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8728A -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8728A
CN103548728A CN201310509941.3A CN201310509941A CN103548728A CN 103548728 A CN103548728 A CN 103548728A CN 201310509941 A CN201310509941 A CN 201310509941A CN 103548728 A CN103548728 A CN 103548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odonta woodiana
freshwater mussel
anodonta
young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099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8728B (zh
Inventor
杨健
陈修报
刘洪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5099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48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8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87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特征是:采用以下建立步骤:筛选出背角无齿蚌作为用于人工繁育用母蚌,放入培育池中让寄生的钩介幼虫培养成稚蚌;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黄颡鱼转移到培育池,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培养成幼蚌;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网箱;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中吊养,直至发育背角无齿蚌子代成蚌;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本发明能使水环境污染监测结果更加可靠,可比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更为方便、快速地监测水环境中污染物污染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借鉴淡水双壳育珠贝类繁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筛选出的淡水生物指示贝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通过一系列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条件优化方法,属于生物监测环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淡水渔业是我国渔业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迄今,淡水渔业水产品产量已占我国总量的45%。然而,目前淡水生态环境已成为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受害者。因此,加强该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测体系的建设,深入了解污染物分布和污染状况、生物累积效应和毒性影响,为防治渔业水域的荒漠化,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渔业的生存空间和水产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非常符合“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建立适合国情的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的目标要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建立适合国情的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等的精神;并可以为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中所强调的完善水环境调查和研究等方针和政策, 以及我国8部委出台的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水体污染可常以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其在水生态系统中有残留及积累特性,在重大污染事件发生之前,一般都能监测到污染源及其动态的征兆。近年来,国际上利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特性,通过测定指示生物中持久性污染物的含量来监测污染,预测污染的动态并指导风险防范等已备受重视。针对国内外尚缺乏系统淡水 “贝类观察”的局面和我国国情,2003年起申请人筛选出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通过原地采集该蚌野生个体,率先进行了我国重要渔业水域太湖重金属等持久性污染物监测的可行性探索。但是,我们逐渐注意到,目前仅依赖于调查水域野生蚌采样的研究和应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样本规格不均,一些待调查水域无法采到样本等。国内外的“贻贝观察”等也受到相同情况的限制);因此,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规格、数量、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且可野外移殖和回捕的标准化监测指示生物专用背角无齿蚌(以下简称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下同),从而对今后建立大规模、标准化、规范化“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以及提供一种背景可控的模式指示生物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在借鉴淡水双壳育珠贝类繁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筛选出的淡水生物指示贝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通过一系列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条件优化方法,建立一个全人工繁育基础上的使用方便、数量较大、规格一致、污染背景低、可专用于野外移殖监测,各方面均较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背角无齿蚌养殖种群,以达到获得一种不受野外是否能采到蚌样、野外所采蚌样大小不一、污染背景复杂、数量无法预测等传统研究方法的限制,从而使水环境污染监测结果更加可靠,可比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更为方便、快速地监测水环境中污染物污染程度的目的,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采用以下建立步骤:
1、筛选出健康的背角无齿蚌作为用于人工繁育用母蚌,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4-6 L池塘水的容器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10尾-20尾,以30-40 r·min-1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20-30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让寄生的钩介幼虫培养成稚蚌;繁育用水溶解氧(DO)>5.0 mg·L-1,pH值为7.7-8.6;
2、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黄颡鱼转移到培育池,脱落后的稚蚌进行流水培养直至壳长大于1 cm;培育用水的温度为23.8-34.7 ℃;pH为6.8-7.6;溶解氧DO为7.65-11.0 mg·L-1;浊度为3.89-8.39 NTU,电导率为346-500 μS·cm-1,水流速度为5-10 L·min-1;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100- 300g泥沙作为底质,并定期翻池,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培养成幼蚌;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0.2 mm;
3、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网箱;将网箱顶部的网片剪出一条缝隙,以便放置幼蚌和采集样本;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中吊养,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30-60 cm;吊养期间水温为:6.0-28.7 ℃,pH值为7.0-8.6,溶解氧>5.0 mg·L-1,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以便其体内污染物的背景控制在低水平,直至发育至规格:(壳长>6cm、壳宽>2cm、壳高>3cm)、数量(>3000个体)、污染背景值(如重金属Cu、Cd、Pb含量均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农业行业标准/NY 5073-2006;即Cu、Cd和Pb的含量分别小于50、1.0、1.0μg·g-1湿重)均可控的背角无齿蚌子代成蚌(即本专利所称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4、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对照组Cu未检出、Cd 0.002-0.006 μg·g-1湿重、Pb0.2-0.3μg·g-1湿重;实验组Cu未检出-0.08 μg·g-1湿重、Cd 未检出-0.008μg·g-1湿重、Pb未检出-0.2 μg·g-1湿重);从而了解污染物在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借鉴淡水双壳育珠贝类繁育经验,创新性地通过一系列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条件优化方法,确保建立一个全人工繁育基础上的使用方便、数量较大、规格一致、污染背景低、可专用于野外移殖监测,各方面均标准化的背角无齿蚌养殖种群,以达到获得一种不受野外是否能采到蚌样、野外所采蚌样大小不一、污染背景复杂、数量无法预测等传统研究方法的限制,从而使水环境污染监测结果更加可靠,可比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更为方便、快速地监测水环境中污染物污染程度的目的。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开展水环境污染监测研究取样方便、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可比性强、系统误差小,可以突破传统野生贝类监测的局限,更为准确评估及预测上述各污染物对渔业水域的危害风险和发展趋势。所有这些均显示出将建立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作为规范化的淡水污染物生物指示物的独特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利用“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有效育成“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于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进行“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建立工作。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轻轻的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4 L池塘水的塑料盆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10尾),以30r·min-1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20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培养。繁育用水要求溶解氧(DO)>5.0 mg·L-1,pH值为7.7。
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寄生鱼转移到培育池。水流为5 L·min-1,随着培育时间的推移,水流逐渐增大,以提供充足的饵料和溶解氧。另外,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100g泥沙作为底质。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0.2 mm。为了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每天进行一次翻池。
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20个网箱。将网箱顶部的网片剪出一条10 cm长的缝隙,以便放置幼蚌和采集样本。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29 m×11.5 m×1.5 m)中,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50 cm。吊养期间,水环境条件要求:水温为6.0 ℃,pH值为7.1,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不进行额外的投饵。保持上述条件使幼蚌继续正常生长发育至子代成蚌。
经过实施例一整个过程,成功建立了一个具有3000只规格和遗传质量一致,数量较大,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
实施例二:利用“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有效育成“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于2010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进行“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建立工作。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轻轻的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5 L池塘水的塑料盆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10尾),以35 r·min-1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约25 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培养。繁育用水要求溶解氧(DO)>5.0 mg·L-1,pH值为8。
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寄生鱼转移到培育池。水流速度为8L·min-1,以提供充足的饵料和溶解氧。另外,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200 g泥沙作为底质。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0.2 mm。为了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每天进行一次翻池。
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30个网箱。将网箱顶部的网片剪出一条10 cm长的缝隙,以便放置幼蚌和采集样本。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29 m×23 m×1.5 m)中,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55 cm。吊养期间,水环境条件要求:pH值为7.4,溶解氧>5.0 mg·L-1,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不进行额外的投饵。保持上述条件使幼蚌继续正常生长发育至子代成蚌。
经过实施例二整个过程,成功建立了一个具有7000余只规格和遗传质量一致,数量较大,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
实施例三:利用“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有效育成“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于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以人工繁育的母蚌进行“标准化”背角无齿蚌“标本库”的资源补充工作。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轻轻的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6 L池塘水的塑料盆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20尾),以40 r·min-1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30 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暂养。
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寄生鱼转移到培育池(1.0 m×1.5 m×0.2 m)中,脱落后的稚蚌进行流水培养直至壳长大于1 cm。繁育用水的温度为23.8℃;pH为7.6;溶解氧DO为7.65 mg·L-1;浊度为3.89 NTU,电导率为346μS·cm-1,水流速度为10 L·min-1,以提供充足的饵料和溶解氧。另外,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300 g泥沙作为底质。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0.2 mm。为了使稚蚌获得充足的溶解氧并能够在池底均匀分布,每天进行一次翻池。
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30个网箱中。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29 m×11.5 m×1.5 m)中,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60 cm。吊养期间,水环境条件要求: pH值为8.6,溶解氧>5.0 mg·L-1。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不进行额外的投饵。保持上述条件使幼蚌正常生长发育。
经过实施例三整个过程,再次成功建立了约4000只年龄/规格、生长速率一致,遗传质量稳定,污染背景值较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
本发明克服传统研究方法能否采到蚌样得不到保证、野外所采蚌样大小不一、污染背景复杂、数量无法预测等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人工繁育的技术,建立规格、数量、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且可野外移殖和回捕的标准化监测指示生物专用背角无齿蚌种群的方法,即用健康的背角无齿蚌成蚌作为建立种群的亲本及养殖的对象,在人工养殖基地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及养殖环境条件的调控获得受精卵、钩介幼虫、稚蚌、幼蚌和子代成蚌,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姊妹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的残留浓度,了解污染物在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为在渔业水域开展规范化的“淡水贝类观察”监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Claims (4)

1.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建立步骤:
(1)、筛选出背角无齿蚌作为用于人工繁育用母蚌,洗净母蚌壳表面的附着物,用塑料吸管吸水把外鳃中成熟的钩介幼虫冲入盛有4-6 L池塘水的容器中,用100目纱绢滤除上层粘液,加入准备好的黄颡鱼,每组10尾-20尾,以30-40 r·min-1的速率沿盆壁顺时针方向搅动,20-30min后将鱼捞出,放入培育池中让寄生的钩介幼虫培养成稚蚌;繁育用水溶解氧 DO>5.0 mg·L-1,pH值为7.7-8.6;
(2)、在稚蚌脱苗高峰时,将黄颡鱼转移到培育池,脱落后的稚蚌进行流水培养直至壳长大于1 cm;培育用水的温度为23.8-34.7 ℃;pH值为6.8-7.6;溶解氧 DO为7.65-11.0 mg·L-1;浊度为3.89-8.39 NTU,电导率为346-500 μS·cm-1,水流速度为5-10 L·min-1;每周向培育池中均匀加入100- 300g泥沙作为底质,并定期翻池,使稚蚌在池底均匀分布培养成幼蚌;
(3)、幼蚌从培育池中转移出来,均匀置于网箱;将网箱顶部的网片剪出一条缝隙,放置幼蚌和采集样本;将装有幼蚌的网箱均匀分布于养殖池塘中吊养,吊养的深度为水面下30-60 cm;吊养期间水温为:6.0-28.7 ℃,pH值为7.0-8.6,溶解氧 DO >5.0 mg·L-1,幼蚌以滤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为食;直至发育至规格:壳长>6cm、壳宽>2cm、壳高>3cm、数量>3000个体的背角无齿蚌子代成蚌;
(4)、再将子代成蚌移植到太湖自然水域作为实验组,定期回捕并与仍在人工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即均来自相同母蚌同一时间人工繁育所获得的个体的蚌,作为对照组,比较和测定其中污染物的残留浓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所用泥沙经80目网筛过滤,粒径<0.2 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规格中的污染背景值如:重金属Cu、Cd、Pb含量分别小于50、1.0、1.0μg·g-1湿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所述对照组Cu未检出Cd 0.002-0.006 μg·g-1湿重、Pb0.2-0.3μg·g-1湿重;实验组Cu未检出-0.08 μg·g-1湿重、Cd 未检出-0.008μg·g-1湿重、Pb未检出-0.2 μg·g-1湿重。
CN201310509941.3A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87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9941.3A CN10354872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09941.3A CN10354872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728A true CN103548728A (zh) 2014-02-05
CN103548728B CN103548728B (zh) 2015-07-29

Family

ID=50003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994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872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4872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2420A (zh) * 2014-11-11 2015-02-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幼蚌适口饵料藻的优选方法
CN104365519A (zh) * 2014-12-01 2015-02-2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提高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存活率的方法
CN106489803A (zh) * 2016-10-20 2017-03-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CN11261673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蚌的人工繁育方法
CN112616734A (zh) * 2020-12-30 2021-04-09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顶珠蚌的人工繁育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1411A (en) * 1973-01-02 1974-05-21 H Moeller Method of cultivating mollusks
CN102550457A (zh) * 2012-01-17 2012-07-11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三角帆蚌苗种早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1411A (en) * 1973-01-02 1974-05-21 H Moeller Method of cultivating mollusks
CN102550457A (zh) * 2012-01-17 2012-07-11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三角帆蚌苗种早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IUBAO CHEN等: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a Unionid Mussel (Anodonta woodiana)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JOURNAL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
中国兽医协会组等: "《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水生动物类》", 31 May 2011,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 "《淡水育珠》", 31 December 1994 *
华中师范学院等: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动物学 上册》", 31 May 1983,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巢强国等: "《食品检验 乳及乳制品 饮料 茶叶》", 30 September 2011 *
张国范等: "《蛤仔养殖学》", 31 July 2010, 科学出版社 *
戈贤平等: "《淡水名特优水产品苗种培育手册》", 31 October 2002,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白敏菂等: "《高级氧化新技术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应用》", 31 July 2012, 化学工业出版社 *
陈修报等: ""椭圆背角无齿蚌发育关键阶段形态结构以及寄生有效积温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2420A (zh) * 2014-11-11 2015-02-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幼蚌适口饵料藻的优选方法
CN104322420B (zh) * 2014-11-11 2016-05-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幼蚌适口饵料藻的优选方法
CN104365519A (zh) * 2014-12-01 2015-02-2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提高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存活率的方法
CN104365519B (zh) * 2014-12-01 2016-08-3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提高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存活率的方法
CN106489803A (zh) * 2016-10-20 2017-03-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CN106489803B (zh) * 2016-10-20 2019-08-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淡水蚌类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系统
CN11261673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蚌的人工繁育方法
CN112616734A (zh) * 2020-12-30 2021-04-09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顶珠蚌的人工繁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8728B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7810B2 (ja) カキの陸上養殖方法
CN103548728B (zh) 一种淡水环境监测专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种群的建立方法
CN102823529B (zh) 一种拟目乌贼苗种培育方法
CN102349463B (zh) 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
CN104273074A (zh) 一种培育乌贼种苗的方法
CN103444506A (zh) 一种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的方法
CN106719184A (zh) 一种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方法
CN109548716A (zh) 一种线纹海马稚、幼鱼阶段生态培育方法
CN111718076A (zh) 一种丘陵地区小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
CN206024876U (zh) 一种小龙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3548736B (zh) 一种达氏鳇苗种的低温驯化培育方法
CN103109770B (zh) 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
CN101946728B (zh) 科学利用秋季炮头青虾苗进行高产大规格养殖方法
JP2011244795A (ja) アサリ等の潜砂性二枚貝の陸上生産方法
CN204670144U (zh) 一种花鳗鲡斜矩阵养殖池
CN104145868B (zh) 一种提高池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方法
CN106818557A (zh) 一种飘鱼、赤眼鳟、罗非鱼、河蚬的混养方法
CN104335930A (zh) 一种微流水循环式网格培育黄鳝苗种的方法
WO2013120322A1 (zh) 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
CN107381827B (zh) 一种基于水质保持下的水绵和附着藻控制方法
CN105994039B (zh) 一种提高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成活率的精养方法
CN114651763A (zh) 一种拟穴青蟹的保种方法
CN108077119A (zh) 一种淡水鱼养殖方法
CN107182869A (zh) 一种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
CN102211814A (zh) 富营养化淡水水体移养华鲮属鱼类控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