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3653A -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3653A
CN103643653A CN201310690085.6A CN201310690085A CN103643653A CN 103643653 A CN103643653 A CN 103643653A CN 201310690085 A CN201310690085 A CN 201310690085A CN 103643653 A CN103643653 A CN 103643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mud
section
rock
rock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00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3653B (zh
Inventor
刘清华
唐川
余斌
朱静
黄勋
常鸣
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engdu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6900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436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43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3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3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3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针对现有堆积扇区域危险范围划分方法需以大量前期观测数据或者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因而应用受限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区划方法。本方法以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为特殊指标,确定堆积扇区域主沟道上最大平均流深符合该特殊指标的指定过流断面位置,再利用指定过流断面地理位置分布变化与地形变化特征,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本发明还提供根据指定过流断面泥石流平均流深与平均流速二参数及其组合关系为依据实施的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方法。本发明方法原理可靠,计算过程科学简便,无需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大量历史观测数据为基础,实际应用推广价值高。

Description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石流堆积扇研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与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方法。属于泥石流灾害防治领域、水利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泥石流堆积扇是泥石流活动的产物,是指由一次或多次泥石流在泥石流沟口泛滥淤积形成的一个扇状区域。泥石流沟口的泥石流堆积扇区域因其地形相对开阔,常被人们利用。然而,泥石流堆积扇区域也是泥石流成灾的主要场所,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面临潜在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对泥石流在沟口堆积扇区域的危险范围进行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也是泥石流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工作。
关于泥石流在沟口堆积扇区域危险范围划分的技术方法主要有4类,分别是:①利用大量基础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泥石流危险范围相关参数的函数方程,如拟合泥石流最大冲出距离与泥石流规模和流域高差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基于数学模型和模型参数,进行方程求解和数值模拟,得到泥石流流深、泥深、流速等在泥石流堆积扇区域的时空分布,从而确定泥石流危险范围;③对于堆积扇区域有明显沟道的泥石流,且泥石流峰值流量相对较小时,可以通过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过流断面的泥石流泥位,由泥石流泥位加上1m的安全超高得到泥石流危险范围;④对于堆积扇区域没有明显沟道的泥石流,可以利用微地形参数(如坡度)等进行堆积扇区域某一点泥石流最大淤积厚度的计算,根据泥石流淤积区内最大淤积厚度的分布研究泥石流危险范围。这些方法存在的技术缺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得到泥石流最大冲出距离和最大冲出宽度确定的泥石流淤积范围,不能同时反映表征泥石流危险程度的泥深、流深和流速等参数在淤积区内的分布,不能进一步对泥石流淤积区进行详细的危险区划,且该方法需要建立在大量历史观测记录之上,不同研究区往往需要拟合不同的函数方程来研究相应的泥石流危险范围,方法应用范围有限;二是数值模拟方法需要输入的模型参数较多,且方程求解和模拟过程相对复杂;三是除第①类方法以外的各类方法都需要以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研究基础,在缺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方法应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大量历史观测数据为基础的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区划方法。该方法主要以泥石流峰值流量与地形特征参数分析为依据,可以在无需繁琐数值计算的情况下完成对泥石流堆积扇的危险区划。
根据泥石流运行特征,对于一场泥石流产生的危险状态应当是以该场泥石流处于峰值流量状态时的危险为关键。故本方法主要考虑泥石流在峰值流量状态时的危险范围。处于峰值流量状态的泥石流流经主沟道沟口(即堆积扇扇顶)后继续在堆积扇区域运动和淤积。堆积扇区域地形相对沟口更开阔,因此在理论上,一场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在堆积扇区域任何过流断面上的平均流深不会超过相同流量下沟口过流断面的平均流深。考虑到泥石流在堆积扇区域运动和淤积时会出现左右摆动、弯道超高、飞溅、局部堵塞等现象,若以泥石流沟口过流断面平均流深作为相同流量下堆积扇区域其它过流断面的最大平均流深,能够同时起到类似于设计上安全超高的作用。具体地,本发明以泥石流峰值流量时沟口过流断面平均流深(以下称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作为相同流量下堆积扇区域其它过流断面的最大平均流深。基于这一技术原理分析,如果首先确定泥石流堆积扇区域主沟道上最大平均流深符合某些特殊指标的过流断面的位置,再利用这些特殊过流断面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变化特征并结合地形变化特征,便可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内不同位点泥石流流深与流速两个参数及其组合关系特征,便能进一步对泥石流淤积泛滥区进行详细的危险区划。
基于上述技术思路,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用于划定一场泥石流活动形成的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其特征在于: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S1、确定基本数据
利用地形图或现场调查、测绘、勘查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基本地理地形数据,包括: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确定泥石流沟口过流断面A0B0及其宽度L0,确定断面A0B0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
采用现有方法计算确定泥石流峰值流量Q;
步骤S2、确定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所述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是泥石流峰值流量Q时沟口过流断面A0B0的平均流深;
联立式1~式4,计算确定H0
q0=Q/L0    式1
q0=H0·v0    式2
v0=K·R2/3·I1/5    式3
R=L0·H0/(2H0+L0)    式4
式1~式4中,q0—泥石流在沟口过流断面A0B0上的平均单宽流量,m2/s,
Q—泥石流峰值流量,m3,步骤S1确定,
L0—沟口过流断面A0B0的宽度,m,步骤S1确定,
H0—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m,
v0—泥石流在沟口过流断面A0B0上的平均速度,m/s,
K—粘性泥石流流速系数,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确定,
R—沟口过流断面A0B0水力半径,m,
I—沟口过流断面A0B0处泥石流水力坡度,‰,步骤S1确定;
步骤S3、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iBi位置
自沟口过流断面A0B0起,在泥石流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确定N个最大平均流深为H0的标准过流断面AiBi,i=1,2,...n,N≥2;所述标准过流断面AiBi两端分别与其所在位点等高线相交于点Ai、Bi,n=1,2,...n;
步骤S4、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
依次连接点Ai,i=1,2,...n及点Bi,i=1,2,...n划定的范围即为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
上述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的基本技术思路原理在于:
第一,从技术方案整体而言,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是指一次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在沟口堆积扇区域运动和淤积的实际范围。在沟口堆积扇区域内,由于地形相对于泥石流主沟道沟口处更为开阔,因此同在泥石流峰值流量时,任何位点的平均流深均不会超过沟口过流断面的平均流深(即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当以H0作为堆积扇区域其它过流断面的最大平均流深时,借助堆积扇区域地形图等高线的分布,可以在堆积扇区域得到多个泥石流峰值流量时的过流断面。根据泥石流峰值流量时堆积扇区域多个过流断面的分布,便能确定泥石流在堆积扇区域可能淤积泛滥的最大范围,也即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
第二,关于步骤S2沟口过流断面A0B0的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的计算。其主要技术原理在于:当泥石流峰值流量Q、过流断面位置及宽度L0确定时,过流断面的实际单宽流量q0值随之而定,即式1所表达。假定该过流断面的平均流深为h′,根据式3和式4可以求得相应的平均流速v′,再根据式2计算平均流深为假定值h′时相应的平均单宽流量q′,q′=h′·v′。当h′的取值变化时,R、K、v′和q′会相应变化。对h′取值进行反复调整,直到q′=q0,此时假定的平均流深h′取值即为泥石流峰值流量Q时在该过流断面的实际平均流深h的取值,相应的实际平均流速v也随实际平均流深h取值的确定而确定。
第三,步骤S3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iBi位置是本方法的关键技术。该步骤通过以峰值流量下沟口过流断面平均流深(即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作为相同流量下堆积扇区域其它过流断面的最大平均流深,借助地形图等高线分布得到多个过流断面AiBi的分布,由此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区边界。
上述方法,在步骤S1中如条件具备,应优先采用现场调查、测绘、勘查的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及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反之,再利用地形图确定A0B0位置。
为优化技术方案,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确定泥石流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特殊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具体而言,是一种确定泥石流堆积扇区域主沟道上最大平均流深为某既定标准值的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确定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所述标准过流断面是该断面上最大平均流深为H0的过流断面,其特征在于: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S1、利用地形图或现场调查、测绘、勘查的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及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确定地形图上自断面A0B0到泥石流冲出方向的等高线lk,k=1,2,...n;
步骤S2、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kBk位置
确定第k、k+1条等高线lk、lk+1间高差hkk+1,k=1,2,...n,等高线lk、lk+1与泥石流主沟道分别相交于点Ok、Ok+1,测量主沟道上OkOk+1段实际距离Lkk+1
自点Ok起,在主沟道上OkOk+1段内寻找一点Ck,主沟道上OkCk段的实际距离为ck,ck=Lkk+1hkk+1·H0
过点Ck作一个与主沟道垂直的过流断面,该断面两端与等高线lk分别相交于点Ak、Bk,该断面是泥石流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的第k个标准过流断面AkBk,k=1,2,...n。
上述泥石流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确定方法的基本技术原理在于:相同流量下,地形相对开阔的泥石流堆积扇区域过流断面的最大平均流深不会超过泥石流沟口处过流断面平均流深,以过流断面最大平均流深来界定泥石流沿主沟道运动和淤积时在沟道两侧扩展的最大范围。在假定两条等高线之间地形坡度变化均匀的前提下,第k、k+1条等高线lk、lk+1间主沟道段OkOk+1上点Ck与等高线lk之间的高差为H0,沿点Ck作一个与主沟道垂直的过流断面,断面与第k条等高线的交点分别为Ak、Bk。点Ck与点Ak和点Bk之间的高差均为H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确定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可以直接适用于上述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的步骤S3中,用于标准过流断面AiBi位置的确定。此时应当以步骤S2中确定的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作为标准过流断面AiBi的既定标准值。在此条件下,因点Ck与点Ak、Bk之间的高差均为H0,而泥石流在堆积扇区域任意过流断面上的最大平均流深均不会超过相同流量下沟口过流断面平均流深,故点Ak、Bk是峰值流量下泥石流流经点Ck所在过流断面时在主沟道两侧淤积泛滥的最远点。也即是,点Ak、Bk之间的断面AkBk是第k、k+1条等高线lk、lk+1间泥石流峰值流量下Ck点处过流断面最大平均流深为H0时的过流断面。
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划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显著的技术效果在于,方法适用时,只要泥石流堆积扇区域地形图上绘制有至少3条等高线,便可满足方法实施。这是由于在步骤S3利用3条等高线,便可以确定2个标准过流断面位置,便能划定淤积泛滥范围。
在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划定的基础上,利用淤积泛滥范围区内不同位点的泥石流平均流深hj与平均流速vj两个特征参数,可以进一步解决泥石流淤积区危险区划的技术问题,在泥石流淤积范围内划分出危险程度不同的区域。故此,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上述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实现的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的基础上,继续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S5、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
在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内,在泥石流主沟道上,以1m~5m高差为间隔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j=1,2...m位置,测量各断面EjFj的宽度Lj,j=1,2...m,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j,j=1,2...m;
步骤S6、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的平均流深hj与平均单宽流量qj
联立式5~式8计算确定各断面EjFj的平均流深hj,j=1,2...m、平均单宽流量qj,j=1,2...m,
qj=Q/Lj    式5
qj=hj·vj    式6
vj=K·rj 2/3·ij 1/5    式7
rj=Lj·hj/(2hj+Lj)    式8
式5~式8中,q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单宽流量,m2/s,
Q—泥石流峰值流量,m3,步骤S1确定,
Lj—指定过流断面EjFj的宽度,m,步骤S5确定,
h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m,
v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速度,m/s,
K—粘性泥石流流速系数,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确定,
rj—指定过流断面EjFj水力半径,m,
ij—指定过流断面EjFj处泥石流水力坡度,‰,步骤S5确定;
步骤S7、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
以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hj、平均单宽流量qj为基本参数,依表1中条件确定每一指定过流断面EjFj所在位置的泥石流危险程度,在整个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内划分出高、中、低度危险范围区。
表1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依据
Figure BDA0000437203460000091
上述其基本技术原理在于:对泥石流淤积区的危险区划通常是根据泥石流强度进行划分,表征泥石流强度最常用的特征参数有泥石流流速、泥深或流深。本发明经前期推导测算确定流深与流速是决定泥石流破坏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采用过流断面平均流深和平均流速作为泥石流强度指标进行泥石流淤积区的危险区划,同时确定了二指标及其相互间关系特征与危险程度的对应取值关系作为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判定条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不需要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研究基础,只需要泥石流堆积扇区域地形图有至少3条等高线,即可完成泥石流淤积泛滥区范围划定及其危险区划;(2)不需要大量的历史观测数据即可完成泥石流淤积泛滥区范围划定及其危险区划;(3)能够得到表征泥石流危险程度的流深、流速等参数在泥石流堆积扇的分布,数据结果具有广泛用途;(4)确定了根据泥石流过流断面上的平均流深与平均流速进行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危险区划的新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舟曲县三眼峪沟堆积扇区1:50000地形图。
图2是泥石流主沟道及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示意图。
图3a、图3b是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AiBi示意图。
图4a、图4b是舟曲县三眼峪沟“8.7”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划定范围示意图。
图5是舟曲县三眼峪沟“8.7”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划定范围与实际淤积范围比较示意图。
图6泥石流主沟道上指定过流断面EjFj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强降雨导致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同时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其泥石流冲出总量分别达108.5×104m3和35.7×104m3,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利用舟曲县1:50000的地形图(图1),划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
步骤S1、确定基本数据
根据1:50000地形图,并结合现场调查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基本地理地形数据,包括: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图2中心虚线勾划),确定泥石流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图2),测量确定断面A0B0宽度L0=43.65m,确定断面A0B0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118‰(即0.118)。
根据形态调查法计算“8.7”三眼峪泥石流峰值流量Q=1712m3/s。
步骤S2、确定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
将Q=1712m3/s、L0=43.65m、I=0.118代入式1~式4,联立求解得到q0=39.22m2/s、H0=3.22m、v0=12.18m/s、K=9.39、R=2.81m。
步骤S3、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iBi位置
标准过流断面AiBi是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最大平均流深为H0=3.22m的过流断面。
图3所示,确定地形图上自断面A0B0沿泥石流冲出方向的等高线lk,k=1,2,...n;确定第1、2条等高线l1、l2的高差h12=20m,泥石流主沟道与等高线l1、l2分别相交于点O1、O2,测量点O1、O2间的实际距离L12;自点O1起,沿主沟道上O1O2段寻找一点C1,主沟道上点O1、C1间的实际距离为c1,c1=L12h12·H0=38.94m;过点C1作一个与主沟道垂直的过流断面,该断面两端与等高线l1分别相交与点A1、B1,该断面为泥石流主沟道上的第1个标准过流断面A1B1(图3a)。
依次利用第2、3条,第3、4条,第4、5条,…等高线,确定泥石流主沟道上的点C2、C3、C4,…,进而确定第2、3、4,…个标准过流断面A2B2、A3B3、A4B4,…(图3b)。
步骤S4、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
图4依次连接点A1、A2、A3、A4,…及点B1、B2、B3、B4,…(图4a),划定的范围即为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图4b)。
图5是“8.7”三眼峪泥石流实际淤积泛滥范围(内圈实线勾勒)与本文方法划定范围(外圈虚线勾勒)的对比图。图5显示,“8.7”三眼峪泥石流实际淤积泛滥范围基本都在本文方法划定的范围内,且差异不大,本文方法划定的范围总体可靠。
实施例二
以实施例一为基础,进一步对泥石流堆积扇进行危险区划。
步骤S5、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
在实施例一划定的“8.7”三眼峪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内(高程范围:1500m~1320m)内以5m高差为间隔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j=1,2...m位置,共计确定指定过流断面36个(图6)。
测量各断面EjFj的宽度Lj,j=1,2...m,测量计算各断面EjFj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j,j=1,2...m。
步骤S6、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hj与平均流速vj
将参数Q=1712m3/s、断面EjFj的宽度Lj,j=1,2...m及各断面所在处的泥石流水力坡度计算值ij分别代入式5~式8,联立求解得到各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hj,j=1,2...m、平均单宽流量qj,j=1,2...m。结果见表2。
表2“8.7”三眼峪泥石流淤积区指定过流断面特征参数计算表
Figure BDA0000437203460000131
步骤S7、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
以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hj、平均单宽流量qj为基本参数,依表1所示条件确定每一指定过流断面EjFj所在位置的泥石流危险程度,并划定泥石流高、中、低度危险范围区。
根据表2,“8.7”三眼峪泥石流在峰值流量(1712m3/s)下,从主沟道沟口(高程1500m)到堆积扇前缘(高程1320m)36个指定过流断面EjFj,j=1,2...36的平均流深hj=0.73m~2.50m,平均单宽流量qj=3.83m2/s~28.50m2/s。根据表1,“8.7”三眼峪泥石流峰值流量(1712m3/s)下的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均为高度危险区,其致灾能力强。

Claims (4)

1.一种确定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所述标准过流断面是该断面上最大平均流深为H0的过流断面,其特征在于: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首先,利用地形图或现场调查、测绘、勘查的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及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确定地形图上自断面A0B0到泥石流冲出方向的等高线lk,k=1,2,...n;
其次,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kBk位置
确定第k、k+1条等高线lk、lk+1间高差hkk+1,k=1,2,...n,等高线lk、lk+1与泥石流主沟道分别相交于点Ok、Ok+1,测量主沟道上OkOk+1段实际距离Lkk+1
自点Ok起,在主沟道上OkOk+1段内寻找一点Ck,主沟道上OkCk段的实际距离为ck,ck=Lkk+1hkk+1·H0
过点Ck作一个与主沟道垂直的过流断面,该断面两端与等高线lk分别相交于点Ak、Bk,该断面是泥石流主沟道上的第k个标准过流断面AkBk,k=1,2,...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利用现场调查、测绘、勘查的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及沟口过流断面A0B0位置。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确定泥石流主沟道上标准过流断面位置的方法实施的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用于划定对一场泥石流活动形成的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其特征在于: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S1、确定基本地理地形数据
利用地形图或现场调查、测绘、勘查的图形资料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基本地理地形数据,包括:确定泥石流主沟道地理位置,确定泥石流沟口过流断面A0B0及其宽度L0,确定断面A0B0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
采用现有方法计算确定泥石流峰值流量Q;
步骤S2、确定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所述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H0是泥石流峰值流量Q时沟口过流断面A0B0的平均流深;
联立式1~式4,计算确定H0
q0=Q/L0    式1
q0=H0·v0    式2
v0=K·R2/3·I1/5    式3
R=L0·H0/(2H0+L0)    式4
式1~式4中,q0—泥石流在沟口过流断面A0B0上的平均单宽流量,m2/s,
Q—泥石流峰值流量,m3,步骤S1确定,
L0—沟口过流断面A0B0的宽度,m,步骤S1确定,
H0—沟口峰值流量平均流深,m,
v0—泥石流在沟口过流断面A0B0上的平均速度,m/s,
K—粘性泥石流流速系数,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确定,
R—沟口过流断面A0B0水力半径,m,
I—沟口过流断面A0B0处泥石流水力坡度,‰,步骤S1确定;
步骤S3、确定标准过流断面AiBi位置
自沟口过流断面A0B0起,在泥石流堆积扇区域泥石流主沟道上确定N个最大平均流深为H0的标准过流断面AiBi,i=1,2,...n位置,N≥2;所述标准过流断面AiBi两端分别与其所在位点等高线相交于点Ai、Bi,n=1,2,...n;
步骤S4、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
依次连接点Ai,i=1,2,...n及点Bi,i=1,2,...n划定的范围即为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
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实现的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边界的基础上,继续依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S5、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
在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区内,在泥石流主沟道上,以1m~5m高差为间隔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j=1,2...m位置,测量各断面EjFj的宽度Lj,j=1,2...m,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处泥石流水力坡度ij,j=1,2...m;
步骤S6、确定指定过流断面EjFj的平均流深hj与平均单宽流量qj
联立式5~式8计算确定各断面EjFj的平均流深hj,j=1,2...m、平均单宽流量qj,j=1,2...m,
qj=Q/Lj    式5
qj=hj·vj    式6
vj=K·rj 2/3·ij 1/5    式7
rj=Lj·hj/(2hj+Lj)    式8
式5~式8中,q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单宽流量,m2/s,
Q—泥石流峰值流量,m3,步骤S1确定,
L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宽度,m,步骤S5确定,
h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流深,m,
vj—泥石流在指定过流断面EjFj上的平均速度,m/s,
K—粘性泥石流流速系数,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确定,
rj—指定过流断面EjFj水力半径,m,
ij—指定过流断面EjFj处泥石流水力坡度,‰,步骤S5确定;
步骤S7、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危险区划
以指定过流断面EjFj的平均流深hj、平均单宽流量qj为基本参数,依危险判定条件确定每一指定过流断面EjFj所在位置的泥石流危险程度,在整个泥石流淤积泛滥区内划分出高、中、低度危险范围区;
所述泥石流堆积扇高、中、低度危险判定条件是:
高危险等级:hj≥1.0,或qj≥1.0,
中危险等级:0.2≤hj﹤1.0且0.2≤qj<1.0,
低危险等级:0.2≤hj<1.0且qj<0.2,或0.1<hj<0.2且qj≥0.2。
CN201310690085.6A 2013-12-13 2013-12-13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Active CN1036436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0085.6A CN103643653B (zh) 2013-12-13 2013-12-13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90085.6A CN103643653B (zh) 2013-12-13 2013-12-13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3653A true CN103643653A (zh) 2014-03-19
CN103643653B CN103643653B (zh) 2015-09-30

Family

ID=5024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0085.6A Active CN103643653B (zh) 2013-12-13 2013-12-13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4365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3994A (zh) * 2016-03-10 2016-07-2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水下浊流形成河道的预测方法及应用
CN106192864A (zh) * 2016-07-19 2016-12-0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沟谷泥石流的危险性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CN106968217A (zh) * 2017-04-14 2017-07-21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基于降雨频率的泥石流淤积危险范围划分方法
CN110147394A (zh) * 2019-05-25 2019-08-2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泥石流百年淤积深度预测方法
CN110599002A (zh) * 2019-08-22 2019-12-20 广州地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水动力子系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0610302A (zh) * 2019-08-22 2019-12-24 广州地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固体物源子系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8968A (zh) * 2008-10-31 2009-04-01 重庆交通大学 公路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
CN102116014A (zh) * 2011-01-09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滑坡泥石流坝溃口特征测算方法及其应用
CN102943450A (zh) * 2012-11-05 2013-02-27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粘性泥石流沟沟床最大冲刷深度的测算方法及应用
US20130255406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Korea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bris-flow simulation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flu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8968A (zh) * 2008-10-31 2009-04-01 重庆交通大学 公路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
CN102116014A (zh) * 2011-01-09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滑坡泥石流坝溃口特征测算方法及其应用
US20130255406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Korea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bris-flow simulation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flume
CN102943450A (zh) * 2012-11-05 2013-02-27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粘性泥石流沟沟床最大冲刷深度的测算方法及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阔: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及在昆明东川城区的应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28, no. 4, 31 December 2006 (2006-12-31), pages 69 - 72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3994A (zh) * 2016-03-10 2016-07-2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水下浊流形成河道的预测方法及应用
CN106192864A (zh) * 2016-07-19 2016-12-0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沟谷泥石流的危险性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CN106968217A (zh) * 2017-04-14 2017-07-21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基于降雨频率的泥石流淤积危险范围划分方法
CN110147394A (zh) * 2019-05-25 2019-08-2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泥石流百年淤积深度预测方法
CN110147394B (zh) * 2019-05-25 2022-06-21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泥石流百年淤积深度预测方法
CN110599002A (zh) * 2019-08-22 2019-12-20 广州地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水动力子系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0610302A (zh) * 2019-08-22 2019-12-24 广州地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固体物源子系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3653B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4405B (zh) 一种无资料地区溃堤型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
CN103643653B (zh) 泥石流淤积泛滥范围边界划定方法及危险区划方法
Gómez et al.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hydraulic efficiency of drain inlets
CN107967402B (zh) 一种城市内涝排除系统的设计分析方法
CN106446411A (zh) 粘性泥石流内部流速、冲击力空间分布测量方法
Moussa Predicting the deposition in the Aswan High Dam Reservoir using a 2-D model
Heydari et al. Flood Zoning Simulation byHEC-RAS Model (Case Study: Johor River-Kota Tinggi Region)
Wang et al. Spotting strategic storm drain inlets in flat urban catchments
Marangu et al. Modeling open channel fluid flow with trapezoidal cross section and a segment base
Sezenöz Numerical modelling of continuous transverse grates for hydraulic efficiency
CN106087783A (zh) 一种泥石流区u型涵洞水力断面尺寸设计方法
Bagatur et al. Evaluation with stream characteristics of downstream flood problems after dam construction
Guo et al. Urban drainage and storage practices
Ampomah Sediment dynamics in and around urban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Khiry et al. Selection of drains coverings type in eastern of Egypt
Du et al. Predicting flow rate and sediment in bifurcated river branches
Ehiorobo et al. Monitoring gull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effective remediation and control
Cao et al. Study on the Whole Process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
Halat et al. Modeling of Urban Flooding and Waterfall Effect on Stepped Streets in Istanbul, Turkey
Neupane et al. Modeling of urban storm water drainage using HYKAS for Lamachaur, Pokhara, Nepal
Abbas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Impact of Bridges Built on the Main Surface Water Collection Canals by Hydraulic Simulation (Case Study: Mianroud Canal-Tehran)
Abduljaleel et al.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igris River within Baghdad City
Salim Study of Polder System for Flood Control In Kembang Residential Area, Bondowoso Regency, Indonesia
Abdel-Aal et al. Effect of road’s slope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rain storm drainage networks
Kao Effect of urban street pattern on drain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