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1248A -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1248A
CN103001248A CN2012104576656A CN201210457665A CN103001248A CN 103001248 A CN103001248 A CN 103001248A CN 2012104576656 A CN2012104576656 A CN 2012104576656A CN 201210457665 A CN201210457665 A CN 201210457665A CN 103001248 A CN103001248 A CN 103001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ximum power
power point
control module
curren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576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永海
王硕
陶顺
孔祥雨
曾雅文
刘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45766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012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01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2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逆变器控制模块、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模块和滤波器模块;仿真方法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得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逆变器控制方式,并根据开关信号产生参数和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产生开关信号,并将产生的开关信号施加到逆变器模块;逆变器模块根据产生该开关信号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和逆变器控制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本发明可解决待建或者已建光伏电站可能引起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建模。

Description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传统燃料能源的减少,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促使人们加快了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推动下,光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光伏电站越来越多,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并使其对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小,决定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一个地区如果要引入光伏电站项目,就必须考虑电站能否并网,如何并网,并网后能否满发,以及并网后对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等。在实际工程建设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搭建光伏电站仿真模型,对光伏电站的运行特性,电能质量状况以及接入系统的特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满足实际工程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建立一个包含面广、实用性强的仿真模型库,以方便灵活地根据需要搭建模型,进行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用于实现对光伏电站的运行特性,电能质量状况以及接入系统的特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系统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逆变器控制模块、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模块和滤波器模块;
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输入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根据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确定;输出端用于将根据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计算得到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施加到逆变器控制模块;
所述逆变器控制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输入开关信号产生参数,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根据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确定;输出端用于将根据开关信号产生参数和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产生的开关信号施加到逆变器模块;
所述光伏阵列模块包括输入端、电流流入端子、电流流出端子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用于输入光伏阵列参数,包括辐照度S、光伏电池组件温度T、单电池的短路电流Isc、单电池的开路电压Uoc、单电池的峰值电流Im、单电池的峰值电压Um、光伏阵列串联电池数Ns和光伏阵列并联电池数Nc;输出端用于输出根据光伏阵列参数计算得到的光伏阵列中间变量,包括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电流流入端子和电流流出端子用于输出光伏阵列模块产生的直流电流;
逆变器模块用于输入光伏阵列模块产生的直流电流以及接收由逆变器控制模块提供的开关信号,并根据产生该开关信号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和逆变器控制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再将所述交流电流输出到滤波器模块;
所述滤波器模块用于滤除交流电流中所含的谐波并将滤除谐波后的交流电流送入电网。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标准状况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Uoc和设定系数k1;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扰动观察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电导增量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扰动观察法或者电导增量法时,所述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置空;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所述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将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送入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滞环电流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Ia、Ib、Ic和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同步PI电流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系统输出有功功率Ppv、输出有功功率Qpv以及三相并网电压有效值U_net。
所述滤波器模块采用LCL滤波器或者L滤波器。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将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模块和滤波器模块的输入输出端顺序连接;
步骤2: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并根据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输入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
步骤3: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根据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计算得到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并将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施加到逆变器控制模块;
步骤4: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逆变器控制方式,并根据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确定开关信号产生参数;
步骤5:逆变器控制模块根据开关信号产生参数和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产生开关信号,并将产生的开关信号施加到逆变器模块;
步骤6:逆变器模块根据产生该开关信号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和逆变器控制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再将所述交流电流输出到滤波器模块;
步骤7:滤波器模块滤除交流电流中所含的谐波并将滤除谐波后的交流电流送入电网。
所述步骤2具体是: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标准状况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Uoc和设定系数k1;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扰动观察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电导增量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将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通过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获取。
所述步骤4具体是: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滞环电流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Ia、Ib、Ic和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同步PI电流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系统输出有功功率Ppv、输出有功功率Qpv以及三相并网电压有效值U_net。
本发明将光伏电站常规建模方式模块化、便捷化、参数方便并且耗时少,只需要根据工程需要从模型库中选择合适的模块即可,方便非技术人员的操作。本发明可解决待建或者已建光伏电站可能引起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建模。
附图说明
图1是工频隔离型光伏并网结构图;
图2是模块化的MW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仿真模型示意图;
图3是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图;
图4是光伏阵列模块结构图;
图5是逆变器模块结构图;
图6是滤波器模块结构图;其中,(a)是LCL型滤波器模块结构图,(b)是滤L型波器模块结构图;
图7是逆变器控制模块结构图;其中,(a)是采用同步PI电流控制方式的逆变器控制模块结构图,(b)是采用滞环电流控制方式的逆变器控制模块结构图;(c)是采用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方式的逆变器控制模块结构图;
图8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结构图;其中,(a)是采用恒电压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结构图,(b)是采用扰动观察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结构图;(c)是采用电导增量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结构图,(d)是采用基于滞环比较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光伏电池理论数学模型是基于固体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其I-V特性可用如图3所示的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图来描述。根据等效电路图可得出光伏电池I-V方程式,如式(1)所示。
I = I pv - I 0 [ exp ( V + R s I V t a ) - 1 ] - V + R s I R p - - - ( 1 )
其中Ipv为光生电流,I0为饱和电流,Vt=NSKt/q,NS为一个光伏电池板所包含的电池个数,K为波尔兹曼常数:1.38×10-23J/K。q为电子的电荷量,1.6×10-19C。RS表示的是等值串联电阻,Rp表示的是等值并联电阻,a为理想因子,一般取1~1.5,I、V分别为光伏电池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光伏电池经串、并联构成的光伏阵列,在忽略连接线路损耗及电池差异的条件下,其I-V特性只需对光伏电池I-V特性进行缩放,即电压乘以串联数,电流乘以并联数。
光伏电池工程实用的数学模型是在式(1)的光伏电池I-V特性基础上,采用如下近似:
(1)忽略(V+IRS)/Rsh项,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该项远小于光电流;
(2)设Ipv=Isc,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RS远小于二极管正向导通电阻。
并定义:
(1)开路状态下,I=0,I=Vm
(2)最大功率点处,I=Vm,I=Im
由此,V-I方程简化为
I L = I sc { 1 - C 1 [ exp ( V L C 2 V oc - 1 ) ] } - - - ( 2 )
解得
C 1 = ( 1 - I m I sc ) e - V m C 2 V oc
C 2 = V m V oc - 1 ln ( 1 - I m I sc ) - - - ( 3 )
该模型只需输入光伏电池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Vac、最大功率点电流Im、最大功率点电压Vm,就可以得出中间变量C1和C2,从而确定I-V曲线。以上4个参数会随着光照强度或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修正方法如下:
ΔT=T-Tref
ΔS = S S ref - 1 - - - ( 4 )
I sc ′ = I sc S S ref ( 1 + αΔT )
I m ′ = I m S S ref ( 1 + αΔT )
V′oc=Voc(1-γΔT)ln(e+βΔS)
V′m=Vm(1-γΔT)ln(e+βΔS)      (5)
其中:α=0.0025/°C,β=0.5,γ=0.00288/°C。
利用上述数学模型建立了光伏阵列的PSCAD模型。该光伏阵列模块接口共含8个输入量和6个输出量,具体如下:
输入量:
(1)S:辐照度,单位W/m2;
(2)T:光伏电池组件温度,单位°C;
(3)Isc:单电池的短路电流,单位A;
(4)Uoc:单电池的开路电压,单位V;
(5)Im:单电池的峰值电流,单位A;
(6)Um:单电池的峰值电压,单位V;
(7)Ns:光伏阵列串联电池数;
(8)Nc:光伏阵列并联电池数。
其中:
(1)S和T为某一时刻辐照度和光伏电池组件温度的一组数据,而非辐照度和光伏电池组件温度连续变化的多组数据。
(2)Isc、Uoc、Im、Um为厂家提供的单电池参数,一般可通过光伏电池说明书得到。
(3)Ns、Nc的选取可根据实际的光伏电站容量确定
输出量:
(1)pos:电气接口,表示电流流出端子;
(2)neg:电气接口,表示电流流入端子。
(3)Uoc2、Isc2、C1、C2:光伏阵列PSCAD仿真模型中计算得出的中间变量,用于采用滞环电流法的MPPT模块,若不用可悬空。
根据光伏电池厂家提供的参数完成模块设置,并如图4所示的接线方式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上复制粘贴就可以搭建。
光伏并网逆变器,如图5所示的三相逆变器模块的电气量输入端子有2个:直流侧电容电压正端子pos和负端子neg;电气量输出端子有3个:并网逆变器侧输出的三相电流Ia、Ib和Ic;输入信号有6个:并网逆变器中六个晶闸管的开关信号g1、g2、g3、g4、g5、g6。
该模块无须参数设置直接如图2所示的接线方式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上复制粘贴就可以搭建。
光伏发电系统肯定会产生谐波,图6中提供了实际工程中常用的两中滤波方式,可以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滤波模块,也可比较哪种模块最适合。如图6所示:LCL滤波模块的电气量输入端子有3个:并网逆变器侧输出的三相电流Ia_in、Ib_in和Ic_in;电气量输出端子有3个:电网侧的三相电流Ia_out、Ib_out和Ic_out。LC滤波模块的电气量输入端子有1个:并网逆变器侧输出的a相电流Ia_in;电气量输出端子有1个:电网侧的a相电流Ia_out。
图2选用的LCL滤波方式的效果非常明显。选择完后如图1所示的接线方式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上复制粘贴就可以搭建。
逆变器控制策略模块的选择。如图7所示的各个控制模块具体说明如下:
(1)滞环电流控制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8个: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Ia、Ib、I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输出信号有6个:并网逆变器中六个晶闸管的开关信号g1、g2、g3、g4、g5、g6。
(2)同步PI电流控制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8个: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输出信号有6个:并网逆变器中六个晶闸管的开关信号g1、g2、g3、g4、g5、g6。
(3)有功无功功率控制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11个: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光伏系统输出有功功率Ppv、输出有功功率Qpv以及三相并网电压有效值U_net;输出信号有6个:并网逆变器中六个晶闸管的开关信号g1、g2、g3、g4、g5、g6。
图2案例中就给出了基于同步PI控制的方法。图7中给出了实际中常用的三种控制方法的仿真模块,选择需要的模块如图1所示的接线方式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上复制粘贴就可以搭建。
根据工程需要,选择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MPPT的控制方法。图8中提供了非常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的控制方法,一共是4种,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每一种都可以比较精准的追踪最大功率点。具体各个方法的模块说明如下:
(1)恒电压法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2个:标准状况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Uoc和k1;输出信号有1个: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该模块中k1=0.8,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k1)。
(2)扰动观察法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2个: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输出信号有1个: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
(3)电导增量法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2个: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输出信号有1个: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
(4)基于滞环比较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该仿真模块的输入信号有6个: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系数C1,系数C2;输出信号有1个: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Edakref。
图2中采用的是扰动观察法的控制模块。选择要用的控制模块之后,仿照图1所示的接线方式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上复制粘贴就可以搭建。
最后如图2所示,控制模型的线路上添加电压电流的测量,信号的命名如图1所示。在模型的末端可根据实际并网点的情况,选择变压器的参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系统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逆变器控制模块、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模块和滤波器模块;
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输入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根据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确定;输出端用于将根据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计算得到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施加到逆变器控制模块;
所述逆变器控制模块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输入开关信号产生参数,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根据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确定;输出端用于将根据开关信号产生参数和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产生的开关信号施加到逆变器模块;
所述光伏阵列模块包括输入端、电流流入端子、电流流出端子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用于输入光伏阵列参数,包括辐照度S、光伏电池组件温度T、单电池的短路电流Isc、单电池的开路电压Uoc、单电池的峰值电流Im、单电池的峰值电压Um、光伏阵列串联电池数Ns和光伏阵列并联电池数Nc;输出端用于输出根据光伏阵列参数计算得到的光伏阵列中间变量,包括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电流流入端子和电流流出端子用于输出光伏阵列模块产生的直流电流;
逆变器模块用于输入光伏阵列模块产生的直流电流以及接收由逆变器控制模块提供的开关信号,并根据产生该开关信号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和逆变器控制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再将所述交流电流输出到滤波器模块;
所述滤波器模块用于滤除交流电流中所含的谐波并将滤除谐波后的交流电流送入电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系统,其特征是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标准状况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Uoc和设定系数k1;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扰动观察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电导增量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真系统,其特征是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扰动观察法或者电导增量法时,所述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置空;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所述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将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送入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系统,其特征是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滞环电流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Ia、Ib、Ic和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同步PI电流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方式时,所述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系统输出有功功率Ppv、输出有功功率Qpv以及三相并网电压有效值U_net。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仿真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滤波器模块采用LCL滤波器或者L滤波器。
6.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将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模块和滤波器模块的输入输出端顺序连接;
步骤2: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并根据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输入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
步骤3: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根据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计算得到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并将所述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施加到逆变器控制模块;
步骤4: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逆变器控制方式,并根据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确定开关信号产生参数;
步骤5:逆变器控制模块根据开关信号产生参数和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产生开关信号,并将产生的开关信号施加到逆变器模块;
步骤6:逆变器模块根据产生该开关信号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和逆变器控制方式,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再将所述交流电流输出到滤波器模块;
步骤7:滤波器模块滤除交流电流中所含的谐波并将滤除谐波后的交流电流送入电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具体是: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恒电压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标准状况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Uoc和设定系数k1;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扰动观察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电导增量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和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
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输入的最大功率点参考电压计算参数为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阵列输出电流Id、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当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块选择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为基于滞环比较法时,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将非标况下光伏电池开路电压Uoc2、非标况下光伏电池短路电流Isc2、第一中间系数C1和第二中间系数C2通过光伏阵列模块的输出端获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具体是: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滞环电流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Ia、Ib、Ic和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同步PI电流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
当逆变器控制模块选择的逆变器控制方式为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方式时,确定的开关信号产生参数为三相电网电压Eau、Ebu、Ecu,三相电网电流的反向电流Iga、Igb、Igc,直流侧电容电压Eda,光伏系统输出有功功率Ppv、输出有功功率Qpv以及三相并网电压有效值U_net。
CN2012104576656A 2012-11-14 2012-11-14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30012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76656A CN103001248A (zh) 2012-11-14 2012-11-14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76656A CN103001248A (zh) 2012-11-14 2012-11-14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1248A true CN103001248A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29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576656A Pending CN103001248A (zh) 2012-11-14 2012-11-14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124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2703A (zh) * 2014-08-18 2014-11-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差异性光伏单元串联电路的输出功率获取方法
CN105354655A (zh) * 2015-10-06 2016-02-24 东北电力大学 计及功率相关性的光伏电站群置信容量评估方法
CN105608244A (zh) * 2015-10-27 2016-05-25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pscad/emtdc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仿真等效模型
CN109871061A (zh) * 2018-10-19 2019-06-11 辽宁科技学院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CN112283011A (zh) * 2020-10-26 2021-01-29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水轮机调速器二次重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24515A (ko) * 2008-05-30 2009-12-03 군산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전력품질개선 및 절전기능을 갖는 계통연계형 태양광발전시스템
CN101714763A (zh) * 2009-09-03 2010-05-26 周德佳 一种高效率稳定多功能的单级式光伏单相并网控制方法
CN102136734A (zh) * 2010-09-08 2011-07-27 上海岩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微型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24515A (ko) * 2008-05-30 2009-12-03 군산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전력품질개선 및 절전기능을 갖는 계통연계형 태양광발전시스템
CN101714763A (zh) * 2009-09-03 2010-05-26 周德佳 一种高效率稳定多功能的单级式光伏单相并网控制方法
CN102136734A (zh) * 2010-09-08 2011-07-27 上海岩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微型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2703A (zh) * 2014-08-18 2014-11-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差异性光伏单元串联电路的输出功率获取方法
CN104142703B (zh) * 2014-08-18 2015-12-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差异性光伏单元串联电路的输出功率获取方法
CN105354655A (zh) * 2015-10-06 2016-02-24 东北电力大学 计及功率相关性的光伏电站群置信容量评估方法
CN105608244A (zh) * 2015-10-27 2016-05-25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pscad/emtdc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仿真等效模型
CN105608244B (zh) * 2015-10-27 2019-03-29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pscad/emtdc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CN109871061A (zh) * 2018-10-19 2019-06-11 辽宁科技学院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CN109871061B (zh) * 2018-10-19 2021-06-15 辽宁科技学院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CN112283011A (zh) * 2020-10-26 2021-01-29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水轮机调速器二次重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qbal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PV System with battery storage using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using Matlab Simulink
Ali et al. Perturb and observe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ler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Verma et al.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design non-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for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in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s
CN103001248A (zh) 基于模块化的兆瓦级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Shezan et al. Fuzzy logic implementation with MATLAB for solar-wind-battery-diesel hybrid energy system
Al-Majidi et al.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Technique based on a Neural-Fuzzy Approach for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System
Jahangir et al. Autonomous battery storage energy system control of pv-wind based dc microgrid
Hayder et al. Comparison of MPPT methods FLC & PSO for PV system under variable irradiance and temperature
Dey et al. Analysis of a Microgrid having Solar System with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nd Battery Energy System
Yousef et al.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photovoltaic array system to AC grid connected
Suresh et al. A CUK-SEPIC fused converter topology for wind-solar hybrid systems for stand-alone systems
Sahu et al. Modelling of Grid Integrated PV System using Modified MPPT Technique
Gupta et al. Grid connected PV system with MPPT scheme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echnique
Yoganandini et al. Insights of the advancement in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techniques in PV module
Batu et al. Arduino uno-based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or pv module using perturb and observe algorithm
Yadav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V-wind based hybri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Akare et al. Multilevel converter for direct gri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Mwinyiwiwa et al. ĆUK Converter Based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or Photovoltaic System Using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Technique
Moussavou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solar cell system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oghdady et al. Improving the Fractional Order PID Controller Performance with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Photovoltaics
Wang Power Decoupl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Grid-Connected System
Sharma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Improv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k and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HybridMPPT for Solar PV System Under Variable Irradiance Condition.
Mahmoud et al. Enhancement of rooftop Photovoltaic array characteristic interconnected by grid under 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 using cascaded DC/DC converter
Gotekar et al. Fuzzy Inference based control of single phase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Mohan et al. High performance stand-alone and grid connected inverter using adaptive tot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