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9863B -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29863B CN103629863B CN201210297405.7A CN201210297405A CN103629863B CN 103629863 B CN103629863 B CN 103629863B CN 201210297405 A CN201210297405 A CN 201210297405A CN 103629863 B CN103629863 B CN 1036298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heat exchange
- temperature
- delivered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制冷系统、冷却装置以及制冷方法。该制冷系统包括:风机,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热交换水池,包括:冷却部,设置在热交换水池中,接收热风;送风管,连接至冷却部的底部端口,使所接收的热风在冷却部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送水管,连接至热交换水池的上部端口,将冷却水从上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水池,以将热风冷却为冷却风;回水管,连接至热交换水池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排风管,连接至冷却部的上部端口,将冷却风从上部端口输送至风机;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地下恒温层环境进行热交换,以将热回水冷却为冷却水,并经由送水管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以及相应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机房(例如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的耗电,主要包括设备耗电、制冷系统耗电、电力配电系统耗电及损耗,以及其他照明、辅助系统耗电。其中制冷系统耗电占总耗电40%以上,有些机房甚至超过50%。
传统通信机房和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解决方案,不管是风冷系统还是水冷系统,都离不开采用冷媒剂和相关冷却机组或压缩机。而大型制冷系统的耗电比例中,冷却机组、压缩机占比超过了60%。因此针对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业界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和技术,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采用更节能的制冷设备及材料:如采用变频系统,采用效率更好的冷媒剂,采用更加隔热节能的环保材料;
2.针对传统制冷系统进行改造:如,针对水冷系统进行局部改造,在冬天,通过板式交换的方式,将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冷冻水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而达到不适用冷却机组,节约耗电的目的。针对风冷机组也进行具备改造,如,在冷凝器上,用水冷方法替代原来的风机冷却,降低耗电;
3.引入自然冷源:如新风系统,通过新风机直接引入室外新风为通信机房和数据中心提供制冷。但新风系统由于直接引入室外空气,对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适用范围也受限。而热交换系统,通过热交换,达到间接引入自然冷源。现有的热交换系统有热管换热组、热轮交换等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冷系统耗电量的制冷系统。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风机,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所述热交换水池,包括:
冷却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接收所述热风;
送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底部端口,使所接收的热风在所述冷却部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
送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上部端口,将冷却水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以将所述热风冷却为冷却风;
回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所述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排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上部端口,将所述冷却风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以将所述热回水冷却为所述冷却水,并经由所述送水管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热风管,接收来自机房的热风;
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所述热风进行冷却;
冷却盘管,容纳所述热风;
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送风管,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或其他冷却装置。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方法,包括:
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的冷却盘管中自下而上输送所述热风;
自上而下向所述热交换水池输送冷却水;
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
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层土壤层进行热交换,将冷却后的热回水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通过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地下恒温层进行制冷,降低了制冷系统的耗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方法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风机20、热交换水池30以及热交换器组件40。
风机20通过管道101接收来自机房10的热风,然后通过管道201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
热交换水池30包括冷却部302、送风管301、送水管303、回水管304以及排风管305。
送风管301与管道201连通,连接至冷却部302的底部端口(图中未示出),使所接收的热风在冷却部302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
冷却部302设置在热交换水池30中,即浸泡在热交换水池30的冷却水中。例如冷却管可以为冷却盘管,从送风管301送来的热风沿着冷却盘管302从底部曲折蜿蜒向上输送,这样可增加热风在的传送路径,增加热风与热交换水池30中的冷却水的热交换时间,尽可能的降低温度。
送水管303连接至热交换水池30的上部端口,将冷却水从上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以将热风冷却为冷却风。回水管304连接至热交换水池40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40。例如,冷却盘管302中的风是由下蜿蜒而上,风的温度也是由下而上逐渐变冷;而热交换水池30的冷却水是送水管303热交换水池30的上部端口送入,并由回水管304送至热交换器组件40,也就是说冷却水是自上而下流动,由上至下逐渐变热,这样充分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排风管305连接至冷却部302的上部端口,将经过冷却形成的冷却风从冷却部302上部端口输送至风机20。
热交换器组件40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层环境进行热交换,以将热回水冷却为所述冷却水,并经由送水管303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中循环使用。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水池可以设置在地下,例如地下0-5米。热交换水池所用的冷却水为市政供水,这样不影响环境。热交换水池30可以是可开启的封闭绝热水池,例如热交换水池30可以是为封闭结构的钢混水泥结构、外围粘贴绝热材料的水池。热交换水池30为可开启的,这样便于对池子内部结构进行维护,例如更换电子温度计。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器组件设置在地下,例如地下10米以下,以便于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
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地下恒温层引入免费自然冷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大大降低了机房的制冷耗电量。通过市政供水可实现节能环保不会污染地下水源。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热交换水池3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以下称第一温度传感器),例如,图2中示出三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06、307和308,设置在热交换水池30的不同位置,检测热交换水池30中冷却水的温度。
本申请的制冷系统还可包括第一水泵309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水泵309调节从热交换器组件40经由送水管303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的给水量。控制器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冷却水的温度数据,并与预设的冷却水温度变化阈值进行比较,以控制所述第一水泵调节所述给水量。
例如,可在热交换水池30的上、中、下三个不同位置布放了三个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冷却水的温度,以便控制冷却水在合适的冷却温度。并且,控制器通过将获取的冷却水的温度与预设的冷却水温度变化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冷却水升温很快,则控制第一水泵309加大冷却水的进水量;如果冷却水升温很慢,则控制第一水泵309减少冷却水的进水量。
作为一种选择,在送水管303和回水管304与热交换水池连接的部位也可以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冷却水进水温度与回水温度。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水池30还可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检测热交换水池30中冷却水的水位。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水池30由管道902提供市政供水,并通过管道903进行回水。
制冷系统还可包括备用冷源60和第二水泵601(参见图1)。备用冷源60用于存储备用的冷却水。第二水泵601可被控制地开启,以将备用冷源60中的冷却水经由管道602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控制器还接收第一水位传感器检测的水位的数据,并与预设的第一水位阈值比较,当检测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阈值,则控制第二水泵309开启,以将备用冷源60中的冷却水经由管道602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纵向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纵向截面图。
在热交换水池30中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通过回水管304被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40。热交换器组件40通常由一定数量的热交换器构成。如图3所示,每个热交换器可以由六组高导热材料(如轻薄铝管)做成换热盘管,以正六边形装向外展开形态组成,每组换热盘管外面都带有翘片,以增加散热效率。每个热交换器组件都有一个进水口(连通回水管305),并均匀向六组盘管送水;同时有一个汇聚出水口(连通送水管303)。
从热交换水池30送到热交换器组件40的热回水由进水口均匀地送到每一个热交换器组件,再均匀地送到每一组换热盘管,并通过盘管及盘管上的翘片,与恒温层土壤进行热交换,将热回水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水统一由冷却水送水管303,经水泵309送给热交换水池30。每个热交换器组件的进水口和回水口都可以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热回水和冷却水的温度,以便评估每一个热交换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以便进行送水调整和适当优化和维修。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作为一种选择,如图3所示,风机20还可包括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排风管305与风机20的连通口处,用于检测排风管305输送的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控制器还接收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202检测的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并与第一湿度与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混风。例如,设置风机20向机房送风温度为16℃,而从排风管305收到的冷风的温度为12℃,则开启混风控制板205,从热风箱中抽放适当比例的热风和冷风进行混合,以达到送风条件。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和图4所示,制冷系统还可包括冷却塔50,用于对风机20输送的热风进行冷却以形成一级冷却风,并通过送风管301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冷却塔30可以包括热风管501、冷却风机502、冷却盘管503以及喷淋器504。热风管501与风机20的管道201连通,接收风机20输送的热风并送入冷却盘管503中。冷却风机502,利用室外冷却风形成循环冷却风对热风进行冷却。喷淋器504向冷却盘管503喷淋喷淋水。
该实施方式中,冷却塔50先对来自机房的热风进行降温处理,能大大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冷却塔50直接引入机房热风进行冷却,经过冷却的热风还可以再送回传统机房的精密空调进行下一步冷却,这样可以降低精密空调压缩机的工作功率,节约机房制冷能耗。
作为一种选择,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505,设置在冷却塔50的送风口处,检测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制冷系统还可包括风阀60,其可被控制地连通送风管301与机房10。
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505检测的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并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判断出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数据不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时,控制风阀60连通送风管301与机房10,以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机房10。
机房的热风经过冷却塔50的冷却后降低了温度,尤其在室外温度较冷的情况下(例如冬季),热回风降温幅度更大,可以达到机房冷风的送风温度,因而机房热风经过冷却塔50后不需要进一步冷却就可以直接送回机房,供机房设备冷却使用,绿色节能环保。
作为一种选择,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外界的温度。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外界温度的数据,并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喷淋器504是否进行喷淋。例如,当检测到外界温度低于阈值(例如冬季),控制器控制喷淋器504不进行喷淋;当检测到温度高于阈值(例如夏季),控制器控制喷淋器504对冷却盘管503进行喷淋。
作为一种选择,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喷淋水的水位。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的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并与第二水位阈值比较,当低于第二水位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冷却塔50接通管道901以补充喷淋水。喷淋水可以为市政供水。
作为一种选择,冷却塔50还包括旁路机构,可被控制地连通冷却塔50的热风管501与送风管301,以使机房10的热风直接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这样便于对冷却塔50进行维护。
上述冷却塔50也可作为单独使用的冷却设备。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方法1000。下面结合图1-6描述图7所示的方法1000。
在步骤S101中,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例如风机20通过管道101接收来自机房10的热风,然后通过管道201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
在步骤102中,冷却热风。例如,送风管301连接至冷却部302的底部端口(图中未示出),使所接收的热风在冷却部302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送水管303将冷却水从热交换水池30的上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以将热风冷却为冷却风。回水管304连接至热交换水池40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40。
在步骤103中,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机房。例如,排风管305连接至冷却部302的上部端口,将经过冷却形成的冷却风从冷却部302上部端口输送至风机20。
在步骤104中,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在步骤105中,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土壤层进行热交换,将冷却后的热回水输送至热交换水池。例如,热交换器组件40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土壤层进行热交换,以将热回水冷却为冷却水,并经由送水管303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中循环使用。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水池可以设置在地下,例如地下0-5米。热交换水池所用的冷却水为市政供水,这样不影响环境。
作为一种选择,热交换器组件设置在地下,例如地下10米以下,以便于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
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地下恒温层引入免费自然冷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大大降低了机房的制冷耗电量。通过市政供水可实现节能环保不会污染地下水源。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
设置在热交换水池的不同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温度;
控制器接收冷却水的温度数据;
控制器与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阈值比较,以控制第一水泵调节从热交换器组件至热交换水池的给水量。
例如,热交换水池3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以下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热交换水池30的不同位置,检测热交换水池30中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器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冷却水的温度数据,并与预设的冷却水温度变化阈值进行比较,以控制第一水泵309调节从热交换器组件40经由送水管303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的给水量。
作为一种选择,在送水管303和回水管304与热交换水池连接的部位也可以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冷却水进水温度与回水温度。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方法还可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检测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水位;控制器接收水位的数据;与第一水位阈值比较,以控制第二水泵开启,从而控制备用冷源向热交换水池提供冷却水。
例如,热交换水池30还可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检测热交换水池30中冷却水的水位。制冷系统还可包括备用冷源60和第二水泵601(参见图1)。备用冷源60用于存储备用的冷却水。第二水泵601可被控制地开启,以将备用冷源60中的冷却水经由管道602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上述方法则还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热交换水池30中冷却水的水位;控制器接收第一水位传感器检测的水位的数据,并与预设的第一水位阈值比较,当检测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阈值,则控制第二水泵309开启,以将备用冷源60中的冷却水经由管道602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方法还可包括:设置在排风管与风机的连通口处的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检测排风管输送的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控制器接收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与第一湿度与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混风。
例如,如图3所示,风机20还可包括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排风管305与风机20的连通口处。方法还可包括: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202检测排风管305输送的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控制器接收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202检测的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并与第一湿度与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混风。例如,设置风机20向机房送风温度为16℃,而从排风管305收到的冷风的温度为12℃,则开启混风控制板205,从热风箱中抽放适当比例的热风和冷风进行混合,以达到送风条件。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的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的步骤还可包括: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冷却塔,以形成一级冷却风;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其中,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冷却塔,以形成一级冷却风的步骤可包括:将接收的热风送入冷却塔的冷却盘管;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热风进行冷却;喷淋器向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例如,如图1和图4所示,制冷系统还可包括冷却塔50。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的步骤还可包括:冷却塔50对风机20输送的热风进行冷却以形成一级冷却风,并通过送风管301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例如,冷却塔30的热风管501与风机20的管道201连通,接收风机20输送的热风并送入冷却盘管503中;冷却风机502利用室外冷却风形成循环冷却风对热风进行冷却;喷淋器504向冷却盘管503喷淋喷淋水。
作为一种选择,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的步骤之前可包括:设置在冷却塔送风口处的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检测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控制器接收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如果湿度与温度数据不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控制风阀连通送风管与机房,以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机房;如果湿度与温度数据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控制风阀关闭,以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例如,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505,设置在冷却塔50的送风口处,检测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制冷系统还可包括风阀60,其可被控制地连通送风管301与机房10。
上述方法在形成一级冷却风之后、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之前可包括: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505检测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505检测的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并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判断出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数据不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时,控制风阀60连通送风管301与机房10,以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机房10;当判断出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数据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控制风阀关闭,以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喷淋器向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的步骤包括:外界温度传感器检测外界温度;控制器接收外界温度的数据;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喷淋器是否进行喷淋。
例如,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外界的温度。喷淋器向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的步骤可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外界的温度;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外界温度的数据,并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喷淋器504是否进行喷淋。例如,当检测到外界温度低于阈值(例如冬季),控制器控制喷淋器504不进行喷淋;当检测到温度高于阈值(例如夏季),控制器控制喷淋器504对冷却盘管503进行喷淋。
作为一种选择,上述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的步骤还包括: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喷淋水的水位;控制器接收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与第二水位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补充喷淋水。
例如,冷却塔50还可包括第二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检测喷淋水的水位。将一级冷却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的步骤可包括: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喷淋水的水位;控制器还接收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的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并与第二水位阈值比较,当低于第二水位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冷却塔50接通管道901以补充喷淋水。喷淋水可以为市政供水。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风机,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所述热交换水池,包括:
冷却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接收所述热风;
送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底部端口,使所接收的热风在所述冷却部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
送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上部端口,将冷却水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以将所述热风冷却为冷却风;
回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所述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排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上部端口,将所述冷却风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以将所述热回水冷却为所述冷却水,并经由所述送水管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热交换水池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水池的不同位置,检测所述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温度;
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水泵,调节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经由所述送水管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给水量;
控制器,接收所述冷却水的温度数据,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阈值比较,以控制所述第一水泵调节所述给水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热交换水池还包括:
第一水位传感器,检测所述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水位;
所述系统还包括:
备用冷源,存储备用的冷却水;
第二水泵,可被控制地开启以将所述备用冷源中的冷却水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控制器,接收所述水位的数据,并与第一水位阈值比较,以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是否开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风机还包括:
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排风管与所述风机的连通口处,检测所述排风管输送的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
所述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接收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并与第一湿度与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混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
冷却塔,冷却所述风机输送的热风以形成一级冷却风,并通过所述送风管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所述冷却塔包括:
热风管,接收所述风机输送的热风;
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所述热风进行冷却;
冷却盘管;
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所述冷却塔还包括:
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却塔送风口处,检测所述
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
所述系统还包括:
风阀,可被控制地连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机房;
控制器,接收所述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当判断出所述湿度与温度数据不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风阀连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机房,以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所述冷却塔还包括:
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外界温度;
所述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接收所述外界温度的数据,并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所述喷淋器是否进行喷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所述冷却塔还包括:
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喷淋水的水位;
所述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接收所述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并与第二水位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补充喷淋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旁路机构,可被控制地连通所述冷却塔的所述热风管与所述送风管,以使所述机房的热风直接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10.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热风管,接收来自机房的热风;
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所述热风进行冷却;
冷却盘管,容纳所述热风;
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送风管,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或其他冷却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湿度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送风管的送风口处,检测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
风阀,可被控制地连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机房;
控制器,接收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当判断出所述湿度与温度数据低于阈值时,控制所述风阀连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机房,以将所述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当判断出所述湿度与温度数据高于所述阈值时,控制所述风阀关闭,以将所述冷却风输送至所述其他冷却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外界温度传感器,检测外界温度;
控制器,接收所述外界温度的数据,并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所述喷淋器是否进行喷淋。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水位传感器,检测喷淋水的水位;
控制器,接收所述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并与水位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补充喷淋水。
14.一种制冷方法,包括:
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的冷却盘管中自下而上输送所述热风;
自上而下向所述热交换水池输送冷却水;
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
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层土壤层进行热交换,将冷却后的热回水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热交换水池的不同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温度;
控制器接收所述冷却水的温度数据;
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阈值比较,以控制第一水泵调节从所述热交换器组件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给水量。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水位传感器检测所述热交换水池中冷却水的水位;
控制器接收所述水位的数据;
与第一水位阈值比较,以控制第二水泵开启,从而控制备用冷源向所述热交换水池提供冷却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排风管与所述风机的连通口处的第一湿度与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排风管输送的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
控制器接收所述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
与第一湿度与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混风。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包括:
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冷却塔,以形成一级冷却风,包括:
将接收的热风送入冷却塔的冷却盘管;
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所述热风进行冷却;
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冷却塔送风口处的第二湿度与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
控制器接收所述一级冷却风的湿度与温度的数据;
如果所述湿度与温度数据不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控制风阀连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机房,以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
如果所述湿度与温度数据高于第二湿度与温度阈值,控制风阀关闭,以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所述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的步骤包括:
外界温度传感器检测外界温度;
控制器接收所述外界温度的数据;
与外界温度阈值比较以确定所述喷淋器是否进行喷淋。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一级冷却风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步骤还包括:
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喷淋水的水位;
控制器接收所述喷淋水的水位的数据;
与第二水位阈值比较以确定是否补充喷淋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97405.7A CN103629863B (zh) | 2012-08-20 | 2012-08-20 |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97405.7A CN103629863B (zh) | 2012-08-20 | 2012-08-20 |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29863A CN103629863A (zh) | 2014-03-12 |
CN103629863B true CN103629863B (zh) | 2015-11-18 |
Family
ID=50211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97405.7A Active CN103629863B (zh) | 2012-08-20 | 2012-08-20 |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298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56785B (zh) * | 2014-04-15 | 2016-08-03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水冷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
CN104266298A (zh) * | 2014-10-23 | 2015-01-07 | 牛铭 |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与温度调节设备 |
CN104819531A (zh) * | 2015-03-30 | 2015-08-05 | 四川远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抽水回灌同管热交换系统的节能降温系统 |
CN110582184B (zh) * | 2019-09-18 | 2021-08-17 | 包建伟 | 一种水冷空调循环装置及系统 |
CN112954964B (zh) * | 2021-02-01 | 2022-07-12 | 林军辉 | 一种通讯基站机房的散热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77088A1 (de) * | 1995-12-01 | 1997-06-04 | Rupert Dipl.-Ing. Merkl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Gewinnen von Frischluft für die Luftkonditionierung |
CN2484514Y (zh) * | 2001-06-22 | 2002-04-03 | 王国钦 | 自动冷暖空调 |
JP2006226627A (ja) * | 2005-02-18 | 2006-08-31 | Kimura Kohki Co Ltd | 水冷ヒートポンプ式地中熱利用空調システム |
CN201129814Y (zh) * | 2007-11-20 | 2008-10-08 | 西安工程大学 | 一种管式间接蒸发冷风/冷水机 |
CN201133700Y (zh) * | 2007-05-01 | 2008-10-15 | 蔡杰美 | 一种地下水温差环保空调 |
WO2009050795A1 (ja) * | 2007-10-17 | 2009-04-23 | Geo Power System Co., Ltd. | 自然エネルギー利用空調設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建物 |
CN101776316A (zh) * | 2010-01-27 | 2010-07-14 | 苏州际能环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江南模式系统及其操控方法 |
CN101858669A (zh) * | 2010-06-11 | 2010-10-13 | 张王丹 | 一种水冷式空调、热水系统 |
JP2012026680A (ja) * | 2010-07-26 | 2012-02-09 | Fujitsu Ltd |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
-
2012
- 2012-08-20 CN CN201210297405.7A patent/CN1036298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77088A1 (de) * | 1995-12-01 | 1997-06-04 | Rupert Dipl.-Ing. Merkl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Gewinnen von Frischluft für die Luftkonditionierung |
CN2484514Y (zh) * | 2001-06-22 | 2002-04-03 | 王国钦 | 自动冷暖空调 |
JP2006226627A (ja) * | 2005-02-18 | 2006-08-31 | Kimura Kohki Co Ltd | 水冷ヒートポンプ式地中熱利用空調システム |
CN201133700Y (zh) * | 2007-05-01 | 2008-10-15 | 蔡杰美 | 一种地下水温差环保空调 |
WO2009050795A1 (ja) * | 2007-10-17 | 2009-04-23 | Geo Power System Co., Ltd. | 自然エネルギー利用空調設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建物 |
CN201129814Y (zh) * | 2007-11-20 | 2008-10-08 | 西安工程大学 | 一种管式间接蒸发冷风/冷水机 |
CN101776316A (zh) * | 2010-01-27 | 2010-07-14 | 苏州际能环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江南模式系统及其操控方法 |
CN101858669A (zh) * | 2010-06-11 | 2010-10-13 | 张王丹 | 一种水冷式空调、热水系统 |
JP2012026680A (ja) * | 2010-07-26 | 2012-02-09 | Fujitsu Ltd |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29863A (zh) | 2014-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08252U (zh) | 一种利用地下水源热泵的机房空调 | |
CN103629863B (zh) | 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 | |
CN207365180U (zh) | 一种使用新风等焓降温的数据中心 | |
CN204157201U (zh) | 一种二次水环路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 |
CN102230652A (zh) | 结合辐射供冷的热湿分段处理空调装置及方法 | |
CN204438368U (zh) | 一种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5805904B (zh) | 一种机房的制冷控制系统和方法 | |
CN102937312B (zh) | 一种可全年运行的间接蒸发冷水机组的防冻方法及机组 | |
CN103175706A (zh) | 风冷热泵测试系统 | |
CN203675771U (zh) | 用于温室大棚的降温及新风补充系统 | |
CN106524364A (zh) | 一种数据机房用逆流空气换热自然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062468B (zh) | 一种双冷源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895530A (zh) | 一种水蓄冷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冷系统 | |
CN106857110A (zh) | 一种农业大棚植物季节性全方位的温控系统和温控方法 | |
CN101893293A (zh) | 集中式多联冷(热)源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6288224A (zh) | 一种预热室外新风的防结霜热回收系统 | |
CN106051960A (zh) | 中央空调制冷与板换免费制冷时冷却塔群冷热水混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2403378U (zh) | 一种冷凝水冷量回收利用中央空调装置 | |
CN203753149U (zh) | 地铁用间接蒸发冷却和冷媒直膨的通风、空调系统 | |
CN201803419U (zh) | 集中式多联冷热源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2573425B (zh) | 一种机房节能双循环系统 | |
CN202792297U (zh) | 一种热回收新风机组混风防冻装置 | |
CN205783236U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制冷采暖系统 | |
CN102147170B (zh) | 一种水冷多联机三联供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4566708A (zh) | 热泵型户式空调方法、装置及其室外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