芯片传感器
CN102103112A (zh) * 2009-12-16 2011-06-22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识别残留农药的光寻址分子印迹阵列传感器
CN102539753A (zh) * 2011-12-29 2012-07-04 深圳康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酶联免疫层析方法及试剂盒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史绵红: "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no. 2, 15 August 2007 (2007-08-15) *
柴晓森: "应用于免疫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no. 4, 15 April 2012 (2012-04-15)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2197A (zh) * 2016-02-25 2016-05-11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磁性纳米光敏材料的光电化学雌二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572108A (zh) * 2016-02-25 2016-05-11 济南大学 一种电致化学发光内吸磷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738437A (zh) * 2016-02-25 2016-07-06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共掺杂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对硫磷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572108B (zh) * 2016-02-25 2017-12-05 济南大学 一种电致化学发光内吸磷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007830A (zh) * 2016-10-27 2018-05-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血球容积比的量测方法与血液检测方法
CN108007830B (zh) * 2016-10-27 2020-06-1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血球容积比的量测方法与血液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mpsey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miniaturised total chemical analysis system for on-line lactate and glucose monitoring in biological samples
CA2087720C (en) Method for analytically utilizing microfabricated sensors during wet-up
Vanamo et al. Instrument-free control of the standard potential of potentiometric solid-contact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by short-circuiting with a conventional reference electrode
Tantra et al. Integrated potentiometric detector for use in chip-based flow cells
CN101421616A (zh) 安培计检测优化的小型化生物传感器
Poghossian et al. Detecting both physical and (bio‐) chemical parameters by means of ISFET devices
CN103119443B (zh) 用于检测环境间接调节的装置和方法
US20060141469A1 (en) Multi-layered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sensor comprising reagent on porous layer
Suzuki et al. An integrated three-electrode system with a micromachined liquid-junction Ag/AgCl reference electrode
CA2407973A1 (en)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with integrated sensor chip
Arrigan Bioanalytical detection based on electrochemistry at interfaces between immiscible liquids
Ciosek et al. Potentiometric electronic tongue based on integrated array of microelectrodes
CN103675075A (zh) 基于微电极芯片的有机磷检测方法
Carroll et al. Self-calibrating microfabricated iridium oxide pH electrode array for remote monitoring
CN108120755A (zh) 检测装置及其应用
Niu et al. A three-dimensional paper-based isoelectric focusing device for direct analysis of proteins in physiological samples
Prakash et al. Design and modelling of highly sensitive glucose biosensor for lab-on-chip applications
CN103168230B (zh) 测量电容的方法和用途
Sierr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glycoproteins by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using Os (VI)-based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tag
JP2007507689A (ja) 標識を用いない生体分子の検出
CN105158310B (zh) 一种基于微孔电极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及其应用
Gardner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icroelectrode array sensing platform for combination electrochemical and spectrochemical aqueous ion testing
Liu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microfluidic conductivity sensor—A potential sweat electrolyte sensing system for dehydration detection
KR20200140165A (ko) 플렉서블 바이오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oghossian et al. Chemical sensor as physical sensor: ISFET-based flow-velocity, flow-direction and diffusion-coefficient sens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