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4925A - 取像系统镜组 - Google Patents

取像系统镜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4925A
CN103364925A CN2012102718332A CN201210271833A CN103364925A CN 103364925 A CN103364925 A CN 103364925A CN 2012102718332 A CN2012102718332 A CN 2012102718332A CN 201210271833 A CN201210271833 A CN 201210271833A CN 103364925 A CN103364925 A CN 103364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mirror group
taking system
system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18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4925B (zh
Inventor
蔡宗翰
陈纬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4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4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4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4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当满足特定条件,可有效改善取像系统镜组的色差问题,使取像系统镜组在两枚透镜结构中,可符合轻薄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仍保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Description

取像系统镜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取像系统镜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取像系统镜组以及三维(3D)影像延伸应用的取像系统镜组。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电子产品以轻薄可携为主要诉求,广泛应用于各种行动装置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Ultrabook等各种可携式电子产品,其所搭载光学系统的体积尺寸也一再地被要求小型化与低成本,传统上三枚或三枚以上具屈折力的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号US 8,094,231B2、US 8,089,704B2所揭示,由于过多的透镜数目配置,使得小型化的程度受到限制,且成本、制造组装复杂度也相对较高。
目前虽已有两片式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号US 7,821,724B2所揭示,其为具有两片透镜的光学系统,但该光学系统于透镜面型设计,使得该光学系统的影像像面弯曲过大而易产生影像周边离焦问题,且该光学系统于透镜材质选择,造成其对于像差与色差的修正能力较为有限,使得该光学系统的成像能力与品质受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包含两枚具有屈折力的透镜,通过两枚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搭配,使取像系统镜组可有效改善系统的色差问题,且取像系统镜组的透镜结构设计,符合轻薄小型化、低成本的特性,并可有效修正影像像面弯曲过大而产生影像周边离焦问题,以保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1.30<CT2/CT1<4.0;以及
2.0<(V12-V22)/(V1-V2)2<5.0。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CT2/CT1<4.0;以及
2.0<(V12-V22)/(V1-V2)2<5.0。
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30<CT2/CT1<4.0。
当CT2/CT1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厚度的配置适中有助于提升镜片的制作合格率,过厚或过薄的镜片配置将易造成镜片碎裂或成型不良。
当(V12-V22)/(V1-V2)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改善取像系统镜组的色差问题,使取像系统镜组在两枚透镜结构中,于符合轻薄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仍保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光阑:701、901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成像面: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f: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Fno: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
HFOV:取像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R1: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其中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适当提供取像系统镜组所需的正屈折力,且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借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强度,有助于缩短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有效对于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作补正。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借此,可有效修正取像系统镜组的影像像面弯曲过大而产生影像周边离焦问题,有助于改善整体的成像品质。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0.60<CT2/CT1<4.0。借此,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厚度的配置适中,有助于提升镜片的制作合格率,过厚或过薄的镜片配置将易造成镜片碎裂或成型不良。較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1.30<CT2/CT1<4.0。更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1.50<CT2/CT1<4.0。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2.0<(V12-V22)/(V1-V2)2<5.0。借此,可有效改善取像系统镜组的色差问题,使取像系统镜组在两枚透镜结构中,于符合轻薄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仍保有良好的成像品质。較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2.0<(V12-V22)/(V1-V2)2<3.0。更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2.0<(V12-V22)/(V1-V2)2<2.5。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1.0<(R1+R2)/(R1-R2)<-0.1。借此,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曲率,可避免球差过大,进一步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以缩短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有利于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較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1.0<(R1+R2)/(R1-R2)<-0.25。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9<f/f1+f/|f2|<2.1。借此,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合适,当第二透镜为负透镜时,有助于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适当修正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若第二透镜为正透镜则可有效分散正屈折力配置,有助于降低敏感度。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1.0<f/f2<0.5。通过适当调整第二透镜的焦距,可有效地对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作补正。較佳地,取像系统镜组可满足下列条件:-1.0<f/f2<0。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3<R1/f<1.2。借此,可确保第一透镜提供系统足够的屈折力,且避免像差过度增大。
本发明取像系统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取像系统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易于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取像系统镜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取像系统镜组中,光圈可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即为前置光圈)或是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即为中置光圈)。光圈若为前置光圈,可使取像系统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是有助于扩大取像系统镜组的视场角,使取像系统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Filter)140以及成像面130。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110为塑胶材质。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1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120及成像面1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 ( Y ) = ( Y 2 / R ) / ( 1 + sqrt ( 1 - ( 1 + k ) &times; ( Y / R ) 2 ) ) + &Sigma; i ( Ai ) &times; ( Y i ) ;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取像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54mm;Fno=2.60;以及HFOV=29.4度。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V12-V22)/(V1-V2)2=2.24。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CT2/CT1=1.3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112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f=0.81;以及(R1+R2)/(R1-R2)=-0.31。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f2=-0.16;以及f/f1+f/|f2|=1.12。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7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8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82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14则表示各表面第1-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40以及成像面230。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210为塑胶材质。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2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220及成像面2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83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9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92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093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40以及成像面330。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310为塑胶材质。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3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320及成像面3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0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02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11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40以及成像面430。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410为玻璃材质。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4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420及成像面4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12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2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22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23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0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光圈500、第二透镜5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40以及成像面53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510为玻璃材质。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5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520及成像面5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3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32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33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40以及成像面630。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610为玻璃材质。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6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620及成像面6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4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42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51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52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光阑701、第二透镜7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40以及成像面730。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7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710为塑胶材质。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7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720及成像面7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53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6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62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光圈800、第二透镜8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40以及成像面830。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8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810为塑胶材质。
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8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820及成像面8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71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72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73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81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的球差、像散以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光阑901、第二透镜92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40以及成像面930。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911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912近光轴处皆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一透镜910为玻璃材质。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9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920为塑胶材质。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4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二透镜920及成像面930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82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91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f、Fno、FOV、V1、V2、CT1、CT2、R1、R2、f1以及f2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七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0196047220019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以及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及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1.30<CT2/CT1<4.0;以及
2.0<(V12-V22)/(V1-V2)2<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CT2/CT1<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1+R2)/(R1-R2)<-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0.9<f/f1+f/|f2|<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2.0<(V12-V22)/(V1-V2)2<3.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2<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2.0<(V12-V22)/(V1-V2)2<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3<R1/f<1.2。
10.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及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CT2/CT1<4.0;以及
2.0<(V12-V22)/(V1-V2)2<5.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2.0<(V12-V22)/(V1-V2)2<3.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2.0<(V12-V22)/(V1-V2)2<2.5。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1+R2)/(R1-R2)<-0.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2<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30<CT2/CT1<4.0。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0.9<f/f1+f/|f2|<2.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一透镜为塑胶材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1+R2)/(R1-R2)<-0.25。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CT2/CT1<4.0。
20.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及像侧表面近光轴处皆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周边处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及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30<CT2/CT1<4.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CT2/CT1<4.0。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2.0<(V12-V22)/(V1-V2)2<3.0。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1+R2)/(R1-R2)<-0.25。
CN201210271833.2A 2012-04-06 2012-08-01 取像系统镜组 Active CN1033649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2267 2012-04-06
TW101112267A TWI438481B (zh) 2012-04-06 2012-04-06 取像系統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4925A true CN103364925A (zh) 2013-10-23
CN103364925B CN103364925B (zh) 2015-08-26

Family

ID=470694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1833.2A Active CN103364925B (zh) 2012-04-06 2012-08-01 取像系统镜组
CN20122037927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8524U (zh) 2012-04-06 2012-08-01 取像系统镜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7927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8524U (zh) 2012-04-06 2012-08-01 取像系统镜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36986B2 (zh)
CN (2) CN103364925B (zh)
TW (1) TWI4384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8481B (zh) * 2012-04-06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系統鏡組
US9285569B2 (en) * 2014-04-22 2016-03-15 Delta ID Inc. Lens assembly for optical imaging
CN106526852B (zh) * 2016-09-29 2019-05-0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目镜光学系统
CN108873311B (zh) * 2018-08-06 2023-10-24 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小尺寸的内窥镜光学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5054A (ja) * 2001-06-21 2003-01-08 Minolta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用対物レンズ
US20040160680A1 (en) * 2003-02-19 2004-08-19 Yoshikazu Shinohara Imaging lens
CN201210195Y (zh) * 2008-06-12 2009-03-18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二镜片光学取像镜头
CN202748524U (zh) * 2012-04-06 2013-02-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20590A (ja) * 2011-04-05 2012-11-12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5054A (ja) * 2001-06-21 2003-01-08 Minolta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用対物レンズ
US20040160680A1 (en) * 2003-02-19 2004-08-19 Yoshikazu Shinohara Imaging lens
CN201210195Y (zh) * 2008-06-12 2009-03-18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二镜片光学取像镜头
CN202748524U (zh) * 2012-04-06 2013-02-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65658A1 (en) 2013-10-10
TW201232024A (en) 2012-08-01
CN202748524U (zh) 2013-02-20
US8736986B2 (en) 2014-05-27
CN103364925B (zh) 2015-08-26
TWI438481B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94680U (zh) 光学影像镜头系统组
CN202854391U (zh) 影像系统镜组
CN202886713U (zh) 影像镜片系统组
CN202693892U (zh)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组
CN202710833U (zh) 光学影像透镜系统组
CN202693894U (zh) 光学影像系统组
CN202837661U (zh) 取像光学系统镜组
CN202886721U (zh) 广视角光学镜头组
CN202904111U (zh) 光学摄影镜片系统
CN202693893U (zh) 光学成像系统镜组
CN202886720U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组
CN202837657U (zh)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
CN202904112U (zh) 结像镜头
CN202710832U (zh) 摄影系统
CN202693895U (zh) 单焦点光学镜片系统
CN202939355U (zh) 光学取像系统镜组
CN104516093A (zh) 光学结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3852858A (zh) 影像撷取光学镜组
CN103969802A (zh) 光学拾像系统组
CN104459952A (zh) 光学结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3076666A (zh) 摄影光学镜片系统
CN103777310A (zh) 光学摄像系统组
CN103376536A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组
CN103837964A (zh) 影像拾取系统镜头组
CN202748525U (zh) 光学系统镜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