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9558A -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9558A
CN103109558A CN2012800018767A CN201280001876A CN103109558A CN 103109558 A CN103109558 A CN 103109558A CN 2012800018767 A CN2012800018767 A CN 2012800018767A CN 201280001876 A CN201280001876 A CN 201280001876A CN 103109558 A CN103109558 A CN 103109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physical sector
zone
district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8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9558B (zh
Inventor
杨晶
沈乐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09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9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9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9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9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9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 H04B7/049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using overlapping sectors in the same base station to implement MIMO for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其中方法包括: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相邻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由波束向处于该波束对应的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为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当用户终端进行所属波束区和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可以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从而提高了用户容量。

Description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BS(Base Station,基站)和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组成,一个BS可以和其覆盖范围内的多个UE进行通信。其中,BS发送给UE的信号称为下行信号,UE发送给BS的信号称为上行信号。BS上每个无线收发信机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如果UE超出了无线收发信机的覆盖范围,UE的通信就会中断,因此每个BS的覆盖范围有限。多个BS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构成覆盖较大范围的无线通信网。在频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多BS会采用相同的频率资源,这样带来更多的同频干扰。
目前常用的抑制同频干扰的方式是采用扇区化天线(即定向天线),就是在BS中利用几根定向天线将BS的覆盖范围分成几个物理扇区,其中每个定向天线覆盖一个特定的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称为一个小区,小区只受到同频小区中一部分小区的干扰。通过使用定向天线减少了同频干扰,提高了频率资源复用率,系统容量得到提升。通常一个小区可以划分为3个物理扇区或6个物理扇区,也可以划分为更多物理扇区。
目前3物理扇区仍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较为主流的组网方式,但是随着小区业务量的增加,在不增加站址的情况下,6物理扇区甚至更多物理扇区的组网方式成为提升小区覆盖和容量的较好方案。
现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典型的组网方案是采用扇区化的定向天线把每个BS分成若干个物理扇区,在每个物理扇区中,BS和UE之间再利用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进行通信。例如整个BS配有L个定向天线,这L个定向天线指向K个方向,从而把整个小区分为K个扇区,每个扇区有N个天线(N=L/K)。现有的仿真结果显示:在总天线数相同的情况下,6物理扇区相比物理3扇区下行容量有较大提高。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密集城区场景下,现有物理扇区容量达不到用户要求,需要采用划分更多扇区的组网方案提升系统容量,但随着物理扇区个数增加,用户终端需要频繁地在小区间切换,从而造成掉话、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并且随着扇区数目的提升,处于物理扇区交叠区的用户比例会提升,这部分用户会由于受大较大干扰导致容量下降。
综上所述,目前急需一种在不增加物理扇区的前提下以增加基站用户容量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在不增加基站的物理扇区的前提下,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包括:
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所述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相邻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述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
由波束向处于该波束对应的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
为分别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在每个物理扇区内包括一个以上不同方向波束,具体为:
所述波束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述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包括:
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所属波束或交集区。
进一步地,所述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包括:
将时频资源的不同层分别复用于分属不同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包括:
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通信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通信数据为,与发送公共导频数据同样的方式发送通信数据。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装置,包括:
用户终端对应单元,用于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所述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相邻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述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由波束向处于该波束对应的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以及,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数据;
时频资源复用单元,用于将分别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波束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波束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用户终端对应单元包括: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测量模块,用于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所属波束或交集区。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装置;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装置包括:
用户终端对应单元,用于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所述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相邻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述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由波束向处于该波束对应的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以及,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数据;
时频资源复用单元,用于将分别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波束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每个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并将多个波束所覆盖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当前用户终端所处位置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然后,将分别处于不同的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复用于同一块时频资源,以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并且,由于在同一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发生位移过程中,进行的交集区与所属波束区的区域转换时,可以通过波束切换的方式来保持用户终端与基站的数据传输,所以不会像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用户容量而增加物理扇区后,移动中的用户终端需要进行小区切换,从而也就不存在由于小区切换频繁造成掉话、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方法所用天线组中各个波束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方法所用天线组中单个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波束是指由天线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在空间中所覆盖的区域。波束由发射天线来决定其覆盖的区域的形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波束是指通过在多根同极化天线上采用固定波束赋形的方法形成若干个不同指向的窄波束。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的用户容量的方法,其核心技术方案为,在每个物理扇区内部,包括多个由天线组中的天线不同指向所形成的波束,首先确定当前用户终端归属于某个波束,或处于波束间的交叠区域。然后通过波束的切换,来保证物理扇区内的用户终端在进行波束与波束间的交叠区域间的转换时的通信;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物理扇区内部为处于不同波束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的方式来增加基站的用户容量,同时,由于物理扇区内的用户终端进行不同波束间的转换时不必进行小区切换,所以载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的同时,还有效地减少了用户终端掉话、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的提高物理扇区的用户容量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1,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包括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不同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包括有三个物理扇区,图3和所示出的是基站中每个天线组的信号覆盖范围,即,一个物理扇区;在每个物理扇区中,可以包括有两个波束。
每个物理扇区中的天线组可以通过采用波束成形技术以形成两个窄波束,也可以直接用AAS(active Antenna System,有源天线系统)天线,使每个波束主瓣保持一定的成角;如,以基站包括三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包括两个波束为例,每个波束的成角可以是60度,两两组合形成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后,每个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为120度,这样每个基站就可以实现360度的全角度覆盖。
当然,本实施例中,基站中每个物理扇区中波束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的数量,在此并不作限定;比如,基站还可以划分为三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中包括有三个波束。
如图3所示,在每个物理扇区中,用户终端所处的位置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位于不同的波束交集的覆盖区域,该区域可以被称为交集区11,交集区为图中阴影部分;另一种为去除交集区后每个波束所对应的覆盖区域,该区域被称为所属波束区;途中包括两个所属波束区,所属波束区21和所属波束区22。
具体的,在确定用户终端与波束的对应关系时,可以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即,上行sounding信号来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波束;
基站接收各个用户终端返回的响应信号,通过用户终端响应信号,可以体现用户终端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从而可以确定将在该用户终端响应功率较大的天线组确定为与该用户终端对应的天线组所属的波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各个用户终端所对应的波束;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响应信号可以是上行探测参考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获取各个天线组对用户终端的响应功率并加以计算,当用户终端的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的功率差大于设定值时,可以认为该用户终端处于功率较大的天线组所对应的波束的所属波束区。
当用户终端的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的功率差小于设定值时,可以认为该用户终端处于不同的天线组分别对应的波束所形成的交集区。
S102,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基站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包括有公共导频数据的发送和通讯数据的发送。
导频信号是由发射端提供给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或信道质量探测的一种已知信道。下行的导频信号分为公共导频数据和用户终端专用导频数据,公共导频数据是以广播的方式发送供小区内所有的用户终端使用,用于下行信道质量测量,信道估计及小区搜索等;用户终端专用导频数据与用户终端的通信数据一起发送,用于支持动态波束赋形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在基站发送公共导频数据时,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共同发送该公共导频数据;具体的,可以是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导频。
S103,由用户终端所在所属波束区对应的波束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或,由用户终端所在交集区对应的所有波束共同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
由于处于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有与其对应的波束,所以由该波束即可实现用户终端与基站的数据通信,即,由与用户终端对应的波束为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比如,图3中,用户终端201当前位置位于所属波束区21中,此时,基站会通过所属波束区21的波束来向用户终端201发送通信数据;用户终端202当前位置位于所属波束区22中,基站会通过所属波束区22的波束来向用户终端202为发送通信数据;而用户终端101当前位置位于交集区11中,此时用户终端101为与形成的交集区11的两个波束共同来发送通信数据。具体的,形成的交集区11的两个波束可以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向用户终端101发送通信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由覆盖该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发送通信数据,所采用的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与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的方式相同。
S104,将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为了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每个物理扇区的同一块时频域资源复用于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
具体的频域资源复用方式可以是,设用户终端201处于所属波束区21中、用户终端22处于所属波束区202中,当某一时频资源的第一层已经调度给用户终端21所用后,还可以将该时频资源的第二层调度给用户终端22所用。通过时频资源的复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某一时频资源的某一层已经调度给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时,将不会再为其他用户终端进行其他层的调度了,即,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无法与其他用户终端复用时频资源。
S105,当用户终端进行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终端的位置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很可能会由于使用该用户终端的用户移动,使用户终端从所属波束区位移到交集区中。比如,用户终端在用户的位移过程中,可能会从所述波束区21位移到交集区11中,进而还有可能从交集区11位移到所属波束区22中。此时,也就是当用户终端进行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可以通过波束切换的方式来保持用户终端与基站的通信,由于波束切换的方式并不需要进行小区的切换,所以不会造成用户的掉线或通信质量下降等问题。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同一物理扇区内,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可以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该物理扇区的用户容量。而且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提高用户容量的同时,并不需要增加物理扇区的数量,所以也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物理扇区的数量提高用户的方式的缺陷,即,现有技术会使得移动中的用户终端频繁进行小区切换,从而造成通信中的用户终端频繁掉线和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提高物理扇区容量的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1,用于根据基站与用户终端7的当前通信状态控制各单元执行相应的操作;所述通信状态包括: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前、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时和当用户终端7进行所属波束区和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
用户终端对应单元2,用于在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前,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7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不同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结合图4、图2和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包括有三个物理扇区,基站中每个天线组6的信号覆盖范围,即,一个物理扇区;在每个物理扇区中,可以包括有两个波束。
每个物理扇区中的天线组6可以通过采用波束成形技术以形成两个窄波束,也可以直接用AAS天线,使每个波束主瓣保持一定的成角;如,以基站包括三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包括两个波束为例,每个波束的成角可以是60度,两两组合形成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后,每个物理扇区的覆盖范围为120度,这样每个基站就可以实现360度的全角度覆盖。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中每个物理扇区中波束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的数量,在此并不作限定;比如,基站还可以划分为三个物理扇区,每个物理扇区中包括有三个波束。
在每个物理扇区中,用户终端7所处的位置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位于不同的波束交集的覆盖区域,该区域可以被称为交集区11,交集区为图中阴影部分;另一种为去除交集区后每个波束所对应的覆盖区域,该区域被称为所属波束区;途中包括两个所属波束区,所属波束区21和所属波束区22。
在实际应用中,基站与用户终端的通信包括公共导频数据的发送和通讯数据的发送,在发送公共导频数据时,对于处于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和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均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而在发送通信数据时,则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发送通讯数据,具体的,通过用户终端对应单元,可以根据用户终端当前位置来确定用户终端与波束的对应关系,具体方式为,通过接收各个用户终端返回的响应信号,用户终端响应信号可以体现用户终端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从而可以确定将在该用户终端响应功率较大的天线组确定为与该用户终端对应的天线组所属的波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各个用户终端所对应的波束。
具体的,用户终端对应单元可以包括有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测量模块,这样,在确定用户终端与波束的对应关系时,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测量模块可以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波束,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响应信号可以是上行探测参考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获取各个天线组对用户终端的响应功率并加以计算,当用户终端的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的功率差大于设定值时,可以认为该用户终端处于功率较大的天线组所对应的波束的所属波束区。
当用户终端的对于不同的天线组的响应功率的功率差小于设定值时,可以认为该用户终端处于不同的天线组分别对应的波束所形成的交集区。
数据传输单元3,用于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由用户终端7所在所属波束区对应的波束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或,由用户终端7所在交集区对应的所有波束共同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在基站发送公共导频数据时,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共同发送该公共导频数据;具体的,可以是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导频。
由于处于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有与其对应的波束,所以由该波束即可实现用户终端与基站的数据通信,即,由与用户终端对应的波束为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比如,图3中,用户终端201当前位置位于所属波束区21中,此时,基站会通过所属波束区21的波束来向用户终端201发送通信数据;用户终端202当前位置位于所属波束区22中,基站会通过所属波束区22的波束来向用户终端202为发送通信数据;而用户终端101当前位置位于交集区11中,此时用户终端101为与形成的交集区11的两个波束共同来发送通信数据。具体的,形成的交集区11的两个波束可以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向用户终端101发送通信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由覆盖该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发送通信数据,所采用的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与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的方式相同
时频资源复用单元4,用于在向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时,将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为了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每个物理扇区的同一块时频域资源复用于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时频资源复用单元将频域资源复用的具体方式可以是,设用户终端201处于所属波束区21中、用户终端22处于所属波束区202中,当某一时频资源的第一层已经调度给用户终端21所用后,还可以将该时频资源的第二层调度给用户终端21所用。通过时频资源的复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站的用户容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某一时频资源的某一层已经调度给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时,将不会再为其他用户终端进行其他层的调度了,即,处于交集区的用户终端无法与其他用户终端复用时频资源。
波束切换单元5,当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终端7的位置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很可能会由于使用用户终端7的用户移动,使用户终端7从所属波束区位移到交集区中。比如,用户终端7在用户的位移过程中,可能会从所述波束区21位移到交集区11中,进而还有可能从交集区11位移到所属波束区22中。此时,也就是当用户终端7进行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可以通过波束切换的方式来保持用户终端7与基站的通信,由于波束切换的方式并不需要进行小区的切换,所以不会造成用户的掉线或通信质量下降等问题。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同一物理扇区内,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可以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该物理扇区的用户容量。而且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提高用户容量的同时,并不需要增加物理扇区的数量,所以也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加物理扇区的数量提高用户的方式的缺陷,即,现有技术会使得移动中的用户终端频繁进行小区切换,从而造成通信中的用户终端频繁掉线和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有提高物理扇区容量的装置;
其中,提高物理扇区容量的装置可以参考图4,包括:
判断单元1,用于根据当前基站与用户终端7的通信状态控制各单元执行相应的操作。所述通信状态包括: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前、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时和当用户终端7进行所属波束区和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
用户终端对应单元2,用于在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前,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7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不同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数据传输单元3,用于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由用户终端7所在所属波束区对应的波束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或,由用户终端7所在交集区对应的所有波束共同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
时频资源复用单元4,用于在向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时,将分别处于不同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波束切换单元5,当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提高物理扇区容量的装置与图4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提高物理扇区容量的装置结构类似,其工作原理和达到的有益效果也类似,所以在此就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所述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不同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述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
由用户终端所在所属波束区对应的波束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或,由用户终端所在交集区对应的所有波束共同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为分别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每个物理扇区内包括一个以上不同方向波束,具体为:
所述波束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述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包括:
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所属波束或交集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包括:
将时频资源的不同层分别复用于分属不同所属波束区的用户终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覆盖交集区的所有波束共同向处于该交集区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包括:
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通信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天线联合发送的方式共同发送通信数据为,与发送公共导频数据同样的方式发送通信数据。
7.一种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基站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状态控制各单元执行相应的操作;所述通信状态包括:向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前、向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时和当用户终端进行所属波束区和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
用户终端对应单元,用于在向用户终端7发送通信数据前,确定物理扇区中当前用户终端与所属波束区或交集区的对应关系;所述物理扇区内设有一个以上不同方向的波束;所述交集区为同一物理扇区内的相邻波束的交叠覆盖区;所述所属波束区为每个波束覆盖区域中非交集区的区域;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由物理扇区中的所有波束同发送公共导频数据、由用户终端所在所属波束区对应的波束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或,由用户终端所在交集区对应的所有波束共同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
时频资源复用单元,用于在向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时,将分别处于不同所述所属波束区中的用户终端复用同一块时频资源;
波束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所述所属波束区和所述交集区之间的切换时,进行波束之间的切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为两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对应单元包括: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测量模块,用于通过测量物理扇区中的用户终端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确定该用户终端对应的所属波束或交集区。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所述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装置。
CN201280001876.7A 2012-10-12 2012-10-12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Active CN103109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82876 WO2014056197A1 (zh) 2012-10-12 2012-10-12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9558A true CN103109558A (zh) 2013-05-15
CN103109558B CN103109558B (zh) 2016-08-03

Family

ID=4831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876.7A Active CN103109558B (zh) 2012-10-12 2012-10-12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92268B1 (zh)
CN (1) CN103109558B (zh)
CA (1) CA2886080C (zh)
WO (1) WO2014056197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8775A (zh) * 2013-09-12 2015-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5227281A (zh) * 2014-07-03 2016-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mimo的导频分配方法和装置
EP3016428A1 (en) * 2013-08-20 2016-05-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106060973A (zh) * 2016-07-08 2016-10-2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8781103A (zh) * 2016-03-23 2018-11-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波束质量测量信号向多个无线设备的高效调度
CN108966246A (zh) * 2017-05-24 2018-12-07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CN110602721A (zh) * 2013-08-20 2019-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896555A (zh) * 2018-09-13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0098283A1 (en) * 2018-11-14 2020-05-22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target objec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56034A (en) * 2016-09-27 2018-05-23 Zoneart Networks Ltd Wi-fi access point
GB2556030A (en) * 2016-09-27 2018-05-23 Zoneart Networks Ltd Geolocation system
GB2556031A (en) * 2016-09-27 2018-05-23 Zoneart Networks Ltd Bluetooth beacon
GB2556340A (en) * 2016-09-27 2018-05-30 Zoneart Networks Ltd Wi-Fi access point with bluetooth beacon
GB2556033A (en) * 2016-09-27 2018-05-23 Zoneart Networks Ltd Three-dimensional geolocation system
GB2555380A (en) * 2016-10-19 2018-05-02 Zoneart Networks Ltd Geolocation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1770A (zh) * 2005-04-01 2008-04-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下行链路信道的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US7457641B1 (en) * 2004-11-24 2008-11-2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capacity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s
CN102439867A (zh) * 2011-06-17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6723A4 (en) * 1999-10-22 2002-10-2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SOFTER-HANDOFF FOR FORWARD CONNECTION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26471B2 (en) * 2003-03-11 2010-11-0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beam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63970B1 (en) * 2004-06-30 2016-03-09 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 Limited Data processing in intra-site handover
US7706323B2 (en) * 2007-05-02 2010-04-27 Alvarion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sector network
CN102724682A (zh) * 2012-05-25 2012-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源天线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7641B1 (en) * 2004-11-24 2008-11-2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capacity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s
CN101171770A (zh) * 2005-04-01 2008-04-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下行链路信道的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CN102439867A (zh) * 2011-06-17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2721A (zh) * 2013-08-20 2019-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016428A1 (en) * 2013-08-20 2016-05-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3016428A4 (en) * 2013-08-20 2016-07-06 Huawei Tech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3410763A1 (en) * 2013-08-20 2018-12-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4718775A (zh) * 2013-09-12 2015-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4718775B (zh) * 2013-09-12 2018-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5227281A (zh) * 2014-07-03 2016-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mimo的导频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5227281B (zh) * 2014-07-03 2018-05-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mimo的导频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8781103A (zh) * 2016-03-23 2018-11-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波束质量测量信号向多个无线设备的高效调度
CN108781103B (zh) * 2016-03-23 2022-03-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波束质量测量信号向多个无线设备的高效调度
CN106060973A (zh) * 2016-07-08 2016-10-2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6060973B (zh) * 2016-07-08 2019-07-0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8966246A (zh) * 2017-05-24 2018-12-07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CN110896555A (zh) * 2018-09-13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1963048B2 (en) 2018-09-13 2024-04-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098283A1 (en) * 2018-11-14 2020-05-22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target obje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2268B1 (en) 2018-03-21
CA2886080A1 (en) 2014-04-17
EP2892268A1 (en) 2015-07-08
CN103109558B (zh) 2016-08-03
CA2886080C (en) 2018-01-02
EP2892268A4 (en) 2015-11-18
WO2014056197A1 (zh) 2014-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09558A (zh)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US1045455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measurement parameters using beamforming
AU2018264101B2 (en) Cluster-based beacon signal transmission
JP5308455B2 (ja) 空間多重化に基づいた複数アンテナによるブロードキャスト/マルチキャスト送信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906351B2 (e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with distributed antenna array system and array system
CN102948218A (zh) 用于无线蜂窝网络中的计划小区停用的切换过程和信令
CN106792775A (zh)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787602A (zh) 基于公共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协调随机接入
CN106686607B (zh) 一种通信网络、业务接入方法及相关装置
KR101880972B1 (ko)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다층 클러스터링 장치 및 방법
CN101908915B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2083122B (zh)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CN109391310B (zh) 波束配置方法和波束配置装置
CN113412598B (zh) 干扰管理
CN104955054A (zh) 一种基站和终端天线极化方向配置方法
CN103329613B (zh)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和系统
CN113412598A (zh) 干扰管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