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9375A - 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9375A CN103119375A CN2011800443998A CN201180044399A CN103119375A CN 103119375 A CN103119375 A CN 103119375A CN 2011800443998 A CN2011800443998 A CN 2011800443998A CN 201180044399 A CN201180044399 A CN 201180044399A CN 103119375 A CN103119375 A CN 1031193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fluid
- heat exchanger
- distributing manifold
- exchanger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6—Spray nozzles or spray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ling tow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F28C2001/145—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with arrangements of adjacent wet and dry pa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包括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一种操作该装置的方法,包括将来自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通过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输送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在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两者流动,以便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为2010年9月15日提交的申请No.12/882614的继续申请,其全文在这里被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以湿润模式和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以便节省水以及可能地消除羽流(plume)。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在本领域是公知的。例如,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普通的热交换器2,其有时被称为“冷却塔”。该热交换器2包括容器4、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普通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通气机构(例如风扇组件10)和控制器12。容器4具有顶壁4a、底壁4b和多个侧壁4c。多个侧壁4c相互连接并且与顶壁4a和底壁4b连接,以形成大体上箱形的腔室14。该腔室14具有水池腔室部分14a、出口腔室部分14b和中央腔室部分14c。水池腔室部分14a由底壁4b和侧壁4c的下部限定。水池腔室部分14a如在下面所详细描述的那样装有冷却的流体。出口腔室部分14b由顶壁4a和侧壁4c的上部限定。中央腔室部分14c形成在连接的侧壁4c的中央部分之间,并且定位在水池腔室部分14a和出口腔室部分14b之间。顶壁4a形成有出气口16。该出气口16与出口腔室部分14b流体连通。并且,对于该特定的普通热交换器2,侧壁4c中的每一个形成有与中央腔室部分14c连通的进气口18。多个通气孔模块20在相应的进气口18中安装至侧壁4c。多个通气孔模块20靠近水池腔室部分14a设置并位于水池腔室部分14a上方,并且操作成用来使得用“冷空气进入”(Cold Air IN)箭头表示的大气能够进入到中央腔室部分14c中。
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与出口腔室部分14b相邻且在出口腔室部分14b下方而设置在中央腔室部分14c中并且延伸过中央腔室部分14c。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操作成用来将来自热流体源22的用“热流体进入”(Hot Fluid IN)箭头表示的热流体从中输送穿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热流体通常是水,但是它可以是某些其它液态流体。热流体作为以用“冷却流体流出”(Cooled Fluid OUT)箭头表示的冷却流体离开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虽然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被示意性地示出为薄膜填充材料结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该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可以是任意其它普通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例如防溅棒或防溅板结构)。
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包括流体分配器歧管24,该流体分配器歧管24延伸过中央腔室部分14c,并且与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相邻并设置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上方。在“泵启动”(Pump ON)状态下,泵26操作成用来将来自于热流体源22、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的热流体泵送至并穿过流体分配歧管24。因此,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的热流体由在图1中的水滴28所表示的那样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上。在水滴28向下落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上并且进入到水池腔室部分14a中时,普通热交换器2被认为处于“湿润模式”。水滴28作为冷却流体累积在水池腔室部分14a中,该流体通常如由“冷却流体流出”箭头所示那样被泵送回到热流体源22。
如图1所示,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包括多个喷嘴30。这些喷嘴30与流体分配歧管24连接并且流体连通,从而泵26将来自于热流体源22的热流体泵送到流体分配歧管24并且穿过喷嘴30。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代替包括喷嘴30的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可以包括挡坝结构、滴落结构、或者带有或没有喷嘴的某些其它普通的流体分配结构。
另外,在图1中,热交换器2包括挡水板结构32,该挡水板结构32延伸过腔室14并且设置在流体分配歧管24和出气口16之间。挡水板结构32按照这样一种方式设置,从而腔室14的出口腔室部分14b设置在挡水板结构32上方,并且腔室14的中央腔室部分14c设置在挡水板结构32下方。
在图1中所示的“风扇启动”(Fan ON)状态中,风扇组件10操作成用来使得由“冷空气进入”箭头表示的大气从进气口18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和流体分配歧管24并穿过出气口16而流动穿过热交换器2。如图1所示,在湿润模式中,由“湿热空气流出”(湿热空气流出)箭头表示的湿热空气从出气口16流出。如本领域所公知的那样,在图1和2中所示的风扇组件10为诱导通风系统,用以引导大气如所示的那样流动穿过容器4。
控制器12操作成用来通过在其相应的启动状态(ON states)和关闭状态(OFF states)之间自动或手动地切换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和风扇组件10而选择地给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和风扇组件10通电或断电,以便使得热交换器2在湿润模式或关闭模式(OFF mode,未示出)中操作。控制器12可以为机电装置、软件操作的电子装置或甚至为操作人员。对于处于关闭模式中(即处于非工作模式中)的热交换器2而言,控制器12将风扇组件10切换至风扇关闭状态并且将泵26切换至泵关闭状态。在图1中,对于处于湿润模式中的热交换器2而言,控制器12将风扇组件10切换至风扇启动状态,并且将泵26切换至泵启动状态。更具体地说,在湿润模式中,风扇组件10和冷却流体分配系统8两者都通电,从而使得大气(“冷空气进入”箭头)流动穿过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并且将热流体横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而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6上,以产生出通过出气口16离开的湿热空气(在图1中的“湿热空气流出”箭头)。
热交换器2整年都以湿润模式操作。有时,在春季、秋季和冬季月份期间,气候条件使得离开热交换器的湿热空气冷凝,由此形成可见的冷凝水羽流P。偶尔公众会将这种可见的冷凝水羽流P错误地认为是污染烟雾。并且,知道这种羽流P仅仅是冷凝水的一些人认为,构成该可见羽流P的微小水滴可能包含致病细菌。因此,喷出可见的冷凝水羽流P的热交换器并不令人满意。
本发明解决了热交换器上存在的两个不足之处。首先,尤其在寒冷气候中,冷却塔在从设备排出的温暖潮湿空气碰到周围环境中的寒冷干燥空气时会放出羽流。公众会将这种可见的冷凝水羽流错误地认为是空气污染烟雾。第二,水在一些地区中被认为是稀有和珍贵的资源。在本发明的一些方面中,提高了在干燥模式(DRY mode)中进行冷却功能的能力,其中需要很少或不需要水来实现冷却功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知道,在这里提供的示意图为代表性附图,用来表示如在这里所述的单个热交换器或热交换器组。
提供能够节省水的热交换器将是有益的。还有利的是提供还能抑制冷凝水羽流形成的热交换器设备。本发明提供了这些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它在周围环境对于形成冷凝水羽流而言是最佳的时候可以抑制冷凝水羽流的形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通过改进的干燥冷却能力来节省水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
因此,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适用于冷却从热流体源流出的热流体,并且包括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用于通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来自于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输送到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的装置(例如泵),以用于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从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分配到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通气机构(例如风扇组件),用于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便从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其热混合物,以便在存在适当的周围条件的情况下消除羽流。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互相隔离,因此不一定消除羽流但是它可以节省水。
一种方法抑制了从热交换器设备形成水基冷凝物,该设备操作成用来将从热流体源流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冷却。该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来自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输送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
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以及
使得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两者流动,以便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阅读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将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
图1为以湿润模式操作的普通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2为以湿润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3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4为以湿润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5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6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7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操作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七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与现有技术的那些部件共用的结构部件以及本发明各个实施方案所共用的那些结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重复说明将省略。另外,诸如“冷却”、“热”、“湿”、“干”以及类似术语的术语应该解释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相对术语,并且不应该按照任意限定的方式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照图2和3对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说明。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适用于冷却来自热流体源22的热流体,即所要冷却的并且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的热流体。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包括容器4、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泵26、风扇组件10和控制器112。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设置在与出口腔室部分14b相邻并且位于出口腔室部分14b下方的中央腔室部分14c中并且部分地延伸过该中央腔室部分。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操作成用来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输送穿过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
如图2和3所示,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设置在与出口腔室部分14b相邻并且位于该出口腔室部分14b下方的中央腔室部分14c中并且部分地延伸过该中央腔室部分。该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操作为如下面所详细描述的那样与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选择性地流体连通。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彼此并排布置。
如图2和3所示,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包括延伸过中央腔室部分14c的流体分配歧管24。流体分配歧管24具有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该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与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相邻并设置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上方,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选择性地流体连通。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与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相邻并设置在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上方。泵26在泵启动状态中操作,以用来从热流体源22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经由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泵送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或者经由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泵送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风扇组件10操作成用来使得用“冷空气进入”箭头表示的大气从进气口18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流体分配歧管24并穿过出气口16而流经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控制器112操作成用来使得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以湿润模式或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来操作。
在图2中所示的湿润模式中,风扇组件10和泵26在其相应的启动状态中通电,这时间接热交换器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106a相互流体隔离,并且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相互流体连通。因此,用“冷空气进入”箭头表示的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使得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分配以润湿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并且从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分配以润湿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以便产生出随后通过出气口16排出的“湿热空气”(HOTHUMID AIR)。在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湿润模式中,间接热交换器106b以直接热交换状态操作。
在图3中所示的湿润/干燥混合模式(HYBRID WET/DRY mode)中,风扇组件10和泵26两者都在其相应的启动状态中通电,同时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流体连通并且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器歧管段24b相互流体隔离。因此,大气(用“冷空气进入”箭头表示)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使得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分配以润湿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以便产生出湿热空气(参见图3),同时允许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干燥以便产生出“干热空气”(HOT DRY AIR)(参见图3),该干热空气随后与湿热空气混合以形成由“热空气混合物”(HOT AIRMIXTURE)表示的热空气混合物,它随后通过出气口18排出。在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在间接热交换状态中操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混合以形成热空气混合物是通过流经容器4的空气湍流以及通过风扇组件10来实现的。必要时,也可以如下面所述一样实现附加的混合。
仅举例而言而不是进行限制,对于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为单根连续的管结构(这些附图中表示为单根连续的管34),并且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为填充材料结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实践中,管状结构实际上由以排进行排列的多个管构成。另外,如本领域所公知的那样,热交换器有时采用填充介质单独地或者与线圈(例如在美国专利NO.6598862中所描述的发明)结合地作为直接的热传递装置以及如上所述作为填充材料结构。并且,只是例举说明,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代表性的单根连续管结构34具有多个直管段34a和互连这些直管段34a的多个U形弯头管段34b。并且,只是举例,每个直管段34a带有与之连接的多个翅片36,以形成带翅片的管结构。
在图2和3中,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包括挡水板结构32。该挡水板结构32延伸过腔室14且设置在流体分配歧管24和出气口16之间。腔室14的出口腔室部分14b设置在挡水板结构32上方,并且腔室14的中央腔室部分14c设置在挡水板结构32下方。
对于在图2和3中所示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包括第一阀40a、第二阀40b和第三阀40c。第一阀40a介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之间。第二阀40b设置在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出口106bo下游并且设置在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之间。第三阀40c设置在泵26下游并且设置在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的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入口24bi上游。在图2中所示的湿润模式中,第一阀40a处于打开状态中以分别流体连接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第二阀40b处于关闭状态中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体隔离,并且第三阀40c处于打开状态中以流体连接热流体源22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在图3中的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第一阀40a处于关闭状态中以分别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流体隔离,第二阀40b处于打开状态中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体连接,并且第三阀40c处于关闭状态中以使得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和热流体源22流体隔离。
控制器112操作成用来通过在它们的相应的启动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自动或手动地切换泵26和风扇组件10来给泵26和/或风扇组件10通电或断电,如本领域所公知的那样。对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控制器112还操作成用于使得第一阀40a、第二阀40b和第三阀40c运动到其相应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如在图2和3中的图例所示那样)并且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运动。
在图4和5中示出了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200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200包括混合挡板结构42,该混合挡板结构42在其出口腔室部分14c中延伸过腔室14。在图5中,混合挡板结构42帮助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混合以优选在离开出气口16之前形成热空气混合物。另外,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200具有冷却流体分配系统208,它包括第一三通阀40d和第二三通阀40e。第一三通阀40d介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之间并且设置在普通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出口106bo下游。第二三通阀40e设置在泵26的下游,并且设置在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普通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入口106bi上游,并且位于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的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入口24bi上游。
在图4中所示的湿润模式中,第一三通阀40d在用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在用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间接热交换器106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与之同时,第二三通阀40e在用来使得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和热流体源22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在用来使得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在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第一三通阀40d在用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在用来使得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第二三通阀40e在用来使得热流体源22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在用来使得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与热流体源22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
控制器(在图4和5中未示出,但是在图1-3中例举示出)操作成用来通过在启动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自动或手动地切换泵26和风扇组件10来给泵26和风扇组件10通电或断电,并且还操作成用来使得第一三通阀40d和第二三通阀40e运动到其相应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以及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运动。为了使得这些附图清楚,控制器故意没有示出,因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控制器能够自动地改变泵26和风扇组件10的启动和关闭状态,并且能够改变这些阀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可选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控制器可以为操作人员,他能够手动地改变泵26和风扇组件10的启动和关闭状态,并且能够改变这些阀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因此,代替示出控制器,将泵26和风扇组件10的启动和关闭状态以及这些阀的打开和关闭状态示出。
只是例举而不是进行限制,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200结合有作为以盘旋结构形成的单根连续管结构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但是,所有直管段34a都是光面的,即没有任何一根直管段包括任何翅片。另外,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为本领域所公知的防溅棒结构。
在图6中只是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来介绍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300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这里,管结构为光面的直通管结构。光面直通管如本领域所公知的那样将入口联管箱44a和出口联管箱44b相互连接。
另外,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300包括分隔件38。该分隔件38设置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之间以便将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竖向分隔开。当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300处于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时,将湿式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干式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清楚限定出。因此,限定出中央腔室部分14c的第一操作区域Z1和与第一操作区域Z1并排布置的中央腔室部分14c的第二操作区域Z2。中央腔室部分14c的第一操作区域Z1具有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WZ1,并且中央腔室部分14c的第二操作区域Z2具有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WZ2。只是对于在图2-5中所示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和200的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300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WZ1和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WZ2彼此相等或至少基本上相等。
在图7中介绍了仅以湿润/干燥混合模式的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400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管结构也是光面直通管结构。这些光面直通管结构如本领域所公知的那样以联管箱结构将入口联管箱44a和出口联管箱44b相互连接。要指出的是,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400包括分隔件38。但是,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WZ1和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WZ2相互不同。更具体地说,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WZ1小于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WZ2。
对于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400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代替示出为与出气口16相邻地安装在容器4上的如在图1-6中所表示的诱导通风风扇组件10,风扇组件110(有时被称为强制鼓风机)安装在进气口18处作为可选的通气机构。因此,代替如在图1-6中所表示的诱导通气系统,将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400当作为强制通气系统。
在图8中,描述了用于抑制从本发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设备形成水基冷凝物的方法。该热交换器设备操作成用来将从热流体源中流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冷却,并且该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步骤S10通过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将来自热流体源22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在图2-7中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输送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步骤S12将来自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在图2-7中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上。步骤S14使得大气(在图2-7中用“冷空气进入”箭头表示)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步骤S16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其热空气混合物。该热空气混合物从热交换器设备排出。
为了改进本发明的方法,有利的是包括另一个步骤。该步骤将提供分隔件38,该分隔件将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之间竖向延伸,以便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之间至少基本上界定出第一操作区域Z1和第二操作区域Z2。
理想的是,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的热空气混合物在没有可见的水基冷凝物羽流P(参见图1)或至少基本上没有水基冷凝物羽流P的情况下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排出。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要理解的是,当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的热空气混合物从热交换器设备排出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的水基冷凝物的可见缕流W会在热交换器设备外面出现。
为了实施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冷却从热流体源22流出的热流体(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的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用于通过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将来自于热流体源22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输送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及其相关的流体分配歧管24的装置(例如泵26),以便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分配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上。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通气机构(例如风扇组件10和110),用于使得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便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以及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用于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其热空气混合物的装置。
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流经诱导通气和强制通气的热交换器设备的空气速度较高。因此,理论上,紧接着大气在经过直接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中的相应的热交换器装置之后,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开始混合。另外,理论上,在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流经诱导通气系统的风扇组件10时也出现混合。因此,不必增加混合挡板结构42或者任意其它的装置或结构来使得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有效地混合为热空气混合物以便在热空气混合物从容器14排出时抑制冷凝水羽流的形成。
为了实施本发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方法,泵26仅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流体连通,并且经由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将来自热流体源22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泵送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同时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流体隔离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泵26。由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108包括与流体分配歧管24连接并且流体连通的多个喷嘴30,所以泵26经由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泵送到流体分配歧管24的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并且通过多个喷嘴30。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热流体源22、泵226、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按照这样的顺序串联布置以便实施本发明的方法。
在图9中示出了处于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的本发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仅举例而言,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包括结合有填充材料(仅举例而言)的普通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结合有直管段34a的组合的普通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直管段中的一些具有翅片36并且一些没有翅片。要指出的是,分隔件38在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之间并且在第一挡水板结构段32a和第二挡水板结构段32b之间设置在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和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之间,并且终止成与容器4的顶壁4a接触。实际上,分隔件38用作隔离板,用来使得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在热交换器设备500内彼此隔离。
另外,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包括第一风扇组件10a和第二风扇组件10b。第一风扇组件10a使得大气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便从穿越经润湿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第二风扇组件10b使得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以从穿越干燥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由于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相互隔离,所以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彼此独立地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中排出。具体地说,第一风扇组件10a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中排出湿热空气,而第二风扇组件10b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中排出干热空气。
由于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彼此隔离,在适当的大气条件下羽流P可能从第一风扇组件10a上方排出。简要地说,虽然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的第五实施方案不会消除羽流P,但是它确实节省水。
为了实施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方法,在热交换器装置上分配蒸发冷却水并且使得大气穿越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步骤与实施上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的方法相同。除此之外,为了实施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500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方法,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在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内相互隔离,并且之后将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作为单独的气流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中排出。
对于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这些实施方案而言,水节省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当热交换器设备处于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时所采用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量比在湿润模式中更少。例如,比较图2和图3。第二,在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出现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蒸发量比在湿润模式中更少。进一步而言,在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流经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上游部分通过干冷在上游被冷却,并且(已经流经上游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并且通过干冷被冷却的)热流体的下游部分通过来自位于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下游的湿润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蒸发冷却而受到进一步冷却。因此,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的这些实施方案被认为在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具有改进的干冷能力,以便节省水并且还可能消除羽流。
在图11中示出了处于其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600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要指出的是,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按照并排布置的方式设置在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上游。因此,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由用“热流体进入”箭头表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一部分润湿,并且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输送穿过自身没有润湿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并且,如上所述,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另外,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600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包括排放组件48。该排放组件48包括排放管50和排放阀40f。排放管50在一个端部处与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出口106bo连接并且流体连通,并且在相对的端部处与排放阀40f连接并流体连通。在排放阀40f处于阀打开状态中的情况下,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现在为被冷却的流体)从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排出并且进入到水池腔室部分14a中。
对于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600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言,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抑制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600形成水基冷凝物,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600将从热流体源22流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冷却。在图12中示出了用于实施该方法的步骤。在步骤210中,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用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一部分润湿。在步骤212中,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在没有润湿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的情况下输送穿过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在步骤214中,使得大气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以从穿越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a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在图13中示出了处于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的本发明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700的第七示例性实施方案。该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700的第七示例性实施方案与上面所述并且在图3中所示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类似。与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1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不同的是,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700的第七实施方案包括限流旁通件52。该限流旁通件52将热流体源22(在图2和3中示出)和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24a相互连接,而绕开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24b。虽然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流经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但是限流旁通件52操作成用来限制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流经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阀40d可以部分地关闭,从而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仅一部分流经间接热交换器装置106b。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要理解的是,阀40d可以为孔板或一些其它的普通限流装置以实现与阀40d相同的目的。
但是,本发明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认为局限于在这里所给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是,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成使得该说明书内容将是清楚完整的,并且将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全表达本发明的范围。例如,虽然这些附图示出了作为湿润区域的第一操作区域Z1和作为干燥区域的第二操作区域Z2,但是通过在一些情况下进行机械调整并且在其它情况下不进行机械调整,可以使得第一操作区域Z1为干燥区域,而第二操作区域Z2为润湿区域。另外,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各个所要求保护的特征中了本发明的这些目的、益处和优点中全部、一些或一个也没有。
Claims (43)
1.一种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用于冷却从热流体源流出的热流体,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包括:
用于通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来自所述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输送到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的输送装置;
用于从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分配到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的分配装置;以及
用于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装置,使得从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用于从所述热流体源输送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输送装置包括泵,其中用于分配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分配装置包括流体分配歧管,该流体分配歧管具有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选择性地流体连通于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的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使得所述泵仅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连通,并且所述泵操作成用来经由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来自所述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泵送到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同时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隔离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用于分配所要冷却的流体的分配装置包括与所述流体分配歧管连接并且流体连通的多个喷嘴,所述泵操作成用来经由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泵送到所述流体分配歧管并且通过所述多个喷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热流体源、所述泵、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按照该顺序以串联的方式相互流体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用于使得大气穿越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装置为通气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用于使得所述湿热空气与所述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其热空气混合物的混合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用于将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的混合装置包括设置在用于分配所要冷却的流体的分配装置上方的混合挡板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隔离装置,该隔离装置用于使得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内相互隔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隔离装置包括用于至少沿竖向设置在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之间的分隔件,并且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相互并排布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用于使得大气穿越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便从穿越所述热交换器装置的湿润部分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的装置为第一通气机构;用于使得大气穿越所述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便从穿越所述热交换器装置的剩余干燥部分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的装置为第二通气机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用于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排出所述湿热空气和干热空气的排出装置,
其中所述排出装置为用于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中排出所述湿热空气的所述第一通气机构,以及为用于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中排出所述干热空气的所述第二通气机构。
12.一种用于抑制从热交换器设备形成水基冷凝物的方法,该热交换器设备操作成用来将从热流体源流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冷却,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将来自所述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输送到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
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从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分配到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以及
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便从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其热空气混合物的步骤。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得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的热空气混合物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排出的步骤。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使得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的热空气混合物在至少基本上没有可见的水基冷凝物羽流的情况下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排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的热空气混合物从所述热交换器设备排出时,水基冷凝物的可见缕流出现在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外部。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得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内相互隔离的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热交换器装置将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排出的步骤。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提供至少在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之间竖向延伸的分隔件的步骤。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相互并排布置。
21.一种用于冷却来自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包括:
容器,该容器具有顶壁、底壁和连接至所述顶壁和底壁以形成大体上箱形腔室的多个侧壁,所述腔室具有:部分地由所述底壁限定的用于容纳冷却的流体的水池腔室部分;部分地由顶壁限定的出口腔室部分;以及部分地限定在各侧壁的相对侧壁之间并且设置在所述水池腔室部分和所述出口腔室部分之间的中央腔室部分,所述顶壁形成有与所述出口腔室部分连通的出气口,至少一个侧壁形成有与所述中央腔室部分连通的进气口;
直接热交换器装置,该直接热交换器装置设置在相邻于所述出口腔室部分并且位于所述出口腔室部分下方的所述中央腔室部分中并且部分地延伸过所述中央腔室部分,并且该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操作成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从冷却流体分配系统输送穿过该直接热交换器装置;
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该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设置在相邻于所述出口腔室部分并且位于所述出口腔室部分下方的所述中央腔室部分中并且部分地延伸过所述中央腔室部分,并且该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操作成与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选择性流体连通;
冷却流体分配系统,该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包括流体分配歧管,该流体分配歧管延伸过所述中央腔室部分并且具有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与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相邻并设置在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方,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选择性流体连通,并且与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相邻并设置在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方;
泵,该泵操作成用来将来自所述热流体源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经由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输送到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或者经由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输送到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
通气机构,该通气机构操作成用来使得大气从所述进气口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以及所述流体分配歧管并且穿过所述出气口而流经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以及
控制器,该控制器操作成用来使得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以湿润模式和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操作,
其中,在所述湿润模式中,所述通气机构和所述泵在它们的相应的启动状态中通电,同时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彼此流体隔离,并且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相互流体连通,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从而所要冷却的热流体被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分配以润湿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并且从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分配以润湿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以便产生出随后通过所述出气口排出的湿热空气,以及
在所述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所述通气机构和所述泵两者都在它们的相应的启动状态中通电,同时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相互流体隔离,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从而所要冷却的热流体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分配以润湿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以便产生出湿热空气,同时允许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是干燥的以便产生出干热空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在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按照润湿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方式分配到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上、同时在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保持干燥并且所述通气机构使得所述大气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从穿越湿润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且从穿越干燥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之后,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混合在一起,以形成随后通过所述出气口排出的热空气混合物。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至少竖向地分隔开,从而当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处于所述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时,湿润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干燥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被界定以限定出所述中央腔室部分的第一操作区域和与所述第一操作区域并排布置的所述中央腔室部分的第二操作区域。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分隔件按照使得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装置内相互隔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中,从而所述湿热空气和所述干热空气从所述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独立地排出。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中央腔室部分的所述第一操作区域具有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并且所述中央腔室部分的第二操作区域具有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所述水平的第一操作区域宽度和所述水平的第二操作区域宽度彼此相等或彼此不同。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为管结构,并且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为填充材料结构和防溅结构中的一种。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管结构为盘旋管结构、联管箱结构和直通管结构中的一种。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管结构包括多根带翅片的管或多根光面管。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包括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介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直接热交换器装置出口下游,所述第二三通阀设置在所述泵的下游并且位于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入口上游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的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入口上游。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在所述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所述第一三通阀处于用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用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所述第二三通阀处于用来使得所述热流体源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在用来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与所述热流体源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在所述湿润模式中,所述第一三通阀处于用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用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所述第二三通阀处于用来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热流体源流体连接的打开状态中以及用来使得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隔离的关闭状态中。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操作成用来通过在启动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自动或手动地切换所述泵和所述通气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来给所述泵和所述通气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通电或断电,并且操作成用来使得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运动到它们的相应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以及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运动。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包括第一阀、第二阀和第三阀,所述第一阀介于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之间,所述第二阀设置在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出口下游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之间,所述第三阀设置在所述泵下游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的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入口上游。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在所述湿润/干燥混合模式中,所述第一阀在关闭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部分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部分流体隔离,所述第二阀在打开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体连接,并且所述第三阀在关闭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热流体源流体隔离;在所述湿润模式中,所述第一阀在打开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连接,所述第二阀在关闭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和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体隔离,并且所述第三阀在打开状态中以便使得所述热流体源和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流体连接。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操作成用来通过在启动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自动或手动地切换所述泵和所述通气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来给所述泵和所述通气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通电或断电,并且操作成用于使得所述第一阀、所述第二阀和所述第三阀运动到它们相应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并且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运动。
3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挡水板结构,该挡水板结构延伸过所述腔室并且设置在所述流体分配歧管和所述出气口之间,而且所述腔室的所述出口腔室部分设置在所述挡水板结构上方,并且所述腔室的所述中央腔室部分设置在所述挡水板结构下方。
3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混合挡板结构,该混合挡板结构在腔室的出口腔室部分中延伸过所述腔室。
3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在所述进气口中安装至所述多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至少一个通气孔模块,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模块与所述水池腔室部分相邻并设置在水池腔室部分上方,并且操作成允许大气进入到所述中央腔室部分中。
3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其中所述冷却流体分配系统包括多个喷嘴,每个喷嘴与所述至少一个水分配流体分配歧管操作地连接。
3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限流旁通件,该限流旁通件用来将所述热流体源和所述第一流体分配歧管段相互连接同时旁通于所述第二流体分配歧管段,并且操作成用来限制所要冷却的热流体流经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
40.一种用于抑制从热交换器设备形成水基冷凝物的方法,所述热交换器设备操作成用来将从热流体源流出的所要冷却的热流体冷却,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用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一部分来润湿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
在不润湿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情况下,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输送穿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以及
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以便从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输送穿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之后,将所述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排出到所述热交换器设备中。
42.一种用于冷却从热流体源流出的热流体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具有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所述热交换器设备包括:
用于利用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一部分来润湿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装置;
用于在不润湿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情况下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输送穿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的装置;以及
使得大气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和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装置,以便从穿越所述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湿热空气,并且从穿越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流动的大气中产生出干热空气。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还包括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用来在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输送穿过所述间接热交换器装置之后,将所要冷却的热流体的其余部分排放到所述热交换器设备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8261410A | 2010-09-15 | 2010-09-15 | |
US12/882,614 | 2010-09-15 | ||
US12/906,674 | 2010-10-18 | ||
US12/906,674 US9091485B2 (en) | 2010-09-15 | 2010-10-18 | Hybrid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PCT/US2011/045945 WO2012036792A1 (en) | 2010-09-15 | 2011-07-29 | Hybrid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9375A true CN103119375A (zh) | 2013-05-22 |
CN103119375B CN103119375B (zh) | 2016-03-16 |
Family
ID=45805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4399.8A Active CN103119375B (zh) | 2010-09-15 | 2011-07-29 | 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91485B2 (zh) |
EP (2) | EP2616745B1 (zh) |
CN (1) | CN103119375B (zh) |
AU (1) | AU2011302607A1 (zh) |
BR (1) | BR112013006027B1 (zh) |
CA (1) | CA2809783C (zh) |
DK (2) | DK2616745T3 (zh) |
ES (2) | ES2869548T3 (zh) |
MX (1) | MX341105B (zh) |
PL (1) | PL3173726T3 (zh) |
RU (1) | RU2013116969A (zh) |
WO (1) | WO2012036792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31699A (zh) * | 2013-04-04 | 2016-03-23 | E-多科技制造系统有限公司 | 适用于选择性地以湿式及/或干式模式操作的热交换系统 |
CN104864740B (zh) * | 2014-02-24 | 2017-01-18 | 禾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干式气水冷热交换装置 |
CN107356130A (zh) * | 2017-08-03 | 2017-11-17 |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 干湿式分单元节水消雾型冷却塔 |
CN110145946A (zh) * | 2019-06-19 | 2019-08-20 | 杭州蕴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水型切换式自然通风冷却塔 |
CN110500877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迪蔼姆芬兰有限公司 | 用于调节潮湿排气的结构和方法 |
CN111207603A (zh) * | 2020-03-12 | 2020-05-29 | 扬州大学 | 一种干湿分离多进风复合型闭式冷却塔及其运行调节方法 |
CN111521032A (zh) * | 2020-05-27 | 2020-08-11 | 山东建筑大学 | 一种多流程蒸发式冷凝器 |
CN113614482A (zh) * | 2019-03-19 | 2021-11-05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具有羽流消减组件旁路的热交换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891001B2 (en) * | 2012-03-16 | 2018-02-13 | Evapco, Inc. | Hybrid cooler with bifurcated evaporative section |
ITMI20121686A1 (it) * | 2012-10-09 | 2014-04-10 | M I T A Materiali Isolanti Termote Cnici Ed Antin | Torre di raffreddamento, particolarmente del tipo a circuito chiuso. |
US10408541B2 (en) * | 2015-09-23 | 2019-09-10 | Composite Cooling Solutions, L.P. | Hybrid wet/dry cooling tower and improved fill material for cooling tower |
US10030877B2 (en) | 2016-01-15 | 2018-07-24 | Gerald McDonnell | Air handler apparatuses for evaporative fluid cooling and methods thereof |
US10208986B2 (en) | 2016-01-15 | 2019-02-19 | Great Source Innovations Llc | Evaporative fluid cool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thereof |
CN106123623A (zh) * | 2016-09-20 | 2016-11-16 | 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阶梯式换热闭式冷却塔 |
US20240102739A1 (en) * | 2017-01-09 | 2024-03-28 | Evapco, Inc. | Thermal capacity of elliptically finned heat exchanger |
US10132569B2 (en) * | 2017-03-21 | 2018-11-20 | SPX Technologies, Inc. | Hybrid fluid cooler with extended intermediate basin nozzles |
EP3399264B1 (de) * | 2017-05-04 | 2020-09-23 | Aero Solutions SAS | Sprühfeldsystem für einen kühlturm, kühlturm, verwendung und verfahren |
CN107039906B (zh) * | 2017-06-17 | 2018-07-03 | 湖南诚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配电柜 |
US10677543B2 (en) * | 2017-08-31 | 2020-06-09 |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 Cooling tower |
US10788268B2 (en) * | 2017-09-19 | 2020-09-29 | Evapco, Inc. | Air-cooled heat transfer device with integrated and mechanized air pre-cool system |
US11371788B2 (en) * | 2018-09-10 | 2022-06-2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Heat exchangers with a particulate flushing manifold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flushing particulates from a heat exchanger |
DE102018125278A1 (de) * | 2018-10-12 | 2020-04-16 | Jaeggi Hybridtechnologie Ag | Wärmetauschereinrichtung mit adiabatischem Luftkühler |
US20210388765A1 (en) * | 2020-06-16 | 2021-12-1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Wet dry integrated circulation cooling system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52752A (en) * | 1978-10-23 | 1981-02-24 | Hamon-Sobelco, S.A. | Heat exchange unit in particular for an atmospheric heat exchanger |
CN1215830A (zh) * | 1995-04-21 | 1999-05-05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具有鼓风风扇的直接和间接闭合回路蒸发热交换器组合 |
CN1266174A (zh) * | 1999-03-08 | 2000-09-13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低型热交换系统及减少水耗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90864A (en) | 1956-04-18 | 1959-06-16 | Niagara Blower Co | Heat exchanger |
US3148516A (en) | 1963-01-21 | 1964-09-15 | Niagara Blower Co | Air cooled vacuum producing condenser |
US3831667A (en) | 1971-02-04 | 1974-08-27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Combination wet and dry cooling system for a steam turbine |
US3865911A (en) * | 1973-05-03 | 1975-02-11 | Res Cottrel Inc | Cooling tower type waste heat extra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3903213A (en) | 1974-01-02 | 1975-09-02 | Randall S Stover | Counter flow, forced draft, blow-through heat exchangers |
DE2602485B2 (de) * | 1976-01-23 | 1980-05-22 | Gea-Luftkuehlergesellschaft Happel Gmbh & Co Kg, 4630 Bochum | Wasserrückkühlvorrichtung |
SE420764B (sv) * | 1977-09-22 | 1981-10-26 | Munters Ab Carl | Anordning vid en evaporativ kylare |
US4448211A (en) | 1981-12-01 | 1984-05-15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Three-way valve |
US4893669A (en) | 1987-02-05 | 1990-01-16 | Shinwa Sangyo Co., Ltd. | Synthetic resin heat exchanger unit used for cooling tower and cooling tower utilizing heat exchanger consisting of such heat exchanger unit |
US5435382A (en) | 1993-06-16 | 1995-07-25 | 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 Inc. | Combination direct and indirect closed circuit evaporative heat exchanger |
US6142219A (en) | 1999-03-08 | 2000-11-07 | Amstea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Closed circuit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water consumption |
US6598862B2 (en) | 2001-06-20 | 2003-07-29 | Evapco International, Inc. | Evaporative cooler |
CN2594750Y (zh) * | 2002-09-24 | 2003-12-24 | 徐宝安 | 空冷凉水复合式冷却塔 |
US20120067546A1 (en) | 2010-09-17 | 2012-03-22 | Evapco, Inc. | Hybrid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2010
- 2010-10-18 US US12/906,674 patent/US90914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7-29 ES ES16193370T patent/ES2869548T3/es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CA CA2809783A patent/CA2809783C/en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DK DK11825597.5T patent/DK2616745T3/en active
- 2011-07-29 EP EP11825597.5A patent/EP2616745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EP EP16193370.0A patent/EP3173726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CN CN201180044399.8A patent/CN103119375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ES ES11825597.5T patent/ES2610958T3/es active Active
- 2011-07-29 WO PCT/US2011/045945 patent/WO201203679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29 RU RU2013116969/12A patent/RU2013116969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7-29 BR BR112013006027-1A patent/BR11201300602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7-29 PL PL16193370T patent/PL3173726T3/pl unknown
- 2011-07-29 DK DK16193370.0T patent/DK3173726T3/da active
- 2011-07-29 AU AU2011302607A patent/AU201130260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7-29 MX MX2013002825A patent/MX341105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52752A (en) * | 1978-10-23 | 1981-02-24 | Hamon-Sobelco, S.A. | Heat exchange unit in particular for an atmospheric heat exchanger |
CN1215830A (zh) * | 1995-04-21 | 1999-05-05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具有鼓风风扇的直接和间接闭合回路蒸发热交换器组合 |
CN1266174A (zh) * | 1999-03-08 | 2000-09-13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低型热交换系统及减少水耗的方法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31699A (zh) * | 2013-04-04 | 2016-03-23 | E-多科技制造系统有限公司 | 适用于选择性地以湿式及/或干式模式操作的热交换系统 |
CN104864740B (zh) * | 2014-02-24 | 2017-01-18 | 禾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干式气水冷热交换装置 |
CN107356130A (zh) * | 2017-08-03 | 2017-11-17 |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 干湿式分单元节水消雾型冷却塔 |
CN107356130B (zh) * | 2017-08-03 | 2020-04-10 |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 干湿式分单元节水消雾型冷却塔 |
CN110500877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迪蔼姆芬兰有限公司 | 用于调节潮湿排气的结构和方法 |
CN113614482A (zh) * | 2019-03-19 | 2021-11-05 |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 具有羽流消减组件旁路的热交换器 |
CN110145946A (zh) * | 2019-06-19 | 2019-08-20 | 杭州蕴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水型切换式自然通风冷却塔 |
CN111207603A (zh) * | 2020-03-12 | 2020-05-29 | 扬州大学 | 一种干湿分离多进风复合型闭式冷却塔及其运行调节方法 |
CN111207603B (zh) * | 2020-03-12 | 2022-04-29 | 扬州大学 | 一种干湿分离多进风复合型闭式冷却塔及其运行调节方法 |
CN111521032A (zh) * | 2020-05-27 | 2020-08-11 | 山东建筑大学 | 一种多流程蒸发式冷凝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16745B1 (en) | 2016-10-12 |
ES2610958T3 (es) | 2017-05-04 |
US9091485B2 (en) | 2015-07-28 |
CA2809783C (en) | 2019-01-22 |
EP2616745A1 (en) | 2013-07-24 |
BR112013006027B1 (pt) | 2020-12-15 |
EP3173726B1 (en) | 2021-04-07 |
PL3173726T3 (pl) | 2021-10-04 |
US20120061055A1 (en) | 2012-03-15 |
MX341105B (es) | 2016-08-08 |
EP3173726A1 (en) | 2017-05-31 |
EP2616745A4 (en) | 2015-04-01 |
DK3173726T3 (da) | 2021-06-21 |
RU2013116969A (ru) | 2014-10-20 |
CN103119375B (zh) | 2016-03-16 |
AU2011302607A1 (en) | 2013-03-21 |
CA2809783A1 (en) | 2012-03-22 |
WO2012036792A1 (en) | 2012-03-22 |
ES2869548T3 (es) | 2021-10-25 |
BR112013006027A2 (pt) | 2016-06-07 |
MX2013002825A (es) | 2013-07-29 |
DK2616745T3 (en) | 2017-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9375A (zh) | 混合型热交换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 |
US11131507B2 (en) | Hybrid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KR100376749B1 (ko) | 감소된 물 소모를 갖는 높이가 낮은 열교환 시스템 및 방법 | |
AU760077B2 (en) | Closed circuit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water consumption | |
AU2020204117B2 (en) | Hybrid cooler with bifurcated evaporative section | |
CN105283729A (zh) | 具有间接热交换器的冷却塔 | |
CN1985129B (zh) | 热交换装置 | |
CA2355219C (en) | Circuiting arrangement for a closed circuit cooling tower | |
US9835379B2 (en) | Hot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oling tow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