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3689A -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3689A
CN103453689A CN2012102346857A CN201210234685A CN103453689A CN 103453689 A CN103453689 A CN 103453689A CN 2012102346857 A CN2012102346857 A CN 2012102346857A CN 201210234685 A CN201210234685 A CN 201210234685A CN 103453689 A CN103453689 A CN 103453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adsorbent bed
temperature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46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3689B (zh
Inventor
钟震麒
江旭政
林宗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345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复合式制冷系统包含依序相连的一冷凝器、一冷媒节流装置、一蒸发器、一吸附床模块及一压缩机,以及一第一分流管与一第二分流管。吸附床模块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及一第二吸附床。第一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及吸附床模块。第二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及蒸发器。本发明还揭露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电力与热能驱动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暖化问题,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节能减碳,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然而,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故夏天气候潮湿炎热而必须仰赖一空调设备,以使环境舒适。以一般建筑大楼来说,空调设备约占大楼整体耗电量的40%~50%。并且,因暖化所导致平均温度的上升,使得空调设备的需求是有增无减。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耗能比例,已成为技术研发人员追求节能减碳所欲解决的课题之一。
以吸附式制冷系统为例,吸附式制冷系统可通过一热源驱动制冷。上述热源可以是工业所排放的废热的热能或是太阳能所产生的热能。因此,吸附式制冷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整体制冷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与再生能源利用率。
然而,现有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与性能将受热源温度的高低而有所差异。当热源温度降低时,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与性能也随之降低。当热源温降低至60℃以下以及热源的供给不稳定或中断时,均会造成吸附式制冷系统无法正常运作,使得吸附式制冷系统无法满足冷却需求。故,现有吸附式制冷系统系存在运转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使得现有吸附式制冷系统不易被广泛的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藉以提升制冷系统的运转稳定性、能源使用效率与再生能源利用率。
本发明所揭露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包含,提供一复合式制冷系统,并定义一第一温度及一第二温度,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复合式制冷系统包含依序相连的一冷凝器、一冷媒节流装置、一蒸发器、一吸附床模块及一压缩机,以及一第一分流管与一第二分流管。吸附床模块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及一第二吸附床。第一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及吸附床模块。第二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及蒸发器。复合式制冷系统另包含一第一阀体、一第二阀体、一第三阀体、一第四阀体、一第五阀体及一第六阀体。第一阀体设于第一分流管,第二阀体设于第二分流管,第三阀体设于第一吸附床邻近压缩机的一端,第四阀体设于第一吸附床邻近蒸发器的一端,第五阀体设于第二吸附床邻近压缩机的一端,第六阀体设于第二吸附床邻近蒸发器的一端。接着,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的一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以作为控制压缩机、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第四阀体、第五阀体及第六阀体的依据。
本发明所揭露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包含依序相连的一冷凝器、一冷媒节流装置、一蒸发器、一吸附床模块及一压缩机,以及一第一分流管与一第二分流管。吸附床模块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及一第二吸附床。第一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及吸附床模块。第二分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及蒸发器。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是通过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的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以控制压缩机、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第四阀体、第五阀体及第六阀体的开关,如此一来,复合式制冷系统将能够于热能驱动的制冷状态、电力与热能复合驱动的制冷状态以及电力驱动的制冷状态之间切换,使复合式制冷系统能够兼顾运转稳定性、能源使用效率与再生能源利用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
图3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
图4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
图5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复合式制冷系统
110  冷凝器
1101  水路
120  冷媒节流装置
130  蒸发器
1301  水路
140  吸附床模块
141  第一吸附床
1411  水路
142  第二吸附床
1421  水路
150  压缩机
151  高压出口
152  中压入口
153  低压入口
161  第一分流管
162  第二分流管
170  冷却器
1701  水路
181  第一阀体
182  第二阀体
183  第三阀体
184  第四阀体
185  第五阀体
186  第六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其包含一冷凝器110、一冷媒节流装置120、一蒸发器130、一吸附床模块140、一压缩机150、一第一分流管161及一第二分流管162。其中,冷媒节流装置120用以将复合式制冷系统10内,将冷凝器110流至蒸发器130的冷媒进行限流,以使冷媒达到降压膨胀的作用。举例来说,冷媒节流装置120可以是一膨胀阀(expansion valve)、一孔口板(orifice plate)或是一U型管(U-trap),但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系统的操作条件而选用适合的装置。
进一步来说,冷凝器110、冷媒节流装置120、蒸发器130、吸附床模块140及压缩机150是通过管路而依序相连,使得冷媒可以依序流经冷凝器110、冷媒节流装置120、蒸发器130、吸附床模块140及压缩机150后,再流回冷凝器110,以完成一循环回路。此外,上述的吸附床模块140另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141及一第二吸附床142。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吸附床模块140是以包含二个吸附床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吸附床模块也可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吸附床。
此外,第一分流管161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110及吸附床模块140,使得吸附床模块140内的冷媒在不需经由压缩机150的情况下,即可通过第一分流管161而直接流至冷凝器110。第二分流管162的两端分别连接压缩机150及蒸发器130,使得蒸发器130内的冷媒在不需经由吸附床模块140的情况下,即可通过第二分流管162而直接流至压缩机150。
此外,冷凝器110内还具有一水路1101,水路1101内可通入一冷却水,以吸收冷凝器110内的冷媒的热量,使冷凝器110内的冷媒由气态转为液态。蒸发器130内还具有一水路1301,水路1301可连接一负载(譬如冷冻库、冷气空调),蒸发器130内的冷媒吸收水路1301内的流体的热量,以使冷媒由液态转为气态。
此外,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是具有吸附或是脱附冷媒的功能。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具有一介质,此介质可吸附冷媒,且此介质吸附冷媒的吸附率是与介质的温度梯度相关。更进一步来说,当介质的温度越高,其吸附冷媒的吸附率越低。当介质的温度越低,其吸附冷媒的吸附率越高。本实施例的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是以硅胶与水所组成的介质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因此,第一吸附床141内及第二吸附床142内分别具有一水路1411、1421,水路1411、1421用以供一热水或是冷却水通入,以改变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的温度,以令第一吸附床141或第二吸附床142进行脱附或是吸附冷媒。
并且,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复合式制冷系统10还包含一第一阀体181、一第二阀体182、一第三阀体183、一第四阀体184、一第五阀体185及一第六阀体186。第一阀体181设置于第一分流管161,以控制冷媒是否可流过第一分流管161。第二阀体182设置于第二分流管162,以控制冷媒是否可流过第二分流管162。第三阀体183设置于第一吸附床141邻近压缩机150的一端,第四阀体184设置于第一吸附床141邻近蒸发器130的一端。第五阀体185设置于第二吸附床142邻近压缩机150的一端,第六阀体186设置于第二吸附床142邻近蒸发器130的一端。第一阀体181、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第四阀体184、第五阀体185及第六阀体186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阀,第一阀体181、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第四阀体184、第五阀体185及第六阀体186用以控制冷媒于复合式制冷系统10内的循环路径。
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复合式制冷系统10还可包含一冷却器170。冷却器170内具有一水路1701,水路1701供冷却水流通。冷却器170设置于吸附床模块140及压缩机150之间。冷却器170通过通入冷却水而降低由吸附床模块140进入压缩机150的冷媒的温度,以提升压缩机150运转的压缩效率以及所运送的冷媒质量流率,并延长压缩机150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150可为二级式以及无油式的气体动力压缩机。意即,压缩机150内的轴承采用的是磁浮轴承。因此在压缩机150的运转过程中,压缩机150的轴承无须使用冷冻油来进行润滑与冷却。因此,复合式制冷系统10将不需设置供冷冻油循环的一油路、一油分离器及一回油装置,以避免冷冻油污染了复合式制冷系统10而影响蒸发器130与冷凝器110的热传效果,以及吸附床模块的冷媒吸附与脱附效果。如此一来,可降低复合式制冷系统10的控制与管路配置的复杂度,以节省成本并提升运转效率。更进一步来说,由于压缩机150是为二级压缩以及无油式的气体动力压缩机,故其具有一高压出口151、一中压入口152及一低压入口153。高压出口151连接冷凝器110,中压入口152连接吸附床模块140,低压入口153连接第二分流管162远离于蒸发器130的一端。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50是以二级式以及无油式的气体动力压缩机为例,但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接着,将针对本发明复合式制冷系统10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请接着参照图2A及图2B,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首先,提供一如图1所示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并定义一第一温度及一第二温度,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S101)。其中,上述的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实际值是与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成分有关,本实施例的介质是以硅胶与水所组成的介质为例,且其对应的第一温度是以摄氏70度为例,而第二温度可以是摄氏50度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介质成分而对应定义出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值。
接着,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一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S102)。其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水来源可以是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废热或太阳能加热而成,但不以此为限。
若热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则开启第一阀体181、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并关闭压缩机150、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S103)。举例来说,若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水的温度譬如为90℃,意即热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70℃),则代表着热水的温度够高而足够驱动吸附床模块140正常运作。此时,开启第一阀体181、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并关闭压缩机150、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如此一来,使得蒸发器130与第一吸附床141连通,而第二吸附床142则通过第一分流管161而与冷凝器110连通,如图2A所示。
接着,令一冷却水通过水路1411而通入第一吸附床141,以冷却第一吸附床141内的介质的温度,以令第一吸附床141吸附来自蒸发器130的冷媒,如图2A所示(S104)。同时,令热水通入第二吸附床142,以提升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的温度,以脱附第二吸附床142所吸附的冷媒至冷凝器110,如图2A所示(S105)。由于热水的温度(90℃)高于第一温度(70℃),代表着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源的能量足够,使得第二吸附床142所脱附的气态冷媒压力能够达到冷凝压力。因此,气态冷媒将可由第二吸附床142直接流至冷凝器110而不需经过压缩机150,使得此时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是为热能驱动的制冷状态。
请接着参照图3A及图3B,图3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图3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承接图2A与图2B的步骤S105,当第一吸附床141进行吸附冷媒达到一既定时间时,则开启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并关闭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S106)。上述的既定时间是可依实际需求而进行调整。此时,第一吸附床141将不与蒸发器130连通,而是通过第一分流管161而连通于冷凝器110。第二吸附床142则不与冷凝器110连通,而是连通于蒸发器130,如图3A所示。
此时,令冷却水通入第二吸附床142,以冷却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的温度,以令第二吸附床142吸附来自蒸发器130的冷媒,如图3A所示(S107)。同时,令热水通入第一吸附床141,以提升第一吸附床141内的介质的温度,以脱附第一吸附床141所吸附的冷媒至冷凝器110,如图3A所示(S108)。当第二吸附床142进行吸附冷媒达到既定时间时,则再次关闭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并再次开启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以回复到图2A所示的控制示意图。如此一来,通过不断交换第一吸附床141与第二吸附床142的工作,以使吸附床模块140能够持续的运作。
请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图4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图4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首先,提供一如图1所示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并定义一第一温度及一第二温度,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S201)。其中,上述的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实际值是与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有关,本实施例的介质是以硅胶与水所组成的介质为例,且其对应的第一温度是以摄氏70度为例,而第二温度可以是摄氏50度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介质成分而对应定义出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值。
接着,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一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S202)。
若热水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且大于第二温度,则开启压缩机150、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并关闭第一阀体181、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S203)。举例来说,若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水的温度譬如为60℃,意即热水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70℃)且大于第二温度(50℃),则代表着热水的温度不够高,使得吸附床模块140脱附冷媒的能力不足。此时,开启压缩机150、第四阀体184及第五阀体185,并关闭第一阀体181、第二阀体182、第三阀体183及第六阀体186。如此一来,使得蒸发器130与第一吸附床141连通,而第二吸附床142则通过压缩机150而与冷凝器110连通。
接着,令一冷却水通入第一吸附床141,以冷却第一吸附床141内的介质的温度,以令第一吸附床141吸附来自蒸发器130的冷媒,如图4A所示(S204)。同时,令热水通入第二吸附床142,以提升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的温度,以脱附第二吸附床142所吸附的冷媒至压缩机150,冷媒经压缩机150加压后而流至冷凝器110,如图4A所示(S205)。同样地,当第一吸附床141进行吸附冷媒达到既定时间时,则交换第一吸附床141与第二吸附床142的工作状态(如图2A与图3A的实施例的切换),以使吸附床模块140能够持续的运作。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热水的温度(60℃)是小于第一温度(70℃)且大于第二温度(50℃),代表着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源的能量是稍不足,使得第二吸附床142所脱附的气态冷媒压力无法达到冷凝压力。因此,第二吸附床142所脱附的气态冷媒将经由压缩机150加压至冷凝压力后,才流至冷凝器110,使得此时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是为电力与热能复合驱动的制冷状态。
请接着参照图5A及图5B,图5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示意图,图5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首先,提供一如图1所示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并定义一第一温度及一第二温度,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S301)。其中,上述的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实际值是与第一吸附床141及第二吸附床142内的介质有关,本实施例的介质是以硅胶与水所组成的介质为例,且其对应的第一温度是以摄氏70度为例,而第二温度可以是摄氏50度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介质成分而对应定义出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的值。
接着,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一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S302)。
若热水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则开启压缩机150及第二阀体182,并关闭第一阀体181、第三阀体183、第四阀体184、第五阀体185及第六阀体186(S303)。举例来说,若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水的温度譬如为40℃,意即热水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50℃),则代表着热水的温度太低而无法驱动吸附床模块140运作。此时,开启压缩机150及第二阀体182,并关闭第一阀体181、第三阀体183、第四阀体184、第五阀体185及第六阀体186。如此一来,使得蒸发器130将通过第二分流管162而连通于压缩机150,而蒸发器130将不连通于第一吸附床141以及第二吸附床142。
接着,令冷媒自蒸发器130直接流至压缩机150,冷媒经压缩机150加压后而流至冷凝器110,如图5A所示(S304)。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热水的温度(40℃)小于等于第二温度(50℃),代表着提供至吸附床模块140的热源的能量严重不足而无法驱动吸附床模块140运作。因此,气态冷媒将通过第二分流管162而直接由蒸发器130流至压缩机150,气态冷媒将经由压缩机150加压至冷凝压力后,才流至冷凝器110,使得此时的复合式制冷系统10是为电力驱动的制冷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是通过判断提供至吸附床模块的热水的温度、第一温度及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以控制压缩机、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第四阀体、第五阀体及第六阀体的开关,如此一来,复合式制冷系统将能够于热能驱动的制冷状态、电力与热能复合驱动的制冷状态以及电力驱动的制冷状态之间切换,使复合式制冷系统能够兼顾运转稳定性、能源使用效率与再生能源利用率。
更进一步来说,本发明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相较于吸附式制冷系统系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改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与性能受热源(热水)温度的影响,使吸附式制冷系统可利用的热源(热水)温度范围增加。
第二、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所需的热源(热水)温度,使工业所产生的低温废热也能够有效利用。
第三、降低以太阳能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集热器的设置面积与成本。
第四、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体积与重量,以提高系统的效率与应用的效益。
第五、解决当热源(热水)温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吸附式制冷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而无法提供制冷需求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含:
提供一复合式制冷系统,并定义一第一温度及一第二温度,该第一温度大于该第二温度,该复合式制冷系统包含:
依序相连的一冷凝器、一冷媒节流装置、一蒸发器、一吸附床模块及一压缩机,该吸附床模块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及一第二吸附床;
一第一分流管,其两端分别连接该冷凝器及该吸附床模块;
一第二分流管,其两端分别连接该压缩机及该蒸发器;以及
一第一阀体、一第二阀体、一第三阀体、一第四阀体、一第五阀体及一第六阀体,该第一阀体设于该第一分流管,该第二阀体设于该第二分流管,该第三阀体设于该第一吸附床邻近该压缩机的一端,该第四阀体设于该第一吸附床邻近该蒸发器的一端,该第五阀体设于该第二吸附床邻近该压缩机的一端,该第六阀体设于该第二吸附床邻近该蒸发器的一端;以及
判断提供至该吸附床模块的一热水的温度、该第一温度及该第二温度之间的关系,以作为控制该压缩机、该第一阀体、该第二阀体、该第三阀体、该第四阀体、该第五阀体及该第六阀体的依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还包含:
若该热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温度,则开启该第一阀体、该第四阀体及该第五阀体,并关闭该压缩机、该第二阀体、该第三阀体及该第六阀体;
令一冷却水通入该第一吸附床,以冷却该第一吸附床的温度,以令该第一吸附床吸附来自该蒸发器的冷媒;以及
令该热水通入该第二吸附床,以提升该第二吸附床的温度,以脱附该第二吸附床所吸附的冷媒至该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还包含:
当该第一吸附床进行吸附冷媒达一既定时间时,开启该第三阀体及该第六阀体,并关闭该第四阀体及该第五阀体;
令该冷却水通入该第二吸附床,以冷却该第二吸附床的温度,以令该第二吸附床吸附来自该蒸发器的冷媒;以及
令该热水通入该第一吸附床,以提升该第一吸附床的温度,以脱附该第一吸附床所吸附的冷媒至该冷凝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还包含:
若该热水的温度小于该第一温度且大于该第二温度,则开启该压缩机、该第四阀体及该第五阀体,并关闭该第一阀体、该第二阀体、该第三阀体及该第六阀体;
令一冷却水通入该第一吸附床,以冷却该第一吸附床的温度,以令该第一吸附床吸附来自该蒸发器的冷媒;以及
令该热水通入该第二吸附床,以提升该第二吸附床的温度,以脱附该第二吸附床所吸附的冷媒至该压缩机,冷媒经该压缩机加压后而流至该冷凝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还包含:
若该热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该第二温度,则开启该压缩机及该第二阀体,并关闭该第一阀体、该第三阀体、该第四阀体、该第五阀体及该第六阀体;以及
令冷媒自该蒸发器流至该压缩机,冷媒经该压缩机加压后而流至该冷凝器。
6.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依序相连的一冷凝器、一冷媒节流装置、一蒸发器、一吸附床模块及一压缩机,该吸附床模块包含并联配置的一第一吸附床及一第二吸附床;
一第一分流管,其两端分别连接该冷凝器及该吸附床模块;以及
一第二分流管,其两端分别连接该压缩机及该蒸发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阀体、一第二阀体、一第三阀体、一第四阀体、一第五阀体及一第六阀体,该第一阀体设于该第一分流管,该第二阀体设于该第二分流管,该第三阀体设于该第一吸附床邻近该压缩机的一端,该第四阀体设于该第一吸附床邻近该蒸发器的一端,该第五阀体设于该第二吸附床邻近该压缩机的一端,该第六阀体设于该第二吸附床邻近该蒸发器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冷却器,设于该吸附床模块及该压缩机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为一二级压缩以及无油式的气体动力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一高压出口、一中压入口及一低压入口,该高压出口连接该冷凝器,该中压入口连接该吸附床模块,该低压入口连接该第一分流管。
CN201210234685.7A 2012-05-30 2012-07-06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453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9390 2012-05-30
TW101119390A TWI460385B (zh) 2012-05-30 2012-05-30 複合式製冷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3689A true CN103453689A (zh) 2013-12-18
CN103453689B CN103453689B (zh) 2015-09-09

Family

ID=4973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685.7A Active CN103453689B (zh) 2012-05-30 2012-07-06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53689B (zh)
TW (1) TWI46038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0955A (ja) *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冷熱生成方法
CN108269774A (zh) * 2018-01-18 2018-07-1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功能二氧化碳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US20200271361A1 (en) * 2017-09-24 2020-08-27 N. A. M. Technology Ltd. Combined-type cascad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12629068A (zh) * 2020-11-26 2021-04-0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冷藏运输的压缩协助再生的吸附制冷系统
CN115420033A (zh) * 2022-08-29 2022-12-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吸附床制冷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2653A (en) * 1993-03-18 1995-04-04 Hitachi, Ltd.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hemical type refrigerating unit and 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
CN101175953A (zh) * 2005-05-18 2008-05-07 纳幕尔杜邦公司 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
WO2008155543A3 (en) * 2007-06-18 2009-03-05 Thermal Energy Systems Ltd Heat pump
WO2009145278A1 (ja) * 2008-05-28 2009-12-03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ハイブリッド式冷凍システム
CN102022854A (zh) * 2010-12-01 2011-04-20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制冷及热泵系统
CN102141322A (zh) * 2010-12-09 2011-08-03 山东大学 一种吸附-机械压缩耦合制冷及蓄冷系统
CN102261764A (zh) * 2011-05-13 2011-11-30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制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0224C (zh) * 2006-08-28 2009-07-2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制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2653A (en) * 1993-03-18 1995-04-04 Hitachi, Ltd.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hemical type refrigerating unit and 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
CN101175953A (zh) * 2005-05-18 2008-05-07 纳幕尔杜邦公司 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
WO2008155543A3 (en) * 2007-06-18 2009-03-05 Thermal Energy Systems Ltd Heat pump
WO2009145278A1 (ja) * 2008-05-28 2009-12-03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ハイブリッド式冷凍システム
CN102022854A (zh) * 2010-12-01 2011-04-20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制冷及热泵系统
CN102141322A (zh) * 2010-12-09 2011-08-03 山东大学 一种吸附-机械压缩耦合制冷及蓄冷系统
CN102261764A (zh) * 2011-05-13 2011-11-30 山东大学 一种复合制冷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0955A (ja) *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冷熱生成方法
US10648710B2 (en) 2016-03-30 2020-05-1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Heat pump system and cooling generation method
US20200271361A1 (en) * 2017-09-24 2020-08-27 N. A. M. Technology Ltd. Combined-type cascad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08269774A (zh) * 2018-01-18 2018-07-1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功能二氧化碳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8269774B (zh) * 2018-01-18 2019-05-2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功能二氧化碳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12629068A (zh) * 2020-11-26 2021-04-0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冷藏运输的压缩协助再生的吸附制冷系统
CN115420033A (zh) * 2022-08-29 2022-12-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吸附床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668A (zh) 2013-12-01
CN103453689B (zh) 2015-09-09
TWI460385B (zh) 201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85478U (zh) 低温型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03129348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
CN103453689B (zh) 复合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13599A (zh) 空调热泵装置
CN101514855A (zh) 热回收热泵空调冷水机组
CN105135725A (zh) 一种单压缩机二级动态制冷蓄冷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103512092A (zh) 超低能耗住宅用的空气调节机组
CN103129349A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CN201954714U (zh) 回收空调排风的热泵系统
CN106871474A (zh) 风冷水冷组合式空调系统
CN102003830B (zh) 一种吸附式制冷机与压缩式空调联用系统
CN103075774A (zh) 全热回收型热泵驱动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CN203550043U (zh) 住宅用的空气调节机组
CN201066213Y (zh) 一种带引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2721229B (zh) 一种废水源热泵三联供机组
CN102734981A (zh) 空气源模块式三合一空调热水系统
CN109945292B (zh) 带辅助压缩机的双热源两级压缩热泵热水系统及方法
CN102901168A (zh) 一种提高部分负荷性能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3489385U (zh) 全热回收型热泵驱动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CN201811490U (zh) 带有热回收的内切换水源热泵机组
CN205448237U (zh) 家用分体式空调辅助除霜装置
CN2844802Y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的制冷剂自动调节系统
CN200961975Y (zh) 一种风冷式冷凝器的改良结构
CN200952853Y (zh) 一种并联双压缩机热泵热水机组
CN201072264Y (zh) 整体式热回收型水源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