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6780B -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6780B
CN103466780B CN201310444442.0A CN201310444442A CN103466780B CN 103466780 B CN103466780 B CN 103466780B CN 201310444442 A CN201310444442 A CN 201310444442A CN 103466780 B CN103466780 B CN 1034667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acid
reinforcer
water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44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6780A (zh
Inventor
潘丙才
黄先锋
李旭春
张炜铭
张淑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44444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667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66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6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67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67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先往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中同时投加臭氧和强化剂,然后通过水力或机械搅拌均匀反应,其中臭氧投加量为0.5~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1000,水力停留时间为1~20分钟;所述强化剂为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多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萘甲酸、蒽甲酸、菲甲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苯酚、苯胺和苯甲醚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本发明能显著提高除污染效率,臭氧利用效率高、能拓宽臭氧工艺应用的pH至强酸性体条件,并能有效降低酸性水体的处理成本,适用于多种物质的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酸性条件下利用特定化合物强化O3氧化降解污染物的技术,尤其是一种能使得臭氧应用于含氯、硝基、羧基等取代基团的难降解污染物的氧化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体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日益增多,包括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物(PPC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农药、藻毒素、抗生素等,常规的水处理工艺面临着对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无法降解及产生“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消毒副产物等难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高效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和尽最大可能减少消毒副产物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O3是一种常用的绿色氧化剂,因具有较强的氧化和消毒能力而在水处理中广泛用于消毒,除藻,脱色,除嗅、味,强化助凝,氧化去除有机物,提高难降解有机物和天然大分子有机物的可生化性等水处理在各个阶段的效率。臭氧氧化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只能氧化烯烃、胺类、酚类等易于被氧化的有机物,对含有氯、硝基、羧基等取代基团的难降解污染物几乎不发生作用;臭氧具有溶解度较低、稳定性较差、利用率与氧化效率不高、且产生的溴酸盐副产物浓度较高易受pH和温度的影响等特点。水中残余的臭氧浓度较高时,需投加还原剂进行后续处理。其中最为显著特点是臭氧的氧化效率取决于水体的pH,在中性和碱性环境因臭氧以较快速度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而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臭氧分解缓慢,对污染的降解效率显著下降。目前,许多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制浆造纸、发酵、食品、酒精、制药、化工等行业生产废水都呈酸性,若直接采用臭氧来处理此类废水,处理效率很低。通过外加碱调pH值至碱性虽能提高氧化效率,但消耗了大量的碱,增加了处理成本。因此,如何提高酸性环境下臭氧的氧化效率,降低酸性水体处理成本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密切关注的课题。
为了提高酸性条件下臭氧的利用率和强化臭氧的处理效果,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诸如UV/O3、O3/H2O2、UV/O3/H2O2、活性炭/O3、过渡金属离子/O3、过渡金属氧化物/O3、超声/O3等组合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这些组合工艺在反应过程产生大量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无选择性,可以分解绝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然而,存在臭氧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存在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大、臭氧利用效率低、污染物处理速度慢、剩余臭氧浓度高并会产生毒性副产物等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酸性介质下强化臭氧氧化新技术来解决现有臭氧氧化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沈慧芳、程江等在《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2年的第1期上发表了名称为促传剂强化臭氧氧化对硝基酚的研究的文章,提出为了解决臭氧发生器的能耗较高和臭氧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研究大量有机酸和醇对气液传递特性的影响提出通过添加传质促进剂来增加臭氧在液相中的平衡浓度和传质系数,缩短吸收时间,提高臭氧的利用效率,提出了采用正壬酸、正庚醇和庚酸这三种直链结构的物质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理是降低了酚溶液的表面张力,来达到反应效果。但是这三种物质还是存在氧化效率低、臭氧利用效率不高,剩余臭氧浓度高的问题,而且是针对特定物质,改变的是被处理物质的表面张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臭氧对含氯、硝基、羧基等取代基团的难降解污染物的难以氧化处理的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臭氧氧化体系酸性环境下氧化效率低、臭氧利用效率不高、剩余臭氧浓度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其通过我们意外发现的几种芳香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强化剂加速臭氧分解,产生具有无选择性和极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能有效降低酸性水体的处理成本,适用于多种物质的处理。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先往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中同时投加臭氧和强化剂,然后通过水力或机械搅拌均匀反应,其中臭氧投加量为0.5~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1000,水力停留时间为1~20分钟;所述强化剂为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多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萘甲酸、蒽甲酸、菲甲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苯酚、苯胺和苯甲醚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这些强化剂为含有芳香结构的羧酸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的臭氧的投加方式包括向臭氧接触池或反应器中曝臭氧气体或投加臭氧水,强化剂的投加方式包括一次性投加或多点投加。
优选地,所述的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的pH值为1~6。
优选地,所述的反应温度为0~40℃。
本发明的原理是通过我们意外发现的几种芳香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利用这几种芳香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强化剂加速臭氧分解产生具有无选择性和极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强化剂投加到臭氧反应体系中产生一系列的中间自由基,如·CH2OH、·CO2、·NO2、·Cl、·R、·Ph、·O-Ph、HCD·-、DHCD·-,这些自由基能快速地与臭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过氧自由基。产生的过氧自由基可以促进臭氧快速分解产生O3·-,进而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达到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具体的反应机理如下(以羟基苯甲酸为例):
HBA+·OH→DHCD·-+HCOOH
DHCD·-+O2→DHCD-O2·-
DHCD-O2·-+O3→DHCD-O2·+O3·-
O3·-+H+→HO3·
HO3·→·OH+O2
水体中存在有机污染物P,则反应为:
P+·OH→产物或中间产物
本发明的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技术,解决了臭氧氧化技术应用时的不足,达到对有机物的高效降解、脱毒和彻底矿化。本发明改变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都认为臭氧工艺在酸性条件下的处理能力有限,处理酸性废水要用Fenton,不能用臭氧的这个观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本发明发现的是一部分能提高臭氧的氧化效果的物质,相信本领域人员在本专利的启示下,还会发现更多具有此作用的类似物质。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处理饮用水、污水二沉池出水、地下水、海水、工业废水或中水回用,对水的浊度、色度、离子强度、TOC、CODMn、污染物类型、污染浓度范围等水质参数均无限制;
(2)本发明解决了臭氧氧化技术应用时的不足,达到对有机物的高效降解、脱毒和彻底矿化,能够显著地提高臭氧的利用效率;
(3)本发明能够拓宽臭氧工艺应用的pH至强酸性体条件,且氧化效能不受pH限制,改变了臭氧不能用于强酸性条件的观念;
(4)本发明能够对难臭氧氧化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脱毒、降解并矿化;
(5)本发明能够拓宽臭氧工艺的适用温度范围,在低温下仍能保持高效的氧化处理效果;
(6)本发明能够减少毒性副产物如溴酸盐、亚硝基二甲胺、氯酸盐、亚氯酸盐、碘酸盐的生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更加环保;
(7)本发明处理后水体中剩余O3和H2O2浓度极低,不需要进一步投加还原剂进行再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2,4,6-三氯酚的去除率-时间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臭氧衰减曲线图。
图中:-■-曲线为单独臭氧处理2,4,6-三氯酚;-○-曲线为以水杨酸(2HBA)为臭氧强化剂处理2,4,6-三氯酚;-▼-曲线为以间羟基苯甲酸(3HBA)为臭氧强化剂处理2,4,6-三氯酚;-◇-曲线为以对羟基苯甲酸(4HBA)为臭氧强化剂处理2,4,6-三氯酚。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先往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中同时投加臭氧和强化剂,然后通过水力或机械搅拌均匀反应,其中臭氧投加量为0.5~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1000,水力停留时间为1~20分钟;强化剂为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多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萘甲酸、蒽甲酸、菲甲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苯酚、苯胺和苯甲醚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这些强化剂为含有芳香结构的羧酸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他们之间不发生反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文件,可以预测到他们之间的组合也可以使用并且达到相应的效果,所以本发明实施例只是部分介绍,不进行一一举例。臭氧的投加方式包括向臭氧接触池或反应器中曝臭氧气体或投加臭氧水,强化剂的投加方式包括一次性投加或多点投加。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的pH值为1~6。
本实施例利用毒性小、稳定性高、溶解度大、来源广泛的芳香羧酸类、酚类、胺类和醚类有机物强化臭氧分解产生具有无选择性和极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达到氧化去污的目的,与传统的臭氧氧化技术相比,具有高效的脱毒、氧化降解与矿化能力,pH和温度适用范围宽,臭氧的残留浓度低、产生的毒性副产物少等优点,适用于饮用水、污水二沉池出水、地下水、海水、工业废水或中水回用的处理。实施过程中不须调节水体pH值,pH值为1~6之间都可以,反应温度为0~40℃即可,对温度适应范围广。
本实施例中投加的臭氧强化剂自身参与臭氧的链式反应,因此不需要后续对强化剂进行进一步处理。
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列举的实施例,还包括各实施例之间的任意组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技术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在臭氧接触池中,往含污染物-2,4,6-三氯酚的酸性水中同时投加臭氧和强化剂,然后通过水力搅拌均匀,使其发生反应。其中臭氧投量为2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00,水力停留时间为10分钟;本实施例中所用的O3强化剂有多种,分别为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多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萘甲酸、蒽甲酸、菲甲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苯酚、苯胺、苯甲醚。并且对以上每一种物质都分别作为强化剂一一进行了测试:处理后的酸性废水中2,4,6-三氯酚的含量大大降低的,降解速度比只用臭氧大大提高。去除率都在80%以上。
本发明利用毒性小、稳定性高、溶解度大、来源广泛的芳香羧酸类、酚类、胺类和醚类有机物强化臭氧分解产生具有无选择性和极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达到氧化去污的目的,与传统的臭氧氧化技术相比,具有高效的脱毒、氧化降解与矿化能力,pH和温度适用范围宽,臭氧的残留浓度低、产生的毒性副产物少等优点,适用于饮用水、污水二沉池出水、地下水、海水、工业废水或中水回用的处理。
本实施例实施过程中对水体pH值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
本实施例中投加的臭氧强化剂自身参与臭氧的链式反应,因此不需要后续对强化剂进行进一步处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水杨酸(2HBA)、羟基苯甲酸(3HBA)和对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强化剂进行测试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2,4,6-三氯酚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机械搅拌均匀,反应5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2,4,6-三氯酚的初始浓度为2.0mg/L,臭氧浓度为1.2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比为1:30,溶液pH为2.0,反应温度为20℃。2,4,6-三氯酚的去除效果和臭氧衰减率变化见图1与图2。
本实施例中臭氧的投加方式以臭氧饱和水的形式投加。
本实施例外加强化剂显著地促进了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臭氧的半衰期缩短至2分钟,反应10分钟苯甲酸的去除率依次增加15%、14%和18%,如图1与图2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的是溶液的pH为1.0。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2相同。
本实施例反应10分钟后以水杨酸(2HBA)、羟基苯甲酸(3HBA)和对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强化剂对水体中污染物(2,4,6-三氯酚)的去除率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依次增加26%、24%和3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溶液的pH为4.0。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2相同。
本实施例反应10分钟后以水杨酸(2HBA)、羟基苯甲酸(3HBA)和对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强化剂对水体中污染物(2,4,6-三氯酚)的去除率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依次增加10%、8%和1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以水杨酸、间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按照质量比为1:1:1组合作为臭氧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2,4,6-三氯酚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8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2,4,6-三氯酚的初始浓度为4.0mg/L,臭氧浓度为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比为1:40,溶液pH为6.0,反应温度为20℃。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2,4,6-三氯酚)的去除率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增加20%。
实施例6
同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向以莠去津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莠去津的初始浓度为2.2mg/L,臭氧浓度为1.2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比为1:25,溶液pH为3.0,反应温度为20℃。
本实施例的外加强化剂显著地促进了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臭氧的半衰期缩短至1分钟,反应10分钟后莠去津的去除率采用水杨酸(2HBA)、羟基苯甲酸(3HBA)和对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强化剂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依次增加依次增加18%、15%和24%。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强化剂的投加方式采用多点投加方式。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例6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莠去津)的去除率采用水杨酸(2HBA)、羟基苯甲酸(3HBA)和对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强化剂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依次增加依次增加26%、23%和33%。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所投加的臭氧强化剂为间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按照质量比1:2混合,其投量与臭氧的摩尔比为1:500。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6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莠去津)的去除率相对于只用臭氧的情况下的去除率增加了41%。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以多羟基苯甲酸的典型代表物2,4-二羟基苯甲酸和2,3,5-三羟基苯甲酸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使用,作为臭氧的强化剂按照如下步骤使用:向以硝基苯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其中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2.4mg/L,臭氧浓度为3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比为1:62.5,pH=3.0,反应温度为10℃。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8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0%。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9不同的是臭氧的投加方式采用曝气的方式。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9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90%,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5%。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9不同的是臭氧强化剂为2,4-二羟基苯甲酸与2,3,5-三羟基苯甲酸优化按照质量比1:1组合,溶液的pH为2.5。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9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9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50%。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以1-萘甲酸为臭氧的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苯甲酸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其中对氯苯甲酸的初始浓度为1.6mg/L,臭氧浓度为2.0mg/L,强化剂1-萘甲酸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83,溶液pH为2.5,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高达80%,与单纯臭氧氧化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0%。本实施例还分别测试了2-蒽甲酸和4-联苯甲酸这两种物质分别作为强化剂的效果,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都大于80%。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以1-萘甲酸、2-蒽甲酸与4-联苯甲酸按照质量比1:1:1的优化组合为臭氧的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苯甲酸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其中对氯苯甲酸的初始浓度为3.2mg/L,臭氧浓度为3.0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200,溶液pH为2.0,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高达90%,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50%。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3不同的是强化剂采用多点投加方式。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3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高达98%,与臭氧氧化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58%。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以邻苯甲酸和联苯二甲酸按照质量比1:3混合作为臭氧的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苯甲酸为目标污染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其中对氯苯甲酸的初始浓度为1.6mg/L,臭氧浓度为2.0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150,溶液pH为3.5,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高达82%,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35%。
实施例16
同实施例15,所不同的是臭氧的投加方式采用曝气,其中臭氧投加量为0.5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1000,污染物的酸性水体的pH值为6;反应温度为40℃,水力停留时间为1分钟。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苯甲酸)的去除率高达9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50%。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以苯酚为臭氧的强化剂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硝基苯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2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对氯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1.6mg/L,臭氧浓度为2.0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100,pH=2.0,反应温度为20℃。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80%,与臭氧氧化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5%。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7不同的是反应温度为40℃。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例17相同。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91%,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50%。
实施例19
本实施例以苯胺、邻羟基苯胺和对羟基苯胺这几种物质按照质量比1:1:1组合为臭氧的强化剂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硝基苯为目标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2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对氯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1.6mg/L,臭氧浓度为1.1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200,pH=3.0,反应温度为20℃。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6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30%。
实施例2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9不同的是溶液的pH为1.0,强化剂采用多点投加。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5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33%。
实施例21
同实施例19,所不同的是:臭氧投加量为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水力停留时间为1分钟。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5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33%。
实施例22
本实施例以对羟基苯甲酸、对苯二酚和1-萘甲酸按照质量比为1:1:1的组合作为臭氧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硝基苯为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1.2mg/L,臭氧浓度为1.1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200,溶液pH为3.0,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76%,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0%。
实施例23
本实施例以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对硝基苯胺按照质量比为1:2:3的比例进行组合为臭氧强化剂并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硝基苯为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1.2mg/L,臭氧浓度为1.1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1:100,溶液pH为2.5,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硝基苯)的去除率高达65%,与只用臭氧氧化的工艺相比,去除率提高了45%。
实施例24
本实施例以对甲氧基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胺、儿茶酚这四种物质为臭氧强化剂分别按下述步骤使用:向以对氯硝基苯为污染物的水体中加入臭氧水和臭氧的强化剂,搅拌均匀,反应10分钟即完成对臭氧体系的促进;其中对氯硝基苯的初始浓度为1.6mg/L,臭氧浓度为2.2mg/L,强化剂与臭氧浓度摩尔比都为1:1000,溶液pH为2.0,反应温度为25℃。
本实施例水体中污染物(对氯硝基苯)的去除率分别为80%、82%、81%、84%,与单独臭氧氧化工艺相比,去除率都提高了43%以上。

Claims (4)

1.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往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中同时投加臭氧和强化剂,然后通过水力或机械搅拌均匀反应,其中臭氧投加量为0.5~30mg/L,强化剂与臭氧的摩尔当量比为1:5~1000,水力停留时间为1~20分钟;所述强化剂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多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萘甲酸、蒽甲酸、菲甲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苯胺和苯甲醚中的任意三种及以上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臭氧的投加方式包括向臭氧接触池或反应器中曝臭氧气体或投加臭氧水,强化剂的投加方式包括一次性投加或多点投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污染物的酸性水体的pH值为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0~40℃。
CN201310444442.0A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Active CN1034667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4442.0A CN103466780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4442.0A CN103466780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6780A CN103466780A (zh) 2013-12-25
CN103466780B true CN103466780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791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4442.0A Active CN103466780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667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6073B (zh) * 2016-09-07 2019-08-06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利用臭氧-oh·去除污染物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3786735B (zh) * 2021-09-18 2024-04-05 鞍钢栗田(鞍山)水处理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膜清洗剂及其制备、清洗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2205A (zh) * 2010-02-10 2010-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芬顿、类芬顿体系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1905921A (zh) * 2010-02-11 2010-12-08 南京大学 一种臭氧氧化处理饮用水源水中腐殖酸的方法
CN102701424A (zh) * 2012-05-16 2012-10-03 四川大学 低pH值下促进臭氧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方法及其制备的药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2205A (zh) * 2010-02-10 2010-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芬顿、类芬顿体系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1905921A (zh) * 2010-02-11 2010-12-08 南京大学 一种臭氧氧化处理饮用水源水中腐殖酸的方法
CN102701424A (zh) * 2012-05-16 2012-10-03 四川大学 低pH值下促进臭氧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方法及其制备的药剂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henols and Amine Induced HO- Generation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of Natural Water Ozonation;Marc-olivier buffle et al;《Environ Sci Technol》;20061231;第40卷(第9期);3057-3060 *
二甲胺促进臭氧分解影响因素及模拟研究;张婉卿 等;《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1231;第44卷;242-246页 *
促传剂强化臭氧氧化对硝基酚的研究;沈慧芳 等;《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20228;第16卷(第1期);70-7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6780A (zh) 2013-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Removal of antibiotics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by UV-base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Influence of water matrix components, processes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 review
Nidheesh et al. A review of integrate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 organic pollutant removal
Deng et al. Sulfate radical-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SR-AOP) for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refractory organic contaminants and ammonia in landfill leachate
Jiang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use of ferrate (VI) for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Pawar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Fenton process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
Amanollahi et al. Enhanced vacuum UV-based process (VUV/H2O2/PMS) for the effective removal of ammonia from water: Engineering configuration and mechanistic considerations
Cheng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hypochlorite technology on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sludge disposal: Performance, principals and prospects
US20220112106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Wastewater Having Organics Even Together with High-Concentration Ammonia-Nitrogen and Apparatus Thereof
Siedlecka et al. Phenols Degradation by Fenton Re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hlorides and Sulfates.
Hua et al. Control of trihalomethan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CN105036293A (zh) 一种利用高铁酸盐强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CN110563191B (zh) 一种利用过硫酸盐强化铁盐混凝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方法
Atharizade et al. Evaluation of efficacy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fenton, fenton-like and photo-fenton for removal of pheno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mir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VUV-UVC/peroxymonosulfate, continuous-flow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for surface water disinfection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elimination: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tic aspects
Ahmadimoghaddam et al. Degradation of 2, 4-dinitrophenol by photo fenton process
Fotiadis et al. Photocatalytic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cottonseed processing: effect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and ecotoxicity
Pulicharla et al. Removal processes of antibiotics in waters and wastewaters: crucial link to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egradation
CN103466780B (zh) 一种强化臭氧酸性氧化除污染的方法
Sudha et al. Miner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4-Nitrophenol using homogeneous Fenton oxidation process
Can-Güven et al. Effective removal of furfural by ultraviolet activated persulfate, peroxide, and percarbonate oxidation: Focu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kinetics, and water matrix effect
O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DBPs formation profiles of intermediate organics from hydroxyl radicals oxidation of microbial cells
CN113603205B (zh) 一种加速高锰酸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Heidari et al. Removal of cyanide from synthetic wastewater by combined coagulation an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Moradian et al. Activation of periodate using ultrasonic waves and UV radiation for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Sun Control Effect of Peracetic Acid on Chlorinated DBP Form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AA Pre-oxidation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