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度≥30m的高强工程用钢板及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具体地属于一种长度≥30m的高强工程用钢板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机械向大型化、轻型化发展,对工程机械钢板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工程机械使用条件复杂,结构受力复杂,要求采用的钢板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外,对于使用在极寒气候下的工程机械,还要求具有低温冲击韧性高等特点。目前Q460~Q690高强度已广泛使用于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港口机械等领域,在当前的高强度单张钢板生产中,已经实现通过TMCP工艺实施,代替传统的调质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其不足在于为得到贝氏体组织,对生产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如加热温度、各阶段轧制温度、压下率及轧后冷却参数等均有较严格的要求,工艺窗口较窄,尤其对于薄规格超长大单重钢板,主要问题在于钢板沿轧制方向温度均匀性较差,造成了钢板沿轧制方向性能差别很大,且单纯采用TMCP工艺生产薄规格(10-20mm)超长钢板板形合格率较低。
在本发明之前,国内有550-700MPa级高强度钢板的报道较多。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237136.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600MPa级别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为:C:0.06-0.09%、Si:0.15-0.25%、Mn:1.4-1.6%、P:≤0.020%、S:≤0.010%、Alt:0.020-0.060%、Nb:0.040-0.060%、Ti:0.09-0.12%,其余为Fe。其生产方法为两阶段控制轧制+层流水冷却的热轧卷生产方式。与本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生产方法不同,且钢中加入较多的Ti,含量达到0.09-0.12%,其成本较高,且对钢的焊接性能不利。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10899.X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600MPa级热轧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化学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为:C:0.02-0.09%、Si:0.1-0.35%、Mn:0.20-0.90%、P:≤0.040%、S:≤0.005%、Ni:≤0.20%、Cu:0.20-0.40%、Cr:0.30-0.45%、Als:0.005-0.050%、Ca:0.0005-0.005%、Ti:0.02-0.15%,且含有Nb:0-0.070%、Bs:0-0.003%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余为Fe。其发明方法所述钢连铸成120-300mm板坯后,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生产。其不足之处在于:添加了贵重合金Ni、Cu、Cr等,增加了生产成本,且生产的钢板的长度不超过20m。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93978.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屈服强度550MPa级低裂纹敏感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化学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为:C:0.005-0.04%、Si:0.4-0.70%、Mn:1.40-1.85%、Cr:≤0.20%、Mo:≤0.20%、Cu:≤0.30%、Nb:0.04-0.08%、Al:0.02-0.06%、Ti:0.004-0.030%、Bs:0.0005-0.0020%,其余为Fe。其采用控轧和冷却技术,获得了以细化的贝氏体为主的基体组织,屈服强度大于550MPa、抗拉强度大于670MPa、夏比冲击功Akv(-20℃)≥150J的钢板。其不足在于:添加了贵重合金Mo、Cu、Cr等,增加了生产成本,且生产的钢板的长度不超过20m。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74144.8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屈服强度550MPa低碳贝氏体工程机械用钢及其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为:C:0.05-0.10%、Si:0.2-0.50%、Mn:1.50-1.80%、S:≤0.010%、P:≤0.018%、Cr:0.20-0.50%、Mo:≤0.10%、Nb:≤0.10%、Al:0.015-0.050%、Ti:0.010-0.040%、Bs:0.0010-0.0020%,其余为Fe。其制造方法为经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板坯连铸,通过调整部分元素含量、微合金化处理、TMCP工艺生产、生产出具有高强度、低温韧性良好的贝氏体工程机械用钢。其不足在于:添加了贵重合金Mo、Cr等,增加了生产成本,且生产的钢板的长度不超过20m。。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板厚度规格范围为10~20mm,成品长度≥30m,ReL≥550~700MPa,Rm≥670~850MPa,延伸率A≥18%,-40℃Akv≥200J的工程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长度≥30m的高强工程用钢板,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07~0.11%、Si:0.25~0.50%、Mn:1.30~1.50%、P:≤0.020%、S:≤0.010%、Nb+Ti:0.05~0.08%、B:0.0007~0.0020%、Als:0.015~0.05%,其余为Fe和微量杂质元素,并满足Pcm=C+Si/30+(Mn+Cu+Cr)/20+Mo/15+Ni/60+V/10+5B≤0.22%;力学性能:屈服强度在550~700MPa,抗拉强度670~850MPa,延伸率A≥18%,-40℃Akv≥200J,成品长度≥30m,钢板厚度在10~20mm。
生产一种长度≥30m的高强工程用钢板的方法,其步骤:
1)冶炼并连铸成坯;
2)对铸坯加热,控制均热温度在1160~1250℃,均热时间不低于45min;并采用高压水除鳞;
3)采用TMCP工艺进行轧制:控制粗轧开轧温度不低于1100℃,并采用先进行宽展,后纵轧至成品厚度的2~3倍的厚度中间板,控制每道次压下率不低于10%,且道次压下率为递增方式;控制精轧开轧温度不超过960℃,轧制道次为4~6道次,道次压下率为递减方式;轧制结束后的温度在Ar3+10~60℃;
4)分A、B、C、D四段进行冷却,控制A段水流量为20~30L/S,B~D三段的水流量为120~180L/S,钢板上下水量之比在1.2~1.5,冷却速度为20~30℃/S,终冷温度在80~400℃;
5)进行矫直;
6)空冷至室温;
7)进行回火处理,控制回火温度在400~600℃,保温时间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t=h×K+10~20min
式中:t—表示保温时间,单位为min
h—表示钢板的厚度,单位为mm
K—表示保温系数,取值为1.5~2.0。
本发明中各元素及主要工序的作用
C、Mn是最有效的固溶强化元素,增加钢中Mn的含量将降低钢的相变温度,细化晶粒,当Mn的含量超过1.5%时,还具有促进钢贝氏体化的作用,并且钢中的贝氏体生产率,随Mn的增加而提高,综合考虑焊接性能因素,因此本发明C控制在0.07~0.11%,Mn控制在1.30~1.50%。
在钢中加入Nb,可以通过Nb(CN)未溶质点及应变诱导析出抑制高温变形过程的再结晶,扩大未再结晶区范围,以便TMCP工艺的施行,从而达到细化铁素体晶粒的目的。
Ti的添加,可起到抑制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作用,同时,微合金低温区析出物也能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
B:由于B具有小的原子半径,且在Fe中的溶解度很小,基本上是沿着基体组织的晶界富集,而在晶界处几乎集中了组织的各种结构缺陷,分布在缺陷处的B原子降低界面能,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微量B可提高钢的淬透性,而对其他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当B含量大于0.003%时,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不再明显,而会降低晶界结合力,引发热脆。因此,本发明B含量为0.0007~0.0020。
钢中Al的加入则会形成酸溶铝(Als)和酸不溶铝,而Als包括固溶铝和AlN,弥散的AlN粒子能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细化晶粒。
钢中S、P是有害杂质元素,钢中P、S含量越低越好。当钢中S含量较多时,热轧时容易产生热脆等问题;而钢中P含量较多时,钢容易发生冷脆,此外,磷还容易发生偏析。
采用四段式层流加速冷却方式,其中A段水量20~30L/S,B、C、D各段水量120~180L/s,钢板上下水量比为1.2~1.5,选择一段开启侧喷,保证水冷却均匀,轨道传送速度为0.8~1.2m/s,钢板进入冷却装置过程中逐渐加速,降低沿轧制方向温度梯度,保证均匀性,冷却速率为20~30℃/s,终冷温度控制在80℃~400℃之间,经过热矫直机进行矫直;而后空冷至室温。该工艺优点在于,设计了较大的冷速范围,提供层流水冷却水量、辊速、水比调整空间,可以通过水量、水比、辊速协调配置,保证钢板均匀冷却,从而避免钢板在冷却过程出现瓢曲等板形不良问题。
该回火工艺的优点为:可分别根据TMCP工艺参数的实际值选择不同的保温系数,一方面保证钢板达到预期的性能级别,另一方面可解决由于TMCP工艺异常造成的板形不良问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TMCP+回火工艺生产的超长超单重薄钢板,从而解决厚度规格范围为10~20mm,成品长度≥30m,单张重量8~12吨的钢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与国内外同等屈服强度级别钢种相比,具有更优良的低温冲击韧性(-40℃冲击功≥200J),适用于制造在极端寒冷环境中工作的大型钢铁机械设备,扩大了产品应用领域,并还能大大减少贵重合金的加入,使生产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予以详细描述:
表1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成分对比例的取值列表;
表2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性能监测情况列表。
本发明各实施例按照以下步骤生产:
1)冶炼并连铸成坯;
2)对铸坯加热,控制均热温度在1160~1250℃,均热时间不低于45min;
3)采用TMCP工艺进行轧制:控制粗轧开轧温度不低于1100℃,并采用先进行宽展,后纵轧至成品厚度的2~3倍的厚度中间板,控制每道次压下率不低于10%,且道次压下率为递增方式;控制精轧开轧温度不超过960℃,轧制道次为4~6道次,道次压下率为递减方式;并采用高压水除鳞;轧制结束后的温度在Ar3+10~60℃;
4)分A、B、C、D四段进行冷却,控制A段水流量为20~30L/S,B、C、D各段的水流量为120~180L/S,钢板上下水量之比在1.2~1.5,冷却速度为20~30℃/S,终冷温度在80~400℃;
5)进行矫直;
6)空冷至室温;
7)进行回火处理,控制回火温度在400~600℃,保温时间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t=h×K+10~20min
式中:t—表示保温时间,单位为min
h—表示钢板的厚度,单位为mm
K—表示保温系数,取值为1.5~2.0。
表1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冶炼化学成分(Wt%)
实施例 |
C |
Si |
Mn |
P |
S |
Nb |
Ti |
B |
Als |
Pcm |
1 |
0.08 |
0.40 |
1.47 |
0.015 |
0.002 |
0.05 |
0.011 |
0.0014 |
0.035 |
0.20 |
2 |
0.07 |
0.35 |
1.40 |
0.010 |
0.003 |
0.043 |
0.013 |
0.0012 |
0.020 |
0.16 |
3 |
0.073 |
0.25 |
1.30 |
0.012 |
0.006 |
0.040 |
0.010 |
0.0008 |
0.025 |
0.15 |
4 |
0.11 |
0.26 |
1.35 |
0.019 |
0.005 |
0.06 |
0.009 |
0.0015 |
0.040 |
0.21 |
5 |
0.10 |
0.30 |
1.32 |
0.015 |
0.008 |
0.038 |
0.016 |
0.0010 |
0.028 |
0.18 |
6 |
0.09 |
0.45 |
1.35 |
0.009 |
0.009 |
0.055 |
0.008 |
0.0019 |
0.042 |
0.18 |
对比例1 |
0.10 |
0.30 |
1.55 |
0.012 |
0.008 |
0.040 |
0.013 |
0.0010 |
0.025 |
0.21 |
对比例2 |
0.14 |
0.32 |
1.45 |
0.015 |
0.005 |
0.022 |
0.012 |
0 |
0.025 |
- |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工艺参数列表(一)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工艺参数列表(二)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工艺参数列表(三)
表3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力学性能检验结果列表
从表3中可直接看出,本发明所获得的10-20mm内的长度超过30m的工程用钢板,得到的钢板头尾强度性能和冲击性能差别很小,而对比例看出,采用明显有别于本发明的轧制冷却工艺进行生产后,钢板强度级别较低,且头尾性能很不均匀,严重降低了钢板的使用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仅为最佳例举,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