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7116A -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7116A
CN103357116A CN2012102098043A CN201210209804A CN103357116A CN 103357116 A CN103357116 A CN 103357116A CN 2012102098043 A CN2012102098043 A CN 2012102098043A CN 201210209804 A CN201210209804 A CN 201210209804A CN 103357116 A CN103357116 A CN 103357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field
coil
short
circui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98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och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ental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och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ental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och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ental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ocha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57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7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第一磁性结构体、一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一第三磁性结构体以形成一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第一、第二与第三磁场产生线圈分别配置于第一磁性结构体、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的外部表面;一第一短路结构以及一第二短路结构,分别配置于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侧之上;当通电于第一、第二与第三磁场产生线圈时,得以使得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端形成N-S二磁极。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可以应用于治疗生物组织中。

Description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磁场产生器,特别是关于一种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背景技术
一个随时间变化或不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方向,此二者可能在空间中任何二点都不相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在同一点不同时间也可能有不同的方向和大小;不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在同一点是保持一常数。两个最普通的巨观磁源是永久磁铁与带电流的导体。目前实验和理论证明均指出在此二磁源所生的场中并无基本上的差别,事实上磁场产生的主要机构对此二种形式的磁源而言是相同的。
均匀磁场空间在物理实验、材料科学以及医疗的应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磁场空间的均匀度是该磁场空间中磁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除以平均值。公知的产生均匀磁场空间的技术是借由螺线管线圈磁场产生器(solenoid coil magnetic field generator)或亥姆霍兹线圈(Helmholtz coil)磁场产生器来达到。
众所周知,磁场及电场会影响生物组织。磁场及电场已经应用于对抗疾病以及创伤的身体部位,而且也希冀其能做得最好。美国专利第3,915,151号揭示此类治疗的范例,其主要适用于治疗破裂的骨头,并且使用较佳的平坦线圈来产生磁场,磁场流的方向是纵向于治疗物体,即平行于脚或手。在一个实施例中,除了磁场之外,尚引进一静电场。该静电场是借由两个正相反相对的电极,并以相对高电位差的电压施加至该电极来实现。此处所提供的电场是以实质上相对于磁场流的直角角度而流经治疗物体。借由供应一振幅规律变动的电压,将治疗区域中带电的粒子带至一种振荡的运动状态。由于一磁场以及一电场的流动方向,带电的粒子仅会以相对于骨骼架构的直角角度振荡,并因而垂直于治疗物体的主要血液的流动方向。静脉血液流,即流向心脏的血液流,因而不会受到此治疗的影响。
电磁治疗设备的功能是基于一般所公认的物理与化学定律以及在医学研究范围内的发现。该理论基础尤其是由磁流体动力学以及原形质物理所集合,其揭示于普林斯顿大学的Jackson所著的“古典电动力学”以及Lyman Spitzer所著的“真空气体电物理学”。
基于上面所述的磁场产生器及其应用,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新颖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产生一高效能磁场及磁场共振效应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第一磁性结构体、一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一第三磁性结构体以形成一马蹄形磁性结构体,一第一磁场产生线圈、一第二磁场产生线圈以及一第三磁场产生线圈,第一、第二与第三磁场产生线圈分别配置于第一磁性结构体、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的外部表面;一第一短路结构以及一第二短路结构,分别配置于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侧之上;当通电于第一与、第二与第三磁场产生线圈时,得以使得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端形成N-S二磁极。
其中第一磁性结构体、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分别借由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硅钢片堆栈而成方形柱体。其中第一短路结构以及第二短路结构分别环扣于马蹄形柱体的两端点或上缘之上,第一短路结构以及第二短路结构分别借由第一以及第二铜质材料而形成。第一短路结构以及第二短路结构中产生感应电流而形成顺磁效应。其中第一磁性结构体及第二磁性结构体分别置于第三磁性结构体的二侧之上。其中第一与第二磁场产生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或者是通电于第一与第二磁场产生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可以应用于治疗生物组织中。
以上所述是用以阐明本发明的目的、达成此目的的技术手段、以及其产生的优点等等。而本发明可从以下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伴随后附附图及前述权利要求使读者得以清楚了解。
附图说明
上述组件,以及本发明其它特征与优点,借由阅读实施方式的内容及其附图后,将更为明显:
图1显示一电流中磁力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2a显示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层运动产生的磁力线分布的示意图;
图2b显示一些磁化的铁原子的磁铁内部原子的磁极排列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50 磁化铁原子
101 第一磁性结构体
102 第二磁性结构体
103 第三磁性结构体
104 第一短路结构
105 第二短路结构
106 第一磁场产生线圈
107 第二磁场产生线圈
108 第三磁场产生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配合实施例与随附的附图详述于下。应可理解为本发明中所有的实施例仅为例示之用,并非用以限制。因此除文中的实施例外,本发明也可广泛地应用在其它实施例中。且本发明并不受限于任何实施例,应以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同等领域而定。
图1显示一电流中磁力线方向的示意图。当电流通过一载体,其载体的周围所产生的磁场可以根据必欧-沙伐定律(Biot-Savart Law)而求得。采用静磁近似,当电流缓慢地随时间而改变时(例如当载流导线缓慢地移动时),利用必欧-沙伐定律,可以约略得到磁场大小相依于电流的大小、方向及距离。此外,在一载流导线中,磁力线方向及电流于回路中的方向可以根据安培右手来决定。举例而言,在一垂直往下的电流中,该电流所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而在一由下往上输入电流的螺线管线圈中,该电流线圈所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为由左至右的方向。
依照物质的基本原子模型,可以得知所有的物质均由原子组合而成,而每一个原子都包含了一个带正电了核子及许多依轨道运行而带负电的电子。这些依轨道运行的电子会产生回旋的电流,并且会形成为小的磁双极(N极-S极)。一般而言,原子中的电子若呈现静止状态,其周遭环境即为零动态,而若电子运(或移)动即产生磁场现象─分为N极、S极。换言之,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层运动会产生磁场,其磁力线分布如图2a所示。
另外,原子中的电子与核子会以特定的磁双极矩在它们自己的轨道上旋转。因为核子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很多,且其角速度比电子小。一个自转的核子的磁双极矩与一个自转(或依轨道运行)的电子的磁双极矩比较起来,可以不计。
在缺乏外在磁场的情况下,大部分的物质,其原子的磁双极矩的方向并不一定,使得净磁双极矩为零。倘若应用外在的磁场,不仅可以使自转电子的磁矩排成一线,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轨道运行的改变也会产生感应磁矩。因此,由于磁性物质的出现,使得磁通密度会发生定量的改变。
在一些物质中,由依轨道进行且自转的电子所产生的磁矩并不完全互相抵消,因此在这些物质中的原子及分子含有净值的平均磁矩。外加磁场会使得分子的磁矩顺着该外加磁场的方向排成一线,如此一来就增加了磁通密度。然而,分子的磁矩在进行排列时,会受到随机热振动的力而受到阻碍。该效应会产生些许的粘结作用,同时在磁通密度方面所能增加的量也相当少。具有上述特性的物质即为一弱磁性材质。弱磁性材质通常具有非常小的正值磁化常数(magnetic susceptibility),例如铝、镁、钛、钨等物质,其磁化常数大约在10-5阶次(order)。
弱磁性材质的弱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转的电子的磁双极距。借着外加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来使得分子磁双极距(magnetic dipole moment)排成一线。然而,该驱动力会因为热振动所产生的干扰效应而受到抵制。弱磁的效应与温度息息相关。在温度较低而有少量的热碰撞时,弱磁的强度较强。
强磁性材料的磁化常数比弱磁性材料的磁化常数大上好几个阶次。强磁性材料,例如铁、钴、镍等物质,是由许多小磁域组合而成,这些小磁域的线性大小可以从几微米(micron)直到大约1毫米(mm),每一块小磁域大约包含了1015或1016个原子,这些小磁域由于受到自转电子的影响,甚至在无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使得其内的磁双极距排成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这些小磁域完全受到磁化。如图2b所示,其显示一些磁化的铁原子50,其磁铁内部原子的磁极排列方式,其磁双极距排成一线。而当外加一磁场至强磁性材料时,那些磁域(含有随着外加磁场而排成一线的磁距)边界就会移动而增加那些含有磁矩的磁域的体积,使得其它磁域的体积减少。最后,磁通密度就会增加。换言之,强磁性材料的强磁性是由于在磁域之内的原子,其磁双极矩之间产生强大的耦合效应而引起的。
图3显示一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包括:一第一磁性结构体101、一第二磁性结构体102以及一第三磁性结构体103,一第一短路结构104以及一第二短路结构105,一第一磁场产生线圈106、一第二磁场产生线圈107以及一第三磁场产生线圈108。其中第一磁性结构体101、第二磁性结构体102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103分别配置磁场产生线圈106、107以及108于其外部表面。举一实施例而言,第一磁性结构体101、第二磁性结构体102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103均为方形柱体,其中第三磁性结构体103置于底部,而第一磁性结构体101及第二磁性结构体102分别置于第三磁性结构体103的二侧之上。在一实施例中,三个磁性结构体的排列位置可以调整。举一实施例而言,磁场产生线圈106、107以及108为一螺线管线圈。
本发明的第一磁性结构体101、第二磁性结构体102以及第三磁性结构体103可以采(选)用一弱磁性材质或一强磁性材质,或者是介于弱磁/强磁之间的磁性材质,其端视实际的应用而决定使用弱磁性材质或强磁性材质。
本发明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使用三个磁性结构体(101、102、103),每一磁性结构体的表面上分别缠绕一线圈。举一实施例而言,磁性结构体(101、102、103)为硅钢薄板或硅钢片堆栈成一方形柱体,将各方形柱体的表面上分别缠绕一线圈(106、107、108)。换言之,本发明的磁场产生器10可以利用硅钢片推叠成一马蹄形柱体作为磁性结构体(101、102、103),将马蹄形柱体绕一线圈,其线圈通电流产生磁场。因绕线方向的不同而形成马蹄形柱体两端产生N-S的排列。此外,利用第一短路结构104以及第二短路结构105,例如为一铜质材料,分别环扣马蹄形柱体(即磁性结构体101、102)的两侧之上(例如:两端点或上缘)以形成短路结构(铜靶)。其中可以作为短路结构的材料均可以选用。
线圈(106、107、108)通电流以产生磁场;例如,可以利用绕线方向的不同(或者是输入电流方向的改变),使得磁性结构体103二侧之上的磁性结构体(101、102)的磁极形成N-S的排列,即形成N-S二磁极结构体,如图3所示。如前所述,在一由左(右)至右(左)输入电流的螺线管线圈,于螺线管线圈所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为由下(上)往上(下)的方向。在线圈(106、107、108)所产生的磁场以及三个磁性结构体(101、102、103)所产生的磁场之下,两磁场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磁场共振效应。
在本发明中,施加适当的电流于线圈(106、107、108),马蹄形结构的两端点形成N-S磁场,此时磁场变化在短路铜靶(104、105)产生感应电流而形成顺磁效应。此顺磁效应可以在相同电流强度的输入,使输出磁场强度增加约2.5倍或以上。在本发明中,此马蹄形结构的两端点加上短路铜靶(104、105)装置使得输出效率提高,因而得以降低电容使用数量,并且降低电磁线圈重量。基于效率的提高,本发明的磁场产生器可以应用于生物用的电磁场,使其具有轻薄外观及低成本生产的优势。
综合上述,欲产生高效能的磁场,需要馈入一电压于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的螺线管线圈(106、107、108)中。举例而言,在未使用短路铜靶的情形,输入电力平均约在40w/s(焦耳)施加于螺线管线圈(106、107、108),得以使得N-S磁极输出磁场强度大约为1340高斯(量测点在磁极右上方);而在使用短路铜靶(104、105)的情形之下,输入电力平均约在40w/s(焦耳)施加于螺线管线圈(106、107、108),得以使得N-S磁极输出磁场强度大约为3160高斯(量测点在磁极右上方)。
如前所述,磁性结构体(101、102、103)为硅钢薄板或硅钢片,堆栈成一方形柱体。举例而言,此硅钢片含硅0.8%~4.8%,一般厚度在1毫米(mm)以下。硅钢片(薄板)具有优良的电磁性能,是一重要的磁性材料。硅钢片按其含硅量不同可分为低硅钢片和高硅钢片两种;低硅钢片含硅2.8%以下,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高硅钢片含硅量为2.8%~4.8%,其具有良好的磁性,但较脆。硅钢片可经由热、冷轧而制成,以形成热轧硅钢片和冷轧硅钢片两种;冷轧硅钢片可分为晶粒无取向及晶粒取向两种。冷轧硅钢片厚度均匀、表面质量好、磁性较高。在相同磁场下能获得较高磁感的硅钢片,用它制造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小,相对而言可节省硅钢片以及线圈(铜线圈)的材料。
在物理环境中,任何物质在高涌动螺旋磁场的作用下,物质会产生分子化,例如非铁的金属会造成导磁现象,即该物质介质因而具有一相对的导磁系数(relative permeability)。大部分物质的导磁系数都非常接近真空的导磁系数μ0。然而,对于含有铁的磁性物质(例如:铁、钴、镍等),其相对的磁导系数μr相当大(例如:50~5000,对于特殊合金甚至高达106以上)。因此,在本发明中,一物体(质)置于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之中会产生分子化而造成导磁现象。换言之,分子键结受外力作用(例如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所产生磁场的作用),键结的分子会有解离状况产生。因此,借由本发明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10,此效果可以应用于(治疗)生物组织中。
对熟悉此领域技艺的人,本发明虽以实例阐明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精神。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内所作的修改与类似的配置,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内,此范围应覆盖所有类似修改与类似结构,且应做最宽广的诠释。

Claims (10)

1.一种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第一磁性结构体、一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一第三磁性结构体以形成一马蹄形磁性结构体,一第一磁场产生线圈、一第二磁场产生线圈以及一第三磁场产生线圈,该第一磁场产生线圈、该第二磁场产生线圈与该第三磁场产生线圈分别配置于该第一磁性结构体、该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该第三磁性结构体的外部表面;
一第一短路结构以及一第二短路结构,分别配置于该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侧之上;
当通电于该第一磁场产生线圈、该第二磁场产生线圈与该第三磁场产生线圈时,得以使得该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端形成N-S二磁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结构体、所述第二磁性结构体以及所述第三磁性结构体分别借由一第一硅钢片、一第二硅钢片及一第三硅钢片堆栈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钢片、所述第二硅钢片及所述第三硅钢片分别堆栈成各自的方形柱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短路结构分别环扣于所述马蹄形磁性结构体的两端点或上缘之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短路结构分别借由一第一铜质材料以及一第二铜质材料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短路结构分别借由一第一铜质材料以及一第二铜质材料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路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短路结构中产生感应电流而形成顺磁效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结构体及所述第二磁性结构体分别置于所述第三磁性结构体的二侧之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场产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场产生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其特征在于,通电于所述第一磁场产生线圈与所述第二磁场产生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CN2012102098043A 2012-03-30 2012-06-25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Pending CN1033571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1502A TW201340144A (zh) 2012-03-30 2012-03-30 生物用之磁場產生器
TW101111502 2012-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7116A true CN103357116A (zh) 2013-10-23

Family

ID=49359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98043A Pending CN103357116A (zh) 2012-03-30 2012-06-25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57116A (zh)
TW (1) TW20134014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7911A (zh) * 2017-04-28 2017-08-18 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均匀磁场发生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7957A (en) * 1981-08-20 1986-05-13 Physio Technology, Inc. Tissue and bone regeneration
CN101249288A (zh) * 2008-04-11 2008-08-27 清华大学 一种为血泵提供动力的外部磁力驱动装置
CN101277080A (zh) * 2008-01-25 2008-10-01 谭建平 一种非接触式大间隙磁力驱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7957A (en) * 1981-08-20 1986-05-13 Physio Technology, Inc. Tissue and bone regeneration
CN101277080A (zh) * 2008-01-25 2008-10-01 谭建平 一种非接触式大间隙磁力驱动方法
CN101249288A (zh) * 2008-04-11 2008-08-27 清华大学 一种为血泵提供动力的外部磁力驱动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茂堂: "《大学物理 第2册 基础物理 (下)》", 31 January 2001,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7911A (zh) * 2017-04-28 2017-08-18 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均匀磁场发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144A (zh)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rnothy Biological effects of magnetic fields
Lin et al. Shape effects of iron nanowires on hyperthermia treatment
Ghosh et al. Induction heating studies of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capped with oleic acid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for hyperthermia
Rivas et 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application in cancer therapy
Xu et al. Carbon-covered magnetic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the thermolysis of cancer cells
McHenry et al.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etals and alloys
CN100522286C (zh) 利用磁性粒子进行局部加热的方法和设备
Cregg et al. Inclusion of interactions in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implant assisted magnetic drug targeting
Krupskaya et al. Magnetic study of iron-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Feasibility for magnetic hyperthermia
Aviles et al. In vitro study of ferromagnetic stents for implant assisted-magnetic drug targeting
Ramanujan Magnetic part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Mohamed et al. Nanoparticles: magnetism and applications
Avilés et al. In vitro study of magnetic particle seeding for implant assisted-magnetic drug targeting
Joshi et al. Heat generation from magnetic fluids under alternating current magnetic field or induction coil for hyperthermia-based cancer therapy: Basic principle
Abdelbasir et al. Intriguing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materials
CN103357116A (zh) 生物用的磁场产生器
KR20130137831A (ko) 초상자성 콜로이드를 이용한 유도발열장치
Dirba et al. Evaluation of Fe-nitrides,-borides and-carbides for enhanced magnetic fluid hyperthermia with experimental study of α ″-Fe16N2 and ϵ-Fe3N nanoparticles
CN103323799A (zh) 螺旋磁场产生器
Belous et al. Nanoparticles of spinel and perovskite ferromagnets and prospects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medicine
US9681979B2 (en) Independent magnetically-multiplexed heating of portions of a target
CN103325518A (zh) 八字形磁场产生器
Fdez-Gubieda et al. Nature Driven Magnetic Nanoarchitectures
Coey et al. History of magnetism
CN103316429A (zh) 分子磁化产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