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0553A -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0553A
CN103560553A CN201310488198.8A CN201310488198A CN103560553A CN 103560553 A CN103560553 A CN 103560553A CN 201310488198 A CN201310488198 A CN 201310488198A CN 103560553 A CN103560553 A CN 103560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st
diode
module
thyristor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881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洋
石浩
刘培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881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60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560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0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属于通信领域。电路包括:交流输入模块、正Boost升压模块、负Boost升压模块、电池、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相连,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晶闸管的阴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一电感相连;第一晶闸管的阳极与电池和第二晶闸管的阴极相连,第一晶闸管的阴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模块中第一电感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池的负极和负Boost升压模块中第二电感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一电感相连。本发明具有提高电路集成度、减小整机体积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在线式UPS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线式UPS主要应用于保护计算机或通信设备等重要负载,使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不受到电力电网中各种骚扰(包括停电)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下计算机或通信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和保护数据。
目前在线式UPS包括整流电路、正Boost电路、负Boost电路、电池、充电器和晶闸管等部分组成,整流电路与正Boost电路和负Boost电路连接,电池的正极通过晶闸管与正Boost电路连接,负极与负Boost电路连接,充电器与电池连接,市电通过整流电路转为直流电压,输出给正Boost电路和负Boost电路,输入市电正半周期时,正Boost电路工作,输入市电负半周期时,负Boost电路工作,正Boost电路和负Boost电路对直流电压进行有源因数校正并输出给通信设备,在停电时电池可以给正Boost电路和负Boost电路提供电压,使正Boost电路和负Boost电路对该电压进行有源因数校正并输出给通信设备,工作过程中存在电池放电,现有技术是给电池配备了一个单独的充电器,通过充电器可以给电池充电。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在线式UPS结构中包括充电器,充电器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使UPS整体体积较大,集成度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简化UPS电路、提高UPS电路集成度和缩小UPS电路整体体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UPS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不间断电源UPS电路,所述电路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正Boost升压模块,负Boost升压模块、电池、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所述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模块相连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所述的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第二开关管用于选择的将所述交流输入模块和所述电池接到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或负Boost升压模块上;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阴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级管的阳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电池的负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的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和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
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与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的另一端、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一种控制所述电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储能;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管段,使所述第一电感放点并通过所述第二晶闸管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给电池充电。
一种不间断电源UPS电路,所述电路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正Boost升压模块,负Boost升压模块、电池、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所述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模块相连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所述的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第二开关管用于选择的将所述交流输入模块和所述电池接到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或负Boost升压模块上;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阳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级管的阴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电池的正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的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相连;
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与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的另一端、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一种控制所述电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以使第二电感储能;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并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或关断来对电池充电,如此UPS电路和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电路结构,提高了电路集成度,减小了整机体积。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UPS电路方法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控制UPS电路的方法流程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UPS电路方法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另一种UPS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控制UPS电路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UPS电路,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1、正Boost升压模块2,负Boost升压模块3,电池4,第一开关管S1、第一晶闸管Q1、第二晶闸管Q2和第一二极管D1;
交流输入模块1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正Boost升压模块2与交流输入模块1相连,正Boost升压模块2用于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交流输入模块1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负Boost升压模块3与交流输入模块1相连,负Boost升压模块3用于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交流输入模块1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第一晶闸管Q1用于选择的将交流输入模块1和电池4连接到正Boost升压模块2或负Boost升压模块3;
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正Boost升压模块2中的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2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的一端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交流输入模块1、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晶闸管Q1的阴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2中的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
第一二级管D1的阳极与交流输入模块1、电池4的负极和负Boost升压模块3的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一晶闸管Q1的阳极与第二晶闸管Q2的阴极和电池4的正极相连;第二晶闸管Q2的阳极与正Boost升压模块2中的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
其中,参见图1-1,交流输入模块1包括第三晶闸管Q3和第四晶闸管Q4;
正Boost升压模块2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二极管D2、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
负Boost升压模块3包括第二电感L2、第三二极管D3、第三开关管S3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
第三晶闸管Q3的阳极与市电的火线Line相连,第三晶闸管Q3的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晶闸管Q1的阴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和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相连;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晶闸管Q2的阳极、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第二二级管D2的阴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的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一滤波输出电容C1的另一端都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第四晶闸管Q4的阴极与市电的火线Line相连,第四晶闸管Q4的阳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电池4的负极和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都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其中,第一开关管S1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第二开关管S2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第三开关管S3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
其中,参见图1-2,上述图1-1所示的UPS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控制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正Boost升压模块2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第二开关管S2流入市电的零线N,此时第一电感L1储能;以及,控制第一开关管S1关断时,第一电感L1放电的电流经过第二晶闸管Q2、电池4和第一二极管D1回到第一电感L1,此时电池4充电。
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第一开关管S1一直处于关断状态。
在市电的正半周期时,UPS电路中第三晶闸管Q3导通,第四晶闸管Q4关断,当第二开关管S2导通时,市电的电流经过第三晶闸管Q3、第一电感L1和第二开关管S2流入市电的零线N;当第二开关管S2关断时,市电的电流经过第三晶闸管Q3、第一电感L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流入市电的零线,此时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充电,如此实现有源因数校正。
在市电的负半周期时,UPS电路中第四晶闸管Q4导通,第三晶闸管Q3关断,第三开关管S3导通时,市电零线N的一部分电流通过第三开关管S3、第二电感L2、第四晶闸管Q4流入市电的火线Line;第三开关管S3关断时,市电零线N的一部分电流通过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第三二极管D3、第二电感L2、第四晶闸管Q4流入市电的火线Line,此时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充电,如此实现有源因数校正。
进一步地,该UPS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且在该UPS电路中,第四二极管D4包括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三种连接方式。
优选的,参见图1-3所示的第一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和第二晶闸管Q2的阳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
优选的,参见图1-4所示的第二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和市电的零线N相连。
优选的,参见图1-5所示的第三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晶闸管Q2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相连。
其中,在图1-3或1-4或1-5所示的UPS电路中,第二开关管S2可以包括Mos管和体二极管,以及第三开关管S3可以包括Mos管和体二极管。在第二开关管S2中,体二极管的阳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并构成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集,体二极管的阴极与Mos管的漏极相连并构成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在第三开关管S3中,体二极管的阳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并构成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集,体二极管的阴极与Mos管的漏极相连并构成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使得电流能够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流入集电集,以及电流能够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流入集电集。
其中,在图1-3或1-4或1-5所示的UPS电路中,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第四二极管D4可以阻止市的零线N中的电流通过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二晶闸管Q2流入电池的正极,从而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或关断,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第一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第一电感和第二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第一电感储能;在第一开关管关断时,第一电感放电且通过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给电池充电。如此UPS电路可以不包括充电器,使得UPS电路和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电路结构,提升了电路的整机效率,另外本实施例增加的第一开关管、第二晶闸管、第一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充电器的成本,从而降低UPS电路的成本。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UPS电路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UPS电路进行控制,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以使第一电感储能;
步骤202: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给电池充电。
优选的,上述步骤201,可以为: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和第二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第一电感充电。
优选的,上述步骤202,可以为:
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放电的电流经过第二晶闸管、电池和第一二极管回到第一电感,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通过第四二极管阻止市电的零线N中的电流流入电池的正极。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控制第一开关管开通或关断,在第一开关管开通时,第一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第一电感和第二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点,第二电感储存电能;在第一开关管关断时,第一电感放电且通过第一二极管、电池和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如此UPS电路可以不包括充电器,使得UPS电路和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电路结构,提升了电路的整机效率;本实施例增加的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第一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充电器的成本,从而降低UPS电路的成本。
实施例3
参见图3-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UPS电路,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1、正Boost升压模块2,负Boost升压模块3,电池4,第一开关管S1、第一晶闸管Q1、第二晶闸管Q2和第一二极管D1;
交流输入模块1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正Boost升压模块2与交流输入模块1相连,正Boost升压模块2用于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交流输入模块1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负Boost升压模块3与交流输入模块1相连,负Boost升压模块3用于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交流输入模块1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第一晶闸管Q1用于选择的将交流输入模块1和电池4连接到正Boost升压模块2或负Boost升压模块3;
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负Boost升压模块3中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负Boost升压模块3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交流输入模块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晶闸管Q1的阳极和负Boost升压模块3中的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
第一二级管D1的阴极与交流输入模块1、电池4的正极和正Boost升压模块2的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一晶闸管Q1的阴极与电池4的负极和第二晶闸管Q2的阳极相连;第二晶闸管Q2的阴极与负Boost升压模块3中的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
其中,参见图3-1,交流输入模块1包括第三晶闸管Q3和第四晶闸管Q4;
正Boost升压模块2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二极管D2、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
负Boost升压模块3包括第二电感L2、第三二极管D3、第三开关管S3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
第三晶闸管Q3的阳极与市电的火线Line相连,第三晶闸管Q3的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池4的正极和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的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都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第四晶闸管Q4的阴极与市电的火线Line相连,第四晶闸管Q4的阳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晶闸管Q1的阳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和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二晶闸管Q2的阴极、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三二级管D3的阳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和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第二滤波输出电容C2的另一端都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
其中,第一开关管S1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第二开关管S2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第三开关管S3可以为三极管、Mos管、场效应管或开关等。
其中,参见图3-2,上述图3-1所示的UPS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控制第一开关管S1导通,负Boost升压模块3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S1、第二电感L2、第三开关管S3流入市电的零线N,此时第二电感L2储能;以及,控制第一开关管S1关断,第二电感L2放电的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D1、电池4和第二晶闸管Q2回到第二电感L2,此时电池4充电。
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第一开关管S1一直处于关断状态。
在市电的正半周期时,UPS电路中第三晶闸管Q3导通,第四晶闸管Q4关断,当第二开关管S2导通时,市电的电流经过第三晶闸管Q3、第一电感L1和第二开关管S2流入市电的零线N;当第二开关管S2关断时,市电的电流经过第三晶闸管Q3、第一电感L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流入市电的零线,此时第一输出滤波电容C1充电,如此实现有源因数校正。
在市电的负半周期时,UPS电路中第四晶闸管Q4导通,第三晶闸管Q3关断,第三开关管S3导通时,市电零线N的一部分电流通过第三开关管S3、第二电感L2和第四晶闸管Q4流入市电的火线Line;第三开关管S3关断时,市电零线N的一部分电流通过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第三二极管D3、第二电感L2和第四晶闸管Q4流入市电的火线Line,此时第二输出滤波电容C2充电,如此实现有源因数校正。进一步的,该UPS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且在该UPS电路中,第四二极管D4包括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三种连接方式:
优选的,参见图3-3所示的第一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和第二晶闸管Q2的阴极相连。
优选的,参见图3-4所示的第二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市电的零线N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相连。
优选的,参见图3-5所示的第三种连接方式: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相连,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第二晶闸管Q2的阴极相连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
其中,参见图3-3或3-4或3-5所示的UPS电路中,第二开关管S2可以包括Mos管和体二极管,以及第三开关管S3可以包括Mos管和体二极管。在第二开关管S2中,体二极管的阳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并构成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集,体二极管的阴极与Mos管的漏极相连并构成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在第三开关管S3中,体二极管的阳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并构成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集,体二极管的阴极与Mos管的漏极相连并构成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使得电流能够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流入集电集,以及电流能够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流入集电集。
其中,在图3-3或3-4或3-5所示的UPS电路中,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第四二极管可以阻止电池4中的电流通过第二晶闸管Q2和第三开关管S3流入市电的零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或关断,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第二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第二电感和第三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第二电感储能;在第一开关管关断时,第二电感放电且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如此UPS电路可以不包括充电器,使得UPS电路和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电路结构,提升了电路的整机效率,另外本实施例增加的第一开关管、第二晶闸管、第一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成本远远低于充电器的成本,从而降低UPS电路的成本。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UPS电路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UPS电路进行控制,参见图4,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以使第二电感储能;
步骤402: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
优选的,上述步骤401,可以为: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第一开关管、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和第三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第二电感充电。
优选的,上述步骤402,可以为:
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的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电池和第二晶闸管回到第二电感,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通过第四二极管阻止电池中的电流流入市电的零线N。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正Boost升压模块,负Boost升压模块,电池,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第一晶闸管用于选择的将所述交流输入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到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或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阴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级管的阳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电池的负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的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和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与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的另一端、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和市电的零线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
5.一种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以使所述第一电感储能;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给电池充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以使所述第一电感储能,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和第二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所述第一电感充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给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电感放电的电流经过所述第二晶闸管、电池和第一二极管回到第一电感,所述电池充电。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通过第四二极管阻止市电的零线中的电流流入所述电池的正极。
9.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流输入模块、正Boost升压模块,负Boost升压模块,电池,第一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将市电转变为直流电压,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相连,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用于在市电的负半周期内对所述交流输入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所述第一晶闸管用于选择的将所述交流输入模块和所述电池连接到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或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阳极和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级管的阴极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所述电池的正极和所述正Boost升压模块的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晶闸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与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相连。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和所述市电的零线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晶闸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13.一种控制如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不间断电源电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一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以使所述第二电感储能;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开关导通,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输出电流给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以使所述第二电感储能,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输出滤波电容中的电流经过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和第三开关管流入市电的零线,所述第二电感充电。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并通过第一二极管、电池和第二晶闸管给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使所述负Boost升压模块中的第二电感放电的电流经过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二晶闸管回到第二电感,所述电池充电。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一步地,在市电的正半周期内,通过第四二极管阻止所述电池中的电流流入市电的零线N。
CN201310488198.8A 2013-10-17 2013-10-17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3560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88198.8A CN103560553A (zh) 2013-10-17 2013-10-17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88198.8A CN103560553A (zh) 2013-10-17 2013-10-17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0553A true CN103560553A (zh) 2014-02-05

Family

ID=50014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88198.8A Pending CN103560553A (zh) 2013-10-17 2013-10-17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60553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2191A (zh) * 2007-12-14 2008-07-30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02709995A (zh) * 2012-06-06 2012-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46607A (zh) * 2013-05-31 2013-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交直流转换装置及不间断电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2191A (zh) * 2007-12-14 2008-07-30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02709995A (zh) * 2012-06-06 2012-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46607A (zh) * 2013-05-31 2013-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交直流转换装置及不间断电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76807U (zh) 太阳能充电电路
CN103743069B (zh) 一种新能源变频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1898330U (zh) 一种防反接电路
CN204231004U (zh) 电源控制电路
CN102709995B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3674793U (zh) 在线式工频不间断电源
CN204761146U (zh) 一种双模供电电源
CN103762630B (zh) 一种整流电路及其ups系统
CN104779795A (zh) 一种基于改进阻抗源的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
CN103683397A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27659A (zh) 电能转换系统、dc-dc变换器及其电压尖峰抑制电路
CN105846674A (zh) 非隔离高变比双向直流变换器
CN205986627U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CN110994708B (zh) 一种废弃电池剩余能量回收电路
CN203434869U (zh) 电能转换系统、dc-dc变换器及其电压尖峰抑制电路
CN103560553A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30270A (zh) 一种超低静态损耗一体化电源模块
CN208210374U (zh) 一种利用非隔离电路中主绕组抽头供电的红外感应控制电路
CN203708096U (zh) 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及电源
CN105262335A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CN205595875U (zh)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及供电装置
CN205029408U (zh) 一种2kW车载充电机
CN205051409U (zh) 一种1.2kw充电机
CN101854115B (zh) 防止电流反抽的保持时间电路和功率变换器
CN205051414U (zh) 一种车载充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