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9627A - 一种茶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9627A
CN103519627A CN201310352245.6A CN201310352245A CN103519627A CN 103519627 A CN103519627 A CN 103519627A CN 201310352245 A CN201310352245 A CN 201310352245A CN 103519627 A CN103519627 A CN 103519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ttle chamber
kettle
chamber
teapot
shap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522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9627B (zh
Inventor
贾伟
郭珩
刘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K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3522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196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19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9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9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9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茶壶,所述茶壶包括壶体、壶嘴和壶盖,所述壶嘴连接在所述壶体上,所述壶体中设置有:第一壶腔,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上方;第二壶腔,所述第二壶腔与所述壶嘴联通,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之间设置有虹吸管道,藉由该虹吸管道,使得所述第一壶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通过虹吸现象实现了茶汤和茶叶的分离,也能让茶汤在另一个壶腔内更均匀的混合,来达到公道杯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茶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茶具大多是从材质、外观和表面工艺处理等方面进行开发。针对茶具的内部构造的创新与开发还相对较少。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通常希望从茶壶中倒到茶杯中的茶水中不包含茶叶,并且茶水的浓度是均衡的,现有的茶壶往往通过茶壶的壶嘴设置小孔达到过茶叶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对于体积较小的茶叶效果较差。 
此外,就现有的传统茶壶来看,可以采用滤壶,单纯的通过滤网将茶叶和茶汤分离来实现公道杯的作用。这样看似达到了公道杯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茶汤浓淡不均的问题,仅仅实现了最基本的沏茶、分茶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壶,能够解决茶叶与茶汤分离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茶汤浓淡均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茶壶,所述茶壶包括所述茶壶包括壶体、壶嘴和壶盖,所述壶嘴连接在所述壶体上,所述壶体中设置有第一壶腔,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上方;第二壶腔,所述第二壶腔与所述壶嘴联通,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之间设置有虹吸管道,藉由该虹吸管道,使得所述第一壶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 
基于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虹吸管道由与所述第二壶腔一体成型的n形盖帽和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构成,所述n形盖帽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n形盖帽的下方开口,所述侧边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的侧壁为一体,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上方通过所述n形盖帽的下方开口,插入到所述n形盖帽中,第一壶腔的侧壁的顶部与所述n形盖帽的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将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通所述第一壶腔,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联通。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虹吸管道由n形盖帽和一中空管组成,所述n形盖帽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中空管插入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所述中空管的顶部与所述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中空管的底部联通所述第二壶腔,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中的中空管的外部与所述第一壶腔联通。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壶腔内设置有一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一段连接在所述n形盖帽与所述第一壶腔的联通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壶腔的中部上方,以将从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的液体引导到所述第二壶腔中部。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为上下可拆分。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斜上方。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壶腔之间留有空隙。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内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茶壶的内部主要有两个壶腔来实现茶壶和公道杯的功能,两个壶腔由一个虹吸管道联通。使用茶壶沏茶时,当壶内水位 在管内壁以下可以用作正常泡茶,茶沏好后需要饮茶时就往壶内再加入少许开水,壶内水位超过虹吸管的内壁高度后就会形成压强差,出现虹吸现象。壶内沏好的茶水会通过虹吸管吸到另一个腔体中,直至壶内上半部分的水全部流入另一个壶腔中。这样就通过虹吸现象实现了茶汤和茶叶的分离,也能让茶汤在另一个壶腔内更均匀的混合,来达到公道杯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原理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工作状态参考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茶壶的内部主要有两个壶腔来实现茶壶和公道杯的功能,两个壶腔由一个虹吸管道联通。使用茶 壶沏茶时,当壶内水位在管内壁以下可以用作正常泡茶,茶沏好后需要饮茶时就往壶内再加入少许开水,或者微微倾斜壶体,让现有液面没过虹吸管道中间的搁挡,使得壶内水位超过虹吸管的内壁高度后就会形成压强差,出现虹吸现象。壶内沏好的茶水会通过虹吸管吸到另一个腔体中,直至壶内上半部分的水全部流入另一个壶腔中。这样就通过虹吸现象实现了茶汤和茶叶的分离,也能让茶汤在另一个壶腔内更均匀的混合,来达到公道杯的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茶壶,所述茶壶包括所述茶壶包括壶体、壶嘴和壶盖,当然,也可以设置壶柄,所述壶柄和所述壶嘴连接在所述壶体上,所述壶体中设置有第一壶腔,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上方;第二壶腔与所述壶嘴联通,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之间设置有虹吸管道,藉由该虹吸管道,使得所述第一壶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 
如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所述茶壶包括所述茶壶包括壶体20、壶柄(图2未示)、壶嘴(图2未示)和壶盖30,所述壶柄和所述壶嘴连接在所述壶体20上,所述壶体20中设置有第一壶腔21,所述第一壶腔21位于所述第二壶腔22上方;第二壶腔22,所述第二壶腔22与所述壶嘴联通,所述第一壶腔21和所述第二壶腔22之间设置有虹吸管道23,藉由该虹吸管道23,使得所述第一壶腔21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虹吸管道23流入所述第二壶腔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虹吸管道23由与所述第二壶腔22一体成型的n形盖帽231和所述第一壶腔21的侧壁构成,所述n形盖帽231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n形盖帽231的下方开口,其侧边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21的侧壁为一体,所述第一壶腔21的侧壁211上方通过所述n形盖帽的下方开口,插入到所述n形盖帽中,第一壶腔21的侧壁211的顶部与所述n形盖帽231的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壶腔21的侧壁211将所述n形盖帽231的空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通所述第一壶腔,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联通。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当第二壶腔22中没有水时,将茶叶与水置于第一壶腔21内,由于虹吸原理,茶汤将从第一壶腔21透过所述虹吸管道,流入到第二壶腔22中,实现茶汤和茶叶的分离。 
相应的,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所述第二壶腔22内设置有一引流槽221,所述引流槽221一端连接在所述n形盖帽231与所述第二壶腔22的联通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壶腔22的中部上方,以将从所述虹吸管道23流入所述第二壶腔22的液体引导到所述第二壶腔22中部。其原理可参考图4,不多赘述。 
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虹吸管道23由n形盖帽231和一中空管232组成,所述n形盖帽231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中空管232插入所述n形盖帽231的空腔,所述中空管232的顶部与所述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中空管232的底部联通所述第二壶腔22,所述n形盖帽231的空腔中中空管232的外部与所述第一壶腔21联通。其工作状态,可参考图6,不多赘述。 
如图7所示,基于上述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壶腔21和所述第二壶腔22还可以是为上下可拆分的结构,其原理与前述实施例类似,不多赘述。 
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茶壶的第一壶腔21可以嵌入在第二壶腔22内,采用的是内嵌结构,其原理与前述的实施例类似,不多赘述。 
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壶腔21位于所述第二壶腔22斜上方,形成错位的结构,第一壶腔21在上方与第二壶腔22错位,中间由虹吸管道23相接。这样的形态使得第一壶腔可成为一个手持的部位。水从第一壶腔21倒入,经过虹吸管道23,将茶质排离,干净的茶汤流进第二壶腔22内。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壶腔21位于第二壶腔22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壶腔22之间留有空隙。第一壶腔21与第二壶腔22由虹吸管道23相接,形成悬浮式的设计。使得使用者使用方便。水从第一壶腔21导入,通过虹吸现象,将茶质留在第一壶腔21中,茶汤则流向第二壶腔2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茶壶,茶壶的内部主要有两个壶腔来实现茶壶和公道杯的功能,两个壶腔由一个虹吸管道联通。使用茶壶沏茶时,当壶内水位在管内壁以下可以用作正常泡茶,茶沏好后需要饮茶时就往壶内再加入少许开水,壶内水位超过虹吸管的内壁高度后就会形成压强差,出现虹吸现象。 
或者,通过微微倾斜壶体,让现有液面没过虹吸管道中间的搁挡,也同样会开始虹吸过程;两种方式都能使得壶内沏好的茶水会通过虹吸管吸到另一个腔体中,直至壶内上半部分的水全部流入另一个壶腔中。这样就通过虹吸现象实现了茶汤和茶叶的分离,也能让茶汤在另一个壶腔内更均匀的混合,来达到公道杯的功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茶壶,所述茶壶包括壶体、壶嘴和壶盖,所述壶嘴连接在所述壶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中设置有:
第一壶腔,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上方;
第二壶腔,所述第二壶腔与所述壶嘴联通,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之间设置有虹吸管道,藉由该虹吸管道,使得所述第一壶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由与所述第二壶腔一体成型的n形盖帽和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构成,所述n形盖帽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n形盖帽的下方开口,所述侧边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的侧壁为一体,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上方通过所述n形盖帽的下方开口,插入到所述n形盖帽中,第一壶腔的侧壁的顶部与所述n形盖帽的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壶腔的侧壁将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通所述第一壶腔,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壶腔联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道由n形盖帽和一中空管组成,所述n形盖帽包括盖顶和侧边,所述中空管插入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所述中空管的顶部与所述盖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中空管的底部联通所述第二壶腔,所述n形盖帽的空腔中所示中空管的外部与所述第一壶腔联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壶腔内设置有一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一段连接在所述n形盖帽与所述第二壶腔的联通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壶腔的中部上方,以将从所述虹吸管道流入所述第二壶腔的液体引导到所述第二壶腔中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壶腔和所述第二壶腔为上下可拆分。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斜上方。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壶腔之间留有空隙。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壶腔位于所述第二壶腔内部。
CN201310352245.6A 2013-08-14 2013-08-14 一种茶壶 Active CN103519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52245.6A CN103519627B (zh) 2013-08-14 2013-08-14 一种茶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52245.6A CN103519627B (zh) 2013-08-14 2013-08-14 一种茶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9627A true CN103519627A (zh) 2014-01-22
CN103519627B CN103519627B (zh) 2016-09-07

Family

ID=49922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52245.6A Active CN103519627B (zh) 2013-08-14 2013-08-14 一种茶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196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7817A (zh) * 2020-02-28 2020-07-10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2489Y (zh) * 1998-04-22 1999-06-09 柳伟煌 泡茶机
CN2322487Y (zh) * 1998-04-22 1999-06-09 柳伟煌 自动泡茶机的茶斗结构
DE29905301U1 (de) * 1999-03-23 1999-07-01 Melitta Haushaltsprodukte GmbH & Co. KG, 32427 Minden Deckel für eine Kanne
JP2006296773A (ja) * 2005-04-21 2006-11-02 Nario Ariki 急須
CN203483208U (zh) * 2013-08-14 2014-03-19 贾伟 一种茶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2489Y (zh) * 1998-04-22 1999-06-09 柳伟煌 泡茶机
CN2322487Y (zh) * 1998-04-22 1999-06-09 柳伟煌 自动泡茶机的茶斗结构
DE29905301U1 (de) * 1999-03-23 1999-07-01 Melitta Haushaltsprodukte GmbH & Co. KG, 32427 Minden Deckel für eine Kanne
JP2006296773A (ja) * 2005-04-21 2006-11-02 Nario Ariki 急須
CN203483208U (zh) * 2013-08-14 2014-03-19 贾伟 一种茶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7817A (zh) * 2020-02-28 2020-07-10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387817B (zh) * 2020-02-28 2023-04-11 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9627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29774Y (zh) 一种自动出液壶
CN203483208U (zh) 一种茶壶
CN203802164U (zh) 一种组合式功夫茶杯
CN103519627A (zh) 一种茶壶
CN205180978U (zh) 改良型杯子
CN203897920U (zh) 泡茶器
CN203483209U (zh) 一种茶具
CN204292765U (zh) 一种茶壶
CN207721599U (zh) 一种配有茶盘的自动出水茶具
CN205267693U (zh)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CN207721606U (zh) 一种新型便捷茶具
CN204813114U (zh) 一种新型冲泡碗具和公道杯组合
CN204698262U (zh) 一种可过滤茶叶的茶杯
CN201551033U (zh) 新型茶壶
CN205053585U (zh) 多功能茶壶
CN202553297U (zh) 一种带有过滤层的杯子
CN204351508U (zh) 一种茶叶用水杯
CN213248167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陶瓷泡茶壶
CN205338440U (zh) 一种土法冲泡用茶壶
KR20130005318U (ko) 차를 우려내는 컵
CN201591400U (zh) 滤网茶杯
CN219353532U (zh) 一种泡茶器具
CN208640262U (zh) 一种新型滤网式盖碗
CN202843139U (zh) 一种新型茶杯
CN201958461U (zh) 一种便利茶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18

Address after: 100028, F, block 6, North Fourth Ring Road Eas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LKK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28, F, block 6, North Fourth Ring Road Eas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Jia Wei

Applicant before: Guo Hang

Applicant before: Liu To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