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2744B -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2744B
CN103152744B CN201310039081.1A CN201310039081A CN103152744B CN 103152744 B CN103152744 B CN 103152744B CN 201310039081 A CN201310039081 A CN 201310039081A CN 103152744 B CN103152744 B CN 1031527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base station
time slot
transmission
via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90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2744A (zh
Inventor
杨非
黄梅玉
赵明
周武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Priority to CN2013100390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527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52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2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2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27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特征是当位于中继节点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容量低于传输速率要求,且位于基站高速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用户的业务数据在受第一用户发送信号的干扰下仍能被基站译码时,两用户在第一时隙内同时传输,基站从来自两用户的混合信号中译码第二用户的业务数据并恢复第二用户发送符号;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两用户的混合信号并在第二时隙内放大转发;基站在第二时隙内接收中继转发的混合信号,执行BKIC恢复第一用户的业务数据。本发明在较高信噪比条件下以趋于1的概率仅使用两个时隙即完成了无线中继网络中两个用户的上行传输,提高了系统频谱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未来的移动蜂窝通信系统因追求高传输速率与高网络容量而面临着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在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规范版本第十版(Release10,也称为LTE-Advanced)、以及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802.16m协议中,由于支持无线中继节点与基站的混合组网以提高小区边缘或热点区域内的容量,进一步加剧了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因中继节点限于现有无线收发机的半双工特性,必须占用两份信道资源分别用于接收与转发,导致了额外的频谱损失。提高频谱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调度不同节点在同信道上传输以提高系统的频率复用性能,但这种方式会给无线网络带来较严重的同频干扰问题,因此需要良好的干扰消除机制与之配合工作。在美国《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通信领域选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中已可检索到的张胜利等人的《盲已知干扰消除》(Blind know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Early Access Articles])一文中即提出了这样一种简单有效的干扰消除方法,称为盲已知干扰消除(blind know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BKIC),它在接收端已知干扰符号信息的条件下,直接通过接收端有限复杂度的信号处理,无需干扰信道状态信息即可较好地消除同频干扰,避免了测量与汇报干扰信道状态信息带来的额外信令开销以及由干扰信道状态估计及反馈误差引起的性能损失。然而,该《盲已知干扰消除》一文中并未讨论BKIC技术应用于无线中继网络将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未挖掘BKIC作为一种新型物理层技术用于改进上层传输方式的潜力,而这恰恰正是该技术对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而言的重要意义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通过在基站引入BKIC处理使得调度同一小区内中继协作用户与非协作用户共享同一信道进行上行传输成为可能,从而克服现有中继传输方案频谱效率较低的缺陷,提高无线中继网络的容量。
本发明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包括:基站从位于中继节点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下面称为“第一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用户(下面称为“第一用户”),并从位于基站高速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下面称为“第二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用户(下面称为“第二用户”),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传输分配相同的频段;各节点设置三种传输模式以供在不同信道条件下使 用,包括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及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其中:
所述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在正交的两个时隙内分别直接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并由基站接收,而不借助中继节点转发,中继节点在两个时隙内均保持静默而不进行收发;
所述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在第一时隙内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在第二时隙内保持静默;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并在第二时隙内将接收信号向基站转发,第二用户在第一、第二时隙内保持静默,在第三时隙内直接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并由基站接收,而不借助中继节点转发;
基站收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要求及它们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基站根据下述信道条件选择传输模式并设置相应的传输模式配置信令:
当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对应的信道容量不低于第一用户的传输速率要求时,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0”,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0”后进入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
当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对应的信道容量低于第一用户的传输速率要求,且第二用户的上行发送信号在第一用户上行发送信号的干扰下能够被基站译码时,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1”,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1”后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
在其它任何情况下,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10”,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10”后进入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
除第一类用户与第二类用户之外的其它用户都位于基站低速业务覆盖范围内,称为“第三类用户”,它们使用与第一类及第二类用户正交的频段,按照现有一般的正交传输方法进行上行传输;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均在第一时隙内进行上行业务数据传输,且在第二时隙内均保持静默;基站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第一、第二用户的混合信号并从中译码出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数据,并对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数据采取第二用户发送时所用的编码及调制方式重新生成第二用户的发送符号;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混合信号,并在第二时隙内将其放大转发;基站在第二时隙内接收中继转发的混合信号,执行BKIC处理恢复第一用户的消息,其中BKIC处理所需的已知干扰符号信息为基站已在第一时隙内恢复出的第二用户发送符号。
由于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根据信道状态条件选取传输模式,尤其是当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容量低于传输速率要求、且第二用户的业务数据在受第一用户发送信号的干扰下仍能被基站译码时,该两用户在第一时隙内同时传输,基站从来自两用户的混合信号中译码第二用户的业务数据;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两用户的混合信号并在第二时隙内放大转发;基站在第二时隙内接收中继转发的混合信号,执行BKIC处理恢复第一用户的业务数据,其中所需的已知干扰符号信息由基站根据第二用户业务数据恢复。采用本发明方法在较高信噪比条件下以趋于1的概率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或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仅使用两个时隙即完成了一个中继协作用户与一个非中继协作用户的上行业务传输,相比传统的正交中继传输方法需要两个时隙转发及一个时隙直接传输分别为两用户服务,因减少了所需时隙数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所带来的系统频谱效率下降的缺陷;同时,由于本发明方法采取了BKIC处理,无需干扰信道状态信息,相比基于传统干扰消除技术的传输方法,避免了非协作用户与中继节点之间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与上报,使系统维持了较少的测量汇报开销,同时性能不受干扰信道状态信息估计与反馈误差的损害,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
图2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下,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的时序示意图。
图3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下,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的时序示意图。
图4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下,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的时序示意图。
图5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下,系统进入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性能图。
图6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下,系统中断的概率性能图。
图7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下,第一用户的中断容量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举例说明本发明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的上行传输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图1为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在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中,整个小区可划分为三类区域,即:中继节点R的业 务覆盖区域eT1,基站D的高速业务覆盖区域eT2,及基站D的低速业务覆盖区域eT3。位于中继节点R的业务覆盖区域eT1内的用户在下面被称为“第一类用户”,如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1中所示的第一用户S1、第四用户S4,它们距离基站D较远,与基站D之间信道的统计状况较差,因此上行业务传输常常需要借助中继节点R的转发;位于基站D的高速业务覆盖区域eT2内的用户在下面被称为“第二类用户”,如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1中所示的第二用户S2、第五用户S5,它们距离基站D较近,与基站D之间信道的统计状况较好,因此不借助中继节点R而能够直接与基站D进行较高速率的通信;位于中继节点R的业务覆盖区域eT1及基站D的高速业务覆盖区域eT2之外的用户,亦即位于基站D的低速业务覆盖区域eT3内的用户在下面被称为“第三类用户”,如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1中所示的第三用户S3、第六用户S6,由于它们不在中继节点R的业务覆盖区域内,且到基站的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借助中继节点R而只能直接与基站D进行较低速率的通信。整个小区内的所有用户及中继节点均处于基站D的信令覆盖区域eS内,eS=eT1∪eT2∪eT3,所有用户及中继节点均接受基站D的上行调度。
基站D从有业务数据待发送的第一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记为第一用户S1;从有业务数据待发送的第二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记为第二用户S2;基站D为第一用户S1与第二用户S2分配相同的频段用于二者的上行通信,并采用后面所述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来对它们进行联合调度,具体过程将在下文中介绍。所有的第三类用户均分配与第一类及第二类用户正交的频段进行传输以避免产生无法消除的干扰,不与第一类及第二类用户进行联合调度,因此不再在此赘述。考虑系统处于慢衰落信道环境中,即至少在一次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联合传输过程内各信道的状态保持不变;在现有通常的单小区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模型示意图1中用带箭头的各条连线表示相应的两节点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包括: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第二用户S2与基站D之间信道h2,第一用户S1与中继节点R之间信道h3,中继节点R与基站D之间信道h4,第二用户S2与中继节点R之间信道 h5。记各功率参数为:第一用户S1和第二用户S2的发送功率分别为P1和P2,中继节点R的功率放大因子为GR,各节点的接收噪声功率均为设第一用户S1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为r1(单位:bit/s/Hz),第二用户S2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为r2(单位:bit/s/Hz),这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为整个传输过程的平均速率要求,它与对应的上行发送信号码率存在特定关系,以第一用户S1为例,若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过程包含两个时隙(即采用的传输模式占用两个时隙),而第一用户S1只能在其中一个时隙内发送,则第一用户S1应以码率2r1发送其上行信号才能达到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r1
图2为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中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结合上述三图对所述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具体描述如下:
如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2、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3及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4中共同含有的信令阶段所示,在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前,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汇报消息发送操作F1,汇报信息中包含第一用户S1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信息r1与第一用户S1到基站D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h1;第二用户S2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汇报消息发送操作F5,汇报信息中包含第二用户S2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信息r2与第二用户S2到基站D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h2;第一用户S1在第二用户S2进行汇报时执行的操作F2为静默(即不进行收发);第二用户S2在第一用户S1进行汇报时执行的操作F4为静默;中继节点R在第一用户S1与第二用户S2进行汇报时执行的操作F7为静默;基站D在第一用户S1与第二用户S2进行汇报时执行操作F9,即依次接收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汇报消息, 而后据此计算信噪比判据及信干噪比判据并比较信噪比判据T1与信噪比门限的关系、信干噪比判据T2与信干噪比门限 的关系,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传输模式配置信令发送操作F10中的信令内容:若信噪比判据T1不小于信噪比门限ηth1,即有T1≥ηth1成立,则基站D将传输模式配置信令设置为两比特“00”;否则,若信干噪比判据T2不小于信干噪比门限ηth2,即有T1<ηth1且T2≥ηth2成立,则基站D将传输模式配置信令设置为两比特“01”;若比较结果为其它任何情况,则基站D将传输模式配置信令设置为两比特“10”;基站D执行传输模式配置信令发送操作F10时第一用户S1执行传输模式配置信令接收操作F3、第二用户S2执行传输模式配置信令接收操作F6、中继节点R执行传输模式配置信令接收操作F8
若基站D发送的传输模式配置信令的内容为两比特“00”,表明当前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能够支持第一用户S1以端到端速率r1直接传输,即 则无需借助中继节点R。此时各节点配置为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如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2所示,描述如下:
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A1,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rtx1=2r1的上行发送信号x1(t),t=1,…,N并发送,这里t表示上行发送信号中的符号序号,N表示一个时隙内的符号数目,下同;第一用户S1在第二时隙的操作A2为静默;
第二用户S2在第一时隙的操作A3为静默;第二用户S2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操作A4,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rtx2=2r2的上行信号x2(t),t=1,…,N并发送;
基站D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A6,即接收来自第一用户S1的信号并解调、译 码,接收信号为:
yD,1(t)=h1x1(t)+zD,1(t),t=1,…,N
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操作A7,即接收来自第二用户S2的信号并解调、译码,接收信号为:
yD,2(t)=h2x2(t)+zD,2(t),t=1,…,N
中继节点R在两个时隙内的操作A5为静默。
若基站D发送的传输模式配置信令的内容为“01”,表明当前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不能支持第一用户S1以端到端速率r1直接传输,即则需使用中继节点R进行转发;同时,当前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及第二用户S2与基站D之间信道h2的信道状态允许第一用户S1与第二用户S2同时传输且此时基站D能够从接受到的混合信号中恢复出端到端速率为r2的第二用户S2业务数据,即此时各节点配置为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如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3所示,描述如下:
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B1,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rtx1=2r1的上行信号x1(t),t=1,…,N并发送;第一用户S1在第二时隙的操作B2为静默;
第二用户S2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B3,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rtx2=2r2的上行信号x2(t),t=1,…,N并发送;第二用户S2在第二时隙的操作B4为静默;
中继节点R被激活,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B5,即接收来自第一用户S1及第二用户S2的混合信号,接收信号为:
yR(t)=h3x1(t)+h5x2(t)+zR(t),t=1,…,N
中继节点R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接收信号放大转发操作B6,转发信号为:
x R ( t ) = G R y R ( t ) , t = 1 , . . . , N
基站D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B7,即接收来自第一用户S1及第二用户S2的混合信号,接收信号为:
yD,1(t)=h1x1(t)+h2x2(t)+zD,1(t),t=1,…,N
从中解调、译码得到第二用户S2的业务数据,并执行与第二用户S2相同的调制、编码方式恢复出第二用户S2的发送信号x2(t),t=1,…,N;基站D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操作B8,即接收中继节点R转发的混合信号,接收信号为:
y D , 2 ( t ) = h 4 x R ( t ) + z D , 2 ( t ) = G R h 3 h 4 x 1 ( t ) + G R h 4 h 5 x 2 ( t ) + G R h 4 z R ( t ) + z D , 2 ( t ) , t = 1 , . . . , N
基站D将已在第一时隙内得到的第二用户S2发送信号x2(t),t=1,…,N作为已知干扰符号,按文献《盲已知干扰消除》中所提的基于平滑操作的盲已知干扰消除方法对接收信号yD,2(t)进行处理,再经解调、译码得到第一用户S1的业务数据。
在其它情况下,基站D发送的传输模式配置信令的内容为“10”,表明当前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不支持第一用户S1以端到端速率r1直接传输,即 且第二用户S2不能在第一用户S1的干扰下以端到端速率r2直接传输,即此时各节点配置为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如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下的一次两用户联合传输时序示意图4所示,其具体过程描述如下:
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C1,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 的上行信号并发送;第一用户S1在第二、第三时隙的操作C2为静默;
中继节点R在第一时隙内执行操作C5,即接收来自第一用户S1的信号,接收信号为:
y R ( t ) = h 3 x 1 * ( t ) + z R ( t ) , t = 1 , . . . , N
并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操作C6,即将其放大转发,转发信号为:
x R ( t ) = G R y R ( t ) , t = 1 , . . . , N
中继节点R在第一时隙内执行的操作C7为静默;
第二用户S2在第一、第二时隙的操作C3为静默;第二用户S2在第三时隙内执行操作C4,即将自身消息经编码、调制生成码率为的上行信号 并发送;
基站D在第一时隙的操作C8为静默;基站D在第二时隙内执行操作C9,即接收来自中继节点R的转发信号并解调、译码,接收信号为:
y D , 2 ( t ) = h 4 x R ( t ) + z D , 2 ( t ) = G R h 3 h 4 x 1 ( t ) + G R h 4 h 5 x 2 ( t ) + G R h 4 z R ( t ) + z D , 2 ( t ) , t = 1 , . . . , N
在第三时隙内执行操作C10,即接收来自第二用户S2的信号并解调、译码,接收信号为:
y D , 3 ( t ) = h 2 x 2 * ( t ) + z D , 3 ( t ) , t = 1 , . . . , N
在上述第一用户S1、第二用户S2的上行通信过程中,任意第三类用户如第三用户S3、第六用户S6,被分配与所有第一类及第二类用户正交、且在第三类用户之间也相互正交的频段,按照现有一般的上行传输方法与基站D进行通信。
以上即为所提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的全部流程。
图5给出了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这里信道条件设为: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的衰落服从Nakagami-m分布,其平均强度为E[|h1|2]=0.01,Nakagami-m因子为m1=1;其余各信道的平均强度为E[|hi|2]=1,Nakagami-m因子为mi=2,i=2,…,5。第一、第二用户的端到端速率要求为r1=r2=1bit/s/Hz,BKIC处理长度为N=100;两用户的发送功率相等P1=P2=P,发送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简记为“信噪比”)为图中横坐标。 中继节点R的功率放大因子GR取为:即在无干扰情况下中继节点R的转发功率(也设定为P)与其接收信号平均功率之比。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性能图5中的各条曲线分别为:系统进入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的概率曲线Q5(1);系统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的概率曲线Q5(2);系统进入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的概率曲线Q5(3)。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性能图5显示出,随着系统信噪比的提高,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的概率不断下降,在信噪比为30dB的条件下这一概率约为3×10-5,这证明了系统在较高信噪比下以逼近1的概率只需两个时隙即可完成两用户的上行传输;另一方面,在信噪比足够高时(如在27dB以上),系统最有可能进入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因为此时高信噪比抵消了第一用户S1恶劣的直接链路信道状态的损害;在中等信噪比下,即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性能图5中大约10dB至20dB信噪比区域中,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的概率接近1,此时最能体现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优势。
在与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三种传输模式的概率性能图5相同的系统参数下,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的端到端中断概率性能如图6所示,其中的各条曲线为:在正交-增量中继(incremental relaying,IR)传输方案下的第一用户S1中断概率曲线Q6(1);在正交-IR传输方案下的第二用户S2中断概率曲线Q6(2);在基于串行干扰消除(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的第一用户S1中断概率曲线Q6(3);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的第一用户S1中断概率曲线Q6(4);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的第二用户S2中断概率曲线Q6(5)。比较各条曲线可知,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相比正交-IR及基于SIC的中继传输方案获得了显著的性能增益。对于第一用户S1,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相对正交-IR方案获得性能增益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等信噪比下,正交-IR方案仍然导致系统以相对较高的概率进入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但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则以极高的概率使得系统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因此节省了信道资源,提高了频谱效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与基于SIC的中继传输方案在系统运行在较低信噪比时性能比较接近,而信噪比增加到足够高时(在本发明基于 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的系统中断概率性能图6中约为15dB以上)二者的差异逐渐凸显,其原因在于SIC的干扰消除残余误差随干扰强度的上升而增加,在足够强的干扰下任意小的干扰信道估计误差都将引起较大的干扰消除残余误差。
对上面用于性能对照的两种现有传输方法的补充说明:
上述正交-IR传输方案为:基站D根据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的瞬时状态决定是否使用中继:若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可支持直接传输,则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发送,发送信号码率为2r1;第二用户S2在第二时隙内发送,发送信号码率为2r2;若第一用户S1与基站D之间信道h1较差而不能支持直接传输,则基站D激活中继节点R,第一用户S1在第一时隙内发送,发送信号码率为3r1,中继节点R接收来自第一用户S1的信号并在第二时隙内放大转发,第二用户S2在第三时隙内发送,发送信号码率为3r2
上述基于SIC的的中继传输方案为:流程同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当系统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时不采用BKIC方法而是传统的SIC方法进行干扰消除,即基站D先获取干扰信道状态的估计值再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干扰信道状态的估计值与干扰符号x2(t)的乘积图6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下,系统中断的概率性能图。在图6中的仿真参数中,干扰信道状态的估计值与真实值h5之间的误差的功率取为干扰信道平均强度的百分之一,即 E [ | h 5 - h ^ 5 | 2 ] = 0.01 · E [ | h 5 | 2 ] .
图7为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下,第一用户的中断容量性能图。其中的各条曲线为:当各信道的均值E[|hi|2]=1,i=1,…,5、Nakagami-m因子均等于m,m∈{1,2,4}时,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处理长度N→∞(等效于理想干扰消除)时的中断容量曲线Q7(m,1);在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处理长度N=100时的中断容量曲线Q7(m,2);在IR方式下的中断容量曲线Q7(m,3);在基于SIC的中继传输方法下的中断容量曲线Q7(m,4),其中干扰信道信息误差强度为干扰信道强度的百分之一;在任意的Nakagami-m因子下本发 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容量上界曲线Q7(0)。这里为考察第一用户S1的中断容量而取其中断概率门限为1×10-4,即第一用户S1所能容忍的最高中断概率为1×10-4。第一用户S1的中断容量性能图7表明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在中等以上的信噪比条件下取得了显著优于基于S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性能;另一方面,在中等信噪比区域,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的性能十分接近于理想干扰消除方法。由于BKIC方法本身存在由处理长度N决定的信干噪比瓶颈,在足够高的信噪比下本发明基于BKIC的中继传输方法相对理想干扰消除方法有较大的性能损失,但可通过进一步增加处理长度N来减小这一损失。

Claims (1)

1.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包括:基站从位于中继节点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称“第一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用户称“第一用户”,并从位于基站高速业务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称“第二类用户”中随机选取一个用户称“第二用户”,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传输分配相同的频段;各节点设置三种传输模式以供在不同信道条件下使用,包括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及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其中:
所述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在正交的两个时隙内分别直接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并由基站接收,而不借助中继节点转发,中继节点在两个时隙内均保持静默而不进行收发;
所述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在第一时隙内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在第二时隙内保持静默;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并在第二时隙内将接收信号向基站转发,第二用户在第一、第二时隙内保持静默,在第三时隙内直接进行上行业务传输并由基站接收,而不借助中继节点转发;
基站收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上行端到端业务传输速率要求及它们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基站根据下述信道条件选择传输模式并设置相应的传输模式配置信令:
当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对应的信道容量不低于第一用户的传输速率要求时,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0”,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0”后进入两时隙直接传输模式;
当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信道的瞬时状态对应的信道容量低于第一用户的传输速率要求,且第二用户的上行发送信号在第一用户上行发送信号的干扰下能够被基站译码时,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1”,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01”后进入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
在其它任何情况下,基站广播一个包含两个比特的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10”,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及中继节点收到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配置信令“10”后进入三时隙正交-中继传输模式;
除第一类用户与第二类用户之外的其它用户都位于基站低速业务覆盖范围内,称为“第三类用户”,它们使用与第一类及第二类用户正交的频段,按照现有一般的正交传输方法进行上行传输;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时隙BKIC-中继传输模式为: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均在第一时隙内进行上行业务数据传输,且在第二时隙内均保持静默;基站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第一、第二用户的混合信号并从中译码出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数据,并对第二用户的上行业务数据采取第二用户发送时所用的编码及调制方式重新生成第二用户的发送符号;中继节点在第一时隙内接收来自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混合信号,并在第二时隙内将其放大转发;基站在第二时隙内接收中继转发的混合信号,执行BKIC处理恢复第一用户的消息,其中BKIC处理所需的已知干扰符号信息为基站已在第一时隙内恢复出的第二用户发送符号。
CN201310039081.1A 2013-01-31 2013-01-31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27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9081.1A CN103152744B (zh) 2013-01-31 2013-01-31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9081.1A CN103152744B (zh) 2013-01-31 2013-01-31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2744A CN103152744A (zh) 2013-06-12
CN103152744B true CN103152744B (zh) 2015-09-09

Family

ID=48550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908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2744B (zh) 2013-01-31 2013-01-31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527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13863A1 (zh) * 2017-12-13 2019-06-20 深圳大学 基于置信传递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盲认证方法和系统
CN109511126B (zh) * 2018-11-16 2021-10-15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携能双向中继网络中的非对称功率分离比率的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3210A (zh) * 2009-04-08 2009-11-18 深圳市信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段自激干扰消除直放站
WO2010051539A2 (en) * 2008-10-31 2010-05-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Layer 2 relay multiplexing an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1834654A (zh) * 2009-03-11 2010-09-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1539A2 (en) * 2008-10-31 2010-05-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Layer 2 relay multiplexing an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1834654A (zh) * 2009-03-11 2010-09-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83210A (zh) * 2009-04-08 2009-11-18 深圳市信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段自激干扰消除直放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ei yang.Bound Analysis of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in interference-limited two-way relaying system.《IEEE 75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2744A (zh)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Decode-and-forward relaying for cooperative NOMA systems with direct links
US1176490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Yang et 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lock-based selective OFDM decode-and-forward relaying scheme for 4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152744B (zh) 一种基于盲已知干扰消除的无线中继网络上行传输方法
Kaur et al. A survey on cooperative divers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wireless networks
Akoum et al. Cognitive cooperation for the downlink of frequency reuse small cells
CN104852793A (zh) 一种基于半双工多径协作系统的虚拟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法
Kamal et al. Comparison of multihop relaying protocols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03236909A (zh) 瑞利信道中多进制软信息转发方法
Islam et al. Achievable sum rate analysis of relay aided overlay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among multiple devices
Bandemer et al. Overhearing-bas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relay networks
Kothapalli et al. Performance of a bi-directional relaying system with one full duplex relay
Narasimhan Hybrid-ARQ interference channels with receiver cooperation
Kakitani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contours for amplify-and-forward and decode-and-forward cooperative protocols
CN102142935B (zh) 一种下行组播网络中基于复数域网络编码的信息传输方法
Alotaibi et al. Outage probability of cooperative cognitive networks based on distributed orthogonal space–time block codes
Yi et al. Symbol-level selective decode-forward relaying for uncoordinated dense wireless networks
CN104270228A (zh) 一种mimo-ccrn中自适应协作传输方法
KR10223866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Fang et al. Three-phase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for two-way relay networks with direct link
CN101877883A (zh) 一种实现中继节点协作的方法及系统
Tian et al.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for two-path successive relaying
Meng et al. A distributed layered modulation for relay downlink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aleem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mplify Quantize and Forward Relaying in Network Coded based system at various relay locations
Yang et al. Efficient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downlink MU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