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预测比较提取背景区域。从上到下,每行先从左侧、再从右侧开始对数据进行行扫描,扫描顺序如图2。线性滤波具体做法如下:
■读取最近扫描的5个点(此处依次记为pi,pi+1,...pi+4),计算相邻2个像素值之差Δpi,Δpi+1,...Δpi+3(Δpi=pi+1-pi)。
■预测下个扫描点的值:
■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如果则该点判为背景。重复上述步骤预测比较同行同侧下一个点。否则转到下一步
■如果则该点为前景。停止该行这侧的扫描。若目前进行的是左侧扫描,则转到同行右侧,重复以上所有步骤。否则转到下一步。
■每行左右侧均扫描完成后,转到下一行从左侧开始重复以上所有步骤,直到各行均被扫描历遍,结束。
步骤(1)流程图见图3。经过预测比较,提取出背景,同时获得光纤最外层涂覆层的外轮廓。
(2)对步骤(1)得到的背景区域做标记,得到二进制背景模板Tb1,将所有背景像素值全部改为0后得到图像用I表示。
(3)对图像采用基于区域填充分割的分水岭法进行第一次分割。
具体步骤如下:
●对图像I分别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采用Sobel算子滤波
●根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滤波结果Hx,Hy,得到检测图像的梯度图像
●对原图I进行腐蚀操作,考虑到各层轮廓接近圆形,这里采用圆形结构元素,得到图像Ie
●将图像Ie作为标记图像,以原图I为掩模图像,采用8连通结构元素M8进行如下的形态学重构。首先令t1=Ie,迭代ti+1=(ti⊕M8)∩I,其中⊕为膨胀操作,直到ti+1=ti停止。此时得到的图像ti+1用Ieor表示,对Ieor做膨胀处理得到图像Ieorp。
●以Ieor的反转图像(即每个像素值为255-原值)为掩模图像,以Ieorp的反转图像为标记图像,仍然采用8连通结构元素M8进行形态学重构,将重构结果进行反转得到图像记为Ieorp-con。
●以8连通求出Ieorp-con局部最大值的二进制模板图Tmax。
●为减少计算量、限制分割的区域个数,对小尺寸区域进行限制。进行考虑到实际涂覆层边界的类园性,此处选择直径为d(根据获得图像的分辨率而定,一般选d在5-15之间的整数均可)的圆形模板Cd为结构元素对Tmax做闭操作,接着进行腐蚀,得到二进制图像Tmax-e,将Tmax-e中各区域的面积(区域内像素数目)与最小区域门限Δ相比较,小于门限的区域撤掉,大于门限的区域保留。Tmax-e经最小门限限制处理后的图像用Tmax-Δ表示。这里对Tmax-e设置最小区域面积下限Δ,Tmax-e中小于Δ的区域面积不能被单独标注为一个独立区域。如果测量中不进行纤芯测量,则门限Δ可以设的大些;反之若测涂覆层的同时需要测量纤芯参数,则该门限值要小于纤芯的尺寸。
●对Ieorp-con进行二值化,计算二值化后图像中各像素点到距离其最近的非零点之间的欧拉距离,得到矩阵Deu,其维数于I相同。对Deu采用分水岭法得到的图像Itp二值化,获得分水岭变化脊线模板Trig,将Trig与Tmax-Δ进行或操作,得到Tshed-Δ。
●以8连通结构元素,Tshed-Δ为标记图像,以梯度图像Ig掩模图像,进行指定区域最小值的形态学重构,使得梯度图像Ig的局部最小值只发生在Tshed-Δ非零位置。被修改后的梯度图像用IgM表示。
●对IgM运用分水岭法获得分割结果SM,这个图像中分割出区域数目比直接分水岭法得到的少。
通过上述处理的分水岭法分割,SM极大减少了过度分割的现象,为后续树图法的二次分割减少计算量打下了基础。
(4)整理第一次图像分割结果:根据Tb1、SM、Tmax-Δ对原图I做如下标定:(a)所有在模板Tb1中为1的区域,其在原图中分割为一个独立区域,即背景,背景不参与后续第二次图像分割;(b)前景光纤图像根据SM分割结果,若该分割区域对应Tmax-Δ有不为0的元素,则区域等级标记为最高级“F-1”;(c)光纤前景图像根据SM分割结果,若该分割区域内对应Tmax-Δ所有元素均为0,这些区域等级标记为次高级“F-2;。
(5)树图分割的预处理。对第一次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区域,分别计算面积(区域内像素点总数)、区域内平均灰度值。
(6)不同与对每个像素点作为一个顶点的传统树图,此处每个以步骤(3)中分割得到的前景区域,构建无向加权树图G=(V,E)。v∈V为顶点,对应于步骤(3)中分割得到的一个前景区域,E为边缘集合,(vi,vj)∈E对应于一对相邻顶点,二个顶点相连构成一条边,即链接顶点vi,vj的一条边。每个顶点值用域内灰度平均值表示。若区域vi,vj不相邻,则它们之间没有边相连。
(7)每个边(vi,vj)∈E均有一个非负权重值w(vi,vj)用于度量vi、vj的不相似度,即(3)中分割出的各区域不相似度。这里定义相邻顶点所构成的边的权重为这二个相邻区域的平均灰度值差的绝对值。不相似程越大,则边的权重值越大。
(8)进行第二次图像分割,分割基于三个原则:(a)同一区域内部的不相似度应该低于区域间的不相似;(b)涂覆层有区域面积的下限;(c)我们对大量光纤图像的分析发现:分割得到的小区域一般来自二个方面:由于涂覆层破损等因素引发的破损区和纤芯。而纤芯距离图像中心近,涂覆层中的破损区域距离图像中心远。故若在分割中出现中心位置远离图像中心的小区域,需要将其合并到相邻区域。
(9)假设(6)中区域二二相邻构建的树图共有h条边,对h条边的权重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
(10)以步骤(6)、(7)构成的图为初始状态(第0次的分割结果,q=0),对q=1,....,h重复步骤(11)-(13)h次。
(11)由第q-1次的分割结果,迭代获得第q次的分割结果:设在第q次处理中处理的是(9)中排序的第q条边相连的二个区域,用Oq=(vi,vj)表示,若在第q-1次处理后vi、vj仍分属不同的区域(用和表示),那么计算各自区域内部的平均灰度值,并得到二个平均灰度值差的绝对值定义为二个相邻区域在第q-1次迭代后得到的新区域和构成树图边的权重值,即二个区域的不相似度。
(12)计算和各自区域内部的不相似度。该值为各自区域内部所有边(即步骤(7)构成的树图中所有在当前区域中的边)的最大值表示,此处用 表示。
(13)比较 和
●若满足:
即迭代后二个区域间不相似度大于任意一个区域内部不相似度的一个函数,说明二个区域严重不相似,则保持和区域分割结果不变;
●否则合并和区域,重新计算合并后新组成区域的面积、平均值,区域内部不相似度以及与其相邻各区域的不相似度。
τ(C)=(k×d)/|C|,其中k为常数,根据是否同时测量纤芯等因素由用户设定,比如当测量纤芯时,可以设较小k值,而不测纤芯时k值可以适当设大些。|C|为区域C的面积,d为区域C中心(区域内所有点坐标平均值)到整幅图像中心的距离。在k保持不变条件下,当|C|很小时,对纤芯而言,由于其与图像中心的距离d也较小,则τ(C)较小,上述不等式右侧较小,不等式较易满足,因此纤芯区域能保持独立性,不会被合并到其它区域。而对涂覆层中的各个破损区域,由于距离图像中心远,d值较大,故τ(C)值大,上述不等式较难满足,因此涂覆层中小破损区域会被合并。
(14)整理树图分割结果。由于涂覆层成像质量的不统一,第二次分割后仍然会有一些破碎严重的区域不能被合并到内/外涂覆层区域中。扫描分割形成的所有区域,若存在区域其面积小于涂覆层最小面积门限、该区域不包含图像中心点,则认为该区为破损区域,需要被合并。若该区域只与一个涂覆层相邻(即一涂覆层内部破损区),则将其并入该涂覆层。若该区域与内、外涂覆层均相邻,则分别计算该区域与内、外涂覆层平均灰度差的绝对值,即不相似度,将该区域并入差异较小的涂覆层,同时记录该不相似度、修改该区域的等级标注为最低级“F-3”。
(15)根据上述分割结果获得边界图像,选取椭圆拟合的合格边界点进行拟合。椭圆拟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hough变换,但其处理时间长,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快速检测的要求。最小二乘法虽然精读不如hough变换,但胜在速度快,用6个点的坐标就可以拟合出椭圆的参数了。为了提高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增加参与拟合的点的数目,同时对参与的拟合点进行筛选,筛选原则:(a)代表性,即采点区域尽可能广泛,从图像各区选取而不是只选挨在一起的多点;(b)质量高,即优先选择图像边缘清晰、来自非破损区域的点。将整个图像以中心点为中心,等分成偶数个扇区。对同一涂覆层在每个扇区内筛选3个合格边界点,基本原则为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选取。若该扇区内有边界所属区域为“F-1”级,则从中选择3个点,并将这3个点标记为P1优先级;若该扇形区域内无边界属于“F-1”级区域,或者“F-1”区域边界在此区间点数n少于3个,则看是否有边界属于“F-2”区域标记,若有则从中选择余下的3-n个点,并将这n个点标记为P2优先级。以上点构成待用点集合。
(16)合格边界点配对。设扇区个数为N,按照二区配对原则将第1、1+N/2扇区配对,第2、2+N/2扇区配对,依此类推。分别从2配对个扇区找到m=min(2个配对区域中P1优先级的点数),依次历遍各扇区对,得到总的拟合点数
●若tf大于42,转至步骤(17)。
●若tf小于42,从待用点集合中任意寻找余下的P1优先级点直到点数达到42个,转至(17)。
●若待用点集合中所有P1优先级点数不足42个,则继续从优先级为P2的点中按照二区配对的原则选取点,直到P1优先级和P2优先级点的总数达到42个,转至步骤(17)。
●极端情况下,即涂覆层边界处破损严重,待用点集合中P1、P2优先级的点达不到42个,则对处于涂覆层边缘的各标记为“F-3”的区域与将其合并的涂覆层区域的不相似度按照升序排列,从不相似度最小的“F-3”区边界选取3个点,然后从差异次小的“F-3”区边界选择3个点,依次类推,直到P1优先级、P2优先级与区域等级为“F-3”的边界中选出点数总和达到54。此时要求54个拟合点是由于可用点质量不高,参考性降低,于是通过增加拟合点数目提高拟合质量。
(17)将所有(16)中选择点的坐标(xi,yi),参照椭圆公式 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拟合参数P1,.....,P6。由于步骤(15)(16)中已经对参与拟合点的质量进行了控制,因此此处使用任何最小二乘法拟合法,如标准最小二乘拟合法、AndrewFitzgibbon直接最小二乘拟合法、WalterGander最小二乘拟合法等,均能保证拟合精度和测量鲁棒性。求出单层或多层椭圆的长轴A’和短轴B’等。
(18)将各测量得到的参数A’、B’转换成微米为单位的值A、B,
计算涂覆层直径:
涂覆层不圆度(%)
涂覆层厚度比(%)其中δmin、δmax分别为涂覆层最大/小厚度、以及涂覆层/包层同心度误差等。
本方法由于先采用线性滤波分割出背景,减少后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进行各层分割时采用二次图像分割的方式,先采用区域填充分割图像,减少后续树图分割的数据量,树图分割时区域合并判决原则为线性,加快了处理速度,使得整个测量时间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对于分水岭分割中需设置的参数门限Δ和树图分割中需设置的常数k,主要目的是减少后续计算量,而由于采用基于树图的第二次图像分割和步骤(14)对树图分割结果的整理,因此这2个值的设定不会改变测量结果,仅起到改变计算量的目的,故相比其它测量方法中图像分割结果严重依赖于所设门限值的方法,本方法人为干扰小。若不想在设备位置调整阶段设置以上二个参数,本方法也指定了省缺值Δ为30、k为200。
本方法不仅局限于单层或多层涂覆层几何参数自动测量,也可用于光纤的几何参数测量,特别是对破损严重、仅靠像素级操作无法处理的光纤图像,本方法也能出色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