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3286A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3286A
CN103563286A CN201380001331.0A CN201380001331A CN103563286A CN 103563286 A CN103563286 A CN 103563286A CN 201380001331 A CN201380001331 A CN 201380001331A CN 103563286 A CN103563286 A CN 103563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l terminal
pilot tone
opposite end
transmitted
transmi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13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3286B (zh
Inventor
蔡梦
青华平
刘余
蒋红丽
刘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3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3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3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3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16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correction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s
    • H04L7/0033Correction by de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第一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第三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第四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第二导频与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通过本端接收机将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领域中微波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技术将会从现有的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全双工)系统向IFD(Intra-frequency FullDuplex,同频全双工)系统发展。频分全双工系统的含义为:涉及微波技术的系统,其在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时,分别采用不同的频率进行发送和接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含义是:涉及微波技术的系统,其在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时,都采用相同的频率进行发送和接收。当然,采用IFD系统比采用FDD系统的效果要好,可以提升2倍带宽。目前,IFD系统已经成为了微波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而在IFD系统中,系统的接收信号为对端的发射信号与本端发射信号的混合信号,而这两路信号本身会存在由于传输距离不同导致的相对延时的缺点,因此,系统无法进行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从而无法进行信道初始化以及相位噪声抑制。例如,在图1中,描述了收发机1接收信号的情况,收发机1分为接收机1和发射机1。其中,接收机1可以接收到发射机1发射的信号(即本端发射信号)。另外,假设有接收机2和发射机2,那么接收机1还可以接收到发射机2发射的信号(即对端发射信号)。而这两路信号的传输距离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接收机1来说,在接收这两路信号时,会存在相对延时的情况,那么,在进行信道估计时,则不能够基于导频进行信道估计,从而无法进行信道初始化以及相位噪声抑制等后续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由于延时引起的无法进行信道估计的缺点,现有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主要的,使用了离线延迟对齐的方式进行处理,请参看图1,图1中描述了2个收发机,这2个收发机都具有自己的延迟,假设这2个收发机的延迟时间分别为-T1和-T2,负数表示延时。若按照T1和T2对这2个收发机进行补偿,那么在理论上这2个收发机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延迟。而具体的,收发机1的延迟为-T1,收发机2的延迟为-T2。意思就是说,当收发机1在处理信号时,会整体延迟-T1的时刻,而收发机2在处理信号时,会整体延迟-T2的时刻。假设收发机1在0.5秒的时刻处理信号,而收发机1的延时为0.4秒,那么收发机1实际处理信号的时间为0.9秒。假设收发机2处理信号在0.5秒的时刻处理信号,而收发机2的延时为0.2秒,那么收发机2实际处理信号的时间为0.7秒。若此时收发机1按照0.4秒补偿,收发机2按照0.2秒补偿,那么这两个处理信号的时间应该都在0.5秒的时刻,不会出现延迟的情况。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的缺点如下:
如图2所示,在图2中描述了收发机1和收发机2相互之间传输信号的过程。在IFD系统中,假设接收机1收到发射机1需要时间T2,收到发射机2需要时间T1,一般T1>T2,而发射机1本身的延迟时间为D1,接收机1本身的延迟时间为D2,发射机2本身的延迟为D3,接收机2本身的延迟为D4。
若以接收机1为参考,那么接收机1接收到发射机1的时间则为D1+T2+D2,接收机1接收到发射机2的时间为D3+T1+D2。当两者的传输时间相同时,则D1+T2+D2=D3+T1+D2,经过计算之后,会获得结论:D1=D3+T1-T2。
而此时接收机2收到发射机1的延迟为:D1+D4+T1,通过将上面的D1代入之后计算获得延迟为:2T1-T2+D4+D3。而接收机2收到发射机2需要时间T2,那么接收机2收到发射机2的延迟为:D3+T2+D4。若接收机2的接收到的两路信号的延迟相同,则必有2T1-T2+D4+D3=D3+T2+D4,计算获得结果为T1=T2,此结果不符合前面的T1>T2不符合。因此该方案不能够解决IFD系统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IFD系统中存在信号传输距离导致的相对延时的缺点,导致的系统无法进行信道估计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补偿IFD系统中信号的延时,以使系统进行信道估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所述第一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所述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三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所述第四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一导频与所述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所述第二导频与所述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通过所述本端接收机将所述本端发射信号和所述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端发射信号具体为: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获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从所述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其中,i为正整数。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三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时间间隔从所述第四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二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四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本端发射机,用于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所述第一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本端接收机,用于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所述本端接收机,还用于获得对端发射信号,所述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三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所述第四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一导频与所述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所述第二导频与所述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所述本端接收机,还用于将所述本端发射信号和所述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端发射信号具体为: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端发射机具体用于:
获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从所述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其中,i为正整数。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三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时间间隔从所述第四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二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四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收发机1和收发机2之间补偿延时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描述了收发机1和收发机2相互之间传输信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信息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帧中插入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本端待发射信号的两帧之间的第一导频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一帧中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对端发射信号的两帧之间的第三导频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两列信号中的导频正交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正交性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之间具有正交性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随机矩阵的输出相位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了正交导频序列的输出相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用抽头延时线模型表示分数阶延时的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信息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的IFD系统中存在信号传输距离导致的相对延时的缺点,导致的系统无法进行信道估计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这里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第一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其次,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再次,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第三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第四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第二导频与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最后,通过本端接收机将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具体的,本端接收机在解析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由于本端发射信号的第二导频是相隔了第一预设时长插入的,而对端发射信号是立即插入第三导频。而本端发射机在接收对端发射信号时,也是经过了第一预设时长才接收到,因此,本端发射机在解析获得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能够同时获得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进而避免由于传输距离等原因导致的传输延时,使系统能够准确的进行信道估计。另外,由于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相互之间具有正交性,因此能够保证两路信号在传送给本端接收机时,相互之间没有传输干扰,传送的效果较好。
下面将结合各个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地阐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这里提出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具体处理过程如下述:
步骤31,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步骤32,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步骤33,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
步骤34,通过本端接收机将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其中,在步骤31中,第一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
在IFD系统中,可以有多个收发机相互之间传输信号,如图1中举例的2个收发机,各自的接收机可以接收来自本端发射机的信号,以及来自对端发射信号。若以收发机1中的接收机1来举例,此时的本端发射信号为发射机1发射的信号,对端发射信号则是收发机2中的发射机2发射的信号。
为便于阐述,本发明实施例一这里提出的技术方案中,这里使用收发机1(收发机1具体包括了接收机1和发射机1)和收发机2(收发机2具体包括了接收机2和发射机2)来进行详细阐述。其他收发机之间的信号通信和这两个收发机之间的信号通信类似。
具体的,以发射机1作为本端发射机,以接收机1作为本端接收机;以发射机2作为对端发射机,以接收机2作为对端接收机。
当本端接收机在接收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这两路信号在传输距离、传输时长等差异,两路信号之间会具有相对时延。也就是说,这两路信号达到本端接收机的时间点不一样,这样就会导致系统在进行信道估计,可能存在估计错误或者无法估计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本端发射机和对端发射机都会对各自的信号进行调整,以保证两路信号到达本端接收机的时间点几乎一致。
本端发射机调整信号的过程正如步骤31所示: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首先介绍导频。
导频信号是基站连续发射未经调制的信号,它使得手机或者其他设备能够获得信道信息,提供相关解调相位参考,并且为各基站提供信号强度比较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导频是本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导频是本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而本端发射信号的原始导频和对端发射信号的原始导频在同频全双工系统中不能保持正交性,因此,两路发射信号都需要新增导频来实现同时双向通信时导频的正交性。换句话说,只有一种导频时,只能保证单向通信时导频正交,另外一个方向的导频可能不是正交的。例如,本端接收机在接收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由于这两路信号都只有原始导频,若考虑到延时以及信号干扰的问题,可以让这两个原始导频正交,保证单向通信时导频正交。反过来说,在对端接收机接收这两路信号时,由于接收机本身的延迟、传输距离延时等情况,有可能反向通信时这两个导频就不是正交的,因此,必须使用两个导频来保证双向通信时导频正交。
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时,第一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并且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介绍第一导频的插入。
在插入第一导频时,是从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第一时间间隔。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时间间隔可以取具体的数值,在此本申请不做举例。
具体的,第一位置为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具体请参看图4a,取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帧来说明插第一导频的实施过程。
从图4a中可以看出,第一位置是第一帧帧头的位置。
具体的,在插入第一导频时,是按照第一时间间隔t1,从第一帧的帧头开始,将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
更为具体的,第一导频是从第一帧的帧头开始插入,依次按照t1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因此,第一帧的帧尾的最后一个第一导频和第二帧的帧头的第一个第一导频之间的间隔也是t1。、
下面介绍插入第二导频的过程。
在插入第二导频时,是经过了第一预设时长开始插入的。
在此,第一预设时长可以用S1表示。另外,第一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若以图2举例,则S1=T1+T2。
在插入第二导频时,从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t2,将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这样的插入,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第二时间间隔t2。并且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第二时间间隔t2,其中,i为正整数。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时间间隔t2可以取具体的数值,在此本申请不做举例。
具体的,当i=1时,请参看图4a,取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帧来说明插第二导频的过程。
从图4a中可以看出,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相隔了第一预设时长S1,此时的第一预设时长S1和对端发射信号的传输延时相等。
具体的,在插入第二导频时,是按照第二时间间隔t2,从第一帧的第二位置开始,将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
由于第二导频是针对整个信号进行插入的,因此会出现图4b中的情况,第一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二帧帧头的第二导频时间间隔也是第二时间间隔t2。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插入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时,相互之间没有时间顺序,即可以同时插入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也可以先插入第一导频,再插入第二导频,或者先插入第二导频,再插入第一导频等等,在插入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本申请不做限制。
上面的实施例具体介绍了本端发射机对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处理的情况。在处理之后,会执行步骤32,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步骤32仍然以接收机1举例,那么接收机1会接受到发射机1的发射信号。
进一步的,会执行步骤33,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
若以接收机1来举例,那么接收机1会接受到发射机2的发射信号。
具体的,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
其中,第三导频为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第四导频为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此时的导频和本端发射信号的导频类似,在此本申请不做赘述。
其中,第三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第四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第二导频与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具体的,正交性计算技术中,表示某种不相依赖性或者解耦性。以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为例,若第一导频的信号发生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第四导频的信号,如此,这两个导频则具有正交性。
首先介绍插入第三导频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插入第三导频时,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第三时间间隔。
其中,第三位置为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具体请参看图5a,取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一帧来说明插第三导频的过程。
具体的,在插入第三导频时,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t3,从第一帧的帧头开始,将第三导频依次插入对端发射信号。因此,会出现图5b中的情况,第一帧的帧尾的第三导频和第二帧帧头的第三导频时间间隔也是第三时间间隔t3。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时间间隔t3可以取具体的数值,在此本申请不做举例。
下面介绍插入第四导频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插入第四导频时,是经过了第二预设时长开始插入的。
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若以图2举例,则S2=T1+T2。
具体的,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时间间隔t4从第四位置插入,使得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第四时间间隔t4,并且使得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第四时间间隔t4。
具体的,当i=1时,请参看图5a,取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一帧来说明插第四导频的过程。
从图5a中可以看出,第四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相隔了第二预设时长S2,此时的第二预设时长和本端待发射信号在发给对端接收机时的传输延时相等,并且也可以等于S1。
具体的,在插入第四导频时,是按照第四时间间隔t4,从第一帧的第四位置开始,将第四导频依次插入对端发射信号。
由于第四导频是针对整个信号进行插入的,因此会出现图5b中的情况,第一帧的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二帧的帧头的第四导频时间间隔也是第四时间间隔t4。
本实施例中的第四时间间隔t4可以取具体的数值,在此本申请不做举例。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时,和本端待发射信号中插入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类似,相互之间没有时间顺序。即可以同时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也可以先插入第三导频,再插入第四导频;或者先插入第四导频,再插入第三导频等等,在插入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本申请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还具有步骤34,通过本端接收机将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进一步的,在本端待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中进行上述插入导频的步骤之后,会呈现出下面的效果: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第二导频与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
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体现在将两列信号发送给接收机1时,两个导频相互之间不会干扰;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体现在将两列信号发送给接收机2时,两个导频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在将两列信号发送给同一个接收机时,这两列信号相互之间会有干扰,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将本端待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正交发送的方式发送给同一接收机。
请参看图5c,以发射机1的第一帧中的导频和发射机2的第一帧中的导频进行举例,当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正交时,可以构成正交导频序列1,当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正交时,可以构成正交导频序列2。其他导频相互之间的干扰可以忽略,例如本端发射信号的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之间的干扰不在本发明的考虑范围之内。而当导频正交时,这两个导频在发送时相互之间不会干扰。
以接收机1为例,两列信号在发送时,必须要保证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才能够保证两列信号在发送给接收机1时相互之间几乎无干扰。
下面请参看图6a,是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正交性的示意图。
在发送两列信号给接收机1时,发射机2发射的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待发射信号来说,即便是两路信号同时发送,由于传输线路以及距离等因素,当到达接收机1时,相互之间也会延迟S1时间。
因此,接收机1在接收本端待发射信号S1时间之后,才会接收到对端发射信号。而在接收本端发射信号时,由于第二导频从距离本端发射信号S1时刻插入的,刚好是对端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因此,接收机1可以同时接收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避免了两路信号的传输延迟。另外,由于第二导频是间隔t2时间插入的,而第三导频是间隔t3时间插入的。因此,若要保证接收机1同时接受到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则t2=t3,即两个导频在插入各自的信号时间隔的时间是一致的。而对于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来说,也可以对第一导频做上面的处理,使第一导频的t1和第四导频的t4相等。
进一步的,第二导频由于和第三导频保持正交性,相当于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相位相差π/2发送给接收机1,因此还可以保证两列信号相互之间没有干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当然,第一导频和第三导频之间,第二导频和第四导频之间也会存在信号的干扰,但是此时的干扰对于系统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若以接收机2为例,那么两列信号在发送时,由于对端发射信号在S2时刻在插入第四导频,因此,接收机2在接收这两路信号时,实际上是同时接收到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另外,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能够保证两列信号在发送给接收机2时相互之间几乎无干扰。具体请参看图6b,是第一导频和第四导频之间具有正交性的示意图。
另外,下面用两幅实验示意图来说明导频正交性减小了信号之间相互干扰。
请参看图7a,是采用随机矩阵的输出相位的示意图,从图示中可以看出,随机矩阵的输出相位具有“毛刺”,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请参看图7b,是本发明采用了正交导频序列的输出相位示意图,有效地提升了系统的性能。
上面的实施例是传输延时补偿的具体实施过程,另外,还会进行另一种方式的延时补偿。
请参看图2,接收机1在接收发射机1和发射机2的信号时,接收机1对于发射机1来说,具体的延迟=D1+T2+D2。对于发射机2来说,具体的延迟=D3+T1+D2。接收机1对于这两路信号来说,若要同时接收,则D1+T2+D2=D3+T1+D2,这个等式说明当接收机1同时接收这两个发射信号时,接收机1本身的延迟D2是没有影响的。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只要解决链路上的传输延迟以及发射机自身的延时,即可使接收机1同时接收这两路信号。
具体的,对于接收机1来说,发射机2发射的信号已经补偿了传输延迟的系数S2,此时S2=T1+T2。因此,可以避免传输时延带来的影响。另外,将接收机1的均衡器系数反馈到发射机1和发射机2的发射端,使发射机1和发射机2根据该均衡器系数发射信号,解决了发射机1和发射机2器件本身带来的延迟情况。因此根据上面的两种补偿延时的方法,可以从整体上解决发射信号带来的延时。
下面具体描述解决发射机1和发射机2器件本身带来的延迟情况。
以接收机1举例,可以通过接收机1的均衡器来进行检测,并将接收机1的均衡器系数反馈到发射机1和发射机2的发射端来解决。
具体描述请参看图8,用抽头延时线模型表示分数阶延时,g1表示第1个抽头系数,gn表示第n个抽头系数,g1~gn表示第1个抽头悉数与第n个抽头系数之间还存在抽头悉数,Z-1表示1拍延时。
若以抽头悉数g1为例,则g1的传输线路没有延时。
若以抽头悉数g2为例,则g2的传输线路是Z-1—g2这条线路,具有1拍延时。
若以抽头悉数g3为例,则g3的传输线路是Z-1—Z-1—g3这条线路,具有2拍延时。
将上面的参数根据梅森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获得延时矩阵。
那么,当接收机1接收信号时,则可以表示为:
Y=DX+N....................................................................(1)
其中,D表示延时矩阵,X表示发送信号,N表示加性噪声。
若以均衡器来测量延时,那么接收机1的均衡器系数为D-1
此时,若将分数延时建模成滤波器,那么,分数延时可以通过构建逆延时滤波器来解决。将此均衡器系数反馈到发射机1和/或发射机2的发送端,作为逆延时滤波器的系数。
那么,此时接收机1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Y=D-1DX+N
=X+N.................................................................(2)
其中,D表示延时矩阵,X表示发送信号,N表示加性噪声。
若将接收机1的均衡器系数反馈到发射机1和/或发射机2的发射端,以对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补偿,则可以避免接收机1对于发射机1和发射机2的延迟。
以上述原理为依据,在对本端待发射进行补偿时,有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第二种: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第三种: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具体的,此时的第一延时补偿的时刻和将第一导频、第二导频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时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两者可以同时作用于本端待发射信号,也可以一前一后作用于本端待发射信号。
进一步的,对端发射信号是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的发射信号,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本端接收机相对于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当然,此时的第二延时补偿的时刻与将第三导频、第四导频插入对端发射信号的时刻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两者可以同时作用于对端发射信号,也可以一前一后作用于对端发射信号。
因此,对端发射信号具体可以是以下三种不同的发射信号:
第一种: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第二种: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第三种: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综上,本发明在对信号进行延时补偿时,以发射机1和发射机2来说,首先提取各自对应的接收端均衡器的系数,作为各自的逆延时滤波器的补偿系数进行延时补偿,能够避免接收机自身的延时对两列信号的影响。
其次,本发明在对信号进行延时补偿时,在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帧结构中插入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在对端发射信号的帧结构中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使得发射机1的第二导频与发射机2的第三导频正交,发射机1的第一导频与发射机2的第四导频正交。
另外,在插入第二导频时,帧内的每两个第二导频之间具有第二时间间隔,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第二时间间隔。在在插入第四导频时,帧内的每两个第四导频之间具有第四时间间隔,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第四时间间隔。
综上,两个发射机对各自的信号进行了插导频的处理,使得两列信号相互之间避免了引传输距离等外界因素带来的相对延时;进一步的,又将接收机收集的各自对应的均衡器系数作为延时补偿,进一步减小了这两列信号相互之间的延时。
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插导频的方式和将均衡器系数作为延时补偿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独立存在,例如,若发射机1和发射机2在传输时延上没有差别,区别仅在于发射机1和发射机2本身的器件延迟,则可以使用将均衡器系数作为延时补偿的方式来进行补偿。而若忽略发射机1和发射机2本身的器件延迟,则可以使用插导频的方式在解决发射机1和发射机2在传输时延上的差别。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二在这里提出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本端发射机901,用于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第一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导频从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
本端接收机902,用于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本端接收机902,还用于获得对端发射信号,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第三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第四导频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第一导频与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第二导频与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
本端接收机902,还用于将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具体的,本端发射机901还用于: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901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902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901的延时系数;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具体的,所述本端发射机901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901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具体的,所述本端发射机901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901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具体的,所述对端发射信号具体为: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902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具体的,本端发射机901具体用于:
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从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第一时间间隔,其中,第一位置为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从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将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第二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第二时间间隔,其中,i为正整数。
具体的,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第三时间间隔,其中,第三位置为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具体的,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时间间隔从第四位置插入,使得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第四时间间隔,并且使得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第四时间间隔。
具体的,第一导频为本端发射机901的原始导频,第二导频为本端发射机901的新增导频。
具体的,第三导频为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第四导频为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这里提出的技术方案,本端接收机在解析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由于本端发射信号的第二导频是相隔了第一预设时长插入的,而对端发射信号是立即插入第三导频。而本端发射机在接收对端发射信号时,也是经过了第一预设时长才接收到,因此,本端发射机在解析获得本端发射信号和对端发射信号时,能够同时获得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进而避免由于传输距离等原因导致的传输延时,使系统能够准确的进行信道估计。另外,由于第二导频和第三导频相互之间具有正交性,因此能够保证两路信号在传送给本端接收机时,相互之间没有传输干扰,传送的效果较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设备)、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0)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所述第一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通过本端接收机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接收机获得对端发射信号,所述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三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所述第四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一导频与所述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所述第二导频与所述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通过所述本端接收机将所述本端发射信号和所述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具体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具体为: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本端发射机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获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从所述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其中,i为正整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三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四间间隔从所述第四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二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四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1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端发射机,用于获得本端待发射信号,将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并进行发射;其中,所述第一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一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导频从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二位置插入,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隔第一预设时长,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对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本端接收机,用于获得本端发射信号;
所述本端接收机,还用于获得对端发射信号,所述对端发射信号是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后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三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三位置插入,所述第四导频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四位置插入,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相隔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第一导频与所述第四导频具有正交性,所述第二导频与所述第三导频具有正交性,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为本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与对端发射信号相对于本端接收机的传输延时之和;
所述本端接收机,还用于将所述本端发射信号和所述对端发射信号进行解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获得本端补偿信号;其中,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补偿信号中并进行发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获得导频承载信号;
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导频承载信号进行所述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端发射机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导频和所述第二导频插入到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本端发射机采集所述本端-本端均衡系数,对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进行第一延时补偿并进行发射。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具体为:
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之后,再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所述本端-对端均衡系数是所述本端接收机相对于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延时系数;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之后,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或者
在插入第三导频和第四导频的发射信号的同时,通过所述对端发射机使用本端-对端均衡系数进行了第二延时补偿的发射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权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端发射机具体用于:
获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从所述第一位置开始,按照第一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一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中的每两个第一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从所述第二位置开始,按照第二时间间隔,将所述第二导频依次插入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二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本端待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二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二导频也具有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其中,i为正整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频具体是按照第三时间间隔从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第三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中每两个第三导频之间具有所述第三时间间隔,其中,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1帧的帧头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频具体是按照第四四间间隔从所述第四位置插入,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每一帧内的两个第四导频之间都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并且使得所述对端发射信号的第i帧帧尾的第四导频和第i+1帧帧头的第四导频也具有所述第四时间间隔。
19.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权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二导频为所述本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20.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权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原始导频,所述第四导频为所述对端发射机的新增导频。
CN201380001331.0A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563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78650 WO2015000127A1 (zh)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3286A true CN103563286A (zh) 2014-02-05
CN103563286B CN103563286B (zh) 2016-09-28

Family

ID=50015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1331.0A Active CN103563286B (zh)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87829B2 (zh)
EP (1) EP3001596B1 (zh)
CN (1) CN103563286B (zh)
ES (1) ES2654666T3 (zh)
WO (1) WO201500012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1984A (zh) * 2017-05-09 2017-09-15 东南大学 一种异步多载波系统频域信道估计方法
WO2019179273A1 (zh) * 2018-03-20 2019-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6267B (zh) * 2015-08-11 2020-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前传数据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432230B2 (en) 2020-09-25 2022-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report of time delays and phases from multiple 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s for pre-equaliz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2534A1 (en) * 2001-10-15 2004-08-04 Choi, Seung-Won FINGER USING CHIP−RATE WEIGHTING IN SMART ANTENNA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EMOD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039127A (zh) * 2006-03-16 2007-09-19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低时延ofdm传输的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和网络
CN101467375A (zh) * 2006-02-14 2009-06-24 摩托罗拉公司 导频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03321A (zh) * 2007-09-18 2010-08-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20325A (zh) * 1997-07-31 2010-09-01 摩托罗拉公司 在通信系统中发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84859A (zh) * 2006-01-25 2012-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高速分组数据系统的传送/接收设备和方法
CN102983956A (zh) * 2012-11-30 2013-03-20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移动速度估计方法与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7478A (en) * 1997-06-20 1999-02-02 Motorola, Inc. Synchronous coheren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method, software and device
US7020226B1 (en) * 2002-04-04 2006-03-2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I/Q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for the reception of OFDM signals
EP3457615B1 (en) * 2005-08-23 2021-09-22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multiple zone partitioning
US8169977B2 (en) * 2006-07-14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racterizing noi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811352B2 (en) * 2007-06-04 2014-08-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transmit diversity environment
US8270923B2 (en) * 2007-07-09 2012-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eceiver beamforming and yielding-threshold adjustments in peer-to-peer networks
CN101394385B (zh) * 2008-11-10 2011-06-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时域处理联合信道估计的提高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性能的方法
US8249580B2 (en) * 2009-04-22 2012-08-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 GmbH Method of measurement reporting, method of hand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cellular radio terminal and cellular radio network unit
CN101938449A (zh) * 2010-10-13 2011-01-05 汪晋宽 基于误码率预估的ofdm导频自适应插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325A (zh) * 1997-07-31 2010-09-01 摩托罗拉公司 在通信系统中发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P1442534A1 (en) * 2001-10-15 2004-08-04 Choi, Seung-Won FINGER USING CHIP−RATE WEIGHTING IN SMART ANTENNA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EMOD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2684859A (zh) * 2006-01-25 2012-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高速分组数据系统的传送/接收设备和方法
CN101467375A (zh) * 2006-02-14 2009-06-24 摩托罗拉公司 导频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39127A (zh) * 2006-03-16 2007-09-19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低时延ofdm传输的方法、基站、用户终端和网络
CN101803321A (zh) * 2007-09-18 2010-08-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02983956A (zh) * 2012-11-30 2013-03-20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移动速度估计方法与基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1984A (zh) * 2017-05-09 2017-09-15 东南大学 一种异步多载波系统频域信道估计方法
WO2019179273A1 (zh) * 2018-03-20 2019-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1596B1 (en) 2017-11-15
EP3001596A4 (en) 2016-08-17
US9887829B2 (en) 2018-02-06
CN103563286B (zh) 2016-09-28
EP3001596A1 (en) 2016-03-30
US20160112179A1 (en) 2016-04-21
WO2015000127A1 (zh) 2015-01-08
ES2654666T3 (es) 201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27434B1 (ko)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4283580B (zh) 射频模块的无源互调pim干扰抵消方法及相关装置
EP2860925B1 (en) Method and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acquiring channel response of self-interfering channel
US96412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communication
CN103563286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TWI532352B (zh) 無演進封包核心直接通訊系統及其通訊連接方法
EP3337047A1 (en) Performing upstream symbol alignment under fext
WO2020021309A1 (en) Synchronizing tsn master clock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6464656A (zh) 一种时间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3765789B (zh) 一种线路初始化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187132A (zh) 一种M元并行组合Chirp扩频的空气声波通信方法
WO2021237733A1 (zh) 同步方法、可移动平台、控制终端及同步系统
WO2011152900A3 (en) Distributed factor graph system
WO2017070849A1 (zh) 一种同频干扰的消除方法及装置
CN103874187A (zh) 一种设备对设备传输中的上下行定时确定方法
CN102202253B (zh) 在助听设备和外部单元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Tennenbaum et al. Application of low cost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to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s
CN104539309A (zh) 基于极化失配的功放非线性影响下的全双工自干扰消除方法
JP6461362B2 (ja) チャネル送信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チャネル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4158646A (zh) 链路延迟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139884A (zh) 一种增强tdd系统智能天线校准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31914A (zh) 在无线网络基站中校准rrh间的信道互易性的方法及装置
CN101141237A (zh) 将承载数据的信号从发射器发送到接收器的方法
EP3849112A1 (en) A method for tim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a master and at least one slave
KR20220164016A (ko) 참조신호 자원의 구성 방법, 장치, 기기 및 저장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