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9259A -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9259A
CN103039259A CN2013100211883A CN201310021188A CN103039259A CN 103039259 A CN103039259 A CN 103039259A CN 2013100211883 A CN2013100211883 A CN 2013100211883A CN 201310021188 A CN201310021188 A CN 201310021188A CN 103039259 A CN103039259 A CN 103039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mato
cultivation
fruit
furrow
till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1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先裕
黄元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0211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392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39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92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首先,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有机肥、复合肥;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采用该方法栽培番茄时,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病害发生,提高番茄商品率、番茄产量,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降低番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番茄是我国五大栽培蔬菜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高产蔬菜品种,广西的番茄又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品种,在广西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番茄的生产栽培方式对番茄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国多个地方都在研究各种作物的免耕栽培,对于番茄免耕或半免耕栽培却少有研究,目前仅见广西个别地区在番茄上采用免耕和半免耕栽培方法,相关报道也少,在广西区域内研究番茄半免耕栽培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旨在解决传统番茄的栽培方式,生产成本较高,番茄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
步骤二,对畦沟进行松土,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
步骤三,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
步骤四,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
进一步,在步骤二中,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100kg/667m2
进一步,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
进一步,在步骤二中,采用复合肥溶水淋根的方式对番茄施以追肥,全生育期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为每亩10kg。
进一步,采用该方法种植番茄时,番茄行株距为40cm×30cm。
本发明提供的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有机肥、复合肥;对畦沟进行松土,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采用该方法栽培番茄时,生产成本较低,番茄产量较较高,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降低番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株高的影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茎重的影响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叶重的影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根重的影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0-10cm土层根重比例的影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10-20cm土层根重比例的影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20-40cm土层根重比例的影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膨大速率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的实现流程。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对畦沟进行松土,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
在步骤S102中,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
在步骤S103中,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
在步骤S104中,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步骤S102中,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100kg/667m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步骤S102中,采用复合肥溶水淋根的方式对番茄施以追肥,全生育期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为每亩40kg。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该方法种植番茄时,番茄行株距为40cm×30cm。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材料与方法:
材料:试验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教学科研基地进行,露地栽培。供试品种为广西大学农学院番茄课题组提供的福贵六号番茄,该番茄品种为无限生长型,结果力强,对黄化曲叶病毒具有较强的抗性,单果重为120g-150g。番茄于2011年9月2日播种,2011年9月29日进行定植,种植地块前茬为番茄,传统的翻耕种植,属连作地,且前茬已经发现有不少的番茄植株出现青枯病。
方法:试验设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两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种植24株,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行株距有均为40cm×30cm。
整地方法:传统栽培地块按传统方式进行松土、碎土,然后挖沟起畦,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半免耕栽培是在确定好畦宽和畦沟宽后,仅对畦沟进行松土,然后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
施肥方法:传统方式栽培的区域进行全部松土、碎土之后起畦之前,均匀撒入狮马牌复合肥100kg/667m2,其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半免耕栽培是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狮马牌复合肥100kg/667m2。两种栽培方式都采用复合肥溶水淋根的方式对番茄施以追肥,全生育期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为每亩40kg。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其他管理水平一致。
番茄整枝方式均为单干整枝,开花后用座果王稀释液喷洒花朵,以达到保花保果的目的。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
测定项目:番茄营养生长的测定
株高的测定:在番茄苗移入大田后20天开始测番茄的自然株高,每隔10天左右测一次,每个重复分别测10株,测5次。株高的测定均在番茄打顶前完成。
茎重的测定:在番茄苗移入大田后20天开始测番茄地上部分茎的鲜重,每隔10天左右测一次,每个重复分别测3株,测5次。
叶的测定:叶测定的时间、株数、次数与茎重的测定一致。叶的测定包括数各时期植株叶片数及番茄植株的叶总鲜重。
根的测定:根测定的时间、株数、次数与茎重的测定一致。根的采集为将系生长范围内的根系连同土壤一起挖起,保证整株根系的完整性。根的测定为从地面往下0-10cm、10-20cm、20-40cm土层根的鲜重以及整株根鲜重。
根冠比的测定:地下部分鲜重与地上部分鲜重的比值,根冠比测定的时间、株数、次数与茎重的测定一致。
番茄早熟性的测定:
第一序花序节位:番茄植株第一花序现蕾后开始测定,从第一片真叶到第一花序所在节位的节数(不包括子叶节位),每个重复数12株。
始花期:从定植到第一花开放所需要的天数(d),每个重复测定15株,记录每株番茄第一花朵开放的时间,推算出从定植到该花开放所需要的天数。
座果期:从定植到第一果座住所需要的天数(d)。每个重复测定12株,记录每株番茄第一个果座住的时间,推算出从定植到座果所需要的天数。
始收期:从定植到第一商品果采收所需要的天数(d)。每个重复测定3株,记录每株番茄第一个果收获的时间,推算出从定植到该果实收获所需要的天数。
早期果数、单果重及单株产量:番茄座果后一段时间开始数番茄单株果数,测定每个果的重量,及整株产量。每个重复数3株,每间隔15天测一次,共测定3次。
果实膨大速率:选取第三花序同一天开花的花朵做标记,坐果后用游标卡
尺测量果实最大横径,每个重复选取10个果进行测量,取平均值。
番茄抗病性的测定:
番茄青枯病的测定:在整个生育期间统计番茄青枯病发生的植株数量。
番茄病毒病的测定:在整个生育期间统计番茄病毒病植株的数量。
番茄果实品质的测定:
番茄果实硬度的测定:使用GY-3型硬度计进行测定,测定前先去掉番茄果实测量部位的果皮,测量时果实表面与硬度计的测头垂直,对准果面,借助于臂力,使测头顶端部分压入果肉中为止。以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来表示硬度,单位为105Pa。每一个果实测一次,每个重复测12个果,取其平均值。随着果实的成熟,果实的硬度逐渐下降,测量时选择成熟度一致的果实。
果实含糖量的测定:本次实验使用手持折光仪来测定果蔬中含糖量(即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果汁中含糖量用所占的百分数表示。测定方法为用刀将番茄果实切开,取其汁液滴入折光仪镜片上进行测定。每重复随机从无病健壮株上摘取第二至三花序的番茄5个,每个果测定一次。番茄果实成熟度不同,其含糖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测定时选择成熟度一致的果实。
番茄果实酸度的测定:每重复随机从无病健壮株上摘取第二至三花序的番茄5个,用蒸馏水清洗果面,吸水纸吸干表水,去蒂后组织匀浆机中打匀,放于50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匀玻璃杯中的番茄酱后取出进行过滤。然后采用中和滴定法进行滴定,试剂为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进行测定。番茄果汁的总酸以每100mL样品中柠檬酸克数表示。
番茄果实汁液pH值的测定:
番茄果汁:测定番茄pH值所用的材料为酸度测定时余下的番茄酱。用玻璃棒充分搅匀玻璃杯中的番茄酱后取出进行过滤,准确量取番茄酱滤液250mL,置于500mL烧杯中。
pH值为4.0标准缓冲液的配制:将一定量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倒入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25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
250mL,置于500mL烧杯中并摇匀。
pH值为6.84标准缓冲液的配制:将一定量的混合磷酸盐倒入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25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250mL,置于500mL烧杯中并摇匀。
用两种标准缓冲液标定pH计测定值的变化范围后,测定番茄果汁的pH。
番茄果实产量性状的测定:
花蕾数的测定:从番茄现蕾开始,统计全生育期各花序花蕾数及单株总的花蕾数,每个重复统计6株。
结果数的测定:从番茄座果开始,统计全生育期各花序的结果数量及单株总结果数,每个重复统计6株,与花蕾数测定的植株相对应。
座果率:各花序的座果率及单株座果率,座果率为结果数与花蕾数的比值(%)。每个重复统计6株,每株的座果率测定与花蕾数测定的植株相对应。
番茄产量测定:每个重复取三株进行测定,果实重量的测定以前三花序结的果实重为准,同时,番茄的结果是分批的,因此,果实的采收也是分批采收,在每次采收后用电子称测定果重,记录下果重,果实数量的数据,最后再对每次得出的数据加以统计,单株产量则以平均单果重与单株果数的乘积计算,按株、行距折算成亩产量,进行效益分析。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及DP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方差分析采用新复极差方差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对番茄营养生长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株高的影响: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的番茄植株高度均随生长进程而增加,番茄生长初期,其株高增加的速度较慢,往后则快速生长。打顶前,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株高在各时期均略高于传统栽培的株高,但差异较小(图2)。
栽培方式对茎重的影响:
植株茎重是反映其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的番茄植株的茎重变化趋势相似,其茎重均随生长的进行而增加,且半免耕栽培番茄茎重在各时期均高于传统栽培的茎重。植株打顶(12月6日)之前,两种栽培方式的植株茎重差异不显著,之后则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图3)。
栽培方式对叶片数及叶重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番茄植株打顶前,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叶片随生育的进程而增加,番茄缓苗之后,叶片数快速增加,至打顶前增加的速度减缓,打顶后,番茄植株的叶片均有减少。在整个生育期,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叶片数均高于传统栽培。番茄果实膨大初期之前,两种栽培方式的叶片差异不显著,果实膨大初期时差异显著,但到了番茄打顶时,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叶片数差异不显著。打顶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叶片数减少的速度明显比传统栽培的慢。
图5所示,两种栽培方式番茄叶片的鲜重随植株生长的进行逐渐增大,其增大的趋势与茎重的变化相似,生长初期叶重增加缓慢,往后则快速增加。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叶重在各时期均高于传统栽培的叶重。在植株打顶前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重差异不显著,植株打顶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叶重变化较小,传统栽培的番茄叶重降低较明显,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栽培方式对总根重及其不同土层根重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方式番茄根系的鲜重随植株生长的进行逐渐增大,其生长趋势基本一致。番茄开始座果(11月4日)之前,根系生长缓慢,座果后则快速生长,至结果盛期(12月6日),根系的生长速度有所减缓。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重在各时期均高于传统栽培的根重,但在座果前差异较小,座果后差异逐渐变大。果实膨大初期(11月20日),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重高出传统栽培的根重达29.53%,结果后期(12月21日)高出27.25%,期间差异均达到0.01的极显著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根系均由浅层逐渐向深层生长,且各土层的根重均随生育的进程而不断增加。在0-10cm土层,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重从果实膨大初期开始显著高于传统栽培,在10-20cm土层则从结果盛期开始显著高于传统栽培,而在20-40cm土层,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根重差异不显著。
表1栽培方式对不同土层番茄根重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01
注:数据采用新复极差方差分析方法,※※表示与传统栽培比差异达0.01显著水平,下同。
栽培方式对根系在土层分布的影响:
以下三个图可以看出,从不同时期番茄根系在不同土层分布比例看,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之间,但大部分分布在0-20cm的土层。图7显示,在结果盛期前,两种栽培方式0-10cm土层的番茄根系所占的比例均随生育的进程显著降低,但半免耕栽培番茄根系在该土层所占比例在整个生育期均高于传统栽培,特别是在番茄开始座果的时候,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盛期之后,该土层的番茄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略有增加。如图8所示,10-20cm土层的番茄根系所占比例与0-10cm相反,即随生育进程而显著增加,且传统栽培根系在该土层所占比例均高于半免耕栽培。番茄开始座果时,两种栽培的根重比例在该土层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之后则差异变小。从图9可以看出,从开始座果至结果盛期,20-40cm土层的番茄根系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之后则显著降低。在该土层,传统栽培的番茄根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半免耕栽培,且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在果实膨大初期之前,传统栽培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在0-20cm土层分布差异较明显,而在果实膨大初期之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在20-40cm土层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传统栽培。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在整个生育期的分布均偏向于浅层。
栽培方式对番茄根冠比的影响:
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其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根冠比均随生育的进程逐渐变小。从番茄定植至开始座果,传统栽培的番茄根冠比大于半免耕栽培,生育后期则是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冠比较大。番茄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发育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形态上表现出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根冠比能反映出番茄地上、地下部生长发育情况,高则根系机能活性强,低则弱,因此半免耕栽培生育后期根冠比比传统栽培高,说明半免耕栽培根系机能活性较强。
表2栽培方式对番茄根冠比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21
试验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株高、茎重、叶重及叶片数在各生育期均高于传统栽培。在植株打顶前,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株高、茎重、及叶重差异均不显著。打顶后,番茄茎重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明显下降,而传统栽培番茄茎重增加的速度明显低于半免耕栽培;打顶后半免耕栽培番茄叶重变化较小,而传统栽培番茄叶重降低较明显,两种栽培的叶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打顶后,番茄顶端生长优势消失,部分较幼嫩的茎继续横向生长,所以茎重仍在增加,而打顶后番茄叶片数不再增加,影响了叶重的增加,其次,番茄打顶时正值番茄座果盛期,大量的营养向果实转移,其茎、叶出现早衰现象,且传统栽培的番茄早衰的程度大于半免耕栽培。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叶片数在果实膨大初期差异显著,打顶时差异较小,而打顶后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打顶的位置以下叶片数差异不大,但打顶后两种栽培方式叶片均都减少,且差异极显著,更进一步证明了番茄植株出现早衰现象,而且传统栽培的番茄早衰的程度大于半免耕栽培。
前人对免耕栽培的研究表明,免耕栽培有利于根系早发、快发(施彩仙,1999),且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许迪等,1999)。本试验的半免耕栽培番茄根系生物量在各时期均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其根系发得快,积累的物质多,但在生长初期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小,其根系早发的优势不明显。从番茄根系分布看,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浅层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传统栽培,且浅层根系占的比例比传统栽培的高,说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偏向于土壤表层,与前人对免耕栽培的研究结果相似。
根系是植物吸收肥水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物质同化、转化和合成的器官,因此,根的生长情况及其活动能力直接影响植营养状况和产量水平。而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形态上表现出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重量的比值为根冠比,根冠比高则根系机能活性强,低则弱。冯跃华(2006)及刘桃菊(2002)等研究显示,生长后期免耕栽培的水稻根冠比高于传统栽培,而且生育后期的根冠比与养分输送和积累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试验的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冠比在生育后期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机能活性在生育后期较传统栽培强,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半免耕栽培较传统栽培更有利于番茄根及地上部分的生长,为番茄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产量的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半免耕栽培的土壤孔隙分布合理,在降雨量较大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均能保持较好的土壤结构及含水量,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分布浅,浅层土壤的温度、物理结构、含水量等因素综合作用及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更协调,促进番茄根系的生长,根系发达,根系机能活性强,有利于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地上部茎、叶的生长,防止叶片早衰,促进光合作用。而传统栽培的土壤疏松,存在大的空隙,遇到降雨则大量积水,引起径流,造成土壤和肥料均随水流失,余下的土壤容易板结缺肥,干旱时则大量失水,其土壤结构、温度、含水量条件较差,使番茄根系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及养分。但其推测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半免耕与传统栽培栽培对番茄早熟性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早熟性的影响
第一花序着生节位是番茄早熟性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低于传统栽培。从第一花序着生节位看,半免耕栽培的番茄较传统栽培更趋于早熟。但两种栽培方式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仅相差0.19个节位,且差异不显著。
始花期和座果期是番茄早熟性构成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早熟性品种具有开花早、座果早的特点。从表3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始花期和座果期分别比传统栽培提前0.55天、0.56天,但差异不显著。始收期更是直接反应番茄早熟性的重要指标,表中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始收期较传统栽培提前了2.21天,但差异也不显著,但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更利于番茄提早成熟。
表3栽培方式对番茄早熟性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41
栽培方式对番茄早期产量的影响
番茄早期产量不仅预示着良好的收成,同时也是番茄早熟性的一个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番茄在座果初期,传统栽培的番茄单果重比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单果重大,而结果数比半免耕栽培的果数少,其单株产量也比半免耕栽培的低,但两种栽培方式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单株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在果实膨大初期,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单果重大于传统栽培,而结果数相同,其单株产量也是半免耕栽培比较高,但两种栽培方式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单株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到了果实膨大期,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单果重及单株果数均比传统栽培的大,其产量自然也比传统栽培的高,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单果重及单株果数差异不显著,但产量却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早期产量高于传统栽培,初期差异不大,往后则差异显著。
表4栽培方式对番茄早期产量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52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61
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膨大速率的影响
番茄果实膨大速率是番茄早熟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果实膨大速率越大,说明番茄收获的时间越短,其早熟性越明显。从图10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果径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前期增大速度较快,在达到各自的最大增长速率后逐渐减缓,即果实的膨大过程呈对数函数曲线变化。在果实膨大的过程中,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径均大于传统栽培的番茄果径,在座果后一段时间差异不显著,往后则差异均显著。从番茄果径的增大曲线来看,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膨大速率明显大于传统栽培的果实膨大速率。
前人对免耕栽培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作物的生长进程,生育时期提前,陶诗顺(2003)研究认为免耕直播水稻的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本试验研究发现,半免耕栽培方式对番茄的生长进程有影响,从本试验中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看,半免耕栽培有促进番茄早熟的趋势。从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始花期、座果期、始收期看,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始花期、座果期、始收期均较传统栽培有所提前,说明半免耕栽培有改变番茄的生长进程,生育期也有提前的趋势,这与前人的部分研究结果相似。
构成番茄早熟性的因素除了第一花序着生节位、始花期、座果期、始收期外,还有果实膨大速率、单果重、结果数、早期产量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单果重在各时期差异均不显著,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膨大速率大于传统栽培,且到一定的时间差异显著,这也说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从开始座果至果实膨大结束所需要的时间较传统栽培短,更进一步说明半免耕栽培有促进番茄生育期提前的作用。
从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早期结果数和早期产量看,半免耕栽培有促进番茄结果数增多,产量增加的作用,特别是对产量的促进作用,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早期产量的差异就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由于番茄植株的结果数、早期产量也是构成番茄早熟性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中该部分的结果更加证明了半免耕栽培有利于番茄早熟性的体现。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早熟与传统栽培的原因主要是半免耕栽培的土壤结构有利于番茄根系的生长,提高番茄根系机能活性,利于根系吸收土壤表层的肥料,促进番茄的营养生长,进而促进了番茄开花结实后养分向果实的转移,使果实快速膨大,提早完成番茄开花至采收的进程。该结论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对番茄抗逆性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抗青枯病的影响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株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为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尤其是对番茄这种栽培面积巨大的蔬菜品种,为害极其严重,至今尚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青枯病的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且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进行该试验的时间与上茬作物的种植时间相差不长,且未对土壤进行除菌处理。
本试验番茄种植的地块上茬作物为番茄,且在上茬的番茄种植过程中已出现较严重的青枯病。在此次试验的番茄种生长植过程中,也出现有番茄青枯病而导致植株死亡的现象,说明该地块仍有青枯菌危害番茄植株。从表5可以看出,传统栽培的番茄植株在各个重复中均出现有青枯病,平均死亡率为11.11%,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植株则未发现有青枯病的植株,经方差分析,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半免耕栽培不利于番茄青枯病的发生,即半免耕栽培对番茄青枯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抑制的作用。
表5栽培方式对番茄抗青枯病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81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191
3.3.2栽培方式对番茄抗病毒病的影响
福贵六号番茄品种对黄化曲叶病毒有较强的抗性,而对花叶病毒的抗性较弱。在本试验中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均没有受到黄化曲叶病毒的危害。在番茄植株中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但发生该种病害的番茄植株较少,可能是由于发现病害植株较早,且清楚及时,仅在传统栽培的Ⅰ、Ⅱ重复出现,且两重复各有2株染病,平均发病率为5.55%。在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植株中,未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病毒病发生均不严重,但从结果上看,半免耕栽培较传统栽培更利于番茄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3.3.3讨论与小结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可以培育及改善土壤结构,土壤的孔隙分布较合理,在整个生育期内都能保持稳定的土壤孔隙度,且连续性强,有利于土壤的水流运动和气体交换,使土壤水稳性结构的数量较常规耕作下的土壤增加,对于土壤中病原菌的生存繁殖来说是有利于的。因此,多年来,人们都认为保护性耕作保护了土壤中的病原菌,为其繁衍创造了环境条件,而翻耕土地则可以使土壤中的病原菌暴露经阳光暴晒而减少。本试验结果显示,传统栽培的土壤条件更利于土壤中的青枯菌的生存及危害作物,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未出现有青枯菌的危害,说明半免耕栽培的土壤不利于青枯菌的生存及对作物的危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半免耕栽培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及活性的提高,抑制了青枯菌等病菌的生长及危害,也可能是半免耕栽培有利于番茄根系的生长,且主要集中于表层,根系生长紧凑,根系表面也比较粗糙,且番茄植株也较健壮,因此不易受青枯菌的危害,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传统栽培的番茄植株有病毒病发生,而半免耕栽培不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半免耕栽培的番茄生长比较健壮,自身的抗性增强,因此,不易受病毒病的危害,而传统栽培的番茄其抗性不及半免耕栽培,但这也仅是猜测,其准确性还有待研究。
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硬度的影响
番茄果实硬度是指番茄果肉抗压力的强弱,是评价番茄果实新鲜程度的重
要指标之一,该项指标为预测番茄果实品质的变化,番茄采收的时间和贮运提供理论依据。从表6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硬度较传统栽培大0.22×105Pa,其差异不显著。说明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两种方式对番茄果实硬度影响不大。
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含糖量的影响
果蔬含糖量是果蔬贮藏保鲜过程中的重要品质指标。番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主要是糖,故可用其代表果蔬中的含糖量。果实的成熟度会影响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集试验样品时应采收达到商品成熟的果实,保持不同种质间采集样品成熟度的一致性。从表3-6中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含糖量较传统栽培高出0.153%,说明半免耕栽培有利于提高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差异不显著。
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酸度及pH值的影响
果实含酸量的多少是衡量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新鲜果实的风味有较大影响。番茄果实含酸量对番茄品质的鉴定有重要作用。由于番茄中含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等各种有机酸,所含的有机酸大多为可滴定酸,因此,番茄含酸量的测定可以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测出。本试验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酸度较传统栽培低0.023g/100mL,说明半免耕栽培有利于降低番茄果实酸度,但差异不显著,即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酸度的影响不大(表6)。
人们在食用番茄时,果实汁液中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影响口感,因此,番茄PH值也是衡量番茄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汁液的pH值高于传统栽培,但差异非常小,不显著,说明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的pH值影响较小。
表6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211
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番茄已成为高产作物之一。随着番茄种植面积的增加,番茄品质则成为影响番茄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溶性糖形成番茄等果实风味的主要物质,其含量的增加可提高果实的品质,改善口感。生食及用来制造果汁的果实,其食味好坏评价的依据,一般都是以糖度高、酸度低为必须条件;番茄果实硬度对果实的品质以及果实的储存、运输影响很大,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果实,商品价值就高。
前人研究认为,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番茄果实的品质(刘明池等,2002;齐红岩等,2004)。高方胜等(2005)研究认为,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提高番茄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及果实糖酸比,显著提高了番茄的品质。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照此推算,保护性耕作可能会降低番茄品质。
本试验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硬度,糖度、pH值均高于传统栽培,而果实酸度则较低,说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品质不仅不会降低,相对传统栽培而言反而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大。前人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而土壤水分的增加不利于提高果实品质,本试验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存在差异。孙海国等(1997)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同时,施肥时大部分的肥料分布在0-10cm的土层,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又偏于浅层,因此对该层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本试验中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品质的提高可能是由于这种栽培方式的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较高且分布合理,半免耕栽培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其推测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半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对番茄产量性状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花蕾数的影响
植株花蕾的多少,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是其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3-7可以看出,传统栽培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花蕾数在第一花序与第二花序较少,第三至第六花序的花蕾数较多,从第一至第六花序的花蕾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两种栽培方式的花蕾数对比看,除了第四花序的花蕾数传统栽培的比半免耕栽培高以外,其余各花序半免耕栽培的花蕾数均高于传统栽培,但两种栽培方式各花序的花蕾数差异均不显著。从单株花蕾数看,半免耕栽培高于传统栽培,但差异也不显著。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在大部分花序的花蕾数多于传统栽培,单株总花蕾数也多于传统栽培,说明半免耕栽培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的生产能力,更利于番茄产量的提高。
表7栽培方式对番茄花蕾数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座果数的影响
植株座果数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座果数的多少则更进一步证明其生产力的强弱。表3-8显示,传统栽培的番茄在第四、五花序的座果数高于半免耕栽培,而在第一、二、三、六花序则均低于半免耕栽培的座果数,但各花序的座果数差异均不显著。从单株座果数看,半免耕栽培的高于传统栽培,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大部分花序番茄座果数高于传统栽培,且单株座果数也显著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半免耕栽培较传统栽培更能提高番茄的结实能力,更利于番茄产量的提高。
表8栽培方式对番茄座果数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番茄座果率的影响
植株座果率是作物结实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产量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9可以看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座果率在第一、二花序较高,座果率达到80%左右。除了第五花序的番茄座果率其传统栽培的高于半免耕栽培以外,其余各花序均为半免耕栽培的座果率高于传统栽培,而两种栽培方式的各花序座果率均差异不显著。从单株座果率看,半免耕栽培的也高于传统栽培,但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在大部分花序的座果率高于传统栽培,且单株座果率也高于传统栽培,这更进一步说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座果能力高于传统栽培,半免耕栽培更能促进番茄产量的提高。
表9栽培方式对番茄座果率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251
产量及经济效益:
从表10可以看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单果重量、单株果数及单株产量均比传统栽培的高,但单果重量及结果数差异均不显著,而单株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产量的显著差异,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增产是单果重量及果数增量造成的。半免耕栽培较传统栽培增产10.7%,667m2增产743.68kg,可增收1487.36元(按2元/kg计)。传统的耕作方法种植需要犁、耙和挖沟起畦,每亩地约需要6个工,半免耕栽培法种植仅需要挖沟起畦,每亩地约需要2个工。在整地起畦部分可节省4个工,按每个工50元计,每亩可省200元,生产效益增加1687.36元,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表10栽培方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758167300261
前人研究认为,保护性有利于土壤结构发育,增加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和有益于作物根系生长.还可增加土壤生物和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性耕作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蒸发,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表层的N、P和K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这些因素对番茄植株的生长其各器官的重量均有促进作用。番茄产量的形成是以营养生长为基础,植株生长良好和生理代谢旺盛,有机养分迅速输向果实,促进果实发育,产量也自然随之增加。
前人的大量研究证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本试验结果显示,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单株花蕾数、单株座果数、单株座果率以及单株产量均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生产力高于传统栽培,半免耕栽培更利于番茄产量的增加,这与前人对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免耕与作物产量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半免耕栽培的土壤接近于免耕栽培,其温度、物理结构、含水量等因素综合作用,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更协调,促进番茄根系的生长,根系发达,有利于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地上部茎、叶的生长,进而促进光合产物在果实中合成和积累,但其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试验中发现,从两种栽培方式的花蕾数、座果数及座果率对比看,番茄植株第四、第五花序与其他花序存在较大差异,除了番茄植株第四、第五花序以外,其余各花序的花蕾数、座果数及座果率半免耕栽培均高于传统栽培。半免耕栽培的第四花序花蕾数低于传统栽培,第四、第五花序的座果数均低于传统栽培,而半免耕栽培的座果数仅有第五花序低于传统栽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番茄气候变化所致。由于前面的研究结果中提出,半免耕栽培对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有提前的作用,且半免耕栽培的始花期、座果期较传统栽培均有所提前,因此,两种栽培方式的第四和第五花序现蕾及座果时的时间也不一致,而在半免耕栽培的第四、第五花序开花现蕾及座果时遇到了不利的天气因素,导致其不能很好开花及座果,进而影响座果率。但其具体原因还有待研究。
全文结论:
(1)在番茄植株打顶前,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在株高、茎重及叶重方面均优于传统栽培,但差异不显著,而在果实膨大初期,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叶片数则显著多于传统栽培。植株打顶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茎重、叶片数及叶重均均显著优于传统栽培。
(2)在根系生长方面,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整株根系生物量在各时期均高于传统栽培,果实开始膨大后,其表现更突出;两种栽培方式的番茄根系大部分分布在0-20cm土层;在土壤浅层,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系生物量及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其根系分布明显偏于浅层;在番茄座果前,传统栽培的番茄根冠比大于半免耕栽培,座果后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根冠比超过传统栽培。
(3)在番茄早熟性比较中,半免耕栽培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低于传统栽培,其始花期、座果期、始收期较传统栽培均有所提前;半免耕栽培番茄,其果实膨大速度显著大于传统栽培。
(4)半免耕栽培的番茄花蕾数、座果数及座果率均优于传统栽培;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早期产量及最终产量,都显著高于传统栽培;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果实品质较传统栽培有所提高,但提高的效果不显著。
(5)在番茄生长过程中,由于青枯病的危害,传统栽培的番茄植株平均死亡率达11.11%,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未发现有青枯病的发生,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传统栽培的番茄少数植株有病毒病发生,而半免耕栽培的番茄则没有出现病毒病植株。
问题与展望:国内外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年限,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推广应用的面积还不甚理想。在保护性耕作的试验中,大部分结果是有增产的作用,但也有不增产或减产的现象,产量的不稳定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一定的障碍。而且大多数试验是在科研基地,在农村的较少,这对于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应用很不利。研究番茄保护性耕作的栽培技术对番茄产量及效益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番茄半免耕栽培技术的优点及带来的效益在本试验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即半免耕栽培可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可减少植株病害的发生;可显著提高产量。随着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番茄半免耕栽培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优点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为番茄及其他作物的高效、高产生产提供广阔的前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对畦沟进行松土,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采用该方法栽培番茄时,生产成本较低,番茄产量较较高,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降低番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番茄栽培区域的畦宽和畦沟宽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有机肥、复合肥;
步骤二,对畦沟进行松土,将畦沟的土挑起在畦面上铺平,盖上地膜,再种植番茄苗;
步骤三,对番茄进行单干整枝,开花后用保花保果稀释液喷洒花朵;
步骤四,番茄第六花序坐果后,在第六花序所在的节位向上留两片叶后统一打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对畦沟进行松土后,在畦沟及畦面的位置均匀撒入复合肥100kg/667m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采用复合肥溶水淋根的方式对番茄施以追肥,全生育期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为每亩40kg。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该方法种植番茄时,番茄行株距为40cm×30cm。
CN2013100211883A 2013-01-21 2013-01-21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Pending CN1030392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11883A CN103039259A (zh) 2013-01-21 2013-01-21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11883A CN103039259A (zh) 2013-01-21 2013-01-21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9259A true CN103039259A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5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11883A Pending CN103039259A (zh) 2013-01-21 2013-01-21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3925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592A (zh) * 2014-06-17 2015-12-30 镇江市丹徒区澳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番茄大棚栽培方法
CN111149692A (zh) * 2020-03-20 2020-05-15 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番茄早熟耐低温自交系的培育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6A (zh) * 2008-11-14 2009-04-22 壶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旱地西红柿栽培技术
EP2225932A1 (en) * 2009-03-03 2010-09-08 Institut de Recherch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 IRD) Method for enhancing market garden plant growth
CN102742434A (zh) * 2012-06-15 2012-10-24 蚌埠海上明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无公害番茄的栽培方法
CN102823421A (zh) * 2012-09-27 2012-12-19 武威市百利种苗有限公司 番茄单株双头苗高产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6A (zh) * 2008-11-14 2009-04-22 壶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旱地西红柿栽培技术
EP2225932A1 (en) * 2009-03-03 2010-09-08 Institut de Recherch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 IRD) Method for enhancing market garden plant growth
CN102742434A (zh) * 2012-06-15 2012-10-24 蚌埠海上明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无公害番茄的栽培方法
CN102823421A (zh) * 2012-09-27 2012-12-19 武威市百利种苗有限公司 番茄单株双头苗高产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碧芹等: "大棚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肖爱平等: "早秋西红柿半水免耕栽培技术", 《南方园艺》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592A (zh) * 2014-06-17 2015-12-30 镇江市丹徒区澳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番茄大棚栽培方法
CN111149692A (zh) * 2020-03-20 2020-05-15 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番茄早熟耐低温自交系的培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n improved water-use efficiency for winter wheat grown under reduced irrigation
Hill et al. Root hair morphology and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of pasture species in response to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nutrition
Bandyopadhyay et al. Effects of stubble length of rice in mitigating soil moisture stress and on yield of lentil (Lens culinaris Medik) in rice-lentil relay crop
Ali et al. Effects of ridge-covering mulches on soil water storage and maize production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in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
Ockerby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rice grown on raised beds with continuous furrow irrigation
CN101743842A (zh) 一种双季油葵的种植方法
CN109452015A (zh) 一种提高咖啡幼苗根系生产力的嫁接方法
CN105359841A (zh) 一种核桃良种品系的选育方法
Liu et al. Responses of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hort-season cotton to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teractive 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s and deficit irrigation
CN103749143B (zh) 一种双季糯高粱的高产稳产栽培方法
CN104718962A (zh) 黄淮海麦区小麦“两深一浅”简化高效栽培方法
CN103444409B (zh) 一种桃园地力快速提升方法
Foster et al. Drought resistance at the seedling stage in the promising fodder plant tedera (Bituminaria bituminosa var. albomarginata)
CN108886902A (zh) 一种针对山地桃园的保水固土方法
CN103588529B (zh) 一种茶树用肥料及茶树水肥施用方法
Gong et al. Ventilation and irrig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omato cultivated in greenhouses
Aulakh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regimes and nitrogen levels on growth parameters and yield of late kharif sown maize (Zea mays L.)
Jin et al. Comparison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corn yield in furrow and conventional ridge sown systems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CN103039259A (zh) 一种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方法
CN103907468A (zh) 一种块状山药种薯苗床高效繁殖方法
CN104303754A (zh) 一种山药栽子的大规模培育方法
Yo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 in rice-fish farming system
CN107172983A (zh) 冬小麦的节水丰产栽培方法
CN105660303A (zh) 一种有机碧云茶的栽培方法
CN105103698A (zh) 一种提升沙土基质温室大棚土壤生产性能的整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