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5755B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95755B CN103095755B CN201110337962.2A CN201110337962A CN103095755B CN 103095755 B CN103095755 B CN 103095755B CN 201110337962 A CN201110337962 A CN 201110337962A CN 103095755 B CN103095755 B CN 1030957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nic equipment
- interface
- data
- cloud server
- transmit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同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电子设备具有Hybrid系统,该系统包括Base和Slate(如PAD),其架构如图1所示,该Base具有其一套独立的处理系统,该Slate具有其一套独立的处理系统,同时,该Slate的屏幕还可兼具该Base的显示屏,因此,二者的功能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为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性;该Base与Slate可以随时进行分开和组合,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而且当分离之后,Slate系统可以随身携带,具有很好的移动性。
但是当Base与Slate正在进行数据传输时,若将Slate与Base分离,此时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就会被断开,此种情况下,在软件实现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数据同步技术来支撑系统架构上的便携性,一旦二者系统分离之后,在很多情况下数据都不能及时进行同步,导致Slate系统无法继续完成分离之前的工作,使得Hybrid架构上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例如通过Base上的U1(用户界面)在进行文档编辑,当然,该UI里显示的该文档可以是在Slate上显示。此时如果有急事,需要马上离开办公室外出。此时用户将Slate拔开带走,Slate中并没有该文档在Base与Slate分离时的状态。因此用户无法通过Slate完成未完的工作。这给用户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可以使Slate这样的第一电子设备与Base这样的第二电子设备分离后,实现二者的即时的数据同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应用于一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优选的,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从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包括:
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包括:
组合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和所述第二部分数据,还原所述待传输对象。
优选的,所述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时;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优选的,所述数据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实时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针对一待传输对象的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
优选的,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还原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操作信息针对所述待传输对象的操作状态。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与其它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其它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获得模块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时;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其与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当检测到该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其第一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该第一电子设备从该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该数据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在与第一电子设备分离前上传到该云端服务器的;这样,该第一电子设备从云端获得的数据就是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用户工作的数据,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后,该第一电子设备也具有了二者分离时的用户工作的数据,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数据同步,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数据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方法的一具体实现场景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方法的另二具体实现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应用于一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1,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步骤12,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步骤13,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如可以是Hybrid系统中的Slate,如PAD,第二电子设备如可以是Hybrid系统中的Base;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各自具有独立的系统;通常情况下,Base工作时,Slate挂起,该Slate作为该Base的显示设备,在Base的UI中工作的数据并没有传输到Slate,但该系统也可以切换到Slate工作的模式下;
该第一电子设备具有可以与云端服务器连接的第一接口,该第二电子设备具有可以与云端服务器连接的第二接口,该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其与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当检测到该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其第一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此时可以是第一电子设备主动与云端服务器主动握手建立连接,从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也可以是该第二电子设备通知云端服务器,由云端服务器主动与该第一电子设备握手建立连接,将该数据推送至该第一电子设备;其中,该数据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在与第一电子设备分离时上传到该云端服务器的;
这样,该第一电子设备从云端服务器获得的数据就是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用户工作的数据,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后,该第一电子设备也具有了二者分离时的用户工作的数据,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数据同步,方便用户使用。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在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有步骤的基础上,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从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包括:
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之间通过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连接;
该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应用场景:
如图2所示:
该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有线连接,如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三接口为USB接口,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四接口为USB接口;
第一电子设备21的USB接口插入到第二电子设备22的USB接口上时,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三接口与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四接口之间形成有数据通道,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21作为第二电子设备22的显示单元,显示第二电子设备22中用户当前工作的数据;
若有一待传输对象通过该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数据通道,从第二电子设备22向第一电子设备21传输;
当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分离时,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2接收了该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第二电子设备22检测到了其与第一电子设备21分离,会将该待传输对象的剩余的第二部分数据通过Route1上传至云端服务器23;可选的,也会将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通知云端服务器23,其中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ID信息或者其它可以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属性信息;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分离后,该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数据通道断开,该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通过Route2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云端服务器23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的ID主动与第一电子设备握手,将第二部分数据主动推送至第一电子设备,这样可以使用户有无缝获得待传输对象的体验;其二:第一电子设备主动与云端服务器握手建立连接,从云端服务器下载该第二部分数据;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设备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可以包括:组合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和所述第二部分数据,还原所述待传输对象。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正在传输一待传输对象时,若突然分离,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实现该待传输对象的继续传输,从而实现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同步。
该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应用场景:
再如图2所示: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无线连接时(图中虽然是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插在一起,但二者通过其各自的无线通信接口连接),如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三接口为Wifi或者蓝牙或者红外无线通信接口,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四接口为Wifi或者蓝牙或者红外无线通信接口,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五接口与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六接口之间形成有数据通道,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21作为第二电子设备22的显示单元,显示第二电子设备22中用户当前工作的数据;
若有一待传输对象通过该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之间的数据通道,从第二电子设备22向第一电子设备21传输;
当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无线分离时,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2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第二电子设备22检测到了其与第一电子设备21分离,会将该待传输对象的剩余的第二部分数据通过Route1上传至云端服务器23;可选的,也会将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通知云端服务器23,其中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ID信息或者其它可以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属性信息;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分离后,该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之间的数据通道断开,该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通过Route2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云端服务器23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的ID主动与第一电子设备握手,将第二部分数据主动推送至第一电子设备,这样可以使用户有无缝获得待传输对象的体验;其二:第一电子设备主动与云端服务器握手建立连接,从云端服务器下载该第二部分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可以包括:组合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和所述第二部分数据,还原所述待传输对象。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正在传输一待传输对象时,若突然分离,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实现该待传输对象的继续传输,从而实现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同步。
该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应用场景:
再如图3所示: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正常情况下是有线连接,当突然将该有线连接断开,若第一电子设备21和第二电子设备22的距离比较近,还可以在有线连接断开后,转为无线连接,在无线连接也断开后,才通过云端服务器实现二者的数据同步;具体流程如下: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时;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也就是说,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有线连接时,如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三接口为USB接口,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四接口为USB接口,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形成有第一数据通道;
第一电子设备21的第五接口为为Wifi或者蓝牙或者红外无线通信接口,第二电子设备22的第六接口为Wifi或者蓝牙或者红外无线通信接口,该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之间形成有第二数据通道;
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21作为第二电子设备22的显示单元,显示第二电子设备22中用户当前工作的数据;
若有一待传输对象通过该第一数据通道,从第二电子设备22向第一电子设备21传输,第二电子设备22通过第一数据通道接收该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的第一数据;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有线分离,第一数据通道断开,该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转为无线连接,继续通过第二数据通道(Route2),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2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的第二数据;
第二电子设备22检测到了其与第一电子设备21分离,会将该待传输对象的剩余的第二部分数据通过Route1上传至云端服务器23;可选的,也会将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通知云端服务器23,其中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ID信息或者其它可以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属性信息;
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分离后,该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之间的第二数据通道断开,该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通过Route3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云端服务器23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的ID主动与第一电子设备握手,将第二部分数据主动推送至第一电子设备,这样可以使用户有无缝获得待传输对象的体验;其二:第一电子设备主动与云端服务器握手建立连接,从云端服务器下载该第二部分数据;
该种情况下,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也可以进一步包括:组合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和所述第二部分数据,还原所述待传输对象。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正在传输一待传输对象时,若突然分离,可以通过云端实现该待传输对象的继续传输,从而实现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同步。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及其各个应用场景中,若在待传输对象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的过程中,用户在第二电子设备中突然中止了数据的传输,或者由于第二电子设备关机或者断电关机的情况下,会控制云端服务器将已经保存的该待传输对象的数据清除,以保证数据安全,也可以同时节省云端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当然,若待传输对象上传过程中,用户暂停传输,并保存了该待传输对象已经传输的部分数据,则控制云端服务器保存该数据的传输结果,以便于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后,还可以从云端服务器获得用户已经保存的数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在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有步骤的基础上,所述数据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实时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针对一待传输对象的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进一步地,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还原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操作信息针对所述待传输对象的操作状态。
该第三实施例中,一应用场景再如图2所示:
在第一电子设备21与第二电子设备22连接时,可以是如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有线连接和/或无线连接,其中,有线连接可以是USB连接,无线连接可以是Wifi、蓝牙或者红外连接等;
第二电子设备通过Route1与云端服务器实时保持同步,第一电子设备如PAD作为该第二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可以显示当前的用户工作的数据,如用户正在编辑一文档,该文档为待传输对象,该待传输对象的操作信息,如可以是对该文档进行的各种操作状态,如对该文档进行的修订信息等;
在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云端服务器也保存了一份与该第二电子设备同步的可编辑文档在分离前的所有操作信息以及该文档;
分离后,第二电子设备会将该待传输对象的剩余的第二部分数据通过Route1上传至云端服务器23;可选的,也会将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通知云端服务器23,其中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ID信息或者其它可以确定该第一电子设备21的属性信息;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21从所述云端服务器23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以及该待传输对象的操作信息,实现方式有两种:其一:云端服务器23根据该第一电子设备的ID主动与第一电子设备握手,将该待传输对象及其操作信息主动推送至第一电子设备,这样可以使用户有无缝获得待传输对象的体验;其二:第一电子设备主动与云端服务器握手建立连接,从云端服务器下载该待传输对象及其操作信息;从而可以使该第一电子设备(如PAD)获得与刚才分离时完全一样的可编辑文档以及该文档的各操作状态,从而实现了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即时数据同步,方便用户使用。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若在待传输对象及其操作信息实时同步至云端服务器的过程中,用户在第二电子设备中突然中止了该操作系统对象,或者由于第二电子设备关机或者断电关机的情况下,会控制云端服务器将已经保存的该待传输对象及其操作信息清除,以保证数据安全,也可以同时节省云端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当然,若待传输对象上传过程中,用户暂停传输,并保存了该待传输对象已经同步的数据及其操作信息,则控制云端服务器保存该数据及操作信息,以便于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分离后,还可以从云端服务器获得用户已经保存的数据及操作信息。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方法相应地,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40,所述电子设备40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电子设备40包括:
检测模块41,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与其它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42,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43,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其它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相同,该其它电子可以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电子设备相同。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获得模块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其它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其它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时;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在该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第一电子设备的所有特征均适用于该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再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同样的,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的Hybrid系统,该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子设备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相同,第二电子设备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电子设备也相同,上述方法中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应用于一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直接接触相连,且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从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包括:
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包括:
组合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和所述第二部分数据,还原所述待传输对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数据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括: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实时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针对一待传输对象的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操作信息以及所述待传输对象,还原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操作信息针对所述待传输对象的操作状态。
7.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直接接触相连,且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和/或
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其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六接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一待传输对象的第一部分数据;
所述获得模块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所述待传输对象的第二部分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数据为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待传输对象中未通过所述数据通道传输至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为: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
所述第一部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一数据,以及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断开后通过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形成的数据通道传输的第二数据。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直接接触相连,且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一接口与一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其第二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连接状态,获得一检测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当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离时,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从所述云端服务器获得数据,其中所述数据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上传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数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7962.2A CN103095755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7962.2A CN103095755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95755A CN103095755A (zh) | 2013-05-08 |
CN103095755B true CN103095755B (zh) | 2016-10-05 |
Family
ID=4820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37962.2A Active CN103095755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957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40003B (zh) * | 2021-09-24 | 2024-07-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同步方法和装置 |
CN115225649A (zh) * | 2022-07-19 | 2022-10-2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同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4242A (zh) * | 2009-06-23 | 2009-12-02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视频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CN101754464A (zh) * | 2010-01-25 | 2010-06-23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实现手机共享数据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WO2011057476A1 (zh) * | 2009-11-16 | 2011-05-1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系统状态切换时的文件呈现方法及便携终端 |
-
2011
- 2011-10-31 CN CN201110337962.2A patent/CN1030957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4242A (zh) * | 2009-06-23 | 2009-12-02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视频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WO2011057476A1 (zh) * | 2009-11-16 | 2011-05-1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系统状态切换时的文件呈现方法及便携终端 |
CN101754464A (zh) * | 2010-01-25 | 2010-06-23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实现手机共享数据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95755A (zh) | 2013-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57058B (zh) | 电子装置及其通信连接方法 | |
CN102158685B (zh) | 一种监视用照相机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构筑方法及管理终端 | |
CN102110190A (zh) | 病人监护仪与便携式传感器模块间数据同步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3986502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CN104320585A (zh) | 移动终端的拍照方法、移动终端、摄像头及移动设备 | |
CN103401898A (zh) | 在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5993163A (zh) |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04317496A (zh) | 应用程序共享方法及装置 | |
CN103095755B (zh)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3329180B (zh) | 测定装置及测定系统 | |
US9939886B2 (en) |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via touch surface | |
CN107994493A (zh) | 一种用于电网变电站的巡检辅助装置及巡检方法 | |
CN104967174A (zh) | 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3631378A (zh) | 一种基于手势抓放的多屏交互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206960934U (zh) | 一种用于电力现场检修的专家指导系统 | |
CN207638224U (zh) | 一种用于电网变电站的巡检辅助装置 | |
JP2004015449A (ja) | 充電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 |
CN103475873A (zh) | 多功能行走平台及其图像传输方法 | |
CN102841770A (zh) | 用于同步重力感应的方法、大屏幕显示设备和移动终端 | |
CN104009808B (zh) | 终端设备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
CN110710223B (zh) | 中继装置 | |
CN207234981U (zh) | 一种可便捷调试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 |
CN105894775A (zh) | 穿戴设备的数据交互方法及系统 | |
JP2016174221A (ja)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
CN203800930U (zh) | 一种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