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4214A -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4214A
CN103124214A CN 201110367653 CN201110367653A CN103124214A CN 103124214 A CN103124214 A CN 103124214A CN 201110367653 CN201110367653 CN 201110367653 CN 201110367653 A CN201110367653 A CN 201110367653A CN 103124214 A CN103124214 A CN 103124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el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hand
communication means
near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676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晃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 2011103676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242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24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42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将手持电子装置与近场通信模块结合,藉以利用近场通信模块来进行身份认证。在手持电子装置中,通过近场通信模块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以自近场通信装置接收一电子信号。当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信号时,自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身份数据。并且,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依据电子信号使得手持电子装置登录操作系统。

Description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身份认证机制,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日渐普及,一般人逐渐习惯以计算机做为日常办公、沟通联系、信息浏览、影音娱乐,甚至财务管理的工具。一般计算机的保密机制多是通过使用者输入账号及密码的方式,以登录至操作系统。另外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具有生物辨识能力的工具也被拿来作为身份识别的工具,例如指纹辨识。
然而这些使用密码验证的机制都需要使用者在每次开启计算机时输入密码,此举除了可能会造成使用者因忘记密码而无法开机的情况外,还存在着密码外泄的风险。另外,指纹辨识的身份识别方法则需要在计算机上额外增加指纹扫描器,而此举会大幅增加计算机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将手持电子装置与近场通信模块结合,藉以利用近场通信模块来进行身份认证。
本发明提出一种身份识别的方法,适用于手持电子装置。在手持电子装置中,通过近场通信模块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以自近场通信装置接收一电子信号。当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信号时,自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身份数据。并且,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依据电子信号使得手持电子装置登录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通过近场通信模块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的步骤中,可事先在手持电子装置中建立近场通信装置对应的预设认证数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依据电子信号登录手持电子装置的步骤中,可先依据电子信号唤醒手持电子装置,再登录至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的步骤之后,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不符合,则手持电子装置保持在目前的电源管理模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控制芯片以及近场通信模块。处理单元用以执行操作系统,控制芯片耦接至处理单元以及近场通信模块。上述近场通信模块用以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以自近场通信装置接收电子信号,并且在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信号时,自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身份数据,藉以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并在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将电子信号传送至处理单元,以登录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输入输出接脚,其耦接在控制芯片与近场通信模块之间。当近场通信模块比对出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便通过输入输出接脚将电子信号传送至控制芯片,以唤醒控制芯片。
本发明提出一种通信系统,包括近场通信装置以及手持电子装置。近场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识别模块以及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其中,识别模块耦接至第一处理单元,用以储存身份数据。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耦接至识别模块与第一处理单元,用以传送一电子信号。另外,手持电子装置包括第二处理单元、控制芯片以及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其中,第二处理单元用以执行一操作系统。控制芯片耦接至第二处理单元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用以与近场通信装置的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互相沟通,以自近场通信装置接收上述电子信号,并且在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信号时,自近场通信装置的识别模块读取身份数据,藉以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将电子信号传送至第二处理单元,以登录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输入输出接脚,其耦接至控制芯片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之间。其中,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比对出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通过输入输出接脚传送电子信号至控制芯片,以唤醒控制芯片,使得第二处理单元登录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手持电子装置与近场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在感应范围内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才会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互相沟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手持电子装置例如为笔记本式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而近场通信装置例如为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
基于上述,在手持电子装置中搭载一近场通信模块,只要将具有身份数据的近场通信装置靠近手持电子装置的感应范围内,即可进行身份认证。并且在验证无误之后,便能以此身份登录手持电子装置,或是将手持电子装置自睡眠状态中唤醒。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身份识别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300:通信系统
110:近场通信装置
111、311:第一处理单元
113、313:识别模块
115、315:第一近场通信模块
120:手持电子装置
121、321:第二处理单元
123、323:控制芯片
125、325:第二近场通信模块
310:手机
317:第一天线
320:笔记本式计算机
327:第二天线
S205~S22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方框图。请参照图1,通信系统100包括近场通信装置110以及手持电子装置120。手持电子装置例如为笔记本式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而近场通信装置例如为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
近场通信装置110包括第一处理单元111、识别模块113以及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其中,识别模块113耦接至第一处理单元111,而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耦接至识别模块113与第一处理单元111。上述识别模块113用以储存身份数据。例如,识别模块113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芯片。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则是用以传送一电子信号。
手持电子装置120包括第二处理单元121、控制芯片123以及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其中,控制芯片123耦接至第二处理单元121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第二处理单元121用以执行操作系统。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用以与近场通信装置110的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互相沟通,以自近场通信装置110接收电子信号,并且在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110的电子信号时,自近场通信装置110的识别模块113读取身份数据,藉以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会将电子信号传送至第二处理单元121,以登录操作系统。
另外,手持电子装置120还包括一输入输出接脚127,其耦接至控制芯片123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之间。输入输出接脚127例如为通用型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脚。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比对出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通过输入输出接脚127将电子信号传送至控制芯片123,以唤醒控制芯片123,使得第二处理单元121登录操作系统。
底下即搭配上述通信系统100来说明身份识别方法的各步骤。图2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身份识别的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在步骤S205中,手持电子装置120通过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110互相沟通。上述手持电子装置120与近场通信装置110之间的距离要在感应范围内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才会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互相沟通。
由于近场通信技术是由感应式识别和互连技术的结合演变而来。单一芯片上结合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在数公分距离之间于13.56MHz频率范围内运作,无须人工操作,将任意两个具有近场通信模块的设备接近而不需要额外线材连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传输相关数据,就可以实现相互通信,满足两个无线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得以互相沟通时,手持电子装置120会自近场通信装置110接收到一电子信号。在手持电子装置120接收到近场通信装置110的电子信号时,如步骤S210所示,自近场通信装置115读取身份数据。也就是说,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能够通过第一近场通信模模块115去读取识别模块113中的身份数据。
接着,在步骤S215中,比对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执行步骤S220,依据电子信号使得手持电子装置登录操作系统。例如,可先依据电子信号唤醒手持电子装置120的控制芯片123,再登录操作系统。另外,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不符合时,执行步骤S225,手持电子装置120保持在目前的电源管理模式。
举例来说,假设手持电子装置120目前的电源管理模式为待机模式。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不符合时,仍旧为待机模式。而当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则将手持电子装置120唤醒,以登录操作系统。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以笔记本式计算机作为手持电子装置,以手机作为近场通信装置为例。
图3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通信系统300包括手机310以及笔记本式计算机320。手机310包括第一处理单元311、识别模块313、第一近场通信模块315以及第一天线317。笔记本式计算机320包括第二处理单元321、控制芯片323、第二近场通信模块325以及第二天线327。本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311、识别模块313、第一近场通信模块315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111、识别模块113以及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5的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处理单元321、控制芯片323以及第二近场通信模块325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处理单元121、控制芯片123以及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5的功能相同,在此亦不再赘述。在此,以虚线框来表示这些构件位于手机310及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内部,而非设置于外壳上。
在笔记本式计算机320中,控制芯片323例如为南桥芯片,在控制芯片挂载第二近场通信模块325。在实作上,可将第二天线(antenna)327放置于笔记本式计算机320的主机左下角,大约是外接式麦克风连接器的上方。这是因为,一般人习惯将手机310置于左边腰间或胸前。或是,可将第二天线327设置在方便与手机310接触的相对位置。并且,将第二近场通信模块325通过一输入输出接脚与一组数字逻辑门连接到控制芯片323的SLP S3信号接脚,或是通过内部整合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总线与控制芯片323沟通,藉以达到唤醒系统与数据传输的需求。
由于手机310为一具有电力的装置,因此手机310能够持续发出电子信号,藉以将处于休眠状态的笔记本式计算机320唤醒,而登录至操作系统来进行操作。手机310自身具有较强的信号接收及信号发射能力,因此当手机310自动地发出一电子信号(例如为唤醒信号),便能够让笔记本式计算机320快速地登录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于手持电子装置中搭载近场通信模块,藉以与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相互沟通。当近场通信装置进入手持电子装置的感应范围内,手持电子装置便可通过感应的方式向近场通信装置取得身份数据。据此,无需唤醒手持电子装置的屏幕省电模式,亦毋须输入任何使用者身份信息或输入指纹以供身份识别,即能够解除退出或休眠状态,自动登录操作系统。另外,而通过上述实施例,由近场通信装置自动发出电子信号至手持电子装置,缩短了一般非接触式智能型卡片(contactless smartcard)被动地来让手持电子装置检测到才进行唤醒作业的等待时间,因而可最大幅度地减少使用者操作时间与步骤,并且使用者无需增加任何开销即可改善安全功能,而且可以加快确认过程,同时又减少人为的错误确认和错误修正等程序。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身份识别的方法,适用于手持电子装置,该方法包括:
通过近场通信模块与该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以自该近场通信装置接收电子信号;
当接收到该近场通信装置的该电子信号时,自该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身份数据;
比对该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以及
当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依据该电子信号使得该手持电子装置登录操作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其中通过该近场通信模块与该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该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的步骤,还包括:
在该手持电子装置中建立该近场通信装置对应的该预设认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其中当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依据该电子信号登录该操作系统的步骤包括:
依据该电子信号唤醒该手持电子装置,以登录至该操作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其中在比对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是否相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不符合,该手持电子装置保持在目前的电源管理模式。
5.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执行操作系统;
控制芯片,耦接至该处理单元;以及
近场通信模块,耦接至该控制芯片,用以与该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近场通信装置互相沟通,以自该近场通信装置接收电子信号,并且在接收到该近场通信装置的该电子信号时,自该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身份数据,藉以比对该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当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将该电子信号传送至该处理单元,以登录该操作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中还包括:
输入输出接脚,耦接至该控制芯片与该近场通信模块之间;
其中,当该近场通信模块比对出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通过该输入输出接脚传送该电子信号至该控制芯片,以唤醒该控制芯片。
7.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近场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
识别模块,耦接至该第一处理单元,用以储存身份数据;以及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耦接至该识别模块与该第一处理单元,传送电子信号;以及
手持电子装置,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执行操作系统;
控制芯片,耦接至该第二处理单元;以及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耦接至该控制芯片,用以与该近场通信装置的该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互相沟通,以自该近场通信装置接收该电子信号,并且在接收到该近场通信装置的该电子信号时,自该近场通信装置的该识别模块读取该身份数据,藉以比对该身份数据与预设认证数据,当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将该电子信号传送至该第二处理单元,以登录该操作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该手持电子装置还包括:
输入输出接脚,耦接至该控制芯片与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之间;
其中,当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比对出该身份数据与该预设认证数据相符合时,通过该输入输出接脚传送该电子信号至该控制芯片,以唤醒该控制芯片,使得该第二处理单元登录该操作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该手持电子装置与该近场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在感应范围内时,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才会与该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互相沟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该手持电子装置为笔记本式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该近场通信装置为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
CN 201110367653 2011-11-18 2011-11-18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Pending CN1031242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67653 CN103124214A (zh) 2011-11-18 2011-11-18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67653 CN103124214A (zh) 2011-11-18 2011-11-18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4214A true CN103124214A (zh) 2013-05-29

Family

ID=48455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67653 Pending CN103124214A (zh) 2011-11-18 2011-11-18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2421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5790A (ja) * 2016-11-10 2018-05-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246703A (zh) * 2017-05-24 2019-01-18 系微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装置及其安全管理方法
CN115016625A (zh) * 2022-05-31 2022-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套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5790A (ja) * 2016-11-10 2018-05-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246703A (zh) * 2017-05-24 2019-01-18 系微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装置及其安全管理方法
CN115016625A (zh) * 2022-05-31 2022-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套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0600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20130207778A1 (en) Accessory for a mobile device
CN103269326A (zh) 一种面向泛在网的安全设备、多应用系统和安全方法
CN203287939U (zh) 支持单线传输协议的移动支付全卡
CN203301561U (zh) 具有指纹识别及nfc 功能的手机壳
CN107422838A (zh) 一种穿戴式设备、解锁控制系统及解锁控制方法
US9768835B2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N103903044A (zh) 一种射频传输信息与能量的挑战应答型动态密码ic卡
CN103489028B (zh) 一种金融ic卡、多协议通讯系统和方法
CN107005575A (zh) 一种具有动态令牌otp功能的智能卡及其工作方法
CN103124214A (zh) 身份识别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手持电子装置与通信系统
Kolev Designing a NFC system
CN108985768B (zh) 一种数据转移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4243170B (zh) 身份认证方法
CN102789660B (zh) 借助移动通信终端实现金融无线交易的方法及其装置
US9319883B2 (en) Card device
CN201820283U (zh) 手机智能一卡通门禁读卡器
TWM459605U (zh) 具擴充功能的行動電源裝置
CN102647710A (zh) 无线通讯装置
CN105243543A (zh) 无源指纹NFC Key
CN102467678B (zh) 一种具有双频通讯机制的射频sim卡
CN206480071U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身份验证系统
CN202652287U (zh) 电容式手机识别器
CN211044433U (zh) 一种智能金融支付终端
CN208636744U (zh) 电子设备的保护套和用于个人认证的电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