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数据加密方法和解密方法,将简化加密或解密的步骤,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加密方法,其包括:
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优选地,所述手势输入信息包括:
握住移动终端并摇晃的手势,握住移动终端时的不同力度的手势,或者握住移动终端并翻转移动终端的手势。
优选地,所述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对文件夹内的某文件进行单独加密。
优选地,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的次数不同,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也不同。
优选地,所述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识别检测到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与移动终端存储模块中的手势状态库中的手势输入信息能够匹配对应;
在相互匹配,且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优选地,所述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包括:
对移动终端当前显示的对象进行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中,处于加密区域的文件进行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当前通话的数据进行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当前与外设进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或者
对手指按压的文件或者文件夹进行加密。
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解密方法,其包括:
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
优选地,所述手势输入信息包括:
握住移动终端并摇晃的手势,握住移动终端时的不同力度的手势,或者握住移动终端并翻转移动终端的手势。
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
手势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手势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以及
手势加密模块,用于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优选地,移动终端还包括手势匹配模块,所述手势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手势输入信息与移动终端存储模块中的手势状态库中的手势输入信息进行匹配对应;
所述加密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且匹配成功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采用本发明,基于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为判断标准,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即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各种握持手势对文件进行加密,实现了快捷、简便、易于理解、易于学会的操作,简化操作步骤,有效减少花费的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加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加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在上述步骤中,用户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内置的各种传感器器件来进行检测,比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其中,压力传感器能够感知不同级别的手指抓握压力。
在某些实施例中,手势输入信息为凌空手势,也即非接触移动终端显示屏的手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势输入信息为接触移动终端显示屏的手势。
手势输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握住移动终端并摇晃的手势、握住移动终端时的不同力度的手势、握住移动终端并翻转移动终端的手势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一些手势通常都会由若干种基本手势组成,比如,摇晃手势、翻转手势、碰触手势和体感手势等等。以下举例说明:
其中,摇晃手势,其摇晃的频率、速度、幅度、力度及晃动过程中可在空中划出任一图形形状都可以约定为某一类型的手势,并且,可以预先设置不同类型的手势,对应不同的加密方法。
翻转手势,其正反翻转、倾斜转动、将移动终端置于某种角度包括平面角度或立体倾斜角度等情况。
碰触手势,比如握住移动终端并可检测握持的力度级别,根据不同的握持力度产生不同响应;又比如轻敲设备、拍打设备等手势。
体感手势,检测用户拿起移动终端后移动终端的位移等属性。
步骤S2、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步骤S3、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在上述步骤中,手势输入信息重复的次数不同,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也不同。
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包括多种类型,但不局限以下类型:
对移动终端当前显示的对象进行加密,比如当前显示的文件或者文件夹;或者
对移动终端中,处于加密区域的文件进行加密,该加密区域可以人为设定;或者
对移动终端当前通话的数据进行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当前与外设进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或者
对手指按压的文件或者文件夹进行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某个文件单独加密;或者
对移动终端某个文件夹内某文件进行加密。
比如:按住某文件或app图标进行手势加密的动作。
比如,需要快速加密某文件/文件夹或应用程序时,可按住该文件/文件夹或应用程序的图标然后执行对应的手势输入信息;若正在浏览某文件/文件夹或应用程序时,也可直接按住当前界面的任意位置的同时执行对应的手势输入信息。
比如,检测用户拿起移动终端后移动终端的位移等属性,像拿起移动终端至耳边即完成对通话信息的加密。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手势输入信息与执行加密指令相互对应的匹配信息。在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之前,先判断重复一次以上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有保存在存储模块中。也即,移动终端识别重复一次以上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手势输入信息相互匹配,若相互匹配,则执行相对应的加密。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保存一手势状态库,所述手势状态库包括手势输入信息。在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之前,先判断检测到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有保存在存储模块中。也即,移动终端识别检测到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与移动终端存储模块中的手势状态库中的手势输入信息能够匹配对应,若相互匹配,且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则执行相对应的加密。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S3可以替换为: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持续一预定时间,或者,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到达某一预定位置。对应地,在达到持续一预定时间或者某一预定位置,则进行加密。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解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解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步骤S20、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步骤S30、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解密方法与前述的加密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加密使用的手势输入信息,可以与解密使用的手势输入信息相同。
请参阅图3,其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手势检测模块100、手势判断模块200以及手势加密模块300。
手势检测模块100,用于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手势判断模块200,用于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手势加密模块300,用于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请参阅图4,其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手势检测模块1000、手势判断模块2000、手势匹配模块3000以及手势加密模块4000。
手势检测模块1000,用于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手势判断模块2000,用于判断所述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
手势匹配模块3000,用于将所述手势输入信息与移动终端存储模块中的手势状态库中的手势输入信息进行匹配对应。
手势加密模块4000,用于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且匹配成功时,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
类似于上述的描述,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类似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手势识别模块、手势匹配模块以及手势解密模块。
手势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
手势匹配模块,将检测的手势输入信息与移动终端存储模块中的手势状态库中的动作进行匹配对应。
手势解密模块,用于根据匹配对应的结果,在匹配成功时,对移动终端的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等。
采用本发明,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内置的多种传感器优势,利用对移动终端的各种握持手势对文件进行加密,更符合日常快速加密操作。
第一,不依赖于手直接触控的方式下进行加密操作,比如手指上有水等异物而造成触屏无响应或不灵敏时,可以通过握持手势的方式快速进行加密操作。
第二,快速加密且隐蔽性高,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比如需要立即将手机借给旁边某人使用时,可以根据预设摇晃或翻转手机等握持手势动作,快速对某文件进行加密,使对方不易察觉,避免因保护个人隐私引起的尴尬。
第三,可以对某文件夹加密,也可对该文件夹内的某文件再进行单独加密。
采用本发明,基于对移动终端的手势输入信息是否重复一次以上为判断标准,在所述手势输入信息重复一次以上时,即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各种握持手势对文件进行加密,实现了快捷、简便、易于理解、易于学会的操作,简化操作步骤,有效减少花费的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