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5957A -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5957A
CN103185957A CN201210583191XA CN201210583191A CN103185957A CN 103185957 A CN103185957 A CN 103185957A CN 201210583191X A CN201210583191X A CN 201210583191XA CN 201210583191 A CN201210583191 A CN 201210583191A CN 103185957 A CN103185957 A CN 103185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amera lens
optical imagery
optical
imagery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31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5957B (zh
Inventor
张国文
许圣伟
唐子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8319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59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5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5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5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5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为塑料镜片,且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且该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安装在该机壳内的影像模块,该影像模块包括上述的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一模块基座单元及一影像传感器。本发明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旋光性及/或参数的比值的条件式等特性,而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维持系统性能的条件下,缩短系统总长。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且尤其是与应用五片式透镜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和数字相机的普及使得包含光学成像镜头、镜筒及影像传感器等的摄影模块蓬勃发展,手机和数字相机的薄型轻巧化也让摄影模块的小型化需求愈来愈高,随着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简称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CMOS)的技术进步和尺寸缩小,装戴在摄影模块中的光学成像镜头也需要缩小体积,但光学成像镜头的良好光学性能也是必要顾及之处。 
以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公告号M3369459为五片式镜头,其所揭露的第一实施例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平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0.2mm。 
中国台湾地区专利公开号201224571为五片式镜头,其所揭露的第一实施例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平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5.204mm。 
美国专利公开号20100253829为五片式镜头,其所揭露的第一实施例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平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9.6527mm。 
以上专利所揭露的成像镜头,镜头长度较长,不符合手机渐趋小型化的需求。有鉴于此,目前亟需有效缩减光学镜头的系统长度,并同时维持良好光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旋光性及/或参数的比值的条件式等特性,而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维持系统性能的条件下,缩短系统总长。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且其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为塑料镜片,且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此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 5 AC 45 ≥ 4 条件式(1);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C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且具有屈光率的透镜总共只有五片。 
其次,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部分参数的比值满足条件式,如: 
控制CT5及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C34表示)满足 
CT 5 AC 34 ≥ 1.85 条件式(2);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所有空气间隙宽度的总和(以AAG表示)满足 
CT 5 AAG ≥ 0.85 条件式(3);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4表示)及AAG满足 
CT 4 + CT 5 AAG ≥ 1.5 条件式(4);或 
CT 4 + CT 5 AAG ≥ 1.75 条件式(4');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C12表示)满足 
CT 5 AC 12 ≥ 11 条件式(5); 
或者是控制CT5及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2表示)满足 
CT 5 CT 2 ≥ 2.75 条件式(6); 
或者是控制CT4与CT5及AC34满足 
CT 4 + CT 5 AC 34 ≥ 6.3 条件式(7); 
或者是控制CT2与AAG满足 
AAG CT 2 ≤ 3 条件式(8);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3表示)满足 
CT 5 CT 3 ≤ 2.8 条件式(9); 
或者是控制AC12与AC45满足 
AC 45 AC 12 ≥ 0.8 条件式(10); 
前述所列的示例性限定条件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及/或屈旋光性,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例如:将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设计为更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或将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更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等。须注意的是,在此所列的示例性细部结构及/或屈旋光性等特性亦可在无冲突的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可依据前述的各种光学成像镜头,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影像模块安装于该机壳内。影像模块包括依据本发明的任一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一模块基座单元及一影像传感器。镜筒以供给设置光学成像镜头,模块基座单元以供给设置镜筒,影像传感器是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前述模块基座单元可包括但不限定于一自动对焦模块。此自动对焦模块举例来说,可包括一镜座及一镜头后座,其镜座是与镜筒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设置,其镜头后座是沿轴线并环绕着镜座外侧设置,镜座带着镜筒及设置于镜筒内的光学成像镜头沿轴线前后移动,以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移动对焦。本发明的模块基座单元可选择性地额外包括一位于镜头后座和影像传感器之间的影像传感器基座,且影像传感器基座和镜头后座相贴合。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 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旋光性及/或参数的比值的条件式等设计,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一透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 
图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 
图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10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1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1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1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1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0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2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2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 
图2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2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 
图2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 
图30所表示的依据本发明的以上七个实施例的AAG、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07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073
值的比较表。 
图3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2,3,4,5,6,7 光学成像镜头 
20,20' 可携式电子装置 
21机壳22 影像模块 
23镜筒24 模块基座单元 
100,200,300,400,500,600,700 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 第一透镜 
111,121,131,141,151,161,211,221,231,241,251,261,311,321,331,341,351,361,411,421,431,441,451,461,511,521,531,541,551,561,611,621,631,641,651,661,711,721,731,741,751,761 物侧面 
112,122,132,142,152,162,212,222,232,242,252,262,312,322,332,342,352,362,412,422,432,442,452,462,512,522,532,542,552,562,612,622,632,642,652,662,712,722,732,742,752,762 像侧面 
113 延伸部 
120,220,320,420,520,620,720 第二透镜 
130,230,330,430,530,630,730 第三透镜 
140,240,340,440,540,640,740 第四透镜 
150,250,350,450,550,650,750 第五透镜 
160,260,360,460,560,660,760 滤光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 成像面 
171 影像传感器 172 基板 
2401 镜座 2402 第一镜座单元 
2403 第二镜座单元 2404 线圈 
2405 磁性组件 2406 镜头后座 
1121,1311,1511,2121,2311,2511,3121,3311,3511,4121,4511,5121,5311,5511,6121,6311,6511,7121,7311,7511 光轴附近区域凸面部 
1122,1522,2122,2522,3122,3522,4122,4512,4522,5122,5522,6122,6522,7122,7312,7322,7522 圆周附近区域凸面部 
1312,1322,1512,2312,2322,2512,3312,3322,3512,4312,4322,5312,5322,5512,6312,6322,6512,7512 圆周附近区域凹面部 
1321,1521,2321,2521,3321,3521,4311,4321,4521,5321,5521,6321,6521,7321,75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1323,2323,3323,4323,5323,6323 光轴附近区域及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凸面部 
4513 光轴附近区域及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凹面部 
d1,d2,d3,d4,d5,d6 空气间隔 
A1 物侧 A2 像侧 
I-I'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说明书附图。这些附图乃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是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是由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设置的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所构成,总共只有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通过设计各透镜的细部特征、屈旋光性及/或 参数的比值的条件式之间的关系,而可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并缩短系统总长。各透镜的细部特征如下: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且其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为塑料镜片,且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 5 AC 45 ≥ 4 条件式(1);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C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在此设计的前述各镜片的特性主要是考虑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特性与系统总长,举例来说:具有正的屈光率的第一透镜可增加聚光能力,将光圈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并搭配第一透镜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长度,且可以压低感测组件(sensor)边缘处的成像光线的主光线角度(chief ray angle),达成趋近平行光输入,如此可降低影像失真。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设计具有一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的设计配合,可有利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以提升成像边缘部分的成像质量。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设计为包括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如此可使成像光线均匀的成像于成像平面上,以补正成像边缘处的像差。为使镜头长度缩短,而将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宽度缩小,且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最大,厚度不能做得太薄,否则不利于透镜制作,因此当满足条件式(1)时,会使CT5与AC45落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02
因此,共同搭配前述细部设计,本发明可达到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的效果。 
其次,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额外控制参数的比值满足其他条件式,如: 
控制CT5及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C34表示)满足 
CT 5 AC 34 ≥ 1.85 条件式(2);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所有空气间隙宽度的总和(以AAG表示)满足 
CT 5 AAG ≥ 0.85 条件式(3);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4表示)及AAG满足 
CT 4 + CT 5 AAG ≥ 1.5 条件式(4);或 
CT 4 + CT 5 AAG ≥ 1.75 条件式(4');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C12表示)满足 
CT 5 AC 12 ≥ 11 条件式(5); 
或者是控制CT5及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2表示)满足 
CT 5 CT 2 ≥ 2.75 条件式(6); 
或者是控制CT4与CT5及AC34满足 
CT 4 + CT 5 AC 34 ≥ 6.3 条件式(7); 
或者是控制CT2与AAG满足 
AAG CT 2 ≤ 3 条件式(8); 
或者是控制CT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CT3表示)满足 
CT 5 CT 3 ≤ 2.8 条件式(9); 
或者是控制AC12与AC45满足 
AC 45 AC 12 ≥ 0.8 条件式(10); 
前述所列的示例性限定关系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 
关于条件式(2)的设计,是为使镜头长度缩短而将AC34缩短,且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使得第五透镜的厚度可制作的较厚。因此若满足条件式(2),则可使CT5与AC34落在合适的范围,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1.85 ≤ CT 5 AC 34 ≤ 6.5 .
关于条件式(3)的设计,是为使镜头长度缩短,因此将各空气间隙缩短,且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因此第五透镜薄型化的程序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厚度会稍厚。因此当满足条件式(3)时,则可使AAG与CT5落在合适的范围,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25
关于条件式(4)的设计,是为使镜头长度缩短,因此将各空气间隙缩短,且由于第四透镜的屈光率为正又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因此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薄型化的程序受到较大的限制,厚度会稍厚。因此,当满足条件式(4)时,会使CT4、CT5与AAG落在合适的长度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若进一步满足条件式(4')的话,可使空气间隙缩短的比例更大;更佳地,可更局限 值以满足 1.5 ≤ CT 4 + CT 5 AAG ≤ 3.5 .
关于条件式(5)的设计,是为使镜头长度缩短而将AC12缩短,且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使得第五透镜的厚度可制作的较厚,因此若满足条件式(5),则可使CT5与AC12落在合适的范围,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11 ≤ CT 5 AC 12 ≤ 18.5 .
关于条件式(6)的设计,是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使得其厚度较第二透镜厚,因此当满足条件式(6)时,会使CT2与CT5落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34
关于条件式(7)的设计,是由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具有较大的光学有效径,因此若厚度做得太薄,将不利于透镜的制作。因此当满足条件式(7)时,可使CT4、CT5与AC34落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6.3 ≤ CT 4 + CT 5 AC 34 ≤ 14 .
关于条件式(8)的设计,是由于缩短镜头长度的过程中,会将各空气间隙变小,而本发明中由于AAG缩短的比例较大,因此当满足条件式(8)时,会使CT2与AAG落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2.2 ≤ AAG CT 2 ≤ 3 .
关于条件式(9)的设计,是由于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较大,使其厚度较第三透镜厚。因此当满足此条件式时,会使CT3与CT5落在合适的范围内且使CT5厚度不至于太厚,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1.65 ≤ CT 5 CT 3 ≤ 2.8 .
关于条件式(10)的设计,是由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配合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以及第一透镜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径相近的特性,使得AC12与AC45相比,AC12缩短的幅度会比较小。因此当满足条件式(10)时,可使AC12、AC45落在合适的范围内,而使镜头长度缩短;较佳地,可进一步满足  0.8 ≤ AC 45 AC 12 ≤ 3.5 .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及/或屈旋光性,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例如:将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设计为更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或将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更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等。须注意的是,在此所列的示例性细部结构及/或屈旋光性等特性亦可在无冲突的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缩短系统总长,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一透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110之间的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及一第五透镜150。一滤光 件160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17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滤光件16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设于第五透镜150与成像面170之间,滤光件160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70上。 
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12。物侧面111为一凸面,而像侧面112具有一位在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21及一位在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22。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2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22。物侧面121为一凸面,而像侧面122为一凹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3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32。物侧面131具有一在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11及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12,而像侧面132具有一在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21、一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22、及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及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凸面部1323。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4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42。物侧面141为一凹面,而像侧面142为一凸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5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52。物侧面151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 区域的凸面部1511及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512,而像侧面152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52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522。 
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各透镜110、120、130、140、150、滤光件16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如: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1、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3、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4、第五透镜150与滤光件16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5、及滤光件160与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气间隔,如:将两相对透镜的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的空气间隔。由此可知,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d1、d2、d3、d4的总和即为AAG。 
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4,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6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6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18.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6.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1.470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2.593 , 确实满足条件式(4)、(4'); 
CT 5 AC 12 = 18.115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819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10.586 , 确实满足条件式(7); 
AAG CT 2 = 2.598 , 确实满足条件式(8); 
CT 5 CT 3 = 2.088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006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858(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的系统总长。 
在此须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为了简明显示各透镜的结构,仅表示成像光线通过的部分,举例来说,以第一透镜110为例,如图1所示,包括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然而,在实施本实施例的各透镜时,可选择性地额外包括一固定部,以供该等透镜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内。同样以第一透镜110为例,请参考图3,其表示第一透镜110还包括一固定部,在此示例为由物侧凸面及像侧凸面往外延伸的一延伸部113,以供第一透镜110组装于光学成像镜头1内,理想的光线不会通过延伸部113,固定部的结构与外形无须限制于此。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及像侧面142,及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及像侧面152,共计十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Z ( Y ) = Y 2 R / ( 1 + 1 - ( 1 + K ) Y 2 R 2 ) + Σ i = 1 n a 2 i × Y 2 i
其中: 
R表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Z表示非球面的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 
a2i为第2i阶非球面系数。 
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5。 
另一方面,从图2当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a)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mm,故本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 
在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astigmatism aberration)(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c)的二个像散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偏差量落在±0.02mm内,说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能有效消除像差。 
畸变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d)显示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5%的范围内,说明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据此说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在系统长度已缩短至4.858mm的条件下,仍能有效克服色像差并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缩短系统总长以实现更加薄型化的产品设计。 
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在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或畸变像差的表现都十分良好。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2,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2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2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210之间的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第四透镜240及一第五透镜250。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实施例将第三透镜230的屈光率配置为正,其余屈光率以及表面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仅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8,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9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9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19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16.326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6.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1.480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3.3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4)、(4'); 
CT 5 AC 12 = 16.326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154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13.377 , 确实满足条件式(7); 
AAG CT 2 = 2.131 , 确实满足条件式(8); 
CT 5 CT 3 = 2.417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211至成像面2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948(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2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10至图13,其中图10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1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3,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3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3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0中所示,本 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310之间的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第四透镜340及一第五透镜350。 
第三实施例的屈光率以及表面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仅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12,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1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1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1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9.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3.977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1.1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2.251 , 确实满足条件式(4)、(4'); 
CT 5 AC 12 = 14.723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19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8.139 , 确实满足条件式(7); 
AAG CT 2 = 2.714 , 确实满足条件式(8); 
CT 5 CT 3 = 2.302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636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311至成像面3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664(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3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11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1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4,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4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4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410之间的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第四透镜440及一第五透镜450。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三透镜430的物侧面431设计为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4311、第五透镜450的物侧面451设计为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4511、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4512、及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及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凹面部4513之外,其余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次,第四实施例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亦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 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16,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3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3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3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12.239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5.950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0.981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2.053 , 确实满足条件式(4)、(4'); 
CT 5 AC 12 = 14.077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039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12.453 , 确实满足条件式(7); 
AAG CT 2 = 3.098 ;
CT 5 CT 3 = 1.726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15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411至成像面4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774(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4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1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 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21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5,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5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5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第18图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510之间的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第四透镜540及一第五透镜550。 
第五实施例的屈光率以及表面凹凸配置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唯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三透镜530的屈光率为正,且第五实施例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亦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20,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4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4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44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17.5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3.886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1.218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2.222 , 确实满足条件式(4)、(4'); 
CT 5 AC 12 = 17.5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890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7.085 , 确实满足条件式(7); 
AAG CT 2 = 3.193 ;
CT 5 CT 3 = 2.795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511至成像面5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762(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5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19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2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 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6,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6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6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第22图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610之间的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镜610、一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一第四透镜640、及一第五透镜650。 
第六实施例的屈光率以及表面凹凸配置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唯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三透镜630的屈光率为正,且第六实施例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亦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24,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6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6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6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4.1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3.086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0.852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1.585 , 确实满足条件式(4); 
CT 5 AC 12 = 13.880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112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5.741 ;
AAG CT 2 = 3.653 ;
CT 5 CT 3 = 2.118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3 . 385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611至成像面6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521(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6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23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8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29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7,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7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7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物体侧与一第一透镜710之间的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一第四透镜740及一第五透镜750。 
第七实施例的屈光率以及表面凹凸配置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唯主要的差别在于第三透镜730的屈光率为正,且第三透镜730的像侧面732设计为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7322,且第七实施例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以 及各空气间隙宽度亦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28,其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8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8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83
的值分别为: 
CT 5 AC 45 = 14.444 , 确实满足条件式(1); 
CT 5 AC 34 = 1.855 , 确实满足条件式(2); 
CT 5 AAG = 0.851 , 确实满足条件式(3); 
CT 4 + CT 5 AAG = 1.550 , 确实满足条件式(4); 
CT 5 AC 12 = 14.444 , 确实满足条件式(5); 
CT 5 CT 2 = 3.066 , 确实满足条件式(6); 
CT 4 + CT 5 AC 34 = 3.379 ;
AAG CT 2 = 3.603 ;
CT 5 CT 3 = 2.102 , 确实满足条件式(9); 
AC 45 AC 12 = 1.000 , 确实满足条件式(10); 
从第一透镜物侧面711至成像面7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700(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7的系统总长。 
另一方面,从图2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在纵向球差 (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另请参考图30所显示的以上七个实施例的AAG、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9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9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71303800293
值,可看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条件式(2)、条件式(3)、条件式(4)及/或(5')、条件式(5)、条件式(6)、条件式(7)、条件式(8)、条件式(9)、及/或条件式(10)。 
请参阅图31,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20包含一机壳21及一安装在机壳21内的影像模块22。在此仅是以手机为例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20,但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型式不以此为限。 
如图中所示,影像模块22包括一如前所述的五片式光学成像镜头,如在此示例性地选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五片式光学成像镜头1、一用于供五片式光学成像镜头1设置的镜筒23、一用于供镜筒23设置的模块基座单元(module housing unit)24、一供该模块基座单元设置的基板172及一设置于五片式光学成像镜头1像侧的影像传感器171。成像面170是形成于影像传感器171。 
须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虽显示滤光件16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省略滤光件160的结构,并不以滤光件160的必要为限,且机壳21、镜筒23、及/或模块基座单元24可为单一组件或多个组件组装而成,无须限定于此;其次,是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171是采用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Chip on Board,COB)的封装方式直接连接在基板172上,和传统芯片尺寸封装(Chip Scale  Package,CSP)的封装方式的差别在于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不需使用保护玻璃(cover glass),因此在光学成像镜头1中并不需要在影像传感器171之前设置保护玻璃,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整体具有屈光率的五片式透镜110、120、130、140、150示例性地是以相对两透镜之间分别存在一空气间隔的方式设置于镜筒23内。 
模块基座单元24包括一用以供镜筒23设置的镜座2401及一镜头后座2406。镜座2401与镜筒23外侧相贴合且镜筒23是和镜座2401沿一轴线I-I'同轴设置,且镜头后座2406是沿轴线I-I'并环绕着镜座2401外侧设置。镜座2401可带着镜筒23及设置于镜筒23内的光学成像镜头1沿该轴线I-I'前后移动,以控制光学成像镜头1的移动对焦。 
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长度仅4.858(mm),因此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因此,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另请参阅图32,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主要差别在于:镜座2401具有一第一镜座单元2402、一第二镜座单元2403、一线圈2404及一磁性组件2405。第一镜座单元2402与镜筒23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I-I'设置、第二镜座单元2403沿轴线I-I'并环绕着第一镜座单元2402外侧设置。线圈2404设置在第一镜座单元2402外侧与第二镜座单元2403内侧之间。磁性组件2405设置在线圈2404外侧与第二镜座单元2403内侧之间。 
第一镜座单元2402可带着镜筒23及设置在镜筒23内的光学成像镜头1沿 轴线I-I'移动。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组件结构则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长度仅4.858(mm),因此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因此,使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五片透镜厚度总和对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比值在一预定范围中,且合并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及/或屈旋光性的设计,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系统总长。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屈光率,且其物侧面为凹面;
该第五透镜为塑料镜片,且其像侧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且
该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CT 5 AC 45 ≥ 4
其中,CT5为该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C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且具有屈光率的透镜总共只有五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12
的条件式,其中AC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13
的条件式,CT2为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还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21
的条件式,AC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该像侧面更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更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22
的条件式,CT4为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A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所有空气间隙宽度的总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23
的条件式,AA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所有空气间隙宽度的总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24
的条件式,CT4为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C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31
的条件式,其中CT3为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32
的条件式,CT4为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A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所有空气间隙宽度的总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更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的条件式,CT2为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
Figure FDA00002673038600034
的条件式,AC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AC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15.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
一机壳;及
一影像模块,安装于该机壳内,包括:
一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一镜筒,以供给设置该光学成像镜头;
一模块基座单元,以供给设置该镜筒;及
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基座单元更包括一自动对焦模块,而该自动对焦模块包括一镜座及一镜头后座,该镜座与镜筒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设置,该镜头后座是沿该轴线并环绕着该镜座外侧设置,该镜座带着该镜筒及设置于该镜筒内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沿该轴线前后移动,以控制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移动对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基座单元更包括一位于该镜头后座和该影像传感器之间的影像传感器基座,且该影像传感器基座和该镜头后座相贴合。
CN201210583191.XA 2012-12-28 2012-12-28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031859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3191.XA CN103185957B (zh) 2012-12-28 2012-12-28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3191.XA CN103185957B (zh) 2012-12-28 2012-12-28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957A true CN103185957A (zh) 2013-07-03
CN103185957B CN103185957B (zh) 2015-07-15

Family

ID=4867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3191.XA Active CN103185957B (zh) 2012-12-28 2012-12-28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595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3515A (zh) * 2013-09-26 2014-01-29 宁波舜宇红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长波红外广角镜头
CN103676102A (zh) * 2013-07-16 2014-03-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020549A (zh) * 2014-01-27 2014-09-0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142562A (zh) * 2014-04-18 2014-11-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7664811A (zh) * 2017-09-07 2018-02-0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镜片模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26811U (zh) * 2010-12-23 2011-08-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202393963U (zh) * 2011-08-04 2012-08-2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26811U (zh) * 2010-12-23 2011-08-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202393963U (zh) * 2011-08-04 2012-08-2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102A (zh) * 2013-07-16 2014-03-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102B (zh) * 2013-07-16 2016-08-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543515A (zh) * 2013-09-26 2014-01-29 宁波舜宇红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长波红外广角镜头
CN104020549A (zh) * 2014-01-27 2014-09-0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020549B (zh) * 2014-01-27 2016-08-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142562A (zh) * 2014-04-18 2014-11-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142562B (zh) * 2014-04-18 2016-09-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7664811A (zh) * 2017-09-07 2018-02-0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镜片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957B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3520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1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576286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35206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076669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969808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238074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0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950425A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组
CN10367610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09348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293644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35203A (zh) 成像光学镜片系统
CN104238084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334595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8595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4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85952A (zh)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38348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007537A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777313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102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23414A (zh)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1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