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91C -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 Google Patents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91C
CN1035491C CN93108613A CN93108613A CN1035491C CN 1035491 C CN1035491 C CN 1035491C CN 93108613 A CN93108613 A CN 93108613A CN 93108613 A CN93108613 A CN 93108613A CN 1035491 C CN1035491 C CN 103549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layer
platform
greening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08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073A (zh
Inventor
姜锦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93108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491C/zh
Publication of CN1096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9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住宅及其相应的公用建筑物模拟山水生态布置设计的建筑群,它主要由盆状底座的多层建筑和上部蜂峦形高层建筑群组成,底座多层建筑为大跨度框架结构,在下为用作车库和设备的地下室,上部高层建筑采用框架,框架一剪力墙或筒体结构,在其下部几层采用退台结构,层层绿化,完全遮盖住原有的结构外表,远看是山峦起伏,进屋是现代化建筑。这是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建筑艺术与盆景艺术相结合,实现人们渴望的居住回归大自然的理想。

Description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本发明属于住宅及其相应的公用建筑物的建筑群,特别涉及于住宅及其相应的公用建筑物以艺术山水生态总体布置的建筑群。
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诸国人口迅速增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们不断向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更加拥挤,地价高涨,交通阻塞,停车困难,绿地减少,垃圾成堆,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使市民常年处于心理上和体力上的疲劳状态,这已经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如何在人口急剧增长的现实面前,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住房需要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难题。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多优点,亭台楼阁,园林幽居,四合小院,自然优雅,使居民与自然环境协调,生活和洽,但是它的根本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容积率极低,不可能在人口密集地价昂贵的大城市中大量发展。而现代西方的大城市,摩天大楼,林立密布,虽然住宅密度增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容积率,解决了人们居住的办公的大问题。但是,横式或立式的“火柴盒”大楼充斥城市,钢骨水泥、马赛克瓷砖贴面,玻璃装饰等无机物充满了人们的周围,它们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的是在紧张高效的工作之余的市民为得到一种幽雅的自然环境以便有效地恢复劳动一天的疲劳和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从而,高楼病,都市病逐渐滋生,忧郁、汹酒等心理变态也日渐增多,这不能不说与单调乏味、喧闹拥挤的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人们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公园或郊外去旅游,或在远郊建立别墅、度假村,以便能短暂地享受一下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也规定了绿地面积,植树养花,美化环境的要求。但是,由于地价昂贵,绿地面积与林立的高楼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仅限于平面绿化,毫无立体效果,根本无法改变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的城市环境。在国外虽有在建筑外部部分覆盖有土层,如美国专利US-4085555号中公开的“多层建筑物”,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炸弹或辐射。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前述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从高效利用土地的观点出发,在极大限度地增加容积率的同时,最少量地占用可耕地面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要实现人类居住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出门是青山绿水,进屋是四季鲜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要根本改善目前城市建筑中呆板单调的风格和模式,给传统的城市建设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究设计,提出一种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群,这种艺术山水建筑要求:古典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小区建筑艺术和盆景艺术相结合,立式建筑和退台式建筑相结合,建筑群体和山水景观相结合,住宅小区和园林景点相结合。即要使著名的名胜风景在每个城市中再现,幢幢高楼变为座座名山。
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的技术方案是:将目前具有高密度住宅的多层建筑物建成为超高层大跨度的名山形态,楼房各层之间采用退台式结构,每层平台或退台上均留有绿化用的种植面和坑槽,即层层退台,层层绿化,高楼的底部几层可以层层退台,中部和上部可以隔几层退台,或不退台,以形成陡峭直立的山峰外型,但在每楼外侧均应设置绿化带或槽,遮掩住结构的本来面目,在绿化后便可成为青葱翠绿的山峦。
各层之间皆有出口通至平台、屋顶,同时各建筑物外部根据设计可装设阶梯式坡道,或直立的爬梯,以便攀登之用。
本发明的超高层退台建筑,每隔数层可设一较宽平台,其中布置亭阁、游泳池或花卉林木等。
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群的一大特色是将山形建筑群的底部若干层构成艺术盆景的盆部造型,远看建筑物为一座优美的盆景,走进去则是现代化建筑,将建筑艺术与盆景艺术融为一体。
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物的外形可模拟各地名山,超高层、高层与多层楼房错落布置,组成建筑群体,配以飞瀑山泉、水塘池面,真个是溪流环绕,群山屹立,宛若自然山水。
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的构思和技术方案也同样适用于现有的住房和公共建筑物,在不改变原楼房的结构的条件下,加以适当改造、绿化,使之成为生态花园楼,它也可以四季常青,月月花开,使居民经常身处红花绿叶之间,幽雅芳香之中,可增进身心健康,祛病延年。此即为本发明的普及型生态花园楼的方案。
这种普及型生态花园楼可在楼前扩建2公尺左右宽的绿化带,外设栏杆,垫以2尺厚的土层,种植各类花草树木,使之季季有花,一年常绿。并在楼房每层四周墙外、阳台栏板、屋顶女儿墙上均加设绿化槽,种植爬藤类草木,以覆盖墙面,或可在楼房四周增设轻质活动框架,用双层玻璃覆盖住楼面,在秋冬季适当加温(用暖气、沼气、太阳能热源),使楼房在寒冬季节,仍可披红挂绿,赏心悦目,四季如春,温暖舒适。
这种普及型生态花园楼的顶层层面可改建成屋顶花园,砌筑假山、鱼池,果树、藤架,养鱼并种植葡萄,既可观赏,又可大饱口福。在建筑物底部配以花坛组成的底座,花坛由与主楼成对比颜色的常青植物构成。地下的化粪池可改建为沼气池,作为照明、取暖的能源,其排出物还可作为养鱼、种花和树木的肥料。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物的技术方案。将结合附图用实施例来进行具体描述。其附图有:
图1、为本发明的盆景式山庄温泉花园别墅的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盆景式石林型温泉花园生态建筑楼群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桂林山水型温泉花园楼群的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竹林型温泉花园生态楼群的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普及型温泉花园生态住宅楼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盆景式绿化后的山水生态建筑群的透视图;
图7、为图6所示山水生态建筑楼群绿化前的建筑物透视图;
图8、为图6、7所示山水生态建筑群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建筑平面图中建筑物的部分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高层或多层生态建筑外廊式楼房的绿化方案平面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外廊式楼房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高层或多层生态建筑内廊式楼房的绿化方案平面图;
由图可知,艺术山水生态建筑主要由盆状底座多层建筑和峰峦形高层建筑群构成,底部多层建筑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在其下方还建有用作车库和设备层的地下室,峰峦形高层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或筒体结构,各种建筑的楼层可采用退台式结构,层层退台,或隔几层退台,楼外各层之间设有台阶式斜梯或直爬梯,在较大退台和屋顶平台上建有古典亭阁,假山水池,对整个建筑群全面平面,立体绿化,以遮埯住建筑结构的原有面貌。
图1-4中所示的为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群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总体布置,主要根据我国的名胜山水景观构思设计而成,虽然均为自然景色,但风格不同,情趣各异,可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而采用。这是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融到建筑设计之中,远看是一幅山青水绿的山水画,走进去则是现代化建筑,使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完全克服了现代城市的风格单调,楼群杂乱的弊端。
图5为本发明的普及型生态花园楼的主面图,它主要适合于现有建筑物的改造之用,图中所示为一多层住宅楼,但这种方案同样适合于高层建筑的改造之用。
图6-9中所示的为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群的一个实施例,它是模拟我国的一座名山构思设计而成,楼群的下部几层按盆景的盆部造型,地下几层可建成车库和设备层。
图10-12为本发明的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物的外墙绿化的几种方案,分为内廊式和外廊式,其它形式也可参考图示绿化方案进行绿化。
实施例:
如图6、 7中所示的为一名山型山水生态建筑群。在图7中,1为主峰,它由不同层数的塔式或单元高层建筑构成,2为与主峰1相对峙的次峰,也由层数不同的高层建筑构成,它的总高度低于主峰1,3为起伏的远山,由层数相差不多的板式高层建筑构成,山峰1、2、3根据名山实景造型,也可作适当的艺术加工,其下部可层层做退台式,或隔几层一退台,或几层不退台,以形成陡峭的山崖。在高层建筑形成的山峰下部还布置有多层建筑4、5、6,它们层层退台,层层绿化,在其顶部可修建凉亭、庙宇,广植参天松柏,普栽四季鲜花。在图7中,16为古典亭阁,14为台阶式楼梯,17为山涧飞瀑,15为立式爬梯。
其平面布置如图8所示。其中1、2、3分别表示诸山峰,其主峰1可由不同层高的1A、1B、1C和1D诸单元塔楼组成,副峰2可由不同层高的单元楼2A、2B组成,诸多层建筑4、5、6为退台式,它既可与主峰楼脱开独立,也可通过高架天桥连接,远山3也可由不同层高的单元楼组成。图8中,7为水面,8为假山石,9为曲桥,10为石径。
图9中表示了图8中T-T切面的剖视结构,11表示为盆景式山水生态楼群的盆状底层结构,外墙逐步向内收缩,大跨度、高楼层,可作为全楼群居民购物、娱乐的中心。在盆部的下方为地下室12,一般可作为车库和设备层,其中的13为汽车。在盆部的上方为退台建筑5的剖面,它是层层退台,层层绿化,在其顶部大平台上建有古典亭阁14,供居民及游客休息游览之用。盆部、地下室可采用框架结构,退台建筑5可采用框架结构,或大板结构。
诸山峰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可采用剪力墙体系和框架-剪力墙体系,或筒式体系。由于它们与盆部结构,退台建筑层高相差悬殊,其基础应分开设置,相互之间设有沉降缝及伸缩缝。
由于山形建筑要根据名山形态,有些房屋的平面布置要呈曲线形,配合山峦起伏,各楼层数参差不齐,而悬崖部分则陡峭高耸,如石林式、竹林式建筑群,其结构可为园筒形或多角形塔式建筑。
退台式建筑4、5、6除在楼内的电梯和楼梯外,还在其墙外设置台阶式楼梯14,以便游客登山之用,而在山峰中段由于山势陡峭,则可采用直爬梯15。在较大平台上可适当建筑一些古典亭阁、庙宇寺院16。在峰峦之间还可设置清泉飞瀑17,以供游人观赏。
生态建筑的外墙立体绿化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必须在其楼房四周装置绿化槽,在绿化后,能有效地遮掩住外墙原貌,使它变为青翠的山峰陡壁。一般的居住建筑不外乎为内廊式或外廊式,如图10、11所示为一外廊与楼层脱离开的住宅楼,住房房间21有楼梯24与走廊23连通,走道里、外两侧均设有绿化槽22,这里,外两侧绿化后,可完全掩盖住房屋的结构。在图12中表示一种内廊式楼房的绿化方式,居室21用大玻璃25与室外绿化带22隔绝,但也可以用推拉式玻璃门26与阳台23接通。
为了增加保暖性,除与阳台的通道口外,整个建筑物为封闭式,为此,在建筑中除加强机械通风外,将设负氧离子发生器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再加上室内花卉化,让居民身处花香清鲜的空气之中。
由于外墙绿化的遮挡,使楼内不能全部自然采光,需要部分人工照明,在设计中选用了高效节能含有紫外线成份的钠光灯,不仅使居民每时每刻享受到日光的沐浴,还有助于室内花木的更好生长。但由于山水建筑采用了不少退台结构,即有许多平台,可在平台上装设一些采光带,也可在墙面上的绿化空隙装上采光带,还可利用阳台解决部分自然光。
在山水生态建筑中,饮用水要充分矿化、磁化,以增进居民的体质。同时要利用地下热水资源,使居民可一年四季可用温泉水洗澡。
在山水建筑中,因建筑跨度大,不可能使居住者推窗望明月,抬头见日光,窗外的山水只能模拟的办法来解决,以幻觉法模拟窗式日光灯,即在每个房间有窗式灯,由数支萤光灯管并排组成,外加磨砂玻璃再配以大海、日出、高山流水、星月等自然景色的风景喷塑薄膜,居民可根据自己的情趣选择画面,使时时感觉生活在大自然中,并可通过自动调节灯光强弱,便可有白天和夜晚的感觉。
每户可设彩色电视机以及放大屏幕,每楼设高视点录相机四台,通过闭路电视可使楼外的东南西北、日日夜夜、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尽收眼底。
每套房间中设程控电话或可视电话;每幢楼有传真设备,随时可与全国和世界各地保持联系。
山水生态建筑容积率高,居住密度大,防火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主体建筑采用不可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它隔板、门窗、家具、地毯及装饰材料均选用一级防火材料,并设置喷淋等隔离设施,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楼梯等,严格安全措施,杜绝一切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山水生态建筑多为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除主体结构外,其它均采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以减轻重量、降低造价。
最近西方研究出太阳能建筑材料,可在山水建筑的外层使用,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同时将化粪池建成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照明、取暖,还可根据该地质条件,利用温泉和开采地下热水,供山水建筑中的居民使用,以节省能源。并由于山水建筑保温性好,冬暖夏凉,省去了相当一部分的取暖和降温的能源。
因此,山水建筑与现有建筑相比有如下优点:
1、节省了土地,利用有限土地可以最大量地提高楼房的容积率。
2、实现了立体绿化,出门是青山绿水,进屋四季鲜花,天天都能享受到山林花香,小桥流水的山野田园的乐趣,可迅速恢复繁重工作带来的疲劳,有益身心健康。
3、根本改变了现有建筑呆板单调的格局,彻底实现了人类居住现代化的同时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使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完美地与自然间的名山胜景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山水生态建筑乃是一项富有开拓性的发明,解决了人们长期渴望解决的难题,揭开了人类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
最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如盆状底层结构也可建于地面以下,因此,凡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精神实质的所作出的一些变更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艺术山水生态建筑群,它主要由多层或高层建筑和覆盖其外部的绿化层构成,其特征在于多层建筑下部设有底座,其外部覆盖绿化层呈峰峦状,所述底座多层建筑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在其下方还建有用作车库和设备层的地下室,所述峰峦形高层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或筒体结构,各种建筑的楼层用退台式结构、层层退台,或隔几层退台,楼外各层之间设有台阶式斜梯或直爬梯,在较大退台和屋顶平台上建有古典亭阁,假山水池,对整个建筑群全面平面立体绿化,以遮掩住建筑结构的原有面貌,并在退台结构的平台、屋顶平台、阳台和绿化空隙的墙面上装采光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主要建筑物除与有阳台或退台的通道口外,整个建筑为封闭式,所述盆状底座结构建在地面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峰峦形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四周外墙、各层阳台的栏板上和屋面女儿墙上均设有绿化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或高层建筑中的住户窗户装有由荧光灯管组成的窗式灯,外加磨砂玻璃,再配以模拟大海、日出、高山流水或星月的自然景色的风景喷塑薄膜,并可通过调节灯光强弱,使产生白昼和黑夜效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有建筑材料、构件均采用防火、轻质和太阳能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楼群内的化粪池建成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照明和取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楼内装有含紫外线的钠灯和负氧离子发生器设备及使饮用水矿化、磁化的设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楼内装有放大屏幕和高视点录相机。
9、一种普及型生态花园楼,其特征在于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的条件下,在楼外墙上阳台拦板、屋面女儿墙上均增设绿化槽,再在楼前开辟2公尺左右的绿化带,并在楼顶植树种花、建立鱼塘、水池,对楼房进行全面绿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园楼,其特征在于在楼房四周增设轻质活动框架,用双玻璃覆盖住楼面,并在屋顶平台上外墙墙面上装设采光带。
CN93108613A 1993-05-31 1993-07-12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9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08613A CN1035491C (zh) 1993-05-31 1993-07-12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31060885 1993-05-31
CN93106088.5 1993-05-31
CN93108613A CN1035491C (zh) 1993-05-31 1993-07-12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73A CN1096073A (zh) 1994-12-07
CN1035491C true CN1035491C (zh) 1997-07-23

Family

ID=4987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086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91C (zh) 1993-05-31 1993-07-12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49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474C (zh) * 2001-12-31 2005-07-13 赵冰 组合式多功能立体生态建筑
CN1447004A (zh) * 2002-03-21 2003-10-08 胡石英 绿色生态综合构造
CN102877688B (zh) * 2012-08-20 2016-04-13 张岳 利用人造山体与楼房结合产生综合使用效能的建筑物
CN103114760A (zh) * 2013-01-03 2013-05-22 李方立 超级人造山体新型旅游观光建筑
CN110984629A (zh) * 2019-11-27 2020-04-10 中徽绿管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别墅区私家园林景观台
CN111502026A (zh) * 2020-04-29 2020-08-07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造型多变生态建筑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5555A (en) * 1973-07-03 1978-04-25 Harald Mann Multi-storied buildi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5555A (en) * 1973-07-03 1978-04-25 Harald Mann Multi-storied buil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73A (zh) 1994-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ael Earth architecture
Hung et al. A review on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atrium buildings
Cofaigh et al. The climatic dwelling: an introduction to climate-responsiv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WO2003056117A1 (fr) Batiment ecologique multifonctionnel tridimensionnel combine
JP2011506805A (ja) 建築構造物とその建築方法
CN1035491C (zh) 艺术山水生态建筑
Falkenberg Interior gardens: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green spaces in private and public buildings
Golasz-Szolomicka et al. Vertical Gardens in High-Rise Buildings–Modern Form of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Strumiłło Sustainable city-green walls and roofs as ecological solution
Abdulkareem The adaptation of vernacular design strategies for contemporary building design in Kurdistan
WO2011136596A2 (ko) 인간과 건축물과 생명체와 도시환경에게 복합기능의 친 환경 문화를 제공하는 입체적 고층 조경에 대한 발명
Mandilawi Effect of daylight application on the thermal performa iraqi traditional vernacula residential buildings
Flannery et al. Eco-landscape design
Canepa et al. Water i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of Water
Qian Hanging Gardens in Modern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
CN1570330A (zh) 一种空中生态庭院
Summ et al. The Breathing Tropical High‐Rise
Tsarouhas Green walls green roofs: design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Nowak Technologies of constructing Warsaw’s green elev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and Polish realizations
Bahamón et al. Inspired By Nature Plants: The Building Botany Connection
Jia The Design of Hydrophilic Coastal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ine Culture Integration
Browne Masterpiece Iconic Houses: by Grea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CN1157875A (zh) 多层园林绿化建筑
WO2003080963A1 (fr) Construction ecotypique plurifonctionnelle
Thomson Retreats: A Series of Designs, Consisting of Plans and Elevationss for Cottages, Villas, and Ornamental Build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iang Jinjiang

Document name: payment instructions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iang Jinjia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