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7426A - 注模程序 - Google Patents

注模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7426A
CN103547426A CN201180070552.4A CN201180070552A CN103547426A CN 103547426 A CN103547426 A CN 103547426A CN 201180070552 A CN201180070552 A CN 201180070552A CN 103547426 A CN103547426 A CN 103547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chanograph
lamination
core
mould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05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7426B (zh
Inventor
克里斯托弗·哈特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7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7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4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005Ejector constructions; Ejector operat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3Moulds having transversely, e.g. radially, movable moul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6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6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 B29C2045/363Moulds having means for locating or centering cores using a movable core or core 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2045/4073Ejection devices located outside the injection mould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2045/4078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using strip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4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 B29C33/44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with mechanical ejector or drive means therefor
    • B29C33/44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with mechanical ejector or drive means therefor for stripping articles from a mould core, e.g. using stripper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56Stoppers or lids for bottles, jars, or the like, e.g.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56Stoppers or lids for bottles, jars, or the like, e.g. closures
    • B29L2031/565Stoppers or lids for bottles, jars, or the like, e.g.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器(501)包括存储在控制器(501)控制器内存(510)中的指令(512),这些指令(512)可指示控制器(501)执行通过注模(100,200,300,800,900)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注入成型的程序(1000)。该程序包括设置(1008)第一部分堆叠(110)沿模具行程轴(X)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同时保持第一部分堆叠(110)的脱模机套管(116)位置不变,另外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堆叠(110)的模芯(111),其中模芯(111)回缩会令其在脱模机套管(116)(接触到第一模制品(102))的配合下从第一模制品(102)处收回。

Description

注模程序
技术领域
文中所述非限制实施方式通常与制模设备的结构和运行有关,特别是有关于注模以及配合注模使用的模内挡板和模制品传送装置、执行相关制模程序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致Vanderploeg等人的美国专利7,351,050(2008年4月1日出版)称,制模机伺服侧穿梭装置与方法包括了将穿梭板靠近至少一个制模机第一半模具及第二半模具的结构及/或步骤。一引导组件连接到半模具,引导穿梭板直线穿过半模具制模面。提供驱动装置,直线驱动穿梭板运行。一运行结构连接到穿梭板,经设置完成模穴或模芯内模制品的作业。该作业包括从模芯取出模制品,在模穴上粘贴标签,及/或关闭模制品盖子(当其在模芯上时)。
致McGinley等人的美国专利5,037,597(1991年8月6日发布)称,注模设备以及一个制模周期中多个第一部件及多个互补性第二部件成型的程序,配备有系统可在每个周期中取出部件并将这些部件装配为成品。该系统包括多个旋转式吸盘,可取出部件并将其对准送入中心模具部件的一系列装载口,以令其中对应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匹配。中心模具部件还包括内部滑槽组件,将装配完成的产品从模具中传送离开。驱动旋转式吸盘的独创系统采用了安装到各个半模具的旋转部件以及凸轮设计,从而模具关闭与打开过程中半模具的相对移动会令吸盘发生转动。
致Schad的美国专利(1986年5月20日发布)说明了不断从连续循环注模机接收模制品的设备,能够以统一的物理位置或方向连续不断地接收模制品。
致Homann等人的美国专利6,939,504(2005年9月6日发布)说明了采用气体辅助注模法为配平部件及配平盘生产空心肋材的方法和系统。模穴(尤其是在结构肋材末端)内有移动式插件。在塑性材料注入模穴后,塑性材料会装入模具,插件锁定到位。选择性启用的锁定装置可用于锁住插件。此后气体或流体会被导入肋材,以便形成空心沟槽。插件的移动会形成凹槽或沟槽,用于接纳来自肋材的排出树脂。排出树脂材料会完成模制塑料制品成型。
致Eggers的美国专利3,982,869(1976年9月28日发布)称,披露了多模具组件,用于注模设备中的模制品生产。该组件包括在位置之间交替往复运行的两个制模部分,其中一个制模部分位于制模准备位置,另一制模部分位于装入插件、完成准备或精整运行、取出模制品至相反位置的位置。本发明的穿梭组件可用于横向注模设备及内嵌模。
致Maus等人的美国专利4,981,634(1991年1月1日发布)称,注模程序会在模穴内形成清洁的微小内环境,可屏蔽空气污染物,同时推出并传送模制部件。模制部件在模穴内的分模线平面成型固化,并通过移动式模具插件向后传送至第二平面,并在该位置脱模,通过排送孔洞送出,模穴位于第二平面时排送孔洞打开,位于第一平面时排送孔洞关闭。该孔洞朝下,以防止上涌的热气进入。来自外部的过滤气体可通过moldset内部空间的通风孔提供正压力。这样可最大程度保持模具与部件的清洁性,同时加快“模具打开”周期;另外不用安装HEPA过滤器/外壳及自动装置。建议用于光盘、透镜、食品包装及医疗器件。
致Brun的美国专利4,950,152(1990年8月21日发布)称,活动压板将数个注芯插入由固定压板中模具插件形成的相应注入槽,注芯会贯穿对应的分离式传送模穴。在模穴内完成带有螺纹颈部的中空预成型件制模后,预成型件从模穴中取出,与注芯分开,由分离式传送模具横向送往由固定压板内吹塑成型槽插件形成的冷却槽或吹塑成型槽(在相应注入槽的对侧)。传送模具会返回接收注芯,相应的吹塑成型模芯装置会插入到吹塑成型槽内的预成型件中进行加压,并扩大预成型件稳稳接触到吹塑成型插件。预成型件通过吹塑成型模芯在另一模压周期中从吹塑成型槽取出,然后通过吹塑成型芯回缩得到释放。分离式传送模具以相反方向横向传送,由凸轮系统打开并关闭,凸轮系统包括安装在活动压板上的凸轮轨以及凸轮轨道岔。
发明内容
根据文中所述第一方面内容,提供有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内存中存储的指令,这些指令可引导控制器在注模中完成第一模制品注模成型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下列步骤:
沿注模模具行程轴,相对于第一模具叠堆的第二叠层部分关闭第一叠层部分,以形成模穴;
在模穴内完成第一模制品成型;
沿模具行程轴,相对于第二叠层部分打开第一叠层部分,从第二叠层部分的模穴插件中取出第一个模制品;
沿模具行程轴,使第一叠层部分推出第一模制品,保持第一叠层部分脱模套的位置,同时沿模具行程轴收回第一叠层部分的模芯,其中收回模芯会令其从第一模制品中退出(在脱模套接触到第一模制品的情况下)。
查阅下面非限制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及随附图纸之后,该领域技术人员将会非常了解非限制实施方式上述与其它方面内容以及特性情况。
附图说明
在配合随附图纸使用时,解释性(非限制)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发挥更大作用,其中:
图1为注模系统略图,有注模的非限制实施方式;
图2A为图1注模部分第一半模具、模制品传送装置非限制实施方式(部分)、相关模具内挡板的透视图;
图2B为图1注模第二半模具(部分)、图2A模制品传送装置部分的透视图;
图3为图2A模制品传送装置(部分)的另一透视图;
图4为图2A模制品传送装置(部分)在部分装配情况下的进一步透视图;
图5A-5D说明了涉及注模、模制品传送装置、图2A模内挡板的开始制模程序,其中注模、模制品传送装置、模内挡板以截面形式显示,如图2A及2B中的线条A-A所示;
图5E-5K为涉及注模、模制品传送装置、图2A内模内挡板的生产制模程序;
图6A-6G为涉及图2A内注模、模制品传送装置及模内挡板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的备选生产制模程序;
图7A-7F为涉及注模、图6A内模内零件传送装置的另一备选生产制模程序,不涉及图2A内的模内挡板;
图8A-8G为涉及注模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模制品传送装置及图2A模内挡板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的备选生产制模程序;
图9为生产制模程序第一方面的流程图;
图10为生产制模程序第二方面的流程图;
图11A、11B、12A、12B、13A、13B说明了模内挡板在关闭与打开位置的各种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
图14为模内挡板在关闭状态下的另一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
图15A-15C为采用图6A中注模改形产品完成第一个模制品成型的非限制实施方式系列视图,其中包括了图14的模内挡板,但不包括模制品传送装置;
图16A–16D为采用图7A中注模改形产品完成第一个模制品成型的另一非限制实施方式系列视图,其中不包括模制品传送装置;
图17为第一个模制品注模成型程序非限制实施方式流程图。
这些图纸不需调整比例尺,可通过假想线、图示及片断视图加以表示。在某些情况下,了解实施方式不需要的详情(及/或者令其它一些详情难以理解的详细情况)可以删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注模系统900略图,有注模100的非限制实施方式。注模100能够完成第一模制品102(图2A)的制模成型,如容器外壳。
在注模系统900及注模100的说明中,包括许多该领域技术人员了解的部件,这些已知部件不在此处详细说明。这些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至少部分可参见下列参考书籍(例如):(1)“注模手册”,作者OSSWALD/TURNG/GRAMANN(ISBN:3-446-21669-2),(2)“注模手册”,作者ROSATO AND ROSATO(ISBN:0-412-10581-3),(3)“注模系统”,第三版,作者JOHANNABER(ISBN3-446-17733-7),(4)“转子与浇口设计手册”,作者BEAUMONT(ISBN1-446-22672-9)。
图1中所示注模系统900包括(但不仅限于)模具夹具组件996及注入组件997。
例如,后文所述模具夹具组件996为典型三压板式产品,但对于构造及/或运行的一般性没有特别限制。因此模具夹具组件996可能有不同构造,如仅设计有两块压板。这即是说模具夹具组件996的非限制实施方式包括活动压板912、固定压板914、夹紧块913及系杆916。系杆916将固定压板914与夹紧块913连接起来,并可滑动支撑其上的活动压板912。为了说明的简要性,只显示了一根系杆916,通常会设计四根系杆916,活动压板912、固定压板914、夹紧块913的四角之间各有一根系杆。模具夹具组件996还包括压板活动致动器915(如液压致动器、气动致动器、机电致动器等),在活动压板912与夹紧块913之间连接。使用中,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可令活动压板912相对于固定压板914发生移动,从而令第一半模具96相对于其上安装的第二半模具98发生移动。模具夹具组件996还包括夹具致动器918及与夹紧块913相关的夹具挡板920。使用中,夹具挡板920可选择性地将夹具致动器918与活动压板912连接起来,以便将第一半模具96与第二半模具98夹到一起。最后,模具夹具组件996还包括与活动压板912相关的顶杆致动器922(如液压致动器、气动致动器、机电致动器等)。顶杆致动器992可连接到与第一半模具96相关联的结构。使用中,第一半模具96结构可通过顶杆致动器922获得动力,由此完成运行,如从第一半模具96中推出第一个模制品102。
例如,后文所述注入组件997为典型的往复式螺丝组件,但对于构造及/或运行的一般性没有特别限制。因此注入组件997可能有不同构造,如具有单独的塑化及注入方式(即所谓的两级式产品)。注入组件997可熔化并通过设备喷嘴(未显示)将制模材料(如聚乙烯或聚酯合成纤维(PET))注入到与第二半模具98相关的熔液配送装置190(如热流道、冷流道、保温流道等)。熔液配送装置会将制模材料送入一个或多个模穴101(图5A),注模100内的模穴由第一半模具96与第二半模具98闭合夹紧形成。
注模100第一半模具96还包括模内挡板140、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第一模座130。应遵循上述结构与运行的详细说明。一般而言,使用中模内挡板140可选择性将第一半模具96的第一模座130(图2A)连接到模具夹具组件996的一个活动压板912及固定压板914,其中可打开或关闭注模100,无需相对于固定压板914移动活动压板912(虽然并不排除此类移动)。在该部分中,第一模座130设计有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图5A)。最后,模制品传送装置150可传送来自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模制品102A(图2A)。
注模100非限制实施方式的详细构造可进一步参见图2A、2B、3及5A。如前所述,图5A最好地显示出,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连接到第一半模具96的第一模座130。另外还显示出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二部分叠层120,连接到第二半模具98的第二模座131。在使用中,第一部分叠层110与第二部分叠层120沿注模100模具行程轴X的相对位置能关闭、打开其间的模穴101,相应地完成第一个模制品102A(图2A)的制模成型和退出。
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包括内芯112、外芯114、脱模套116,这些装置可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共同形成模穴101。
外芯114可沿内芯112滑动,在使用中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需要,该技术效果包括(例如)释放第一个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图5D)。类似地,脱模套116可沿外芯114滑动,在使用中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需要,该技术效果包括(例如)从外芯114上取下第一个模制品102A。
如前所述,第一部分叠层110上述组成部分均连接到第一模座130。现在更详细地来看,第一模座130包括第一芯止动器132、脱模机定位器136,可滑动连接,以满足使用中沿模具行程轴X的相对移动需要,其中内芯112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132,脱模套116与脱模机定位器136一道固定。因此,虽然外芯114已达到相对于内芯112的最大行程(在脱模套制模位置(图5A)与推出位置(图5D)之间),在第一芯止动器132与脱模机定位器136之间存在相对移动,但脱模套116在使用中仍可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于内芯112)移动至外芯114。
应注意的是,内芯112如图所示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132(不透水形式),以隔开此处所形成的冷却管路。冷却管路在冷却剂分配器193与内芯112中安装该分配器193的空间之间。冷却剂分配器193末端部分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132,或者用于引导冷却剂进口管191与冷却剂出口管194(在第一芯止动器132内)之间的冷却剂。在运行过程中,冷却剂(如水)在冷却剂管路中循环,带走内芯112以及第一模具叠堆106A其它组成部件(与此有连接)的热量,从而第一个模制品102A能够快速冷却,保证更快的制模周期时间。
在该设计中,脱模套116固定在脱模机定位器136的通路137中。此外,脱模机定位器136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基板133、中间板134及顶板135,中间贯穿有通路137,脱模套116的凸缘部分123固定在中间板134与顶板135之间。外芯114可在通路137内滑动,以满足外芯114与脱模套116之间沿模具行程轴X的相对移动,外芯114会从外芯制模位置(图5A)移动到脱模位置(图5D)。
如之前所述,外芯114及内芯112以可滑动方式固定在一起,以限制使用中沿模具行程轴X的相对移动。例如,内芯112可确定卡口113,外芯114、214、314可确定卡口座117,卡口113与卡口座117可配合使用,通过旋转卡合后,可以滑动方式固定外芯114及内芯112。在运行中,内芯112及外芯114可通过脱模机136的卡键119以旋转方式卡合。卡键119固定在基板133与中间板134之间,部分伸出到通路137中,该伸出部分可与外芯114配合运行,保持相对于内芯112的直角方向。
第一部分叠层110还包括内芯112与外芯114之间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115令外芯114偏向脱模机116的前向极限行程,该情况对应于它们在第一个模制品102A制模期间的相对设置(如图5A所示)。外芯114上的凸肩121与通路137(穿过脱模套116中凸缘部分123的底部)上的梯阶139可配合形成脱模机116相关的外芯114前向极限行程。
如前所述,注模100还包括与第一半模具96相关的模内挡板140。如图5A所示,模内挡板140包括挡板144与连接件146。如图所示,挡板144与模具夹具组件996的活动压板912相连,连接件146与第一模座130相连。在运行中,挡板144可选择性地处于:1}打开位置U,及2}关闭位置S。因此,模内挡板140还包括连接到挡板144的挡板致动器148,使用中挡板致动器148可带动挡板144在打开位置U与关闭位置S之间移动。当挡板144处于关闭位置S时(如图5A所示),挡板144会与连接件146卡合,从而第一模座130与活动压板912卡合。当挡板144位于打开位置U时(如图5B或5F所示),挡板144会与连接件146脱开,从而第一模座130会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的移动受到了(例如)模具夹具组件996顶杆致动器922的推动。上述情况可参见图5B,其中显示顶杆致动器922与第一芯止动器132相连。
模内挡板140还包括支撑底座142,其上以滑动方式装有挡板144,支撑底座142通过扣件192或类似装置固定连接到活动压板912。此外,连接件146连接到第一模座130中第一芯止动器132的背面。在该设计中,连接件146与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对齐。类似地,注模100包括多个模具叠堆(包括第一模具叠堆106A在内),从而有多个模穴,可完成多个模制品的制模成型,如图2A及2B所示,模内挡板140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包括连接件146),每个连接件与其中一个模具叠堆对齐。这即是说,没有针对连接件数量与设计的特定限制。
挡板144还设计有第一间隙孔145,在挡板处于打开位置U(图5B或5F),且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朝缩回位置B(图5D或5I)运行时,可容纳连接件146。根据第一模座130所需的行程,第一间隙孔可延伸(如图所示)穿过挡板144。此外,支撑底座142也可设计第二间隙孔143,在挡板144处于打开位置U时与第一间隙孔145对齐。因此,第二间隙孔143可在挡板144处于打开位置U,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朝回缩位置B移动时容纳连接件146,如图5D或5I所示。
连接件146相对于第一间隙孔145及第二间隙孔143的形状及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连接件146可以穿过即可。在现有非限制范例中,连接件146设计有圆筒,其中第一间隙孔145及第二间隙孔143为互补性圆筒钻孔。
如前所述,第一芯止动器132及脱模机定位器136以滑动方式连接在一起,以满足使用中沿模具行程轴X发生相对移动的需要。此外,第一芯止动器132及脱模机定位器136也通过滑动方式连接到模内挡板140。因此如图5A所示,模内挡板140还包括导引构件141,可引导第一模座130部件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此外,导引构件141还包括固定到支撑底座142的一个或多个导销或类似装置,导引构件141可滑动进入各个第一芯止动器132及脱模机定位器136的衬套149中。
考虑了注模100(包括模内挡板140)的其它各个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虽没有图示)。例如,模内挡板140可与第二半模具98(而不是第一半模具96)相连,在使用中可与固定压板914配合运行(图1)。作为进一步的范例,挡板144与连接件146的连接可以互换,其中挡板144与第一模座130连接,连接件146与活动压板912连接。一般地说,在注模100其它各种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挡板144及连接件146与注模系统900的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相连,剩余的一个挡板144及连接件146与第一模座130相连。
如前所述,注模100还包括模制品传送装置150。参见图2A、2B、3、4及5A,模制品传送装置150包括穿梭装置154,可在注模100内滑动。穿梭装置154形成了第一孔洞156A,该孔洞至少部分可容纳:1)第一模具叠堆106A,如图5A所示;2)接收的第一模制品102A,如图5I所示,其中第一模制品102A可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移动在第一孔洞156A中传送。
穿梭装置154可在注模100的第一模座130与第二模座131之间滑动,完成沿穿梭轴Y(图3)(通常垂直于模具行程轴X)(图5A)的往复移动。如图5A所示,在第一个模制品102A制模成型期间,第一孔洞156A处于第一接收位置R时,可容纳回缩的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如图5I所示,在第一部分叠层110从其中回缩,并从第一部分叠层110退出条件下,第一孔洞156A在处于第一接收位置R时,可接收第一模制品102A。随后,通过穿梭装置154从第一接收位置R到第一传送位置T的往复运行,第一模制品102A可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图3)。为了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还配备有穿梭致动器168(与穿梭装置154相连),穿梭致动器168在使用中可驱动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
在该设计中,穿梭装置154可滑动,以满足其在注模100(在模具闭合配置C中)第一半模具96与第二半模具98之间的往复运行需要(图5A)。这样,注模100的第一半模具96和第二半模具98则不需要重新设计为模具打开配置O(图5B)以满足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需要。因此,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还包括基板170,其中安装有可滑动的穿梭装置154,以便沿穿梭轴Y进行往复运行。如图5A所示,基板170与注模100的第一半模具96相连。穿梭装置滑动安装到基板170上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当前非限制实施方式中,穿梭装置154采用直线轴承设计滑动安装到基板170表面。特别是为便于生产、维修与装配,穿梭装置154为多个相互连接的穿梭模块155(如图2A所示),每个模块连接到轴承座172(如图4所示),该轴承座再滑动连接到基板170上的直线沟槽174。
如前所述,基板170与注模100的第一半模具96相连(如图5A所示)。同样地,模内挡板140配有顶杆框147,可装入第一模座130,也可将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基板170与注模系统900的活动压板912连接起来。扣件192将基板170连接到顶杆框147顶部,另一扣件192将模内挡板140的支撑底座142连接到顶杆框147底部,另外我们还会想到支撑底座142通过扣件192或类似装置固定连接到活动压板912。此外,顶杆框147确定了间隔151,其间第一模座130可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用于模具叠堆部件的定位。如前所述,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的移动至少部分是由模具夹具组件996中顶杆致动器922进行驱动。顶杆致动器922与第一芯止动器132相连,以便在其中的重新定位。此外如图5B所示,注模100还包括脱模机致动器153,将模制品传送装置150与脱模机定位器136连接起来,脱模机致动器153在使用中可推动脱模机136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
如图2B及5A所示,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还包括与第二半模具98相关的第一隔板158A。当置于第一接收位置R时,第一隔板158A可与穿梭装置154(如图5A所示)共同形成第一孔洞156A。
回到非限制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参见图2A,可以看到穿梭装置154确定了第一沟槽160A。第一沟槽160A与第一隔板158A可共同形成第一孔洞156A,此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移动,第一隔板158A位于第一沟槽160A中。上述设计并未清楚反映在图纸上,可以参见图3,其中第二沟槽160B和第一隔板158A共同形成了第二孔洞156B,此地第一隔板158A位于第二沟槽160B中。使用时将第一沟槽160A置于第一接收位置R,如图2A所示,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移动,在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成型期间第一沟槽160A可容纳回缩的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
参见图3,第一沟槽160A可容纳朝出口164移动的第一模制品102A,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移动,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其中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及第一隔板158A的旁边。
如前所述,穿梭装置154可确定第二沟槽160B。第二沟槽160B靠近并与第一沟槽160A平行,其中一个第一沟槽160A及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剩下的一个第一沟槽160A及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上述设计可对比图2A与3,其中穿梭装置154完成了往复运行,在图2A中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第二沟槽位160B于第一传送位置T,而在图3中该情况正好相反,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
如图3所示,第二沟槽160B及第一隔板158A在使用中可共同形成第二孔洞156B,此时第一隔板158A位于第二沟槽160B中,同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二沟槽160B处于第一接收位置R,其中第二沟槽160B可容纳另一个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期间回缩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同样地,第二沟槽160B可进一步设置容纳另一个朝出口移动的第一模制品102A(未显示),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如图2A所示),其中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部分叠层110及第一隔板158A旁边。
参见图2A及3,第一沟槽160A及第二沟槽160B均包括一个直线部分,其中分别设计有第一孔洞156A及第二孔洞156B。因此,第一沟槽160A及第二沟槽160B位于与穿梭装置154相关的导杆对162之间。导杆对162确定了隔板158A在其中滑动的间隙166,同时穿梭装置154会相对于第一隔板158A移动。
参见图2A,注模100包括多列模具叠堆,可同时完成多个模制品的制模成型。应注意的是,图2A中第二半模具98的一部分仅说明了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二部分叠层120情况,第二半模具98整体还包括另一个第二部分叠层(未显示),可与其它模具叠堆配合使用。
参见图2A及3,数列模具叠堆包括第一列模具叠堆,其中有第一模具叠堆106A(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和第二模具叠堆106B(完成第二模制品102B的制模成型)。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还包括与第二半模具98相关的第二隔板158B。第一沟槽160A与第二隔板158B可共同形成第三孔洞156C,此时第二隔板158B处于第一沟槽160A内,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将第一沟槽160A置于第一接收位置R,其中第一沟槽160A可容纳在第二模制品102B制模期间回缩的第二模具叠堆106B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如图3所示,第一沟槽160A可进一步设置以容纳朝向出口164移动的第二模制品102B,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其中第一沟槽160A位于第一列模具叠堆、第一隔板158A及第二隔板158B旁边。同样地,如图3所示,第二沟槽160B及第二隔板158B可共同形成第四孔洞156D,此时第二隔板158B位于第二沟槽160B中,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其中第二沟槽160B可容纳另一个第二模制品制模成型期间回缩的第二模具叠堆106B的第一部分叠层110(未显示)。如图3所示,第二沟槽160B可进一步设置以容纳朝向出口164移动(未显示)的另一个第二模制品102B(未显示),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传送位置T,其中第二沟槽160B位于第一列模具叠堆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及第一隔板158A与第二隔板158B旁边。
参见图2A及3,多列模具叠堆还包括第二列模具叠堆,其中有第三模具叠堆106C(完成第三模制品102C的制模成型)及第四模具叠堆106D(完成第四模制品102D制模成型)。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还包括与第二半模具98相关联的第三隔板158C和第四隔板158D。此外,穿梭装置154确定了第三沟槽160C和第四沟槽160D,两者靠近平行于第一沟槽160A和第二沟槽160B,其中一条第三沟槽160C和第四沟槽160D位于第二接收位置R′,剩下的一条第三沟槽160C和第四沟槽160D位于第二传送位置T′。如图2A所示,第三沟槽160C及第三隔板158C在使用中可共同形成第五孔洞156E,此时第三隔板158C位于第三沟槽160C中,同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三沟槽160C处于第二接收位置R′,其中第三沟槽160C可容纳第三模制品102C制模期间回缩的第三模具叠堆106C的第一部分叠层110。同样地,如图3所示,第四沟槽160D及第三隔板158C在使用中可共同形成第六孔洞156F,此时第三隔板158C位于第四沟槽160D中,同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四沟槽160D处于第二接收位置R′,其中第四沟槽160D可容纳另一个第三模制品102C制模期间回缩的第三模具叠堆106C的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未显示)。
同样地,如图2A所示,第三沟槽160C及第四隔板158D在使用中可共同形成第七孔洞156G,此时第四隔板158D位于第三沟槽160C中,同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三沟槽160C处于第二接收位置R′,其中第三沟槽160C可容纳第四模制品102D制模期间回缩的第四模具叠堆106D的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最后,如图3所示,第四沟槽160D及第四隔板158D在使用中可共同形成第八孔洞156H,此时第四隔板158D位于第四沟槽160D中,同时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第四沟槽160D处于第二接收位置R′,其中第四沟槽160D可容纳另一个第四模制品102D制模期间回缩的第四模具叠堆106D的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未显示)。此外,第三沟槽160C和第四沟槽160D可进一步设置以容纳第三模制品102C与第四模制品102D,另一第三模制品102C和另一第四模制品102D朝出口164移动,通过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将第三沟槽160C和第四沟槽160D置于第二传送位置T′,其中第三沟槽160C及第四沟槽160D位于第二列模具叠堆、第三隔板158C和第四隔板158D的旁边。
因此,在完成注模100的非限制实施方式说明之后,在探讨上述内容详细运行情况之前,应注意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重新设置(虽然没有显示出来),其中基板170连接注模100的第二半模具98,因此第一隔板158A及类似装置将连接第一半模具96。
注模100上述非限制实施方式作业的说明可参见启动制模程序,如图5A至5D所示,随后可参见生产制模程序,如图5E至5J所示。在参考第一模具叠堆106A作业的情况下,相同作业适用于注模100中其余的模具叠堆(虽未特别提出)。
如名称所示,启动制模程序通常(并非唯一)会在启动注模100时进行。如大家所知,注模的启动通常需要制模系统操作员的手动干预,以完成清除缺胶产品(即部分成型的模制品)、取出不能退出的模制品(如由于冷却过度的原因)、清除飞溅物(即从模穴101中渗出的制模材料)等类似操作。因此,在启动过程中应当令第一半模具96和第二半模具98的位置沿模具行程轴X呈模具打开配置O(如图5B所示),将活动压板912与固定压板914重新定位,为每个第一部分叠层110和第二部分叠层120提供入口。
如图5A所示,启动制模程序开始时,注模1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位于伸出位置E,从而第一模具叠堆106A关闭,以确定模穴101。此外,模内挡板140的挡板144处于关闭位置S,第一模座130与活动压板912卡合。此时,注模100完成设置,可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接下来启动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B所示)打开第一模具叠堆106A,第一半模具96及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呈模具打开配置O,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图1),令活动压板912(图1)离开固定压板914(图1)。完成此运行时,从第一部分叠层110中取出第一模制品102A。随着注模100的打开,模内挡板140将打开,令第一模座130离开活动压板912。打开挡板144包括通过挡板致动器148将挡板144移开到打开位置U,此时挡板144会离开连接件146。
下一步启动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C所示)在内芯112与外芯114之间的制型位置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上述操作包括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相对基板170固定脱模机定位器136的位置,从而令固定到脱模套制模位置的脱模套116保持原位,同时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芯止动器132,从而收回固定其上的内芯112,回缩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
下一步启动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D所示),通过外芯114与脱模套116之间的相对移动从第一部分叠层110中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其中脱模套116会从外芯114中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上述运行包括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相对基板170保持脱模机定位器136的位置,令固定到脱模套制模位置的脱模套116保持原位,同时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芯止动器132至回缩位置B,从而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进一步移动外芯113至脱离位置,此时内芯112已达到相对于外芯114的向后极限行程(由卡口113与卡口座117共同确定)。
接下来启动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E所示)关闭第一模具叠堆106A,第一半模具96及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呈模具关闭配置C,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令活动压板912朝向固定压板915(图1)。关闭第一模具叠堆106A还包括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伸出第一芯止动器132至延伸位置E,令其上的内芯112伸出到内芯制模位置,完成该运行时,应将外芯114推入外芯制模位置,此时内芯112已到达相对于外芯114的向前极限行程(由卡口113与卡口座117共同确定)。在关闭注模100时,模内挡板140将关闭,令第一模座1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图1)。关闭挡板144包括通过挡板致动器148令挡板144移动至关闭位置S,其中挡板144将再次与连接件146卡合。在执行生产制模程序之前,根据注模100的运行状况(如每个制模堆的模制品达到要求的质量),可能多次重复启动制模程序。
将在下面讨论注模100的生产制模程序。如名称所示,通常(并非一定如此)将在完成启动制模程序之后进行生产制模程序。生产制模程序不同于启动制模程序,该程序还包括有关使用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操作步骤,另外不包括注模100的打开与关闭操作。这即是说,生产制模程序不需要在模具打开配置O与模具关闭配置C之间重新安排第一半模具96与第二半模具98,因此也不需要活动压板912(图1)与固定压板914(图1)的相对移动。上述内容的技术效果包括缩短制模周期时间,因为减少了之前由模具夹具组件996产生的部分时间。这即是说,生产周期不再包括等待夹具挡板920连续(即在每个制模周期中)打开、重新关闭,同时也不再需要等待活动压板912的往复移动(图1)。这样就不需再排除第一半模具96与第二半模具98的重新设置。
如图5E所示,生产制模程序开始时,注模1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座130沿模具行程轴X位于伸出位置E,从而第一模具叠堆106A关闭,以确定模穴101。完成该运行时,第一模具叠堆106A位于第一孔洞156A内(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第一孔洞154A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此外,模内挡板140的挡板144位于关闭位置S,从而第一模座130与活动压板912卡合(图1)。此时,注模100完成设置,可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F所示)打开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130离开活动压板912(图1)。打开挡板144包括通过挡板致动器148将挡板144移至打开位置U,此时挡板144将离开连接件146。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G所示),打开第一模具叠堆106A,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将其上的第一模制品102A布置在第一孔洞156A中。该运行包括沿模具行程轴X相继收回脱模机定位器136及第一芯止动器132,从而收回其上的脱模套116及内芯112,其中外芯114随内芯112一同收回,脱模套116实际上连接到第一模制品102A。分别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及顶杆致动器922收回脱模机定位器136及第一芯止动器132。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H所示)第一部分叠层110的第一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特别是从内芯112与外芯114之间制型位置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上述运行包括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保持脱模机定位器136的位置(该情况下只要脱模机致动器153达到向后极限行程,则该运行非常简单),令脱模套116固定不动,从而令第一模制品102A停留在第一孔洞156A之中。上述运行还包括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收回第一芯止动器132,以便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固定其上的内芯112,相对于第一模制品102A内保持不动的外芯114,移动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I所示)第一部分叠层110的最后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再从第一孔洞156A处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上述运行包括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继续保持脱模机定位器136的位置,以令其上的脱模套116保持不动,从而令第一模制品102A停留在第一孔洞156A中。上述运行还包括通过顶杆992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芯止动器132至回缩位置B,以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进一步移动外芯114至脱模位置,此时内芯112已达到相对于外芯114的向后极限行程(由卡口113与卡口座117共同确定)。在位于第一孔洞156A之中时,通过与脱模套116顶部的支撑接触,第一模制品102A从外芯114脱模,外芯114在从脱模位置回缩的同时也从其中收回。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5J所示)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以便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前述运行包括穿梭装置154通过穿梭致动器168沿穿梭轴Y(图3)在注模100的第一半模具96和第二半模具98之间往复运行,其中第一沟槽160A(即第一孔洞156A的活动部分)及其上的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一接收位置R(图5E)移动到第一传送位置T。
生产制模程序结束时(如图5K所示),第一模制品102A沿第一沟槽160A朝出口164(图3)移动(只能通过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一沟槽160A中消失表现出来),第一模具叠堆106A关闭。关闭第一模具叠堆106A包括将第一模座130重新置于伸展位置E,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伸出第一芯止动器132,推动其上的内芯112进入内芯制模位置,这样会将外芯114推入外芯制模位置,此时内芯112已到达相对于外芯114的前向极限行程(由卡口113与卡口座117共同确定)。在该运行过程中,第一部分叠层110位于第二孔洞156B(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中,第二孔洞154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虽然未显示,但在另一个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之前,还要求关闭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1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图1)。
鉴于上述内容,该领域技术人员无疑会找到注模(包括一个或两个模制品传送装置150及/或模内挡板14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此类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的一个范例可参见图6A中所示的注模200。注模200类似于图5A的注模100,构造与运行的区别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注模200包括第一半模具196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及之前描述的第二半模具98。
注模200第一半模具196包括与之前所述相同的模内挡板140及模制品传送装置150,其间设计有第一模座23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
第一模座230连接有第一模具叠堆206A的第一部分叠层210(图5A)。与之前所述的第一部分叠层110一样,第一模具叠堆206A的第一部分叠层210包括内芯212、外芯214、脱模套116,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共同形成模穴101。外芯214可在内芯212上滑动,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同样地,脱模套116可沿外芯214滑动,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
与之前所述的第一模座130相似,第一模座230包括第一芯止动器232、脱模机定位器236,两者采用滑动连接,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其中内芯212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232,脱模套116连接到脱模机定位器236。脱模套116固定安装到脱模机236中的通路237内。特别地,脱模机定位器236包括基板234、顶板135(如前所述),两者固定到一起,通路237贯穿其中,其中脱模机116凸缘部分123固定在基板234与顶板135之间。外芯214可在通路237内滑动,以满足沿模具行程轴X在外芯214与脱模套116之间相对移动的要求,外芯214可从外芯制模位置(图6A)移动到脱模位置(图6E)。
第一模座230还包括第二芯止动器233。第二芯止动器233在第一芯止动器232与脱模机定位器236之间滑动连接,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外芯214连接到第二芯止动器233以便移动。
参见图6B,第一模座230还包括脱模机致动器153(如前所述),只是在该非限制实施方式中,只用于将脱模机定位器236连接到第二芯止动器233,脱模机致动器153在使用中会驱动其沿模具行程轴X的相对移动。此外,第一模座230还包括连接第一芯止动器232与第二芯止动器233的模芯致动器255,在使用中可驱动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最后,第二芯止动器233在使用中与模具夹具组件996的顶杆致动器922相连(图1),以便于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
注模200的启动与生产制模程序与之前所述内容相似。由于与第一模座230相连的各致动器的运行存在差异性,将进一步说明注模200的生产制模程序。
如图6A所示,生产制模程序开始时,注模2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座230沿模具行程轴X位于伸出位置E,从而第一模具叠堆206A关闭,以形成模穴101。完成该运行时,第一模具叠堆206A位于第一孔洞156A内(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第一孔洞154A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此外,模内挡板140的挡板144位于关闭位置S,从而第一模座230与活动压板912卡合(图1)。此时,注模200完成设置,可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未显示)。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6B所示)打开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130离开活动压板912(图1)。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6C所示),打开第一模具叠堆206A,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叠层210,将其上的第一模制品102A布置在第一孔洞156A中。这包括沿模具行程轴X相继收回脱模机定位器236、第二芯止动器233、第一芯止动器232,从而收回分别固定其上的内芯112、外芯114及脱模套116。完成上述运行时,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收回第二芯止动器233,第一芯止动器232与脱模机定位器236将相继收回,通过芯致动器255令第一芯止动器232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233底面,同样地,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令脱模机定位器236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233顶面。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6D所示)第一部分叠层210的第一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特别是从内芯212与外芯214之间制型位置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完成该运行时,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脱模套116保持不动,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保持原位,同时还应保持第二芯止动器233的位置,令外芯114保持不动,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从而相对于外芯114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为此,应通过顶杆致动器922保持第二芯止动器233的位置,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脱模机定位器236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233的顶面。通过芯致动器255移动第一芯止动器132,以相对于第二芯止动器233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6E所示)第一部分叠层210的最后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再从第一孔洞156A处收回第一部分叠层210。完成该运行时,应继续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脱模套116固定不动,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保持原位,然后相继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二芯止动器233,从而相对于脱模套116收回其上的内芯212和外芯214。通过与脱模套116的支撑接触,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时从外芯214脱模,外芯214回缩到脱模位置。上述运行包括脱模机致动器153及顶杆致动器922的协调控制,其中脱模机致动器153与顶杆致动器922朝相向方向伸出相同距离,芯致动器255保持第一芯止动器232相对于第二芯止动器233的位置,但事实上出现了回缩。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6F所示,如前所述)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以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
生产制模程序结束时(如图6G所示),第一模制品102A沿第一沟槽160A朝出口164(图3)移动(只能通过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一沟槽160A中消失表现出来),第一模具叠堆206A关闭。关闭第一模具叠堆206A包括重新设置第一模座230至伸展位置E,沿模具行程轴X伸出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二芯止动器233、脱模机定位器236,令其上的内芯212、外芯214及脱模套116进入各自制模位置。完成上述运行时,通过顶杆致动器922伸出第二芯止动器233,第一芯止动器232与脱模机定位器236相继伸出,通过芯致动器255令第一芯止动器232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底面,同样地,通过脱模机致动器153令脱模机定位器236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233顶面。为此,第一部分叠层210位于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穿梭装置154形成的第二孔洞156B内,第二孔洞154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虽未显示,但在另一个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之前,还要求关闭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2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图1)。
另一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可参见没有模内挡板140的注模200,如图7A所示。除未设计模内挡板140之外,该注模200与前述注模200相同,因此第一模座直接安装到活动压板912上(图1)。
重新设置的注模200的启动与生产制模程序与之前所述内容相似。由于与第一模座230相连的各致动器的运行存在差异性,特别是更多地涉及到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因此将进一步说明注模200的生产制模程序。
如图7A所示,生产制模程序开始时,重新设置注模2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具叠堆206A关闭,以形成模穴101。完成该运行时,第一模具叠堆206A位于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的第一孔洞156A内,第一孔洞154A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因此,重置注模200经过设置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未显示)。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7B所示)打开第一模具叠堆206A,令第一半模具196与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形成模具打开配置O,令模制品传送装置150保持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的位置,其中第一部分叠层210上的第一模制品102A位于第一孔洞156A。第一半模具196与第二半模具98的定位包括打开夹具挡板920(图1),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图1)令活动压板912(图1)离开固定压板914(图1)。此外,打开包括通过顶杆致动器922、芯止动器255固定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二芯止动器233、脱模机定位器236相对于活动压板912的位置,以便其移动。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保持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位置包括脱模机致动器153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的协同控制,其中脱模机致动器153朝相反方向伸出相等距离至压板活动致动器915处,令第一半模具196和第二半模具98形成模具打开配置O。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7C所示)第一部分叠层210的第一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特别是从内芯212与外芯214之间制型位置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在此运行中,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脱模套116固定不动,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保持不动,另外再保持第二芯止动器233的位置,令外芯114固定不动,然后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从而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于外芯114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前述内容包括芯致动器255、顶杆致动器922及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的协同控制,其中芯致动器255与顶杆致动器922朝相反方向伸出相同距离至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处,同时脱模机致动器153保持模制品致动器150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的位置。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7D所示)第一部分叠层210的最后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再从第一孔洞156A处收回第一部分叠层210。完成该运行时,应继续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脱模套116固定不动,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保持原位,然后相继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二芯止动器233,从而相对于脱模套116收回其上的内芯212和外芯214。通过与脱模套116的支撑接触,第一模制品102A在第一孔洞156A中时从外芯214脱模,外芯214回缩到脱模位置。前述内容包括顶杆致动器922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的协同控制,其中顶杆致动器922朝相反方向伸出相同距离至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处,同时脱模机致动器153保持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的位置,芯致动器255保持第二芯止动器233相对于第一芯止动器232的位置。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7E所示,如前所述)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以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
生产制模程序结束时(如图7F所示),第一模制品102A沿第一沟槽160A朝出口164(图3)移动(只能通过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一沟槽160A中消失表现出来),第一模具叠堆206A关闭。关闭第一模具叠堆206A包括关闭第一模座230,令第一半模具196与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形成模具关闭配置C。在此运行中,第一模具叠堆206A位于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的第二孔洞156B中,第二孔洞154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关闭第一模座230包括脱模机致动器153、顶杆致动器922(图1)及芯致动器255的协同控制,令模制品传送装置150沿模具行程轴X回缩接触到脱模机定位器236,脱模机定位器236接触到第二芯止动器233,第二芯止动器233接触到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一半模具196与第二半模具98的定位包括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图1)及关闭夹具挡板920(图1)令活动压板912(图1)朝向固定压板914(图1)定位。虽未显示,但在另一个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之前,还要求关闭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2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图1)。
另一个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可参见图8A中的注模300。注模300类似于图5A的注模100,构造与运行的区别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注模300包括第一半模具296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及之前描述的第二半模具98。
注模300第一半模具296包括与之前所述相同的模内挡板140及模制品传送装置25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其间设计有第一模座33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
第一模座330连接有第一模具叠堆306A的第一部分叠层310。与之前所述的第一部分叠层110一样,第一模具叠堆306A的第一部分叠层310包括内芯312、外芯314、脱模套316,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共同形成模穴101。外芯314可在内芯312上滑动,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同样地,脱模套316可沿外芯314滑动,以满足其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移动的要求。
与之前所述的第一模座130非常相似,第一模座330包括第一芯止动器332及脱模机止动器336,两者以滑动方式连接在一起,以满足使用中沿模具行程轴X发生相对移动的需要,其中内芯212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232,脱模套316在脱模机定位器336中。
内芯312与外芯314采用前述内芯112与外芯114相同的方式滑动固定在一起,并通过与脱模机定位器336相关的卡键119在第一模座330内形成旋转卡合。
与注模100形成对比的是(其中脱模套116固定到脱模机定位器136以便于移动),注模300的脱模套316可在脱模机定位器336的通路337内滑动,因此可相对移动,以满足沿模具行程轴X从脱模套制模位置(图8A)向退出位置(图8C)移动的要求。此外,脱模套216确定了活塞部分218,可滑入由模制品传送装置250基板270形成的活塞缸272。基板270还确定了沟槽274,在使用中可将活塞缸272与工作油液源或油液池(如空气、液压液等)连接起来。
另外在与注模100的对比中,注模300的脱模机定位器236连接到基板270底面,其中脱模机定位器236顶面235可在使用中将脱模套316的活塞部分218固定到活塞缸272内,或者可为脱模套316提供与退出位置相应的后极限行程。
在运行中,脱模套316发生偏移,沿模具行程轴X从脱模套制模位置向退出位置移动,此时沟槽274连接到工作油液源,因此能够随外芯314回缩。或者脱模套316会被外芯314沿模具行程轴X推回到脱模套制模位置,其中外芯314上的凸肩315会卡合到活塞部分218底面。
模制品传送装置250的结构与运行与前述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相同。
将在下面讨论注模300的生产制模程序。
如图8A所示,生产制模程序开始时,注模3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座330沿模具行程轴X位于伸展位置E,从而第一模具叠堆306A关闭,以形成模穴101。完成该运行时,第一模具叠堆306A位于第一孔洞156A内(由模制品传送装置250的穿梭装置154形成),第一孔洞154A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此外,模内挡板140的挡板144位于关闭位置S,从而第一模座330与活动压板912卡合(图1)。此时,注模300完成设置,可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8B所示,如之前所述)打开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330离开活动压板912(图1)。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8C所示),打开第一模具叠堆306A,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叠层310,将其上的第一模制品102A布置在第一孔洞156A中。这包括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芯止动器332,与其连接的内芯112以及内芯112上的外芯314将随之回缩,此外将沟槽274连接到工作油液源,令脱模套316偏移并随外芯314回缩。通过顶杆致动器922可收回第一芯止动器332。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8D所示)第一部分叠层310的第一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特别是从内芯312与外芯314之间制型位置通过相对移动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相对于前述非限制实施方式,上述运行将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求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收回第一芯止动器132,以便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固定其上的内芯112,相对于第一模制品102A内保持不动的外芯114,移动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8E所示)第一部分叠层310的最后阶段设置,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再从第一孔洞156A处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上述运行还包括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芯止动器332至回缩位置B,以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进一步移动外芯314至脱模位置,此时内芯312已达到相对于外芯314的向后极限行程。在位于第一孔洞156A之中时,通过与脱模套116顶部的支撑接触,第一模制品102A从外芯314脱模,外芯314在从脱模位置回缩的同时也从其中收回。
下一步生产制模程序包括(如图8F所示,如前所述)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以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
生产制模程序结束时(如图8G所示),第一模制品102A沿第一沟槽160A朝出口164(图3)移动(只能通过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一沟槽160A中消失表现出来),第一模具叠堆306A关闭。关闭第一模具叠堆306A包括将沟槽274连接到工作油液池,将第一模座330重新置于伸展位置E,通过顶杆致动器922沿模具行程轴X伸出第一芯止动器332,推动其上的内芯312进入内芯制模位置,这样会将外芯314推入外芯制模位置,此时内芯312已到达相对于外芯114的前向极限行程。在该运行过程中,第一部分叠层310位于第二孔洞156B(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穿梭装置154确定)中,第二孔洞154B位于第一接收位置R。虽然未显示,但在另一个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之前,还要求关闭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3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图1)。
因此在说明注模100、200、300的多个非限制实施方式的结构和运行之后(设计有一个或两个模制品传送装置150、250,模内挡板140),该领域技术人员无疑将了解到其中更多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虽然上述生产制模程序使用了特定术语加以说明,但对其一般性和适应性并未进行限制。下面将说明包括模制品传送装置150、250的制模程序600及包括模内挡板140的另一制模程序700。可单独(如之前所述)或共同完成这些制模程序。
简要列出制模程序600各步骤的流程表可参见图9。开始制模程序600时,关闭602注模100、200、300的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以形成模穴101,其中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位于由模制品传送装置150、250穿梭装置154形成的第一孔洞156A内。然后,制模程序600包括在模穴101内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604。接下来,制模程序600包括打开606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以令其从第一孔洞156A收回。然后,该程序600还包括设置608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将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该程序600结束时,穿梭装置154往复运行610,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
简要列出制模程序700各步骤的流程表可参见图10。开始制模程序700时,关闭702注模100、200、300的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以形成模穴101。然后,制模程序700包括关闭704模内挡板140,令注模100、200、300的第一模座130、230、330卡合到注模系统900的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随后在模穴101内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成型706。然后该程序700打开708模内挡板140,令第一模座130、230、330离开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最后该程序700沿模具行程轴X选择性定位710第一模座130、230、330,其中第一模具叠堆106A的第一部分叠层110、210、310与第二部分叠层120重新设置相对位置,在活动压板912与固定压板914之间没有相对移动(虽然已排除了该移动可能)。
参见图3,制模程序600、700的上述步骤可在控制器501上完成,如与注模系统900相关的控制器(图1)。控制器501连接到穿梭致动器168以便控制。同样地,与注模100、200、300相关(如前所述)的部分或全部其它致动器也会连接到控制器。制模程序600、700运行步骤保存在控制器501的控制器内存510中的指令512中,指令512会指示控制器501执行制模程序600、700。
图11A及11B说明了模内挡板24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在使用中选择性地将第一模座130(仅显示了其上的第一芯止动器132)与模具夹具组件(未显示)压板(未显示)卡合起来。
模内挡板240包括挡板244,挡板244(例如)以前述方式(参见模内挡板140的说明)滑动连接到支撑底座(未显示),或直接连接到压板(未显示)及连接件246。连接件246以旋转方式将第一芯止动器132(或第一模座的其它此类部件)连接到挡板244。通过该方式,第一模座的第一芯止动器132可在使用中沿模具行程轴X在伸出位置E(图11A)与回缩位置B(图11B)之间移动,通过挡板致动器(未显示)挡板244会在关闭位置S(图11A)与打开位置U(图11B)之间移动。
运行中,在第一模座130置于伸出位置E(图11A)时,以第一模座130在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过程中(未显示)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连接件246将第一模座的第一芯止动器132卡合到压板(未显示)上。鉴于连接件246外形为伸长部件,在与模具行程轴X平行时能够发挥最佳支持作用(如连接第一模座与压板之间的模具夹持力)。
图12A及12B说明了模内挡板340的另一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在使用中选择性地将第一模座130(仅显示了其上的第一芯止动器132)与模具夹具组件(未显示)压板(未显示)卡合起来。
模内挡板340包括挡板344,挡板344(如)以前述方式(参见模内挡板140的说明)滑动连接到支撑底座(未显示),或直接连接到压板(未显示)、连接件346。连接件346包括两部分,即第一楔块347与第二楔349,其中第一楔块347与挡板344相连,第二楔块349与第一模座130的第一芯止动器132相连。
第一楔块347及第二楔块349可经过设置以确定其间的楔入界面351(穿过余角面),可通过挡板致动器(未显示)将挡板344在关闭位置S(图11A)与打开位置U(图11B)之间的移动转化为第一模座第一芯止动器132沿模具行程轴X的移动。
在运行中挡板344位于关闭位置S时(参见图12A),连接件346的第一楔块347与第二楔块349可配合运行,以第一模座130在第一模制品102A(未显示)制模过程中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将第一模座130卡合到压板。相反当挡板344位于打开位置U时(参见图12B),第一楔块347与第二楔块349隔开,从而断开其间的楔入界面351,其中第一模座的第一芯止动器132会沿模具行程轴X在伸出位置E(图12A)与回缩位置B(图12B)之间移动。
图13A及13B说明了模内挡板440的再一个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在使用中可选择性地将第一模座430(仅显示了其上的第一芯止动器432)与模具夹具组件(未显示)压板(未显示)卡合起来。
模内挡板440包括挡板444,挡板444(如)以前述方式(参见模内挡板140的说明)滑动连接到支撑底座(未显示),或直接连接到压板(未显示)、连接件446。连接件446包括两部分,即第一卡键447和第二卡键449,其中第一卡键447与挡板444相连,第二卡键449与第一模座130的第一芯止动器132相连。模内挡板440还包括两个键槽,即第一模座130第一芯止动器132中的第一键槽455和挡板444中的第二键槽453。卡键和键槽位于各自的支架上,挡板444位于打开位置U(图13B),第一卡键447凹进到第一键槽455,同样第二卡键449凹进到第二键槽453,从而令第一模座130可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
在运行中当挡板444位于关闭位置S时,通过挡板致动器(未显示),连接件446的第一卡键447与第二卡键449可配合运行,穿过其间的支撑界面451,以第一模座130在第一模制品102A(未显示)制模过程中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将第一模座130卡合到压板。相反,当挡板444处于打开位置U(图13B)时,通过挡板致动器,第一卡键447凹进到第一键槽455,同样第二卡键449凹进到第二键槽453,由此第一模座130可沿模具行程轴X在伸出位置E(图13A)与回缩位置B(图13B)之间移动。
还应注意挡板444还包括(如图所示)第一卡键阵列(包括第一卡键447)、第二键槽阵列(包括第二键槽453),类似地第一模座包括第二卡键阵列(包括第二卡键449)、第一键槽阵列(包括第一键槽455)。因此,当第一模座130处于伸出位置E、挡板444处于关闭位置S时,第一卡键阵列与第二卡键阵列可以配合运行,以第一模座130在第一模制品102A(未显示)制模过程中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将第一模座130卡合到压板。类似地,在挡板444位于打开位置U时,第一卡键阵列凹进到第一键槽阵列内,第二卡键阵列凹进到第二键槽阵列内,由此第一模座130可沿模具行程轴X移动。
最后参见图14,图中为模内挡板540的又一个非限制实施方式,在使用中可选择性地将第一模座130(仅显示了其上的第一芯止动器132)卡合到模具夹具组件(未显示)的压板(未显示)。
模内挡板540包括挡板致动器548,该致动器经过设置可在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过程中(未显示)沿模具行程轴X,将第一模座130的第一芯止动器132卡合到压板(未显示),从而令第一模座保持在伸出位置E。如图所示,可以线性致动器(如活塞致动器)的任何方式对致动器548进行设置,其中挡板544可确定接收活塞557的活塞孔559,连接件546(如棒杆)可将活塞557连接到第一芯止动器132。
在运行中将第一模座130置于伸出位置E时(如图所示),挡板致动器548可伸出连接件546,以第一模座在第一模制品102A(未显示)制模过程中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令第一模座130卡合到压板(未显示)。相反,挡板致动器548可收回连接件546,令第一模座130离开压板(未显示)(即不再提供负荷路径)。
图15A说明了模具关闭配置C中注模80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注模800类似于图5A中所示的注模100,只是使用图14的模内挡板540代替了模内挡板140,用隔板870代替了模制品传送装置150。隔板870用螺栓固定到顶杆框147及脱模机定位器136。在脱模机定位器136处于固定位置时,其上的脱模套116也置于固定位置。
注模800的运行程序类似于之前所述注模100的启动制模程序。如图5A所示,该程序开始时,注模800处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座830沿模具行程轴X位于伸出位置E,从而第一模具叠堆106A关闭,以形成模穴101。此外,挡板致动器548令连接件546伸出,以第一模座830保持在伸出位置E的方式,将第一模座8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相应地,注模100完成设置可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制模成型。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程序包括(参见图15B)打开第一模具叠堆106A,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将第一半模具896重新设置为模具打开配置O。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图1)重新定位活动压板912,从而完成第一半模具896的重新定位。在该过程中,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退出第一模制品102A。
该程序结束时(参见图15C),通过模芯111(即内芯112与外芯114)与脱模套116之间的相对移动,从第一部分叠层110退出第一模制品102A,其中脱模套116会推动第一模制品102A离开外芯114。上述运行包括保持脱模机定位器136的位置(只要用螺栓固定到隔板870,即可保持原位),通过挡板致动器548沿模具行程轴X将第一芯止动器132收回到回缩位置B。特别地,挡板致动器548可收回连接件546,从而令第一模座830离开活动压板912。
图16A说明了模具关闭配置C中注模900的备选非限制实施方式。注模900类似于图7A中的注模200,除了使用隔板970代替模制品传送装置150。隔板970通过螺栓(未显示)固定到脱模机定位器136以便随其移动。在未配备模制品传送装置150的情况下,也不再需要将模制品传送装置150连接到脱模机定位器136的脱模机致动器153(图7B)。
注模900的运行程序类似于之前所述注模200(图7A)的运行程序。如图16A所示,程序开始时,将注模900置于模具关闭配置C状态,第一模具叠堆206A关闭,以形成模穴101。随后,将制模材料注入模穴101,开始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未显示)。
下一步程序包括(参见图16B)打开第一模具叠堆106A,相对于第二半模具98沿模具行程轴X将第一半模具996重新设置为模具打开配置O。通过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图1)重新定位活动压板912(图1),从而完成第一半模具996的重新定位。在该过程中,第一模制品102A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退出。
下一步程序包括(如图16C所示)第一部分叠层210的第一阶段设置,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特别是应从内芯212与外芯214之间制型位置使密封部分103脱模。该运行包括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其上的脱模套116保持不动,同时保持第二芯止动器233的位置,令其上的外芯114保持不动,然后相对其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上述运行的实际效果为相对于外芯114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其上的内芯112,距离应足以使密封部分103脱模。上述运行包括协同控制模芯致动器255(如控制外芯114的定位)、顶杆致动器922(如控制脱模套116的定位)、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如控制模芯111的定位),其中模芯致动器255与顶杆致动器922朝相向方向伸出相同距离至压板移动致动器915。
如图16D所示,该程序结束时完成第一部分叠层210的最后阶段设置,以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此运行包括继续保持脱模机定位器236的位置,令其上的脱模套116保持不动,相继收回第一芯止动器232、第二芯止动器233,从而相对于脱模套116收回其上的内芯212和外芯214。在收回外芯214时,通过脱模套116顶端的支撑接触从外芯214使第一模制品102A脱模。上述运行包括顶杆致动器922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的协同控制,其中顶杆致动器922朝相反方向伸出相同距离至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处,模芯致动器255在可控状态下令第二芯止动器233保持相对于第一芯止动器232的位置。
上面已经说明了注模100、200、300、800、900的各种非限制实施方式及其相关的运行程序,现在可以看到将各注模联系到一起的共有程序。该程序1000可参见图17中的流程表。与之前的程序相同,程序1000可采用控制器501(图3)执行,该控制器501在内存510(图3)中保存有指令512(图3)。方法100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2:
沿注模100、200、300、800、900的模具行程轴X,相对于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的第二部分叠层120关闭第一部分叠层110,以形成模穴101。
步骤1004:
在模穴101内进行第一模制品102A的制模。
步骤1006:
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沿模具行程轴X打开第一部分叠层110,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收回第一模制品102A。
步骤1008:
设置第一部分叠层110,沿模具行程轴X从其中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同时保持第一部分叠层110的脱模套116位置不变,另外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的模芯111,其中模芯111回缩会令其在脱模套116与第一模制品(102)之间接触动作的配合下,从第一模制品102处收回。
上述程序技术效果包括可产生更具预测性、更短的第一模制品推出曲线,从而令注模打开较短距离影响到推出,最终减少完成制模周期所需的总体时间。这即是说,在相对于固定脱模套模芯回缩的情况下使模制品脱模,此时不会令模制品产生巨大前进速度,因此一旦从模芯释放,脱模套则会发生掉落。
应注意前述内容简要说明了部分更具相关性的非限制实施方式。这些非限制实施方式可用于多种场合。因此,虽然说明了特定设置与方法,但这些非限制实施方式的目的和概念同样适用于其它设置与应用情况。该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到那些对披露的非限制实施方式的改进会受到影响。所述非限制实施方式应理解为仅为了说明部分更重要特征及应用情况。以不同方式应用这些非限制实施方式或者以该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方式改进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产生其它有利结果。这包括上文中明确提出的各种非限制实施方式特点、组成及/或功能的组合及匹配情况,另有说明的情况除外。

Claims (9)

1.一控制器(501),包括体现在该控制器(501)的一控制器可用内存(510)中的指令(512),该指令(512)用于指示该控制器(501)执行在一注模(100,200,300,800,900)中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的注入成型程序(1000),该程序包括:
沿注模(100,200,300,800,900)的模具行程轴(X),相对于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的第二部分叠层(120)关闭(1002)第一部分叠层(110),以形成模穴(101);
在模穴(101)内完成第一模制品(102A)的成型;沿模具行程轴(X),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打开(1006)第一部分叠层(110),以从第二部分叠层(120)的模穴插件(122)上收回第一模制品(102A);以及
使(1008)第一部分叠层(110)沿模具行程轴(X)将第一模制品(102A)从其中推出,并在保持第一部分叠层(110)脱模套(116)位置不变的同时,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的模芯(111),其中在脱模套(116)与第一模制品(102)之间的接触动作配合下,模芯(111)回缩导致其脱离第一模制品(102)。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程序(1000),其中:
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关闭(1002)第一部分叠层(110)的步骤包括将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布置在由一穿梭装置(154)与一模制品传送装置(150,250)所形成的第一孔洞(156A)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程序,其中:
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打开(1006)第一部分叠层(110)的步骤包括从该第一孔洞(156A)收回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程序(1000),其中:
使(1008)第一部分叠层(110)推出第一模制品(102A)的步骤包括将第一模制品(102A)推入穿梭装置(154)的第一孔洞(156A)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程序(1000),还包括:
穿梭装置(154)的往复运行(610),以在第一孔洞(156A)内传送第一模制品(102A)。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控制器(501),其中:
该注模(200)包括一模内挡板(140,240,340,440,540),其位于第一半模具(96,196,296)的第一模座(130,230,330)与注模系统(900)中的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之间,而该第一半模具(96,196,296)是与该注模系统相关连的。
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的第一部分叠层(210)安装在该第一模座上(130,230,330);
关闭(1002)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的步骤包括:
选择性地沿模具行程轴(X)定位第一模座(130,230,330),使得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移动第一部分叠层(110);
关闭模内挡板(140,240,340,440,540),使第一模座架(130,230,3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上;
打开(1006)第一模具叠堆(106A,206A,306A)的步骤包括:
打开模内挡板(140,240,340,440,540),使第一模座(130,230,330)脱离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以及
选择性地沿模具行程轴(X)定位第一模座(130,230,330),使得相对于第二部分叠层(120)移动第一部分层叠(110)。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控制器(501),其中:
模内挡板(540)为一线性传动装置,可设置成选择性地将第一模座(130)卡合到活动压板(912)或固定压板(914)上。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控制器(501),其中:
在收回第一部分叠层(110)模芯(111)的同时保持脱模套(116)位置不变的步骤涉及到对控制模芯(111)位置的压板移动致动器(915))和控制脱模套(116)位置的顶杆致动器(922)的协同控制,其中顶杆致动器(922)接受指令以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相反的方向伸出相同距离。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控制器(501),其中:
模芯(111)包括一内芯(112)及一外芯(114),其中压板移动致动器(915)控制内芯(112)的定位,模芯致动器(255)控制外芯(114)的定位,其中在第一部分叠层(110)模芯(111)回缩的同时保持脱模套(116)位置不变的步骤包括:
在保持脱模套(116)及外芯(114)位置不变的同时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内芯(112),其距离应足以使第一模制品(102A)的密封部分(103)脱模,其中顶杆致动器(922)及模芯致动器(255)接受指令在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相反的方向上伸出相同距离;此后
在保持脱模套(116)位置不变的同时沿模具行程轴X收回内芯(112)与外芯(114),该进一步回缩距离应足以将内、外芯从第一模制品(102A)上收回,其中顶杆致动器(922)接受指令在与压板移动致动器(915)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相同距离。
CN201180070552.4A 2011-05-27 2011-05-27 注模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74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A2011/050321 WO2012162786A1 (en) 2011-05-27 2011-05-27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7426A true CN103547426A (zh) 2014-01-29
CN103547426B CN103547426B (zh) 2016-02-17

Family

ID=47258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055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47426B (zh) 2011-05-27 2011-05-27 注模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2089B2 (zh)
EP (1) EP2714363A4 (zh)
CN (1) CN103547426B (zh)
CA (1) CA2834074C (zh)
WO (1) WO20121627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036277A1 (en) * 2016-10-05 2018-04-12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Mol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USD934547S1 (en) 2019-10-11 2021-11-02 Target Corporation Outsole tread
USD986570S1 (en) 2019-10-11 2023-05-23 Target Brands, Inc. Footwear
USD966667S1 (en) 2019-10-11 2022-10-18 Target Brands, Inc. Footwea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0103A (en) * 1974-02-21 1976-02-24 Captocap Limited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a tamper-proof plastic cap
US4346811A (en) * 1978-03-28 1982-08-31 Captocap Limited Pilfer-proof closure cap of plastic material
JPH10193409A (ja) * 1997-01-16 1998-07-28 Citizen Watch Co Ltd 射出成形金型
CN1840315A (zh) * 2005-03-28 2006-10-04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用于注模机的控制器
CN101602244A (zh) * 2004-10-19 2009-12-16 赫斯基注射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 智能模制环境和配置模制系统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3179A (en) * 1993-10-29 1995-04-04 Ramsey; William C. Collapsible mold core assembly
US6398537B2 (en) 1999-04-02 2002-06-04 Mold-Masters Limited Shuttle system for an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US7153125B2 (en) * 2000-01-19 2006-12-26 Rain Bird Corporation Molded plastic elbow
US7031800B2 (en) * 2001-09-29 2006-04-18 Van Dorn Demag Corporation OO control fo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US7150847B2 (en) * 2002-05-15 2006-12-19 Accurate Mold Usa, Ltd. Staged, sequentially separated injection mold
US20040084809A1 (en) 2002-11-05 2004-05-06 Vanderploeg James A. Side shuttl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US7128564B2 (en) 2003-12-11 2006-10-31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Simplified in-mold article handl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handling molded articles
JP4199283B2 (ja) * 2007-05-28 2008-12-17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0103A (en) * 1974-02-21 1976-02-24 Captocap Limited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a tamper-proof plastic cap
US4346811A (en) * 1978-03-28 1982-08-31 Captocap Limited Pilfer-proof closure cap of plastic material
JPH10193409A (ja) * 1997-01-16 1998-07-28 Citizen Watch Co Ltd 射出成形金型
CN101602244A (zh) * 2004-10-19 2009-12-16 赫斯基注射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 智能模制环境和配置模制系统的方法
CN1840315A (zh) * 2005-03-28 2006-10-04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用于注模机的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02089B2 (en) 2015-08-11
CN103547426B (zh) 2016-02-17
US20140077416A1 (en) 2014-03-20
CA2834074A1 (en) 2012-12-06
CA2834074C (en) 2015-03-10
EP2714363A1 (en) 2014-04-09
WO2012162786A1 (en) 2012-12-06
EP2714363A4 (en)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116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формованных изделий с возвратно-поступательным перемещением
CN102470579A (zh) 模制件传送装置
CN103547426B (zh) 注模程序
CA2806919C (en) Mold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