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8888A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Google Patents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78888A CN103078888A CN 201110341697 CN201110341697A CN103078888A CN 103078888 A CN103078888 A CN 103078888A CN 201110341697 CN201110341697 CN 201110341697 CN 201110341697 A CN201110341697 A CN 201110341697A CN 103078888 A CN103078888 A CN 103078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vc
- network configuration
- configuration
- network
- value ch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583 项。
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581 项、第582项、第584项、第585项、第586项、第587项、第588项、第589项、第590项、第591项、第592项、第593项、第594项、第595项、第596项、第597项、第598项、第599项、第600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群“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ICT 技术支持体系(ICT-NAM / [ GVC ] )”。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李宗诚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提供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均为发明人李宗诚独立建立,具有原始创新性。
本项发明属于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网络组织和网络管理 ( NA / GVC ) 的网络技术支持领域,是面向全球价值链、进而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一体化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NA / GVC乃是一种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全球价值链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全球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全球价值链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NA / GVC是针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全球价值链配置软件。通过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李宗诚提出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 / 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NA / GV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NA / GVC的关键在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价值链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全球价值链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NA / GVC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全球价值链G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 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发明内容
(1)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基于其独立自主建立的“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以及“系统功效价值论”和智能集成一体化理论,不仅将全球互联网看作资源配置体系,而且进一步地看作以智能集成系统和过程为核心的技术支持体系,试图建立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运营 ( Netting Opera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 ) 的动力基础科学原理,进而建立作为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技术构成和知识构成。
( 1. 1 ) 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动力效应设计基础。
为了比较深入地揭示出复杂性现象的基本性质和因果关系,本发明人曾考虑从复杂系统 ( CS ) 的基本动力效应关系上探讨建立全部分析的基础。在进一步的分析下,复杂系统的基本动力效应关系可分为两个基本关系,即:
配置作用 ( DF )-配置荷载 ( DC ) 的均衡及非均衡关系;
系统功效 ( SE )-系统消耗 ( SA ) 的均衡及非均衡关系。
分析表明,复杂系统的配置作用和资源荷载这一对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充分条件;复杂系统的功效和消耗这一对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必要条件;而复杂系统和它面临的环境体系这一对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边界条件;复杂系统的增益趋向和合理模式这一对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行为条件。
构成基本动力效应关系的因素可分为两方面,即:一方面是配置作用和配置荷载,另一方面是系统功效和系统消耗。就第一方面而言,配置作用源于力的经典力学范畴,但又超越力的经典力学范畴;配置荷载源于质量的经典力学范畴,但又超越质量的经典力学范畴。资源配置作用不仅相对于系统外部的资源荷载,而且相对于系统内部的资源荷载。这一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充分条件。我们可将这个不证自明的根本性假设提升为基本动力分析原理。基本动力因子分析构成基础动力效应的可行性分析领域。就第二方面而言,系统功效与系统的目的和目标有关,是系统的功能和效应;系统消耗与系统的功效有关,是系统为发挥功效而消耗的各种能量、质量和信息,甚至消耗各种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一基本关系因素影响并决定复杂大系统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可将这个不证自明的根本性假设提升为基础效应分析原理。基本效应因子分析构成基本动力效应的有效性分析领域。
在经济大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不论对于系统内部的组织,还是对于系统外部的组织,社会生态规则或制度就是不可忽略的环境因素。我们可以将社会生态规则(制度)变量看作是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构成组合的函数,而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构成涉及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和系统结构,可看作是主要由现代知识结构、现代技术结构、现代分工结构、现代产权结构、现代产业结构、现代金融结构、现代决策结构以及现代交易结构和现代信息结构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
通过建立复杂系统交叉集成科学分析基础,本发明人已给出三个基本模型,即:资源结点、配置结点和组织结点。综合起来看,资源集成结点是由各种可度量的资源性、时间性和空间性刻画的集结点。假设只有l种可识别的资源集成结点;每种资源集成结点的指标h是从1 到l的一个数。又假设,这些资源集成结点的数量可以是任意实数。
对于如下微分方程所描述的资源配置(力)
资源配置(力)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X SC 和X EC 分别为系统资源荷载和环境资源荷载,
而X DM , X DT 和X DC 分别为主体化的配置组织投入、中介化的配置载体投入和对象化的资源荷载投入。
为了简便,我们可以考虑一种三级结构:对于一个由终端客户及原材料供应部门(资源结点)、产品制造部门及其设备和附属设施(配置结点)、产品研究开发部门及其设备和附属系统(组织结点)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我们可给出如下简单形式的表示:
其中L / M / N ——网络结点数量构成,L为资源结点数,M为配置结点数,N为组织结点数;
ESO ——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涉及外部的集中和分散、合作和竞争关系;
ISO ——内部协同组织关系,涉及内部的集中和分散、合作和竞争关系。
一般而言,系统的集中化程度与组织结点的数目有关:当组织结点数n = 1 时,系统达到完全集中;当组织结点数n ≥ 2 时,系统处于分散状态,而且组织结点数越大,系统的分散化程度就越高。
网络资源配置(力)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X SC 和X EC 分别为系统资源荷载和环境资源荷载,
对于全球价值链,在系统发挥功效所带来的资源配置量M F 和系统为发挥功效所消耗的资源配置量
M L 之间,有如下三种关系:
( 1. 2 ) 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设计基础。
按照本发明人的设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由主体化的网络配置中心(其分析面向组织结点)、网络配置目标(多层级的目标体系)、网络配置方式(其分析面向网络配置结点)、网络配置荷载(其分析面向资源结点)和网络配置环境因素等构成,如图2 所示。在这里,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中心已演变成为具有复杂目标体系的高级配置主体,并具有复杂的动力基础(除了生物能量构成,还涉及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结构等)、高级全球价值链智能组织(以及社会化的复杂组织形式)和复杂的决策结构;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方式涉及配置途径、工具、手段、设备、技术体系以及方法、程序、策略和战略等方面;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资源配置荷载包括自然资源配置荷载、社会资源配置荷载和生命资源配置荷载,或者包括物质资源配置荷载、信息资源配置荷载、价值资源配置荷载、人力资源配置荷载等。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是能够从事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并将这两种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的复杂配置主体,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信息比一般生命信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高级的形式。在各种高级全球价值链智能的环境中,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和一定的超越性。
作为本书提出的全新研究对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可以看作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按照一定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目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一定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方式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对象产生作用的过程。
按照新的设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一方面与认知系统主体有关(或表现为认知系统主体),另一方面与实践系统主体有关(或表现为实践系统主体);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目标可看作是对认知目标和实践目标进行综合的结果;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方式可看作是认知配置方式与实践配置方式的集成。
( 1. 3 ) 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技术知识动力基础。
我们可以将现代实践的技术体系看作是由构件P T 14、工具P T 13、手段P T 12、仪器P T 11、设备P T 10、设施P T 9、程序P T 8、规则(包括制度)P T 7、技巧P T 6、计划(包括设计方案)P T 5、方法P T 4、策略P T 3、战术P T 2、战略P T 1 等不同层次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动态体系,即
P T S = < P T , ψ T > ( P T = { P T 1 , P T 2 , ···, P T 14 })。
在这里,可将技术体系P T 分为14个层次 ( i = 1, 2, ···, 14):
< P T , ψ T > 多层次多因素技术系统
P T 技术系统的要素集合,即
{ p 11 , p 12 , ···, p 1 k 1 , p 21 , p 22 , ···, p 2 k 2 , ··· , p 14 1 , p 14 2 , ···, p 14 k 14 }
ψ T 技术系统的结构函数, ψ T = ψ T ( X )
X 技术系统要素状态向量,即
( x 11 , x 12 , ···, x 1 k 1 , x 21 , x 22 , ···, x 2 k 2 , ··· , x 14 1 , x 14 2 , ···, x 14 k 14 )
< P T, i j , s i j > 技术系统 < P T , ψ T > 的第i层次子系统,
i = 1, 2, ···, 14;j = 0, 1, 2, ···, k i
D ( h i , s i ) 技术系统 < P T , ψ T > 的第i层次分解
s i 第i层次子系统的状态向量,即 ( s i1 , s i2 , ···, s ik i )
h i 第i层次子系统 < s i , h i > 的结构函数,
s i = { s i1 , s i2 , ···, s ik i }, h i = h i ( g i )
U i j { e i | ψ T ( e i ) ≥ j i }
min U i j (φ) ψ T ( X ) 的最小向量集,j = 0, 1, 2, ···, k i
P 技术系统的状态概率向量,即 ( P( 0 ), P( 1 ), P( 2 ), ···, P( k i ))
∧ 合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小运算
∨ 析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大运算
MCTS 多层次多状态相关技术系统
MIF 单调递增离散函数
进一步地,可给出如下注释:
第14层次:构件集合 P T 14 = { p 14, 1 , p 14, 2 , ···, p 14, k 14 }
第13层次:工具集合 P T 13 = { p 13, 1 , p 13, 2 , ···, p 13, k 1 }
第12层次:手段集合 P T 12 = { p 12, 1 , p 12, 2 , ···, p 12, k 1 }
第11层次:仪器集合 P T 11 = { p 11, 1 , p 11, 2 , ···, p 11, k 1 }
第10层次:设备集合 P T 10 = { p 10, 1 , p 10, 2 , ···, p 10, k 1 }
第9 层次:设施集合 P T 9 = { p 9, 1 , p 9, 2 , ···, p 9, k 1 }
第8 层次:程序集合 P T 8 = { p 8, 1 , p 8, 2 , ···, p 8, k 1 }
第7 层次:规则集合 P T 7 = { p 7, 1 , p 7, 2 , ···, p 7, k 1 }
第6 层次:技巧集合 P T 6 = { p 6, 1 , p 6, 2 , ···, p 6, k 1 }
第5 层次:计划集合 P T 5 = { p 5, 1 , p 5, 2 , ···, p 5, k 1 }
第4 层次:方法集合 P T 4 = { p 4, 1 , p 4, 2 , ···, p 4, k 1 }
第3 层次:策略集合 P T 3 = { p 3, 1 , p 3, 2 , ···, p 3, k 1 }
第2 层次:战术集合 P T 2 = { p 2, 1 , p 2, 2 , ···, p 2, k 1 }
第1 层次:战略集合 P T 1 = { p 1, 1 , p 1, 2 , ···, p 1, k 1 }
我们可以将现代知识体系看作是由图示符号集合K 14、口头语言文字集合K 13、书面语言文字集合K 12、人工语言(包括数理语言)字符集合K 11、常用词语集合K 10、专业术语集合K 9、抽象概念集合K 8、一般范畴集合K 7、具体判断集合K 6、抽象命题集合K 5、经验知识集合K 4、理论知识集合K 3、部门科学知识集合K 2、综合知识(包括交叉科学、横断科学和哲学)集合K 1 等不同层次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动态体系,即
K S = < K B , π>。
在这里,可将知识体系K分为14个层次 ( i = 1, 2, ···, 14):
< K B , π> 多层次多因素知识系统
K B 知识系统的要素集合,即
{ k 11 , k 12 , ···, k 1 h1 , k 21 , k 22 , ···, k 2 h 2 , ··· , k 14 1 , k 14 2 , ···, k 14 h 14 }
π 知识系统的结构函数, π= π( X )
X 知识系统要素状态向量,即
( x 11 , x 12 , ···, x 1 h1 , x 21 , x 22 , ···, x 2 h 2 , ··· , x 14 1 , x 14 2 , ···, x 14 h14 )
< K B, i j , g i j > 知识系统 < K B , π> 的第i层次子系统,
i = 1, 2, ···, 14;j = 0, 1, 2, ···, h i
D (c i , g i ) 知识系统 < K B , π> 的第i层次分解
g i 第i层次子系统的状态向量,即 ( g i1 , g i2 , ···, g ih i )
c i 第i层次子系统 < G i , c i > 的结构函数,
G i = { g i1 , g i2 , ···, g ih i }, c i = c i ( g i )
U i j { e i | π( e i ) ≥ j i }
min U i j (π) π( X ) 的最小向量集,j = 0, 1, 2, ···, h i
P 知识系统的状态概率向量,即 ( P( 0 ), P( 1 ), P( 2 ), ···, P( h i ))
∧ 合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小运算
∨ 析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大运算
MCKS 多层次多状态相关知识系统
MIF 单调递增离散函数
进一步地,可给出如下注释:
第14层次:图示符号集合 K T 14 = { k 14, 1 , k 14, 2 , ···, k 14, h14 }
第13层次:口头语言文字集合 K T 13 = { k 13, 1 , k 13, 2 , ···, k 13, h 1 }
第12层次:书面语言文字集合 K T 12 = { k 12, 1 , k 12, 2 , ···, k 12, h 1 }
第11层次:人工语言字符集合 K T 11 = { k 11, 1 , k 11, 2 , ···, k 11, h 1 }
第10层次:常用词语集合 K T 10 = { k 10, 1 , k 10, 2 , ···, k 10, h 1 }
第9 层次:专业术语集合 K T 9 = { k 9, 1 , k 9, 2 , ···, k 9, h 1 }
第8 层次:抽象概念集合 K T 8 = { k 8, 1 , k 8, 2 , ···, k 8, h 1 }
第7 层次:一般范畴集合 K T 7 = { k 7, 1 , k 7, 2 , ···, k 7, h 1 }
第6 层次:具体判断集合 K T 6 = { k 6, 1 , k 6, 2 , ···, k 6, h 1 }
第5 层次:抽象命题集合 K T 5 = { k 5, 1 , k 5, 2 , ···, k 5, h 1 }
第4 层次:经验知识集合 K T 4 = { k 4, 1 , k 4, 2 , ···, k 4, h 1 }
第3 层次:理论知识集合 K T 3 = { k 3, 1 , k 3, 2 , ···, k 3, h 1 }
第2 层次:部门科学集合 K T 2 = { k 2, 1 , k 2, 2 , ···, k 2, h 1 }
第1 层次:综合知识集合 K T 1 = { k 1, 1 , k 1, 2 , ···, k 1, h 1 }
( 1. 4 ) 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产权结构设计基础。
在建立复杂系统集成配置分析力学基础上,在本发明人建立的经济大系统完备因子协同学分析框架下,我们可以拓展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消费-生产者框架,在经济同一行为人框架内假定内部交易系统成本隐含每次交易都包含有丧失产权的风险,这使得内部专业化动力效应与产权交易动力效应之间的权衡取舍成为可能,因而使产权交易动力效应对资源配置系统的影响被加以探讨,于是为产权经济学的形式化提供更为广阔的途径。
设共有l种财产,对其中每一种财产赋予权利。一般地,如果经济大系统中的每个经济行为人平均拥有财产权利的量M d, k 越多,该系统的权益享用水平也就越高。可给出如下新函数:
式中R表示权益函数,M d,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赋权配置量,即
其中,C d,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配置强度,x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数量。M d, k 可看作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产权量。由此我们可建立一维产权空间。
在一维产权空间,权益享用水平可看作是该种产权量的函数:R ( M d )。当一个经济行为人拥有产权量为M d, 1 和M d, 2 时,如果我们认为具有产权为M d, 1 时比具有产权为M d, 2 时来得更好,则记,亦即具有产权为M d, 1 时权益享用水平优于具有产权为M d, 2 时的权益享用水平,也就是指R (M d, 1 ) > R (M d, 2 )。即:当时,则记R (M d, 1 ) > R (M d, 2 )。用向量
可表示l种产权的一种组合。产权量M d, k 应大于零。
产权的所有可能组合构成产权空间。一般地,产权空间可表示如下:
它是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闭凸集合。
对于l种产权,可提出如下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1 多多益善公设
若X d > Y d ,则R ( X d ) > R ( Y d );若X d = Y d ,则R ( X d ) = R ( Y d );若X d ≥ Y d ,则R ( X d ) ≥ R ( Y d )。
假设R ( X d ) 是可微的,那么多多益善公设意味着权益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大于0,即:
我们可以权益函数的一阶导数称为产权的边际利益。
假设2 权益享用有限与产权类型多样化公设
对于n个人两种产权交易动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分析,可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第1人
·····························································
····························································· ( 1. 5. 211 )
其中C d, E 为产权交易成本。
由于每个人的权益函数都是凹函数,因此在各自预算约束之下都有:
对系统 ( 1. 5. 211 ) 作Lyapunnov能量函数:
不难证明,d V ( t ) / d t ≤ 0且仅在处为0。因此系统 ( 1. 5. 211 ) 是渐近稳定。这表明,产权交易成本将趋向于某一稳定值,两种产权终将达到供求均衡,这时产权的配置到达某一个帕累托均衡点。
(2)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GVC认知系统(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GVC实践系统(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技术原理。
( 2. 1 ) 在探讨智能社会化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关系方面,本发明人将考虑引入智能集成大系统的内部支持因子和内部强化因子,并考虑建立基于内部动力因子的趋向因子方程组和基于内部协同因子的发展因子方程组。对于智能集成大系统而言,一方面,实践过程和认知过程在内部专业化和内部分工中出现的分离与集成,形成内部动力因子;另一方面,内部专业化和内部分工在实践过程和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分业与分层,形成内部协同因子。对于智能同一性主体,可建立智能化函数,以表示智能生命组织与资源配置力和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时间禀赋约束下,知识由分工水平决定。由时间在不同项目(任务)资源配置中的分配,可确定专业化水平。智能组织的专业化水准应当是智能个体专业化水平的函数。伴随专业化和分工的演进,智能行为人由智能同一主体演变成为智能分离主体,继而进化成为智能集成主体。对于内部动力因子,一方面建立智能分离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智能集成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对于内部协同因子,一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分工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
典型的智能生成函数可列出如下几种:
B1)基于固定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和基于可变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
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智能生成函数可称为固定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例如,有如下简单形式:
在此,智能生成y是x 1 与x 2 的函数,此时投入要素之间不能进行任何替代,任一特定的智能生成数量水平需要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只有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加各种要素的投入,才可能增加成果数量。
更为特殊的固定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可写为如下形式:
这一形式说明智能生成是l个比率K 1/ α 1 , K 2/ α 2 , ···, K l / α l 的最小值。l种生成要素保持固定比例。在这种形式下,各种生成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技术系数可变的智能生成函数可称为可变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当两种生成要素可以完全替代时,这种函数为线性智能生成函数;当两种生成要素不完全替代时,这种函数为非线性智能生成函数。
可变比例的智能生成函数的存在,使得智能生命组织或个体利用不同的投入比例生成同一数量的成果变为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生成函数会发生变化。
B2)齐次智能生成函数
对于一种智能生成函数,如果投入的所有生成要素变化λ倍,而智能成果数量按同一方向变化λ n 倍,即
则这样的智能生成函数可称为齐次智能生成函数。特别地,如果n = 1,这种函数为线性齐次智能生成函数。
更为典型的齐次智能生成函数可写为如下形式:
式中,A代表既定的智能技术水平;K 1 和K 2 为两种生成要素,并且是相互替代由不完全相互替代;α和β分别是两种生成要素对智能成果数量的贡献,其中,1 < α< 0,1 < β< 0。
令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生成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达标率(或完成率、实现率)。令A vi ≡ T vi / T i 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生成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专业化水平。运用这些表达式并整理 ( 1. ),我们可以将一项活动的实现率(或一项成果的完成率、一项任务的达标率)表示为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函数:
式中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生成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达标率(或完成率、实现率);A vi 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做出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专业化水平。如果a > 1(或a < 1),则与A vi 及与A wi 一同增长(或减小)。这意味着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的实现率与其从事该项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一同增长。
( 2. 2 ) 荷载弹性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配置作用(简称CEC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配置力)可写作:
不变替代弹性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配置作用(简称CES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配置力)可写作:
对于如下微分方程所描述的资源荷载(力)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荷载(力)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X PC 和X RC 分别为实践系统荷载和认知系统荷载:
而X MR , X ER , X IR , X KR 和X SR 分别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中的物质资源投入、能量资源投入、信息资源投入、知识资源投入和精神资源投入。
对于如下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功效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功效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功效的完整形式可写作:
其中,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并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主体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而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主体投入;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而用于认知系统领域的主体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并用于认知系统领域的主体投入;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并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技术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而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技术投入;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而用于认知系统领域的技术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并用于认知系统领域的技术投入;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并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荷载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而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荷载投入; 为源于认知系统领域而用于认知系统领域的荷载投入; 为源于实践系统领域并用于实践系统领域的荷载投入。
不变替代弹性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功效函数(简称CES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功效函数)
其中
,
对于如下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消耗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消耗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X PA 和X RA 分别为实践系统消耗和认知系统消耗:
而X MA , X EA , X IA , X KA 和X SA 分别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中的物质资源消耗、能量资源消耗、信息资源消耗、知识资源消耗和精神资源消耗。
( 2. 3 ) 现在,对于权力资本体系,我们来考虑适当引入协同状态变量、协同状态因子和状态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协同状态因子动力学方程。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引入适当的、用于描述一般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宏观状态的序参量,引入适当的、用于反映外界环境作用的控制参量,并且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
对于任一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序参量可作为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的基本变量。我们可考虑选取某种资本支配下的资源量在某一经济体系的所有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描述权力资本体系宏观状态的基本变量。这种比重可看作为某种资本的权重,由此,我们可考虑给出预算权力资本的权重、行政权力资本的权重、投机权力资本的权重和衍生权力资本的权重,并将这四个量作为描述权力资本体系宏观状态的序参量。
在将任一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归结为资源配置系统的情况下,假设该系统共有H个资源结点、L个配置结点和N个组织结点,其中,
第l个配置结点包括h l 个资源结点,,l = 1, 2, ···, L ;
假设在各种资源的配置紧度水平下确定的权力资本系统投入的价值量为M dS 。将各种权力资本投入分为四类,即:对于由预算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由行政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由投机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和由衍生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可将它们分别记作Q B ,Q A ,Q S 和Q D 。在时刻t ,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Π dK 可如下定义:
其中,Π dB 为预算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Q B 为由预算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σ dB 为预算权力资本资源的赋权配置紧度;Π dA 为行政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Q A 为由行政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σ dA 为行政权力资本资源的赋权配置紧度;Π dS 为投机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Q S 为由投机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σ dS 为投机权力资本资源的赋权配置紧度;Π dD 为衍生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Q D 为由衍生权力资本支配的资源数量,σ dD 为衍生权力资本资源的赋权配置紧度;而且
ρ = 1, 2, ···, K ( 1. 8. 133 c )
其中,Q ρ 为权力资本系统支配下的第ρ种资源的数量,K为权力资本系统支配下的资源种类数目,p ρ 为权力资本系统支配下的第ρ种资源的价格。
在这里,我们可将权力资本系统配置密度Π dK 选作为用于描述该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宏观状态的序参量,并称之为协同状态变量。
进一步地,对于复杂权力资本体系,可将作为状态变量的序参量Π dK 分为目标序参量和实际序参量,分别记作 Π dK 和Π dK 。
对于权力资本体系,我们来考虑适当引入协同控制参量、协同控制因子和控制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协同控制因子动力学方程。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B 包含物质流M EM, B 、人力流M EH, B 、资金流M EK, B 和信息流M EI, B ,即:
其中,
Q EM,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
V MB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物质流的种类数目,
σ EM,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Q EH, Bυ 为外界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数量,
V HB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人力流的种类数目,
σ EH, Bυ 为外界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Q EK,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数量,
V KB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金流的种类数目,
σ EK,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Q EI,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
V IB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信息流的种类数目,
σ EI,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A 包含物质流M EM, A 、人力流M EH, A 、资金流M EK, A 和信息流M EI, A ,即:
其中,Q EM,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V MA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物质流的种类数目,σ EM,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H, Aυ 为外界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数量,V HA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人力流的种类数目,σ EH, Aυ 为外界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K,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数量,V KA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金流的种类数目,σ EK,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I,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V IA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信息流的种类数目,σ EI,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S 包含物质流M EM, S 、人力流M EH, S 、资金流M EK, S 和信息流M EI, S ,即:
其中,Q EM,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V MS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物质流的种类数目,σ EM,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H, Sυ 为外界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数量,V HS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人力流的种类数目,σ EH, Sυ 为外界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K,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数量,V KS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金流的种类数目,σ EK,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I,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V IS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信息流的种类数目,σ EI,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D 包含物质流M EM, D 、人力流M EH, D 、资金流M EK, D 和信息流M EI, D ,即:
其中,Q EM,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V MD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物质流的种类数目,σ EM,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H, Dυ 为外界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数量,V HD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人力流的种类数目,σ EH, Dυ 为外界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H 种人力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K,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数量,V KD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金流的种类数目,σ EK,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K 种资金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I,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V ID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信息流的种类数目,σ EI,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某一复杂的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K 包含物质流M EM, K 、人力流M EH, K 、资金流M EK, K 和信息流M EI, K ,即:
其中,Q E,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B 组资源流的数量,V B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的组类数目,σ E, Bυ 为外界向预算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B 组资源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A 组资源流的数量,V A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的组类数目,σ E, Aυ 为外界向行政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A 组资源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S 组资源流的数量,V S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的组类数目,σ E, Sυ 为外界向投机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S 组资源流的赋权配置紧度;Q E,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D 组资源流的数量,V D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的组类数目,σ E, Dυ 为外界向衍生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第υ D 组资源流的赋权配置紧度。
在这里,我们可将外界在时刻t向某一权力资本体系提供的资源流M E 选作为用于描述外界对该复杂权力资本组织权力资本体系产生作用的控制参量,并称之为协同控制参量。
进一步地,对于复杂权力资本组织权力资本体系,可将作为控制参量M E 分为目标控制参量和实际控制参量,分别记作 M E 和M E 。
(3)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GVC认知系统与GVC实践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智能集成系统的关键过程,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案。
( 3. 1 ) 作为复杂的自组织协同控制系统,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由实践主体(全球价值链智能化的自组织系统)P M 和认知主体(全球价值链智能化的自组织系统)C M 、实践基础P B 和认知基础C B 、实践技术P T 和认知技术C T 、作用对象P O 和认知对象C O 、实践环境P E 和认知环境C E 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记作:
G =< G M , G B , G T , G O , G E , Ψ G >,
其中Ψ G 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结构函数,G M = < P M , C M , Ψ G M >, G B = < P B , C B , Ψ GB >, G T = < P T , C T , Ψ GT >, G O = < P O , C O , Ψ G O >, G E = < P E , C E , Ψ G E >, 其中Ψ G M 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函数,其中Ψ G B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基础结构函数,其中Ψ G T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技术结构函数,其中Ψ G O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对象结构函数,其中Ψ G E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环境结构函数。
C1. 作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主要因素,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G M 可分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个体形式G M, pre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群体形式G M, col 和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社会形式G M, soc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个体形式是由单个智能生命(人类个体)构成的自组织系统,它可看作是自然自组织的高级形式,记作G M I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群体形式是由两个以上智能生命(人类群体)构成的自组织群体系统,它可看作是社会自组织的低级形式,记作G M II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社会形式是由众多智能生命按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组织复杂系统,它可看作是社会组织的高级形式,记作G M III 。
一般而言,作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自组织系统,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具有生理结构Φ P 、心理结构Φ M 和社会结构Φ S ,记作G M = < G M S , Φ P , Φ M , Φ S >。生理结构普遍存在于各种生命组织形式之中,心理结构只存在于某些生命系统之中,而社会结构主要存在于人类生命组织之中。
借用体制比较分析方法 [ ],可将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社会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决策结构D、信息结构I和动力结构M,记作Φ S = < D , I, M >。
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而言,所谓的决策结构主要指决策权力、协调权力和执行权力在某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决策权力百分比a、协调权力百分比b和执行权力百分比c反映,可记作D = < a , b, c >。决策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决策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而言,所谓的信息结构主要指信息水平流动、信息垂直流动和信息交叉流动在某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巨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水平流动信息百分比d、垂直流动信息百分比e和交叉流动信息百分比f反映,可记作I = < d , e, f >。信息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大小。
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而言,所谓的动力结构主要指财产权利(产权)、资源消耗(支付)和剩余索取(收益)在某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产权百分比g、消耗百分比h和收益百分比k反映,可记作M = < g , h, k >。动力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动力机制的基础和条件。
对于决策结构,应考虑个人权力 ( a ( IND ), b ( IND ), c ( IND ))、集体权力 ( a ( COL ), b ( COL ), c ( COL )) 和公共权力 ( a ( PUB ), b ( PUB ), c ( PUB ))。对于信息结构,应考虑个人信息 ( d ( IND ), e ( IND ), f ( IND ))、集体信息 ( d ( COL ), e ( COL ), f ( COL )) 和公共信息 ( d ( PUB ), e ( PUB ), f ( PUB ))。对于动力结构,应考虑个人产权 ( g ( IND ), h ( IND ), k ( IND ))、集体产权 ( g ( COL ), h ( COL ), k ( COL )) 和公共产权 ( g ( PUB ), h ( PUB ), k ( PUB ))。
作为全球价值链智能化的自组织控制系统,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G M 可记作G M = < g M , Ψ M >,其中g M 为基本组织单元集合 g M = { g M 1 , g M 2 , ···, g M n },Ψ M 为自组织复杂控制系统的结构函数Ψ M = Ψ M ( X ),X为系统的基本组织单元状态向量 X = ( x 1 , x 2 , ···, x n ),G M, i = < g M, i , d i > ( i = 1, 2, ···, w) 为系统G M = < g M , Ψ M > 的子系统,而u M 为系统 < d, u M > 的结构函数,d M = { d M 1 , d M 2 , ···, d M w },u M = u M ( d M )。
C2. 作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基本因素,基础条件G B 可分为物质基础条件、信息基础条件和精神基础条件。进一步地,可以将基础条件看作主要由五类资源要素构成,记作G B = { G B M , G B E , G B I , G B K , G B G }。其中,一切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控制或利用的材料G B M 和能源G B E 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物质基础,一切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控制或利用的通信设施G B I 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信息基础,一切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掌握或利用的知识G B K 和全球价值链智能G B G 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精神基础。作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关键因素的技术基本来自基础条件。
从另一方面看,基础条件可分为自然基础条件和社会基础条件。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控制或利用的各种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生物材料、电力、水力、核能、风力、生态循环系统等,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自然基础。在社会条件下,一切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控制或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如法律、行政权力、伦理规范、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以及文化资源,如教育水平、科研条件、艺术基础、文化设施等,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社会基础。
在各种基础条件中,知识是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按结构层次可将知识分为多种层次——图示符号集合、口头语言文字集合、书面语言文字集合、人工语言(包括数理语言)字符集合、常用词语集合、专业术语集合、抽象概念集合、一般范畴集合、具体判断集合、抽象命题集合、经验知识集合、理论知识集合、部门科学集合、综合知识(包括交叉科学、横断科学和哲学)集合等。
C3. 作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的关键因素,技术P T 由实践技术和认知技术共同构成,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多层次复杂动态体系。在任一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过程中,技术以及各种技术之间总是作为一个具有结构功能的整体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将现代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体系看作是由实践构件P T 14 和认知构件C T 14、实践工具P T 13 和认知工具C T 13、实践手段P T 12 和认知手段C T 12、实践仪器P T 11 和认知仪器C T 11、实践设备
P T 10 和认知设备C T 10、实践设施P T 9 和实践设施C T 9、实践程序P T 8 和认知程序C T 8、实践规则(包括制度)P T 7 和认知规则(包括制度)C T 7、实践技巧P T 6 和认知技巧C T 6、实践计划(包括设计方案)
P T 5和认知计划(包括设计方案)C T 5、实践方法P T 4 和认知方法C T 4、实践策略P T 3 和认知策略C T 3、实践战术P T 2 和认知战术C T 2、实践战略P T 1 和认知战略C T 1 等不同层次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动态体系,即
G T S = < G T , Ψ T > ( G T = { P T 1 , C T 1 , P T 2 , C T 2 , ···, P T 14 , C T 14 })。
在这里,可将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体系G T 分为14个层次 ( i = 1, 2, ···, 14):
< G T , Ψ T > 多层次多因素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
G T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的要素集合,即
{ p 11 , p 12 , ···, p 1 k 1 , p 21 , p 22 , ···, p 2 k 2 , ··· , p 14 1 , p 14 2 , ···, p 14 k 14 , c 11 , c 12 , ···, c 1 k 1 ,
c 21 , c 22 , ···, c 2 k 2 , ··· , c 14 1 , c 14 2 , ···, c 14 k 14 }
Ψ T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的结构函数, Ψ T = Ψ T ( X )
X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要素状态向量,即
( x 11 , x 12 , ···, x 1 k 1 , x 21 , x 22 , ···, x 2 k 2 , ··· , x 14 1 , x 14 2 , ···, x 14 k 14 )
< G T, i j , d T i j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 < G T , Ψ T > 的第i层次子系统,
i = 1, 2, ···, 14;j = 0, 1, 2, ···, k i
D (u T i , d T i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 < G T , Ψ T > 的第i层次分解
d T 第i层次子系统的状态向量,即 ( d T i1 , d Ti2 , ···, d Tik i )
u T i 第i层次子系统 < d T i , u T i > 的结构函数,
d T i = { d Ti1 , d Ti2 , ···, d Tik i }, u T i = u i ( d T i )
U i j { e i | π( e i ) ≥ j i }
min U i j (π) Ψ T ( X ) 的最小向量集,j = 0, 1, 2, ···, k i
P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系统的状态概率向量,即 ( P( 0 ), P( 1 ), P( 2 ), ···, P( k i ))
∧ 合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小运算
∨ 析取,在格运算中意味着取大运算
MCTS 多层次多状态相关技术系统
MIF 单调递增离散函数
进一步地,可给出如下注释:
第14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构件集合 G T 14 = { p 14, 1 , p 14, 2 , ···, p 14, k 14 , c 14, 1 , c 14, 2 , ···, c 14, k 14 }
第13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工具集合 G T 13 = { p 13, 1 , p 13, 2 , ···, p 13, k 1 , c 13, 1 , c 13, 2 , ···, c 13, k 1 }
第12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手段集合 G T 12 = { p 12, 1 , p 12, 2 , ···, p 12, k 1 , c 12, 1 , c 12, 2 , ···, c 12, k 1 }
第11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仪器集合 G T 11 = { p 11, 1 , p 11, 2 , ···, p 11, k 1 , c 11, 1 , c 11, 2 , ···, c 11, k 1 }
第10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设备集合 G T 10 = { p 10, 1 , p 10, 2 , ···, p 10, k 1 , c 10, 1 , c 10, 2 , ···, c 10, k 1 }
第9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设施集合 G T 9 = { p 9, 1 , p 9, 2 , ···, p 9, k 1 , c 9, 1 , c 9, 2 , ···, c 9, k 1 }
第8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程序集合 G T 8 = { p 8, 1 , p 8, 2 , ···, p 8, k 1 , c 8, 1 , c 8, 2 , ···, c 8, k 1 }
第7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规则集合 G T 7 = { p 7, 1 , p 7, 2 , ···, p 7, k 1 , c 7, 1 , c 7, 2 , ···, c 7, k 1 }
第6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巧集合 G T 6 = { p 6, 1 , p 6, 2 , ···, p 6, k 1 , c 6, 1 , c 6, 2 , ···, c 6, k 1 }
第5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计划集合 G T 5 = { p 5, 1 , p 5, 2 , ···, p 5, k 1 , c 5, 1 , c 5, 2 , ···, c 5, k 1 }
第4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方法集合 G T 4 = { p 4, 1 , p 4, 2 , ···, p 4, k 1 , c 4, 1 , c 4, 2 , ···, c 4, k 1 }
第3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策略集合 G T 3 = { p 3, 1 , p 3, 2 , ···, p 3, k 1 , c 3, 1 , c 3, 2 , ···, c 3, k 1 }
第2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战术集合 G T 2 = { p 2, 1 , p 2, 2 , ···, p 2, k 1 , c 2, 1 , c 2, 2 , ···, c 2, k 1 }
第1 层次: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战略集合 G T 1 = { p 1, 1 , p 1, 2 , ···, p 1, k 1 , c 1, 1 , c 1, 2 , ···, c 1, k 1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基础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发挥作用的条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技术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基础因素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3. 2 ) 从内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网络配置动力基础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从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网络配置动力基础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外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从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网络配置动力基础可分为如下81 种子类型: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C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K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中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CH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C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K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DH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C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竞争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K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外部集散协调 / 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 EMH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
4、附图说明
图1说明:
在经济大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不论对于系统内部的组织,还是对于系统外部的组织,社会生态规则或制度就是不可忽略的环境因素。我们可以将社会生态规则(制度)变量看作是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构成组合的函数,而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构成涉及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和系统结构,可看作是主要由现代知识结构、现代技术结构、现代分工结构、现代产权结构、现代产业结构、现代金融结构、现代决策结构以及现代交易结构和现代信息结构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
图2 说明:
高级智能生命系统的质能配置由主体化的配置中心(其分析面向组织结点)、配置目标(多层级的目标体系)、配置方式(其分析面向配置结点)、配置荷载(其分析面向资源结点)和配置环境因素等构成,如图2 所示。在这里,高级智能生命系统的质能配置中心已演变成为具有复杂目标体系的高级配置主体,并具有复杂的动力基础(除了生物能量构成,还涉及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结构等)、高级智能组织(以及社会化的复杂组织形式)和复杂的决策结构;高级智能生命系统的质能配置方式涉及配置途径、工具、手段、设备、技术体系以及方法、程序、策略和战略等方面;高级智能生命系统的资源配置荷载包括自然资源配置荷载、社会资源配置荷载和生命资源配置荷载,或者包括物质资源配置荷载、信息资源配置荷载、价值资源配置荷载、人力资源配置荷载等。高级智能生命是能够从事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并将这两种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智能集成的复杂配置主体,高级智能生命信息比一般生命信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高级的形式。
图3 说明:
如图3所示,智能集成主体实际上一方面与认知系统主体有关(或表现为认知系统主体),另一方面与实践系统主体有关(或表现为实践系统主体);智能集成目标可看作是对认知目标和实践目标进行综合的结果;智能集成方式可看作是认知配置方式与实践配置方式的集成。
图4 说明:
IT产业和电信产业转型发展的特点:第一是跨界竞争、相互融合和创新(ICT制造业和ICT服务业相互交融、跨界竞争);第二是模式创新,很多业务和模式创新出来;第三是产业融合,形成更大、应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新的ICT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电信业。这是未来电信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和愿景。IT产业和电信产业正在经历转型过程:硬件制造业——软件设计业——信息服务业。ICT产业本身就是融合化、移动化、宽带化、智能化、IT化,如图3 所示。
5、具体实施方式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NA / GVC系统,无疑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一种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它涉及面广,投人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C 1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项目实施规划
根据全球价值链组织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控制、销售配置、应收配置、物流安排、应付配置、库存配置、存货核算、产品数据配置(含全球价值链结构配置、工艺配置)、费用预算配置(含费用配置)、金融项目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环境搭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周期为12个月左右。主要完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配置。
第二个阶段,是集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主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车间项目配置、质量配置、设备计量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分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实现以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市场为需求、以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规划为核心、以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协同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C 2 网络配置的总体目标
a.以实施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项目为契机,促进全球价值链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配置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配置模式的转变,支撑全球价值链战略目标的实现。
b.加强全球价值链基础配置。建立规范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全球价值链基础整顿;加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配置;细化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原材料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配置;规范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球价值链生产期标准;加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客户资源信息配置;细化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费用及价格配置;加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载流程及角色规范配置。
c.改进配置、决策方法。实现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球价值链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齐套库存配置及分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过程消耗成本核算;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配置;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系统运行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订单配置的集成应用;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d.以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为规范,系统提升全球价值链配置,支撑全球价值链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全球价值链文化。
C 3 网络配置的实施内容
a.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依托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物料的齐套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根据系统运行规划,提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规划;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规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规划;依托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配置体系;将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评价结果同物流安排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配置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b.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系统运行规划是指导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规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料物流安排规划、外协件规划、车间项目规划、设备使用规划、工装模具规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规划。系统运行规划与这些规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c.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配置。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成本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配置,建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部门学、准确,为全球价值链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d.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配置。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主要配置全球价值链在运行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全球价值链配置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全球价值链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基于物流安排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物流安排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物流安排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全球价值链组织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e.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收配置。全球价值链组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应用,实现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的收入核算表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入核算表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流程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6、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600项发明专利申请,并提交600份总计约3600万字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材料。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在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已发表八十多篇论文(不含合作完成的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已独立写作完成八部与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巨著(共计3000万字),打算在2011年9月之后陆续处理正式出版事宜。
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李宗诚经过三十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群,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HII ( GVC ); ]。
基于一系列独立自由完成的重大开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1、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2、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基于云计算变革的天地计算革命,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基础,将物流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知识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集约、具有生命(或生态)自组织性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大系统,极大地简化团队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管理(及产业管理)、区域管理以及国家管理和全球管理,有效降低团队(及企业)基础设施成本、部门(及产业)基础设施成本、区域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国家基础设施成本和全球基础设施成本,全面提高团队(及企业)信息化水平、部门(及产业)信息化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球信息化水平,将一切社会性的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系统功效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尤其将一切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价值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最终将导致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基本属性。
Claims (7)
1.独立权利要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机制的ICT 技术支持,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机制的ICT 技术支持,“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机制的ICT 技术支持,建立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运营的动力学原理,进而建立网络配置动力设计的科学基础,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技术原理;
D、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机制的ICT 技术支持,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案。
2.从属权利要求——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将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体系看作是由一种由一定数量(或可变数量)的结点和一定数量(或可变数量)的链条所构成、具有多种层级和多种模式的集合,建立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运营的动力效应设计基础和智能集成设计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按照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的分析,复杂系统的基本动力效应关系可分为两个基本关系,即:
配置作用 ( DF )-配置荷载 ( DC ) 的均衡及非均衡关系;
系统功效 ( SE )-系统消耗 ( SA ) 的均衡及非均衡关系;
一般而言,系统的集中化程度与组织结点的数目有关:当组织结点数n = 1 时,系统达到完全集中;当组织结点数n ≥ 2 时,系统处于分散状态,而且组织结点数越大,系统的分散化程度就越高;
网络资源配置(力)的一般形式可写作:
其中,X SC 和X EC 分别为系统资源荷载和环境资源荷载,
( 1. 2. 3 b )
按照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的分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由主体化的配置中心(其分析面向组织结点)、配置目标(多层级的目标体系)、配置方式(其分析面向配置结点)、配置荷载(其分析面向资源结点)和配置环境因素等构成;在这里,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中心已演变成为具有复杂目标体系的高级配置主体,并具有复杂的动力基础(除了生物能量构成,还涉及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结构等)、高级全球价值链智能组织(以及社会化的复杂组织形式)和复杂的决策结构;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质能配置方式涉及配置途径、工具、手段、设备、技术体系以及方法、程序、策略和战略等方面;高级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资源配置荷载包括自然资源配置荷载、社会资源配置荷载和生命资源配置荷载,或者包括物质资源配置荷载、信息资源配置荷载、价值资源配置荷载、人力资源配置荷载等。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以GVC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GVC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网络配置的技术知识设计基础和产权结构设计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我们可以将现代实践的技术体系看作是由构件P T 14、工具P T 13、手段P T 12、仪器P T 11、设备P T 10、设施P T 9、程序P T 8、规则(包括制度)P T 7、技巧P T 6、计划(包括设计方案)P T 5、方法P T 4、策略
P T 3、战术P T 2、战略P T 1 等不同层次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动态体系,即
P T S = < P T , ψ T > ( P T = { P T 1 , P T 2 , ···, P T 14 });
我们可以将现代知识体系看作是由图示符号集合K 14、口头语言文字集合K 13、书面语言文字集合K 12、人工语言(包括数理语言)字符集合K 11、常用词语集合K 10、专业术语集合K 9、抽象概念集合K 8、一般范畴集合K 7、具体判断集合K 6、抽象命题集合K 5、经验知识集合K 4、理论知识集合K 3、部门科学知识集合K 2、综合知识(包括交叉科学、横断科学和哲学)集合K 1 等不同层次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动态体系,即K S = < K B , π>;在这里,可将知识体系K分为14个层次 ( i = 1, 2, ···, 14);
设共有l种财产,对其中每一种财产赋予权利;一般地,如果经济大系统中的每个经济行为人平均拥有财产权利的量M d, k 越多,该系统的权益享用水平也就越高;可给出如下新函数:
式中R表示权益函数,M d,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赋权配置量,即
( 1. 5. 210 )
其中,C d,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配置强度,x k 为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数量;M d, k 可看作第k ( k = 1, 2, ···, l ) 种财产的产权量;由此我们可建立一维产权空间;
产权的所有可能组合构成产权空间;一般地,产权空间可表示如下:
它是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闭凸集合。
4. 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给出多种智能集成函数形式,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智能组织的专业化水准应当是智能个体专业化水平的函数;伴随专业化和分工的演进,智能行为人由智能同一主体演变成为智能分离主体,继而进化成为智能集成主体;对于内部动力因子,一方面建立智能分离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智能集成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对于内部协同因子,一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分工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
令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生成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达标率(或完成率、实现率);令A vi ≡ T vi / T i 表示i从事v项活动(或生成v项成果、承担v项任务)的专业化水平;运用这些表达式并整理 ( 1. ),我们可以将一项活动的实现率(或一项成果的完成率、一项任务的达标率)表示为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函数: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了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工程理念,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作为复杂的自组织协同控制系统,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大系统由实践主体(全球价值链智能化的自组织系统)P M 和认知主体(全球价值链智能化的自组织系统)C M 、实践基础P B 和认知基础C B 、实践技术P T 和认知技术C T 、作用对象P O 和认知对象C O 、实践环境P E 和认知环境C E 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记作:
G =< G M , G B , G T , G O , G E , Ψ G >,
其中Ψ G 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结构函数,G M = < P M , C M , Ψ G M >, G B = < P B , C B , Ψ GB >, G T = < P T , C T , Ψ GT >, G O = < P O , C O , Ψ G O >, G E = < P E , C E , Ψ G E >, 其中Ψ G M 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函数,其中Ψ G B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基础结构函数,其中Ψ G T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技术结构函数,其中Ψ G O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对象结构函数,其中Ψ G E 为全球价值链智能环境结构函数。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人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了网络配置动力基础设计的技术方案,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从内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网络配置动力基础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I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从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网络配置动力基础可分为如下9 种子类型:
外部集中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中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中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C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D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合作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C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竞争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K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外部集散协调类型全球价值链网络 URN ( on, oc, os , [ EMH ] ) 的网络配置动力基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41697 CN103078888A (zh) | 2011-11-02 | 2011-11-02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41697 CN103078888A (zh) | 2011-11-02 | 2011-11-02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78888A true CN103078888A (zh) | 2013-05-01 |
Family
ID=48155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341697 Pending CN103078888A (zh) | 2011-11-02 | 2011-11-02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78888A (zh) |
-
2011
- 2011-11-02 CN CN 201110341697 patent/CN10307888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70315A (zh) | 企业价值链市场配置主体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078888A (zh)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118038A (zh)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38504A (zh) | 区域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51769A (zh) |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794A (zh) |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816A (zh) |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804A (zh) | 区域价值链规划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761588A (zh) | 产业价值链市场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38526A (zh) | 全球价值链规划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724273A (zh) |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710682A (zh) | 区域价值链市场配置动力基础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792A (zh) | 国民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107998A (zh) | 国民价值链市场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051654A (zh) |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957734A (zh) | 产业价值链市场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095789A (zh) |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824A (zh) | 区域价值链网络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179143A (zh) | 全球价值链规划配置协同组织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724252A (zh)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24806A (zh) | 区域价值链规划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638551A (zh) | 全球价值链规划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761590A (zh) |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2857540A (zh) |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主体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
CN103124272A (zh) | 产业价值链网络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