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1945B -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41945B CN103441945B CN201310389568.2A CN201310389568A CN103441945B CN 103441945 B CN103441945 B CN 103441945B CN 201310389568 A CN201310389568 A CN 201310389568A CN 103441945 B CN103441945 B CN 1034419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data transfer
- transfer equipment
- weighted value
-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方法包括: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然后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也就是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按比值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进而避免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因为自身通讯链路故障异常而出现其他通讯链路数据量过载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业务数据的增长,服务器的规模也成倍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服务器的硬件成本。
为此,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技术,在数据中心中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通过虚拟服务器可以将多种业务继承到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这样直接减少了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有效的降低了服务器的硬件成本以及管理难度。
虚拟服务器迁移技术作为服务器虚拟化的一种重要应用技术,这就要求虚拟服务器能够在迁移的过程中业务不中断,也就是说虚拟服务器要做到位置无关性,即:虚拟服务器在迁移的过程中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保持不变,因此需要保证虚拟服务器在迁移的过程中处于相同的二层网络中,然而传统的二层网络核心都存在环路问题,也就是说存在设备以及链路冗余,这些问题阻碍了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规模化发展。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当前虚拟服务器中会将两台或者是多台设备、两条或者是多条链路合并成一台设备或者是一条链路。也就说多台设备上层设备接收下层设备的数据并进行转发。
比如说,上层的数据转发设备包括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数据转发设备A与数据转发设备B都与下层的数据转发设备C连接,数据转发设备A与数据转发设备B主要负责接收数据并进行转发,也就是说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接收并转发数据转发设备C所发送来的数据,当然,数据转发设备C将按照预设比例将数据转发到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这个比例可以是0.5:0.5,也就是说数据转发设备C会将一半数据会发送给数据转发设备A,而另一半的数据将发送至数据转发设备B。
但是,当数据转发设备A的其中一个通讯链路故障时,数据转发设备A的数据转发负载量下降,但是数据转发设备C仍然会按照预设的比例对应的数据量发送至数据转发设备A,此时会导致数据转发设备A所承载的数据量过载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因此导致数据转发设备A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路负载控制方法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转发设备数据转发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
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自身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
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的第二比值;
将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与自身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故障时,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的通讯链路;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所述通讯链路组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端口对应的故障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将所述第一比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比值的乘积的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当前所有转发数据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之后,还包括: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上的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
将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乘积值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获取模块所处的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获取单元所处的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的第二比值;
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
结合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检测到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故障时,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的通讯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所述通讯链路组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端口对应的故障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将所述第一比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比值的乘积的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与所述获取模块所处的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所述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乘积值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当所述处理器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处理器所在的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所述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通信接口,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并接收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接收与所述处理器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所述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数据转设备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通信接口,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载分担组中包括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根据预设比例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然后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目的负载权重值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量。也就是说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按比值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样也就减少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自身总体的数据转发负载量,进而避免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因为自身通讯链路故障而出现其他通讯链路数据量过载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的稳定性,并且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并增加向负载分担组中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使得第三数据转设备提升了自身的数据转发量,因此充分利用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通讯链路,提升了第三数据转设备自身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进一步,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检测到自身的通讯链路也发生异常时,还检测到与自身连接,并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信链路异常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新的通讯链路组,并通过该通讯链路组转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实现了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都产生异常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可以有效的利用全部可用的通讯链路来转发数据,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并且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中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CSS+iStack技术的数据中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中心链路分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设备中确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首先,当前虚拟服务器中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用于数据转发的负载分担组,在负载分担组中包括至少两个数据转发设备,每个数据转发设备会按照预设的比例接收下层数据转发设备所发送来的数据,也就是说下层的数据转发设备会按照预设比例来将数据发送至上层数据转发设备。
比如说,CSS+iStack(集群交换机系统cluster switch system+智能堆叠intelligent stack)技术中,该技术将相互冗余的两台或多台设备、两条或多跳链路合并成一台设备或链路,就可以回到之前的单设备、单链路的情况,环路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于CSS+iStack技术的成熟度、稳定度高,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二层网络解决方案。
在该CSS+iStack技术中可以跨设备采用汇聚端口聚合链路,启用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LACP)进行链路保护,并且具有本地优先转发特征,该本地优先转发特征即:如图1所示,汇聚层的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为数据转发的负载分担组设备,数据转发设备A包括两条通讯链路,其中通讯链路Link1是向核心中一个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通讯链路Link2是向核心层的另一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
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都与数据转发设备C连接,并且这两个数据转发设备都接收数据转发设备C转发的数据,数据转发设备C会按照预设比值分别向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转发该预设比值对应的数据量,比如说可以是数据转发设备C的所有待转发数据中的一半会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A,而另一半数据会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B。
但是在CSS+iStack技术中数据转发设备A的通讯链路Link1故障时,数据转发设备A的数据转发负载量下降,但是数据转发设备C仍然会将数据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A进行转发,此时数据转发设备A所承载的数据量过载,使得数据转发设备A的稳定性较低。
为了解决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利用率较低以及数据转发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201,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箱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S202,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S203,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针对上上述的方法,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存在如下两种不同的实施例方式。
方式一:
具体来讲,由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为不同层的数据转发设备,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中的部分数据将发送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并由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来转发接收到的数据,一般情况下,若是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中用于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故障,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数据转发负载量将下降,但是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仍然会将自身所有需要转发数据的1/2转发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进行转发,这样就导致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数据量过载,以致数据丢失的问题。
因此,在本申请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上的通讯端口的第一比值,当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到第一比值之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一个小于该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目的负载权重值表征了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所有数据量中所占的比值。
进一步来讲,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链路故障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首先获取自身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然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第一数据转发能力的第二比值,并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目的负载权重值。
比如说,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到向自身转发数据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上的通讯端口的第一比值为1/2,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通讯链路未发生故障时的总负载量为500M,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中一条100M负载的链路故障,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总负载量由原来的500M降低为400M,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数据转发能力就是原来的4/5,即:第二比值为4/5,在获取到该第二比值之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该确定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之间的乘积为2/5,即:目的负载权重值为2/5,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就确定出该目的负载权重值。
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之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目的负载权重值与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确定为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
比如说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需要转发的数据量为500M,若是按照端口原来的第一比值,则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为500M*1/2=250M,但是在调整之后,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为500M*2/5=200M,很明显200小于250,此时就说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将减小,这样就降低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负载量,避免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数据量过载的问题。
当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上所需要转发的数据总量不会改变,因此在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减小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会增加向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同层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数据,这样就可以在减小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数据负载量的同时,还有效的利用了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上的通讯链路来进行数据转发,从而提升了整个系统中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下面通过图1的具体应用场景来说明。
如图1所示,在图1中数据转发设备A即为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数据转发设备C为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数据转发设备B为第三数据转设备,数据转发设备C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一比值为1/2,这个比值就说明了数据转发设备C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一半会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A进行转发,而剩下的一半数据则发送至于数据转发设备A同处汇聚层的数据转发设备B,并数据转发设备B来转发另一半的数据。
当数据转发设备A的Link1故障时,数据转发设备A转发数据的负载量就将下降,此时数据转发设备A就将确定向自身转发数据的数据转发设备C上的第一比值,同时数据转发设备A还将确定在Link1故障之前自身所具有的负载能力值为500M,而故障之后的负载能力值为400M,此时数据转发设备A的负载能力就变为原来的4/5,然后数据转发设备A将第一比值与4/5的乘积值确定为最后的目的负载权重值2/5,并将这个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给数据转发设备C,此时数据转发设备C就将全部数据的2/5发送至数据转发设备A,并且将全部数据的3/5发送至数据转发设备B。
进一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还会实时的检测自身用于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是否恢复正常状态,若是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仍处于异常时,则继续使用该目的负载权重值。
若是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第一比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比值之后,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会将使用第一比值与自身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对应的数据量发送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从而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重新转发来的数据。
简单来讲,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检测到自身用于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由异常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此时将发送LACP报文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在该LACP报文中携带了第一比值以及表征第一数据转发设备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状态的信息,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接收到该LACP报文之后,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获取该LACP报文中的第一比值以及表征第一数据转发设备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状态的信息,此时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调整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即:由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为第一比值。也就说只要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则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权重值恢复到原始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从异常恢复到正常时不能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可用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方式二:
在该方式中,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的所有通讯链路会组成一个通讯链路组,并且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数据的第三数据转设备的通讯链路也会组成一个通讯链路组。
比如说,如图3所示,数据负载分担组中的数据转发设备A(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即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为同一层的数据转发设备,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都接收数据转发设备C(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数据并进行转发,在方式二中,数据转发设备A将自身所有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组成第一通讯链路组Group1,数据转发设备B将所有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组成第二通讯链路组Group2,当数据转发设备A检测到自身的通讯链路组中任一通讯链路出现故障,而数据转发设备B的通讯链路未出现故障时,则该数据转发设备A向数据转发设备C发送权重值0,也就是说数据转发设备C的全部数据量将被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B。
若是数据转发设备B出现通讯链路故障,而数据转发设备A的通讯链路未出现故障时,则数据转发设备C的所有数据量将被转发到数据转发设备A中。
当然,还可以是数据转发设备C来通讯端口的权重值,比如说数据转发设备C只接收到数据转发设备A的通讯链路出现故障的信息时,数据转发设备C就将数据全部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B,若是只接收到数据转发设备B的通讯链路出现故障的信息时,则数据转发设备C就将全部数据转发至数据转发设备A。
进一步,若是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自身通讯链路出现故障的基础上,还检测到与自身连接的并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连接故障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
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自身的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通讯链路组转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转发的数据。
比如说,如图3所示,当数据转发设备A在自身通讯链路出现异常时,还检测到同层的数据转发设备B(即: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也出现了异常时,则数据转发设备A将检测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并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一个通讯链路组Group3,当然该数据转发设备A还将确定自身与数据转发设备B的可用通讯链路的负载比例,比如说:3:2或者是2:3,并将该负载比例发送至数据转发设备C,从而数据转发设备C可以根据该比例发送对应的数据量至数据转发设备A以及数据转发设备B。
通过上述动态捆绑通讯链路的方式,可以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都出现链路异常时,将第一数据转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剩余的可用的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这样就充分利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剩余的可用通讯链路,提升了数据转设备中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当然,上述两种方式只是对目的负载权重值确定的说明,而并不是只包括这两种确定方式,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包括其他相同效果的实现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载分担组中包括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根据预设比例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然后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目的负载权重值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量。也就是说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按比值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样也就减少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自身总体的数据转发负载量,进而避免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因为自身通讯链路故障而出现其他通讯链路数据量过载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的稳定性,并且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并增加向负载分担组中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使得第三数据转设备提升了自身的数据转发量,因此充分利用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通讯链路,提升了第三数据转设备自身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如图4所示为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S401,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的信息。
S402,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当权负载权重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具体来讲,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是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异常的信息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从该信息中解析出一个目的负载权重值,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出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当前负载权重值,该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中所占的比值。
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至目的负载权重值,由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故障,因此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承载量下降,进而该目的负载权重值小于当前负载权重值。
比如说,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占所有转发数据量的比例为1/2,也就是说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要转发500M的数据量,那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就为250M的数据量,但是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LACP报文中携带了一个目的负载权重值2/5,则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由1/2调整为2/5,调整负载权重值之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的数据量由原来的250M降低为200M,因此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接收的数据量将减少,从而降低了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的负载压力,避免了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承载的数据量过载的问题。
由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所需要转发的数据量一定,因此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减小了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之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也将相应的增加向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共同承担数据转发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比如说如图1中,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C(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减少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即数据转发设备A)转发的数据量时,数据转发设备C将增加向数据转发设备B(即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样保证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其他数据转发设备中正常且空闲的通讯链路,提升了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提高链路利用率的方式,首先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中的所有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捆绑成一个第一链路组Group1(如图3所示),然后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上所有转发数据的通讯链路可以组成一个第二链路组Group2(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链路组为主用链路组,而第二链路组为备用链路,也就是说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上的数据转发主要是转发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进行转发。
当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上的转发数据的任意一个通讯链路异常时,则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通过LACP报文通知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上的第一链路组提升为主用通讯链路,同时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发送权重值0至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停止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也就是说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将被调整为0,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全部数据转发至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进行转发。
此时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的恢复正常时,则第三链路组调整为备用状态,并且第二链路组调整为主用状态。
但是,若在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异常的同时,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也出现异常,此时该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将组成新的通讯链路组,然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的总负载量,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即: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自身的总负载量。
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作为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
然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比如说,该在第二数据转发设备通讯链路异常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也出现异常,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首先将确定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有正常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所有正常通讯链路,并将确定的所有正常通讯链路组成第三链路组Group3(如图3所示),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能够承载的总负载量,比如说600M,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有正常通讯链路的总负载量,比如说400M,此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确定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占自身所要转发的所有转发数据的比值为600/(600+400)=3/5,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会将该比值作为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若是第一数据转发设备需要转发500M的数据,此时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就是500M*3/5=300M。当然向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量比值就应该是2/5。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出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都出现异常时,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可以及时的分别根据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总负载量确定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转发数据量,这样保证了在通讯链路故障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可以有效的利用其他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剩余的正常通讯链路来进行数据的转发,进而提升了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进一步,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上的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当前负载权重值,也就说只要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恢复正常状态,则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也将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调整回初始状态运行。
实施例三: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501,用于当所述获取模块501所处的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确定模块502,用于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发送模块503,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模块504,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进一步,如图6所示,该设备中的确定模块502还包括:
获取单元601,用于获取所述获取单元601所处的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单元602,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的第二比值;
处理单元603,用于将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
进一步,在获取模块501,还用于检测到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异常时,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的通讯链路;
接收模块504,还用于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所述通讯链路组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
进一步,发送模块503,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端口对应的异常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将所述第一比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模块504,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比值的乘积的数据量。
实施例四:
对应本发明实施二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如图7所示为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701,接收与所述获取模块701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的信息;
处理模块702,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发送模块703,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进一步,获取模块701,还用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处理模块702,还用于将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进一步,该处理模块702还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所述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
发送模块703,还用于将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乘积值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实施例五: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如图8所示为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转发设备包括:
处理器801,用于当所述处理器801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时,获取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处理器所在的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所述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通信接口802,与所述处理器801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并接收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实施例六: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转发设备包括:
处理器901,用于接收与所述处理器901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的信息,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所述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数据转设备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通信接口902,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载分担组中包括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和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根据预设比例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将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然后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目的负载权重值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量。也就是说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按比值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样也就减少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自身总体的数据转发负载量,进而避免了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因为自身通讯链路故障而出现其他通讯链路数据量过载以及数据丢失的问题,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的稳定性,并且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将减少向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并增加向负载分担组中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这使得第三数据转设备提升了自身的数据转发量,因此充分利用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的通讯链路,提升了第三数据转设备自身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进一步,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检测到自身的通讯链路也发生异常时,还检测到与自身连接,并接收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信链路异常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然后该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新的通讯链路组,并通过该通讯链路组转发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实现了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都产生异常时,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以及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可以有效的利用全部可用的通讯链路来转发数据,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并且提升了数据转发设备中通讯链路的利用率。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异常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并
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自身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
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的第二比值;
将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与自身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故障时,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的通讯链路;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所述通讯链路组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端口对应的故障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将所述第一比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比值的乘积的数据量。
5.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当前所有转发数据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之后,还包括:
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上的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
将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乘积值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8.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获取模块所处的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获取单元所处的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分别对应的通讯链路均未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的第二比值;
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乘积作为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检测到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的通讯链路故障时,获取自身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的通讯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将自身的所有可用通讯链路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中所有可用通讯链路组成通讯链路组,并通过所述通讯链路组转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的通讯端口对应的故障通讯链路恢复正常时,将所述第一比值发送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之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比值的乘积的数据量。
12.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与所述获取模块所处的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第一数据转发设备接收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第三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以及获取第三数据转发设备所具有的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第二负载权重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能力值和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能力值之和的比值,并将所述比值作为向所述第三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恢复正常的信息时,将向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所述通讯端口的权重值从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调整回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与所述第一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乘积值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第二数据转发设备。
15.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当所述处理器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检测到自身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获取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向所述处理器所在的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第一比值,所述数据转发设备确定一个小于所述第一比值的目的负载权重值;
通信接口,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发送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并接收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根据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重新转发来的数据量。
16.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接收与所述处理器所处的数据转发设备所述数据转发设备连接的对端数据转发设备发送的表征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用于数据转发的通讯端口对应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的信息,获取所述信息中携带的目的负载权重值,将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数据的通讯端口的负载权重值从当前负载权重值调整为小于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的所述负载权重值,其中,所述当前负载权重值表征所述数据转设备向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转发的数据量与所述数据转设备转发的所有数据量的比值;
通信接口,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将所述目的负载权重值与所述数据转发设备当前所有转发数据量的乘积值对应的数据量转发至所述对端数据转发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89568.2A CN1034419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89568.2A CN1034419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1945A CN103441945A (zh) | 2013-12-11 |
CN103441945B true CN103441945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49695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89568.2A Active CN103441945B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419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05380B (zh) * | 2014-03-05 | 2020-0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转发的控制方法、系统、控制器及接入设备 |
CN106933671B (zh) * | 2015-12-29 | 2019-09-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进行伸缩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6302215A (zh) * | 2016-08-30 | 2017-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416776B (zh) * | 2019-01-07 | 2024-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10417654A (zh) * | 2019-07-30 | 2019-11-05 |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最小流量链路调度算法的优化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5698A (zh) * | 2007-06-28 | 2008-12-31 |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 多频无线网状网络中分配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
CN103248581A (zh) * | 2013-05-20 | 2013-08-14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聚合链路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11955A1 (en) * | 2003-02-13 | 2004-09-06 | Fujitsu Limited | Transmission system, distribution route control device, loa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device, and distribution route control method |
-
2013
- 2013-08-30 CN CN201310389568.2A patent/CN1034419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5698A (zh) * | 2007-06-28 | 2008-12-31 |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 多频无线网状网络中分配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
CN103248581A (zh) * | 2013-05-20 | 2013-08-14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聚合链路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1945A (zh) | 201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41945B (zh) | 一种控制链路负载的方法、设备及数据转发设备 | |
CN102882719B (zh) | 实现Openflow交换机系统中控制器冗余备份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1895472B (zh) | 流业务负载分担方法和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设备和系统 | |
CN103179178B (zh) | 扩展集群间聚合组成员端口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7579923A (zh) | 一种sdn网络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和sdn控制器 | |
CN103516744A (zh) |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应用服务器及集群 | |
CN106301952A (zh) | 一种sdn数据平面链路备份方法及装置 | |
CN101984606A (zh) | 基于lacp的设备级冗余保护方法及系统 | |
CN103581025B (zh) | 路由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6332182A (zh) |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及装置 | |
CN103916319A (zh) | Lacp堆叠组网中的链路选择方法和堆叠设备 | |
US8681604B2 (en) | Address refresh method and system | |
CN109088823A (zh) | 一种实现终端互联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3731303A (zh) | 一种纵向融合架构接口实现多活性实体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2870381A (zh) | 一种pcie交换系统、装置及交换方法 | |
CN106131162B (zh) | 一种基于iocp机制实现网络服务代理的方法 | |
CN101232508B (zh) | 加速多生成树协议网络拓扑收敛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2447621B (zh) | 一种最优链路选择方法和设备 | |
CA2993369C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ffic steering and analysis | |
CN106789709B (zh)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7911239A (zh) | 一种网卡绑定模式管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4221899B (zh) |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4660638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4579736B (zh) | 一种环路数据传输方法及节点设备 | |
CN105656814A (zh) | 一种sdn网络转发系统与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