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8992A -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8992A
CN103278992A CN2013101036631A CN201310103663A CN103278992A CN 103278992 A CN103278992 A CN 103278992A CN 2013101036631 A CN2013101036631 A CN 2013101036631A CN 201310103663 A CN201310103663 A CN 201310103663A CN 103278992 A CN103278992 A CN 103278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spacing
substrate
crys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36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8992B (zh
Inventor
廖淑雯
黄姿方
陈宛婷
何升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78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8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8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8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involving active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G02F1/294Variable focal length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液晶透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二个第一电极、二个第二电极以及共通电极。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层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以及一非寻常折射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之间。共通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

Description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尤指一种配置具有不同间距的电极图案设计以减少所提供电压源的组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背景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主要的原理在于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影像会经大脑分析并重叠而使观看者感知到显示画面的层次感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
为了避免视差屏障型空间多路复用式立体显示装置的视差屏障遮蔽掉部分光线,制造业界研发出了液晶透镜型立体显示装置,以改善公知立体显示装置的缺点。请参考图1。图1绘示了公知液晶透镜型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公知液晶透镜型立体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以及液晶透镜30设置于显示面板20上。液晶透镜30包括第一基板32、第二基板34、电极单元36、液晶层38与平坦电极40。第一基板32与第二基板34相对设置。电极单元36设置于第一基板32面对第二基板34的一侧,且电极单元36包括十三个电极36a,依序沿着一方向排列于第一基板32上。液晶层38设置于电极单元36与第二基板34之间。平坦电极40设置于液晶层38与第二基板34之间。并且,任两相邻的电极36a之间具有一间距,且各间距与各电极的宽度的比例为1:1。因此,在进行三维显示时,各电极单元的电极36a需分别提供不同电压,且平坦电极40提供共通电压。借此,对应不同水平位置的液晶层38可受到不同电场的驱动,使对应不同水平位置的液晶分子有不同的偏折角度,进而产生透镜效果。然而,公知液晶透镜30需通过十三组电压源才可形成近似理想透镜的效果,而造成电源的负载过大以及设计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以解决公知技术所面临的难题。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透镜。上述液晶透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二个第一电极、二个第二电极以及共通电极。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层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以及一非寻常折射率。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共通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内侧边以及一第一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且第一内侧边彼此面对。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且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中心点与各第一外侧边的距离相等。各第一内侧边与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G2,符合公式1:
G 2 = [ 2 df ( n e - n o ) a - 1 a ] 1 2     公式1,
其中d为液晶层的最大厚度,f为液晶透镜的一焦距,ne为液晶层的非寻常折射率,no为液晶层的寻常折射率,且a为对液晶层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区分出的一等分数,其中等分数等于或大于3。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之间,且各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内侧边以及一第二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第二内侧边彼此面对,且这些第二内侧边之间具有一第四间距,为第一间距的四分之一。各第二外侧边与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五间距G5,符合公式2:
G 5 = [ 2 df ( n e - n o ) 1 a ] 1 2     公式2。
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液晶透镜设置于显示面板上。液晶透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电极单元与共通电极。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层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以及一非寻常折射率。电极单元设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共通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各电极单元包括二个第一电极与二个第二电极。各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内侧边以及一第一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且第一内侧边彼此面对。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且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中心点与各第一外侧边的距离相等。各第一内侧边与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G2,符合公式1:
G 2 = [ 2 df ( n e - n o ) a - 1 a ] 1 2     公式1,
其中d为液晶层的最大厚度,f为液晶透镜的一焦距,ne为液晶层的非寻常折射率,no为液晶层的寻常折射率,且a为对液晶层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区分出的一等分数,其中等分数等于或大于3。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之间,且各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内侧边以及一第二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第二内侧边彼此面对,且这些第二内侧边之间具有一第四间距,为第一间距的四分之一。各第二外侧边与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五间距G5,符合公式2:
G 5 = [ 2 df ( n e - n o ) 1 a ] 1 2     公式2。
本发明的液晶透镜将理想透镜的折射率区分为多个等分数,并将具有不同间距与不同宽度的电极对应各等分数来设置,使其可达到接近理想透镜的透镜效果,并有效降低电源的负载,并缩减各电极单元的电极数量,以提升设计上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公知液晶透镜型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电极单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
图5显示了公知使用十三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
图6显示了公知使用七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
图8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
图10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液晶透镜型立体显示装置  20   显示面板
30   液晶透镜                32   第一基板
34   第二基板                36   电极单元
36a  电极                    38   液晶层
40   平坦电极
100  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102  显示面板                103  次像素区
103a 左眼次像素区            103b 右眼次像素区
104  液晶透镜                106  第一基板
108  第二基板                110  液晶层
110a 液晶分子                112  电极单元
114  共通电极                116  长轴
118  短轴                    120  第一电极
122  第二电极                124  第三电极
126  第四电极                C1   第一中心点
C2   第二中心点              C3   第三中心点
G1   第一间距                G2   第二间距
G3   第三间距                G4   第四间距
G5   第五间距                G6   第六间距
G7   第七间距                G8   第八间距
G9   第九间距                G10  第九间距
G11  第十一间距              G12  第十二间距
S11  第一内侧边              S12  第一外侧边
S21  第二内侧边              S22  第二外侧边
U1  第一曲线    U2  第二曲线
U3  第三曲线    U4  第四曲线
U5  第五曲线    U6  第六曲线
V1  第一电压源  V2  第二电压源
V3  第三电压源  V4  第四电压源
V5  第五电压源  V6  第六电压源
V7  第七电压源  W1  第一宽度
W2  第二宽度    W3  第三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熟习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
请参考图2。图2绘示了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02,以及液晶透镜104设置于显示面板102上。显示面板102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或场发射显示面板等,或其它各种型式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2包括多个次像素区103。液晶透镜104包括第一基板106、第二基板108、液晶层110、多个电极单元112以及共通电极114。第一基板106与第二基板108相对设置,且第二基板108设置于显示面板102与第一基板106之间。液晶层110设置于第一基板106与第二基板108之间,且液晶层110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与一非寻常折射率。液晶层110包括多个液晶分子110a,且液晶分子110a具有一长轴116与一短轴118。当光线沿着液晶分子110a的长轴116行进时,液晶分子110a的折射率即为寻常折射率,而当光线沿着液晶分子110a的短轴118行进时,液晶分子110a的折射率为非寻常折射率。电极单元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06与液晶层110之间的第一基板106上,且共通电极114设置于第二基板108与液晶层110之间的第二基板108上。在进行三维显示时,各电极单元112与共通电极114之间会产生电场,使其间的液晶分子110a旋转,以在对应各电极单元112的液晶层110中形成透镜。并且,各电极单元112对应两个相邻次像素区103设置,使得此次像素区103可区分为左眼次像素区103a与右眼次像素区103b,且液晶透镜104可用于偏折相邻的左眼次像素区103a与右眼次像素区103b所产生的光线,进而显示出三维影像。
为了清楚说明液晶透镜的结构,以下以单一电极单元为例来作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3,且一并参考图2。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电极单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曲线U1代表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曲线,且本实施例对液晶层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区分出的等分数为5,使各等分的折射率差彼此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单元112包括二个第一电极120、二个第二电极122、二个第三电极124以及二个第四电极126。第一电极120电性连接至第一电压源V1,第二电极122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二电压源V2与第三电压源V3,第三电极124分别电性连接至第六电压源V6与第七电压源V7,且第四电极126分别电性连接至第四电压源V4与第五电压源V5。在各电极单元112中,各第一电极120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边S11以及第一外侧边S12,且第一电极120的第一内侧边S11彼此面对。并且,第一电极120的第一外侧边S1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G1,即液晶透镜104的单元宽度,以显示面板102具有15.6吋的宽度为例,液晶透镜104的单元宽度可为257微米,但不限于此。第一电极120的第一外侧边S12之间具有第一中心点C1,而第一中心点C1与各第一外侧边S12的距离相等。换言之,第一电极120对称于第一中心点C1,且第二电极122、第三电极124与第四电极126亦分别对称于第一中心点C1。另外,各第一内侧边S11与第一中心点C1之间具有第二间距G2符合公式1:
G 2 = [ 2 df ( n e - n o ) a - 1 a ] 1 2     公式1,
其中d为液晶层110的最大厚度,例如:共通电极114与第一基板106之间的一第三间距G3,即液晶透镜104的液晶层110的间隙(cell gap),f为液晶透镜104的焦距,ne为液晶层110的非寻常折射率,no为液晶层110的寻常折射率,且a为对液晶层110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区分出的等分数,其中各等分所代表的折射率差彼此相等。本实施例的等分数为5,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间距G2本发明的等分数并不限于此,且可等于或大于3。由于第一电极120的第一外侧边S12之间的第一间距G1为液晶透镜104的单元宽度,因此可知各第一电极120在液晶透镜104中的位置,且透过第二间距G2可知各第一电极120的第一内侧边S11与第一外侧边S12的距离,即各第一电极120的宽度,例如:13~15微米。在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104中,各电极单元112的第一电极120的其中一者与相邻的电极单元112的第一电极120的其中一者相接触,意即,两相邻的电极单元112的相邻第一电极120彼此相接触,而可施以相同电压,因此相邻电极单元112之间并无间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线U1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符合公式5:
n ( r ) = n e - r 2 2 df     公式5,
其中r为位置与第一中心点C1之间的距离。举例来说,共通电极114与第一基板106之间的第三间距G3可为30.5微米,液晶透镜104的焦距可为1344.3微米,液晶层110的非寻常折射率可为1.712,且液晶层110的寻常折射率可为1.511,但不以此为限。
另外,在各电极单元112中,二个第二电极122设置于二个第一电极120之间,且各第二电极122具有第一宽度W1。其中,各第二电极122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内侧边S21以及一第二外侧边S22。第二内侧边S21彼此面对,且第二内侧边S21之间具有一第四间距G4,为第一间距G1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第二电极122的第二内侧边S21之间的第四间距G4设计为液晶透镜104的单元宽度的四分之一。以液晶透镜104的单元宽度为257微米为例,第四间距G4可为64~65微米,但不限于此。第二电极122对称于第一中心点C1,因此可知各第二电极122在液晶透镜104中的位置。并且,各第二外侧边S22与第一中心点C1之间具有一第五间距G5符合公式2:
G 5 = [ 2 df ( n e - n o ) 1 a ] 1 2     公式2,
由于本实施例的等分数为5,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五间距G5
藉此,从第四间距G4与第五间距G5可知第二电极122的第一宽度W1的大小,例如:20~25微米。
此外,在各电极单元112中,各第三电极124分别位于各第一电极120与各第二电极122之间,且各第三电极124具有一第二中心点C2。各第二中心点C2与第一中心点C1之间具有一第六间距G6符合公式3:
G 6 = [ 2 df ( n e - n o ) a - 2 a ] 1 2     公式3,
由于本实施例的等分数为5,因此本实施例的第六间距G6
Figure BDA00002978742400084
借此可知,各第三电极124在液晶透镜104中的位置。
再者,在各电极单元112中,各第四电极126分别位于各第三电极124与各第二电极122之间,且各第四电极126具有一第三中心点C3。各第三中心点C3与第一中心点C1之间具有一第九间距G9,符合公式4:
G 9 = [ 2 df ( n e - n o ) a - 3 a ] 1 2     公式4,由于本实施例的等分数为5,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九间距G9
Figure BDA00002978742400091
借此可知,各第四电极126在液晶透镜104中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三电极124具有第二宽度W2,且各第四电极126具有第三宽度W3。各第一宽度W1、各第二宽度W2与各第三宽度W3的比例为5:3:2。例如:第二宽度W2为12~15微米,且第三宽度W3为8~10微米,但不限于此。并且,各第二电极122与相邻的各第四电极126之间具有一第十间距G10,各第四电极126与相邻的各第三电极124之间具有一第十一间距G11,且各第三电极124与相邻的各第一电极120之间具有一第十二间距G12。其中,第十间距G10、第十一间距G11以及第十二间距G12的比例为2:1:1。例如:第十间距G10为19~21微米,第十一间距G11为8~12微米,且第十二间距G12为8~12微米,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4至图6。图4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其中第一曲线U1代表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且第二曲线U2代表了第一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5显示了公知使用十三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其中第三曲线U3代表了公知使用十三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6显示了公知使用七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其中第四曲线U4代表了公知使用七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透镜效果已接近理想透镜的透镜效果,故可有效发挥三维显示效果。相较于公知使用十三个电极的液晶透镜需提供的十三组电压源来说,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仅需提供七组电压源,即可达到与公知使用十三个电极的液晶透镜相似的透镜效果,因此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可有效地降低电源的负载,并缩减各电极单元的电极数量,以提升设计上便利性。另外,相较于公知使用七个电极的液晶透镜需提供的七组电压源来说,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在提供相同组数的电压源的情况下可达到与理想透镜较接近的透镜效果。
请参考图7与图8。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且图8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其中为了简化说明并便于比较各实施例的相异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相同元件使用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元件标注,并不对相同部分另行赘述。如图7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所区分的等分数为4,且各电极单元112仅包括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22与第三电极124,而未包括第四电极。因此,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200仅需提供第一电压源V1至第一电极120,提供第二电压源V2至第二电极122的其中一者,提供第三电压源V3至第二电极122的其中另一者,提供第四电压源V4至第三电极124的其中一者,以及提供第五电压源V5至第三电极124的其中之一者。并且,第二间距G2 [ 6 4 df ( n e - n 0 ) ] 1 2 , 第五间距G5 [ 2 4 df ( n e - n 0 ) ] 1 2 , 且第六间距G6
Figure BDA00002978742400103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宽度W1与各第二宽度W2的比例为2:1。各第二电极122与相邻的各第三电极124之间具有第七间距G7,且各第三电极124与相邻的各第一电极120之间具有第八间距G8。其中,各第七间距G7以及各第八间距G8的比例为1:1。如图8所示,第一曲线U1代表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且第五曲线U5代表了第二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并且,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仅需提供五组电压源即可达到接近理想透镜的透镜效果,故可有效发挥三维显示效果。
请参考图9与图10。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且图10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图,其中为了简化说明并便于比较各实施例的相异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相同元件使用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元件标注,并不对相同部分另行赘述。如图9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所区分的等分数为3,且各电极单元112仅包括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22,而未包括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因此,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300仅需提供第一电压源V1至第一电极120,提供第二电压源V2至第二电极122的其中一者,以及提供第三电压源V3至第二电极122的其中另一者。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间距G2 [ 4 3 df ( n e - n 0 ) ] 1 2 , 且第五间距G5 [ 2 3 df ( n e - n 0 ) ] 1 2 . 如图10所示,第一曲线U1代表理想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且第六曲线U6代表了第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折射率与位置的关系。并且,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仅需提供三组电压源即可接近理想透镜的透镜效果,故可有效发挥三维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变化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非寻常折射率与寻常折射率的差所区分的等分数也可以大于5,使得液晶透镜需提供超过七组电压源,且各电极单元的电极数量大于四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透镜将理想透镜的折射率区分为多个等分数,并将具有不同间距与不同宽度的电极对应各等分数来设置,使其可达到接近理想透镜的透镜效果,并有效降低电源的负载,并缩减各电极单元的电极数量,以提升设计上便利性。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液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该液晶层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以及一非寻常折射率;
一共通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
二个第一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且各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内侧边以及一第一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侧边彼此面对,所述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且这些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中心点与各该第一外侧边的距离相等,其中各该第一内侧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G2,符合公式1:
G 2 = [ 2 df ( n e - n o ) a - 1 a ] 1 2     公式1,
其中d为该液晶层的最大厚度,f为该液晶透镜的一焦距,ne为该液晶层的该非寻常折射率,no为该液晶层的该寻常折射率,且a为对该液晶层的该非寻常折射率与该寻常折射率的一差区分出的一等分数,其中该等分数等于或大于3;以及
二个第二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并位于这些第一电极之间,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内侧边以及一第二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这些第二内侧边彼此面对,且这些第二内侧边之间具有一第四间距,为该第一间距的四分之一,其中各该第二外侧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五间距G5,符合公式2:
G 5 = [ 2 df ( n e - n o ) 1 a ] 1 2     公式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二个第三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且各该第三电极分别位于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中心点,且各该第二中心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六间距G6符合公式3:
G 6 = [ 2 df ( n e - n o ) a - 2 a ] 1 2     公式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等分数为4时,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一宽度,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宽度,且各该第一宽度与各该第二宽度的比例为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二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三电极之间具有一第七间距,各该第三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一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八间距,且各该第七间距以及各该第八间距的比例为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二个第四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且各该第四电极分别位于各该第三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各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中心点,且各该第三中心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九间距G9,符合公式4:
G 9 = [ 2 df ( n e - n o ) a - 3 a ] 1 2     公式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等分数为5时,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一宽度,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宽度,各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宽度,且各该第一宽度、各该第二宽度与各该第三宽度的比例为5: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二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四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间距,各该第四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三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一间距,各该第三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一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二间距,且各该第十间距、各该第十一间距与各该第十二间距的比例为2:1:1。
8.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以及
液晶透镜,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上,液晶透镜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液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该液晶层具有一寻常折射率以及一非寻常折射率;
一共通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以及
多个电极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各该电极单元包括:
二个第一电极,各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内侧边以及一第一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侧边彼此面对,所述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且所述第一外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中心点与各该第一外侧边的距离相等,其中各该第一内侧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G2符合公式1:
G 2 = [ 2 df ( n e - n o ) a - 1 a ] 1 2     公式1,
其中d为该液晶层的最大厚度,f为该液晶透镜的一焦距,ne为该液晶层的该非寻常折射率,no为该液晶层的该寻常折射率,且a为对该液晶层的该非寻常折射率与该寻常折射率之一差区分出的一等分数,其中该等分数等于或大于3;以及
二个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内侧边以及一第二外侧边,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侧边彼此面对,且所述第二内侧边之间具有一第四间距,为该第一间距的四分之一,其中各该第二外侧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五间距G5符合公式2:
G 5 = [ 2 df ( n e - n o ) 1 a ] 1 2     公式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电极单元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与相邻的各该电极单元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电极单元另包括二个第三电极,各该第三电极分别位于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中心点,且各该第二中心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六间距G6符合公式3:
G 6 = [ 2 df ( n e - n o ) a - 2 a ] 1 2     公式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等分数为4时,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一宽度,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宽度,且各该第一宽度与各该第二宽度的比例为2: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二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三电极之间具有一第七间距,各该第三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一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八间距,且各该第七间距以及各该第八间距的比例为1:1。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电极单元另包括二第四电极各该第四电极分别位于各该第三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各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中心点,且各该第三中心点与该第一中心点之间具有一第九间距G9,符合公式4:
G 9 = [ 2 df ( n e - n o ) a - 3 a ] 1 2     公式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等分数为5时,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一宽度,各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二宽度,各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宽度,且各该第一宽度、各该第二宽度与各该第三宽度的比例为5:3: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第二电极与相邻的之各该第四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间距,各该第四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三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一间距,各该第三电极与相邻的各该第一电极之间具有一第十二间距,且各该第十间距、各该第十一间距与各该第十二间距的比例为2:1:1。
CN201310103663.1A 2013-01-21 2013-03-28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Active CN103278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224A TWI479199B (zh) 2013-01-21 2013-01-21 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TW102102224 2013-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8992A true CN103278992A (zh) 2013-09-04
CN103278992B CN103278992B (zh) 2015-12-02

Family

ID=49061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3663.1A Active CN103278992B (zh) 2013-01-21 2013-03-28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82312B2 (zh)
CN (1) CN103278992B (zh)
TW (1) TWI47919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45110A1 (zh) * 2014-09-24 2016-03-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220373831A1 (en) * 2020-02-07 2022-11-24 Japan Display Inc. Light control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33340B1 (ko) * 2012-08-24 2019-10-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81903B (zh) * 2013-07-08 2015-04-21 Au Optronics Corp 液晶透鏡裝置與應用該液晶透鏡裝置之立體顯示器
TWI505011B (zh) * 2013-11-13 2015-10-21 Au Optronics Corp 透鏡結構及具有此透鏡結構之立體顯示裝置
US9069178B2 (en) * 2013-11-28 2015-06-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prism cell panel
CN104298021A (zh) * 2014-10-22 2015-01-2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裸眼3d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JP7312632B2 (ja) * 2019-07-17 2023-07-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光学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6896A1 (en) * 2006-06-27 2007-12-27 Lg.Philips Lcd Co., Ltd. Lenticular lens array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968595A (zh) * 2010-10-13 2011-02-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2d/3d切换的液晶透镜组件及显示装置
US20110102689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Chung-Hsiang Chiu 2d and 3d switchabl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lens thereof
CN102053446A (zh) * 2009-10-27 2011-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电驱动液晶透镜及使用其的立体显示装置
US20120057087A1 (en) * 2010-09-08 2012-03-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uto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2616A (en) * 1982-08-10 1986-02-25 Syracuse University Adaptive liquid crystal lens
GB9316961D0 (en) 1993-08-14 1994-01-26 Marconi Gec Ltd Display arrangements
TWI398669B (zh) * 2009-06-01 2013-06-11 Univ Nat Chiao Tung 立體顯示器
WO2011036736A1 (ja) * 2009-09-28 2011-03-31 株式会社 東芝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5378342B2 (ja) * 2010-11-15 2013-12-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5301605B2 (ja) * 2011-04-08 2013-09-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6896A1 (en) * 2006-06-27 2007-12-27 Lg.Philips Lcd Co., Ltd. Lenticular lens array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053446A (zh) * 2009-10-27 2011-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电驱动液晶透镜及使用其的立体显示装置
US20110102689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Chung-Hsiang Chiu 2d and 3d switchabl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lens thereof
US20120057087A1 (en) * 2010-09-08 2012-03-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uto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1968595A (zh) * 2010-10-13 2011-02-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2d/3d切换的液晶透镜组件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45110A1 (zh) * 2014-09-24 2016-03-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220373831A1 (en) * 2020-02-07 2022-11-24 Japan Display Inc. Light control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11921384B2 (en) * 2020-02-07 2024-03-05 Japan Display Inc. Light control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82312B2 (en) 2015-03-17
TW201430386A (zh) 2014-08-01
CN103278992B (zh) 2015-12-02
TWI479199B (zh) 2015-04-01
US20140204292A1 (en)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8992B (zh)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KR101622650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표시 장치
TWI391738B (zh) A device for multifunctional liquid crystal parallax gratings
CN103698893B (zh) 立体液晶显示装置
US9261993B2 (en) Touch liquid crystal grat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3D display device
CN102768448B (zh) 液晶透镜和立体显示装置
WO2015035726A1 (zh) 电驱动液晶透镜、显示设备和3d液晶显示方法
CN103149767A (zh) 一种液晶透镜及包含该液晶透镜的裸眼立体显示装置
CN202939389U (zh) 一种液晶光栅和立体显示装置
CN103984163A (zh) 液晶光栅及显示设备
CN102436100B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3345082A (zh) 一种液晶透镜、立体显示方法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4049433A (zh) 液晶透镜阵列、立体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03576407B (zh) 液晶透镜及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CN103744247A (zh) 电控液晶透镜及其三维立体显示装置
US9535290B2 (en) Parallax barrier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995411A (zh) 电子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995412A (zh) 电子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018975B (zh) 可显示二维与三维图像的画面的立体显示装置
CN103399445B (zh) 液晶透镜装置与应用该液晶透镜装置的立体显示器
CN103116230A (zh) 3d触屏
CN104597685A (zh) 液晶透镜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522822U (zh) 液晶光栅、3d显示器件及3d显示装置
CN204009311U (zh) 液晶透镜阵列及立体显示装置
CN203490443U (zh) 电子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