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5518A -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5518A
CN103645518A CN201310705347.1A CN201310705347A CN103645518A CN 103645518 A CN103645518 A CN 103645518A CN 201310705347 A CN201310705347 A CN 201310705347A CN 103645518 A CN103645518 A CN 103645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logies
sand body
country rock
oil
partic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053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雄奇
周立明
张俊
汪文基
霍志鹏
巩磊
肖爽
王阳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3107053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455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3645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55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密闭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确定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将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获取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根据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本发明达到了定量给出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不断被发现,而且日益受到重视。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一种,系指形成于四周被低(非)渗透岩层所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岩层中的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对此类油气藏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
目前,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毛细管压力作用下,油气由烃源岩进入大孔隙的储集岩中;
2)烃类生成引起的膨胀力、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砂泥岩间的毛细管压力差是成藏的主动力;
3)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结论,认为流体压差将泥岩中生成的油气驱向砂岩透镜体,毛细管压力差将泥岩与砂岩接触带的油气驱入砂岩透镜体,浮力使进入砂岩透镜体中的油气向其顶部聚集,砂岩透镜体中的水可以在毛细管压力差的作用下自然地由砂岩进入泥岩中;
4)通过用实验方法模拟了处于不同位置的砂岩透镜体的油气的充注过程,并解释了油气成藏机理是砂岩-泥岩孔喉的毛细管作用和烃源岩排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储集体平均孔隙度为12%~22%,砂体物性与圈闭充满度呈正比例关系,而且存在一个砂体物性门限,当砂体物性大于某一门限值时,砂体内才能有油气聚集;
6)在围岩具备供烃能力的情况下,孤立砂体聚集成藏的能力取决于孤立砂体进入聚烃门限或聚烃的临界地质条件,上述的地质条件目前可以通过围岩和砂体的孔渗性差值,尤其是围岩和砂体的孔喉半径之间的差值来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当围岩和砂体的孔喉半径相差较小时,两者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可能不足以将油气引入到砂体内。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的对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成藏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的阶段,还没有关于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藏的临界条件的定量研究,对实际的油气藏勘探缺少一个定量或半定量的指导判别标准,从而难以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以达到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勘探的目的,该方法包括:
在密闭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
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
确定所述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
将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获取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砂体模拟物是玻璃微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岩模拟物是玻璃微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岩模拟物中的油是红色素煤油。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建立对应于不同粒径的砂体和不同粒径的围岩的含油饱和度变化图;
根据所述含油饱和度变化图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根据砂体模拟物的粒径确定砂体的孔喉半径,根据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确定围岩的孔喉半径;
根据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以及所对应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按照以下公式确定砂体的孔喉半径:
Figure BDA0000441588470000031
其中,DR表示砂体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砂体的孔喉半径;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围岩的孔喉半径:
Figure BDA0000441588470000032
其中,Dr表示围岩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围岩的孔喉半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砂体的孔喉半径大于或等于围岩的孔喉半径的2倍,油气能聚集至砂体的内部;
和/或,随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的逐渐增大,砂体内部的含油率逐渐增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闭空间为多个,在所述多个密闭空间中同时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确定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分别将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其中,不同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和/或砂体模拟物的粒径是不同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密闭空间的个数为4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实验的方式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在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砂体模拟物中的含油饱和度,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从而获得多组含油饱和度,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出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分析都是定性的,还没有定量的研究,从而导致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的确定的实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定量地给出了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砂岩透镜体地质模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岩石颗粒立方体排列孔喉半径与粒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粒径D1=0.1mm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粒径D2=0.25mm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粒径D3=0.5mm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粒径D4=1.0mm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发明人发现,根据统计规律显示,圈闭(砂岩)的界面势能Φs与其围岩(泥岩)的界面势能Φn的比值必须满足Φns≥2,即圈闭(砂岩)的孔喉半径R必须大于(或等于)其围岩(泥岩)的孔喉半径r的2倍时,油气才能聚集至储层内部,而且R/r越大,表明储层的相对优相条件越好,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为了验证这一统计规律,发明人设计了一种物理模拟实验,用以定量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在密闭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
步骤102: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
步骤103:确定所述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
步骤104:将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步骤105: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获取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步骤106: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实验的方式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在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砂体模拟物中的含油饱和度,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从而获得多组含油饱和度,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出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分析都是定性的,还没有定量的研究,从而导致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的确定的实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定量地给出了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
考虑到使得进入砂体或者是从围岩中流出的油可以被明显的记录和观察,围岩模拟物中饱含的油可以是有颜色的,例如红色素煤油。进一步的,上述的围岩模拟物可以是玻璃微珠,上述的砂体模拟物也可以是玻璃微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微珠仅是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不当的限定,还可以采用其它类似的物质代替,只要从结构和性能上与围岩和砂体类似都可以作为砂体或者是围岩的模拟物。
为了使得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过程更为直观和精确,可以将上述的多组数据画成含油饱和度变化图,由画得的图来有效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使得结果的显示更为直观。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建立不同粒径的砂体和不同粒径的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图;根据所述含油饱和度变化图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具体的,考虑到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确定与砂体的孔喉半径以及围岩的孔喉半径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两者是判断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先将粒径转换为孔喉半径,然后基于孔喉半径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即,根据砂体模拟物的粒径确定砂体的孔喉半径,根据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确定围岩的孔喉半径,根据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以及所对应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公式将砂体模拟物的粒径转换为砂体的孔喉半径:
R = ( 2 - 1 ) D R
其中,DR表示砂体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砂体的孔喉半径;
可以按照以下公式将围岩模拟物的粒径转换为围岩的孔喉半径:
r = ( 2 - 1 ) D r
其中,Dr表示围岩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围岩的孔喉半径。因此,粒径的比值可以近似看作孔喉半径的比值。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确定出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至少包括:
1)砂体的孔喉半径大于等于围岩的孔喉半径的2倍,油气才能聚集至砂体内部;
2)随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的逐渐增大,砂体内部的含油率逐渐增高。
为了减少试验所需的时间,可以设置多个密闭空间,或者将试验台上的一个密闭空间分为多个密闭空间,在多个密闭空间中同时进行试验,从而减少试验所需时间。即,密闭空间为多个,在所述多个密闭空间中同时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确定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分别将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其中,不同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和/或砂体模拟物的粒径是不同的,密闭空间的个数可以是4个。
通过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确定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与上述在实际盆地中发现的统计规律是吻合的。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物理模拟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下面用力学推导的方法来证明。
在地层条件下,由于各部位流体势的差异,油气由相对高势区向相对低势区流动。流体势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浮力产生的位能、压力产生的弹性势能、毛细管力产生的界面势能以及惯性力产生的动能。由于地下流体运移的速度很慢,因此惯性力产生的动能通常可以忽略,在微观条件下,当油气在运移通道中处于与储集层近似深度范围时,如图2所示,储层砂体的A点与运移通道中的B点基本处于同一深度Z、同一压力系统P内,因此在计算A与B点相对流体势时,可以取深度Z为基准面,则相对流体势中相对位能、相对弹性势能以及动能都为0。即,驱使油气由围岩进入砂体的主要是毛细管压力差ΔPc的作用,其表达式为:
ΔP c = 2 σ cos θ ( 1 r - 1 R )
同时,油气进入储层后,受到砂体内毛细管阻力Pf的作用,阻力Pf的表达式为:
P f = 2 σ cos θ 1 R
其中,ΔPc表示毛细管压力差,单位为N;Pf表示阻力,单位为N;σ表示界面张力,单位为N/m2;θ表示界面张力与水平夹角,单位为°;r表示泥岩(围岩)的孔喉半径,单位为μm;R表示砂岩(砂体)的孔喉半径,单位为μm。
如果油气能够突破圈闭砂体内的阻力成藏,则需满足以下关系式:
ΔPc≥Pf,即: 2 σ cos θ ( 1 r - 1 R ) ≥ 2 σ cos θ 1 R
1 r - 1 R ≥ 1 R , 即:R≥2r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圈闭砂岩(砂体)内部的孔喉半径值大于或者等于其围岩的孔喉半径值的2倍时,油气才可能突破砂体内部阻力成藏,否则油气无法聚集。这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方法所确定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是一致的,从而证明了本发明的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将二维实验装置等分成4个空间,每个空间内填充有饱含红色素煤油的玻璃微珠模拟围岩,将围岩内预留出的空间填充饱含水玻璃微珠模拟砂体,围岩和砂体中的玻璃微珠粒径大小分别相等。为了使得围岩和砂体压实,在装入玻璃珠的过程中可以敲击震荡。
步骤2:将实验装置密封静置,每隔一个小时可以对其进行观察拍照,通过观察砂体颜色变红的程度来判断煤油进入砂体的情况。
步骤3:在实验进行72小时后,将实验装置打开,取出围岩内部的砂体,用稀薄纸包好冷藏,抽提出砂体之中的煤油,计算砂体的含油率和含油饱和度。其中,含油率表示抽提出的油量与砂体重量之间的百分比,含油饱和度表示抽提出的油的体积与砂体孔隙体积之间的百分比。
步骤4:分别改变围岩的粒径和砂体的粒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例如,当砂体粒径为D1时,围岩粒径分别为d11,d12,d13...d18,当砂体粒径为D2时,围岩粒径分别为d21,d22,d23...d28,当砂体粒径为D3时,围岩粒径分别为d31,d32,d33...d38,当砂体粒径为D4时,围岩粒径分别为d41,d42,d43...d48
步骤5:建立不同粒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的含油饱和度变化图。
步骤6: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1)砂体的孔喉半径R必须大于或等于其围岩的孔喉半径r的2倍时,油气才能聚集至砂体内部;
2)随着砂体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R/r逐渐增大,砂体内部的含油百分比逐渐增高,从而说明砂体与围岩的界面势能差异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
在本实施例中,定量给出了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
基于理论分析可知,只有圈闭砂岩内部的孔喉半径值大于或等于其围岩的孔喉半径值的2倍时,油气才可能突破砂体内部阻力成藏,否则油气无法聚集。
下面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研究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玻璃微珠,由于玻璃微珠是等粒径的小球体,在没有压实作用的情况下按颗粒呈立方体排列计算,颗粒之间的孔喉半径是均等且可以计算的。如图3所示,孔喉半径r与颗粒半径D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表示为:
2 · 2 D - 2 D = 2 r
从而得到:
r≈0.414D
因此,粒径的比值可以近似看作孔喉半径的比值,在本实施例中,砂体分为四种不同粒径进行实验,粒径分别为D1=0.1mm、D2=0.25mm、D3=0.5mm和D3=0.5mm,对每组粒径的砂体不断改变其围岩粒径的大小,即改变砂、泥之间孔喉半径的大小,从而改变砂、泥之间界面势能的大小,来观察砂体内的含油率与砂、泥界面势能大小差异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采用如图4所示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该实验箱的尺寸为50cm×30cm×2cm。实验主体为钢体结构,模型前面为玻璃板,可以直接观察油的运移和聚集,将装置内容积分成4等份,每等份内填充围岩,砂体被包裹在围岩的中间部位。其中①、②、③、④为四种不同粒径的围岩,每个空间内填充饱含红色素煤油的玻璃微珠模拟围岩;Ⅰ、Ⅱ、Ⅲ、Ⅳ为四种不同粒径的砂体。将围岩内预留出的空间填充饱含水玻璃微珠模拟砂体,围岩和砂体中的玻璃微珠粒径大小分别相等。在装入玻璃珠的过程中敲击震荡,以使得围岩和砂体压实。
2)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实验,将实验箱按照上述步骤1)填充满玻璃珠后密封静置,每隔一个小时观察并拍照,通过观察砂体颜色变红程度来判断煤油进入砂体的情况。
3)在实验进行72小时后,将实验装置打开,取出围岩内部的砂体,用稀薄纸包好冷藏;将取出的砂体之中的煤油进行抽提,计算砂体的含油率和含油饱和度,其中,含油率为抽提油量与砂体重量之间的百分比,含油饱和度为抽提油的体积与砂体孔隙体积之间的百分比。
4)分别改变围岩和砂体粒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第一组:砂体粒径D1=0.1mm;
d11,d12,d13...d18分别代表不同围岩粒径,大小分别为0.005mm,0.01mm,0.015mm,0.025mm,0.05mm,0.067mm,0.1mm,0.2mm。
第二组:砂体粒径D2=0.25mm;
d21,d22,d23...d28分别代表不同围岩粒径,大小分别为0.01mm,0.015mm,0.0425mm,0.0625mm,0.125mm,0.17mm,0.25mm,0.5mm。
第三组:砂体粒径D3=0.5mm;
d31,d32,d33...d38分别代表不同围岩粒径,大小分别为0.05mm,0.0625mm,0.083mm,0.125mm,0.25mm,0.5mm,1mm,2mm。
第四组:砂体粒径D4=1.0mm;
d41,d42,d43...d48分别代表不同围岩粒径,大小分别为0.1mm,0.125mm,0.17mm,0.25mm,0.5mm,0.67mm,1mm,2mm。
5)建立不同粒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含油饱和度变化图。
如图5至8所示,分别为粒径0.1mm,0.25mm,0.5mm,1mm的砂体与不同围岩组合内含油饱和度变化图。
6)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规律:
第一:在R/r=2时,砂体内部的含油百分比的曲线出现一个拐点,其内部油量陡然增加,而R/r<2时,砂体内的含油饱和度近似于0,从而说明油气成藏存在临界地质条件R/r≥2;
第二:随着砂体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R/r的逐渐增大,砂体内部的含油百分比逐渐增高,从而说明砂体与围岩的界面势能差异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提供了一种通过实验的方式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在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砂体模拟物中的含油饱和度,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从而获得多组含油饱和度,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出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的分析都是定性的,还没有定量的研究,从而导致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的确定的实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定量地给出了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勘探。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密闭空间内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
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
确定所述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
将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改变围岩模拟物的粒径或者改变砂体模拟物的粒径,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获取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
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体模拟物是玻璃微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岩模拟物是玻璃微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岩模拟物中的油是红色素煤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建立对应于不同粒径的砂体和不同粒径的围岩的含油饱和度变化图;
根据所述含油饱和度变化图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根据砂体模拟物的粒径确定砂体的孔喉半径,根据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确定围岩的孔喉半径;
根据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以及所对应的含油饱和度数据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砂体的孔喉半径:
Figure FDA0000441588460000011
其中,DR表示砂体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砂体的孔喉半径;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围岩的孔喉半径:
Figure FDA0000441588460000021
其中,Dr表示围岩模拟物的粒径,r表示围岩的孔喉半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的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临界条件包括:
砂体的孔喉半径大于或等于围岩的孔喉半径的2倍,油气能聚集至砂体的内部;
和/或,随砂体的孔喉半径与围岩的孔喉半径之比的逐渐增大,砂体内部的含油率逐渐增高。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空间为多个,在所述多个密闭空间中同时填充油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围岩模拟物,在围岩模拟物内预留出的空间中填充水的饱和度达到饱和度限值的砂体模拟物,在预定时间后,取出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内部的砂体模拟物,确定砂体模拟物的含油饱和度,分别将各个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砂体模拟物的粒径以及含油饱和度作为一组含油饱和度数据,其中,不同密闭空间中的围岩模拟物的粒径,和/或砂体模拟物的粒径是不同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空间的个数为4个。
CN201310705347.1A 2013-12-19 2013-12-19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Pending CN1036455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05347.1A CN103645518A (zh) 2013-12-19 2013-12-19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05347.1A CN103645518A (zh) 2013-12-19 2013-12-19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5518A true CN103645518A (zh) 2014-03-19

Family

ID=50250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05347.1A Pending CN103645518A (zh) 2013-12-19 2013-12-19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4551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1002A (zh) * 2015-04-10 2015-07-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判别有效砂岩储层的方法
CN114483023A (zh) * 2022-02-18 2022-05-1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充注临界条件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7108A (zh) * 2009-07-03 2011-0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低渗碎屑岩油气藏储量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7108A (zh) * 2009-07-03 2011-0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低渗碎屑岩油气藏储量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ERG R R. ET AL: "Capillary pressures in stratigraphic", 《AAPG BULL》 *
庞雄奇等: "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古地理学报》 *
庞雄奇等: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 《石油学报》 *
陈冬霞等: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物理模拟实验", 《科学技术与工程》 *
马中良等: "砂岩透镜体"相—势"控藏实验模拟", 《天然气地球科学》 *
马中良等: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岩性油气藏》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1002A (zh) * 2015-04-10 2015-07-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判别有效砂岩储层的方法
CN114483023A (zh) * 2022-02-18 2022-05-1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充注临界条件的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ar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Rudolph et al. Mud volcano response to the 4 April 2010 El Mayor‐Cucapah earthquake
CN105469159B (zh) 定量预测油气有利聚集区的方法
Al Hameli et al. CO2 sequestration overview in geological formations: Trapping mechanisms matrix assessment
CN112800592A (zh) 一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体中泄漏风险的评价方法
CA2618629A1 (en) Method of monitoring underground diffusion of carbon dioxide
CN103454198A (zh) 一种泥页岩有机孔隙度检测方法
Zhou et al.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induced earthquakes near the Hutubi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
CN103527186A (zh) 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
Barton Outcrop characteriz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ermeability structure in fluvial-deltaic sandstones, Cretaceous Ferron Sandstone, Utah
CN105422090A (zh) 水动力油藏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Nunn Buoyancy‐driven propagation of isolated fluid‐filled fractures: Implications for fluid transport in Gulf of Mexico geopressured sediments
Lucic et al. Structural controls on the emission of magmatic carbon dioxide gas, Long Valley Caldera, USA
CN107271340A (zh) 用于模拟油气藏轻烃垂向微渗漏的实验装置
Liu et al. Comprehensive outlook into critical roles of pressure, volume, and temperature (PVT) and phase behavior o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Liu et al. Overpressure evolution recorded in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Dongp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North China
Che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s of rock salt through mercury injection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tests
Pino et al. Seismic precursors of a basaltic paroxysmal explosion track deep gas accumulation and slug upraise
CN103645518A (zh) 确定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临界条件的方法
Ringrose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in Saline Aquifers: Building confidence by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
Tasianas et al. Simulating seismic chimney structures as potential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ays for CO 2 in the Snøhvit area, SW Barents Sea: model challenges and outcomes
Luo 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oil losses during migration, part I: the saturation of pathways in carrier beds
Wen et al. Asymptotic model of breakthrough pressure in partially saturated porous media with microvisualization step-by-step breakthrough experiments
Vidal et al. Future challenges on focused fluid migra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Insight from field data,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Boya Ferrero et al. Predicting water in the crest of a giant gas field: Ormen Lange Hydrodynamic Aquifer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