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0886B -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0886B
CN103440886B CN201310364934.9A CN201310364934A CN103440886B CN 103440886 B CN103440886 B CN 103440886B CN 201310364934 A CN201310364934 A CN 201310364934A CN 103440886 B CN103440886 B CN 103440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vessel
jut
heat
insulation layer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649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0886A (zh
Inventor
史国宝
刘鑫
王佳赟
曹克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649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408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40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0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0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0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on For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包覆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的保温层,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和保温层之间形成流道,流道的内部具有多个固定在保温层内壁面上的突起部,多个突起部之间互不接触、呈周向排列或错位排列。本发明通过突起部呈错位的排列设置,增强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搅浑,改变了压力容器外壁面中汽泡的积聚现象,增强流体的换热能力,提高流体在压力容器外壁面相应位置处的临界热流密度,从而有利于实施核电厂堆内熔融物滞留措施,提高核电厂在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引入阻力小、系统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厂熔融物堆内滞留措施,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1975年发表的WASH-1400报告在对核电厂进行PRA分析后指出:核电厂的风险主要并非来自设计基准事故,而是来自堆芯熔化事故。为此,世界各主要核电国家均要求业界开展严重事故研究,寻求严重事故对策,以提高核电厂对付严重事故能力。
目前,根据严重事故发展过程特点,世界上已提出许多应对严重事故的策略。其中,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坍塌至下封头,可能致使压力容器失效,威胁到安全壳完整性,从而导致出现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严重后果,所以保持压力容器完整性、将堆芯熔融产物保持在压力容器内是目前严重事故缓解措施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严重事故缓解措施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堆芯熔融物保持在压力容器内(In-VesselRetention,IVR)的策略已经被许多现有运行的核电站以及许多正在设计的新型压水堆核电站所采用。
IVR措施是指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后,通过采用一系列策略或手段,使堆芯熔融物滞留在压力容器内,以保持压力容器的完整性,从而将严重事故后果限定在一回路边界内。其中一种实现IVR的措施就是压力容器外部冷却,其具体策略为:在核电厂发生事故的条件下将水注入反应堆堆腔,使反应堆压力容器浸于水中,水进入压力容器与保温层之间的冷却流道,冷却压力容器壁面,带出堆芯衰变热,避免了压力容器的失效,防止严重事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其中,保证IVR措施成功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压力容器壁面的实际热流密度必须小于当地临界热流密度。也就是说,提高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对于实现IVR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用于增强严重事故条件下熔融物堆内滞留措施的有效性,以提高核电厂应对严重事故能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核电厂压力容器外冷却流道中提供一种搅浑流体和增加流体扰流的装置,使压力容器外壁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严重事故条件下熔融物堆内滞留措施的有效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保温层;
保温层包覆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外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之间形成流道;其中,
流道内部具有突起部,突起部设在保温层内壁面的弧形段区域。
优选地,突起部的纵截面为弧线形,突起部与保温层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突起部朝向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
第一方向沿突起部在第一端部处的切线且指向第二端部;
第二方向沿保温层内壁面与突起部接触的位置处的切线且指向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5°~80°。
优选地,突起部的纵截面为直线形,突起部与保温层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突起部朝向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
第一方向沿突起部在第一端部径向指向第二端部;
第二方向沿保温层内壁面与突起部接触的位置处的切线且指向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5°~80°。
进一步地,突起部的数目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地,多个突起部之间不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多个突起部沿保温层内壁面的周向分布。
进一步地,多个突起部在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周向分布,形成一排或多排突起部,所述多排突起部的排列方式为并排排列或错位排列。
优选地,通过焊接固定方式、粘接固定方式、紧固件固定方式或铆接固定方式将突起部固定设置在保温层内壁面上。
优选地,突起部和保温层一体成型。
优选地,突起部为翅片。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包覆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的保温层,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和保温层之间形成流道,流道的内部设有多个固定在保温层内壁面上的突起部,突起部的第一端部的切向方向与所在保温层内壁面的切向方向的夹角为5°~80°,多个突起部之间互不接触、呈周向排列或错位排列。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提高核电厂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通过压力容器外壁面和保温层之间的流道内设有固定在保温层内壁面上的突起部,与来流方向形成一定夹角。当流体流经突起部时,在突起部第一端部或下游区域形成涡流,从而可以增强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搅浑,破坏由于流道形状和流体加热方式引起的流体冷热分层,特别是呈错位的排列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流体的搅浑,改变了压力容器外壁面中汽泡的积聚现象,增强流体的换热能力,提高流体在压力容器外壁面相应位置处的临界热流密度,从而有利于实施核电厂堆内熔融物滞留措施,提高核电厂在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的提高核电厂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突起部可以通过焊接固定方式、粘接固定方式、紧固件固定方式、铆接固定方式或冲压成型等方式固定在保温层内壁面上,也可以与保温层内壁面一体成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引入阻力小、装置系统的可靠性高的特点。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的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2显示了图1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保温层和突起部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显示了图1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保温层和突起部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4为本发明的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提高核电厂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1和包覆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的保温层2,反应堆压力容器1外壁面和保温层2之间形成流道3。其中,我们定义反应堆压力容器1与流道3间的界面为压力容器1外壁面。
流道3内部设有固定在保温层2内壁面上的突起部4。同样,定义保温层2内壁面为保温层2与流道3间的界面。
反应堆压力容器1包括筒体和封头等部件。压力容器的纵截面图可参见图1,我们定义筒体部分的壁面为直线段区域;封头部分为球冠形,其壁面为弧形段区域。保温层包覆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外部,一般来说,保温层的直线段内壁面与弧形段内壁面的形状设置与压力容器的壁面相一致或近似。
突起部4的数目至少为一个,固定设置在保温层2内壁面的弧形段区域,也可以固定设置在保温层2的弧形段内壁面和直线段内壁面的连接区域附近的内壁面上。
如图2所示,显示了图1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保温层2和突起部4之间的位置关系,突起部的纵截面可以为直线形。我们定义在视图上,突起部4与保温层2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5,突起部4朝向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6。定义突起部4的第一端部5沿直线的径向方向为第一方向7,指向突起部4的第二端部6;定义与突起部4相接触的保温层内壁面位置点的切线方向为第二方向8,指向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第一方向7与第二方向8的夹角β为5°~80°。箭头方向代表流体的来流方向。
如图3所示,显示了图1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保温层2和突起部41之间的位置关系,突起部的纵截面可以为弧线形。同样,我们定义在视图上,突起部41与保温层2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5,突起部41朝向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6。定义突起部41的第一端部5的切线方向为第一方向7,指向突起部4的第二端部6;定义与突起部41相接触的保温层内壁面位置点的切线方向为第二方向8,指向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第一方向7与第二方向8的夹角β为5°~80°。箭头方向代表流体的来流方向。
如图4和图5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提高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的立体图和顶视图。可以看到,突起部42可以沿保温层2内壁面分布呈周向排列,多个突起部42之间相互不接触。此外,突起部42在保温层2内壁面上的周向排列可以为一排,也可以呈多排排列方式。多排排列方式可以为并排(不错位)排列,也可以为错位排列。其中,所述错位排列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对于任意两个突起部42,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不同;第二,沿周向的任意两排突起部42不处于同一纵截面上。当然,所述错位排列也可以为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
突起部4固定在保温层2内壁面的工艺可以为焊接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固定、紧固件固定或铆接固定等方式,也可以为突起部4和保温层2一体成型方式,但不限于此。
优选的,可参见图2,突起部4可以为呈扁平的三角形状的翅片,固定设置在保温层2内壁面的弧形段区域。箭头方向代表流体的来流方向。翅片4的数目至少为一个,沿保温层2内壁面分布呈周向排列,多个翅片4之间不相互接触。翅片4在保温层2内壁面的周向上呈多排排列,排列方式为并排或错位排列(可参见图4和5)。翅片42的第一方向与所固定连接的保温层2内壁面处的第二方向的夹角β为5°~80°。
翅片4的材质和结构的选择,保证在正常运行环境条件下(如高温环境),形状不发生变化或只发生微小变化。翅片4与所述保温层2内壁面的固定工艺可以为焊接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固定、紧固件固定或铆接固定等方式,也可以为突起部4和保温层2一体成型方式,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提高核电厂压力容器外部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通过压力容器1外壁面和保温层2之间的流道3内设有固定在保温层2内壁面上的扁平状突起部4,与来流方向形成一定夹角。当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时,堆芯熔化和坍塌,熔融物逐渐聚集在压力容器1下封头内,压力容器1外壁面与保温层2之间形成流道,流体流经该流道,流体吸收压力容器1热量,冷却压力容器1。当流体流经突起部4时,在突起部4下游区域形成涡流,从而可以增强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搅浑,破坏由于流道形状和流体加热方式引起的流体冷热分层,改变了压力容器1外部汽泡积聚的现象,特别是本发明的突起部4当呈扁平状,并且各个突起部4不相互接触,减小了流动阻力,各排突起部4呈错位布置,流体搅浑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得压力容器1外壁面相应位置处的临界热流密度得到提高,有利于实施核电厂堆内熔融物滞留措施,从而提高核电厂在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突起部4的形状除了为扁平状的三角形,还可以为四边形、圆弧形或其他形状,也可以为锥形状,突起部2与保温层4内壁面连接的第一端部的形状尺寸大于突起部2的顶部的形状尺寸等,在此不作限定,只需达到在本发明中当流体流经突起部,实现干扰和搅浑流体的作用即可。
突起部4的材质可以与保温层2相同,可以为不锈钢材料、也可以为其它材料等,在此不作限定,只需保证在正常运行环境条件(如高温环境)下,突起部4的形状不发生变化或只发生微小变化。
突起部4与所述保温层2内壁面的固定工艺为焊接固定方式或冲压成型方式,也可以为突起部4和保温层2一体成型,但不限于此。可以看出,突起部4在保温层2内壁面的固定和固定方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引入阻力小、系统可靠性高。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保温层;
所述保温层包覆在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外部,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之间形成流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内部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设在保温层内壁面的弧形段区域;
其中包括多个所述突起部,所述多个所述突起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多个所述突起部在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周向分布,形成一排或多排突起部,所述多排突起部的排列方式为并排排列或错位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的纵截面为弧线形,所述突起部与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
第一方向沿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处的切线且指向所述第二端部;
第二方向沿所述保温层内壁面与所述突起部接触的位置处的切线且指向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5°~8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的纵截面为直线形,所述突起部与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接触端为第一端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的端部为第二端部;
第一方向沿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径向指向所述第二端部;
第二方向沿所述保温层内壁面与所述突起部接触的位置处的切线且指向所述保温层内壁面的直线段区域;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5°~8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其中,通过焊接固定方式、粘接固定方式、紧固件固定方式或铆接固定方式将所述突起部固定设置在所述保温层内壁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和所述保温层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为翅片。
CN201310364934.9A 2013-08-20 2013-08-20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Active CN103440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64934.9A CN103440886B (zh) 2013-08-20 2013-08-20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64934.9A CN103440886B (zh) 2013-08-20 2013-08-20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0886A CN103440886A (zh) 2013-12-11
CN103440886B true CN103440886B (zh) 2016-06-22

Family

ID=49694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64934.9A Active CN103440886B (zh) 2013-08-20 2013-08-20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408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068A (zh) * 2014-01-26 2015-07-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外壁面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
CN104810067A (zh) * 2014-01-26 2015-07-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外壁面带条纹的压力容器
CN104810066A (zh) * 2014-01-26 2015-07-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外壁面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
CN104810069A (zh) * 2014-01-26 2015-07-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外壁面带条纹的压力容器
CN104992045B (zh) * 2015-05-27 2017-10-3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反应堆严重事故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熔池结构计算方法
CN104979025B (zh) * 2015-06-30 2017-07-07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ivr条件下结构完整性试验平台
CN104979021B (zh) * 2015-06-30 2017-11-07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结构
CN109948296A (zh) * 2019-04-09 2019-06-2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下封头内熔融物冷却滞留有效性评价方法
CN110020480B (zh) * 2019-04-09 2022-06-1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下封头内熔融池结构分层判断及基于风险导向的分析方法
CN112530610A (zh) * 2020-12-08 2021-03-1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临界热流密度的方法
CN116078760B (zh) * 2023-01-29 2024-01-1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的汽泡清扫搅混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06A (zh) * 1990-12-21 1992-07-15 西门子公司 核反应堆、堆芯阻挡装置、急冷方法及产生湍流的三角叶片
CN201955002U (zh) * 2011-01-14 2011-08-31 青州飞达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管换热元件
CN102297624A (zh) * 2011-07-14 2011-12-28 许昌怡家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换热翅片
CN202102730U (zh) * 2011-05-09 2012-01-04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反应堆严重事故堆芯熔融物堆外冷却固化装置及系统
CN202614060U (zh) * 2012-05-28 2012-12-19 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 一种棱锥形翅片冷凝管
CN202650559U (zh) * 2012-06-08 2013-01-0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可实现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的金属保温装置
CN103115516A (zh) * 2011-11-16 2013-05-22 江苏大自然电器标牌厂 整体形螺旋翅片管
CN203026156U (zh) * 2013-01-08 2013-06-2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
CN203070782U (zh) * 2013-01-08 2013-07-17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坩埚型堆芯捕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4871A (ja) * 1992-12-10 1994-06-24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軽水冷却型原子炉
JPH08220277A (ja) * 1995-02-15 1996-08-30 Hitachi Ltd インターナルポンプ
JP2005049099A (ja) * 2003-07-29 2005-02-24 Toshiba Corp インターナルポンプおよび軽水型原子力プラント一次系配管
KR101089102B1 (ko) * 2010-03-17 2011-12-06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대형 가압경수형 원자로용 외벽의 임계열속 향상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06A (zh) * 1990-12-21 1992-07-15 西门子公司 核反应堆、堆芯阻挡装置、急冷方法及产生湍流的三角叶片
CN201955002U (zh) * 2011-01-14 2011-08-31 青州飞达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管换热元件
CN202102730U (zh) * 2011-05-09 2012-01-04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反应堆严重事故堆芯熔融物堆外冷却固化装置及系统
CN102297624A (zh) * 2011-07-14 2011-12-28 许昌怡家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换热翅片
CN103115516A (zh) * 2011-11-16 2013-05-22 江苏大自然电器标牌厂 整体形螺旋翅片管
CN202614060U (zh) * 2012-05-28 2012-12-19 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 一种棱锥形翅片冷凝管
CN202650559U (zh) * 2012-06-08 2013-01-0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可实现反应堆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的金属保温装置
CN203026156U (zh) * 2013-01-08 2013-06-2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
CN203070782U (zh) * 2013-01-08 2013-07-17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坩埚型堆芯捕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0886A (zh)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0886B (zh) 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CN203456100U (zh) 一种提高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装置
CN105047235A (zh) 核反应堆严重事故状态下熔融物堆内滞留非能动冷却系统
CN102737735A (zh) 超临界水堆组合式方形燃料组件、堆芯、双流程流动方法
KR102104145B1 (ko) 액체 금속 냉각식 원자로용 연료 다발
CN204694358U (zh) 笼式临界壁温监测热电偶支架
US20170018320A1 (en) Fast Neutron Reactor and Neutron Reflector Block of a Fast Neutron Reactor
US2948517A (en) Tube bundle assembly
CN206849504U (zh) 一种耐冲击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段结构
CN114255888A (zh) 燃料棒、燃料组件及其反应堆堆芯
CN104810066A (zh) 外壁面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
KR101851181B1 (ko) 이물질 여과장치가 형성되는 핵연료집합체용 하단고정체
KR101851184B1 (ko) 향상된 이물질 여과성능을 제공하는 핵연료집합체용 하단고정체
CN102717903A (zh) 蜂窝型不锈钢胀板热沉
CN103761999A (zh) 一种应用于高温气冷堆的岔道器
CN204596432U (zh) 一种具有热管导液装置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CN204332387U (zh) 含整流型搅混翼的燃料组件搅混格架
CN220773980U (zh) 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CN203733481U (zh) 一种外壁面带有翅片的压力容器
CN203858870U (zh) 外壁面带条纹的压力容器
CN202542228U (zh) 罐式储运设备
CN107658031B (zh) 压水型核反应堆嵌套式组件
RU179703U1 (ru) Шаровая тепловыделяющая сборка ядерного реактора
CN104501626B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CN106601311B (zh) 一种核燃料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Device for increasing boundary heat flux density of outer wall of pressure vessel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Shanghai Xuhui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310000073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2090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Shanghai Xuhui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310000073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